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叢刊二: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菲律賓唐人手稿

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叢刊二: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菲律賓唐人手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毓中(Fabio Yuchung Lee)
图书标签:
  • 闽南语
  • 西班牙
  • 菲律宾
  • 唐人
  • 历史文献
  • 手稿
  • 奥古斯特公爵图书馆
  • 中西文化交流
  • 海外华人
  • 文献丛刊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是十七世紀初菲律賓及摩鹿加群島經商定居的唐人手稿,內容包括他們學習西班牙語編寫的辭典資料,以及當年的帳簿。辭典內容主要為日常生活與商貿詞彙,皆以閩南語發音的漢字拼寫西班牙語。帳簿主要為菲律賓唐人與在地西班牙人、原住民甚至日本人交易以及進貨紀錄。這份手稿是目前所見最早的華人學習西班牙語的資料,也具體呈現大航海時代閩南人與西班牙語世界的交流過程與成果,為人類「世界記憶」(Memory of the World)的重要資產。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您所提到的图书名称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提供丰富的内容和细致的描述,同时避免任何痕迹的出现: --- 瀚海拾贝:跨越时空的文明交汇与文化探索 图书系列简介: 本丛书旨在汇集和整理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理区域内,因贸易、殖民、传教或学术交流而产生的珍贵文献资料。我们专注于那些往往被主流史学叙事所忽略的角落,挖掘那些关于不同文明间接触、冲突与融合的鲜活记录。本丛书收录的每一部文献,都如同一个时间胶囊,为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直抵历史现场的独特视角。 卷一:早期东南亚海域的贸易网络与地方社会变迁 本书概述: 本卷聚焦于15世纪至17世纪初,东南亚海域活跃的多元贸易网络。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商贸活动,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网络如何重塑了地方社会的结构、权力分配和文化认同。我们精选了若干份来自荷兰东印度公司(VOC)档案、葡萄牙航海志以及地方统治者(苏丹国或王国)的官方往来文书。 核心内容细览: 1. 香料之路的隐秘航线: 详细分析了丁香、肉豆蔻等战略物资的运输路线,不仅仅是地理路径,更涉及沿途港口城市如麻六甲、巴达维亚的经济生态位。重点考察了当地船队的技术特征与航海知识体系,这些知识往往与欧洲航海术存在显著差异与互补。 2. 地方精英的适应与抵抗: 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王室的对外策略,如爪哇马塔兰苏丹国对欧洲势力的“软抵抗”策略与苏禄苏丹国对西班牙人的短期联盟,揭示了在地缘政治压力下,地方权力如何运用外交手腕和经济杠杆来维护自身利益。特别收录了数份关于土地使用权和税收体系在欧洲干预下发生微妙转变的诉讼记录。 3. 跨文化社群的形成: 探讨了在贸易港口形成的“混血社群”(如欧亚混血儿或接受了外来宗教但保留本土习俗的群体)的生活状态。这些社群在语言、服饰、宗教信仰上展现出独特的融合性,是理解早期全球化背景下文化适应性的重要样本。书中包含对早期传教士记录中有关这些社群婚俗和教育习惯的交叉比对分析。 4. 原材料的社会成本: 从社会史的角度审视了早期殖民经济的运作。