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wards Tensorflow 2.0:無痛打造AI模型(iT邦幫忙鐵人賽系列書)

Towards Tensorflow 2.0:無痛打造AI模型(iT邦幫忙鐵人賽系列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峻廷
图书标签:
  • TensorFlow 2
  • 0
  • 深度学习
  • 机器学习
  • Python
  • AI
  • 人工智能
  • iT邦幫忙
  • 鐵人賽
  • 模型搭建
  • 实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改編自第 11 屆 iT 邦幫忙鐵人賽,Google Developers Machine Learning 組冠軍網路系列文章 ⸺《Towards Tensorflow 2.0:無痛打造AI模型》,是一本完整結合 Google Colab 學習Tensorflow 的台灣本土專書。AI、機器學習為近年來最熱門的話題,如何透過 AI 來提高企業營收或降低成本,已是各大企業爭相研究的技術。這是一本涵蓋基礎 Tensorflow 語法到各大應用領域的專書,豐富內容結合業界實戰心得與應用 ( 包括:價格預測、影像辨識、推薦系統等 ),帶你探索 AI 的奧妙。

  三大重點
  ☛ 內容涵蓋現今 Tensorflow 2.0 最新語法,由淺入深帶你了解 Tensorflow 語法,從資料選取、資料處理、模型訓練以及視覺化均包含於此書。

  ☛ 本書涵蓋 DNN、CNN、RNN、GAN 、RL 等現今熱門模型,且搭配許多經典有趣的資料集做學習。除了實作,書中也會提及在真實世界所會遇到的的問題及解法。

  ☛ 透過線上免費雲端運算資源帶你學習 Tensorflow2.0,不僅不需擁有高運算設備即能學習現今最熱門的 AI 模型,也可以省略掉繁瑣的安裝步驟,可立即上手並學習 AI 核心概念。

