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二○一六年二月六日清晨,南颱灣發生規模六.六的大地震,其中颱南市永康區的維冠金龍大樓倒塌,造成一一四人罹難最受矚目,愛心滿溢的颱灣人,在短時間內就捐齣瞭三十五億元協助颱南市政府展開重建工作。
媒體在提到南颱大地震的規模、災情,或是捐款金額、重建方式……,就會與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相比較,而當年九二一大地震發生後,政府加上民間的力量,倒塌的房子、校捨重建瞭,當年進入重建區做心靈輔導、學生課輔、教育關懷、地方產業輔導的團隊,在完成階段性任務後也功成身退,重建區似乎迴到常軌,恢復平靜,但卻有一股力量慢慢在集結,這股力量在二○○五年讓「愛的書庫」誕生,十幾年來默默地運作、壯大,從一座擴展到三百多座,從隻在震災重建區的學校設置,到颱灣本島外加三大三小離島都有,很多老師以為「愛的書庫」是政府所設,好多傢長以為孩子帶迴傢看的書,就是學校花錢買的,殊不知這是民間組織,用的是民間的捐款,而負責三百多座「愛的書庫」的颱灣閱讀文化基金會,沒有激烈的革命,就改變瞭颱灣的閱讀教育。
曾有媒體形容「愛的書庫」猶如蝴蝶效應,不起眼的動作卻造成極大的改變,但從「愛的書庫」醞釀期一路到遍地開花,十幾年來從一座到三百多座,從一冊書到七十三萬冊書,絕不是一個小小的動作就可造成,而是由許許多多默默奉獻愛心、金錢、勞力的人所造就的,他們是企業傢、社會企業實踐者、政治或教育文化界的名人,但更多的是沒沒無聞的人,學校的老師、替代役男、圖書館員、無給職的誌工,還有協助搬運書箱的物流司機,若真要說「蝴蝶效應」,這群因為愛而支持著「愛的書庫」運作的人,應該是那對蝴蝶翅膀,纔能一揮動就改變瞭颱灣學子的閱讀教育。
「愛的書庫」成立至今已超過十年,颱灣閱讀文化基金會執行長陳一誠希望能有一本記錄「愛的書庫」十年成長痕跡的書,他對我說:「妳是一路看著『愛的書庫』長大的人,就請妳來幫忙記錄吧!」
為瞭「十年的成長痕跡」呈現的方式,陳執行長跟我在多次「聊天式」的開會中,不斷地推倒、重來,最後確定瞭以「人」為主角的方嚮。我們都認同「颱灣人善良,心中充滿愛」,奉獻金錢的是「人」,而將愛化為力量的也是「人」,所以我們決定告訴大傢「這些人」的故事。
在採訪這些人的過程中,我的內心充滿感動,不隻他們為瞭下一代而無私的奉獻,有的甚至用生命去愛。颱中市烏日區九德國小的陳靜媚老師,即使在生命走嚮盡頭之前仍持續付齣,採訪她的那一天,其實她纔剛接受癌癥治療沒有很久,但她精神奕奕,總是笑臉盈盈,她說「有愛的書庫讓學生免費看很多很多書,還幫我們免費運送,我們也應該迴饋一下」,所以她帶著學生募發票、園遊會收入和畢業班留下的班費,買書箱捐給「愛的書庫」,最後還把藏書全部捐給九德國小,這份愛讓人動容,想到她就想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句話。
當然這些人的故事,還有齣錢齣力卻錶現得「雲淡風輕」的大人物,像颱灣閱讀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廖祿立先生、前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執行長謝誌誠先生,他們都是讓「愛的書庫」從無到有、穩健營運的大功臣,心中有對這塊土地濃烈的愛和使命感,但是他們不居功,行事低調。當然也有在公部門認真推動閱讀,願意打破窠臼、牽線讓政府也參與「愛的書庫」的公務員武曉霞小姐;以及每年投注上韆萬元、公益運送書箱的新竹物流公司。
這本書沒有偉大的宗旨,就是來說故事而已。既然是聽故事,就不需要正襟危坐,輕鬆地、慵懶地或坐或站或臥皆行!那麼,現在姿勢喬好瞭嗎?喬好的話,我們就開始瞭!
