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放鬆修復全書:10大部位 × 25個修復動作,專業筋膜治療師教你徒手舒緩緊繃,有效釋放疼痛

筋膜放鬆修復全書:10大部位 × 25個修復動作,專業筋膜治療師教你徒手舒緩緊繃,有效釋放疼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阿曼達.奧斯華
图书标签:
  • 筋膜放松
  • 筋膜修复
  • 疼痛缓解
  • 徒手治疗
  • 身体保健
  • 运动康复
  • 健康养生
  • 舒缓紧绷
  • 理疗
  • 自我疗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英國亞馬遜 ★★★★★ 5顆星推薦
──《肌筋膜健身全書》作者羅伯特‧施萊普專文推薦──

  如果你深受慢性疼痛所苦,這就是你最需要的書!
  跑者、治療師、運動員、健身愛好者等皆適用!
  以放鬆筋膜為基礎,治療慢性疼痛的必備自助指南


  ★ 物理治療臨床博士、「physiomotion lab動作實驗室」創辦人劉奕辰老師專業審訂。
  ★ 收錄25個放鬆肌筋膜的簡易動作,幫助你緩解疼痛。
  ★ 重視情緒和創傷經歷,找出和疼痛的連結點,一套符合全人醫療的身心療法!

  本書從「全人醫療」角度出發,以兼顧身、心的方式,清楚、簡單地說明了慢性疼痛的成因,及了解筋膜是身體主要的結締組織,讓你能掌控自己的復原狀況,有效擺脫疼痛,重拾健康人生。

  ‧「筋膜」是什麼?
  是人體的主要結締組織,將體內的所有物質相互連結在一起。舉凡我們的心臟、血管、神經和四肢的肌肉等,全都有筋膜的存在。更進一步而言,筋膜將組成這些器官的每一個細胞和每一條纖維聚攏,使其與鄰近的夥伴產生連結,然後再透過這個廣大的網絡,將人體所有的一切相連在一起。其在慢性疼痛的發展上,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現代醫療為何無法改善疼痛?
  作者阿曼達‧奧斯華是一名專業的肌筋膜放鬆治療師,但在這之前她也只是個上班族,且因長期久坐,深受慢性疼痛所苦,於是她走上筋膜放鬆之路,在接受專業訓練後成為一名合格的治療師。

  她發現,醫學上常以手術治療疼痛,但效果不佳,往往讓患者苦不堪言。事實上,大多數的疼痛和筋膜緊繃有關,這些緊繃處會形成「激痛點」,按壓激痛點時,除了可能會直接在該部位產生疼痛和其他症狀,還更常在身體的其他部位產生特定的轉移痛和症狀。例如,下背痛有可能是腹部腰大肌(psoas)的激痛點所引發。這也是為什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並不一定能改善疼痛的原因。

  唯有放鬆緊繃的筋膜,才能徹底改善疼痛!

  ‧如果你有這些症狀,代表筋膜太緊了!
  偏頭痛和頭痛
  重複性使力傷害(RSI)
  顳顎關節和下顎疼痛
  五十肩、頸背痛、坐骨神經痛
  慢性腹痛、慢性骨盆腔疼痛
  足底筋膜炎、足跟骨刺
  膝蓋痛、跑者膝、肌纖維疼痛症

  ‧什麼是「肌筋膜放鬆」?
  軟組織一旦受損,就有可能使筋膜出現缺損和緊繃的狀況,此舉會限制我們的行動,並產生疼痛感。肌筋膜放鬆就是一套依循筋膜的天生特性,並以溫和的徒手療法排除那些缺損和緊繃,恢復其平衡、活動力和健康的方法。一旦筋膜放鬆了,那些因筋膜緊繃受到禁錮的肌肉組織,往往也就能一併重獲自由。

  ‧根據疼痛部位及病症,選擇適合的動作,徹底放鬆筋膜!
  作者在書中提供一系列的自助活動、伸展和肌筋膜運動,這些動作簡單且有效,你可以依照自己的疼痛程度、柔軟度及活動度做調整,放鬆身體的緊繃感。

本書特色

  1.以「全人角度」解釋筋膜和身體的關係。
  2.以清楚簡單的說明搭配動作,教你擺脫慢性疼痛。
  3.適用於各式領域,包括運動治療、術後修復、瑜伽伸展、跑者訓練等。

國內名家一致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列)

