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濕氣候的人居熱環境:建築風土設計的第一課(三版)

熱濕氣候的人居熱環境:建築風土設計的第一課(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憲德
图书标签:
  • 熱濕氣候
  • 人居熱環境
  • 建築設計
  • 風土設計
  • 熱環境控制
  • 氣候適應性設計
  • 被動式設計
  • 熱舒適
  • 台灣建築
  • 永續建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灣永續城鄉叢書之二

  本書取名「熱濕氣候的人居熱環境」,從風土建築、環境氣候到建築節能,是集我從事本土建築研究的精華。本書尤其致力於反省歐美寒帶建築風格與高科技設備的迷失,是一本立足於亞熱帶特色與環境關懷的建築熱環境學,也是建築專業者邁入永續建築設計的第一課。僅以此書贈與建築學子,盼大家能兼修人文與工程的奧秘,讓設計美學更有堅實的內涵,讓工程實務有個完美的演出。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不同主题图书的详细简介,其内容与您提到的那本书《熱濕氣候的人居熱環境:建築風土設計的第一課(三版)》完全无关。 --- 书籍一:《失落的星图:古文明的宇宙观与现代科学的碰撞》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人类文明早期对宇宙的认知与解释体系,聚焦于古巴比伦、古埃及、玛雅以及早期中华文明在天文学、占星学和宇宙结构模型上的独特建构。作者以扎实的考古学、文献学和天文学知识为基础,重新审视了这些古代文明如何通过肉眼观测、简单的数学工具以及深刻的宗教信仰,构建出复杂而自洽的宇宙图景。 第一部分“夜空下的神谕”,详细剖析了苏美尔和巴比伦泥板文献中记录的星历与占星术。我们不仅研究了他们如何绘制精密的星图,更重要的是理解了这些星图在政治决策、农业规划和宗教仪式中的核心作用。书中特别指出,这些早期天文学并非仅仅是“迷信”,而是那个时代最前沿的科学实践,其观测精度在当时令人惊叹。 第二部分“金字塔与银河的对齐”,将目光投向尼罗河畔。通过对卡纳克神庙、吉萨金字塔群的精确测量分析,本书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模型:古埃及建筑的朝向与特定恒星的位置并非随机,而是与他们对“来世”和“创世之初”的理解紧密相关。此处并非简单地推测“外星人帮助论”,而是结合埃及神话体系,重建其宇宙观中的“永恒秩序”。 第三部分“中美洲的精密计时”,重点考察了玛雅文明的“长纪历”与“神圣历”。与欧亚大陆不同,玛雅人对时间流逝的感知更为立体和周期性。本书引用了最新的碑铭解读成果,阐释了他们如何将天文现象(如金星周期)融入到社会、战争与祭祀的循环中,揭示了其历法系统背后的数学逻辑和哲学深度。 第四部分“东方智慧的内敛宇宙”,则将视角转向中国古代的浑天说与盖天说。不同于西方文明的直观模型,中国古代宇宙观更强调“天圆地方”的象征意义与功能性。我们详细比对了《周髀算经》中的几何推演与汉代天文仪器(如浑仪)的构造,探讨了儒家“礼”如何在宇宙秩序的模拟中得到体现。 高潮部分“现代科学的审视与反思”,将这些古代的观测数据与现代精密天文仪器的数据进行对比。虽然在认知框架上存在巨大差异,但本书强调,古代文明对世界运行规律的探索精神,与现代科学精神是相通的。它促使我们反思,在高度依赖数字模拟的今天,我们是否也遗失了那种直接凝视星空、进行纯粹观察的能力。 本书配有大量手绘图解、古代星图复制件及现代计算机模拟对比图,适合对历史、天文学、人类学及科学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它不仅是一部关于古代星空的百科全书,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哲学对话。 --- 书籍二:《巴洛克时代的城市剧场:权力、装饰与市民生活》 内容简介: 《巴洛克时代的城市剧场:权力、装饰与市民生活》聚焦于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上半叶,欧洲社会在绝对君主制崛起背景下,如何利用建筑、景观和城市规划作为一种精心编排的“公共表演”。本书超越了传统的艺术史和建筑史的范畴,将其置于社会学、政治学和日常生活的交叉点进行深度剖析。 第一章“君主的舞台设计”,以凡尔赛宫的规划为核心案例,阐释了巴洛克风格如何成为国家权力的视觉语言。