例如,对某些特定农作物(如咖啡豆或特定木材)的大规模开采如何影响了当地农民的生产模式、家庭结构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部分内容超越了纯粹的经济数据,触及了劳动力的剥削与社区的瓦解。 --- 卷三:近代中欧知识界的“东方学”转向与文化误读 本书概述: 本卷将研究视角转向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欧洲知识精英阶层,特别关注中欧(德意志邦国、奥匈帝国腹地)学者如何接触、诠释并构建他们心目中的“东方世界”。这不仅涉及对中国、印度典籍的翻译,更深层次地探讨了这些知识如何被整合进欧洲哲学、历史学和民族学的发展脉络中。 核心内容细览: 1. 启蒙运动的“他者”构建: 分析了莱布尼茨、沃尔夫等早期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推崇,并对比了后来的浪漫主义思潮对东方(尤其是波斯和印度神话)的迷恋。重点展示了特定历史语境下,欧洲如何将东方视为自身哲学困境的“解决方案”或情感寄托的“乌托邦”。 2. 博物馆学的萌芽与文物叙事: 考察了维也纳、柏林等地皇家收藏机构的早期文献。这些文献记录了珍贵亚洲艺术品和工艺品的征集过程、鉴定标准和陈列逻辑。我们揭示了当时的学者是如何“命名”和“分类”这些异域物品的,以及这种分类体系本身所蕴含的权力关系和文化等级观念。 3. 汉学研究的范式转移: 选取了数位在奥地利和普鲁士活跃的汉学家,对比了他们对同一部经典文本(如《道德经》或《史记》的片段)的译注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了翻译技巧的演变,更反映了当时欧洲哲学思潮(如唯心论与实证主义)对文本解读框架的深刻影响。 4. 东欧与中欧的地理界限重塑: 探讨了奥斯曼帝国衰落后,中欧知识界如何试图在文化上界定自身与巴尔干半岛、甚至更远的“东方”之间的关系。这份资料清晰地勾勒出近代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知识分子在文化地理学上划定“我群”与“彼群”的努力。 --- 卷五:拉丁美洲早期殖民地的土著劳动组织与法律抗争 本书概述: 本卷聚焦于16世纪和17世纪,西班牙殖民地(主要集中在新西班牙与秘鲁总督区)内部,土著人口作为核心劳动力所经历的制度化压迫与他们为维护自身生存权利所进行的法律斗争。本书基于西班牙殖民地档案馆(如塞维利亚的印度群岛总档案馆)的未整理档案,力求还原日常的法律实践而非宏观的立法意图。 核心内容细览: 1. “米塔制”的社会渗透: 详细分析了秘鲁安第斯山脉地区“米塔制”(强迫劳役制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执行细节。通过分析矿工或农场的劳役合同与实际工作条件记录,展示了该制度如何通过债务束缚、惩罚条例等机制,使土著家庭世代陷入依附状态。 2. 教会与土著社群的法律博弈: 审视了教会法庭在处理土著居民财产纠纷和婚姻事务中的角色。某些记录揭示了土著社区如何巧妙地利用西班牙法律体系中对“未开化人群”的保护条款,或与地方教区神父建立联系,以对抗世俗官员的过度征用。 3. 语言障碍与司法公正: 探讨了在司法程序中,翻译和法律代理人的缺失如何直接导致了土著居民的权利被侵犯。书中收录了一些地方政府的备忘录,讨论了雇佣懂纳瓦特尔语(Nahuatl)或克丘亚语(Quechua)书记员的成本与必要性,反映了司法实践中的实际困境。 4. 村社的抵抗性文化实践: 重点关注了土著村社(Ayuntamiento/Comunidad)在日常生活中维持其传统社会规范的努力。这包括他们如何私下维护传统的土地共有制度,以及在天主教仪式中暗中融入本土信仰元素的文化混合现象,这些都通过殖民当局的巡查报告得以侧面印证。 --- 通过上述三卷的交叉阅读,读者可以构建一个更加立体和多层次的全球史图景,不再将任何一个文明视为孤立的实体,而是置于复杂互动、相互塑造的动态网络之中。本丛书致力于提供第一手资料的精审和独到解读,为学术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新的启发方向。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李毓中
 
