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地馬拉手繪旅行

瓜地馬拉手繪旅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Peiyu(張佩瑜)
圖書標籤:
  • 瓜地馬拉
  • 旅行
  • 手繪
  • 遊記
  • 文化
  • 藝術
  • 繪畫
  • 中美洲
  • 風土人情
  • 慢旅行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Hola!請跟著Peiyu一起認識瓜地馬拉
這一次,Peiyu佩瑜又帶迴一本手繪旅行作品,
內容一如既往地滿滿滿,從庶民生活到馬雅文化,無所不包,
像瓜地馬拉的編織品一樣顏色豐富、多姿多采。

  隨書附送好康贈品
  ‧野雞巴士拼貼畫明信片
  ‧掃QR碼即可欣賞瓜地馬拉圖片400張
  ‧參加掃QR碼填問捲即可抽塊狀水彩12色寫生組活動

  瓜地馬拉承襲馬雅傳統文化,具有獨特的民俗情調,也不乏絕美的自然景觀,它是颱灣的邦交國,卻也是很多人心中陌生的存在。

  Peiyu佩瑜連續三年拜訪瓜地馬拉,在西語學習名城Xela雪拉進修課程,用語言學習文化,也用文化學習語言,儘管當地人常常擔心她的安全,很愛提醒她:「Peligroso!」(危險!),但她還是憑著學瞭就忘、忘瞭再學的西語能力和不知哪裡來的膽量闖蕩南北,到柯潘、提卡爾馬雅神廟遺址朝聖,和當地人一起擠著野雞車趕假日市集,聽著完全不懂的馬雅方言傻笑,深入石灰岩洞穴探險,在山地黑森林迷路,然而,旅途的勞纍從來不減她探索當地的熱度。

  瓜地馬拉地形複雜多樣,她隻好帶足四季的衣服,上山下海,重複吃著玉米餅、香蕉、豆子組閤而成的三餐,把吃苦當吃補,當地生產的咖啡和巧剋力是每日旅行生活的小確幸,最難忘的是躺在加勒比海的沙灘吊床上,啜飲椰子汁加蘭姆酒的特調,從石柱雕刻圖騰認識馬雅文化的宇宙觀,透過沿海加裏富納黑人文化學習帝國侵略史,長達三十六年的內戰在這塊土地烙印難以抹滅的傷痕,生活很辛苦,但日子還是要過下去!當地人總帶著真摯的笑容,在馬林巴琴的樂聲中,跳著莎莎舞,用堅毅樂觀的精神迴應每一道生命的課題。

  這一次,Peiyu佩瑜又帶迴一本手繪旅行作品,內容一如既往地滿滿滿,從庶民生活到馬雅文化,無所不包,像瓜地馬拉的編織品一樣顏色豐富、多姿多采。

  Hola!請跟著Peiyu佩瑜一起認識瓜地馬拉。

本書特色

  *收錄Peiyu佩瑜的素描和彩色寫生作品、當地生活的食衣住行、背包客須知、口袋訊息
  *地理老師Peiyu也常常現身解説氣候、地景、古蹟、語言等等的小道理
  *詳載Peiyu佩瑜有史以來最認真的西班牙文學習記,以及差點喪命於山地黑森林的超驚險迷途實況。
 
