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TER 圖解動作解剖學

NETTER 圖解動作解剖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Stephanie Marango
圖書標籤:
  • 解剖學
  • 動作解剖學
  • 醫學
  • 醫學教材
  • 人體解剖
  • 肌肉
  • 骨骼
  • 運動
  • 康復
  • Netter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如何在學習複雜解剖學的同時,又能達成肉體與心靈的安適?讓精通瑜伽與皮拉提斯的醫學博士,手把手帶你走入「動中學解剖」的新境界。

  無論你是學生還是專業人士,在健康體適能領域都會麵臨到這樣的矛盾:在準備照顧他人的同時,卻忽視瞭自己的健康和身心安適。《NETTER圖解動作解剖學》就是為瞭幫助你剋服這樣的難題而存在,而且也是專屬於你個人的高效學習方式。這本書提供瞭以動作為基礎的互動式資源,鼓勵你在動作中學習解剖學,並附有專傢示範的線上影片,內容專為學習解剖學的學員而設計,這種體驗式的學習方法既有趣又實用。《NETTER圖解動作解剖學》透過把學術教材與實際生活相結閤,啟動瞭你對自我照護、身心安適,以及工作生活平衡的追求。

  .學習與你身體密切相關的解剖學:瞭解移動關節時的運動範圍,注意肌肉和骨骼在皮膚下的輪廓,感覺肌肉在近端和遠端處的伸展—在專屬自我的動作中學解剖,讓這門學問融入生活之中。

  .兩位作者Stephanie Marango和Carrie McCulloch,同時身兼醫學博士和瑜伽/皮拉提斯認證講師兩種身分,是連結運動領域與醫學領域的絕佳人選。

  .絕佳的學習工具:精確的醫學插畫,佐以專傢的姿勢示範照片,以及超過40部的線上教學影片,讓你的學習事半功倍。

  .簡明實用的專欄整理:臨床焦點與學習應用專欄,幫你梳理好解剖學上會遇到的臨床問題,如常見傷害、手術原理,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易犯錯誤姿勢等。

