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的商人:網路崛起、資訊爆炸、獲利崩跌,新聞媒體產業將何去何從?

真相的商人:網路崛起、資訊爆炸、獲利崩跌,新聞媒體產業將何去何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吉兒‧艾布蘭森
图书标签:
  • 新闻媒体
  • 媒体转型
  • 互联网
  • 信息爆炸
  • 商业模式
  • 新闻业
  • 媒体经济
  • 数字媒体
  • 真相
  • 媒体未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當新聞報導的公正性與準確性,被按讚數、推文與分享次數取代
我們對新聞還能抱持怎樣的期待?
 
  ★ 前《紐約時報》總編輯現身說法,四大媒體產業秘辛全揭露
  ★ 在網路普及、資訊爆炸的時代,新聞產業將往何處尋找全新藍海?
 
  ◆◆◆ 【看看你的個人特質最接近哪個新聞媒體?】◆◆◆
 
  1. 你搭火車抵達一個陌生城市,正在車站搞不清楚方向時,你將會:
  (A)試著尋找指示牌,或是詢問站務人員 (請至第2.題)
  (B)立刻拿起手機查詢Google地圖 (請至第3.題)
 
  2. 當你搭上了前往景點的公車,此時你會:
  (A)用手機查詢景點附近的餐廳,還有網路的食記 (請至第3.題)
  (B)跟旁邊的乘客聊天,分享彼此的目的地 (請至第4.題)
 
  3. 終於到了景點,壯麗的風景美不勝收,此時你會:
  (A)先拍照,並在臉書打卡,發IG限時動態 (你屬於:BUZZFEED)
  (B)先看好風景區的平面圖,找出最佳的遊覽路線 (你屬於:《華盛頓郵報》)
 
  4. 旅程平安賦歸,你想記錄下這次愉快的經驗,你會選擇:
  (A)不特別記錄,之後看臉書或IG上的回顧就好 (你屬於:Vice媒體)
  (B)用筆寫下,記在有點老舊但仍耐用的筆記本上 (你屬於:《紐約時報》)
 
  ──────────────────────
 
  ◆《紐約時報》
  你有點老派風格,喜愛傳統與穩定,堅持自己的風格與品味。《紐約時報》創立於1851年,是獲得最多普立茲獎的報社,專業的新聞品質一直是美國知識菁英的首選。《紐約時報》樹立古典新聞的典範,堅守新聞報導與業務廣告之間的獨立性,更努力推出令人驚豔的數位新聞。即使如此,報紙的銷量人不斷下滑,新聞與廣告間的防火牆已逐漸傾頹。
 
  ◆ BUZZFEED
  你追求流行、永遠走在趨勢前頭,重視同儕意見、喜愛分享。BUZZFEDD早期靠著許多「騙點閱」的標題,吸引文章瘋傳、創造大量流量而崛起,更發明讓人難以分辨是原創內容還是廣告的新形態「原生廣告」,引起許多爭議,但也讓其他媒體爭相模仿。臉書流行後,BUZZFEED將重心放在其上,近年因臉書演算法調整,流量下滑、獲利減少,內容不得不開始往調查性報導的方向調整。
 
  ◆《華盛頓郵報》
  你擁有滿腔熱血,看不慣社會中許多不公義的事情,希望打破權貴的高牆。《華盛頓郵報》創立於1877年,同樣是聲譽卓著的報社,以揭露美國總統尼克森的「水門案」名噪一時。2013年,Amazon公司的貝佐斯買下《華盛頓郵報》,成為《華盛頓郵報》的新主人,正式宣告迎接網路時代,但外界也憂心報導的公正性與中立性是否會受到網路的侵蝕。
 
  ◆ Vice媒體
  你特立獨行、與眾不同,討厭傳統的社會規範,勇於突破框架。Vice雜誌以前衛的獨立藝術、地下文化為內容主軸,吸引大量的年輕人,使其在眾多老牌雜誌中能脫穎而出。顛覆性的內容雖然引起熱議,但也常讓廣告商卻步。近年則往個人經驗為主的採訪式報導來調整,並開始關注社會性議題。
 
