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TER 圖解動作解剖學

NETTER 圖解動作解剖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Stephanie Marango
图书标签:
  • 解剖学
  • 动作解剖学
  • 医学
  • 医学教材
  • 人体解剖
  • 肌肉
  • 骨骼
  • 运动
  • 康复
  • Netter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如何在學習複雜解剖學的同時,又能達成肉體與心靈的安適?讓精通瑜伽與皮拉提斯的醫學博士,手把手帶你走入「動中學解剖」的新境界。

  無論你是學生還是專業人士,在健康體適能領域都會面臨到這樣的矛盾:在準備照顧他人的同時,卻忽視了自己的健康和身心安適。《NETTER圖解動作解剖學》就是為了幫助你克服這樣的難題而存在,而且也是專屬於你個人的高效學習方式。這本書提供了以動作為基礎的互動式資源,鼓勵你在動作中學習解剖學,並附有專家示範的線上影片,內容專為學習解剖學的學員而設計,這種體驗式的學習方法既有趣又實用。《NETTER圖解動作解剖學》透過把學術教材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啟動了你對自我照護、身心安適,以及工作生活平衡的追求。

  .學習與你身體密切相關的解剖學:了解移動關節時的運動範圍,注意肌肉和骨骼在皮膚下的輪廓,感覺肌肉在近端和遠端處的伸展—在專屬自我的動作中學解剖,讓這門學問融入生活之中。

  .兩位作者Stephanie Marango和Carrie McCulloch,同時身兼醫學博士和瑜伽/皮拉提斯認證講師兩種身分,是連結運動領域與醫學領域的絕佳人選。

  .絕佳的學習工具:精確的醫學插畫,佐以專家的姿勢示範照片,以及超過40部的線上教學影片,讓你的學習事半功倍。

  .簡明實用的專欄整理:臨床焦點與學習應用專欄,幫你梳理好解剖學上會遇到的臨床問題,如常見傷害、手術原理,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易犯錯誤姿勢等。