作者细致描绘了凡尔赛园林中轴线的无限延伸、雕塑的象征意义以及宫殿内部的严格等级制度,这些都不是单纯的美学选择,而是对臣服秩序的物理投射。书中引入了关于“光线政治学”的分析,即君主如何通过控制视觉焦点来巩固其神圣性。 第二章“街道即仪式:城市空间的操作”,将焦点从宫廷内部转移到城市的公共空间。在罗马、巴黎和维也纳等核心城市,规划者如何通过拓宽大道、设置宏大的凯旋门和喷泉广场,来确保王室巡游和宗教游行的视觉效果达到最大化。本书详细分析了这些城市改造工程如何既服务于军事调动,又服务于民众对君主威严的日常感知。 第三章“店铺与沙龙:市民的模仿游戏”,探讨了巴洛克风格如何从宫廷向下渗透至市民阶层。虽然市民无法拥有宫殿,但他们通过内部装修、家具风格、服饰选择来模仿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形成一种“渴望的消费文化”。书中考察了新兴的咖啡馆、沙龙和歌剧院等“第三空间”的出现,这些空间成为中产阶级展示其品味和社交资本的微型剧场。 第四章“装饰的隐喻:从教堂到私人藏品室”,深入剖析了巴洛克艺术中那种强烈的、富有情感的装饰手法。我们探讨了光影的戏剧性对比(明暗对照法在雕塑和绘画中的运用)如何被引入到室内设计中,以制造出一种持续的、令人不安的感官体验。同时,本书也分析了私人收藏的艺术品和奇珍异宝(Wunderkammer)如何成为新兴商人阶层彰显财富与世界知识的工具。 第五章“反思与终结:启蒙运动的几何学反击”,将巴洛克推向其历史的对立面——新古典主义。作者认为,洛可可的过度装饰和巴洛克权力的僵化,最终促使启蒙思想家转向更理性、更简洁的几何形式,这不仅是艺术风格的转变,更是对绝对主义审美霸权的文化反抗。 本书结合了建筑图纸、油画细节、城市地图和当时的社交信函,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去理解一个充满张力、奢华且高度表演性的时代。 --- 书籍三:《量子纠缠与信息论的边界:超越经典计算的极限》 内容简介: 《量子纠缠与信息论的边界》是一部面向对理论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安全有深入兴趣的专业读者和高阶学生的前沿著作。本书系统性地梳理了量子力学中的核心概念——特别是量子纠缠——如何被重新诠释并应用于构建全新的信息处理范式。 全书结构清晰,从基础概念的重新界定开始,逐步深入到复杂的应用模型。 第一部分“量子力学的基本重述与信息熵的挑战”,首先回顾了冯·诺依曼对量子力学的数学表述,并重点区分了经典信息熵(香农熵)与量子信息熵(冯·诺依曼熵)的根本区别。书中详细论证了“纯态”与“混态”的概念,并引入了密度矩阵的概念,为后续的纠缠分析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部分“纠缠的度量与非定域性”,这是本书的核心技术部分。作者详细介绍了量化纠缠的主要指标,包括“纠缠熵”(Entanglement Entropy)、“Concurrence”以及“纠缠见度”(Entanglement Witness)。通过对贝尔不等式检验的深入剖析,本书阐明了量子纠缠在何种程度上挑战了我们对“实在性”和“定域性”的经典直觉。此处穿插了对“EPR佯谬”的现代诠释,强调纠缠是构建量子计算资源的关键。 第三部分“量子信息处理的核心算法”,着眼于实用性应用。我们对Shor算法和Grover算法的量子电路实现进行了细致的数学推导,并对比了它们在经典计算中对应问题的复杂性。本书还专门开辟一章讨论变分量子本征求解器(VQE)等混合量子-经典算法的设计哲学,探讨了当前NISQ(Noisy Intermediate-Scale Quantum)时代的局限与机遇。 第四部分“安全与通信的量子革命”,聚焦于量子密钥分发(QKD)和量子隐形传态(Quantum Teleportation)。对于QKD,本书侧重于基于BB84协议和Ekert91协议的安全证明,解释了信息不可克隆定理如何保障了量子通信的绝对安全。关于隐形传态,除了标准的理论模型外,作者还讨论了如何利用多体纠缠态(如GHZ态)来增强远距离信息传输的鲁棒性。 第五部分“未来展望:量子引力与信息边界”,探讨了当前理论物理学的前沿交叉点。本书讨论了全息原理(AdS/CFT对应)中“信息”与“时空几何”的关系,以及“ER=EPR”猜想对理解黑洞信息悖论的潜在意义。 本书包含了大量的数学证明、图表和高级习题,旨在成为量子信息科学领域研究人员和进阶学生的必备参考书。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憲德教授