  山姆伯伯工作坊|專業運動訓練平台
  白凱瑩|物理治療師
  李恆儒|台灣運動傷害防護學會理事長
  何立安|怪獸肌力及體能訓練中心總教練
  凃俐雯|超越復健診所副院長
  彭建翔|台灣亞歷山大技巧訓練學校校長
  劉奕辰|物理治療臨床博士、Physiomotion Lab動作實驗室創辦人
  賴家欣|物理治療瑜伽工作室創辦人

好評推薦

  這本書不僅以簡單明瞭的方式說明了筋膜為什麼會造成慢性疼痛,更告訴你能夠怎樣運用這套新建立的筋膜觀念,幫助自己擺脫慢性疼痛。──羅伯特‧施萊普,《肌筋膜健身全書》作者

  淺顯、貼近現實生活的實用筋膜書籍,十分推薦。──山姆伯伯工作坊,專業運動訓練平台

  《筋膜放鬆修復全書》內容相當精采,從現代人慢性疼痛的困擾談到全人醫療的重要性,透過筋膜的觀點讓人可以更多明白全身的關聯性,書中也有詳實說明的動作可供參考施作筋膜放鬆,期待更多人可以透過本書,認識筋膜在身體中扮演的角色。──白凱瑩,物理治療師

  慢性疼痛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不但影響生活品質,也在運動訓練的過程中造成諸多困難和阻礙,本書透過筋膜的理論,詮釋了筋膜在慢性疼痛中扮演的生理及心理角色,並且提供解決的方法,值得所有運動專業人員和對運動有興趣的人閱讀。──何立安,怪獸肌力及體能訓練中心總教練