  .別死背,動一動:實際練習能呈現各部位解剖特性的瑜伽與皮拉提斯動作,有效吸收知識,從每一個關節開始,認識身體所有部位。
 
《運動生物力學原理與應用》 作者:[此處填寫作者姓名,例如:張偉、李明] 齣版社:[此處填寫齣版社名稱,例如:高等教育齣版社、人民體育齣版社] 第一部分:運動的物理基礎 本書深入探討瞭人體運動的物理學基礎,為理解和分析運動錶現提供瞭堅實的理論框架。我們從牛頓運動定律在生物係統中的應用切入,詳細闡述瞭力、力矩、加速度以及動量在體育運動中的具體體現。 第一章:運動學的描述 本章聚焦於如何量化和描述運動,而不涉及引起運動的原因(力)。我們首先介紹描述直綫運動的基本概念,如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並使用嚮量分析方法處理二維和三維空間中的運動路徑。重點解析瞭角運動學的概念,包括角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這些是分析鏇轉性運動(如投擲、跳躍中的身體鏇轉)的關鍵。通過對運動學參數的精確測量和分析,讀者將能識彆技術動作中的效率瓶頸。 第二章:動力學的分析 動力學是研究産生運動的力的學科。本章詳細解析瞭作用於人體的各種外力,包括重力、地麵反作用力(GRF)和空氣阻力。我們將深入探討地麵反作用力的三維特性,尤其關注其在行走、跑步和跳躍過程中對生物力學模型的影響。此外,動量和衝量的概念被引入,用以解釋快速、爆發性動作(如起跳和擊球)中的力學特性。本章強調瞭力與力矩之間的關係,特彆是力矩在産生或抵抗鏇轉運動中的決定性作用。 第三章:生物力學中的能量與功 能量守恒原理是理解運動效率的基石。本章介紹瞭功、能量(動能和勢能)以及功率的概念。我們探討瞭不同運動模式下能量的轉化與耗散,例如在深蹲和垂直跳躍中,彈性勢能如何被有效儲存和釋放。功率——做功的速率——被視為衡量運動員爆發力和耐力的核心指標,書中提供瞭多種測量和估算運動功率的方法,並討論瞭如何通過訓練來優化功率輸齣。 第二部分:人體結構與生物力學建模 本部分將物理學原理與人體解剖學和生理學相結閤,建立運動係統的生物力學模型。 第四章:骨骼肌肉係統的力學特性 本章側重於運動的“執行者”——骨骼肌肉係統。首先,係統地介紹瞭骨骼作為杠杆係統的力學特性,包括骨骼的幾何形狀、材料強度和彎麯/扭轉的響應。接著,深入剖析瞭肌肉的力學功能,包括等長收縮、嚮心收縮和離心收縮的力-長度關係。我們詳細討論瞭肌腱在傳遞張力中的作用,以及肌腱的彈性特性如何影響運動效率。本章還引入瞭力偶臂和力矩臂的概念,解釋瞭肌肉如何通過杠杆原理産生巨大的動作效果。 第五章:關節生物力學 關節是運動的樞紐。本章探討瞭不同類型關節(如球窩關節、鉸鏈關節)的運動學限製和力學承載能力。重點分析瞭關節的接觸力學,包括關節麵形狀、軟骨的緩衝作用以及滑液對摩擦力的影響。我們將討論關節的穩定性,闡明韌帶和關節囊在限製異常運動範圍中的作用,並探討關節在重復性應力下的損傷風險與保護機製。 第六章:生物力學建模與仿真 為瞭精確分析復雜運動,本章介紹瞭建立生物力學模型的方法。我們從剛體動力學模型開始,逐步過渡到更復雜的柔性體模型。書中詳細講解瞭運動捕捉技術的數據采集與預處理,以及如何使用逆動力學方法,根據已知的運動軌跡來推算關節力矩和內部應力。本章還涵蓋瞭有限元分析(FEA)的基礎知識,用以預測骨骼和軟組織在特定載荷下的應力分布。 第三部分:運動模式的生物力學分析 本部分將理論應用於具體的日常活動和體育運動,提供詳盡的案例分析。 第七章:行走與跑步的動力學 行走和跑步是人類最基本的運動模式。本章將它們視為一個周期性的、受控的跌倒過程。詳細分析瞭步態周期,包括支撐相和擺動相的力學特徵。重點對比瞭行走和跑步在地麵反作用力模式、能量消耗以及垂直振幅上的差異。通過分析跑步的力學效率,讀者將理解如何通過步頻和步幅的調整來優化長距離跑步錶現並減少損傷風險。 第八章:跳躍與著陸的生物力學 跳躍運動涉及能量的快速儲存與釋放。本章分析瞭垂直跳躍中,從下蹲到蹬伸的力學鏈條,強調瞭地麵反作用力峰值和作用時間的調控。著陸分析是本章的另一個重點,詳細討論瞭膝、踝、髖關節在吸收衝擊力中的協調作用。我們將研究不同著陸技術(雙腳、單腳,屈膝角度)對關節載荷的影響,為預防跳躍相關的運動損傷提供生物力學依據。 第九章:投擲與鏇轉運動的分析 投擲類運動(如鉛球、標槍)和鏇轉運動(如體操迴鏇、冰壺鏇磨)是典型的復雜多關節耦閤運動。本章著重分析瞭角動量在這些運動中的傳遞和轉換。我們將剖析“加速鏈”——如何有效地將腿部和軀乾産生的力矩傳遞到末端執行器(手臂或工具)。書中還探討瞭離心力、科裏奧利力在高速鏇轉運動中對身體姿態控製的影響。 第四部分:應用與技術 第十章:生物力學在運動訓練中的應用 本章探討如何將生物力學知識轉化為可操作的訓練方案。內容包括:如何利用生物力學反饋係統(如運動捕捉、力闆)來評估和糾正技術錯誤;如何設計針對性的力量訓練,以增強特定關節的力矩産生能力;以及如何通過生物力學分析來規劃和優化恢復過程,確保訓練負荷的閤理性。 第十一章:運動損傷的生物力學視角 本章從生物力學角度審視常見的運動損傷。詳細分析瞭過度負荷(Overuse)和急性損傷(Acute Injury)的力學誘因。例如,探究瞭前交叉韌帶損傷中的扭轉力矩風險,以及應力性骨摺(Stress Fractures)中地麵反作用力峰值過高的纍積效應。書中強調瞭生物力學評估在損傷預防中的前瞻性價值。 第十二章:運動裝備的生物力學優化 本章關注運動裝備如何作為人體的外部延伸來調節生物力學過程。我們將分析跑鞋的中底設計如何影響衝擊吸收和能量迴饋;討論自行車和滑雪裝備的幾何設計如何影響效率和控製力。內容還涵蓋瞭運動護具的力學原理,闡明它們在分散載荷或限製有害運動範圍中的作用。 總結與展望 本書旨在為運動科學、物理治療、運動康復、體育工程等領域的學習者和從業者提供一套嚴謹、係統的運動生物力學知識體係。通過對人體運動的物理、結構和應用層麵的深入剖析,讀者將能夠以更加量化和科學的視角理解運動的奧秘,從而有效地提升運動錶現、優化訓練方法並積極預防運動損傷。未來的研究方嚮將集中在更精細的軟組織建模和實時反饋係統的整閤。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Stephanie Marango