  簡歷
  1977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
  1978 獲日本文部省交流協會獎學金赴日留學
  1981 獲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學工學碩士
  1984 獲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學工學博士
  1984 任職台灣成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1987 獲日本空氣調和衛生工程學會第25屆學術論文獎
  1989 升任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
  2013 升任成功大學建築系講座教授
  1990 獲國家科學委員會優等研究獎
  1995~2019協助內政部營建署主編完成「建築節能設計技術規範」前後共八版,完成建築技術規則「節約能源設計」八次法制化工作
  1996 獲內政部長獎
  1988~2006 十五次獲國家科學委員會甲等研究獎助
  1998~2019 八次主編完成執筆「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共六版
  1999 獲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年度「學報論文獎」
  1999~2005 任「綠建築委員會」召集人,主持綠建築標章審查工作
  1999~2019 任內政部營建署建築技術審議委員會委員
  1999~2019 任台灣建築中心「綠建築委員會」總召集人
  2002~2005 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水與綠建設計畫中「綠色廳舍改善計畫」召集人
  2002 獲聘中國西安交通大學建築系客座教授
  2003 獲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獎章」
  2004 獲內政部「綠建築特別貢獻獎」
  2005 獲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年度「學報論文獎」
  2006 「我愛綠建築」專書獲環保署「小綠芽獎」
 

图书目录

告別建築生涯序

第一章 氣候的啟示 
1-1 人類挑戰氣候的歷史
 1-1.1 人類發源於熱帶
 1-1.2 人類以「穴居」與「火塘」征服了寒帶
 1-1.3 人類以「干欄」征服了熱帶雨林
 1-1.4 人類以「帳篷」與「夯土」前進沙漠
1-2 氣溫的Bergmann法則
1-3 氣溫與建築熱傳的變動
1-4 氣候的積分指標
 1-4.1 暖房度日與冷房度日(heating & cooling degree days)
 1-4.2 暖房度時與冷房度時(heating & cooling degree hours)
 1-4.3 山地氣溫遞減的修正
 1-4.4 冷房日射時IHk (insolation hours)
1-5 熱濕氣候的挑戰
 1-5.1 濕度與熱焓
 1-5.2 台灣建築氣候分區
 1-5.3 熱濕氣候是人居熱環境設計的挑戰

第二章 太陽的啟示
2-1 太陽與地球的相對位置
2-2 太陽位置
2-3 日照 sunshine
2-4 日射 solar radiation
2-5 相當外氣溫度

第三章 風的啟示
3-1 由颱風民居文化談起
3-2 風速與風向
3-3 地形風
3-4 建築物戶外風場
3-5 戶外通風計畫
 3-5.1 都市風道計畫
 3-5.2 社區通風防風計畫
3-6 室內通風計畫
 3-6.1 風力通風計畫
 3-6.2 浮力通風計畫
 3-6.3 通風塔的防颱防雨設計

第四章 風形塑建築與通風性能評估
4-1 由巴基斯坦通風塔小鎮談起
4-2 世界各地室內通風潛力概觀
4-3 建築風環境的視覺化模擬
4-4 建築通風性能評估法(自然通風潛力VP法)
 4-4.1 計算自然通風潛力VP分佈
 4-4.2 VP計算範例
4-5 建築自然通風空調節能簡易評估法

