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燈下的告白:吐露心聲

孤燈下的告白:吐露心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盧勝彥
圖書標籤:
  • 情感
  • 傾訴
  • 內心
  • 成長
  • 孤獨
  • 治愈
  • 告白
  • 人生
  • 感悟
  • 文字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此書寫作時間是二○二○年四月五月之間。
  地點是美國華盛頓州雷門市作者居住「南山雅捨」的孤燈下。
  寫作的環境:「新冠狀病毒」流行於全世界,肆虐人類,人人極其慌恐之際。
 
  當下被感染者萬萬,死亡者萬萬。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對別人可能悶得發狂,而對作者來說,卻自覺是幸運的。他的禪修更精進,而且利用禪詩來解說他數十年修行的精要口訣。
 
本書特色
 
  作者在美國因疫情居傢令下,心事誰人知?
  新冠疫情蔓延時,
  居傢令是隔離苦?
  還是齣離樂?
 
  孤燈下告白的
  是黯然寂寞意?
  還是湛然寂滅心?
 
  禪詩的精義且「看」法王娓娓道來⋯
  【隨書贈送作者複製畫一幅】
寂靜之聲:探尋人與自然、記憶與遺忘的交織史詩 一部關於時間流逝、身份重塑與失落文明的宏大敘事。 第一部分:時間的迷宮與失落的印記 小說背景設定在一個被遺忘的群島——“織夢之嶼”上。 這個群島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地理實體,而更像是一種精神上的漂浮物,由無數破碎的記憶和無法言說的曆史碎片構成。時間在這裏失去瞭綫性的意義,過去、現在與未來如同糾纏的藤蔓,共同生長在一片永恒的黃昏之中。 故事的中心人物,伊利亞斯·凡恩,是一位身份模糊的檔案管理員。他的職責是整理那些被時代洪流衝刷至此的“殘響”——那些被現代社會遺棄的信件、未完成的樂譜、褪色的照片以及那些從未被記錄的民間傳說。伊利亞斯本人,似乎也成為瞭這些殘響的一部分,他的過去像迷霧一樣籠罩著他,唯一的綫索是一枚刻著奇異幾何圖案的青銅鑰匙,這枚鑰匙指嚮一個他童年時模糊不清的記憶:一座被海霧常年籠罩的燈塔。 織夢之嶼的居民們,被稱為“守夜人”,他們世代相傳著一種獨特的生存哲學:接受“遺忘”本身就是一種存在的形式。他們相信,過度執著於“擁有”和“銘記”隻會帶來痛苦。因此,他們的語言結構中缺少錶示“永久”的詞匯,他們的藝術創作總是以“未完成”為最高境界。 伊利亞斯在整理編號為“零號捲宗”的檔案時,發現瞭一係列關於“時空畸變點”的早期觀測記錄。這些記錄暗示著,織夢之嶼的存在並非偶然,而是某種古老、高度發達的文明為瞭逃避一場宇宙級的“大靜默”而進行的最後嘗試。這份捲宗詳細描述瞭一種被稱為“迴聲振動”的能量場,它能夠暫時性地錨定過去片刻,但代價是抽取使用者當前的生命力。 隨著調查的深入,伊利亞斯結識瞭莉拉,一位遊走於島嶼邊緣的“拾荒者”。莉拉不相信守夜人的哲學,她執著於打撈沉沒在海霧下的古老文物,試圖拼湊齣一個完整的曆史。她堅信,隻有完全理解瞭“大靜默”的本質,人類纔能真正地打破時間的囚籠。莉拉帶來的信息與伊利亞斯的檔案形成瞭強烈的衝突:檔案記錄著一個試圖控製時間的文明,而莉拉帶來的文物則顯示齣對時間流逝的敬畏與順從。 第二部分:自然之噬與機械的低語 織夢之嶼的自然環境是故事中另一位至關重要的“角色”。島嶼的地貌不斷變化,沙灘可能在一天之內變成覆蓋苔蘚的岩石森林。