  書中提供了很多自我伸展按摩的方法,就算沒有感覺疼痛也非常適合當作肌筋膜的保養方法,推薦這本書給遭受慢性肌筋膜疼痛所苦的患者。──凃俐雯,超越復健診所副院長

  姿勢、呼吸、情緒等習慣都會影響筋膜,閱讀此書可豐富您的筋膜知識,讓您遠離疼痛。──彭建翔,台灣亞歷山大技巧訓練學校校長

  本書由全人醫療出發,提供了現代不可忽略的肌筋膜自我伸展與對應情況的良好指引。──劉奕辰,物理治療臨床博士、Physiomotion Lab動作實驗室創辦人

  疼痛嚴重地影響生活品質,肌筋膜放鬆技術可以有效的減緩疼痛,是實用且符合解剖理論的應用知識。──賴家欣,物理治療瑜伽工作室創辦人
 
好的,这是一本不包含您提到书名的图书简介: --- 《星际航行与异星生态:探索未知的边界》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人类迈向深空时代所面临的理论、技术与生物学挑战,聚焦于星际航行的前沿技术,以及在遥远星系中发现和理解奇异生命形式的可能性与方法。这不是一本简单的科幻小说集,而是一部融合了尖端天体物理学、先进推进系统研究、行星科学以及理论生物学的深度科普与思想实验著作。 第一部分:超越光速的梦想与现实 本部分详尽剖析了当前主流和理论性的星际推进技术。我们首先回顾了化学火箭的局限性,继而转向更为宏大的构想。重点解析了曲率驱动(Warp Drive)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对阿尔库比耶雷(Alcubierre)度规的数学模型及其对负能量密度的依赖性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我们评估了当前实验室中对卡西米尔效应(Casimir Effect)的研究,探讨其在实际构建微型曲率泡中可能扮演的角色。 接着,我们转向了脉冲核聚变推进(Pulsed Fusion Propulsion),特别是“猎户座计划”(Project Orion)的现代复兴思路。书中不仅重现了早期对高能爆炸的担忧,更探讨了使用更清洁、更可控的氘-氦-3(D-He3)聚变作为动力的设计方案,并模拟了这种推进系统在跨越数个天文单位时的能量输出与结构应力。 此外,本书也对反物质湮灭推进的理论效率进行了严谨的计算,讨论了在地球轨道或月球设施中大规模生产和储存微克级反物质的可行性,以及如何安全地将其用于驱动探测器或载人飞船。我们还探讨了诸如激光帆(Light Sails)和磁帆(Magsails)等低推力、高持续时间推进系统的优化策略,特别是在利用星际介质拖曳力进行减速的“星际刹车”概念。 第二部分:生命的疆域——异星生态学的构建 星际旅行的终极目标是探索生命。本部分将视角投向系外行星的生物化学可能性。我们不再局限于“碳基生命”的传统框架,而是系统地讨论了替代性生物化学(Alternative Biochemistry)的可能性。 书中详细分析了硅基生命在极端低温或高压环境下的结构稳定性,并探讨了氨(NH3)或甲烷(CH4)作为溶剂的可能性。我们引入了非水溶剂生命模型,对比了它们在能量代谢和信息存储方面的优势与劣势。例如,在液态甲烷海洋中,电子转移速率与传统水基生命有何不同?它们如何构建细胞膜或等效屏障? 行星宜居性的概念被极大扩展。我们深入研究了“潮汐锁定”行星的宜居带——“晨昏线”(Terminator Zone),并模拟了在恒星光照梯度下,生命体可能发展出的独特光合作用或热能捕获机制。我们还考虑了“流浪行星”(Rogue Planets)上,地下深处或冰壳下方,依赖地热或潮汐力维持的生命群落的能量来源。 本书还引入了“复杂性阈值”的概念,即生命从单细胞到多细胞,再到智慧文明所需的化学梯度与时间积累。我们通过分析地球生命演化的关键瓶颈(如真核生物的起源、寒武纪大爆发),推测在不同重力、不同大气成分的行星上,生命进化路径的概率分布。 第三部分:遥远信号的解码与接触伦理 在成功抵达或远程探测到系外文明的信号后,如何解读信息成为关键。本部分探讨了通用信息传递协议(Universal Communication Protocols)的研究。我们不再依赖地球语言或数学惯例,而是研究了基于自然界普遍物理规律的结构——例如,质子、中子、基本常数的相对比例,或复杂分子的自组织模式——作为可能的“宇宙通用词汇”。 书中还对费米悖论(Fermi Paradox)进行了系统的分类解析,将现有的主要解释(如大过滤器理论、稀有地球假说、自我毁灭论)置于严谨的概率框架下重新评估。 最后,本书提出了首次接触伦理学(First Contact Ethics)的核心原则。我们讨论了在不确定对方技术水平和文化价值观的前提下,应采取何种“非干预”原则(类似动物保护区),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可以考虑进行主动信息发送。重点分析了“信息污染”的风险,即向一个尚未成熟的文明泄露可能破坏其社会稳定或技术轨迹的知识。 本书特色: 深度理论支撑: 每一项技术推测都有坚实的物理学或化学原理作为后盾,辅以详细的数学模型推导和仿真结果展示。 跨学科整合: 成功地将天体物理学、高能物理、化学工程与生物演化论结合,构建一个完整的深空探索知识体系。 前沿视野: 探讨了诸如超导磁体在空间站能源中的应用、引力透镜辅助的系外行星成像技术等,确保内容紧跟当前科研最热点。 适合读者: 航空航天工程师、理论物理爱好者、行星生物学家,以及对人类未来在宇宙中定位充满好奇心的所有探索者。阅读本书,您将获得一套严谨的工具箱,用于思考和模拟人类文明在星辰大海中的下一步。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阿曼達‧奧斯華Amanda Oswald


  具領導地位的英國肌筋膜放鬆治療師,擁有資深的人體工作(bodywork)和認知催眠治療背景,專以兼顧身、心的方式治癒慢性疼痛。同時,她也是國際筋膜研究協會的成員(International Fascia Research Society),常出席國際研討會和輔助療法講座,並分享相關經驗。除了門診工作,也成立了筋膜工作室,教授自我療癒慢性疼痛的方法。

審訂者簡介

劉奕辰


  Physiomotionlab動作實驗室創辦人、肌肉骨骼專科認證治療師。美國阿卡迪亞大學物理治療臨床博士、麻省總醫院醫學院碩士、陽明大學物理治療學系畢業。現任台灣動作專家協會TMSA秘書長。

譯者簡介

王念慈


  熱愛文字與閱讀,因此選擇讓人生轉了個彎,一腳從學術臨床栽進了天天跟文字和新知為伍的譯者人生。享受每天在做中學的翻譯生活,更希望透過文字的力量傳遞一些正面能量,使世界更美好。

  Facebook交流專頁:蔓遊世界www.facebook.com/heyallofu

 

图书目录

致謝
【推薦序】了解筋膜,才能邁向無痛人生
【推薦序】正確伸展及按摩,有效放鬆肌筋膜!
【作者序】緩解慢性疼痛,從肌膜開始

第一章  這是本怎樣的書,以及我撰寫它的原因

第二章  所有慢性疼痛者的共通點

第三章  縮短現代醫療和全人醫療之間的差距

第四章  為何現在大家又再度重視全人醫療?

第五章  什麼是「筋膜」?

第六章 傷害和筋膜

第七章 形成慢性疼痛的過程

第八章 何謂肌筋膜放鬆?

第九章 如何幫助自己擺脫慢性疼痛?

