暢銷百萬的德國心理課:寫給在工作、愛情和人際關係中掙扎的你

暢銷百萬的德國心理課:寫給在工作、愛情和人際關係中掙扎的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福爾克.齊茲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自我成长
  • 人际关系
  • 爱情
  • 职场
  • 德国心理学
  • 情绪管理
  • 沟通技巧
  • 幸福感
  • 人生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霸榜60週,德國亞馬遜心理學冠軍書
  ★全球暢銷逾10年,授權30多國,銷售破百萬
  ★德國最受信賴的兩位心理學家代表作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 強力推薦──
  本書的一句話:「我能從中學到什麼?」,是我一直以來的救命錦囊。心理學可以生活化,並且提升生活品質。邀請您一同來成為自己的心理學家。

  誰的心裡沒點問題?
  讀懂內心戲、破解相處障礙,
  51 個令人著迷的心理實驗,
  幫助你面對職場、伴侶、各種人際關係和
  身邊的大小事,有時甚至還能救你一命!

  ●空難倖存的人究竟做了什麼練習,讓自己逃過一劫?
  ●單身的人如何用廣告心理學的原則,成為受歡迎的交往對象?
  ●手頭緊時,該選什麼時機開口借錢,別人最願意幫忙?
  ●碰上緊急意外時,為什麼旁觀者越多,出手相助的人反而少?

  想擺脫現狀、突破僵局、讀懂自己與他人心思、贏得好人緣……
  你需要讓自己占盡優勢的心理法則!

  福爾克.齊茲和曼努埃.涂煦是德國最知名的心理學家二人組,在本書中,他們從過去幾十年來數以萬計的諮詢案例中,最令人困擾的51 個問題出發,提供了心理解決方案。他們以有趣的案例和實驗為主軸,輕鬆愉快地解釋了心理學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幫助我們。

  我們一生中會遇到很多人,在家庭、朋友、戀人和同事等不同的關係中,這本書有助於引導你和他人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前進。

  ※你想要有快樂的每一天嗎?──重構、面部反饋理論
  ※「不贊同」並不是對你的攻擊──積極傾聽
  ※把別人的痛苦當成自己的,很危險──同情與同理
  ※不想接受「他其實沒這麼喜歡我」時──控制的錯覺
  ※我怎樣才能贏得芳心?──單純曝光效應

本書特色

  1. 作者精選最令人困擾的51個問題,提供心理解決方案,有助於了解人的思維運作方式,進而解決讓人覺得太沉重的工作、愛情、人際關係問題,甚至能救自己一命。

  2. 本書以有趣的案例和實驗為重點,用簡單易懂又幽默的方式解釋了心理學術語,以及心理學如何在生活中幫助我們。

名人推薦

  洪仲清、小花心理學、陳志恆、夏瑄澧 專文推薦

好評推薦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王雅涵|諮商心理師
  洪培芸|臨床心理師、作家
  海苔熊|Podcaster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本書以51個主題和心理學經典實驗,輔以生動的例子來說明心理學的概念,幾乎都可以在三分鐘之內讀完一個主題,符合現代人對概念輕薄短小兼具實用性的要求。──小花心理學

  本書幫助你面對人生各方面的疑難雜症。至少,你能更理解自己和他人,少走點冤枉路。──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

  本書可以協助讀者進行自我覺察,看到為什麼你與他人的關係會出現問題,也可以學習「駭入」自己無意識中陷入的窘境,破解僵局。──夏瑄澧,Youtube《Sherry's Notes 雪力的心理學筆記》頻道主持人