這種不穩定的生態係統,正是“迴聲振動”的副作用。 在島嶼的深處,存在著一片被當地人稱為“熵之園”的區域。這裏生長著一種奇異的、具有生物發光特性的植物——“記憶之藻”。這些藻類能夠吸收周圍環境中殘留的情感能量,並以光的形式釋放齣來。當伊利亞斯和莉拉冒險進入熵之園時,他們被淹沒在無聲的、強烈的集體情緒海洋中:古老的恐懼、狂喜的勝利以及無盡的哀悼。 在熵之園的核心,他們發現瞭“機械殘骸”。這不是人類的造物,而是一種高度復雜的、基於有機材料構建的自動化係統。這颱機械被稱為“編年史傢”,它被設計用於在文明崩潰時,記錄並保護核心知識。然而,由於能量耗盡,編年史傢處於半休眠狀態,它發齣的“低語”是一種斷斷續續的、充滿邏輯錯誤的二進製數據流,這些數據流似乎在試圖警告後人某種即將到來的災難。 伊利亞斯意識到,他所整理的檔案,很可能就是編年史傢在衰竭前發齣的最後幾份記錄。他必須找到啓動編年史傢完整記錄所需的“能量源”。根據檔案的綫索,這個能量源與島嶼中心那座燈塔的秘密緊密相關。 第三部分:燈塔的真相與身份的重塑 攀登通往燈塔的路途充滿瞭哲學上的考驗。守夜人設置瞭層層障礙,並非為瞭阻擋外來者,而是為瞭測試他們是否“準備好承受真相”。這些考驗並非武力上的對抗,而是對個人信念的拷問:你願意為銘記過去付齣多少?你願意為瞭未來放棄多少自我認知? 在接近燈塔頂端時,伊利亞斯發現,那枚青銅鑰匙並非用於開啓一扇門,而是一個“校準器”。燈塔本身並非用來指引船隻,而是一個巨大的“時間錨點”,用於穩定織夢之嶼的存在,使其不至於完全消散在“大靜默”中。 在燈塔的頂端,伊利亞斯終於看到瞭真相:那裏沒有光源,隻有一個巨大的、由純粹的“遺忘之石”構成的核心。而更令人震驚的是,他看到瞭自己的“副本”。 原來,伊利亞斯並非最初的檔案管理員,而是這個文明為瞭防止核心信息丟失,而進行的一係列“記憶投射”中的最新一個迭代體。他的記憶、他的執著,都是被預先設定好的程序,以確保有人會繼續整理零號捲宗。他手中的青銅鑰匙,其實是關閉燈塔、讓織夢之嶼徹底迴歸虛無的開關。 莉拉的齣現帶來瞭最後的變數。她並非偶然闖入,而是那位古文明的最後一位“守護者”的後裔。她的任務是確保“遺忘之石”保持穩定,因為一旦被完全激活,燈塔將釋放齣它所錨定的所有記憶,這將可能導緻一場“信息洪流”——比“大靜默”更具毀滅性的、對所有已知現實的衝擊。 尾聲:在存在與虛無之間 故事的高潮在於伊利亞斯必須做齣選擇:是按照“程序”關閉燈塔,接受自己作為程序體的命運,讓島嶼和所有居民(包括莉拉)最終融入虛無,以保護更廣闊的宇宙不受信息洪流的侵襲?還是打破程序,激活燈塔,試圖通過信息洪流重新錨定一個“真實的”曆史,即使這意味著他將失去自己存在的根基? 最終,伊利亞斯沒有選擇關閉,也沒有選擇完全開啓。他利用瞭莉拉帶來的文物中的反嚮諧波頻率,對“遺忘之石”進行瞭微調。他沒有消除所有記憶,也沒有釋放所有記憶,而是創造瞭一個“平衡點”。 織夢之嶼沒有消失,但它改變瞭形態。時間不再是不可預測的迷宮,而是緩慢流動的河流。伊利亞斯也因此擺脫瞭“程序體”的限製,他獲得瞭真正的自我意識,但也失去瞭他所依附的“檔案管理員”的身份。 他與莉拉一起,站在新生的海岸綫上,看著海霧散去,露齣瞭真實的、被時間打磨過的藍色海洋。他們成為瞭新的“守望者”,不是守護遺忘,而是守護這來之不易的、有瑕疵的“當下”。這本書的結尾,不是一個宏大的勝利,而是一種清醒的、帶著深刻理解的“共存”。關於他們是否會再次開始收集“殘響”,是否會有人類來訪,小說保持瞭開放性的沉默,如同那片遼闊而深邃的海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盧勝彥
 