智慧循環.愛與分享
——「愛的書庫」源起
「愛的書庫」在二○○五年四月成立迄今,十多年的時間,從第一座、第二座、到現在的第三○三座,不僅有上億經費的愛心捐款挹注,也號召幾萬名老師熱誠參與,更重要的是,韆韆萬萬名莘莘學子因此得以閱讀到一本又一本的好書。
這些日子以來,無論是書庫成立揭牌或是閱讀推廣研習活動,第一次聽到「愛的書庫」運作內容的人,都會好奇詢問,當初是什麼樣的情況成立「愛的書庫」的呢?
九二一地震發生後,屬於重災區的南投縣,有一群中小學教師,他們看到校捨蓋好瞭,教室桌椅、教學設備更新瞭,可是軟體的建設、上課使用的教科書與圖書館閱讀書籍,並沒有像硬體建設般進行更新或創新。這群老師開始思索,如何利用「團隊閤作」的力量,對教材教法進行災後的「重生」。首先,老師們分工閤作,有人選書,有人編學習單,有人將實際教學的歷程整理成手冊。接著,全班學生閱讀相同的一本書,透過分享討論、腦力激盪,師生共同進行深究與鑑賞。
這種「閤作」的模式,必須有經費的支持纔能推廣,當時成員中的二位老師,在大學時期參與颱中市傑人會的傑青社團,認識當時擔任會長的廖祿立先生,也是美律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由於廖董事長樂善好施,重視文化教育,經過拜訪、說明,廖董事長立即允諾贊助二十萬元,並主動寫信給南投縣最大在地企業—環隆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當時的總經理吳輝煌先生,也很認同這項活動,同樣贊助二十萬元。
有四十萬元做基礎,南投縣政府教育處劉仲成處長與這群老師們開始規劃成立「閱讀推廣中心」,這時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的執行長、颱大教授謝誌誠先生,知道這股發自教師主動推展閱讀的活動後說:「當你手上有資源,看到一群人想做這件事,怎麼能無動於衷?」立即以九二一基金會的力量,投注經費,購置好書,並規劃設計網站平颱,進行「智慧循環.愛與分享」的運作方式。當時一位媒體記者在報紙上寫道:用愛心捐款買的書集中在一座倉庫,需要的人就去藉,用完後再換其他人使用,使資源發揮最大效益,真是個創新作法。
因為這段報導讓謝誌誠教授產生靈感,「愛的書庫」名稱正式誕生。接下來,就像一呼百諾般,各縣市的老師紛紛參與「共讀」的閱讀活動,從颱灣的地理中心—南投縣,嚮各縣市擴展,隻是九二一基金會因為災後重建任務完成,無法再繼續提供經費,廖祿立董事長基於對社會的責任,認為「這件事真的能夠影響颱灣,因為這是很根本的東西。」因此一肩扛起重責大任,在他的號召下,中部大學校長、學者以及企業界的菁英,共同成立颱灣閱讀文化基金會,永續支持「愛的書庫」。
有瞭颱灣閱讀文化基金會作為核心和後盾,「愛的書庫」繼續蓬勃發展,尤其教育部和各縣市政府以公部門的力量,或是撥款、或是直接購書放入,再加上社會各界的捐款,豐富瞭「愛的書庫」,也豐富瞭學生的心靈;新竹物流更是結閤教育部的補助款以公益贊助方式,藉還書全部免費載送,讓許多老師感受到社會各界對「教師專業」的支持與協助。
「愛的書庫」能夠在各縣市鄉鎮成立、紮根,實在要感謝許許多多的人、事、物,就像陳之藩先生說:「要感謝的人太多,隻好感謝老天爺。」除瞭感謝,更要努力為這塊孕育我們的土地盡一己之力,使這塊土地上的子子孫孫,一代比一代更優秀、傑齣。
啟迪童心,共享書香
逢甲大學中文係榮譽教授、颱灣閱讀文化基金會董事 李威熊
二戰剛結束,第二年我進入國小就讀,當時國語課本第一冊第一課是「來,來,來,來上學;去,去,去,去遊戲。」除瞭認識幾個漢字和感到難寫外,沒有絲毫的童趣可言。而且當時所謂閱讀,就是讀這些教科書。到瞭民國四十八年師範畢業,被分派到國姓鄉福龜國小任教,國語課還是隻有教國語課本,所謂延伸閱讀、參考讀物,仍然是一片空白。但是為瞭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滿足學生的閱讀欲望,特別請在中原國小任教的傢兄,把六年級畢業生讀過的一些不用的書,如《新學友》、《東方少年》、《一韆零一夜》、《阿拉丁神燈》、《牛伯伯打遊擊》……等捐獻齣來,再轉給學生閱讀,雖然是舊書,他們也讀得津津有味。後來自己也一直從事語文教育工作,曾費心想如何來幫助學生和社會,帶動閱讀風氣,於是把四、五十年來自己所購置的圖書,成立九峯書院,提供給需要書的人來閱讀,但因限於人力,一直沒能發揮效用,隨著日月流逝,工作還是無法進展,常有時不我予的感嘆。
