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是單向治療,而是我們互相拯救〉──劉嫚芸
身為醫學大學的學生,儘管我並不會像醫學系、護理系那樣以後會長期待在醫院裡救助病患,但是我們所修習到的課程及該具備的人文醫學素養,其實相差不大。從前知道醫學相關科系的入學分數都很高,那時我只覺得應該是醫護人員所要學習的專業知識很多,所以能力比較高的人才有機會能夠勝任;這個先備條件也讓大眾普遍覺得醫護人員就會有較好的生活品質和社會地位,以至於到現在,醫學系還是我國科系排名的第一名。但是隨著我越來越了解醫護人員和病人生態後,我發現其實醫護人員並沒有我們所想像的那麼光鮮亮麗,他們所要面對的壓力有可能是一般人都無法想像到的。
我所知道的一般醫護人員,他們首先要先學習所有的醫學知識,待要去實習的時候,才會選專門的科別,所以要說剛進實習的實習醫護人員知識量是最豐沛的也不為過。但知識畢竟不能當作可以安然上陣醫治病人的保證,經驗還是必須培養的,所以才會有實習期。但在實習期會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主治醫生、學長、病人,有時候就算傾盡自己已學會的知識,也有可能沒辦法解決我們與對方的衝突或誤會。
但實習期總會結束,總會學習到足以應對的方法,順利的話,也會選到自己想去的專科。接下來的就是排班制,對醫護人員來說,半夜加班絕對是稀鬆平常的事,不在正常時間吃飯也是見怪不怪。容我說一句冒犯的話,為了救那些來到醫院的病人們,醫護人員似乎也正在把自己的健康賠進去。
除了身體上的勞累,也會有來自病人和家屬給予的壓力。在面對每個病人時,醫護人員都必須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治療好他們,因為那是他們的職責。但是醫生終究不是神,無法每次都能順利地醫治好病患,不管是沒辦法讓病患回復從前的健康還是不幸地離世了,我相信沒有一個醫護人員不希望病患能夠痊癒。他們也會為了狀況不好的病患難過,甚至自責自己為什麼沒有能力救活病患。這時,如果因為家屬的不諒解,發生了糾紛、提出了告訴,醫護人員除了調適自己的心情,還要勞心費神地去處理醫療糾紛。有時候我會思考,台灣社會一直灌輸學生們考取醫護人員的迷思,但其實醫療相關行業並不如社會所給予的印象那麼的完美以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