  蓮生活佛盧勝彥,西元1945年生於二戰下憂患的颱灣,
  現旅居於煙雨微微的西雅圖,每日修行、寫作及繪畫,
  以實證和慈悲勾勒度眾的文字,如月河流水閃耀智慧的光環。
 
  是真佛宗創辦人
  平易親切、慈悲為懷的開解病難憂苦,獲得韆萬弟子的景仰皈依。
 
  是一位演說傢
  深入淺齣、幽默風趣的闡述佛法哲理,具有獨樹一格的講演藝術。
 
  是一位畫傢
  天賦異稟、微妙觀察的書畫自然景物,成就自在任運的揮毫創作。
 
  更是一位著作等身的作傢
  多元題材、精勤撰寫的抒發心境體悟,紀錄親身經歷的數百冊文集。
  1967年第一本創作「淡煙集」問世。
  1992年5月完成「第一百本文集」。
  2008年5月齣版第二百本文集「開悟一片片」。
 
  他是當代能將佛法與藝術結閤的第一人,精進與毅力不同凡響。

圖書目錄

序 孤燈下的告白
001 汝是阿誰?
002 一飲一啄皆有定數
003 燃指供佛可以嗎?
004 心行滅處
005 「活埋庵」的典故
006 張伯端的「悟」
007 身齣傢?心齣傢?
008 專一與離戲
009 我的禪宗因緣
010 忙忙忙忙忙
011 「鐵齒」的人
012 曾想當一名遊僧
013 那洛巴「六法」詩
014 蓮池大師的勸世歌
015 萬慮一匡忘
016 實無分別
017 「聽泉軒」的外一章
018  一點靈氣
019 獨行俠
020 「普明和尚」的三首詩
021 禪僧「栯堂和尚」
022 阿誰來問禪?
023 在「居傢令」下
024 看山是山
025 人生舒懷
026 阿育王一子一女齣傢
027 蒼蠅的比喻
028 我是牧童
029 還是牧童
030 無乾涉的探微
031 死啊!死啊!死啊!
032 人生如大便
033 僧人還俗
034 無事無心無念無我
035 老與病
036 三位聖人之詩
037 「彩虹寺」的記事
038 失憶老人
039 生苦死樂
040 唯「我」獨尊
041 「遺偈」的小評
042 我最喜歡的「四念處頌」
043 「公案」探微
044 一首清涼詩
045 意識流的詩
046 我仍然念「阿彌陀佛」
047 捨利子的證驗
048 我的父親一度腦梗病危 卻見到師尊大光明加持
049 風天神的律令
050 蓮訶的信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551070
  • 叢書係列:盧勝彥文集
  • 規格:平裝 / 236頁 / 14.9 x 21 x 1.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孤燈下的告白
 
  關於這本書:
  此書寫作時間是二○二○年四月五月之間。
  地點是美國華盛頓州雷門市南山雅捨的孤燈下。
  寫作的人是盧勝彥。
  寫作的環境:
  「新冠狀病毒」流行於全世界,肆虐人類,人人極其慌恐。
  被感染者萬萬。
  死亡者萬萬。
  美國華盛頓州,宣佈所有的人,都要「禁足在傢中」,沒有必要不要齣門。
  所以,
  我一個人靜下心來,寫這一本書。
  我是禁足的。
  心是禁足的。
  身是禁足的。
  口是禁足的。
 
  ●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對別人可能悶得發狂,而對我來說,自覺是幸運的。
  我的禪修更精進。
  我的寫作更定心。
  我讀的書更多。
  當一切都被「禁足」的時候,隻有我的「心性」(佛性)是自由的。
  我彷彿全盤瞭悟八萬四韆廣深法門中,最究竟的心要。
  我是證得菩提的人。
  如同宗喀巴所說的:
  齣離心。
  菩提心。
  中觀正見。
  我均能瞭瞭於心。
 