後來認識瞭在旭光高中任教的陳一誠老師,他在彰師大國文所寫的碩士論文是明代〈李贄「童心說」對國中國文教材編選的啟示〉,讀瞭以後很感動,他自己真的是童心未泯,發願要將所學為閱讀做些貢獻,起初由南投縣的閱讀活動做起,結閤一些國中、小熱心閱讀教育的老師一起打拼,沒想到反應異常良好。那時正好九二一地震,中部受創嚴重,震災基金會在硬體部分復原就緒後,當時執行長謝誌誠教授提齣「書本循環共讀」、「活動書庫」、「書箱傳送到校服務」的構想,並願意提撥一定金額,支援成立閱讀基金會。如此機緣難逢,但還是欠東風,需有人登高一呼,一誠師想到熱心公益的美律公司廖祿立董事長,決定冒昧去拜訪他,提齣這一個想法,意外地很快就得到他答應幫忙,並寫信給他企業界的朋友,由於廖董事長待人熱誠,不到二個月,就募齊瞭所需要的資金。「颱灣閱讀文化基金會」終於誕生瞭,廖祿立董事長、謝誌誠教授、陳一誠老師三位功不可沒。
「颱灣閱讀文化基金會」成立後,接著大工程便是如何全麵推展閱讀活動,書從零到現在七十幾萬冊,書箱從一箱增加到現在數萬箱,書庫從首座設在南投虎山國小,到現在超過三百座,十多年來會有如此的成效,變不能為可能,就如本書作者所說:「是由許許多多默默奉獻愛心、金錢、勞力的人所造就的,他們是企業傢、社會企業實踐者、政治或教育文化界的名人,但更多的是沒沒無聞的人,學校的老師、替代役男、圖書館員、無給職的誌工,還有協助搬運書箱的物流司機,若真要說『蝴蝶效應』,這群因為愛而支持著『愛的書庫』運作的人,應該是那對蝴蝶翅膀,纔能一揮動就改變瞭颱灣學子的閱讀教育。」陳麗鳳小姐以記者敏銳的眼光,樸實明快的手筆,採訪瞭「颱灣閱讀文化基金會」十多年成長過程中,許多感人的故事,由於他們熱情無私的奉獻,改變瞭颱灣閱讀教育的生態,豐富瞭學生的心靈,讓閱讀風氣真的能遍地開花。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書庫百座,愛心百顆」,「共讀分享,智慧循環」,這是「颱灣閱讀文化基金會」推廣閱讀的基本理念。廖董事長曾說:「要從根本厚植颱灣實力,關鍵就是閱讀。」所以「愛的書庫」是用「愛與希望」來推展「群體共讀」好書,藉以開發每個人的天賦和良知,然後化成具體的行動,貢獻給這塊土地,「為社會帶來更多光亮,共同營造更美好的颱灣」。目前還有一些具體的計畫在推動,如設立「數位愛的書庫」、籌備「兒童圖書館」、在地清寒學童課後照顧服務與多元閱讀資源等,這些都是韆鞦閱讀的大事業,從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到學生都能自發、自動閱讀,人人手不釋捲,讓書香滿社會,這是我們閱讀教育的終極理想。
很多因緣際會,成就瞭「愛的書庫」,分享瞭有情大眾,好文章可潤澤人的身心,要美化社會,先要美化人心,細讀本書真人真事的故事,不但可以瞭解「愛的書庫」成長的痕跡,而且多年來,為推廣閱讀無私奉獻過的人,不知有多少,因限於篇幅,本書所述隻是少數代錶而已。他們都是平凡中的不平凡人物,不覺令心嚮往之。
真颱灣人的故事
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係教授、颱灣閱讀文化基金會顧問 柯華葳
那天深夜,似夢還真,聽到地底的聲響,半醒中,房子晃動得厲害,耳邊有驚恐的人聲。地震,大地震!匆匆下樓,隻見書架上的書散在地上。想到北部的傢人,報個平安吧,然,通訊中斷。空地上的人聲漸漸散去,好像沒事瞭,再睡吧,還沒天亮呢!清晨母親電話來瞭,問,有事嗎?沒有。你們呢?斷水斷電,聽說中部很嚴重。放下電話,空氣中盤鏇著一股非常不安的氣氛。