  MD, RYT , Stephanie Marango, MD, RYT New York University, New York, New York, United States.

Carrie B. McCulloch
  MD, RYT, Carrie McCulloch, MD, RYT, New York, New York

審閱者簡介
 
王子娟
  國立陽明大學物理治療學係副教授
 
郭怡良
  國立成功大學物理治療學係助理教授
 
譯者簡介
 
塗豫新
  物理治療師,現為Space Yoga體平衡療癒師
 
劉佩芬
  物理治療師,現為Space Yoga體平衡療癒師
 
閻永珍
  物理治療師,現為Space Yoga體平衡療癒師

圖書目錄

章節目錄

第一部 緒論
1. 動中學解剖簡介,1
2. 瑜伽與皮拉提斯概述,5
3. 動作入門,7

第二部 你的中軸:頭部、頸部和背部
4. 中軸區域總覽,13
5. 頭部,24
6. 頸部與背部,32

第三部 你的四肢骨骼:上肢
7. 上肢區域性總覽,53
8. 肩部,58
9. 肘部,82
10. 腕部,90
11. 手部,100

第四部 你的四肢骨骼:下肢
12. 下肢區域性總覽,112
13. 髖部,117
14. 膝部,135
15. 踝部,144
16. 足部,149

第五部 身體即良藥
17. 從生活中實踐「動中學解剖」,162
18. 健康的基石:姿勢和正念,163

附錄 臨床焦點與學習應用專欄,171

影片目錄

第5章 頭部
5.1 瑜伽獅子式(Yoga Lion’s Pose)

第6章 頸部與背部
6.1皮拉提斯捲身坐起(Pilates Roll Up)
6.2瑜伽眼鏡蛇式(Yoga Cobra Pose)
6.3瑜伽側角伸展式(Yoga Extended Side Angle Pose)
6.4皮拉提斯脊椎鏇轉(Pilates Spine Twist)

第8章 肩部
8.1皮拉提斯肩胛骨局部動作(Pilates Scapula Isolations)
8.2瑜伽貓牛式(Yoga Cat-Cow Pose)
8.3瑜伽半拜日式(Yoga Half Sun Salutation)
8.4瑜伽平闆式(Yoga Plank Pose)
8.5瑜伽反嚮平闆式(Yoga Upward Plank Pose)
8.6皮拉提斯上肢側嚮係列(外展/內收)(Pilates Side Arm Series 〔Abduction/Adduction〕)
8.7皮拉提斯上肢側嚮係列(內/外轉)(Pilates Side Arm Series 〔Internal/External Rotation〕)

第9章 肘部
9.1皮拉提斯伏地挺身(Pilates Push-Up)
9.2瑜伽牛麵式(Yoga Cow Face Pose)

第10章 腕部
10.1瑜伽手置腳底前彎伸展式(Yoga Hand-to-Foot Pose)
10.2皮拉提斯單腿後拉預備動作(Pilates Leg Pull Prep)
10.3手腕肌力訓練運動(Wrist Strengthening Exercise)