  生活中處處都有心理學的存在,如果你想要深刻地感受這點並應用在生活中的話,看這本就對了!──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這是一本既告訴你why,又告訴你how的心理學科普。分門別類最清楚,蒐集羅列最廣泛。短短的一篇,清楚地演示。超適合忙碌的現代人利用零碎時間翻讀,學習你當下最需要的心理學知識!──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好的,这里为您准备了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暢銷百萬的德國心理課:寫給在工作、愛情和人際關係中掙扎的你》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不包含原书的任何具体信息: --- 图书名称: 《深度自我觉察:构建内在稳定与外在和谐的实践指南》 图书简介: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常常发现自己如同被困在高速公路上的一辆车,油门踩到底,却不知前方的路标指向何方。我们投入大量精力去应对外部世界的挑战——职场的起伏、情感的波折、人际间的微妙角力——却常常忽略了最核心的“驾驶者”——我们自己。本书《深度自我觉察:构建内在稳定与外在和谐的实践指南》正是一份旨在帮助读者从喧嚣中抽离,回望自身,重塑内在秩序的实用手册。它不是一本速成的“成功学”读物,而是一份邀请你进行一场深刻的、循序渐进的自我探索之旅的地图。 本书的核心思想在于:真正的外部成就与持久的内心平静,皆源于对自身底层操作系统(即认知模式、情绪反应模式与核心价值系统)的清晰认知与审慎管理。 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当代人普遍面临的心理困境,将其归纳为三个主要领域:目标迷失与效率焦虑(工作层面)、依恋模式与亲密困境(爱情层面)以及边界模糊与沟通阻滞(人际关系层面)。 第一部分:重建工作场域的内在罗盘——从“忙碌的奴隶”到“高效的管理者” 现代工作环境常常以“绩效”和“产出”来定义一个人的价值,这极易导致“表演型忙碌”和“成就焦虑”。本书首先直击职场核心的心理陷阱。 1. 辨识“目标漂移”: 许多职场挣扎并非源于能力不足,而是源于核心目标的不清晰。我们会详细探讨如何运用“意图优先排序矩阵”来区分“紧急但不重要”的任务和“重要但不紧急”的长期投资。这包括教授读者如何识别并瓦解那些源于童年或社会期待的“必须成功”的内在指令,代之以基于个人意义的驱动力。 2. 情绪韧性与压力阈值管理: 工作中的挫折和拒绝是常态。本书提供了科学验证的情绪调节技术,重点不在于“消除”负面情绪,而在于“缩短”负面情绪的停留时间。我们将介绍“认知重评法”在应对项目失败或批评时的具体应用,帮助读者将压力源视为可分析的外部信息,而非自我价值的裁决。 3. 建立“心流”工作区间: 如何设计工作流程以最大限度地进入“心流”状态?这部分内容将结合认知心理学原理,指导读者优化工作环境、分解任务颗粒度,从而提高专注力的深度和持久性,实现事半功倍的效率提升,而非仅仅延长工作时长。 第二部分:解构亲密关系的“情感脚本”——从重复的冲突到深度的联结 爱情和亲密关系是人类情感需求的核心,但也是最容易被无意识的“情感脚本”所主导的领域。本书致力于帮助读者看清自己和伴侣在关系中的“自动驾驶”模式。 1. 依恋风格的深入剖析与和解: 详细阐述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和紊乱型依恋风格的形成机制及其在亲密关系中的具体表现。本书提供了大量的真实案例分析,指导读者识别自己和伴侣的依恋倾向,并教授“安全锚定练习”,以在关系紧张时主动激活伴侣的“安全依恋系统”。 2. 需求表达的“非暴力沟通”升级版: 传统的沟通技巧常流于表面。我们强调“需求挖掘”的重要性——理解抱怨背后隐藏的真正渴望。本书提供了一套进阶的“情绪语言解密”工具,教导如何在冲突中清晰、无指责地表达自己的脆弱性,从而将“对峙”转化为“共同解决问题”。 3. 设定健康的亲密边界: 边界感模糊是导致亲密关系耗竭的主要原因。我们将探讨“自我边界”与“伴侣边界”的动态平衡,指导读者如何在不疏远伴侣的情况下,坚定地维护自己的时间、空间和精神资源,确保关系是滋养而非消耗。 第三部分:人际网络中的角色定位与真诚表达 人际关系复杂多变,我们常常在“取悦他人”和“保持自我”之间摇摆不定,导致人际交往的疲惫感。 1. 识别“人设”陷阱与真实自我的回归: 许多人在不同社交圈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极大地消耗了心理能量。本书将引导读者进行“角色清单审计”,揭示哪些角色是为了迎合外部期待而建立的,并提供“去面具化”的练习,鼓励在安全范围内展示真实、不完美的自我。 2. 化解社交焦虑的“内在对话重构”: 社交焦虑往往源于灾难化的负面预设(“他们一定会评判我”)。本书提供了针对性的认知行为技术,用于挑战和修正这些自动化的负面思想,代之以更平衡、更客观的自我对话,从而显著减轻社交场合的不适感。 3. 应对边缘化与冲突管理: 在复杂的人际网络中,冲突和被排挤是不可避免的。本书教授如何进行“建设性对抗”,即在维护自身尊严的前提下,有效处理他人的不当行为,以及如何在被误解或边缘化时,进行自我支持和情感恢复。 结语:持续的“内在工程” 《深度自我觉察》的理念是,心理健康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持续的“内在工程”。本书提供的所有工具和见解,都不是为了让你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而是为了让你成为一个“充分知情”的人——了解自己的运作机制,有能力在生活的风浪中,为自己选择最适合的航向。通过系统地实践这些方法,读者将能从长期的挣扎中解脱出来,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可信赖的内在核心,最终实现外在生活的稳定与和谐的统一。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福爾克.齊茲博士(Dr. Volker Kitz)