遠方的足跡:一部跨越山海的文化探險錄 本書並非聚焦於中美洲那片迷人的土地,而是為您呈現一場圍繞人類文明、自然哲學與藝術感知交織的深度旅程。它是一部行走在世界不同角落,用文字和鏡頭捕捉瞬間永恒的文化探險劄記。 第一部分:失落的文明與現代的呼吸 我們首先將目光投嚮那些在曆史長河中留下深刻印記的古老文明。這不是教科書式的陳述,而是一次感性的重訪。我們將跟隨一位不具名的曆史學者,探訪地中海沿岸那些被遺忘的城邦遺址。 在愛琴海的一座小島上,那些斷裂的石柱在夕陽下投射齣拉長的影子,不再是宏偉的象徵,而更像是時間本身留下的沉默簽名。學者與當地的漁民交談,試圖從他們日復一日的勞作中,捕捉到古代居民與海洋共生的細微脈絡。我們深入研究瞭米諾斯文明的綫性文字,並非為瞭破解其最終含義,而是探索符號係統在人類早期溝通中的力量——它們如何塑造瞭思想的邊界,又如何在時間的衝刷下逐漸消融。 隨後,我們將場景切換到亞洲腹地。探險隊穿越被雲霧繚繞的喜馬拉雅山脈,拜訪那些隱匿於高山之中的僧侶社群。這裏的核心議題是“空”與“存在”的辯證關係。我們觀察到他們的日常生活:清晨的誦經,手工抄寫的經文,以及他們如何將短暫的生命融入永恒的循環之中。重點不再是宗教教義的闡述,而是生活方式本身所體現齣的對物質世界的抽離與精神世界的建構。那些手織的地毯、繪製的唐卡,其圖案的幾何邏輯和色彩運用,被視為一種非語言的哲學錶達。 在這一部分,敘事風格著重於曆史遺跡與當代生活的並置。一座古老的羅馬劇場旁,現代的街頭藝術傢正在進行錶演;一座古代的祭祀金字塔下,當地的孩子們在踢著足球。這種對比不是為瞭突齣“今不如昔”,而是為瞭展現人類適應性與創造力的連續性。 第二部分:自然界限的拓撲學 本書的第二捲將視角轉嚮自然界,但其關注點在於“界限”的構建與消解——生態的邊界、感知的邊界以及人為乾預的邊界。 我們將進行一場關於“苔蘚文明”的微觀研究。在蘇格蘭高地的潮濕森林中,一位植物生態學傢邀請我們觀察那些通常被忽略的生命形式。苔蘚的生長,其對水分的極端依賴,如何形成瞭一個微型的生態係統?它們如何通過化學信號進行交流?我們試圖理解,在宏觀生物鏈之外,是否存在一種“慢速”的、幾乎靜止的生命哲學,它與人類追求的效率和速度形成瞭鮮明的反差。這裏探討的藝術性在於苔蘚地毯的紋理、色彩的漸變,它們是地球錶麵最精細的抽象畫。 接著,我們將前往巴西的潘塔納爾濕地,觀察水陸交界處的動態平衡。這裏的敘事充滿瞭動態張力:雨季洪水淹沒一切,旱季土地裸露,生命在極端條件下爆發式的繁衍。我們不是在記錄物種名錄,而是在描繪“流動性”本身:河流如何塑造瞭人類定居的模式,動物遷徙的路徑如何無形中繪製瞭地理邊界,以及氣候變化對這種微妙平衡的不可逆轉的影響。研究者在這裏提齣的核心問題是:在自然界中,什麼是真正的“穩定”? 在界限探討的結尾,我們將觸及極地。跟隨一支地質考察隊進入南極的冰層之下。這裏的“界限”是物質的極緻狀態——冰與水的相變點,是光綫被冰晶層層過濾後的幽藍。考察隊員們采集的冰芯樣本,被解讀為地球氣候曆史的“文本”。書中的文字力求描繪齣那種壓倒性的寂靜感,以及在這種極緻的空曠中,人類個體對自身存在的清晰認知。 第三部分:感官的重構與日常的陌生化 第三部分是對人類日常經驗的解構與重構,重點在於我們如何通過非主流的感官渠道來感知世界。這不是一本關於藝術創作技巧的書,而是關於“觀看”和“聆聽”方式的哲學思考。 我們追蹤瞭一位專門研究“氣味曆史”的學者。他帶領我們在伊斯坦布爾的香料市場中穿行,分析不同曆史時期中,香料如何作為權力的象徵、貿易的媒介和身份的標識。我們學習用“鼻子”來閱讀曆史,理解那種轉瞬即逝的芬芳背後所蘊含的貿易路綫、殖民擴張和傢庭記憶。這不是簡單的描述氣味,而是構建一個由嗅覺構建的平行世界。 隨後,我們將注意力轉嚮“觸覺的記憶”。我們采訪瞭一群專門從事傳統工藝修復的工匠。無論是古老木器的打磨,還是羊毛紡織的整理,他們的雙手仿佛是活著的檔案庫。書中的篇章詳細描述瞭指尖與不同材質接觸時産生的微妙振動和阻力,以及這些物理反饋如何被大腦編碼為“經驗”和“專業知識”。工匠們的技藝被視為一種超越語言的知識傳承方式,一種身體性的智慧。 在感官體驗的最後,我們探討瞭“光綫的人文地理學”。我們沒有討論攝影技術,而是研究不同緯度和不同建築設計下的自然光如何影響人類的情緒和行為。在北歐的漫長鼕季,微弱的光綫如何催生齣獨特的室內設計和社交習俗;在赤道附近的強光下,陰影的銳利如何影響瞭當地藝術的構圖和人們的作息。光綫在這裏被視為一種無形的、決定性的環境力量。 結語:未完成的地圖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引導讀者認識到:我們所理解的世界,遠比我們日常所經驗的要豐富、復雜和多維。它不是一本提供標準答案的指南,而是一係列關於觀察、感受和連接的邀請函。它希望揭示的是,無論足跡踏在何處,人類對意義的追尋、對美的感知以及對自身局限性的探索,是跨越地理和時間恒久不變的主題。這本書描繪的是一張未完成的地圖,邀請每一位讀者,用自己的腳步和心靈,去填充那些留白的區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佩瑜(peiyu)


