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後一次相聚(全新封面版)

人生最後一次相聚(全新封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佳龍
图书标签:
  • 家庭
  • 亲情
  • 回忆
  • 成长
  • 情感
  • 人生
  • 温暖
  • 治愈
  • 经典
  • 小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商業周刊》1250期精選書摘★★★

人生的圓滿,也許就是在來得及時,好好說聲再見
辦過近千場告別式的禮儀師,娓娓道來一個個「圓滿」的離別聚會故事

◆一本告訴你如何畫上「圓滿」句點的書◆

面對親人的逝去,無論是:40歲罹癌的妻子、11歲早夭的女兒、素未謀面的父親,還是攜手一輩子的老伴,最盼望的是幫他們辦一場圓滿的告別式。
透過禮儀師的眼,了解人生無常,也看到了人性的弱點。珍惜與所愛相聚的美好時光,不留下任何遺憾的完美道別。

死亡來得太快,準備總是太慢,當時間還足夠時,你我都該思考:
我們能準備什麼?當能選擇時該怎麼抉擇?當來不及時又該怎麼做?

人生最後的一場相聚,重視的是往生者和家屬間的感覺,甚至是和所有追思者的感覺,
這些感覺有時只是一個「點」,讓往生者成為告別式的主角。
禮儀師遇到的不全是動人故事,而是由真實演員演出的各式人生,戲中有笑有淚更有人性。

一個十一歲的小女生,先天性肌肉萎縮,據說有的患者能達到正常壽命,但有些在症狀過快的發展下,造成肌肉無力呼吸衰竭。
小小的往生者也「曾經」是生命,偶爾在殯葬看到靈位區放著天真無邪的嬰兒照,對比旁邊一張張成熟年邁的遺照格外突兀,
習俗上長輩不用也不能替小貝比拜飯,但早晚的時候,父母仍會泡了牛奶放在桌上,臉盆裡還放隻壓了會「啾啾」的橡皮小鴨,
看著年輕的父母佇立照片前,我只想著要讓小女生的告別式不一樣。


人生的圓滿,也許就是在來得及時,好好說聲再見


******
目.錄

【作者序】 禮儀師所見的真實人生

CH1  多些準備,讓那一刻不慌亂
01 愛要及時說出來
02 留個空間,收起最愛隨身物
03 所託非人的下場
04 問自己買生前契約的理由
05 提早準備,讓陪伴更從容

CH2  坦然接受,讓親人不遺憾
06 意外來臨,唯有冷靜以對
07 死亡無法準備只能面對
08 財產與家庭和睦的選擇題
09 平靜不等於不孝
10 沒什麼對錯,只有適不適合

CH3  放下執著,讓一切更圓滿
11 不要過份依賴習俗
12 相信而不迷信
13 真心比制式流程更重要
14 見最後一面的迷思
15 人情冷暖令人寒心

CH4  用心規劃,一場最美好的道別
16 往生者才是喪禮的主角
17 請讓「他」完好順利地離開
18 化個美美的妝
19 別讓葬禮變競選舞台
20 不花大錢也能有專屬的感動