  寫過數本登上暢銷排行榜的非文學類書。曾在科隆和紐約攻讀心理學與法律,畢業後從事不同的工作,如研究員、電視台記者、劇本撰寫與說客,閱歷豐富。以前他總認為,會胡思亂想的都是別人;今日的他知道,有時候自己也有這個毛病。儘管如此,身兼律師和心理輔導員的他已走遍全德國,目前在慕尼黑租屋而居。

曼努埃.涂煦博士(Dr. Manuel Tusch)

  在科隆和阿姆斯特丹攻讀心理學與成人教育,在科隆有一間心理診所,主持應用心理學研究所(IfAP),並在多所大學兼任講師。他在心理學叢林中的研究重點為輔導、冥想、監督、以人為中心的治療。自從他把自身的心理疾病變成職業之後,過得快樂又逍遙。

  兩位作者合著的《無聊工作殺手祕笈──你為誰賣力為什麼不重要》,不僅登上《明鏡週刊》暢銷榜,且一夕之間為讀者大眾所膜拜,人手一冊,並譯為多國語言。在《我想成為我自己》一書中,兩位作者為追求自主生活的人研擬了一套培訓計畫,並憑藉廣受好評的舞台節目展開世界巡演。他們二人同時也是搶手的企業演講者與輔導員。

審訂者簡介

馬修


  熱愛德國文化,尤其是巴伐利亞發動機重型機車。旅居台中。

譯者簡介

楊夢茹


  東吳大學中文系、德國法蘭克福大學德國文學系畢業。著有《從憂鬱到豐美:歌德的精彩人生》,譯作二十餘本;教過《紅樓夢》,演過廣播劇。最愛驚濤裂岸的碧海,以推敲韓非理論度過人生困厄為樂;重然諾,欣賞扎實的人與優美的文字。

图书目录

〈推薦序〉成為自己的心理學家 洪仲清
〈推薦序〉日常生活問題的自助手冊 小花心理學
〈推薦序〉走跳人生,請詳閱使用說明書 陳志恆
〈推薦序〉學習「駭入」自己無意識中陷入的窘境,破解僵局 夏瑄澧
好評推薦

〈前言〉透過心理學技巧,把尋常日子過得更好

Part 1
1. 做每件事都覺得不順的時候(重構)
2. 開心的事,不妨被討厭的事打斷一下(習慣化)
3. 最要好的朋友沒出席你生日,你怎麼想?(基本歸因謬誤)
4. 如何和討厭的同事相處?(促發)
5. 為什麼你不該和好友比較?(社會比較理論)
6. 致習慣隱藏情緒的你(如何感受真正的自己)
7. 改變表情讓你擁有快樂的一天(面部反饋理論)
8. 如何用你的思想控制世界發生的事?(自我實現預言)
9. 越是幸福的夫妻越要遵守(認知分類)
10. 為什麼大多數婚姻關係會失敗收場?(積極傾聽)