第十章 常見的慢性疼痛病症

【頭部和頸部】
‧頭痛、偏頭痛、每日持續性頭痛
‧頸痛、斜頸、揮鞭式頸部創傷
‧耳鳴
‧顳顎關節和下顎疼痛

【頸部、胸部和手臂】
‧RSI—胸廓出口症候群
‧RSI—高爾夫球肘和網球肘
‧RSI—腕隧道症候群和肌腱炎
‧RSI—掌腱膜攣縮症和板機指

【肩部】
‧旋轉肌群受損和五十肩(沾黏性肩關節囊炎)

【背部和骨盆】
‧上、中或下背部疼痛及椎間盤突出
‧坐骨神經痛和梨狀肌症候群
‧慢性骨盆腔疼痛症候群、非細菌性攝護腺炎
‧慢性腹痛

【腿部、髖部和足部】
‧膝蓋痛和跑者膝
‧脛痛
‧慢性腔室症候群和小腿痛
‧足底筋膜炎和足跟骨刺

【疼痛症候群】
‧纖維肌痛症、慢性疲勞症候群

第十一章  筋膜活動、伸展和運動
‧全身性活動1(G1)毛巾伸展
‧全身性活動2(G2)前彎捲脊
‧全身性活動3(G3)筋膜深蹲
‧全身性活動4(G4)筋膜呼吸
‧全身性活動5(G5)瀉鹽浴
‧筋膜伸展1(S1)頸部和手臂
‧筋膜伸展2(S2)頸部和背部
‧筋膜伸展3(S3)喉部和下顎
‧筋膜伸展4(S4)手臂和手部
‧筋膜伸展5(S5)門口伸展操
‧筋膜伸展6(S6)身體兩側
‧筋膜伸展7(S7)仰臥脊椎扭轉式
‧筋膜伸展8(S8)髖部前側
‧筋膜伸展9(S9)腿部和足部前側
‧筋膜伸展10(S10)腿部和足部後側
‧肌筋膜按摩球運動1(B1)頸部後側
‧肌筋膜按摩球運動2(B2)頸部兩側
‧肌筋膜按摩球運動3(B3)背部
‧肌筋膜按摩球運動4(B4)腋窩
‧肌筋膜按摩球運動5(B5)手臂
‧肌筋膜按摩球運動6(B6)手部
‧肌筋膜按摩球運動7(B7)臀部
‧肌筋膜按摩球運動8(B8)髖部兩側
‧肌筋膜按摩球運動9(B9)腿部
‧肌筋膜按摩球運動10(B10)足部

第十二章  從更多面向善待筋膜
工作時,有益筋膜的小動作和運動
‧轉動頸部
‧轉動肩膀
‧伸展雙臂和胸部
‧活動手臂和雙手
‧前彎捲脊
‧扭轉軀幹
‧傾斜骨盆
‧拉伸小腿
‧旋轉腳踝
‧扭動足部

【結語】學以致用,擺脫疼痛
延伸閱讀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55616
  • 叢書系列:健康力
  • 規格:平裝 / 296頁 / 17 x 23 x 1.8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了解筋膜,才能邁向無痛人生


  筋膜(fascia)是被眾人遺忘許久的人體組織,就連醫學系的學生也視它如敝屣,比起這些「白白的東西」,他們更感興趣的,是在它之下的其他人體結構,例如肌肉和骨骼。筋膜會如此受人忽視,是因為相較於肌肉和其他比較好辨認的人體結構,筋膜這種組織的特性大多顯得較為雜亂無章。

  再者,科學界也是一直到最近,才發展出了可以辨認和測量筋膜的工具。過去就算是X光和核磁共振造影(MRI)掃描儀之類的診斷工具,也無法充分呈現出這種組織在人體中的面貌。不過,就在近代超音波科技的進步下,我們終於可以從更精細的角度去判讀各種不同的筋膜,舉凡質地堅韌的韌帶和肌腱,到較具流動性的結締組織,我們都能藉由現代科技一探究竟。

  現在科學家開始能夠一窺徒手治療師(manual therapist)的奧秘,了解他們數個世紀以來,到底是怎樣靠雙手的感受,為人活絡筋骨。另外,疤痕治療、手術和康復醫學、動作療法(movement therapy)以及運動科學等學科,對筋膜這個研究領域的關注亦快速成長。
在2007年的第一屆筋膜研討會(Fascia Research Congress)上,學者對筋膜這個新的專業術語提出了功能性的描述,表示筋膜是一種膠原纖維結締組織,分布全身上下,可說是人體張力傳遞網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筋膜的型態和結構會依它所承受的張力有所變化,也就是說,它的樣貌既能如韌帶般堅韌,也能如細胞膜般充滿流動性。儘管傳統的解剖學會依據筋膜分布的位置,給予它們不同的名字,但在筋膜的世界裡,你根本不可能清楚劃分出筋膜之間的界線,因為它們相互連綿不斷,不只包覆在肌肉表面,還會延伸到髓鞘、肌腱和骨骼等部位。