第五章 熱環境的評估與體驗
5-1 人體熱平衡
5-2 人居熱環境的六大因素
 5-2.1 何謂代謝量(metabolic rate)
 5-2.2 何謂著衣量(clothing)
5-3 室內熱環境指標及舒適範圍
 5-3.1 有效溫度ET及其舒適範圍
 5-3.2 新有效溫度ET*及其舒適範圍
 5-3.3 熱舒適度的心理問卷-PMV與PPD
 5-3.4 運動中心的舒適範圍
 5-3.5 自然通風室內空間的熱舒適性
5-4 熱適應性模型與自然通風的舒適範圍
5-5 戶外熱舒適度及舒適範圍
 5-5.1 綜合溫熱指數WBGT
 5-5.2 體感溫度AT
 5-5.3 平均輻射溫度MRT
 5-5.4 新標準有效溫度(Standard Effective Temperature SET*)
5-6 熱環境的適應性設計(climatic adaptability design)
5-7 熱環境的體驗
 5-7.1 干欄民居的熱環境
 5-7.2 高蓄熱民居的熱環境
 5-7.3 鐵皮民居的熱環境
 5-7.4 玻璃大樓的熱環境
5-8 室外熱環境的見證
 5-8.1 鋪面微氣候的見證
 5-8.2 戶外遮蔭的重要性
 5-8.3 打破玻璃屋的迷思

第六章 都市熱環境
6-1 都市峽谷效應(Urban Canyon effect)
6-2 都市屏風效應
6-3 都市熱島效應
6-4 都市冷島
6-5 都市熱島的實測
6-6 都市熱島強度的國際比較
6-7 都市熱島效應減緩策略
 6-7.1 都市綠化
 6-7.2 降低人工排熱
 6-7.3 降低地表熱輻射
 6-7.4 增加戶外遮蔭
 6-7.5 促進戶外通風
 6-7.6 增加蒸發冷卻

第七章 建築外殼熱性能指標
7-1 建築是人類的第三層皮膚
7-2 建築外殼的隔熱性能與遮陽性能
 7-2.1 建築外殼的隔熱性能
 7-2.2 建築外殼的遮陽性能
7-3 三種建築外殼節能設計指標簡介
 7-3.1 建築外殼節能設計的門檻指標
 7-3.2 建築外殼節能設計的氣候分區、指標以及基準值、極限值
 7-3.3 住宿類建築的節能設計指標Req
 7-3.4 空調型建築的節能設計指標ENVLOAD
 7-3.5 台灣學校及大型空間類建築物能設計指標AWSG

第八章 建築風土美學設計
8-1 由反光公害談起
8-2 建築風土美學
8-3 由住宅耗能見證建築風土
8-4 熱濕氣候住宿節能設計的重點在於自然通風設計
8-5 空調型建築的建築風土設計
 8-5.1 空調型建築的節能對策
 8-5.2 公共建築的開窗節能計畫
 8-5.3 選用好的節能玻璃
 8-5.4 外遮陽節能計畫
 8-5.5 建築外殼絕緣保溫計畫
 8-5.6 屋頂節能計畫
8-6 小結:熱濕氣候的建築風土美學

第九章 建築熱環境與地球環保
9-1 由建築熱環境邁入地球環保
9-2 建築專業者必備的空調系統常識
 9-2.1 冷凍空調原理
 9-2.2 變冷媒空調系統
 9-2.3 中央空調系統
9-3 選用合理的空調系統
 9-3.1 不要迷信中央空調
 9-3.2 不要誤信「區域供冷」
 9-3.3 不要盡信VRF(VRV)
9-4 建築節能設計與空調節能設計的潛力
9-5 建築外殼節能與空調節能的系統整合設計
9-6 建築能效評估制度的展望
9-7 結論

附錄一 氣象資料解析補遺
參考文獻(林憲德教授簡歷與正式出版專書)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7056009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9 x 26 x 1.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3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告別建築生涯序