  清大歷史所副教授
 
陳宗仁
 
  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
 
石文誠
 
  台灣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
 
José Luis Caño Ortigosa
 
  西班牙加的斯大學總體經濟系助理教授
 
Jose Regalado Trota
 
  菲律賓聖多瑪斯大學檔案館館長

图书目录

《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菲律賓唐人手稿》序 曹昌文董事長 ……………… 一
《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菲律賓唐人手稿》序 連金發教授 ………………… 三
德國《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菲律賓唐人手稿》的發現 楊慧玲研究員 …… 七
《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菲律賓唐人手稿》編者導讀 ……………………… 九
 
書信類
書信類第一種 ………………………………………………………2
書信類第二種 ………………………………………………………5
書信類第三種 ………………………………………………………7
書信類第四種 ………………………………………………………9
 
話簿類
話簿類第一種〈佛郎機化人話簿〉 ………………………………11
話簿類第二種 ………………………………………………………35
話簿類第三種含帳冊 ………………………………………………209
 
數簿類
數簿類第一種 ………………………………………………………239
數簿類第二種 ………………………………………………………241
數簿類第三種 ………………………………………………………255
數簿類第四種〈公簿〉 ……………………………………………271
數簿類第五種〈數簿大吉利市〉 …………………………………279
數簿類第六種 ………………………………………………………341
數簿類第七種〈利數簿〉 …………………………………………353
數簿類第八種 ………………………………………………………379
 
附件
《脉訣》刊本殘頁…………………………………………………415 
雜鈔 ……………………………………………………………417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6116896
  • 規格:軟精裝 / 504頁 / 17 x 23 x 2.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陳宗仁、李毓中兩位教授為先父的高徒,多年來秉承先父對於歷史研究的看法:「我們在做歷史研究時,應該周全地考慮這『人、時、空』三個要素的各層面,儘量擴大領域、視野,不要侷限在某單一的觀點上,要架構出結構性(structural)、總體性(total)、全球性(global)的史觀來」,傳承其在早期臺灣史及海洋史領域的研究精神,持續耕耘並有了相當不錯的成果,將他倆的研究領域,從臺灣的周邊海域拓展至閩南人在東南亞區域的發展,特別是在菲律賓與西班牙人語言及文化的交流議題上。
 
  當他倆告訴我,他們尋獲一份十七世紀閩南人學習西班牙語,以及這些閩南人在菲律賓群島經商留下的帳冊與書信資料,準備將此手稿《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菲律賓唐人手稿》編輯出版,以便全世界的研究者都可以利用這批史料時,我們感到特別高興與欣慰,因為這正是先父的研究精神與遺志,因此為序極力推薦。
 
  先父在其生前便捐出他的財產,於1999 年7 月成立財團法人曹永和文教基金會,致力於臺灣及國際學術界對於東亞海洋史及臺灣史學術研究的推廣工作。如與遠流出版社合作出版《臺灣史與海洋史叢書》,獎助荷蘭萊登大學與中國廈門大學合作編輯海外華人檔案資料《公案簿》,自2017 年起為鼓勵年輕研究者而進行《臺灣史與海洋史博碩士論文》出版獎助,與南天書局合作出版《新世代海洋臺灣論叢》。
 
  除此之外,對於國內外相關機構舉辦有關臺灣史及海洋史的研討會,亦給予支持及補助,同時還從2015年起與各大學合辦「曹永和講座」與「曹永和院士海洋史國際研習營」,推廣臺灣史及海洋史,並為這些領域培育年輕的研究者。
 
  今年正逢基金會成立二十周年,在歷屆董事們的大力支持與指導下,基金會的努力及成果,已獲得國內外學界的肯定,作為子女的我們,也算能聊慰先父的在天之靈。同時,也借此序表達我們對歷屆董事們及各界支持的萬分感謝。
 
曹永和文教基金會 曹昌文董事長
 
  李毓中教授所領軍的計畫研究主旨,是探索收藏於德國的《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菲律賓唐人手稿》,此手稿迄今未引起學界的注目,大可以看成時代文物密藏容器,或者時間機器,讓我們將時間逆轉回到神奇的十六、十七世紀西班牙在呂宋的殖民世界。
 
