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教育講呢啲

生死教育講呢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伍桂麟
圖書標籤:
  • 生死觀
  • 生命教育
  • 死亡
  • 臨終關懷
  • 心理學
  • 哲學
  • 人生意義
  • 情緒管理
  • 傢庭教育
  • 親子關係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死亡是生命必經階段,但人類的天性及傳統文化對死亡常存忌諱,所以此書一眾「唔識死」的作者希望與各位「講呢啲」。

  生死教育﹝Life and Death Education﹞是以死亡和生命為主題的教育,旨在啟發大眾正視對死亡的恐懼,讓自身或他者能過渡從死亡所帶來的悲傷,並提高全人「身、心、社、靈」的發展,達緻「從死看生,活好當下」,齊齊活好啲。

  第一章「眾觀生死」
  生死學看、中西哲學、人類學看生死、社會學、生命倫理、公共衞生、民間信俗、佛教、天主教及基督教的角度看生死 。

  第二章「生死相安」
  老年醫學與基層醫療、醫社閤作與社區連結、晚期護理與照顧者支援、紓緩治療與預設醫療指示、臨終關懷技巧與道別、喪親者的哀慟、特殊需要人士的哀慟、兒童的悲傷輔導、遺物處理與心靈重建、生死工作的自我調適

  第三章「生死熱話」
  從死亡,靈異到信仰、鬼怪與喪屍的社會符號、法醫研究與屍骨尋蹤、生物科技與基因編輯、從高錕離世再思臨終照顧、生若能安,死亦能樂、假如Bingo成為無言老師、動物和人的連繫與哀傷、廿四週以下流產胎、青年自殺與香港教育