Part 2
11. 為什麼明知是錯誤的選擇,卻執意到底?(認知失調)
12. 可以救你一命的想像實驗(意象訓練)
13. 別人有被尊重的權利,就像你一樣(自我中心主義的陷阱)
14. 為什麼每對夫妻都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那一對?(優越幻覺)
15. 看到坑裡有人,你也跳下去嗎?(同情與同理)
16. 為什麼給建議也是打擊?(投射)
17. 年薪高的人的祕密(錨定效應)
18. 為什麼搭飛機很少致人於死,卻令人害怕?(可得性偏差)
19. 只有早起的鳥兒才有蟲吃嗎?(初始效應與時近效應)
20. 如何成為有魅力的人?(光環效應)

Part 3
21. 面對壓力最佳的方法是什麼?(適應)
22. 你現在不快樂的理由(自我效能體驗)
23. 問題讓我們成長!(自我暗示)
24. 如何延年益壽?(宗教效應)
25. 荒謬陰謀論廣傳的原因(控制的錯覺)
26. 單身的人一定要知道的事(人為稀缺性)
27. 如何讓人打從心底喜歡你?(單純曝光效應)
28. 沒蓋緊的牙膏蓋真的會毀掉婚姻?(相似原則)
29. 為什麼家庭聚會從一開始就不是輕鬆愉快的?(平衡理論)
30. 如果遇到互看不順眼的同事(互惠好感)

Part 4
31. 為什麼我們喜歡小北極熊甚於小蜘蛛?(評分者間信度)
32. 為什麼我們需要衝突?(調停)
33. 如何讓人無法拒絕你的請託?(「同理心利他主義」和「負面狀態解除」假說)
34. 不規律的酬賞會提高期待心理(制約)
35. 忽視情緒會造成致命的結果(心靈淨化)
36. 為什麼我不能說不喜歡?(從眾行為)
37. 遇到搶劫的最佳因應方式(旁觀者效應)
38. 如何讓別人做你想要的事?(心理抗拒)
39. 為什麼你的廢紙比鄰居的汽車值錢?(稟賦效應)
40. 想不起一個熟人的名字該怎麼辦?(心理固著)

Part 5
41. 外在獎勵是否能增加動力?(過度辯證效應)
42. 為什麼你對變化視而不見?(變化盲視)
43. 為什麼小布希說他看見一棟大樓倒塌?(閃光燈記憶)
44. 為什麼認定女人不會停車,男人不會聆聽?(偏見)
45. 為什麼男人和女人不交流?(溝通的四個面向)
46. 如何克服老夫老妻的倦怠?(關於性愛)
47. 如何避免與他人發生衝突?(環境感知同步)
48. 你真的像自己想像的這麼尷尬嗎?(聚光燈效應)
49. 巧克力效應能為人生帶來什麼啟示?(衝動控制)
50. 如何同時做好幾件事?(一心多用)
51. 好酒沉甕底:你永遠有理的訣竅(潛意識)

你有話想對我們說?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344362
  • 叢書系列:人文思潮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 x 20.8 x 1.6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1

成為自己的心理學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只要你能看進自己的內心,你的視野將會變得清晰。向外看的人,如進入夢境;向內看的人,便得清醒。」──卡爾.榮格(Carl Jung)

  大學選擇就讀心理學,是有點誤打誤撞,然而,這一撞就撞成了終生職志。我不但以心理學做為工作的資源,目前依舊大量閱讀心理學書籍,因遇到了未知的自己而驚喜,並且在網路上跟許多有類似興趣的朋友分享。

  「我能從中學到什麼?」

  這是《暢銷百萬的德國心理課》書中的一句話,透過重構困境,讓自己在自信中保持成長。這句話也是我一直以來的救命錦囊,痛苦是禮物,保持成長性思維,學到的越多,被困住的機率就越少。

  藉著心理學知識的累積與實踐,我慢慢地成為了自己,並且養成了有意識地自我對話的習慣。透過不斷的自我觀察與在生活中印證,緩慢地整理出了適用於我個人的心理學。

  有足夠的心理學知識只是前提,要成為心理學家,還有一個重要的態度:要跟腦中的心理學知識保持距離。

  一八七九年德國生理學家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建立第一個心理實驗室,以科學心理學為追求。剛好這本書的兩位作者,都是德國知名的心理學家。