  這個珍貴手稿的出版正好可以達到原本目標之一,也是群策群力的發揮團隊精神的體現。本手稿提供鮮活日常話語,雖稍縱即逝,但已化為永久的文字記錄。我們從四方面來見證這份文獻的重要性:西班牙人和福建閩南華人的互動是雙向的,而非單向的,西班牙殖民者固然熱衷於學習閩南語,在呂宋發展的閩南華人也同樣致力於探尋西班牙語有效的學習方式,此其一。各文類的書面文本所使用俗體字的高度一致性,反映出通俗文化不同於典雅文化,一向受人忽視的活力充沛的世俗傳統。這種流傳深廣的文化反映在地方韻書、戲文、類書等,在海外新發現的這份手稿內容豐富,涵蓋一系列分門別類的日常生活詞語和單句,全是西、華兩語對照的語料,此其二。
 
  此文本日常語料取材多樣,大可從音韻、形態、句法各方面入手,探究其中十六、十七世紀的閩南語語法、音韻、詞彙系統,來和現代閩南語比較,觀察其中演變的軌跡,此其三。此份手稿有效的加深我們瞭解福建閩南人在大航海時期在海外發展的拓荒精神。閩南人在離散的探險歷程中,從菲律賓呂宋島延伸至摩鹿加群島,顯然福建閩南人很早就不依賴官方的奧援,前進南洋從事商業等壯舉,因緣際會正好碰上西班牙王國航海的黃金時期,此其四。
 
  漢字作為表意的文字系統,每個音節大多各自具有語意。然而,西班牙語是字母文字系統,往往多音節才組成具有語意的語詞。兩種類型不同的語言相遇時,必須想辦法把快速更迭的讀音化做永存的文字記錄。長期以來,中土發展出一套用中文文字紀錄域外外國語的方式(如「百夷圖」)。在《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菲律賓唐人手稿》中發現被稱為〈佛朗機化人話簿〉的語言學習手稿,也是一件見證了這種被遺忘的做法的遺產。
 
  此文本用來轉寫以羅馬字書寫的語言如西班牙語時,所使用的漢字須透過閩南語的讀音,才能較為準確地接近西班牙語的讀音,以重建西班牙語原來的真正語音。在此轉化的過程中,所使用的漢字必須加以音韻化,摒除其原有的語意,這很像日語草創之初,借用漢字的草體來書寫日語的音節一樣。準此,西班牙語的語詞由漢字書寫,只取其中的語音不取其意,才能捕捉到西班牙語源頭的語詞,比如「墨」轉寫為「珍踏」,以閩南語讀取為tintah,語音逼近西班牙語的tinta,但「珍踏」的漢字來源語意和西班牙語tinta(墨汁)一點關係都沒有。
 
  這份彌足珍貴的手稿,也可以從歷時的角度來探索,從閩南語發音的漢字轉寫為可以捕捉到十六世紀早期現代西班牙語的語音,比如「子」(兒子)轉寫為「希士」,折合閩南語音為hi1su7,相當於西班牙語hijo ;「女」(女兒)轉寫為「希沙」,折合閩南語音為hi1sa1,從此兩例可推斷十六世紀的西班牙語音節的聲母還保留喉擦音/h/,而聲母j 還保留清舌音擦音/s/ 或更準確地說清舌面擦音/ʃ/(按閩南語沒有舌尖和舌面擦音在音位上的區別)。現在西班牙語/h/ 這個聲母都已消失,和其他羅曼斯語一樣,而 j 都已變成清舌根擦音/x/ 或喉擦音/h/。
 
  手稿中的〈佛朗機化人話簿〉可稱得上是精簡版的日常類書,我們不妨把它看作類書文類的一種。其中詞彙是依照義域(semantic domain)加以分類,這點很像明代就有的《華夷譯語》,本手稿可以看出以下的十一類:天文門、地理門、時令門、人物門、人事門、身體門、花木門、器用門、鳥獸門、采色門、數目門。
 
