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版序
本書初版為1997年十月,由於全書二十四章中,多達十五章詳述馬剋思身世、生涯和誌業,敘述客觀平實,為華文世界中馬剋思傳記裡的異類,其原因為有別於早期蘇共、德共、中共等官方的齣版品,把馬剋思頌揚為超人。反之,本書深加考究發現他就如同常人一般擁有愛慾情仇,也有對其髪妻不忠實的缺德行徑。不過就正能量的描述,依稀可以感受到他遭逢到刻骨銘心的貧病之痛,以及堅苦卓絕迎擊橫逆的奮鬥生涯。他是把其理論付諸實踐的革命傢,儘管礙於現實無法達成他共產社會落實的美夢,但他多少看到他已達到自我實現的心誌。隨後九章討論馬剋思人性觀、社會觀和歷史觀點。此外,也詳述他的經濟學說和國傢看法。全書最後三章則敘述馬剋思的思想怎樣演變成為馬剋思主義、馬剋思主義後來的擴張、遠播和演展,以及其對當前的影響和未來的展望。
本書曾列入作者在臺大國發所碩博士班、體大體育研究所博士班、輔大哲學係和交大通識教育中心馬剋思學說分析和批判課程的教科書,獲得學生群體的好評。北大著名馬剋思主義教授黃楠森和曹玉文(兩位已逝世),廈門大學張艷濤、南開大學石鎮平,深圳大學張守奎教授等的引薦,這本書在中國也曾贏得一些讀者的讚賞。
本書在2015 年二月得到再版,曾補充作者自1997 年以來有關馬剋思主義或與馬剋思學(Marxologie)有關著作,如《新馬剋思主義與當代社會科學》(1995)、《馬剋思社會學說之析評》(1997)、《從韋伯看馬剋思――現代兩大思想傢的對壘》(1998)、《人的解放――21世紀馬剋思學說新探》(2000)、《法律社會學》(2001)、《當代主義》(2004)(各列專章討論馬剋思對相關問題的看法)、《西方馬剋思主義》(2004)等書。近年新著有《從唯心到唯物――黑格爾哲學對馬剋思主義的衝擊》(2007)、《黑格爾哲學之當代詮釋》(2007)、《馬剋思的思想之生成與演變――略談對運動哲學的啟示》(2010) 、《西方馬剋思主義之興衰》(2010) 、《全球化下的國際關係新論》(2011) 、《當代政治社會學》(2013)(各列專章討論馬剋思的學說)、《個人與社會――馬剋思人性論與社會觀之析評》(2014) 、《馬剋思與時代批判》(2018)。
《馬剋思誕生兩百年後世局之演變》(2018),係臺灣學術界對馬剋思兩百年前誕生舉辦紀念活動之文集,此一著作由曾誌隆主編,其首篇導論〈馬剋思兩百年誕辰的當代意義〉則由本書作者執筆。
由上述可知作者對馬剋思主義和馬剋思學始終懷著深切的關懷與認真的探究。作者所理解的馬剋思學說是人本主義、人文思想和人道精神的馬剋思思想,也是如何發掘人性的潛能,把它轉化為人性的顯能之人文主張。撇開階級鬥爭、世界革命、政權保持之外,馬剋思理念要求人的自我實現和人類的解放。
希望這本再版的舊書為讀者帶來嶄新的觀點,並體會馬剋思所以令人敬仰的不隻是人格特質的卓越,更是他對世人的關心和厚望。
交大終身講座教授洪鎌德
誌於新竹市十八尖山西麓寒捨
2020 年11月11日
序言
這本書是作者研究馬剋思的學說30餘年,講授馬剋思主義(包括古典、西方、新、後馬剋思主義)20餘年教研的一點心得。也是本人歷經臺灣白色恐怖期間,有機會親炙早期馬剋思思想批判者如葉青、林一新、嚴靈峰、鄭學稼、鬍鞦原等人,而後來又有機會到當年稱為西德的馬剋思故國留學,跟德奧政治、法律、經濟與社會有關之思想史教授(如Alfred Verdross, Stephan Verosta, Nikolas Lobkowicz, Hans Maier, Dieter Oberndörfer等)學習,並遵循馬剋思的旅程跑過萊茵流域、慕尼黑、維也納、柏林、漢諾威、漢堡、巴黎、布魯塞爾、倫敦、洛桑諸大城。最後並兩次到其故鄉特利爾,也去過恩格斯齣生的烏佩塔爾之巴門鎮訪遊,從而對馬剋思的生平與誌業有瞭進一步的認識。
1983年春適為馬剋思逝世一百週年紀念,由聯閤國文教科學組織與德國社民黨舉辦的擴大紀念活動中,作者以東南亞代錶身分受邀赴德訪問,並參與環球各國學者專傢之研討。會上結識中共中央馬列斯毛編譯所所長,承其邀請美意,遂藉北京大學之聘,於1987、1989、1991年三度赴中國十餘所大學講授西方馬剋思主義和新馬剋思主義,並擔任北大、復旦、浙大、中國人大、廈大、中山大學、上海等諸大學之客座與顧問教授。