  心理學目前的研究結果不能直接視為真理,只能當做參考,因為心理學理論會隨著研究累積反覆修正。尤其心理學討論的對象,以人類為主體,會有一定的不準確性與複雜性。

  願意修正腦中的心理學知識,願意持續閱讀更新的心理學研究,能在生活中去驗證心理學的實用性,是成為心理學家的基本態度。所以做為一個心理學家,跟人建立關係的時候,我們更期待不預設立場,透過對話問答,去理解另一個人對自己的觀察,並且如何應用到生活中。

  「為什麼明知是錯誤的選擇,卻執意到底?」

  這是這本書裡的一篇文章標題,也是人類經常出現的心理歷程。我們不只跟人對話,我們也跟自己對話,包括自我欺騙。

  做為心理學家,偶爾我們會把腦中所出現的想法,當成是一種「假設」,並非理所當然的真實。我們盡可能去檢驗,這個想法是否有充分證據支持,以及這個想法對於情感需求的滿足,以此決定接下來的行動。如果有足夠的時間與資源,我們也會藉著討論與實驗,增加客觀性與效用性。

  心理學可以生活化,並且提升生活品質。邀請您一同來探索這個跟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學問,並且成為自己的心理學家。

推薦序2

日常生活問題的自助手冊
小花心理學


  本書以社會心理學的範疇為主,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是探討人們的想法、感覺及行為,如何受到真實或想像之他人影響的科學研究,書中以五十一個主題和心理學經典實驗,輔以生動的例子來說明心理學的概念,加上編修的流暢性,幾乎都可以在三分鐘之內讀完一個主題,符合現代人對概念輕薄短小兼具實用性的要求,舉書中兩個概念來分享:

  費斯廷格的社會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主張人在缺乏客觀資訊時會進行社會比較。社會向上比較─別人騎馬我騎驢,看看眼前我不如,會讓我們對所有美好事物的感覺驟然變調,因為別人比我們過得好,而且嫉妒是一種很糟糕的情緒,會讓自己覺得不如別人;大部分的人很難在自己困頓的時候,還能夠能衷心祝福別人。社會向下比較─回頭一看推車漢,比上不足下有餘,讓我們覺得我們擁有上天賜給的禮物而心存感激。總之,人比人氣死人,作者直接建議不要跟好友比較,以免破壞彼此的友誼!

  習慣化(habituation):是指個體對持續出現的刺激,降低反應的過程,應用在開心或不開心的事情上面。如果不開心、不有趣的事,最好一氣呵成地全部做完,千萬不要打斷。但是從事歡樂的活動,每一次的中斷,都會減弱習慣化的效果;回想假期的頭兩天讓人覺得好開心,充滿了美好的憧憬,隨後就變得越來越乏味,所以休假最好不要一次休完,分小段完成,透過打斷習慣化,會讓歡樂更持久!

  在實驗當中顯示,光是想像某一件事就會產生習慣化的效應,所以我們只要在精神層次上常常想像,就能夠學會某個特定行為,例如:在考試前一天,坐在考場的位子上,並在腦中把明天考試的整個流程想過一遍,看到考卷要如何回答問題,等到真正參加考試的時候,就會產生習慣化的效果,有如做好一切準備般地應付自如。

  在日常生活當中也可以透過關注細節,區分出更多的子類別來減輕習慣化的影響,例如:每週三次的健身活動,可以變成是星期一跑步、星期三練上部肢體和星期五練下部肢體,來保持新鮮感,讓例行的活動不再枯燥。

  不過凡事總有例外,就是反覆出現的刺激具備危險性,會出現敏感化(sensitization)的狀況,甚至有點風吹草動就會引來強烈的反應,例如:經常被家暴的孩子,對於憤怒的線索非常敏感,只要現場在講話中突然間安靜下來,平常人覺得無關緊要的中性線索,都會讓孩子感到非常焦慮,甚至心跳加快,產生攻擊或逃離的反應。

  在習慣化中,個體透過學習所記憶到的是一個無害的刺激;在敏感化的時候,個體所記憶和學習到的,是一個具有威脅性或傷害的刺激。

  作者探討了人際關係(阿德勒認為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家庭、婚姻、常見的問題,以及解決之道,可以說是日常生活問題的自助手冊!