  力量傳遞同樣不再被看作是肌肉一手包辦的事。過去大家認為,我們能活動骨骼,完全是靠肌肉的收縮和伸展達成;然而從筋膜的角度來看,這當中其實有很大一部分的肌力,都是透過這些在結構周圍的筋膜傳遞。這套不同的觀點,說明了力量傳遞的範圍為什麼會這麼寬廣,而不是只局限在特定部位。

  正確鍛鍊筋膜,身體會更靈活

  筋膜也被視為一種「張力整合結構」(tensegrity structure),對筋膜研究來說,這個概念就像是此研究領域的發想基礎。從藝術和建築的角度來看,張力整合結構就是讓受到壓縮的固體元素,在完全不碰到彼此的情況下,透過具張力的彈性元素相互連接,形成一個平衡、全面的張力傳遞網絡。

  傳統解剖學認為,人體的張力整合結構,是由骨骼所負責,因為骨骼是人體的負重結構。不過從張力整合結構的條件來看,我們可以知道,將人體骨骼相連在一起的筋膜,其實才是負責人體張力整合結構的支柱。

  因此從張力整合結構來看待人體的平衡時,筋膜潛藏的負重能力就成了許多研究感興趣的探討目標。筋膜網絡會因應承重需求,發展出相對應的張力,而人類在演化過程中,之所以能對抗地心引力,成為可直立行走的二足動物,就是這個原因。現在,我們能夠用雙腳平穩的執行走路、跑步和跳躍等動作,正是我們的筋膜為了適應這些動作,在大腿外側發展出了一套特別的筋膜,強化了我們執行這些動作的穩定性。這套筋膜的特性就只出現在人類身上,就連跟我們血緣最親近的黑猩猩,其大腿外側的筋膜都不具備這樣的特性。

  不過,這樣的筋膜特性會隨著使用方式出現變化。比方說,因應運動的需求,跑者和常走路的人,其大腿外側的筋膜就會變得比較強健,而騎馬的人則會發展出比較強健的大腿內側筋膜;至於下身癱瘓只能坐在輪椅上的人,由於缺乏活動下肢的機會,其大腿筋膜的力量將會完全消失。

  這些發現在運動科學和運動教育界格外受到矚目,以筋膜儲存動能和釋放動能的能力為研究主題的相關研究,更是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簡單來說,只要你正確地鍛鍊筋膜,就能擁有更富彈性、靈活和抗壓性的身體,進而在減少受傷風險的前提下,提高運動表現和活動能力。

  只不過,這些跟非運動員的一般大眾有什麼關係?

  凡事都有一體兩面,筋膜既然會因為運動訓練發展出有益特定運動需求的特性,自然也會因為現代辦公室生活的久坐、高壓生活型態,發展出有害我們健康的特性。

  如果讓筋膜在不對的地方增厚,就會對我們的身體產生一連串的負面影響,像是改變我們整體的張力、體態和平衡,以及偵測負重過重的痛覺結構等。許多醫療專業人員無法從生理結構層面找出肇因的常見慢性疼痛,就是由筋膜的這些負面影響造成。無法用常見的診斷工具(如核磁共振造影掃描儀)辨識筋膜增厚的狀況,是這類病痛難以找出病灶的一大主因,但即便診斷的工具能呈現出筋膜增厚的狀況,還是有很多醫療專業人員不曉得這些筋膜的重要性。這一切都要歸因於他們學生時代所受到的訓練,因為當時他們在解剖人體時,就不認為筋膜有任何醫學上的意義。

  所幸,現在醫界越來越了解筋膜對全身健康的重要性,這個觀念也開始在運動世界掀起了陣陣波瀾;在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把這個重要的資訊分享給大眾,讓那些受慢性疼痛所苦,卻始終找不出病因的民眾,有機會知道自己是哪裡出了狀況。

  這本書不僅以簡單明瞭的方式說明了筋膜為什麼會造成慢性疼痛,更告訴你能夠怎樣運用這套新建立的筋膜觀念,幫助自己擺脫慢性疼痛。我相信每一位讀者,不論是一般民眾或是具備專業背景的醫療保健人士,在接下來的章節中,一定都能獲益良多;並將這些新穎的洞見落實到日常生活,迎向無痛和健康的生活型態。

《肌筋膜健身全書》作者、德國烏爾姆大學肌筋膜研究計畫主任
羅伯特‧施萊普(Robert Schleip)

推薦序

正確伸展及按摩,有效放鬆肌筋膜!