1992年作者辭卻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係教職後,返迴母校臺大講學,並在東海、輔仁、淡江與東吳大學開授古典馬剋思主義、新馬剋思主義、當代思潮諸課,指導博碩士學生多名。此外,前後齣版有關馬剋思思想介紹之專書計七種、文章四十多篇。
四年前當本人在臺大三研所(後改名國發所)擔任客座教授時,曾承濛世界哲學傢叢書主編傅偉勳教授與韋政通教授之好意,要作者接受三民書局之約聘為馬剋思作傳,並為其學說與貢獻作一公正之評析。在經過慎重考慮後,決定接受此一挑戰。由於此時正是環球進入後冷戰的世紀杪,也正是舊蘇聯垮臺,東歐各國揚棄共產主義體製,而中、韓、越、古巴等信奉馬列主義者又麵對改革開放的轉型期。因之,此一介紹馬剋思學說與生平的工作,便麵對嚴峻的挑戰,必須配閤時代潮流的趨勢,作適時閤理的述評,纔不緻陷於反共者之汙衊與親共者之狡辯。為此,本書腹稿的醞釀,便花費不少的時間。不幸主編者之一的竹中與臺大之前輩傅偉勳教授竟於盛年逝世,不剋親自看見本書之齣梓,令人深覺痛惜,也是作者無可彌補之遺憾。
本書儘量取材馬剋思及其戰友恩格斯的著作之德文原版,與英、法、日、中諸譯版,作為陳述馬剋思生平、誌業與思想之本源,另酌以英、美、德、法、日、中等國學者之評論與分析,來詳盡介紹其理念與學說。為此,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個部分詳述馬剋思的身世、傢庭、少年與青年時由中學至大學的求學過程,以及學成後擔任短命的《萊茵報》編輯與當道過節的情況。依次介紹其婚姻,以及1843年鞦以後流浪法、比、英,而最後定居倫敦的情形。此一傳記有異於正統馬剋思主義者以英雄、以鬥士來美化,甚至神化馬剋思,反而對作為常人的馬剋思之坎坷生涯、病痛人生、夭摺子女、恩愛伉儷,乃至其貧窮、喜憎、憤怒、狂妄、自私都有翔實的報導,這是一部華文馬剋思傳記中的異數,值得讀者深思迴味。
在第二部分,本書介紹馬剋思最重大的幾項學說,包括他的人性觀、個人論、階級鬥爭說、社會觀、歷史唯物論,以及經濟、國傢、政治、革命等觀點。配閤作者近年研究馬剋思的自由觀、正義觀、民主觀、倫理觀、社群觀、解放觀,當可以把馬剋思學說的神髓,以淺白易懂的文字傳達給讀者,而絕非正統或官方共產主義者僵硬失效的教條之炒作。
第三部分則將馬剋思一個世紀來對人類的影響與貢獻作齣勾繪,一麵批判正統馬剋思主義過分崇奉馬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社會主義之機械宿命,他方麵展示以批判和啟發人類解放意識而重人類主體動能與創造精神之西方與新馬剋思主義之意義。更重要的,本書完全師法法國哲學傢呂貝爾(Maximilien Rubel, 1905~1996)所倡導的馬剋思學(marxologie),力求以客觀、公正的態度,對馬剋思的誌業與學說作齣評析。
此書寫作過程中,承濛海峽兩岸五地(臺灣、中國、港、星、澳門)不少專傢學者的指教,特別是臺大、淡大、輔仁、東吳、東海諸大學師生的研討,這是作者深為感謝之處。三研所碩士生邱思慎、李世泉、郭俊麟、王啟彰、鬍誌強協助打字、校對,功勞尤大,此外,政研所梁文傑、鬍正光、社研所應靜海諸同學也熱心協助,都令我十二萬分的感激。本書係在本人多次返迴新加坡與傢人歡聚的假期,抽空趕稿。任教新加坡大學歐洲研究學程之內子蘇淑玉女士,幫忙藉書、閱稿、整理文件,尤其令人感動。擔任律師職的長女寧馨和現任建築師的次女琮如之關懷和鼓勵,也是使此書終於問世的驅力,這都令作者深為感激的。
但願此書為華文世界的讀者帶來認識馬剋思為人與學思歷程的契機,也是對他的誌業與貢獻有所瞭解的導讀,這將是本人最大的願望。
臺大國發所教授洪鎌德
1997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