  .別死背,動一動:實際練習能呈現各部位解剖特性的瑜伽與皮拉提斯動作,有效吸收知識,從每一個關節開始,認識身體所有部位。
 
《运动生物力学原理与应用》 作者:[此处填写作者姓名,例如:张伟、李明] 出版社:[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 第一部分:运动的物理基础 本书深入探讨了人体运动的物理学基础,为理解和分析运动表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框架。我们从牛顿运动定律在生物系统中的应用切入,详细阐述了力、力矩、加速度以及动量在体育运动中的具体体现。 第一章:运动学的描述 本章聚焦于如何量化和描述运动,而不涉及引起运动的原因(力)。我们首先介绍描述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如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并使用向量分析方法处理二维和三维空间中的运动路径。重点解析了角运动学的概念,包括角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这些是分析旋转性运动(如投掷、跳跃中的身体旋转)的关键。通过对运动学参数的精确测量和分析,读者将能识别技术动作中的效率瓶颈。 第二章:动力学的分析 动力学是研究产生运动的力的学科。本章详细解析了作用于人体的各种外力,包括重力、地面反作用力(GRF)和空气阻力。我们将深入探讨地面反作用力的三维特性,尤其关注其在行走、跑步和跳跃过程中对生物力学模型的影响。此外,动量和冲量的概念被引入,用以解释快速、爆发性动作(如起跳和击球)中的力学特性。本章强调了力与力矩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力矩在产生或抵抗旋转运动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章:生物力学中的能量与功 能量守恒原理是理解运动效率的基石。本章介绍了功、能量(动能和势能)以及功率的概念。我们探讨了不同运动模式下能量的转化与耗散,例如在深蹲和垂直跳跃中,弹性势能如何被有效储存和释放。功率——做功的速率——被视为衡量运动员爆发力和耐力的核心指标,书中提供了多种测量和估算运动功率的方法,并讨论了如何通过训练来优化功率输出。 第二部分:人体结构与生物力学建模 本部分将物理学原理与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相结合,建立运动系统的生物力学模型。 第四章:骨骼肌肉系统的力学特性 本章侧重于运动的“执行者”——骨骼肌肉系统。首先,系统地介绍了骨骼作为杠杆系统的力学特性,包括骨骼的几何形状、材料强度和弯曲/扭转的响应。接着,深入剖析了肌肉的力学功能,包括等长收缩、向心收缩和离心收缩的力-长度关系。我们详细讨论了肌腱在传递张力中的作用,以及肌腱的弹性特性如何影响运动效率。本章还引入了力偶臂和力矩臂的概念,解释了肌肉如何通过杠杆原理产生巨大的动作效果。 第五章:关节生物力学 关节是运动的枢纽。本章探讨了不同类型关节(如球窝关节、铰链关节)的运动学限制和力学承载能力。重点分析了关节的接触力学,包括关节面形状、软骨的缓冲作用以及滑液对摩擦力的影响。我们将讨论关节的稳定性,阐明韧带和关节囊在限制异常运动范围中的作用,并探讨关节在重复性应力下的损伤风险与保护机制。 第六章:生物力学建模与仿真 为了精确分析复杂运动,本章介绍了建立生物力学模型的方法。我们从刚体动力学模型开始,逐步过渡到更复杂的柔性体模型。书中详细讲解了运动捕捉技术的数据采集与预处理,以及如何使用逆动力学方法,根据已知的运动轨迹来推算关节力矩和内部应力。本章还涵盖了有限元分析(FEA)的基础知识,用以预测骨骼和软组织在特定载荷下的应力分布。 第三部分:运动模式的生物力学分析 本部分将理论应用于具体的日常活动和体育运动,提供详尽的案例分析。 第七章:行走与跑步的动力学 行走和跑步是人类最基本的运动模式。本章将它们视为一个周期性的、受控的跌倒过程。详细分析了步态周期,包括支撑相和摆动相的力学特征。重点对比了行走和跑步在地面反作用力模式、能量消耗以及垂直振幅上的差异。通过分析跑步的力学效率,读者将理解如何通过步频和步幅的调整来优化长距离跑步表现并减少损伤风险。 第八章:跳跃与着陆的生物力学 跳跃运动涉及能量的快速储存与释放。本章分析了垂直跳跃中,从下蹲到蹬伸的力学链条,强调了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和作用时间的调控。着陆分析是本章的另一个重点,详细讨论了膝、踝、髋关节在吸收冲击力中的协调作用。我们将研究不同着陆技术(双脚、单脚,屈膝角度)对关节载荷的影响,为预防跳跃相关的运动损伤提供生物力学依据。 第九章:投掷与旋转运动的分析 投掷类运动(如铅球、标枪)和旋转运动(如体操回旋、冰壶旋磨)是典型的复杂多关节耦合运动。本章着重分析了角动量在这些运动中的传递和转换。我们将剖析“加速链”——如何有效地将腿部和躯干产生的力矩传递到末端执行器(手臂或工具)。书中还探讨了离心力、科里奥利力在高速旋转运动中对身体姿态控制的影响。 第四部分:应用与技术 第十章:生物力学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本章探讨如何将生物力学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训练方案。内容包括:如何利用生物力学反馈系统(如运动捕捉、力板)来评估和纠正技术错误;如何设计针对性的力量训练,以增强特定关节的力矩产生能力;以及如何通过生物力学分析来规划和优化恢复过程,确保训练负荷的合理性。 第十一章:运动损伤的生物力学视角 本章从生物力学角度审视常见的运动损伤。详细分析了过度负荷(Overuse)和急性损伤(Acute Injury)的力学诱因。例如,探究了前交叉韧带损伤中的扭转力矩风险,以及应力性骨折(Stress Fractures)中地面反作用力峰值过高的累积效应。书中强调了生物力学评估在损伤预防中的前瞻性价值。 第十二章:运动装备的生物力学优化 本章关注运动装备如何作为人体的外部延伸来调节生物力学过程。我们将分析跑鞋的中底设计如何影响冲击吸收和能量回馈;讨论自行车和滑雪装备的几何设计如何影响效率和控制力。内容还涵盖了运动护具的力学原理,阐明它们在分散载荷或限制有害运动范围中的作用。 总结与展望 本书旨在为运动科学、物理治疗、运动康复、体育工程等领域的学习者和从业者提供一套严谨、系统的运动生物力学知识体系。通过对人体运动的物理、结构和应用层面的深入剖析,读者将能够以更加量化和科学的视角理解运动的奥秘,从而有效地提升运动表现、优化训练方法并积极预防运动损伤。未来的研究方向将集中在更精细的软组织建模和实时反馈系统的整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Stephanie Marango