  師大地理研究所畢業,現任中山女高地理老師。喜歡畫畫也喜歡旅行,個性迷糊,但總能化險為夷,希望可以環遊世界,邊走邊畫。

  2001年開始齣國自助旅行,喜歡走到哪兒畫到哪兒,對古老文明及世界遺產充滿興趣,已走過義大利、法國、西班牙、葡萄牙、土耳其、捷剋、奧地利、匈牙利、伊朗、烏茲別剋、吉爾吉斯、印度、尼泊爾、斯裏蘭卡、秘魯、玻利維亞、衣索比亞、瓜地馬拉。

  常用旅行時收集的圖片和畫的漫畫、拍攝的照片來教學,2005年獲頒「亞太地區創意教學方案」,以及教育部所頒「教學卓越獎」,2019年獲頒颱北市教育行動研究競賽高中組特優。著作有《土耳其手繪旅行》、《土東‧伊朗手繪旅行》、《中亞手繪旅行:烏茲別剋‧吉爾吉斯》、《大吉嶺手繪旅行》、《秘魯‧玻利維亞手繪旅行》、《衣索比亞手繪旅行》。

  網站:
  Peiyu佩瑜的手繪旅行sites.google.com/m2.csghs.tp.edu.tw/peiyu
  臉書粉絲專頁:Peiyu佩瑜的手繪旅行粉絲不專頁www.facebook.com/peiyukiwi/?ref=bookmarks
 

圖書目錄

自序
關於旅程
6月30日 齣發
7月1日    機位超賣
7月2日    抵達瓜地馬拉
7月3日    馬雅文化預習
7月4日    美術館與動物園
7月5日    編織女神博物館
7月6日    波波爾‧烏博物館
7月7日    我眼中的瓜地馬拉市
7月8日    前往宏都拉斯科潘
7月9日    街頭小吃人體實驗
7月10日 科潘遺址
7月11日 不想再看石頭
7月12日 重迴瓜地馬拉
7月13日 水彩寫生練習
7月14日 袋鼠旅館速寫
7月15日 甜蜜的河順流而下
7月16日 優遊加勒比海
7月17日 加裏富納黑人文化
7月18日 漁人碼頭發呆日
7月19日 李文斯頓的日常
7月20日 香蕉共和國
7月21日 提卡爾國傢公園
7月22日 生病
7月23日 麯摺的蘭金之路
7月24日 瓜地馬拉九寨溝
7月25日 危險的石灰岩洞
7月26日 發呆的傻瓜
7月27日 專程到柯班放空
7月28日 火雞肉湯與刨冰
7月29日 咖啡莊園之旅
7月30日 拜訪有機茶園
7月31日 內戰女英雄孟殊
8月1日    聶巴赫節慶一瞥
8月2日    傳統服飾驚艷記
8月3日    編織文化的傳承
8月4日    高地部落型男穿搭
8月5日    馬雅庶民生活重現
8月6日    山中驚魂記
8月7日    心有餘悸
8月8日    被世界遺忘的角落
8月9日    聖馬特奧鹽之屋
8月10日 前進雪拉
8月11日 週日閒聊時光
8月12日 在雪拉學西文的N個理由
8月13日 黃色教堂與馬雅血祭
8月14日 群山小鎮走跳
8月15日 忙碌社交生活
8月16日 一期一會
8月17日 旅人舒適圈—安提瓜
8月18日 皮納塔與解憂娃娃
8月19日 飛往巴拿馬
8月20日 巴拿馬運河
8月21日 漫遊巴拿馬城
8月22日 迴傢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0855319
  • 叢書係列:優遊
  • 規格:平裝 / 264頁 / 16.5 x 21.5 x 1.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自序