  適用讀者
  具備基礎程式編寫能力的 Tensorflow 初學者、對 AI 有興趣或想轉職成為 AI 工程師的讀者。
深入理解深度学习:从理论基石到前沿应用 本书聚焦于构建和优化现代人工智能系统的核心技术,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涵盖从基础概念到复杂模型实现的各个层面。 本书不涉及特定框架如 TensorFlow 2.0 的具体操作指南,而是着眼于算法原理、数学基础以及模型设计哲学,确保读者无论面对何种技术栈,都能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 第一部分:深度学习的理论基石与数学原理 本部分旨在夯实读者对现代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背后数学原理的理解。一个健壮的AI模型必须建立在坚实的数学基础上,这包括理解数据如何被量化、模型如何学习以及误差如何被传播和修正。 第一章:数据表示与特征工程的艺术 1. 数据的本质:从原始信息到可计算向量 探讨如何将现实世界的复杂数据(如文本、图像、时间序列)转化为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数值表示。深入解析向量空间模型(Vector Space Models),理解维度灾难(Curse of Dimensionality)的内涵及其对模型性能的影响。重点讨论如何选择和构建合适的特征表示,这是模型成功的首要前提。 2. 概率论与统计推断在模型选择中的作用 回顾贝叶斯定理、最大似然估计(MLE)和最大后验估计(MAP)。解释这些统计工具如何指导我们评估模型的不确定性,以及它们在正则化和模型选择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讨论信息论基础,如熵、交叉熵(Cross-Entropy)的概念,它们是衡量模型预测质量的核心指标。 第二章:线性代数与优化算法的核心机制 1. 矩阵运算的几何直观与计算效率 深入探讨矩阵分解技术(如SVD、LU分解)在数据降维和特征提取中的应用。理解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如何揭示数据内在的结构和主要变化方向。强调高效矩阵运算对训练大型模型至关重要。 2. 梯度下降的演化与收敛性分析 详细剖析梯度下降(Gradient Descent)算法的数学推导,包括一阶和二阶优化方法的区别。重点分析各种变体,如随机梯度下降(SGD)、动量(Momentum)、AdaGrad、RMSProp和Adam等优化器的内部工作原理及其对模型收敛速度和稳定性的影响。讨论鞍点(Saddle Points)和局部最小值(Local Minima)的理论处理方法。 --- 第二部分:核心神经网络架构的深度剖析 本部分将系统地拆解当前主流神经网络的结构、工作流程以及它们各自擅长的任务领域。我们关注的是“为什么”这些结构有效,而非简单的“如何使用”。 第三章:前馈网络与激活函数的精妙设计 1. 多层感知机(MLP)的深度与宽度 分析深度(Depth)相对于宽度(Width)在模型表达能力上的优势。探讨万能近似定理(Universal Approximation Theorem)的局限性以及深度网络如何更有效地学习层次化特征。 2. 激活函数的选择与非线性映射的挑战 对比Sigmoid、Tanh、ReLU及其变体(如Leaky ReLU、ELU)。深入研究梯度消失/爆炸问题的成因,以及现代激活函数如何通过平滑梯度或引入稀疏性来缓解这些问题。 第四章:卷积网络(CNN)的空间层次建模 1. 卷积操作的数学本质与参数共享 从傅里叶分析的角度理解卷积的滤波特性。详细解析权值共享(Parameter Sharing)和稀疏连接(Sparse Connectivity)机制如何显著降低模型复杂度和提高对平移不变性的敏感度。 2. CNN的经典模块与现代设计趋势 系统梳理经典网络(如LeNet, AlexNet, VGG, ResNet, Inception)的核心创新点。重点解析残差连接(Residual Connections)如何解决深层网络的退化问题,以及批归一化(Batch Normalization)在稳定训练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第五章:循环网络(RNN)与序列建模的挑战 1. 时间依赖性建模的理论框架 理解RNN如何通过隐藏状态(Hidden State)来捕捉时间序列中的历史信息。分析标准RNN在处理长序列时面临的长期依赖(Long-Term Dependency)问题。 2. 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与门控机制 彻底解析LSTM的遗忘门、输入门和输出门的数学功能,理解它们如何精确控制信息流的存储和遗忘。探讨门控循环单元(GRU)作为简化版的有效性,以及它们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基础地位。 --- 第三部分:模型训练、优化与性能提升策略 训练一个高性能模型不仅仅是选择正确的架构,更在于掌握一套精细的超参数调优和正则化技术。本部分专注于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和训练效率。 第六章:正则化技术与防止过拟合 1. 偏差-方差权衡(Bias-Variance Trade-off)的再认识 从信息论和模型复杂度角度重新审视偏差和方差,指导读者在欠拟合和过拟合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2. 主流正则化方法的深度解析 详细介绍L1/L2正则化对模型权重分布的影响。深入探讨Dropout的工作机制——它如何通过随机失活神经元来迫使网络学习更鲁棒的特征组合,以及如何正确设置其比率。分析数据增强(Data Augmentation)作为一种隐式正则化形式的有效性。 第七章:模型评估、诊断与超参数调优艺术 1. 性能指标的精确选择与解读 超越准确率(Accuracy),深入理解精确率(Precision)、召回率(Recall)、F1分数、ROC曲线下面积(AUC)等指标在不同任务(如不平衡数据集)中的适用性。 2. 诊断性工具与学习率调度 介绍如何利用学习曲线来诊断训练问题(如过拟合或欠拟合)。重点讨论学习率调度器(Learning Rate Schedulers),例如余弦退火(Cosine Annealing),如何系统地指导学习率变化以达到更优的收敛点。 --- 第四部分:迈向更复杂的AI范式 本部分将视野拓展到当前AI领域的前沿,探讨处理复杂任务所需的高级模型结构和训练范式。 第八章:注意力机制与Transformer架构的革命 1. 注意力机制:为模型引入“聚焦”能力 详细阐述注意力机制(Attention Mechanism)如何克服传统RNN在长距离依赖上的瓶颈。解析缩放点积注意力(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的数学公式,理解Query、Key、Value向量的交互作用。 2. Transformer的完全自注意力模型 深入剖析Transformer架构的核心——多头注意力(Multi-Head Attention)的设计理念,以及位置编码(Positional Encoding)如何弥补自注意力机制缺乏序列顺序信息的缺陷。讨论其在并行计算上的巨大优势。 第九章:生成模型与深度学习的创造力 1. 变分自编码器(VAE)的概率图模型 理解VAE如何通过编码器-解码器结构和重参数化技巧(Reparameterization Trick)来学习数据的潜在空间分布,并生成新的样本。分析KL散度在确保潜在空间平滑性中的作用。 2. 生成对抗网络(GAN)的博弈论基础 将GAN视为一个最小最大博弈(Minimax Game),深入分析生成器(Generator)和判别器(Discriminator)之间的动态平衡。讨论模式崩溃(Mode Collapse)等常见训练难题及其理论解决方案。 --- 本书面向所有希望摆脱“调包侠”身份,真正理解AI模型如何从数学和算法层面运作的工程师、研究人员和高级爱好者。它提供的不是快速上手的秘诀,而是构建未来AI系统的知识产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峻廷