第11章 手部
11.1瑜伽分腿前彎式(Yoga Wide-Legged Forward Bend)
11.2瑜伽下犬式(Yoga Downward-Facing Dog Pose)
11.3瑜伽祈禱式(Yoga Prayer Position)

第13章 髖部
13.1瑜伽樹式(Yoga Tree Pose)
13.2皮拉提斯骨盆點頭(Pilates Pelvic Tilts)
13.3皮拉提斯遊泳(Pilates Swimming)
13.4皮拉提斯下肢側嚮動作係列(外展)(Pilates Side Leg Series 〔Abduction〕)
13.5瑜伽三角式(Yoga Triangle Pose)
13.6皮拉提斯下肢側嚮動作係列(內收)(Pilates Side Leg Series 〔Adduction〕)
13.7皮拉提斯蚌殼式(Pilates Clamshell)
13.8瑜伽英雄式二(Yoga Warrior II Pose)
13.9瑜伽英雄式一(Yoga Warrior I Pose)

第14章 膝部
14.1皮拉提斯單腿踢(Pilates Single Leg Kick)
14.2瑜伽椅子式(Yoga Chair Pose)

第15章 踝部
15.1瑜伽坐姿前彎式(Yoga Sitting Forward Fold)
15.2皮拉提斯剪刀式(Pilates Scissors)

第16章 足部
16.1坐姿足部肌力訓練(Seated Foot Strengthening)
16.2瑜伽半魚王式(Yoga Half Lord of the Fishes Pose)
16.3皮拉提斯海豹式(Pilates Seal)

第18章 健康的基石:姿勢和正念
18.1瑜伽山式(Yoga Mountain Pose)
18.2坐姿:在電腦辦公桌前(Sitting Posture: Computer Desk Station)
18.3動態姿勢:前彎和抬舉(Dynamic Posture: Bending and Lifting)
18.4瑜伽和皮拉提斯流動(Yoga and Pilates Flow)
18.5瑜伽鼻孔交替呼吸法(Yoga Alternate Nostril Breath)
18.6感覺冥想(Sensory Meditation)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801430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9 x 26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中文版推薦序

  筆者與Netter 作品的相遇, 是在1996年。當時於國立臺灣大學解剖學研究所就讀期間,經由某次指導教授推薦大傢團購市麵上尚未普及的「CIBA 解剖學圖譜」之邀約下,我第一次接觸到瞭這部著作。猶記得那時,我看瞭看桌上好幾套的解剖學圖譜,起初內心雖猶豫瞭一下,最後還是跟著大傢一起購買瞭這本解剖學的「工具書」。在收到書時,黑色的封麵,印著 ATLAS OF HUMAN ANATOMY ( 人體解剖學圖譜) 的燙金大字,我便被這設計給吸引瞭。接著當我著手仔細翻閱,於是又深深地被書中豐富的內容、精美的繪圖及多元的視角給收服瞭。經過完整的閱讀之後,這部作品對我來說,它已不隻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本值得收藏的解剖學「藝術品」。我也從中發現,原來該書作者Netter 不僅是醫師,也是藝術傢,而Netter的解剖學圖譜,更也成為我後來20 年的解剖學教學生涯的指定教科書。

  由於對於瑜伽的好奇與景仰,我於2011年完成瞭200 小時瑜伽師資(RYT - 200) 培訓,這一路走來,我一直很慶幸有這個機會認識瑜伽並參與練習,讓我可以粗淺地窺探瑜伽的樣貌。因為本身的物理治療專業背景,常有同好與我討論身體的構造、體位法的練習或是疼痛與損傷,而其中涉及有關解剖構造與臨床問題的方麵,我總習慣性地搭配Netter 的解剖學圖譜說明,這往往也讓我更能分肌劈理,析毫剖釐,齣言成章。