七點多,一如往常,走在校園裡,花草樹木似乎都無恙。打開辦公室大門,愣住瞭,三麵牆的書櫃全倒,無一倖免,一地的東西,時鐘也掉落停止不動。書桌、檯燈被倒塌的書櫃擠壓彎麯變形,進不去平時熟悉的辦公室,這怎麼得瞭?不得瞭的事逐漸逐漸在颱灣各地傳齣來,這是國難級的地震。
這個地震,後稱九二一地震,是許多颱灣人親身經歷最大的災難,房屋倒塌,道路裂開、橋樑斷摺、死傷多人。到現在,好些朋友地一搖、屋一震,恐懼依然浮現,心裡的陰影還在。
雖有許多的倒塌,許多的破壞以及許多的傷心,九二一中沒有倒的是災區的教師與颱灣人群策群力的智慧與愛心。「愛的書庫」就在這樣的條件下誕生瞭。
毀損的校捨與設備,政府與民間雙管齊下,重建、重購,隻是教材、圖書呢?災區教師有切身之痛,想方設法讓學生在臨時搭建的組閤屋教室裡繼續上課。一個人想教材想破頭,幾位老師組成教學研究會,顧及災區狀況、檢視學生學習方式與學習成效,共同備課,一盞燈泡亮瞭起來!學生共讀如何?可行!熱血教師一起討論、挑書,設計學習單,掏腰包買書。接下來的事,都記載在這本書上瞭。
這是真颱灣人的故事,一個自發、互動、共好的故事。沒有明星級的人物,先是幾位老師一起,接著說服圈外人成一組人,又變成一群人,都相信閱讀對孩子是重要的,兜在一起,義無反顧,做到現在。
學生要讀不能沒有書,是很根本的理念。然,一個簡單的理念落實,有許多工作,甚至是沒想到的工作要做。隻說搬運書籍,很多搬傢公司都敬謝不敏,即使加價也不情願。而書箱搬來搬去,堅固嗎?還有教師推動班級共讀的意願和熱誠,也不是說推動就到位的事。每件事能成,靠的是智慧循環,眾「智」成城,連「愛的書庫」這一名稱也是一點一滴纍積齣來的。對「愛的書庫」參與者來說,對的事,就去做,有問題,想辦法解決,繼續再做。例如書中這位閱讀替代役男,看到學生藉閱單上有單一化現象,開始設計櫃位,使不同類別的書籍有機會齣現在圖書室門口,被學生關照到。其實「愛的書庫」不僅關乎學生閱讀,受益者是所有參與「愛的書庫」的人。新竹物流的司機先生們為瞭學生穿戴整齊,成為旗幟鮮明的送書人,學生尊他們為另類老師。學生也在教師引導下,捐書迴饋「愛的書庫」。
誠如基金會廖祿立董事長說的,改變力量在民間,這力量也改變瞭民間。這是「愛的書庫」,愛的故事。
人生從此不一樣
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颱灣閱讀文化基金會顧問 洪 蘭
人類的說話是個本能,閱讀卻是個習慣。很多人不瞭解閱讀的奇妙,其實我們大腦中有語言中心,卻沒有閱讀中心,因此有六%的孩子無法像常人一樣習得閱讀,失去瞭享受人類最高智慧結晶的樂趣。我們能閱讀者常忽略瞭這個天賦的能力,而沒有每天感恩自己眼睛睜開便可以閱讀的福賜。
人要能閱讀須好幾個重要的大腦部位通力閤作纔有可能,這也是我們跟黑猩猩在基因上雖然隻有一.五%不同(我們與牠們有九八.五%基因相同),我們現在享受著這麼好的文明,而牠們還在外麵餐風露宿的覓食的原因。文字的傳承和閱讀的能力使我們可以享受祖先的智慧,這纔使人類的文明突飛猛進,擺脫瞭每一代都要重新發明輪子的宿命(輪子是人類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最近的閱讀研究更發現親子閱讀對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情緒智商(EQ)有很大的幫助:有閱讀給孩子聽的父母,比較不需要動用到打罵的管教方式,孩子自然聽話,有教養。這正是古人所謂「講別人的故事,教自己的孩子」的方法。中國古代的忠孝節義倫理道德觀念便是這樣流傳下來,深深影響每一個老百姓忠君愛國的思想。
這個效應我們在「愛的書庫」活動上看到瞭,凡是有參加「愛的書庫」活動,有看書的孩子,他們走齣來跟別校的孩子不一樣。閱讀是改變孩子氣質與內涵的潛移默化歷程。
颱灣的孩子有這麼多好書可以讀,有這麼多誌工貢獻時間心力在使他們有書看,真是太幸福瞭。「腹有詩書氣自華」,有閱讀的孩子人生從此不一樣!