  MD, RYT , Stephanie Marango, MD, RYT New York University, New York, New York, United States.

Carrie B. McCulloch
  MD, RYT, Carrie McCulloch, MD, RYT, New York, New York

審閱者簡介
 
王子娟
  國立陽明大學物理治療學系副教授
 
郭怡良
  國立成功大學物理治療學系助理教授
 
譯者簡介
 
涂豫新
  物理治療師,現為Space Yoga體平衡療癒師
 
劉佩芬
  物理治療師,現為Space Yoga體平衡療癒師
 
閻永珍
  物理治療師,現為Space Yoga體平衡療癒師

图书目录

章節目錄

第一部 緒論
1. 動中學解剖簡介,1
2. 瑜伽與皮拉提斯概述,5
3. 動作入門,7

第二部 你的中軸:頭部、頸部和背部
4. 中軸區域總覽,13
5. 頭部,24
6. 頸部與背部,32

第三部 你的四肢骨骼:上肢
7. 上肢區域性總覽,53
8. 肩部,58
9. 肘部,82
10. 腕部,90
11. 手部,100

第四部 你的四肢骨骼:下肢
12. 下肢區域性總覽,112
13. 髖部,117
14. 膝部,135
15. 踝部,144
16. 足部,149

第五部 身體即良藥
17. 從生活中實踐「動中學解剖」,162
18. 健康的基石:姿勢和正念,163

附錄 臨床焦點與學習應用專欄,171

影片目錄

第5章 頭部
5.1 瑜伽獅子式(Yoga Lion’s Pose)

第6章 頸部與背部
6.1皮拉提斯捲身坐起(Pilates Roll Up)
6.2瑜伽眼鏡蛇式(Yoga Cobra Pose)
6.3瑜伽側角伸展式(Yoga Extended Side Angle Pose)
6.4皮拉提斯脊椎旋轉(Pilates Spine Twist)

第8章 肩部
8.1皮拉提斯肩胛骨局部動作(Pilates Scapula Isolations)
8.2瑜伽貓牛式(Yoga Cat-Cow Pose)
8.3瑜伽半拜日式(Yoga Half Sun Salutation)
8.4瑜伽平板式(Yoga Plank Pose)
8.5瑜伽反向平板式(Yoga Upward Plank Pose)
8.6皮拉提斯上肢側向系列(外展/內收)(Pilates Side Arm Series 〔Abduction/Adduction〕)
8.7皮拉提斯上肢側向系列(內/外轉)(Pilates Side Arm Series 〔Internal/External Rotation〕)

第9章 肘部
9.1皮拉提斯伏地挺身(Pilates Push-Up)
9.2瑜伽牛面式(Yoga Cow Face Pose)

第10章 腕部
10.1瑜伽手置腳底前彎伸展式(Yoga Hand-to-Foot Pose)
10.2皮拉提斯單腿後拉預備動作(Pilates Leg Pull Prep)
10.3手腕肌力訓練運動(Wrist Strengthening Exercise)