  這幾年,運動產業蓬勃發展,民眾趨之若鶩,運動產業教學人纔緻力於精進自我本職學能,且民眾對運動的要求也不再隻是身體活動而已,更希望能進一步瞭解身體構造與運動科學。因此,人體解剖學從原本的醫學專業基礎課程,發展成為科普知識,連帶也使解剖學相關書籍,從醫學教科書晉身成為瞭書店的暢銷書籍。坊間的瑜伽解剖學相關書籍大多以淺顯易懂為主軸,幫助入門者認識人體的構造與運動的關聯,但許多學習者若欲深入學習,卻又存在著對原文教科書等級的書籍有無法全然理解的窘況。

  這本《Netter 圖解動作解剖學》,結閤瞭Netter《人體解剖學圖譜》與Netter《臨床解剖學》的觀點,除瞭以精美的解剖繪圖呈現運動相關係統的解剖結構之外,並配閤瞭瑜伽體位法與皮拉提斯的動作,設計瞭「動中學解剖練習」單元,從中加入瞭肌動學的知識,不僅藉此幫助瞭讀者認識動作的產生,並又透過一些有趣的「專欄」增加學習的印象,尤其內容中「學習應用」與「臨床焦點」的單元設計,更也幫助瞭讀者瞭解身體損傷的機製,進而也更能知悉如何預防傷害的發生。

  在筆者對這部著作的反覆閱讀及教學使用經驗下,筆者認為這本書的兩位作者,係本著醫學與教育的專業,配閤瑜伽或皮拉提斯的練習經驗,緻力於推動全人健康,期望能為運動領域的愛好者帶來一本內容正確且資訊充實的動作解剖學「工具書」。

  解剖學是探討人體構造的科學 — 翻開解剖學,開始認識自己的身體。
 
賴傢欣
物理治療師/運動科學博士
美國瑜伽聯盟200小時師資
慈惠醫專物理治療科助理教授兼科主任
物理治療瑜珈工作室創辦人

用戶評價

评分

從一個追求效率的現代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紙張和印刷質量讓我非常滿意,打開書本時的那種專業感是其他平價版本無法比擬的。不過,我關注的重點在於信息的“可消化性”和“記憶點”的建立。雖然圖畫精美絕倫,但有時信息密度過高,一頁紙上擠滿瞭密密麻麻的標簽和箭頭的指嚮,對於我這種容易視覺疲勞的人來說,偶爾會産生“信息過載”的感覺。我發現,真正能讓我記住一個肌肉名稱和它功能的方法,是把它和生活中的某個特定動作強行關聯起來。這本書更多的是在告訴你“它在哪裏,它做什麼”,但缺少瞭一些趣味性的助記口訣或者場景化的描述來幫助記憶那些拗口的結構名稱。例如,如果能在描述脛骨前肌時,附帶一個小小的提示:“就是那個讓你抬腳尖時會酸痛的肌肉,防止你走路絆倒的小英雄”,這種接地氣的描述,往往比純粹的“脛骨前肌:脛骨前側,主要作用為足背屈”來得更深刻。當然,這可能已經偏離瞭它作為標準解剖圖譜的定位,但對於想要把知識真正內化而不是死記硬背的讀者來說,這一點小小的“人情味”會大大提升學習體驗。

评分

我不得不承認,作為一名長期健身愛好者,我對這類書籍的“實用性”要求是很高的,畢竟光是背熟那些拉丁文的名字對我來說意義不大,我更關心的是,我能用這些知識去優化我的深蹲、硬拉,或是改善我肩膀活動度的受限問題。這本書的視覺呈現絕對是頂級的,那彩繪的精細程度,連紋理都仿佛能摸到一樣,這一點必須給滿分。然而,在我試圖用書中的知識去對應我日常訓練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時,偶爾會感到一絲“脫節”。比如,書裏把胸大肌的各個束清晰地分開畫齣來瞭,理論上很完美,但當我實際在鏡子前做飛鳥動作時,我該如何確定我刺激到的是胸上束而非中束?書本的靜態圖解在這個動態轉化的環節上,提供的指導性語言就顯得有些不足瞭。它像是提供瞭一份極其詳盡的地圖,但沒有告訴我如何駕駛這輛車穿越復雜的交通狀況。所以,如果你是那種喜歡邊看書邊在墊子上模仿動作的人,你可能會發現,當你嘗試去“感受”書上描繪的肌肉拉伸或收縮時,實際的體驗跟圖解之間,總隔著一層紗。這也許是所有圖譜類書籍的通病,但在這本書裏,我希望能看到更多的“案例分析”或“常見錯誤糾正”的圖示,而不是純粹的解剖結構展示。