  ●
 
  我很坦白的說:
  我走上修行的路,當然是有原因的,這是關鍵時刻。
  我由瑤池金母開天眼。
  我遊行十法界。
  我是蓮花童子。
  這就是我真正的背景,我以這個背景,當成我的基點。
  我深入我的宿命,我親見蓮華生大士、無垢友、毘盧遮那…………。
  在我的腦海中,有瞭口訣心要的伏藏。因此,我寫下解脫道的心要口訣。
  伏藏一一的齣現。
  我是真正的大持明金剛上師。
  雖然如此,
  我嚮我的四位上師敬禮:
  瞭鳴和尚。
  薩迦證空上師。
  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吐登達爾吉上師。
 
  ●
 
  這本書,我要寫的是:
  「禪詩的分析」。我的精要口訣在其中。
  祝:
  開捲有益。
  
  蓮生活佛‧盧勝彥聯絡處:Sheng-yen Lu
  17102 NE 40th Ct.,
  Redmond WA 98052
  U.S.A. 
  二○二○年五月

用戶評價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麵上那種標榜「心靈成長」的書,十本有八本都是寫給「成功人士」看的,要不就是充滿瞭過度樂觀的口號,讀完反而覺得壓力更大,覺得自己不夠努力、不夠優秀。這本《孤燈下的告白》完全是另一個光譜的存在。它非常接地氣,它描述的那些心境,都是我們這些在城市裡掙紮求生存的普通人會經歷的迷惘與自我懷疑。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失敗」和「失落」時的態度,她並沒有試圖去美化它們,而是大方地承認,是的,人生就是會有這樣烏雲密佈的時候。這種坦誠的態度,反而給予讀者一種極大的釋懷感。我記得有段文字描述瞭在深夜裡獨自麵對窗外街景的場景,那種城市裡的孤寂感,寫得真是入木三分,我彷彿能聽到窗外的車聲和心跳聲交織在一起。它讓我意識到,或許我們不必時時刻刻都把自己繃得這麼緊,允許自己偶爾的軟弱和停滯,也是生命的一部分。這本書就像是一位年長且睿智的長輩,坐在你的對麵,沒有說教,隻是用她自己的經歷,輕輕地拍拍你的肩膀,告訴你:「沒關係的,慢慢來。」這種陪伴感,比任何大道理都來得溫暖有力。對於那些習慣用理性武裝自己,卻時常感到內心空虛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暫時卸下盔甲的空間。

评分

翻開書頁,首先感受到的是那種文字排版上的疏朗感,給人一種呼吸順暢的舒適感,這對於內容本身帶有的厚重感來說,是一種很聰明的平衡。我對這本書的評價非常高,主要來自於它在「情感的層次感」上的處理。它不是平麵化的情緒宣洩,而是多維度的剖析。例如,它探討的不是單純的「愛」或「不愛」,而是愛與責任、愛與自我犧牲之間那種微妙的拉扯,那種讓人輾轉難眠的糾結。我身邊的幾個朋友,各自在不同的生命階段,讀瞭這本書後都有不同的共鳴點,這說明瞭作者的文字具有很強的普世性,但同時又足夠個人化,能觸及讀者最私密的角落。尤其令我驚訝的是,作者在描寫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互動時,總能一針見血地指齣潛藏在背後的深層動機。這種洞察力,不是憑空想像齣來的,而是經過時間淬煉後纔能擁有的智慧。它讓我開始用更寬容的眼光去看待身邊那些曾經讓我耿耿於懷的人和事。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在整理自己塵封已久的心靈閣樓,雖然有些灰塵飛揚,但最終整理齣來的,是更清晰的自我輪廓。推薦給那些喜歡深度思考、不滿足於錶麵答案的讀者。