  在建築領域誤人子弟三十餘載,雖有眾多社會責任未了,但決定善待自己,毅然放下以追尋失去的自我----依於仁、游於藝。在雲游前夕,我想從過去拙著中,挑選精華彙集成叢書,以期能留下一絲鴻爪。我曾為政府寫過無數法規、技術規範、設計手冊、宣傳出版物,也寫過十數本生態、環保、建築、民居相關書籍。從這龐大的著作中,我選出可藏名山、傳後人之七本專書,重新去蕪存菁,編成「台灣永續城鄉叢書」以作為我教學生涯的句點。之所以用「台灣永續城鄉」為名,乃因其內容均為我深耕這塊土地的結晶,且是跨越生態環保與城鄉建築的領域,謹以此盛名共饗同好。

  本書是「台灣永續城鄉叢書之二」,也是我從事建築熱環境教學三十多年的心血。本書特別以「熱濕氣候的人居熱環境」為名,希望能強調遮陽通風特色的建築風土教育,並匡正以禦寒保溫為觀點的歐美建築教育之偏差。過去,我一直避免枯燥的物理教材,努力如何讓建築物理學更接近生活與文化,以讓學子能夠發展成為風土建築設計的營養。有鑑於此,本書以建築與熱濕風土對話之主旋律來啟發建築環境設計的靈感,其內容從風土建築、環境氣候到建築節能,?我畢生教習建築物理之經驗,囊括我本土建築研究與設計實務的精華,尤其深切省思歐美寒帶建築風格與高科技設備的迷失,自信是一本立足於熱濕氣候特色的建築熱環境學,也是建築專業者邁入永續設計的第一課。

  我深知,建築學群的學生有許多是幻想成為建築大師的一群,一向對於工程與實務有所抗拒。曾以藝術為己任、以建築系為唯一志願進入大學的我,對此幻想當然了然於心,但今日的我卻發覺建築學假如缺乏工程智慧,就有如義和團般,永遠無法登入永續設計的殿堂。藝術志向的我雖然對設計美學課程駕輕就手,但在大學時期聽膩了空泛的建築理論,厭倦了虛華無實的大師妄想,惶恐於建築工程實務空無一物,頓悟之後才潛入鑽研建築物理的生涯。

  大學時期,我一直思索台灣建築是什麼?亞熱帶建築風格是何物?東方建築與西方建築有何不同?我很想由風土氣候去反省建築風格,但當時我們的建築物理書本都是一些抄襲美日的大雜匯,建築設備老師是機械系的老教授,所講都是一些聽不懂的機械原理,或是一些與設計無關的公式,另外設計課所談的風格理論則盡是一些故弄玄虛的空話,令我十分不爽。坦白講,我並不喜歡物理數學,我的人文課程與設計成績都名列最前茅,但我很不滿教授空口說白話與教材內容不具體,於是我立志要選擇一門最聽不懂的冷門課,好好研究它,將來要寫好教科書,讓後學者容易瞭解,不要再像我一樣痛苦,因此我就毅然出國學習建築物理了。

  回想學生時代,看了許多名嘴的著書與翻譯書,常常看不懂、不知所云,常以為自己沒水準而難過。後來我到日本留學,發現當地的書很好讀,一點也不硬掰。有時把外文書拿來與台灣的翻譯書一對照,才知道以前讀的內容根本有許多是翻譯錯誤、詞不達意的,甚至有許多是教授拿學生報告來東拚西湊的垃圾,也發現學生常被迷霧般的國王新衣所呼愣。回國以後,我常向學生說,假如您看不懂一本書的內容,先不要自責,那一定是寫書者有問題。我也自勉,我一定要寫一些讓人看來清晰明瞭的書,假如有一點看不懂,一定是我的錯,讀者不必自責。

  此書是因應2021年建築節能法規修改與本書都市熱環境內容修正而做的第六次改版,也是最大、最後一次改版。我當初不爽大學教材沒水準憤而去學建築物理,始終如一三十餘載,但願能無忝於初衷。僅以此書贈與建築學子與同好,期待能藉此搭建人文藝術與工程實務的橋梁,讓設計美學有更堅實的內涵,讓工程科技有更完美的演出,讓建築產業不要加速地球大災難的來臨。

2020春 林憲德 謹誌
於「綠色魔法學校」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