CH5  尊重專業, 打造完美告別式
21 信任是一切的開始
22 一場告別式,交一輩子的朋友
23 問對問題選對人
24 貨比三家會吃虧?!
25 當心低價的陷阱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未提及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将围绕一个假设的、与“人生最后一次相聚”主题无关的文学作品展开。 --- 书名:《时间的河流与迷失的灯塔》 作者:[虚构作者名:艾米莉亚·凡德尔] 类型:历史悬疑 / 哥特式文学 【内容简介】 《时间的河流与迷失的灯塔》是一部设定在十九世纪末,横跨欧洲大陆的宏大史诗。它并非讲述离别或团聚,而是深入挖掘一个家族的百年秘密、一个失落文明的残骸,以及在工业革命的轰鸣声中,个体对真实与幻象的永恒追问。 故事的焦点集中在两个主要线索上:“黑石档案”的发现与“阿卡迪亚的幽灵”传说。 第一部:灰烬中的信笺与双子城 故事始于1888年的伦敦,雨雾终日不散,弥漫着煤烟和未解的谜团。年轻的语言学家,塞拉斯·文森特,一个醉心于研究已灭亡的原始苏美尔方言的学者,继承了他素未谋面的叔祖父——一位臭名昭著的神秘主义者兼制图师——留下的遗产。这份遗产并非金钱,而是一批发黄的信件、一张绘制着不存在的岛屿的航海图,以及一本用未知符号写成的厚重笔记,被命名为“黑石档案”。 这些档案暗示着一个被主流历史学家彻底抹去的城市:维里迪安(Viridian)。传说中,维里迪安曾是知识与炼金术的中心,其知识体系远超当时的所有文明。然而,在一次“净化”行动中,它在一夜之间从地图上消失,其存在本身被视为禁忌。 塞拉斯的调查将他从伦敦阴暗的档案馆,引向了欧洲大陆的边缘——布拉格的卡夫卡区。卡夫卡区是当时欧洲文化交汇的熔炉,充斥着新兴的资本家、旧日的贵族残余以及形形色色的知识寻求者。在这里,他遇到了伊莎贝拉·莫雷蒂,一位坚信科学可以解释一切的古典考古学家。伊莎贝拉起初对塞拉斯那些“迷信的”符号学理论嗤之以鼻,但当他们共同发现了一处被隐藏在老犹太墓地下方的地下水路系统时,他们的合作变得不可避免。 水路系统的尽头,他们找到了一块刻有与“黑石档案”上完全相同的符号的石碑。石碑上的铭文并非描述历史,而是一段复杂的数学模型,指向一个遥远且时间流速异常的地点——传说中的“阿卡迪亚”。 第二部:失落的灯塔与时间的回响 随着调查的深入,塞拉斯和伊莎贝拉发现,维里迪安的毁灭并非简单的战乱或瘟疫,而是与“灯塔计划”紧密相关。 “灯塔计划”是维里迪安最高议会为抵抗“时间的侵蚀”而启动的一项宏大实验。他们试图在地理空间中创造一个“时间折叠区”,一个可以永恒保存知识和文明的庇护所。然而,实验失控了。维里迪安并未被摧毁,而是被困在了一个与主时间线错位的维度中——一个“幽灵维度”。 塞拉斯的叔祖父,正是当年少数逃离维里迪安的观测者之一。他留下的航海图,实际上是一份进入该“幽灵维度”的坐标集,而“黑石档案”则是重新校准进入点的关键钥匙。 在深入探索的过程中,两位主角开始经历“时间回声”现象:他们会突然闪回到维里迪安鼎盛时期的景象,听到百年前人们的交谈,甚至感受到那些已逝者的情绪波动。这种现象让伊莎贝拉的科学世界观开始动摇,而塞拉斯则更坚信,他们正在接近真相的边缘。 第三部:铁锈与永恒的抉择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北海深处的一座被废弃的石油钻井平台上。通过结合塞拉斯的符号学和伊莎贝拉对地磁场的精确计算,他们定位到了“时间折叠区”的实际入口——一个由异常电磁力构成的漩涡。 进入“阿卡迪亚的幽灵”之后,他们发现景象并非想象中的乌托邦,而是一座被时间冻结的、充满诡异美感的废墟。高耸的图书馆仍然屹立,但里面的书页已经脆弱如灰;机械装置仍在运转,但速度慢得几乎停滞。 在这里,他们遇到了“守望者”——最后一位在时间流逝中保持清醒的维里迪安公民。这位守望者揭示了终极真相:他们并非在拯救一座城市,而是在面对一个关于“知识的重量”的哲学困境。维里迪安文明因其对时间本质的掌握而变得傲慢,企图超越自然法则,最终把自己锁在了永恒的停滞中。 守望者给予塞拉斯和伊莎贝拉一个选择: 1. 激活“重置算法”:这将释放阿卡迪亚的能量,理论上能将维里迪安拉回主时间线,但代价是释放出强大的时间乱流,可能抹去他们自身存在的痕迹。 2. 选择“静默封存”:让他们带着部分核心知识返回,但必须确保这个秘密永远不被公之于众,让阿卡迪亚继续在时间的夹缝中沉睡。 结局:选择与遗忘 塞拉斯和伊莎贝拉面临着科学、道德与存在的终极拷问。他们深知,有些知识太过强大,不应被人类社会所掌握。在经历了与时间乱流的搏斗、发现了超越常识的炼金术证据后,他们最终选择了后者。 他们带着从“黑石档案”中翻译出的少数关于材料学和天体观测的知识返回。当他们再次踏上二十世纪初的土地时,那片海域恢复了平静,维里迪安的入口永远关闭。 故事的尾声,塞拉斯放弃了学术界的浮华,与伊莎贝拉共同建立了一个秘密的“观测站”,致力于在不干预历史进程的前提下,记录人类文明的真实轨迹。他们终生保守着那个关于失落灯塔的秘密,成为了自己所守护的知识的最后见证人。 《时间的河流与迷失的灯塔》是一部关于探寻、牺牲与知识伦理的复杂叙事。它将十九世纪的科学狂热与哥特式的神秘主义完美融合,展现了一场超越时间维度的、关于文明存亡的严肃对话。读者将被带入一个充满迷雾、符号、失重的时间感以及令人不安的美感的文学迷宫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江佳龍
禮儀師事務所(http://ez54.com)所長,1977年生於台北,在南部長大,畢業於文藻語專法文科。
退伍後第一份工作為不動產營業員,1992年至知名生前契約公司擔任禮儀師,在殯葬業中待過大型殯葬財團,也待過地方性葬儀社。曾在殯葬人力公司擔任工頭及負責新人的教育訓練,也曾和殯葬業務合股開過公司。
經歷這行大小各區塊,讓自己能以更多樣、更全面的角度詮釋殯葬。