  -------------------------------------------
 
  ▍數位化衝擊 ▍
  Google、臉書、IG、Youtube出現,資訊的提供方式更多元化、數量也爆炸性的成長,人們不再依靠新聞作為資訊的來源;加上假新聞充斥,操控新聞的傳言不斷,在外在威脅與內在劣勢的包圍下,新聞產業陷入衰退的深谷,亟欲找出重振之道。
 
  ▍四大媒體公司  ▍
  作者以傳統的《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兩大報社,以及BuzzFeed網站和從雜誌起家的Vice媒體集團等,兩新兩舊的四家美國媒體公司為主軸,深入訪談領導者、記者、編輯、技術人員等相關人士,從公司發展歷史開始娓娓道來大眾傳播產業的榮耀與難題,以及產業未來的選擇與命運。
 
  ▍新聞產業的未來  ▍
  未來的新聞產業,將是在新聞獨立/尋找財源、節省成本/投入資源、提供資訊/娛樂大眾、追求流量/追求品質之間找尋平衡點。新聞產業不會消失,但一定會改頭換面。
 
本書特色
 
  ★作者長期在新聞產業耕耘,提供最炙手可熱的親身經驗,以及第一線新聞從業人員的精采故事。
  ★全書文字犀利、機鋒處處,除詳實記錄外,也針砭時事、產業利弊,並坦白個人在新聞業奮鬥多年的心路歷程。
  ★人手一機的時代,你從何處吸收資訊?當資訊量超過負荷,你如何做選擇?當假新聞充斥氾濫,你如何判斷事實真偽?
  ★翻開本書,提供一個思考的契機,靜下來好好地想想:我,需要看到什麼資訊?我,想要看到什麼樣的內容?
 
各界推薦
 
  ▍專文領讀  ▍
  林照真│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
  楊士範│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共同創辦人
 
  ▍公正推薦  ▍
  方君竹│公視「記者真心話」主持人
  王怡人│「JC趨勢財經觀點」版主
  呂昱達│「丹尼老師的公民教室」創辦人
  矽谷阿雅│前臉書產品經理
  房慧真│報導文學作家
  胡元輝│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陳順孝│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
  張鐵志│VERSE創辦人、社長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顏擇雅│作家、出版人
 
  為了讓讀者真正了解美國新聞產業的生存命脈,本書作者非常精準地找了BuzzFeed、Vice兩家新媒體公司,來和《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知名老報紙PK。光是四個主角登場,就已經搶盡風頭。作者的書寫與學者不同,本書敘事呈現清晰的事件脈絡,文字溢散多汁的細節,翻譯成中文後依然保存原味。美國原本嚴肅的新聞媒體轉型歷程,頓時成了膾炙人口的章回小說。──林照真│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
 
  所有新聞媒體工作者和所有關心新聞媒體的讀者,都很值得花上一點時間(好啦,很多一點)好好從第一頁閱讀這本書,從中瞭解,我們現在認知的新聞媒體環境是如何在過去這二十幾年中慢慢型塑成現在的樣貌。──楊士範│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共同創辦人
 