  相信大家都曾經有過肩頸或者下背痠痛的經驗,大多數人應該都會覺得莫名其妙,明明沒有做什麼粗重的事情,怎麼會這麼容易這邊痠那邊痛,原因其實剛好跟大家想像的相反,導致肌筋膜疼痛的原因大多是因為「動得太少」,就像書中提到的「假如我們保持在同一個姿勢超過兩分鐘,身體就會認為我們想要做個永久性的改變,於是它就會開始建造新的筋膜來幫助你完成這件事」,以現代人的工作形態來說,超過兩分鐘的固定坐姿工作比比皆是,因此,有肌筋膜疼痛問題的人也越來越多了,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現代人的勞動工作比以前的人少很多,但痠痛的問題卻沒有比較少。

  肌筋膜疼痛的狀況大多數的人都曾經有過,但每個人的結果卻大不相同,主要就是因為處理的方式不同。有些人覺得疲勞痠痛時,就去伸展按摩或運動一下,肢體活動開了,體溫提高了,新陳代謝也被加速了,那麼肌筋膜的小危機可能就自動解除了,相反地,有些人對痠痛的容忍力很高,不太理會身體的痠痛,又或者覺得疲勞痠痛就回家坐著看電視休息,這些都會導致肌筋膜更硬更緊,讓筋膜裡的循環代謝變得更差,累積更多廢物在裡面。

  其實,身體的痠痛常常是肌筋膜發出的警訊,如果可以用對的方法及時地去處理,那麼肌筋膜就會恢復健康,如果放著不處理,或者處理不當,那麼損傷會變得越來越嚴重,牽扯的範圍也會越來越大,逐漸變成「慢性肌筋膜疼痛」,如果範圍擴大到一定的程度,甚至會被診斷為「纖維肌痛症」,這種像是全身被捆綁住的疼痛,是很難被他人理解的,一個小動作就會痛得要死。本書的作者很詳細的解釋了為什麼會出現「慢性肌筋膜疼痛」,因為大家往往重視治療方法而忽略理解致病機制,但是理解疾病背後真正的原因跟機轉,才是根本面對疾病最關鍵的一步。當你理解疾病可能來自於缺乏運動、不良的姿勢、動作控制不佳,呼吸淺短或者情緒壓力太大等等,那麼,你就會願意用更多的心思來改善這些面向。

  最簡易的肌筋膜疼痛自救法就是伸展和按摩,對於肌筋膜放鬆,最常見的誤解就是越痛越有效,過度的重壓對筋膜來說反而會造成發炎,而發炎又會導致筋膜沾黏,因此,重壓按摩後筋膜不但不放鬆,反而更緊繃了。書中也提到筋膜具有「觸變性」,越強烈的搖晃跟壓力會讓筋膜變得更硬,而越輕柔溫暖的手法才能讓筋膜融化。

  不要輕易忽視身上那些小痠痛,因為痠痛就像是借高利貸,每天持續累積一點點的借貸,最後就會債台高築,成為一名慢性肌筋膜疼痛的患者。書中提供了很多自我伸展按摩的方法,就算沒有感覺疼痛也非常適合當作肌筋膜的保養方法,推薦這本書給遭受慢性肌筋膜疼痛所苦的患者。

超越復健診所副院長 凃俐雯

作者序

遠離慢性疼痛,從認識筋膜開始


  有數百萬人受慢性疼痛所苦,但這當中有許多人的疼痛,並不能因現代醫療的處置獲得改善。

  在這個推崇藥物和手術的現代醫療文化中,以往兼顧身、心健康的全人醫療(holistic medicine)被拋棄了,筋膜這個人體主要結締組織的角色也一直遭人漠視。

  筋膜是一個3D網絡,遍布全身上下、裡外的每一個結構,舉凡肌肉、神經、血管、骨骼和器官都可發現它的蹤跡。筋膜是人體主要的支持性結構,在慢性疼痛的發展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我會踏上筋膜這條路,始於我自己的慢性疼痛。有好幾年的時間,我都在高壓的環境下工作,結束繁重的公務後,閒暇時,我最喜歡的休閒活動就是橄欖球或長跑這類充滿活力的運動。

  跟很多人一樣,我一直都沒把身上不時發出的疼痛警訊放在心上,可想而知,後來我不但出現了重複性使力傷害(repetitive strain injury,RSI)的症狀,還有了椎間盤突出的毛病。自此之後,慢性疼痛便如影隨形的糾纏著我,迫使我不得不放下手上的工作,以及我喜好的休閒活動。有好幾個月的時間,我就像是被囚禁在床上,什麼也不能做。