  本手稿內容相當豐富,涵蓋中文(以閩南語為主)和相應的西班牙語詞彙和語句,西班牙語的詞語以漢字書寫,輔以閩南語讀音才能解讀,內容包括單詞、詞組、語句甚至成篇話語。此外有一大部分用來逐條記帳,含蓋物品度量衡及價格,也有少數家務或商務的書信和訴狀,外加一兩頁的日語和塔加祿語的詞語。
 
  本手稿似反映各階段編撰的痕跡,難免有重複之處,其原因可能是有的部分反映手稿試筆的發韌構思階段,有的部分則較為完整、更為成熟的階段。以上所談相當粗淺,不足以窮盡此手稿所蘊含諸多可以深入發掘的可能性,此手稿能夠出版公諸於世,實為同好者的一大福音。
 
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連金發教授
 
德國《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菲律賓唐人手稿》的發現
 
  2009 年初, 筆者在天主教教會的交流總署(Katholischer Akademischer Auslaender-Dienst, 簡稱KAAD)基金會的資助和安排下,前往德國下薩克森州沃爾芬比特爾(Wolfenbüttel)的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Herzog August Bibliothek)進行為期半年的訪學,由時任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館長施寒微教授(Dr. Helwig Schmidt-Glintzer)擔任我的訪學導師。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創建於1572 年,由於未受戰爭毀損,它迄今仍然是德國乃至世界上著名的中世紀和近代初期研究學術型圖書館。沃爾芬比特爾曾是德國漢諾威選侯國(1692-1866)統治漢諾威地區的王室駐地,奧古斯特公爵(1579-1666)統治期間系統地規模化收集藏書,將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建成了當時歐洲藏書最多的圖書館之一。1666 年他去世時留下的大量中世紀手稿、歐洲搖籃本書籍,奠定了該圖書館的西文珍本館藏基礎。而這個圖書館的中文藏書則與德國著名學者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有關。萊布尼茨1690 年 至1716 年任館長期間,積極購買珍貴手稿本,開創字母排序編排目錄的方法,該館成為當時歐洲知識活動的中心。萊布尼茨對中國語言和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向來華耶穌會士瞭解許多有關中國的情況,沃爾芬比特爾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的中文手稿及中文書籍,最可能是這一時期收集來的。
 
  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的中文藏書有諸如《聖教日課》、《坤輿圖說》等入華耶穌會士的中文著述,但在藏書數量上並不多。其中有一些雜亂的中文手稿,初看就是中國人記帳的本子,當時很奇怪他們為什麼把幾頁沒名堂的東西當寶貝。接連看到了好幾份類似的材料時,我才開始有了不同的認識。他們之所以重視這些手稿帳本的真實原因在於,這些手稿帳本上記錄有漢語的物品名,數量,價錢,而且又是手寫體,因此可以當作學習漢語的真實語言材料。1 史學研究給予了手稿帳本新的靈魂。2019 年9 月初,臺灣清華大學的李毓中教授到訪北京外國語大學期間,向我介紹了他們的出版和研究計畫,我非常榮幸也很高興這些沉寂於海外的手稿帳本能夠影印出版,希望學界能對它們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 楊慧玲研究員

用户评价

评分

每當看到這種結合了「閩南」與「異域」的歷史研究,我的民族情感總會被激發。畢竟,咱這塊土地的人民,骨子裡流著的就是一股勇於冒險、四處打拼的血液。這批在菲律賓的唐人,他們的奮鬥史,其實就是咱台灣人精神的縮影。這本《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菲律賓唐人手稿》的出現,不僅是學術上的突破,更是文化記憶的找回。我希望這批手稿能揭示出一些過去被主流史觀忽略的細節,可能是關於他們對故鄉宗教信仰的堅持、對宗族榮譽的維護,或者是一些細微的日常片段,例如他們在異鄉如何過元宵節、如何祭拜祖先。這些瑣碎卻真實的描繪,才能讓歷史「活」起來,讓後代子孫能真正體會到,祖先們在面對巨大歷史變遷時,所展現出的那份韌性與智慧,這份連結,比任何學術論證都來得深刻有力。