第11章 手部
11.1瑜伽分腿前彎式(Yoga Wide-Legged Forward Bend)
11.2瑜伽下犬式(Yoga Downward-Facing Dog Pose)
11.3瑜伽祈禱式(Yoga Prayer Position)

第13章 髖部
13.1瑜伽樹式(Yoga Tree Pose)
13.2皮拉提斯骨盆點頭(Pilates Pelvic Tilts)
13.3皮拉提斯游泳(Pilates Swimming)
13.4皮拉提斯下肢側向動作系列(外展)(Pilates Side Leg Series 〔Abduction〕)
13.5瑜伽三角式(Yoga Triangle Pose)
13.6皮拉提斯下肢側向動作系列(內收)(Pilates Side Leg Series 〔Adduction〕)
13.7皮拉提斯蚌殼式(Pilates Clamshell)
13.8瑜伽英雄式二(Yoga Warrior II Pose)
13.9瑜伽英雄式一(Yoga Warrior I Pose)

第14章 膝部
14.1皮拉提斯單腿踢(Pilates Single Leg Kick)
14.2瑜伽椅子式(Yoga Chair Pose)

第15章 踝部
15.1瑜伽坐姿前彎式(Yoga Sitting Forward Fold)
15.2皮拉提斯剪刀式(Pilates Scissors)

第16章 足部
16.1坐姿足部肌力訓練(Seated Foot Strengthening)
16.2瑜伽半魚王式(Yoga Half Lord of the Fishes Pose)
16.3皮拉提斯海豹式(Pilates Seal)

第18章 健康的基石:姿勢和正念
18.1瑜伽山式(Yoga Mountain Pose)
18.2坐姿:在電腦辦公桌前(Sitting Posture: Computer Desk Station)
18.3動態姿勢:前彎和抬舉(Dynamic Posture: Bending and Lifting)
18.4瑜伽和皮拉提斯流動(Yoga and Pilates Flow)
18.5瑜伽鼻孔交替呼吸法(Yoga Alternate Nostril Breath)
18.6感覺冥想(Sensory Meditation)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801430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9 x 26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中文版推薦序

  筆者與Netter 作品的相遇, 是在1996年。當時於國立臺灣大學解剖學研究所就讀期間,經由某次指導教授推薦大家團購市面上尚未普及的「CIBA 解剖學圖譜」之邀約下,我第一次接觸到了這部著作。猶記得那時,我看了看桌上好幾套的解剖學圖譜,起初內心雖猶豫了一下,最後還是跟著大家一起購買了這本解剖學的「工具書」。在收到書時,黑色的封面,印著 ATLAS OF HUMAN ANATOMY ( 人體解剖學圖譜) 的燙金大字,我便被這設計給吸引了。接著當我著手仔細翻閱,於是又深深地被書中豐富的內容、精美的繪圖及多元的視角給收服了。經過完整的閱讀之後,這部作品對我來說,它已不只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本值得收藏的解剖學「藝術品」。我也從中發現,原來該書作者Netter 不僅是醫師,也是藝術家,而Netter的解剖學圖譜,更也成為我後來20 年的解剖學教學生涯的指定教科書。

  由於對於瑜伽的好奇與景仰,我於2011年完成了200 小時瑜伽師資(RYT - 200) 培訓,這一路走來,我一直很慶幸有這個機會認識瑜伽並參與練習,讓我可以粗淺地窺探瑜伽的樣貌。因為本身的物理治療專業背景,常有同好與我討論身體的構造、體位法的練習或是疼痛與損傷,而其中涉及有關解剖構造與臨床問題的方面,我總習慣性地搭配Netter 的解剖學圖譜說明,這往往也讓我更能分肌劈理,析毫剖釐,出言成章。