  該死的好看……一本超棒的書!──《紐約時報》書評
 
  某種程度上講,艾布蘭森的書是寫給新聞界的一封情書……但是這些情人節禮物與她對高階管理者們的尖銳評價一起送達。──《華盛頓郵報》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全球金融危机、数字经济转型与企业战略重塑的深度分析著作的简介。 --- 书名:《无形之手与数字化熔炉:全球金融脉络重塑、数据驱动的权力转移与未来经济图景》 作者: [此处留空,以保持通用性] 内容简介: 这部宏大的著作,深刻剖析了自二十一世纪初以来,全球经济结构所经历的颠覆性变革。它并非聚焦于单一产业的兴衰,而是将视野投向驱动这一切变革的底层逻辑:资本的流动性、信息的价值重估,以及技术进步如何重塑了人类社会的协作与竞争模式。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传统基于稀缺性和物理资产的经济范式正在被一种全新的、基于数据密度与网络效应的新范式所取代。这种转变并非渐进式的演化,而是一场剧烈的“熔化与重结晶”过程,它对既有的权力结构、商业模式乃至社会契约都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 第一部分:金融脉络的重构与系统性风险的演进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货币体系、主权债务结构以及影子银行体系的演变路径。作者细致地梳理了量化宽松政策(QE)的长期效应,揭示了超低利率环境如何催生了“僵尸企业”的泛滥,以及资产泡沫在不同地域间的溢出效应。 书中特别关注了“金融的去中介化”趋势,即区块链技术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兴起对传统银行和清算机构构成的潜在威胁。这种威胁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竞争,更是一种对信任机制的重塑——信任正在从中心化的权威机构转移到去中心化的算法和分布式账本上。我们审视了资本流动速度的指数级增加,如何使得监管的滞后性成为常态,从而加剧了系统性风险的复杂性。 第二部分:数据的权力与数字平台的垄断效应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全书的重中之重,聚焦于数字经济时代的“数据即燃料”理论。作者构建了一个分析框架,用以衡量和评估平台经济中数据采集、处理和变现的能力如何转化为市场主导地位。 书中详尽分析了“飞轮效应”在大型科技企业(Big Tech)中的运作机制:用户基数越大,产生的数据越多;数据越丰富,算法越精准;算法越精准,用户体验越好,从而进一步吸引更多用户。这种自我强化的循环,导致了前所未有的市场集中度。我们不再讨论“谁拥有生产资料”,而是探讨“谁拥有连接、定义和解释信息流动的能力”。 书中案例涵盖了从云计算基础设施的垄断,到社交网络的内容审核权力,再到人工智能模型训练数据的稀缺性。这揭示了一种新的经济壁垒:进入壁垒不再是工厂和设备,而是数据池的规模和算法的深度。 第三部分: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生存挑战 本部分将焦点转向那些在数字化浪潮中处于转型十字路口的传统产业部门——制造业、物流、能源以及零售业。作者认为,这些领域的“数字化转型”绝非简单的流程自动化,而是一场涉及价值链重构的深刻变革。 对于制造业而言,物联网(IoT)和数字孪生技术正在模糊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界限,使得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成为可能,从而挑战了福特主义的规模经济模型。对于零售业,线上线下的融合(O2O)不再是竞争优势,而是生存前提。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效率至上”的数字化思维如何与供应链的韧性、以及对地方社区经济的责任之间产生张力。 我们分析了“最后一公里”的竞争如何从实体门店转向数据驱动的履约网络,并探讨了边缘计算的兴起如何开始削弱少数核心数据中心的绝对控制力。 第四部分:未来经济的治理与社会契约的再协商 最后,本书探讨了在信息爆炸和算法治理的时代,政府、企业和社会需要如何重新协商其关系。当决策权越来越多地委托给不透明的算法时,如何保障公平性、透明度和问责制? 作者认为,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力红利分配不均,是加剧全球贫富差距和社会分裂的关键因素。本书探讨了针对数字巨头的反垄断措施的有效性,以及全球税收体系如何应对跨国数字服务的“利润转移”行为。同时,本书也对未来可能的经济形态——例如基于声誉和贡献的数字身份体系,以及对数据所有权的新法律框架——进行了前瞻性的思考。 总结而言, 《无形之手与数字化熔炉》是一部旨在帮助决策者、企业家和严肃读者理解当前经济奇点状态的指南。它要求我们跳出单一的行业视角,从资本、数据、算法和治理的交汇点,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经济生态系统,并为即将到来的、更具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的未来做好准备。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描绘了变革的宏大图景,更提供了分析这种复杂性的必要工具。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吉兒‧艾布蘭森(Jill Abramson)
 