评分

哎呀,這種文獻叢刊的出版,簡直就是給我們這些「老派」歷史迷的及時雨。現在市面上的歷史書,很多都追求快速閱讀和輕鬆理解,知識的密度相對被稀釋了。但這套「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叢刊」,光是名字就帶著一股沉穩厚重的學術氣息,一看就知道不是鬧著玩的。我最欣賞的是這種將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視角匯聚一堂的努力。菲律賓作為當時西班牙在亞洲的轉運站,必然承載了大量關於東亞貿易的資訊,而閩南商人作為其中的重要參與者,他們的視角是不可或缺的。我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關於「物產交換」的細節,像是當時哪些台灣特產(或許是鹿皮、或許是特定的農產品)是經由馬尼拉轉運到世界各地的,這能幫助我們理解早期台灣經濟在世界版圖中的定位,那種脈絡的清晰感,是重構歷史最迷人之處。

评分

收到這套叢刊的消息時,我的第一個反應是「這下有得啃了」。畢竟處理古代文獻,尤其還是外語文獻的翻譯,那種學術的嚴謹度和考證的細膩度,非得是專家學者才辦得到。我猜想,光是辨識那些手寫體的拉丁文或西班牙文,就已經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更何則要把其中涉及的閩南語詞彙、地名、人名,做最貼切的註解,這中間的學問可大了去了。我們讀歷史,最怕的就是「以今度古」,但有了這些當代的文獻作為基礎,就能夠更貼近當時人的思維框架和社會結構。對於關注「全球化」初期形態的歷史迷來說,這本書簡直是寶物。它提醒我們,台灣的歷史從來都不是孤立的一塊,而是緊密地鑲嵌在全球貿易和殖民網絡之中,那些在異鄉奮鬥的唐人身影,其實也共同塑造了我們今日的文化底色,這份深度和廣度,是現代圖書難以企及的。

评分

這本《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叢刊二: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菲律賓唐人手稿》,聽說收錄了許多珍貴的文獻,光是看到「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和「菲律賓唐人手稿」這幾個詞,我就忍不住好奇心大起。對於研究咱台灣歷史,特別是早期與南洋、西班牙殖民地互動的學者或愛好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座知識的金礦。我常常在想,在那個時代,咱早期的先民是如何在異地求生、如何與當地勢力交涉,乃至於他們對故鄉的思念,會不會都濃縮在這些泛黃的紙張裡?這套叢刊的整理和翻譯,肯定費了不少工夫,能讓現代人有機會接觸到這些一手資料,實在功德無量。我特別期待能從中一窺當時閩南移民在馬尼拉的生活樣貌,那種文化交融與衝突的現場感,絕對比教科書上的文字來得生動萬倍,光是想像那個場景,就覺得熱血沸騰,希望這套書的後續卷冊也能盡快問世,讓我們能拼湊出更完整的歷史拼圖。

评分

說實話,第一次看到書名時,腦中閃過的就是一連串的問號:這些手稿的保存狀況如何?文獻的內容側重在商業貿易、宗教傳播,還是社會糾紛?畢竟「唐人手稿」這四個字,太過廣泛,涵蓋的可能性太多了。如果書中能詳盡地記錄下當時唐人社群內部的組織架構、他們如何處理內部爭端,或者與西班牙當局的互動機制,那對於社會史的研究將有極大的貢獻。我個人很看重這種田野性質的歷史記錄,它比起官方檔案少了粉飾太平的成分,更接近真實的底層生活。希望這套叢刊的編輯團隊在整理時,能提供足夠的背景資料和註釋,否則光是文獻原文,對一般讀者來說,門檻還是高了些。不過,能有這樣一份系統性的整理出現,已經是台灣史學界的一大進步,值得給予肯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