  這幾年,運動產業蓬勃發展,民眾趨之若鶩,運動產業教學人才致力於精進自我本職學能,且民眾對運動的要求也不再只是身體活動而已,更希望能進一步了解身體構造與運動科學。因此,人體解剖學從原本的醫學專業基礎課程,發展成為科普知識,連帶也使解剖學相關書籍,從醫學教科書晉身成為了書店的暢銷書籍。坊間的瑜伽解剖學相關書籍大多以淺顯易懂為主軸,幫助入門者認識人體的構造與運動的關聯,但許多學習者若欲深入學習,卻又存在著對原文教科書等級的書籍有無法全然理解的窘況。

  這本《Netter 圖解動作解剖學》,結合了Netter《人體解剖學圖譜》與Netter《臨床解剖學》的觀點,除了以精美的解剖繪圖呈現運動相關系統的解剖結構之外,並配合了瑜伽體位法與皮拉提斯的動作,設計了「動中學解剖練習」單元,從中加入了肌動學的知識,不僅藉此幫助了讀者認識動作的產生,並又透過一些有趣的「專欄」增加學習的印象,尤其內容中「學習應用」與「臨床焦點」的單元設計,更也幫助了讀者了解身體損傷的機制,進而也更能知悉如何預防傷害的發生。

  在筆者對這部著作的反覆閱讀及教學使用經驗下,筆者認為這本書的兩位作者,係本著醫學與教育的專業,配合瑜伽或皮拉提斯的練習經驗,致力於推動全人健康,期望能為運動領域的愛好者帶來一本內容正確且資訊充實的動作解剖學「工具書」。

  解剖學是探討人體構造的科學 — 翻開解剖學,開始認識自己的身體。
 
賴家欣
物理治療師/運動科學博士
美國瑜伽聯盟200小時師資
慈惠醫專物理治療科助理教授兼科主任
物理治療瑜珈工作室創辦人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追求效率的现代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纸张和印刷质量让我非常满意,打开书本时的那种专业感是其他平价版本无法比拟的。不过,我关注的重点在于信息的“可消化性”和“记忆点”的建立。虽然图画精美绝伦,但有时信息密度过高,一页纸上挤满了密密麻麻的标签和箭头的指向,对于我这种容易视觉疲劳的人来说,偶尔会产生“信息过载”的感觉。我发现,真正能让我记住一个肌肉名称和它功能的方法,是把它和生活中的某个特定动作强行关联起来。这本书更多的是在告诉你“它在哪里,它做什么”,但缺少了一些趣味性的助记口诀或者场景化的描述来帮助记忆那些拗口的结构名称。例如,如果能在描述胫骨前肌时,附带一个小小的提示:“就是那个让你抬脚尖时会酸痛的肌肉,防止你走路绊倒的小英雄”,这种接地气的描述,往往比纯粹的“胫骨前肌:胫骨前侧,主要作用为足背屈”来得更深刻。当然,这可能已经偏离了它作为标准解剖图谱的定位,但对于想要把知识真正内化而不是死记硬背的读者来说,这一点小小的“人情味”会大大提升学习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我个人是挺喜欢的,那种医学插画的风格,干净利落,一眼就能看出主题是关于人体的结构和运动的。不过说实话,我一开始抱着很高期待,想着能找到一些关于运动训练中“感觉”和“发力点”的更深层次解析,毕竟市面上很多解剖书都在强调“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拿到手翻阅了一下,感觉它在基础的骨骼、肌肉、神经这些硬核知识点的呈现上是相当扎实的,图示非常清晰,对于我们这些需要经常接触体态评估或者运动指导的爱好者来说,光是看图就能大致建立起空间感。但是,如果你的目标是想深入到“为什么这个动作会卡住”或者“如何通过调整微小的身体姿态来优化运动表现”这种进阶层面,可能这本书的侧重点稍微偏向于基础知识的罗列和展示,而不是动态的应用场景分析。我尤其欣赏它在肌肉起点和止点的标注上做得很细致,这对于我们理解肌肉的收缩方向和作用机制至关重要,但也许是篇幅所限,关于那些深层小肌群或筋膜链的相互作用描述,就显得稍微有些简略了。总体来说,对于入门者或需要一本高质量参考手册的人来说,绝对是物有所值,但对于寻求“武功秘籍”般实战技巧的资深玩家,可能需要搭配其他更侧重功能性训练的书籍一起看,才能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评分