  現為《衛報》專欄作者、哈佛大學資深講師。曾任《紐約時報》總編輯,為該報一百六十年歷史中第一位擔任此職位的女性;也曾於《華爾街日報》擔任資深編輯,在新聞產業耕耘超過二十年。曾入選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並獲得富比士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殊榮。
 
譯者簡介
 
吳書榆
 
  國立臺灣大學經濟系、英國倫敦大學經濟所畢業。曾任職公家機關,於軟體業擔任研究、企畫與行銷相關工作,目前為自由文字工作者。專職從事筆譯十餘年,以財經、商管、社會、心理為主,用養孩子的心情對待每一本譯作。
 
  近期譯作有《金融創造文明》、《徹底坦率:一種有溫度而真誠的領導》、《經濟學的40堂公開課》、《向上管理‧向下管理》與《經濟學A-Z速查指南》等等。

图书目录

推薦序 終究,還是靠新聞得到尊敬(林照真)
推薦序 新聞的未來(楊士範)
自序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崛起──BUZZFEED,之一
第二章 顛覆──VICE媒體,之一
第三章 傳統──《紐約時報》,之一
第四章 衰退──《華盛頓郵報》,之一

第二部分
第五章 趨勢──BUZZFEED,之二
第六章 從眾──VICE,之二
第七章 掙扎──《紐約時報》,之二
第八章 改變──《華盛頓郵報》,之二

第三部分
第九章 臉書
第十章 突破──BUZZFEED,之三
第十一章 轉型──VICE,之三
第十二章 重生──《紐約時報》,之三
第十三章 再起──《華盛頓郵報》,之三

參考書目
註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57184
  • 叢書系列:Big Ideas
  • 規格:平裝 / 640頁 / 14.8 x 21 x 3.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節錄)
 
  這場盛宴慶讚的是新聞的黃金年代,但與會者正經歷著新聞的焦慮年代,每一個人都認識某個被收購或被裁員的同業。過去十年來,新聞業提供的編輯與記者職務,以金額來說少了十三億美元,自二○○○年以來約少了百分之六十的從業人員。得過獎的報社有些已經退出產業(退出的總共超過三百家),有些則是規模完全無法和過去相比。不斷有人信誓旦旦,說什麼可以用更少的資源做出更多的成果。還有新來的參賽者,雖然市場把他們的價值估得很高,但是要賺得利潤仍是困難重重。
 
  在此同時,蒐羅新聞成本仍高不可攀,全球都一樣。要贏得普立茲獎的調查性報導(investigative reporting)需要用幾個月的時間追蹤,編撰並要在法律上能刀槍不入需要的時間更長,而且後面這種成本更高。編輯必須捍衛準確度和公平性:當大事爆發,他們得搶直升機或派很多記者塞爆現場,此時無力去擔心會超出預算。這些獎項要彰顯的新聞品質一直在遭受威脅,岌岌可危的不單是新聞業而已,還有格局更大的民主社會中的真相與事實、人民知的權利以及比他們報導的政治更重要的新聞來源。
 
  所有編輯都在集結人力報導總統大選時,從沒想過選民交付權力的對象居然是一個說他們是魔鬼代言人、「假新聞媒體」的人。在唐納‧川普(Donald Trump)的造勢大會上,他的支持者在封鎖線後方嘲弄著報導大選記者。川普的說謊成性,挑戰所有所謂客觀的舊規則,迫使新聞記者扮演了看來讓人不安(至少在很多保守美國人的眼中)的角色,成為和現任總統對抗的人。
 
  新聞記者在乎的每一件事,都受到攻擊。他們啜飲美酒的這座廣闊博物館,最初成立的用意是為了讚頌新聞這一行光榮的過去,但如今重要的桂冠已經變成量化指標了:點擊率、按讚數、推文與網頁的瀏覽次數和互動時間長短。
 