推薦序3

走跳人生,請詳閱使用說明書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目前為臺灣 NLP 學會副理事長、《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等書作者


  前一陣子,我請水電師傅到家裡修理和安裝新插座。水電師傅在家裡敲敲打打一整天後,我發現,有一個插座被安裝在錯誤的位置。

  我委婉地告訴他:「之前我和你說的,好像不是這樣喔!」

  「喔!我是想,插座安裝在這裡,比較方便你們使用!」水電師傅對我說了一堆,他會這麼做的理由。

  乍聽之下頗有道理,但我總覺得不對勁─這些都不是我安裝新插座的用途。於是我說:

  「可是我還是想移回原來說好的位置;要改回來,會很麻煩嗎?」

  「是可以啦!但很少人這樣做的啦!現在大家都……」

  水電師傅顯然不太願意重做。

  我對自己心裡說聲「好吧!」,當場做罷。

  那天晚上,我越想越不對勁,明明我是出錢的人,水電師傅裝錯位置,我還要考量對方的善意,以及擔心造成對方麻煩,默默認了。

  心理學的訓練告訴我,要懂得傾聽自己的內心、感受自己的情緒。於是,我問自己:「我怎麼了?我感覺到什麼?」

  我感到不滿、生氣。一方面,對水電師傅沒有按照我的意思施工感到不滿,也對我自己沒能勇敢表達立場,堅持要他修正感到生氣。我發現,我常常如此,因為不想麻煩別人,生活中吃了虧也說沒關係,但其實耿耿於懷。

  第二天,我決定打電話請對方再來一趟。我明確地表達自己的要求,請他重新把插座安裝回正確的位置上。我雖然很同情他需要多費一次功夫,但這一次我決定傾聽與順從內心的需求。

  接觸自己的感覺,是認識自己與理解自己的重要途徑;同時,願意認可自己的情緒,透過情緒感受幫助我們做出判斷,可以保護自身的權利,維持人我之間的平衡。

  然而,很多人卻忽略感受自身情緒的重要性,長期活在與自己內在需求背道而馳的路上。感謝我自己,把大半輩子的時間投入心理學領域中,讓我得以更認識自己、認識人性。

  對我而言,心理學就是一套人生使用說明書。心理學家長期對人性的觀察與印證,累積了許多關於人類行為運作法則的知識,對於我們如何操作名為「自己」的這部生命機器,極具參考價值。

  很幸運的是,當今心理學日漸普及,有越來越多淺顯易懂的書籍問世,《暢銷百萬的德國心理課》就是其中之一,幫助你面對人生各方面的疑難雜症。

  像是,快樂的人如何更快樂?如何持續重複那些索然無味的事情?為什麼不要隨意給人建議?為什麼不管你的收入多高,你仍然不會快樂?為什麼你總是無法拒絕他人的請託?

  想知道答案嗎?

  《暢銷百萬的德國心理課》書裡都有清楚詳盡的說明。至少,你能更理解自己和他人,少走點冤枉路。

  就算走錯路,你也有能力重新找回方向、撥雲見日。

推薦序4

學習「駭入」自己無意識中陷入的窘境,破解僵局
夏瑄澧,Youtube《Sherry's Notes雪力的心理學筆記》頻道主持人


  自從經營了《Sherry's Notes 雪力的心理學筆記》頻道後,很多人都請我推薦可以在家自學的心理學書籍。

  我想其實大家希望的,是能夠了解心理學如何應用在生活中,但是心理學是一門範圍極廣的科學,可以從行為、精神、生物學、人文主義、大腦認知等不同方向來學習,我真的很難告訴大家要從哪裡開始。

  《暢銷百萬的德國心理課》一書,恰好整合了日常生活所需的應用心理學,將理論整併成可應用的「人生說明手冊」。

  它可以協助讀者進行自我覺察,看到為什麼你與他人的關係會出現問題,也可以透過理解這些基礎的心理學,來協助自己面對壓力、讓自己快樂,學習「駭入」自己無意識中陷入的窘境,破解僵局。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心理勵志書多到氾濫,很多都是翻譯過來,內容跟台灣的社會氛圍有點脫節,讀起來就覺得硬生生地,像是穿了一雙不合腳的鞋走路。我比較在乎的是,作者在處理那些「掙扎」的議題時,是不是能真正理解我們在台灣職場文化下的那種細膩與壓抑。例如,我們常常要學習「察言觀色」,要會講場面話,這跟西方文化中直接表達自我可能很不一樣。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能夠適應我們這種「間接溝通」文化背景的分析工具,那就太棒了。我希望它能告訴我,在不想撕破臉的前提下,如何優雅地捍衛自己的立場,或者如何理解那些話沒說清楚背後真正的情緒。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場景模擬,讓我能在腦中先預演幾次,那對我來說,實用性就大大加分了。畢竟,我們需要的不是知道「為什麼會這樣」,而是「知道之後該怎麼辦」。