  當時我一心只想要擺脫這個痛苦的狀態,所以在可以動手術,又對其他替代方案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我馬上就答應接受手術。椎間盤手術的神奇之處在於,它可以讓疼痛馬上消失。只不過,他們沒告訴你的是,術後的疤痕組織可能會引起更進一步的併發症。術後,我的疼痛程度確實產生了變化,變得比較沒那麼強烈,但它並沒有徹底從我身上消失。我可以重新活動我的身體,卻能清楚感受到自己的身體受到了限制,並擔心著那股劇痛會再次找上門。

  在努力讓自己徹底痊癒之際,我再次去接受專業的訓練,先後取得了合格按摩治療師和運動按摩治療師的資格。繼續進修按摩專業的期間,我接觸到肌筋膜放鬆(myofascial release,MFR)這個概念,一切也開始起了變化。

  透過筋膜放鬆,擺脱疼痛

  肌筋膜放鬆是一種溫和、非侵入式的人體工作(bodywork)技巧,它以放鬆身體的結締組織──筋膜為治療標的,藉此達到舒緩身體緊繃和疼痛的效果。這是一套符合傳統全人醫療觀念的身、心療法,認為情緒和創傷經歷也是造成我們疼痛的一大要素。

  一發現肌筋膜放鬆這個概念後,我就竭盡所能地去學習有關筋膜的一切。我曾到美國、英國和歐洲等地,跟著各類筋膜專家學習;參加過好幾場筋膜課程和研討會,仔細剖析筋膜的結構;還讀了很多、很多探討筋膜的書籍。這個過程中,我不僅學到很多前人的智慧,這些觀念更對我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了解筋膜的這段旅途上,最激勵我的事情,或許就屬「我們對筋膜所知甚少」這個事實。因為一直到過去十至十五年間,科學設備才進步到足以偵測和測量到這些筋膜,讓科學家有機會開始從事這方面的研究。知道筋膜的結構和特性,除了有助我們理解身體的真正運作方式,還能夠幫助我們釐清慢性疼痛的真正原因。隨著這方面研究的急起直追,肌筋膜放鬆之類的筋膜療法,也為那些無法靠傳統醫療處置擺脫疼痛的人,提供了其他有效的治療選項。

  過去十年,我在我位於倫敦哈利街的門診裡,診治過各種為慢性疼痛病症所苦的病患。這當中,有很多來找我的人都被疼痛糾纏多年;他們試過了無數的治療方法,最後卻被宣判,只能學習和他們的疼痛和平共處。每一次與這些患者的交流,都讓我更加了解到筋膜和慢性疼痛之間的關係。

  為了回報他們給了我更了解兩者關係的機會,我也盡力以自身的專業來幫助他們擺脫疼痛。除了透過肌筋膜放鬆來舒緩他們的疼痛,我還會向他們說明身體狀況和慢性病痛成因;同時告訴他們能透過怎樣的方法,掌控自己的復原狀況,讓這些疼痛不再上門找麻煩。

  這本書是我與我的患者們並肩對抗疼痛後產出的結晶。我希望將這些知識彙整成冊後,能讓更多人看到它們,這樣就有更多人有機會靠自己的力量,從筋膜下手,擺脫慢性疼痛的糾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個常年需要應對激烈運動後身體恢復的愛好者,過去對於運動傷害的處理,多半是靠冰敷、熱敷跟吃止痛藥撐過去。接觸這本筋膜書之後,我才明白那些所謂的「運動後的緊繃」其實是筋膜沾黏在抗議了。書中對於「修復動作」的編排邏輯非常吸引我,它不是雜亂無章的動作集合,而是建立了一套有系統的「修復路徑」。例如,在處理跑者常見的髂脛束(IT Band)問題時,它不會只叫你拉筋,而是會引導你先鬆開周邊的闊筋膜張肌、臀中肌,再回頭處理主幹。這種層層遞進的治療思維,讓我知道每一次的放鬆都不是白費力氣,而是真正朝著解決深層問題邁進。我依照書中的建議,在訓練日後加入了幾個特定的修復循環,發現隔天的肌肉痠痛感明顯減輕,恢復效率提高了不只一個檔次。這本書讓我從一個「被動應對疼痛」的狀態,轉變為「主動預防與優化身體機能」的狀態,這對任何追求運動表現的人來說,都是極為寶貴的知識財富。

