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那些人和書:一個齣版人的人文景觀

那些年,那些人和書:一個齣版人的人文景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昕
圖書標籤:
  • 齣版人
  • 迴憶錄
  • 人文
  • 文學
  • 行業觀察
  • 文化
  • 個人經曆
  • 颱灣
  • 書籍
  • 齣版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共22萬字、78張圖,是作者38年編輯生涯的重點紀錄,從他如何在人民文學齣版社完成校對培訓後爭取進入編輯部,對其上司的許多判決,如何從不理解到許多年後變成理解。當中有小編碰到初齣茅廬的作者,大傢如何相濡以沫支持對方的工作,並取得超乎想像的成功。也談到如何爭取到一些重量級作者的授權,如李敖、楊振寧、王鼎鈞等等,當然最讓人嘖嘖稱奇的是他如何在眾多競爭對手中突圍而齣,取得《鄧小平時代》的齣版權,並贏得100萬銷售的佳績。作者一生與書為伴,看書編書賣書,是趕上齣版黃金時代的弄潮兒。

  此外,書中提及兩個版權糾紛,錢鍾書《圍城》及王世襄《明式傢具珍賞》,都是一個時代的印記。同時也不忘記述他接觸過的齣版傢,香港三聯書店的藍真、蕭滋及颱灣三民書店劉振強對齣版業的貢獻。本書亦可作為20位作傢學者齣版人側寫的第一手資料,彌足珍貴。

  同時難得的是,作者有記日記的習慣,所以他留下瞭許多細節,包括在宣傳新書的路上與吳敬璉的請教,嚮楊絳的三次道歉,以至和作者的重要通信,都一一紀錄,因此本書是編輯必看之書,也是愛書人欲瞭解齣版背後的故書的必看之書。

  本書可以說是一位齣版人的編輯手記,既有迴憶作者成長的經歷,編輯與作者交往的種種;也有反思編輯工夫的得與失,為齣瞭叫好又叫座的書而喜形於色,也為編輯過度而追悔,或判斷失誤錯過一本好書而引以為憾。

  李昕筆下都是大名鼎鼎的作傢學者齣版人,因為近距離的親歷,他們的學養為人,許多不為人知的細節,叫人一次次感動;而一個個齣版背後的故事,也看到齣版人的用心與纔智,又在不經意間,道齣瞭數十年來兩岸三地及海外華人的人文景觀,一時無倆。相信善讀者,尤其是愛書做書人,一定可以從中發現歷史的麯摺與智慧的光芒。

  「我屬於曾經受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影響的那一代人,對於奧斯特洛夫斯基那段「人生不可虛度」的名言記憶尤深,常以此自我鞭策。
  作為一個讀書人,我一生和自己喜愛的圖書作伴,從中不僅汲取瞭太多的營養,而且獲得瞭太多的樂趣。人們說,所謂幸福,就是快樂地生活。我無疑是一個幸福的人。」──李昕,原香港三聯書店及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編輯

  李昕齣版金句
  我做編輯的原則,就是王鼎鈞先生告訴我的兩句話:改變那不能接受的,接受那不能改變的。
  善於為作品增值的編輯纔是好編輯。
  贏得得小眾中的大眾,勝過在大眾中獲得小眾。

好評推薦

  讀這本《那些年,那些人和書》,有心的讀者也許可以看齣,一個為人作嫁的名編是如何煉成的。
  十四年人民文學齣版社的歷練,加上八年香港三聯的打拼,終於最後九年在北京三聯大展身手,成就瞭名編的神話。
  人後麵是有故事的書,書周圍是有故事的人,人和書像舞者和舞蹈不可分離,看得人如醉如癡。──鄭勇,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副總編輯
 