  作者於資料科學、機器學習相關領域深耕多年,專案經歷涵蓋多方領域,包含:電信、金融、工廠、廣告等,並致力於運用資料科學及機器學習解決企業問題,現為電信業資料科學家。
 

图书目录

01 Tensorflow 介紹
1-1 什麼是Tensorflow?
1-2 Tensorflow 2.0
1-3 線上免費開發測試環境
1-4 總結

02 Tensorflow 基本語法
2-1 變數類型
2-2 建立數據
2-3 數據操作
2-4 數據運算
2-5 總結

03 TF.Keras API
3-1 基本操作
3-2 定義模型
3-3 模型訓練
3-4 模型儲存
3-5 總結

04 Python 資料處理與視覺化實戰
4-1 初入茅廬
4-2 小試身手
4-3 熟能生巧
4-4 觸類旁通
4-5 融會貫通

05 深度神經網路 (Deep Neural Network)
5-1 線性迴歸 (Regression)
5-2 優化器 (Optimizer)
5-3 深度神經網路 (Deep Neural Network)
5-4 深度神經網路- Lab 1 (Data:Airbnb)
5-5 深度神經網路- Lab 2 (Data:Fashion MNIST)
5-6 總結

06 卷積神經網路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6-1 CNN
6-2 VGG

07 遞歸神經網路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7-1 遞歸神經網路 (RNN)
7-2 長短期記憶網路
7-3 RNN 實作 - 情感分析
7-4 RNN 實作 - 股價預測
7-5 BERT 初探
7-6 實務技巧分享
7-7 案例說明

08 推薦系統 (Recommendation System)
8-1 推薦系統介紹
8-2 Wide & Deep 推薦系統介紹
8-3 Deep & Wide 模型 Lab
8-4 實務經驗與結論

09 從Auto-Encoder 到GAN
9-1 非監督式學習 (Unsupervised Learning)
9-2 自動編碼器 (Auto-Encoder)
9-3 自動編碼器 (Auto-Encoder) 實作
9-4 Variational Auto-Encoder (VAE)
9-5 生成對抗網路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
9-6 GAN 實作LAB-1
9-7 GAN 實作LAB-2 MNIST

10 增強式學習 (Reinforcement Learning)
10-1 什麼是增強式學習RL
10-2 RL 的學習方法
10-3 DeepQNetwork
10-4 RL DQN - Colab 實作
10-5 總結

11 模型調教與模型服務
11-1 模型調教問題 - Overfit 以及Underfit
11-2 模型視覺化 - TensorBoard
11-3 遷移學習 (Transfer Learning)
11-4 模型服務 (Model Serving)
11-5 總結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345007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7 x 23 x 1.3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最後,既然書名強調是「無痛打造」,那麼在介紹模型訓練的過程中,我非常期待能看到關於資料集處理和倫理議題的探討,這已經是現代AI開發不可或缺的一環。例如,如何有效地進行資料增強(Data Augmentation)來擴充小規模資料集,這在許多實際應用中非常常見。更重要的是,如果能討論到模型決策過程的「可解釋性」(Explainability),哪怕只是簡單介紹SHAP或LIME的基本概念,都會讓這本書的深度大大提升。畢竟,現在AI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我們不能只滿足於「模型能動」,更要理解「模型為什麼這樣動」。如果這本書能在技術實作之餘,還能帶出一些關於偏見(Bias)和公平性(Fairness)的初步思考,引導讀者在未來開發時能更負責任,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限於技術指導,更是一種產業素養的培養。