  為什麼去瓜地馬拉?很多背包客把瓜地馬拉當成旅遊拉丁美洲的跳闆,先在瓜地馬拉學西語,然後展開旅行,邊走邊練。我連續三年暑假造訪瓜地馬拉,前兩年夏天是短期的西語遊學,第三年纔鼓起勇氣,跨越語言的藩籬去探索瓜地馬拉,從山林到海洋,從自然到人文,儘管我還是說著一口破破爛爛的西文,但比起從前不懂當地語言、像個局外人的旅行方式,這一次,我至少在當地文化圈裡跨進一隻腳瞭。再選擇一次的話,自然與人文底蘊豐富、西語教學資源性價比極高的瓜地馬拉,仍會是我中美洲之行的第一順位。

  談到探索馬雅文化,瓜地馬拉絕對是上上之選,記得看過一本書敘述:「馬雅人在建設Tikal提卡爾之後,在一夜之間消失瞭……」然而,走過瓜地馬拉之後,會發現其實馬雅人並沒有消失,儘管他們為瞭某些原因放棄瞭辛苦建立的城市,但他們的麵容形貌、聲音語言、歲時祭儀、風俗習慣、圖騰裝飾……,仍在這一塊土地上代代相傳。就算是西班牙人長達三百年的統治,也不曾徹底摧毀馬雅人的精神與信仰;我在齣發前嘗試閱讀有關馬雅文化的書,但總覺得很有距離感,然而真正走過一迴、把自己放置在那個環境之後,現實與知識齣現瞭接口。旅途歸來之後,藉著齣版的機會,進行總複習,把旅行過程看見的事物進行訊息連結,抽絲剝繭,從原本的走馬看花,提升到探索疑問──這是什麼?為何發生?為何在這裡?為何不是那裡……,那些在旅行當下看不懂的、耐不住性子研究的東西,都從模糊轉嚮清晰,深奧的馬雅文化和帝國侵略史,也引發瞭想更深入瞭解的興趣。迴想起每一次旅行,抵達當地固然有「我終於來瞭」的興奮,但整理書稿過程中,每一次的恍然大悟,就像是旅行附贈的彩蛋,讓人喜悅。

  直到現在,我仍然時不時地會翻閱之前在瓜地馬拉學習西語的筆記,我很感謝我的西語老師,她教的不隻是語言,而是文化,我用語言學習文化、也用文化學習語言,這兩者的觸及,是加乘的收穫。雖然這隻是一次暑假的遊記,但其實是對這個地方纍積瞭三個夏天的理解,在刪減增補內容的過程麵臨掙紮,最後決定多留一些當時的生活感,很多知識可以在網路或專業書籍搜尋,但旅行當下的直覺與細節卻無可取代,如果去除這些,那就不是我的旅行瞭。如果你對瓜地馬拉或馬雅文化有興趣,不妨循著我在書中留下的「線頭」,進一步探索,或者乾脆親自走一迴,這本書無法包山包海,我希望它輕輕鬆鬆地,如果能驅使你學習新語言、文化,我會很開心。
 

用戶評價

评分

對於我這種在城市裡生活慣瞭的人來說,「旅行」的意義往往在於尋找那些「非標準化」的美。這本《瓜地馬拉手繪旅行》在書名中就已經確立瞭它的非主流地位。我猜測,這本書的精彩之處,或許不在於那些著名的旅遊勝地,而是作者如何深入到那些偏遠的村落,捕捉到被主流旅遊業忽略的日常細節。例如,也許是某個湖邊小村莊裡,婦女們圍坐在一起洗衣、聊天的場景,那種寧靜而規律的生活節奏。手繪的特性允許創作者聚焦在光影在不同材質上的反射——木頭的粗糙、水果錶皮的光滑、或是舊建築磚牆的斑駁。如果作者能將這些觀察轉化為富有情感的線條和色彩,那麼這本書就不隻是一本旅行記錄,它更像是一部關於「時間痕跡」和「地方精神」的視覺詩篇。我期待它能帶領讀者,透過一雙細膩的眼睛,重新認識拉丁美洲的靈魂所在。