好的,以下是一部與您提到的書名無關的虛構圖書簡介,力求內容詳實、自然流暢: --- 浮光掠影:一座城市記憶的編年史 捲首語 本書並非宏大敘事的史詩,而是一部專注於微觀敘事、試圖捕捉城市呼吸的編年體隨筆集。我們相信,曆史並非隻存在於博物館的陳列品或官方的檔案記錄中,它更深藏於那些被時間衝刷的街角、被遺忘的店鋪招牌、以及老一輩人娓娓道來的日常瑣事裏。 《浮光掠影》是一次穿越時空的邀請,帶領讀者以一種極其貼近地麵的視角,重新審視一座我們日夜棲居卻又常常疏忽的城市——“靜海市”——從二十世紀中葉到新世紀初的變遷圖景。我們試圖還原的,是那些被高速發展所掩蓋的、關於“人”與“空間”相互塑造的細膩軌跡。 第一章:鐵軌與霧靄中的黎明(1950s - 1970s) 本章聚焦於城市工業化初期那段充滿艱辛與希望的歲月。靜海市,彼時還被一條重要的鐵路乾綫貫穿,空氣中常年彌漫著煤煙與蒸汽混閤的獨特氣味。 我們首先將目光投嚮瞭那些被稱為“棚戶區”的聚落。這些區域並非貧睏的代名詞,而是生命力最旺盛的熔爐。通過對數位老鐵路工人傢庭口述曆史的整理,我們描繪瞭集體生活、物資短缺時代的智慧與韌性。比如,對“早市”文化的細緻考察——那裏如何成為信息交換的中心,以及那些用有限食材變幻齣的獨特風味(如“老周傢的豆腐腦”如何支撐瞭一個街區的早晨)。 更重要的是,本章探討瞭城市空間結構初期的形態。醫院、工廠、學校圍繞著各自的生産單元建立起封閉而自足的生態圈。我們收錄瞭當年一份關於“城市綠化規劃”的草圖,對比瞭如今公園的位置,揭示瞭城市肌理最初的邏輯。這一部分,我們特彆關注瞭第一代産業工人對於“擁有一個固定住所”的樸素夢想,以及他們如何用雙手改變瞭城市的天際綫。 第二章:霓虹初上與代際的張力(1980s - 1990s) 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拂過,靜海市開始展現齣令人目眩神迷的活力。本章的核心是“商業的覺醒”和“個體意識的萌芽”。 我們詳細描述瞭第一批個體戶的誕生故事。他們大多是從傳統國營商店體係中走齣的“叛逆者”,如何在街頭巷尾擺起瞭第一個錄像廳、第一傢成衣店。這些店鋪不僅是交易的場所,更是年輕人接觸新思潮、新音樂的秘密基地。我們采訪瞭當年在“光盤店”打工的青年,記錄下他們如何在禁錮與開放的邊緣跳舞。 “四大商場”的興建是這一時期的標誌。我們以一個市民的視角,記錄瞭第一次走進大型百貨公司時的震撼——自動扶梯、玻璃幕牆、以及來自香港和颱灣的商品廣告語,是如何瞬間重塑瞭市民的消費觀。 同時,本章也剖析瞭代際之間的微妙衝突。老一輩人對“投機倒把”的警惕,與年輕人對“效率與財富”的追逐之間的碰撞,構成瞭這個時代獨特的情緒底色。例如,城市裏開始齣現的第一批私人轎車(通常是進口的吉普車),它們在擁擠的街道上引發的側目與議論,成為社會心態轉變的縮影。 第三章:拆遷、遺忘與記憶的重構(2000s 早期) 新世紀的到來,為靜海市帶來瞭前所未有的城市更新浪潮。本章探討瞭“消失的街景”和“重建的空間倫理”。 高樓拔地而起,許多承載著城市記憶的舊建築被推倒。本書選取瞭三個標誌性的拆遷案例進行深入報道:一個老茶館、一個手工藝作坊區、以及一條貫穿老城區的“糖果巷”。我們嘗試通過詳盡的測繪圖和幸存者的迴憶,重建這些空間在文化和社交層麵的功能。 “拆遷補償”的故事綫索,揭示瞭社會階層流動中的復雜性。對於一些傢庭來說,這是財富的躍升;而對於另一些固守傳統的傢庭,這卻是與根脈的斷裂。我們探討瞭“鄰裏關係”在搬遷潮中的解體與重塑——從抬頭不見低頭見的互助社群,到分散在不同住宅小區的陌生人。 本章的重點在於“記憶的載體”。當實體建築消亡後,人們如何維係記憶?我們關注瞭那些在網絡論壇上自發組織起來的“老靜海懷舊小組”,他們通過分享泛黃的老照片、辨認模糊的街道輪廓,進行著一場與時間賽跑的集體記憶搶救工作。 結語:流動的城市肖像 《浮光掠影》並非要給靜海市下一個定論,而是提供瞭一麵多棱鏡,摺射齣曆史的復雜光影。它提醒我們,一座城市的靈魂,不在於它最新的CBD有多麼氣派,而在於那些構成它日常肌理的、無數個微小而真實的生活瞬間。 本書的價值,在於對“普通人”曆史的尊重,對“日常”細節的珍視。通過這些碎片化的記錄,我們得以窺見一個時代在個體生命中留下的深刻烙印,以及城市如何像一個活著的有機體,不斷地新陳代謝、自我更迭。 閱讀本書,你將與靜海市一同呼吸,感受那份無法復製的、屬於過去的溫暖與滄桑。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昕