评分

提到「無痛打造AI模型」,還必須考量到環境配置和依賴套件管理的議題。對於台灣的技術愛好者來說,有時候光是把環境弄好就花掉一整天。如果書中能提供非常詳盡的Anaconda/Conda環境設定步驟,包含如何正確安裝TensorFlow 2.0的特定版本,以及如何處理GPU加速(CUDA/cuDNN)的相容性問題,那絕對是大加分。很多時候,不是程式碼寫錯,而是環境配置出問題導致模型跑不起來,那種挫敗感才是「有痛」的來源。如果作者能貼心地提供一個完整的環境設定Cheatsheet,甚至是用Docker容器化部署的建議,那就太棒了。這不僅能幫讀者節省大量除錯時間,也能確保大家在跑書中範例時,能得到一致的結果,這對學習過程中的信心建立非常重要。

评分

說實話,現在網路上關於AI的教學資源多如牛毛,但品質參差不齊,很多都是零散的片段,缺乏一個完整的學習路徑。我希望這本《iT邦幫忙鐵人賽系列書》能提供一個系統化的藍圖。鐵人賽的精神強調的是持續的、有組織的輸出,所以我預期這本書的結構應該是非常清晰且邏輯連貫的,而不是東拉西扯的知識點堆砌。理想的情況是,它能像一個導師一樣,告訴我:「學完這個章節,你就有能力解決哪一類問題了。」例如,第一部分建立基礎,第二部分實作影像分類,第三部分進階到自然語言處理的基礎應用。這種循序漸進的安排,能讓讀者在每完成一個階段時,都能獲得實質的技能提升,而不是停留在理論的紙上談兵。這種結構化的學習體驗,遠比自己到處找零散教學影片來得高效得多。

评分

這本《Towards TensorFlow 2.0:無痛打造AI模型》的書名聽起來就讓人眼睛一亮,畢竟現在AI熱潮這麼旺,大家都在談TensorFlow,但很多舊的教學文都還停在1.x的版本,對於想從頭學起的新手來說,光是語法和架構上的差異就夠讓人頭痛了。我會期待這本書能在「無痛」這兩個字上真正下功夫。市面上很多技術書,內容很紮實,但對初學者來說門檻太高,一打開就是密密麻麻的程式碼和艱澀的數學公式,讀起來非常折磨。我希望這本書能用更貼近生活、更容易理解的方式來解釋那些抽象的機器學習概念,例如,不用一開始就用複雜的CNN或RNN,而是從最簡單的線性迴歸、邏輯斯迴歸開始,逐步引導讀者理解資料預處理、模型訓練、驗證、調參這些基本流程。如果能搭配足夠的圖解和實際操作的範例,讓讀者可以邊看邊在自己的電腦上跑起來,那種「原來如此!」的成就感是無可取代的。畢竟,書再好,不如自己動手跑過一次來得實在,特別是對於這種需要實作驗證的領域。

评分

對於一個已經接觸過一些程式設計,但對深度學習還處於門外漢的讀者來說,我最重視的是內容的「實戰性」和「前瞻性」。TensorFlow 2.0最大的改變就是引入了Eager Execution,這讓除錯和開發的體驗變得像Python原生程式一樣直覺。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這本書中體現這一點的。如果只是把TensorFlow 1.x的語法換成2.0的寫法,那意義不大。我期待看到如何利用Keras API來快速搭建模型,並且深入探討`tf.function`的魔力,了解它如何在保持開發直覺的同時,又能在部署時獲得高效能。此外,隨著模型複雜度增加,資料管道(Data Pipelines)的優化變得至關重要,`tf.data`的應用是否被詳盡說明,特別是在處理大規模資料集時的記憶體管理和I/O效能提升技巧,這才是區分入門書和進階參考書的關鍵。如果能涵蓋一些TensorBoard的使用細節,展示如何視覺化追蹤訓練過程中的損失函數、梯度分佈,那就更完美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