评分

說實在的,我對這本《瓜地馬拉手繪旅行》的期待,主要源於對「手繪」這種記錄方式的偏愛。現在的旅遊書多半是精美的攝影作品集,固然賞心悅目,但總少瞭那麼一點點「溫度」和「個人詮釋」。手繪的線條,無論是寫實還是帶有個人風格的誇張,都能直接傳達創作者當下的情緒和對景物的獨特解讀。我猜測,作者在描繪那些世界級的遺址,比如蒂卡爾(Tikal)那些宏偉的金字塔時,或許會著重於光影的變化,或是某個被藤蔓纏繞的角落,而不是僅僅呈現全貌。更吸引我的是,這類書籍通常會深入到日常生活場景:市場裡的蔬果堆疊、小鎮廣場上孩子們追逐嬉鬧的瞬間、或是路邊攤販的簡單餐點。這些「在地感」的描繪,往往纔是旅行中最值得迴味的記憶點。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作者對當地語言、飲食習慣的小劄記,那這趟視覺旅程就更完整瞭,簡直是為我這種熱愛深度文化體驗的讀者量身打造的「心靈地圖」。

评分

哇,看到這本《瓜地馬拉手繪旅行》的封麵,立刻就被那種溫暖又充滿異國風情的色彩吸引住瞭!雖然我還沒機會親自翻閱,但光是從書名和封麵設計來看,我就能想像這趟旅程的深度與溫度。我猜測,這本書裡頭一定蒐羅瞭許多關於瓜地馬拉豐富文化遺產的細膩觀察。例如,那高聳的火山地貌、色彩斑斕的馬雅傳統服飾,還有在安地瓜古城石闆路上漫步的午後時光,這些場景想必都透過作者的畫筆,化為一幀幀生動的畫麵。我特別期待看到那些手繪的細節,因為旅行手記最迷人之處,就在於捕捉那些照片可能無法傳達的氛圍感——可能是一間街角小店裡咖啡豆烘焙的香氣,或是當地市集裡,婦女們專注於編織時的專注神情。總之,它散發齣一種「慢下來,仔細看」的魔力,非常適閤在忙碌的生活中,給自己一段心靈的「異國放鬆」。這本書的調性,想必是那種可以讓讀者在捧讀的同時,彷彿也聞到空氣中熱帶植物的氣息,感受到那份熱情洋溢的南美洲脈動。

评分

說真的,我現在看書越來越重視那種「陪伴感」,希望手邊有一本書,可以在任何時候翻開,都能立刻將我拉進那個特定的時空。我預感《瓜地馬拉手繪旅行》就是這樣一本「口袋夥伴」。它應該不是那種厚重、需要正襟危坐纔能讀完的工具書,而更像是一本隨時可以攤開、輕輕翻閱的日記本。想像一下,在一個陰雨的週末午後,泡上一杯衣索比亞的單品咖啡(雖然不是瓜地馬拉的,但氣氛很重要),翻開這本書,看著那些充滿陽光氣息的速寫和水彩,光是看到那些熱帶植物的綠意和市場的喧囂,心情就能立刻被點亮。作者的筆觸若能帶著一點幽默感或生活化的觀察,那就更棒瞭,例如記錄下在計程車上被廣播的雷鬼樂吵到,或是為瞭點一杯當地特有的冰鎮飲品而進行的艱難溝通。這種真誠的生活片段,遠比純粹的景點羅列來得吸引人。

评分

從書名來看,這本書顯然是為那些對「非典型」旅遊地感興趣的讀者準備的。瓜地馬拉在許多人心中,或許還停留在新聞報道的刻闆印象中,但這本《瓜地馬拉手繪旅行》很可能提供瞭一個完全不同的視角——一個充滿色彩、歷史底蘊和人文溫度的拉丁美洲寶島。我個人對於文化脈絡的探尋很有興趣,因此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描繪馬雅文化與西班牙殖民風格交融後所產生的獨特建築美學的。手繪的優勢就在於可以強調材質的紋理,比如舊牆壁上斑駁的石灰、或是編織品上纖維的細緻。我希望書中不僅僅是風景的記錄,還能有關於織品工藝、陶藝製作過程的細膩插畫,甚至可能會有作者自己嘗試與當地工匠互動的有趣片段。如果能看到作者如何將那些繁複的幾何圖案、充滿象徵意義的色彩運用到她的畫作中,那將會是一場視覺與知識的雙重饗宴。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