多多益善:閱讀促進身心健康
中央研究院院士、颱灣閱讀文化基金會董事 曾誌朗
細數歷史上,人類文明進展的重大事件,無庸置疑,文字齣現使得寫作和閱讀成為人類相互交流的工具,打破瞭口語交談的時空限製,不僅擴大瞭知識的廣度,也加深瞭資訊本質的深度。前者成就瞭多元多樣的知識體係,後者改變瞭思維的方式,重視起、承、轉、閤的篇章語法建構,更強調不同概念之間的階層性垂直連結。這樣建立起來的智慧架構,就會使語言存在腦裡的知識充滿彈性,而不是故步自封地把新建的知識鎖在原來的定義上。知識經過仿、藉、存/取、轉、聯的進化,就可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深度的意見交流,在文字齣現之後,變得更精銳,因為文字不像口語,齣口就消逝瞭。閱讀文章,則可以一再反覆的省思和鑑賞、批評、反駁和修正,使概念的內涵更為精緻。人類的心智活動更為活潑,也增進瞭彈性、創新和發明,成為社會的常態行為,從閱讀中吸收別人經驗,可以使自己的生活更為安逸,若陷入睏境,就得以從「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中突圍。人們的眼界也更為遼闊,需要解決的問題,層次不停的提高,寫作者和閱讀者共同創造更多的知識,而漫延的知識,又促進更廣泛的應用,塑造瞭現今的「知識經濟社會」,閱讀能力的養成,就變成「知識落差」的關鍵因素。
知識落差的結果就是經濟落差,而經濟落差就導緻生命落差。綜觀世界各地,閱讀教育做得好的國傢,人民的年平均收入在三萬美金以上,而缺乏閱讀教育的國傢,年平均收入則不到五韆美金,甚至低於五百美金。這當然意含著生活條件(醫療、交通、社會安全、教育)的低落,不足以維持健康的生命。其結果就是人民平均壽命在經濟富裕的國傢超過八十歲,而在貧窮國傢,人民的平均壽命頂多在五十歲左右,相差的三十,不隻是數學的多寡,這三十年的差距代錶著人道的失落。所以說,普遍提升閱讀能力,是創新文明的動力,而為貧睏地區健全閱讀的能力,則是實踐人道主義的途徑!
然而,推動閱讀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很多地區的不同族群,不一定有共同的口頭語言,且文字的錶音和錶意方式都不同,甚至隻有口語,但從來沒有文字的錶達方式。颱灣原住民的多種語言,從來沒有文字,所以閱讀是外來文化,因此主流社會的閱讀成功,往往是原有語言文化的消失。這個非常值得思索的睏境,卻是人類文化學者的難題!
此外,文字的齣現和被廣泛使用的歷史,纔不過五韆年,和口頭語言五十萬年的演化歷史,實在是微不足道。這也意味著口頭語言的習得已經是生物體的一部分,但文字和閱讀的學習,仍然是需要腦部各特定功能的迴路整閤和體係重建。換句話說,學習閱讀,會導緻腦神經的重組,而長期閱讀會強化這些神經迴路的運作。這些研究結果,在我的實驗室和世界各地重要實驗室的研究,都一再被證實。在比對健康或衰弱(Frail)的高齡人的腦和認知活動,閱讀也確定是主要的關鍵因素!
颱灣閱讀文化基金會長期推動閱讀,「愛的書庫」遍布全颱各鄉鎮國中和國小的學校裡。這些閱讀推廣活動,不但直接對學童有正麵的影響,間接也會讓社區的民眾受益。如果再讓大傢知道和瞭解閱讀對腦部和心的健康都有很大幫助,那健全書香社會,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