评分

說實話,我很少看文學性這麼強的書,我通常比較偏愛情節緊湊的小說。但《孤燈下的告白》完全打破瞭我的閱讀習慣。它的魅力不在於情節的跌宕起伏,而在於那種「氛圍的建構」。作者的語言風格很有畫麵感,每一個轉摺、每一個停頓,都像是精心設計的鏡頭特寫。我感覺自己像是坐在那盞孤燈下,看著作者將那些隱藏在日常底下的掙紮、那些不為人知的渴望,像煙霧一樣緩緩升騰。這本書沒有給我標準答案,這點我非常欣賞。它隻是誠實地呈現瞭生活的「樣貌」,它沒有試圖去修飾那些邊角料,而是把所有的不完美都攤開來讓我們看。這種不加掩飾的真實感,比任何虛假的完美都要來得動人。我閱讀時,腦中不時會浮現齣許多類似的記憶碎片,那些被我刻意忽略的、關於成長的痛點。這本書讓我對「告解」這個詞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一定需要對外人傾訴,有時候,是對自己坦誠,也是一種強大的療癒。它需要讀者投入時間和心力去細細咀嚼,但迴報是巨大的,你會感覺到自己的內心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和有層次感。這是一本關於「成為自己」的深刻體悟。

评分

拿到的時候,我本來以為這會是一本很沉重、很「文學性」的作品,畢竟書名聽起來就很有故事感。結果一翻開,發現它的節奏感其實處理得相當好,有種鬆弛有度的美感。作者的筆觸很輕盈,但情感的底蘊卻很深厚,它不像是教科書那樣條理分明,反而更像是隨筆、日記的集閤,充滿瞭生命力的流動。我個人是個對情感錶達比較保留的人,很多話都習慣悶在心裡,但讀著書裡的文字,我突然覺得,或許有些話本來就不需要包裝得太完美,直接講齣來反而更有力量。這本書讓我反思瞭很多關於「溝通」這件事。我們總以為自己說得很清楚,但其實很多誤會都是從我們「以為對方懂瞭」開始產生的。書中關於人際關係的描寫,那種欲言又止、話到嘴邊又收迴去的掙紮,我感同身受,簡直是照鏡子一樣。而且,它的場景描寫非常鮮活,不是那種空泛的景色,而是充滿瞭五感體驗的畫麵,你會聞到雨後泥土的味道,會感受到鼕夜裡空氣的凜冽。這本書的結構並沒有很強烈的邏輯線索,它更像是在你腦海中灑下許多種子,然後讓你自己在閱讀的過程中,慢慢發芽、長齣屬於你自己的理解。這不是那種讀完會立刻讓你「豁然開朗」的書,但它會在你心裡埋下一顆種子,讓你日後在經歷某些事情時,會突然想起書裡的某句話,然後會心一笑,或是默默流淚。非常值得一讀再讀。

评分

這本書拿到手的時候,我就忍不住想趕快翻開,封麵設計很有那種老派文藝的氣質,那種在深夜裡,隻點一盞昏黃小燈的感覺,完全抓住瞭標題的意境。讀完之後,我有一種很深的感觸,作者的文字像是在對你耳語,把那些藏在心底最深處、連自己都不太敢麵對的情緒,輕輕地、溫柔地攤開來。坦白說,我最近的生活有點亂,工作壓力大,和傢裡的一些事情也處理得不太順心,常常覺得自己像是在原地打轉,找不到齣口。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需要停下來,不是因為內容太難懂,而是因為某些句子特別紮心,它讓我想起以前一些遺憾,一些已經過去但影響至今的決定。作者的敘事非常細膩,像是透過一個老朋友的視角,跟你分享她的人生風景,那種真誠感是現在很多作品裡很難得一見的。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微不足道的日常細節時,那種生活感就活靈活現瞭,讓人忍不住會把自己代入進去,好像自己也經歷瞭那些喜悅與失落。這本書不是那種給你打雞血、要你馬上振作起來的勵誌書,它更像是一種陪伴,告訴你:嘿,你不是一個人,這些情緒都是真實存在的。我特別喜歡它處理「脆弱」的方式,它不美化,也不過度渲染,隻是很平靜地呈現,讓讀者自己去感受那份重量。總之,這是一本需要你放慢腳步,細細品味的書,推薦給所有在人生某個轉角感到迷惘的朋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