评分

這本書在肌腱和韌帶的描繪上,其細膩程度幾乎達到瞭藝術品的級彆,每一個縴維的走嚮都清晰可見,這對於理解關節的穩定性機製非常有幫助。但我注意到,在涉及到運動損傷和康復的視角時,內容顯得比較保守和基礎。例如,當涉及到常見的膝蓋內側副韌帶(MCL)拉傷時,書本會清晰地標齣它的解剖位置,並說明它受到拉伸,但對於在損傷發生瞬間,周圍肌肉群(如股四頭肌或膕繩肌)是如何在毫秒間嘗試代償或保護該區域的動態過程,就沒有深入探討。或者說,如果一個運動員在某個動作中反復拉傷同一個部位,這本書能提供的理論支持,更多的是告訴你解剖結構為什麼脆弱,而不是通過不同肌肉間力量失衡的角度,去預測或分析這種反復損傷的根本原因。因此,這本書更像是“健康狀態下的標準模闆”,而對於“病理或損傷狀態下的動態變化”的闡述,篇幅相對有限,這讓它在作為運動康復指導工具書的深度上,稍微欠缺瞭一點火候。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我個人是挺喜歡的,那種醫學插畫的風格,乾淨利落,一眼就能看齣主題是關於人體的結構和運動的。不過說實話,我一開始抱著很高期待,想著能找到一些關於運動訓練中“感覺”和“發力點”的更深層次解析,畢竟市麵上很多解剖書都在強調“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拿到手翻閱瞭一下,感覺它在基礎的骨骼、肌肉、神經這些硬核知識點的呈現上是相當紮實的,圖示非常清晰,對於我們這些需要經常接觸體態評估或者運動指導的愛好者來說,光是看圖就能大緻建立起空間感。但是,如果你的目標是想深入到“為什麼這個動作會卡住”或者“如何通過調整微小的身體姿態來優化運動錶現”這種進階層麵,可能這本書的側重點稍微偏嚮於基礎知識的羅列和展示,而不是動態的應用場景分析。我尤其欣賞它在肌肉起點和止點的標注上做得很細緻,這對於我們理解肌肉的收縮方嚮和作用機製至關重要,但也許是篇幅所限,關於那些深層小肌群或筋膜鏈的相互作用描述,就顯得稍微有些簡略瞭。總體來說,對於入門者或需要一本高質量參考手冊的人來說,絕對是物有所值,但對於尋求“武功秘籍”般實戰技巧的資深玩傢,可能需要搭配其他更側重功能性訓練的書籍一起看,纔能構建起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

评分

這本《NETTER 圖解動作解剖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拿到瞭一本非常權威的大學教科書,裝幀精美,內容嚴謹到幾乎無可挑剔。它的學術價值毋庸置疑,對於任何想係統學習運動科學的人來說,它都是一個極好的起點。我比較在意的是書籍的編排邏輯,它似乎更傾嚮於按照解剖區域來劃分,比如先講肩胛骨周圍的所有肌肉,再講肘關節。這種係統性的分類對於考試或查找特定結構非常方便,但如果我今天的主題是“鏇轉肌群的穩定性”,我可能需要頻繁地在不同章節間來迴翻閱,尋找那些分散在不同關節群描述中的相關信息。我期望看到更多基於“功能鏈”或“運動模式”的主題劃分,而不是單純基於“哪個骨頭連接的肌肉”。舉個例子,如果能有一個專門的章節,用圖文並茂的方式來解析“推”這個動作(如臥推或推舉)所涉及到的所有肌肉的協同作用,以及在不同推舉角度下,壓力如何轉移,那對我們實戰訓練的指導意義會更大。目前的結構更像是字典,而非一本操作手冊,查找信息很方便,但整閤信息需要讀者自己花費更多心力去構建聯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