  第四章「生死之旅」
  走齣去,為瞭更親近自己、殯葬,死亡體驗與送行者、 “1995”,隔著電話的溫度、歷史洪流中的犧牲者們、與宗教來一場心靈的交流、繪本文學與生死教育、從教育哲學到生命教育、藝文青的生死教育課、給女兒的生命教育課、與同學來一場生死之交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生命之河:從古至今的死亡文化與生命哲學》的圖書簡介,該書內容完全不涉及“生死教育講呢啲”這本書的任何主題或內容。 --- 《生命之河:從古至今的死亡文化與生命哲學》 導言:河流、時間與永恒的交匯 《生命之河:從古至今的死亡文化與生命哲學》並非一本關於具體實踐或指導的指南,而是一次穿越人類文明長河的深度考察。本書旨在探索一個永恒的主題:人類如何理解、麵對、儀式化並最終融入“終結”這一生命必然的篇章。我們追溯文明的源頭,觀察不同文化如何編織關於死亡的敘事,以及這些敘事如何深刻地塑造瞭他們對“活著”的定義。本書將死亡視為生命河流的最終齣口,而對這一終點的理解,決定瞭河流的流嚮與形態。 第一部分:遠古的低語與石刻的記憶——死亡的起源敘事 本書的第一部分將我們帶迴史前時代,探討人類最早對死亡的認知是如何形成的。這不是關於教育,而是關於恐懼、敬畏與最初的超越嘗試。 第一章:洞穴與星空下的告彆 我們研究早期人類的墓葬習俗,從尼安德特人的花葬到舊石器時代的精巧隨葬品。這些行為揭示瞭他們如何試圖“保留”逝者,以及對“虛無”的本能反抗。重點在於分析早期藝術(如拉斯科洞窟壁畫)與死亡關聯的可能性,探討那些刻在岩石上的符號是否是關於來世的初步地圖。這不是教學,而是對史前人類精神世界的考古式重構。 第二章:埃及的永恒之夢:建築與靈魂的重量 古埃及文明將死亡提升到瞭國傢工程的層麵。本書將詳細剖析金字塔、帝王榖的建造哲學,以及《亡靈書》作為一種復雜的導航手冊的意義。我們關注的焦點是“卡”(Ka)與“巴”(Ba)的區分,以及木乃伊製作過程中復雜的宗教與生物學交織。這裏的探討集中於埃及人如何通過“不朽的物質身體”來對抗時間,而不是關於如何嚮在世者傳授麵對死亡的態度。 第三部分:古典的沉思與哲學的邊界——死亡作為理性的挑戰 隨著軸心時代的到來,死亡不再僅僅是神話和儀式的對象,它成為瞭哲學傢們進行理性思辨的終極命題。 第三章:希臘的“完美結局”:榮譽、遺忘與斯多葛的冷靜 本書深入探究古希臘人對光榮死亡(Kleos)的追求,尤其是在斯巴達和雅典的英雄主義敘事中。我們對比瞭柏拉圖的“靈魂不朽論”與伊壁鳩魯的“死亡即虛無”論斷。重點在於分析,在古典語境下,死亡被視為檢驗一個人生命實踐是否符閤“德性”(Arete)的終極考場,而非需要教育來緩解的焦慮。我們分析瞭荷馬史詩中對冥界(Hades)的描繪,它們是詩意的地理,而非教化工具。 第四章:羅馬的紀念碑與世俗的終結 與希臘人偏愛理想化的永恒不同,羅馬人對死亡的態度更為世俗和實用。本書將分析羅馬的喪葬文化,如傢族墓園(Columbaria)的流行,以及“逝者崇拜”在維護社會等級中的作用。我們探討瞭凱撒大帝等政治人物如何利用公開的葬禮和紀念碑來鞏固其在世的權力。這裏的焦點是死亡作為社會結構的粘閤劑,而非個體心靈的引導。 第三部分:信仰的衝突與重塑——中世紀的審判與救贖 中世紀的基督教世界將死亡的意義從塵世的榮耀轉嚮瞭永恒的救贖,這帶來瞭對“好死”(Ars Moriendi的早期形態,但本書側重其神學基礎而非實踐指南)的集體焦慮。 第五章:地獄的幾何學與天堂的藍圖 我們審視中世紀藝術、文學和建築(如大教堂的飛扶壁和彩色玻璃)如何具象化天堂、地獄和煉獄的概念。重點分析瞭“最後的審判”主題如何作為一種強大的社會控製和信仰強化的工具。這裏的死亡觀是嚴格的二元對立:信徒與異端、得救與沉淪,這構成瞭那個時代精神世界的骨架。 第六章:騎士的誓約與“武士道”的前奏 在世俗層麵,我們考察瞭中世紀晚期歐洲的騎士精神與自我獻祭的敘事。這部分對比瞭東方如日本武士階層對“名譽死亡”的追求,探討瞭在高度製度化的社會結構下,死亡如何被儀式化為對誓言的最高效忠。這不是關於指導如何選擇死亡,而是關於社會角色對個體生命的限定。 第四部分:現代性的衝擊與科學的祛魅——死亡的去神秘化 啓濛運動和工業革命徹底改變瞭人類與死亡的關係,死亡逐漸從公共空間退隱至私人領域,並被科學邏輯所“規訓”。 第七章:黑死病的迴響與醫學的崛起 本書詳細分析瞭黑死病對歐洲社會結構的顛覆,以及隨後興起的醫學理性如何試圖將死亡歸類為一種可量化、可預防的生物學事件。我們探討瞭早期公共衛生係統的建立與死亡率統計的誕生,這些都是對死亡的“技術性”管理,而非精神引導。 第八章:維多利亞時代的哀悼工業與情感的隔離 維多利亞時代是哀悼儀式達到頂峰,同時死亡也開始被“傢庭化”和“私密化”的時期。我們考察瞭精細復雜的哀悼服飾、紀念物(如Mourning Jewelry)的製作,以及死亡攝影的興起。這錶明,社會創造瞭一個復雜的“哀悼劇場”,但本質上是將死亡隔離在公共生活之外,以維持資産階級的秩序感。 第九章:存在主義的凝視:薩特、加繆與“荒謬”的擁抱 進入二十世紀,存在主義哲學將死亡視為個體自由的終極證明。本書側重分析加繆在《西西弗神話》中如何將徒勞感轉化為反抗的動力,以及薩特對“虛無”的關注。這種哲學探討的是人類在麵對必然終結時,如何定義自我的存在價值,它是一種純粹的形而上學辯論,不涉及任何實際的教育建議。 結語:河流的匯入 《生命之河》在最後總結道,無論是古埃及的永恒追求,還是現代科學的量化分析,人類對死亡的理解始終是定義我們生命意義的尺度。本書的價值在於提供一個跨學科的、宏大的曆史框架,讓我們得以站在時間之河的彼岸,觀察人類文明如何在生與死的邊界綫上,不斷地描繪著自身的輪廓。它呈現的是人類對終極問題的曆史性迴應,而不是一套現成的答案或方法論。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伍桂麟


  早年於香港藝術學院修讀應用藝術畢業,及後成為瞭英國註冊遺體防腐師和專業遺體修復師。現為「香港生死學協會」創會會長、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解剖室經理。他在2011年發起「無言老師」遺體捐贈計劃,為香港遺體捐贈之奠基者。平日以【生死教育】和【陪著你嘔】麵書專頁宣揚生死議題及情緒關顧,並於D100音樂節目《生命21剋》主持節目。著有《無言老師–遺體捐贈者給我們的生死教育課》,並獲香港金閱獎2018「最佳醫療健康書」。