这本《NETTER 图解动作解剖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本非常权威的大学教科书,装帧精美,内容严谨到几乎无可挑剔。它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对于任何想系统学习运动科学的人来说,它都是一个极好的起点。我比较在意的是书籍的编排逻辑,它似乎更倾向于按照解剖区域来划分,比如先讲肩胛骨周围的所有肌肉,再讲肘关节。这种系统性的分类对于考试或查找特定结构非常方便,但如果我今天的主题是“旋转肌群的稳定性”,我可能需要频繁地在不同章节间来回翻阅,寻找那些分散在不同关节群描述中的相关信息。我期望看到更多基于“功能链”或“运动模式”的主题划分,而不是单纯基于“哪个骨头连接的肌肉”。举个例子,如果能有一个专门的章节,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来解析“推”这个动作(如卧推或推举)所涉及到的所有肌肉的协同作用,以及在不同推举角度下,压力如何转移,那对我们实战训练的指导意义会更大。目前的结构更像是字典,而非一本操作手册,查找信息很方便,但整合信息需要读者自己花费更多心力去构建联系。

评分

我不得不承认,作为一名长期健身爱好者,我对这类书籍的“实用性”要求是很高的,毕竟光是背熟那些拉丁文的名字对我来说意义不大,我更关心的是,我能用这些知识去优化我的深蹲、硬拉,或是改善我肩膀活动度的受限问题。这本书的视觉呈现绝对是顶级的,那彩绘的精细程度,连纹理都仿佛能摸到一样,这一点必须给满分。然而,在我试图用书中的知识去对应我日常训练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时,偶尔会感到一丝“脱节”。比如,书里把胸大肌的各个束清晰地分开画出来了,理论上很完美,但当我实际在镜子前做飞鸟动作时,我该如何确定我刺激到的是胸上束而非中束?书本的静态图解在这个动态转化的环节上,提供的指导性语言就显得有些不足了。它像是提供了一份极其详尽的地图,但没有告诉我如何驾驶这辆车穿越复杂的交通状况。所以,如果你是那种喜欢边看书边在垫子上模仿动作的人,你可能会发现,当你尝试去“感受”书上描绘的肌肉拉伸或收缩时,实际的体验跟图解之间,总隔着一层纱。这也许是所有图谱类书籍的通病,但在这本书里,我希望能看到更多的“案例分析”或“常见错误纠正”的图示,而不是纯粹的解剖结构展示。

评分

这本书在肌腱和韧带的描绘上,其细腻程度几乎达到了艺术品的级别,每一个纤维的走向都清晰可见,这对于理解关节的稳定性机制非常有帮助。但我注意到,在涉及到运动损伤和康复的视角时,内容显得比较保守和基础。例如,当涉及到常见的膝盖内侧副韧带(MCL)拉伤时,书本会清晰地标出它的解剖位置,并说明它受到拉伸,但对于在损伤发生瞬间,周围肌肉群(如股四头肌或腘绳肌)是如何在毫秒间尝试代偿或保护该区域的动态过程,就没有深入探讨。或者说,如果一个运动员在某个动作中反复拉伤同一个部位,这本书能提供的理论支持,更多的是告诉你解剖结构为什么脆弱,而不是通过不同肌肉间力量失衡的角度,去预测或分析这种反复损伤的根本原因。因此,这本书更像是“健康状态下的标准模板”,而对于“病理或损伤状态下的动态变化”的阐述,篇幅相对有限,这让它在作为运动康复指导工具书的深度上,稍微欠缺了一点火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