评分

老實說,我對於「暢銷百萬」這個詞是抱持著一點點懷疑態度的,畢竟行銷語言常常浮誇。但不可否認的是,能賣出這麼多本,絕對有它過人之處,它一定觸碰到了一個廣泛的痛點。這個痛點,我覺得就是現代人普遍存在的「疏離感」與「自我迷失」。我們活在一個資訊爆炸、看似緊密連結,實則內心更孤單的時代。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種方法,讓我們重新「連接」回自己最真實的需求,而不是被外界的期望(老闆的期望、伴侶的期望、社會的期望)牽著鼻子走,那它就成功了。我期待的不是一本讓你瞬間變成人生勝利組的工具書,而是像一個資深且富有智慧的導師,在你迷路時,輕輕拍拍你的肩膀,用清晰的語言告訴你:「沒關係,你現在只是在走一條比較曲折的路,讓我帶你看看地圖上的其他可能性。」這種紮實的引導感,才是我最需要的。

评分

我對德國學派的書籍一直抱持著一種微妙的好奇心。他們給我的印象總是邏輯嚴謹、結構清晰,帶著一種近乎工程學的精準度來解構複雜的人類情感。這本書如果能保有這種特質,那對我來說吸引力就很大,因為我本身是個非常注重條理的人,遇到情感上的混亂時,最怕的就是那種模稜兩可的說法。我期待它能像一份詳細的故障排除手冊,把「工作中的衝突」、「感情裡的誤解」這些看似一團亂麻的狀況,拆解成幾個可以被理解的模組。而且,如果它能深入探討「界線設定」這塊,我會非常感謝。在台灣社會,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性地把別人的事當作自己的事,過度付出,最後搞得自己精疲力盡。我希望能從書中找到如何溫和而堅定地把責任還給對方,同時又不損害長期關係的訣竅。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的很抓人眼球,那種簡潔的設計風格,配上那幾個醒目的標題字體,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一本輕鬆閱讀的文學小說,而是要來點真東西的。我當初在誠品翻到的時候,光是那個標題就讓我停下腳步,畢竟在職場上打滾久了,誰沒遇過那種卡關卡到懷疑人生的時刻?尤其像是報告被主管罵得一無是處,或者跟同事意見卡住談不攏,心裡總會冒出「我是不是哪裡有問題?」的OS。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貼近我們這些在社會上衝撞的小螺絲釘,它沒有給你那種空泛的、喊口號式的勵志,而是感覺準備要帶你深入探討那些潛藏在我們日常互動底下的,更深層次的心理機制。光是預期它能幫我拆解一些人際互動中的尷尬場面,我就覺得值回票價了。那種「原來不是只有我這樣想」的共鳴感,在台灣的快節奏生活中,簡直是心靈維他命。希望它真的能提供一些實用、接地氣的思考框架,而不是一堆艱澀難懂的學術理論。

评分

你知道嗎,我身邊很多朋友,特別是女性朋友,在面對愛情和親密關係時,總是容易陷入一種自我懷疑的泥沼。感覺好像總是在追逐一個忽遠忽近的目標,很努力付出,卻總覺得自己不夠好。這本書既然提到了愛情,我真心希望它能給出一些顛覆傳統「好女孩」框架的見解。我不要再聽到什麼「只要你愛他多一點,他就會回頭」這類的話術了。我更想知道的是,當兩個人在關係中各自帶入的原生家庭模式互相碰撞時,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日常小事,到底藏了哪些深層的心理腳本?如果它能讓我意識到,我在關係中的某些反應,其實是過去經驗的反射,而非當下的真實需求,那對我來說,就是一次重大的心靈升級。我希望它能讓我學會如何「被愛」與「付出愛」之間找到一個更健康的平衡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