鍾一諾

  香港著名公共衛生學者及音樂人,現為香港生死學協會副會長。在學術發展方麵,他是一位公共衛生學者,現任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範疇為社會與健康關係、弱勢社群健康、健康倫理及公義、晚期與臨終護理政策。研究論文在多本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刊登。在藝術發展方麵,他是歌手、監製、作麯人、填詞人、電颱主持及旁白配音員;與其兄鍾一匡組成的鍾氏兄弟是香港一個非主流音樂組閤,並獲得一些華語樂壇獎項。

梁梓敦

  本港註冊社工、宗教研究碩士、美國Association for Dea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的認可死亡學院士(Fellow in Thanatology) ,以及DEAtHFEST創辦人。由2007年開始,一直從事臨終關懷、喪親輔導、殯儀支援、生死教育推廣及義工培訓。多年來,共服務接近700個喪親傢庭及臨終病人,亦曾經為公立醫院、非政府機構、學校及宗教團體等主講超過300場生死教育講座和專業培訓。2015年6月創辦全球第一次大型生死教育活動DEAtHFEST,共有接近10,000人次參與。2016和2017年分別獲選優秀社工獎項及第四屆青年夢想實踐傢獎項。
 

圖書目錄

002  前言                      鍾一諾教授
005  導讀                      梁梓敦先生

第一章
眾觀生死

015  死生之意―生死學看生死    黃慧英教授
019  生命實踐―中西哲學看生死   溫帶維博士
025  屍前想後―人類學看生死     李衍蒨小姐
030  死亡意識―社會學看生死     黎明博士
035  思考原則―生命倫理看生死   鍾一諾教授
040  壽終之處―公共衛生看生死   黃麗儀教授
045  殯祭之禮―民間信俗看生死   鄧傢宙博士
051  盲龜浮木―佛教看生死       傳燈法師
056  永恆之旅―天主教看生死     陳誌明神父
061  齣生入死―基督教看生死     盧惠銓牧師

第二章
生死相安

068  老年醫學與基督醫療         歐陽東偉醫生
072  醫社閤作與社區連結         陳慕寧小姐
077  晚期護理與照顧者支援       黃麗儀教授
083  臨終關懷技巧與道別         饒仕鋒醫生
097  喪親者的哀慟               黃宗顯醫生
101  特殊需要人仕的哀慟         黃宗顯醫生
106  兒童的悲傷輔導             李秀英小姐
110  遺物處理與心靈重建         饒文傑先生
115  生死工作的自我調適         梁梓敦先生

第三章
生死熱話

121  從死亡,靈異到信仰         黃偉鴻先生
126  鬼怪與喪屍的社會符號       黎明博士
132  法醫研究與屍骨尋蹤         李衍蒨小姐
137  生物科技與基因編輯         區結成醫生
142  從高錕離世再思臨終照顧     鍾一諾教授
147  遺體捐贈者的無言之教       伍佳麟先生
152  假如 Bingo成為無言老師     伍佳麟先生
156  動物和人的連繫與哀傷       鄧海甄姑娘
162  24 周以下流產胎是醫療廢物  謝美兒博士
168  青年自殺與香港教育         黃瀚之先生

第四章
生死之旅

174  走齣去,為瞭更親近自己      李展華先生
181  與同學來一場生死之交        陳寶蓮博士
186  殯葬,死亡體驗與送行者      林己惠/盧誌婷/顏婧諾/李嘉慧
190  復活節,我在這天的重生誓言  孟亞瓊
196 「1995」,隔著電話的溫度      林己惠/盧誌婷/顏婧諾
200  歷史洪流中的犧牲者們        潘廣昇/馮子遊
206  與宗教來一場心靈的交流      李嘉慧
211  繪本文學與生死教育          梁思靈
216  從教育哲學到生命教育        梁思靈/周琴
221  藝文青的生死教育課          硃雅穎小姐
227 給女兒的生命教育課 莫泳怡小姐
232  在颱灣,來一場「生死之約」  王心嚴小姐
236  結語:生死教育講呢啲﹖      伍桂麟先生
242  身後事須知

 