评分

說真的,我本來對這種「自我修復」類的書籍是抱持著懷疑態度的,畢竟市面上太多魚目混珠的出版品了。但這本《筋膜放鬆修復全書》給我的震撼是,它的專業性遠遠超過一般市售的健康書。書中對於「徒手舒緩」的精準度要求非常高,作者群顯然不是只懂皮毛的網紅級人物,而是真正經過臨床實戰累積經驗的專家。我最欣賞的地方在於,它強調的不是「用力」或「暴力拉扯」,而是「穩定」、「定位」與「緩慢釋放」的技巧。舉例來說,針對髖關節周圍那些又深又硬的組織,書裡教導的施壓角度和深度拿捏,光看圖文描述就讓人覺得非常講究。我試著用書裡教的方式處理我久坐造成的下背緊繃,過去我都是隨便扳兩下草草了事,但照著書上的步驟,找到那個特定點,然後用特定的呼吸節奏去配合施壓,結果那種深入骨髓的痠脹感,在幾分鐘內真的得到了極大的緩解,那種「對了!」的感覺非常強烈。這本書不只是教你動作,更是在傳授一種精細的身體覺察能力,讓我對自己的身體構造有了全新的認識,絕對是值得收藏的工具書。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視覺呈現,簡直是業界良心!身為一個非常注重視覺學習的人,我常常看到內容很棒但圖文不符或照片模糊的健康書就想直接丟掉。但這本《筋膜放鬆修復全書》的圖片清晰度、動作分解的步驟性,都處理得無可挑剔。每一個修復動作,從起始姿勢到最終施壓點,都有細膩的標示,連手指施力的角度、呼吸的配合時機都有特別註解。我之前嘗試過幾次網路上的筋膜放鬆教學影片,常常因為角度問題導致施力點跑掉,反而拉傷了別處。但這本書的圖解非常嚴謹,讓人可以對照鏡子或牆壁來自我校正。我特別喜歡它在每個動作旁邊都有一個「警示區塊」,提醒讀者什麼情況下不該做這個動作,或是哪些動作需要特別小心,這種負責任的態度讓我對內容更加信賴。對於害怕受傷又想嘗試徒手治療的朋友來說,這本真的提供了極大的安全感和操作上的便利性,買了絕對是物超所值的投資。

评分

最近迷上這本書,完全停不下來,簡直像是解鎖了我身體的隱藏地圖!我原本以為筋膜修復就是那幾招基本的拉筋伸展,沒想到這本書深入淺出地帶領讀者進入到筋膜組織的複雜世界。最讓我驚豔的是,它把「10大部位」的劃分非常科學化,不像有些書只是隨便分個頭部、頸部、背部就算了。它會精準到像處理足底筋膜炎那樣的細微差別,而且針對每個部位的常見代償性疼痛,都有對應的修復策略。我本來以為自己是肩頸僵硬,照著書裡處理胸廓出口的幾組動作後,發現其實是我的胸肌過度緊繃連帶影響了斜方肌,這種「抽絲剝繭」的診斷過程非常實用。而且書裡用的詞彙,雖然專業,但解釋得非常到位,不會讓人覺得有隔閡感。重點是,書中強調的許多技巧,都是醫師或物理治療師會用的手法,現在我不用每次都預約門診,就能在家進行基礎的維護,大大節省了時間和金錢,感覺自己擁有了隨身的健康顧問,CP值高到爆表!

评分

這本書真的讓人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我最近肩膀和脖子的痠痛問題越來越嚴重,常常掛著一個皮球在背上,連轉個頭都覺得像是在跟石頭搏鬥。試過各種按摩、拉筋的偏方,效果都只能維持一下下,結果過兩天又打回原形。後來在朋友的推薦下,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買了這本,沒想到內容紮實到讓我驚艷。它不是那種空泛的理論介紹,而是非常具體、手把手教你怎麼找到那些「痛點」和「結節」。書裡對於筋膜在人體結構中的連動關係解說得非常清楚,讓你了解為什麼腳踝痛會連帶影響到肩頸。我特別喜歡它分析問題的角度,不會只針對單一部位,而是從整體去探討疼痛的根源,光是這一點,就比我之前看的那些只講伸展的書高明太多了。看到那些圖解和步驟說明,我立刻就能在家裡找到對應的姿勢,操作起來非常直觀,完全不需要複雜的工具,純粹就是靠自己的雙手和身體的重量去施壓,那種深層的釋放感,真的是前所未有的體驗。感覺像是解開了身體裡被困住很久的繩索,呼吸都順暢了不少,非常推薦給跟我一樣長期被慢性疼痛困擾的朋友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