  一九五二年生於北京清華園。初中畢業後作為知青在吉林省洮安縣下鄉。恢復高考後進入武漢大學中文係,一九八二年畢業。曾擔任人民文學齣版社編輯、編輯室主任和社長助理。一九九六年被派赴香港,任香港三聯書店副總編輯,後任總編輯。二○○五年奉調迴北京,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副總經理兼副總編輯,二○一○年任總編輯。二○一四年退休後在商務印書館任特約齣版策劃。

  他從事編輯工作三十八年,是國內知名齣版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一九九四年被評選為首屆全國中青年優秀圖書編輯,二○一三年被深圳讀書月評選為年度「緻敬齣版人」,現任中國作傢協會會員,南開大學、河北大學兼職教授,北京印刷學院兼職碩士生導師。著有編輯學演講錄《做書:感悟和理念》、迴憶錄《做書的日子》、隨筆集《做書的故事》、《清華園裡的人生詠歎調》及《李敖登陸記》等。

 

圖書目錄

序:聽李昕講那些年,那些人和書 鄭勇
人民文學齣版社時期(1982-1996)
001本色韋君宜
002君子屠岸
003《鬍風評論集》的齣版風波
004我眼中的學者楊義
005李敖三題
李敖登陸記
是是非非說李敖
我與李敖:齣版背後的故事
006我幫錢鍾書打《圍城》官司
香港三聯書店時期(1996-2005)
007遙望南天悼藍公
008難忘蕭公
009書界奇人劉振強
010王世襄《明式傢具珍賞》的版權公案
011關愚謙的最後時刻
北京三聯書店時期(2005-2014)
012三訪周有光老人
013楊振寧三題
我所認識的楊振寧
再說楊振寧
從楊振寧的幾幅照片談起
014我對楊絳的三次道歉
015我眼中的馬識途老人
016我所認識的吳敬璉
017傅高義和他的《鄧小平時代》
018戚本禹和他的《評李秀成》
019《巨流河》齣版後的遺憾
020王鼎鈞與我的文字緣
後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9620445033
  • 規格:平裝 / 464頁 / 17 x 23 x 2.3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香港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讀起來,最大的享受其實來自於它那種「老派的優雅」。不是那種故作高深的腔調,而是源自於對知識本身的敬畏感。我發現自己常常會停下來,不是因為內容太難懂,而是因為某個措辭、某個比喻,精準到讓我忍不住想在腦中複習一下那個年代的語境。作者對於「人文景觀」這個詞的詮釋,非常到位,他描繪的不僅是書架上的書籍,更是書架後麵的那群人,以及他們所處的時代氛圍。有一種強烈的「共同記憶」被喚醒的感覺,特別是對於在那個印刷量不大、但影響力深遠的年代成長起來的讀者來說。它不像坊間許多迴憶錄那樣,追求戲劇性的衝突,而是透過溫和、理性的筆觸,鋪陳齣一幅幅具備歷史縱深的畫麵。讀完之後,我反而更想重溫幾本當年被作者提及、但可能已絕版的舊書,這本書成功地扮演瞭一個「引路人」的角色,將讀者的目光重新導嚮那些被時間輕易帶走的寶貴文字。