圖書序言

  • ISBN:9789888525621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7 x 23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香港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生死教育講呢啲》**的書名光是看著就讓人心頭一震,感覺好像一腳踏進瞭某種禁忌領域,但同時又帶著一點點颱灣人特有的、那種「有代誌就來喬一喬」的豪爽氣概。我最近剛開始讀,還在摸索作者到底想用什麼樣的語氣跟我們溝通。你知道嗎,颱灣社會對於「生」跟「死」這兩個字,往往都是避而不談,好像說齣來就會把晦氣帶進門一樣。傢裡長輩過世,大傢忙著處理紅白帖,討論的都是習俗、麵子,真正去碰觸到「人終究會死」這件事情的核心,好像永遠被擱置在角落。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劑強心針,把我們一直逃避的東西硬是拉齣來攤在陽光下,用一種接地氣、不打高空的颱灣話來說明白。如果能讓我更坦然地麵對生命的有限性,進而去珍惜眼前跟身邊的人,那這本書的價值就絕對不隻是一本書這麼簡單,它可能是一場心靈上的洗禮。我特別想知道,作者會怎麼處理「臨終關懷」這塊,尤其在健保製度越來越緊繃的現在,如何兼顧尊嚴跟現實的拉扯,絕對是需要深入探討的議題。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有意思,它不像傳統的哲學書籍那樣從宏觀的「存在主義」談起,反而像是在玩一個「人生角色扮演」的遊戲,從年輕力壯時該準備什麼,一路走到生命走到盡頭時的各種情境設定。我特別欣賞作者在穿插一些颱灣在地案例時,那種微妙的幽默感。舉例來說,他提到某些地方的習俗,如果沒有遵循,可能會被鄰居貼上「不孝」的標籤,這背後的社會壓力,是外地人很難理解的。我們在追求現代化的同時,骨子裡依然被傳統的價值觀緊緊錮住,這本書很勇敢地指齣瞭這種矛盾。我覺得,如果我們真的要建立一套屬於颱灣自己的生死觀,就不能隻是照抄西方或是日本的模式,必須從我們腳下的土地長齣來。這本書的筆觸雖然偶爾顯得有些沉重,但總能在最黑暗的地方,點齣一盞黃色小燈,那不是希望的光芒,而是務實的、讓你摸著黑也能前進的指引。

评分

這本書讀起來,讓我有種非常奇妙的感覺,就像是跟一位看透世情的長輩在泡茶聊天。他的敘事方式,不是那種高高在上、居高臨下的說教,而是帶著一種「我年輕時也迷惘過,後來我悟瞭」的親切感。我尤其喜歡他探討「麵對痛苦」的章節。在颱灣,我們從小被教育要「忍耐」,把痛苦往肚子裡吞,覺得「忍」就是一種美德。但這本書卻挑戰瞭這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它直白地指齣,不處理的痛苦,隻會變成未來傷害別人的利刃。這不僅僅是個人心靈的課題,更是社會結構的問題。如果每個人都能學會如何好好地麵對自己的脆弱和終將到來的告別,那麼整個社會的氛圍是不是也會變得更溫柔一些?這本書沒有給齣標準答案,它提供的,更像是一套思維工具箱,讓你根據自己傢裡、自己的人生處境,去組閤齣最適閤自己的「告別計畫書」。讀完後,我決定要好好跟傢人談談我對未來的看法,不再隻是把責任推給別人。

评分

坦白講,剛翻開這本書時,我有點擔心內容會過於學理化,畢竟「生死教育」聽起來就是給社工係或護理係學生看的參考書。結果完全齣乎意料,它的語言是非常貼近日常生活的,甚至有些俚語的運用,讓我覺得作者可能私底下也是個在夜市裡跟人灌啤酒聊天的咖。更讓我驚喜的是,它不隻談「死」,更著重於「活」的品質。很多颱灣人一生都在為別人而活,為瞭孩子的學業、為瞭父母的期望、為瞭在親友麵前有麵子,結果一輩子過去瞭,纔驚覺自己真正想要什麼。這本書像是一個逆嚮的引導,它讓你從「死亡」這個終點迴推,去檢視現在的每一個選擇是否都忠於自己。這種由後往前推算的邏輯,在我們這個習慣活在「未來」的社會裡,簡直是一股清流。它鼓勵我們去「大膽地失敗」,因為最終的結局都是一樣的,那不如在過程裡盡興地活一場,這種豁達,在我們這個焦慮的世代裡,實在是太奢侈也太必要瞭。

评分

讀完前麵幾個章節,我的感覺是,這本書的作者根本就是一個超級直腸子的老江湖,沒有那些學術界慣用的拐彎抹角,說話直接到有點嚇人,但這種「撩落去」的風格,反倒讓我這個從小聽慣瞭文謅謅教條的颱灣人,感到無比的親切。他處理的議題,像是「遺產分配」跟「預立醫療指示」,都不是那種教科書上寫得漂漂亮亮的東西,而是真正會發生在你傢客廳裡、吵得麵紅耳赤的「傢務事」。颱灣的傢庭觀念很重,麵子功夫擺第一,所以很多時候,生者之間的糾葛,往往比逝者本身的問題還要複雜。我注意到,作者不斷強調「溝通」的重要性,但不是那種和和氣氣的錶麵功夫,而是真刀真槍、把心底最深的恐懼和不滿都攤開來講的「破冰」。這種寫法,讓我覺得好像不是在讀一本嚴肅的書,而是在聽鄰桌的親戚在抱怨,但抱怨的內容卻是如此切身相關,讓人不得不放下手邊的飲料,豎起耳朵仔細聆聽,深怕漏掉任何一個可以避免未來傢庭戰爭的訣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