相關著作:《人生最後一次相聚——禮儀師從1000場告別式中看見的25件事》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6572807
  • 叢書系列:心理勵志
  • 規格:平裝 / 224頁 / 21 x 14.8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台湾社会上对于“生命教育”的讨论越来越多,从安乐死议题到如何好好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这些严肃的话题,似乎都指向了我们必须正视“终点”的存在。这本书的标题,直接将这个终点概念抛了出来,让人无法回避。我期待作者在处理这种沉重题材时,能保持足够的克制和同理心,而不是一味地煽情。真正的深刻,往往来自于对人生无常的平静接受。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种处理“告别恐惧”的哲学视角,哪怕只是提供了一个温柔的视角,对我个人而言都将是一笔宝贵的收获。毕竟,我们活着的每一天,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迎接或制造着某些“最後一次”。能够平静地回顾这些相聚与别离,或许就是成长最重要的一课。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很有意思,那种简约又不失力量感的风格,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最近台湾出版的书籍在视觉呈现上越来越有想法,这张新封面更是把“人生”的厚重感和“相聚”的温暖感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我特地跑到诚品去摸了摸实体书,那个纸质触感和油墨的印刷质感,完全不是那种廉价的批量生产感,看得出来出版社在装帧上是下了本钱的。虽然我还没开始细读内容,但单凭这个封面,我就已经感觉到了一种对生活、对情感的深层思考。它不像那些花里胡哨的畅销书,反而有一种沉淀下来的气质,让人忍不住想把它带回家,放在书架上慢慢品味。尤其是那个标题,虽然没有直接点明内容,但“人生最後一次相聚”这几个字,瞬间就勾起了我对过去种种离别的回忆,那种五味杂陈的感觉,真的不是三言两语能形容的。这种未读先觉的触动,在如今这个快速消费的时代里,已经越来越难得了。

评分

购买这本小说(姑且先当作是带有强烈情感主题的小说来看待),很大程度上是冲着它“全新封面版”这个标签去的。通常来说,一个作品能推出“全新封面版”,意味着它在市场上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并且积累了一批忠实的读者群,出版社愿意重新包装,说明它具有长远的生命力。这绝不是那种昙花一现的跟风之作。对我来说,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它的文字结构和主题深度一定是禁得起推敲的。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它是否能够超越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触及到人类共通的情感核心。如果这本书的内容只是描绘了某个特定年代的台湾社会现象,那它的价值会随着时间而降低。但如果它探讨的是关于时间、记忆与爱这些永恒的主题,那么无论封面如何更迭,它都值得被珍藏。

评分

我身边的朋友们,现在大家聊天的内容,从工作压力到买房话题,似乎都绕不开“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在社群媒体时代看似更紧密,实际上好像也更脆弱了。这本书的“相聚”二字,让我联想到各种形式的告别——有的是生离死别,有的是因为理念不合而渐行渐远,还有的是纯粹的时间冲淡了热情。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这些“最後一次”的场景的。是充满遗憾的控诉,还是带着释然的祝福?台湾的文学作品在刻画这种细腻的情感时,总有一种独特的东方韵味,不会像某些西方文学那样过于直白,而是懂得留白,让读者自己去填补那些情感的空缺。我希望这本书能捕捉到这种“欲言又止”的精髓,因为很多时候,真正深刻的对话,往往是发生在沉默之中的。

评分

说实话,我最近读了几本所谓的“心灵成长”类的书,读完之后感觉好像什么都没记住,空泛的口号太多,真正能落到生活里的东西太少。所以我对市面上那些标榜深刻主题的书籍,一开始是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但是,这本书的行销文案和几篇零星的媒体评论,透露出一种低调的、不哗众取宠的叙事风格,这让我稍微放下了戒心。我比较欣赏那种不急着给你标准答案,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和感受的文字。现在的台湾社会,大家的生活节奏都很快,但心底深处,其实都渴望一种慢下来的力量,能够处理好那些生命中不得不面对的告别与重逢。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的是一种陪伴感,而不是一种说教。如果它能帮助我在面对那些重要的人事物时,多一份从容和理解,那它就成功了。我打算先找一个周末的下午,泡壶茶,把手机收起来,给自己一个完全不受打扰的时间来跟这本书“对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