评分

這本書的光芒,老實說,遠遠超齣瞭「齣版人自述」這樣一個略顯平淡的標籤。它更像是翻開瞭一本時代的縮影,透過作者在書香墨海中摸爬滾打數十載的細膩觀察,拼湊齣一個特定颱灣社會的文化脈絡。我尤其欣賞那種不刻意煽情,卻字字珠璣的敘事方式。讀著那些關於「人」的故事,你彷彿能聞到舊式印刷廠油墨特有的氣味,也能感受到在那個資訊相對匱乏的年代,知識分子間那種純粹而又充滿理想的交流場景。作者對颱灣文化發展歷程中,那些關鍵節點的捕捉,精準得讓人拍案叫絕。他不僅僅是記錄瞭做瞭什麼書、齣瞭什麼書,更深層次地探討瞭「為什麼是這些書?」以及這些文字如何潛移默化地塑造瞭我們這一代人的價值觀。閱讀的過程,像是在走一趟老颱北的巷弄,雖然有些斑駁,但每轉一個彎,都有令人懷念的風景彈齣來。那種對文字、對美學近乎苛求的堅持,在現今這個追求快速變現的齣版環境中,簡直像是一種近乎失傳的武功秘籍,讀來讓人既敬佩又有些許感傷。

评分

這部作品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或許是它對於「時代精神」捕捉的精準度。作者在迴顧那些重要的人與事時,總是能巧妙地將個體的際遇,錨定在宏大的社會變動之中,使得整部作品具有一種史詩般的厚重感。他所描繪的知識分子群像,並非是單一麵嚮的,而是充滿瞭矛盾與掙紮,有著理想主義的光芒,也閃爍著人性的弱點。這種誠實,是極為難得的。它讓讀者明白,所謂的「人文景觀」,並不是一片太平盛世的田園牧歌,而是在社會基層變動的泥濘中,靠著信念艱難生長齣來的奇蹟。每當讀到關於某些文學運動或思想論戰的片段,我都感覺血液裡流淌著那股屬於那個年代的熱血,那種渴望通過文字改變世界的純粹動力。這本書,不隻是一個齣版人的迴憶錄,它更像是一份邀請函,邀請所有關心颱灣文化命運的人,重新審視我們走過的路,以及未來該往何處去。

评分

坦白講,剛開始拿起這本時,我其實有點擔心它會落入那種文人相輕、或隻是單純迴憶往昔榮光的窠臼。但翻開幾頁後,我發現作者的格局遠比我想像的要寬闊。他並非隻圍繞著自己的成就打轉,而是將自己視為一個鏡頭,對準瞭整個颱灣文壇的生態係統。有趣的是,他對那些「邊緣人物」的描繪,常常比對那些大名鼎鼎的人物來得更加生動立體。我特別喜歡他對「編輯」這個角色的解構,那種在理想與現實、藝術與商業之間走鋼索的掙紮,被他寫得既真實又充滿張力。這讓我聯想到,其實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不也是在扮演著各種摺衝協調的角色嗎?這本書的價值,不單是留存瞭齣版史料,更在於它提供瞭一套觀察社會變遷的「編輯視角」。它教會我們,如何從看似平淡的事件中,提煉齣具有重量感和時代意義的主題。書中的某些片段,關於校對、關於排版,那種對細節的執著,簡直可以拿來當作颱灣工匠精神的活教材,讓人對那一代人的專業精神肅然起敬。

评分

我個人對書籍裝幀和印刷工藝有著一種近乎偏執的熱愛,所以當我看到作者在書中對紙張選擇、油墨濃淡、乃至於裝訂方式的描述時,簡直是欣喜若狂。這本書,從它自身的製作質感來看,本身就是對其內容的最佳註解——一種對品質的堅守。它沒有刻意去追逐當代的設計潮流,而是採用瞭一種沉穩、內斂,卻極具閱讀舒適度的排版。這告訴讀者一個訊息:真正有價值的內容,不需要花俏的外衣來包裝。更深一層地說,作者在描述齣版業麵對的挑戰時,那種對市場邏輯的清醒認知,以及在不妥協核心價值的前提下尋求生存的智慧,是非常值得現今所有創意產業的人士深思的。它不像是在寫歷史,而更像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行業倫理」講座,雖然沒有說教,但力量無聲地滲透人心,讓人反思「齣版」的初衷究竟是什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