  除了政治氛圍之外,傳統新聞媒體本身也造成了公眾信任消退。各種自找的醜聞傷害了他們的可信度,例如《華盛頓郵報》的珍奈‧庫克(Janet Cooke)和《紐約時報》的傑森‧布萊爾(Jayson Blair)事件、伊拉克戰爭爆發前的報導,還有最近以發爭議的報導,比方說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電郵事件、民主黨辦公室電腦中被駭的資訊,以及完全沒想過川普有可能當選。目前多數美國人取得新聞的管道是透過手機、社交媒體、各種資料來源(比方說他們非常信任的家人)或是各個另類右派的網站,讓有線電視的新聞節目、來自俄羅斯的機器人網軍以及品牌置入內容(branded content)更加兩極化。
 
  我用局外人的眼光來看會場,在焦慮之下瞥見《紐約時報》的老朋友和前同事:作家安娜‧昆德蘭(Anna Quindlen),還有伊莎貝‧薇克森(Isabel Wilkerson),她穿著一襲紅洋裝熠熠生輝。薇克森是第一位贏得普立茲專題寫作獎(Pulitzer for feature writing)的黑人記者,描繪出芝加哥南區(South Side)一名四年級學生讓人心痛的境況。二○一四年時擔任《紐約時報》執行總編的我已經被炒魷魚,但解雇我的小亞瑟‧薩斯柏格仍慷慨邀請我今天到場,和《紐約時報》大家庭一起慶祝我們的普立茲傳統。在我先擔任編輯主任(managing editor)、之後升任執行總編(executive editor)期間(當時我是第一位接下這些職務的女性,也是僅有的女性),《紐約時報》共拿下二十四座普立茲獎。
 
  我在水門案期間成為記者。那時我是年紀和大學生相仿的女性,能加入水門案兩大記者鮑伯‧伍華德(Bob Woodward)和卡爾‧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行列的機會微乎其微,但是他們針對尼克森卑鄙劣行所做的突破性調查,激發了我放膽一試。我從《時代》(Time)雜誌起步,一路攀到新聞界的最高階,然後重摔下來。我很熟悉新聞的新生態,很清楚這裡的品牌原生廣告(native advertising)、騙人點選的聳動標題,以及全年無休的節奏,然而,我並不在這樣的世界裡長大的。當傳統報社努力跟上科技,各家的執行總編也得背負著成為數位大師的期待,還要任由商業需求導引他們所下的編輯判斷。
 
  水門案之後有一本書特別激勵我、導引我成為記者,那就是一九七九年出版的《媒介與權勢》(The Powers That Be)。本書作者大衛‧哈伯斯坦(David Halberstam),在《紐約時報》擔任記者時因為報導越戰而得到普立茲獎。這本書檢視四家極具影響力的新聞媒體公司背景及其發展路徑,分別為:《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CBS新聞(CBS News)以及時代公司(Time Inc.)。哈伯斯坦寫作本書時是新聞極盛的時代,在那之前,《華盛頓郵報》才剛剛爆出一連串的報導,後來引發了美國史上第一次的總統辭職事件,CBS則扮演了要角,打開了美國的眼界,去檢視越戰的徒勞無功。比起一九九○年代的線上出版蓬勃發展,上述這些事情發生的時間要早多了,當時,印報紙就像印鈔票,裡面塞滿了徵人啟事和百貨公司的廣告,報社也在愈來愈多的城市裡享有獲利豐厚的獨佔地位。就算是《巴爾的摩太陽報》(Baltimore Sun)這類比較小型的報社,也都有預算聘用海外特派人員,駐紮在東京、柏林等遙遠大城。
 
  哈伯斯坦採用編年方式,細說這四大機構如何在二戰之後不僅財務上大為成功,更在新聞報導上力求卓越。理查‧洛維拉(Richard Rovere)是《紐約客》(New Yorker)雜誌長期的政治評論家,他也在這個時代寫作,重要的政治議題主要都道德議題,比方說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民權、越戰、水門案等等,哈伯斯坦筆下的四大新聞機構,就是透過這些危機在美國扮演受人尊崇的角色。洛維拉也警告麻煩即將出現,因為這些由家族經營的報社和華爾街以及各種只在乎小節的人愈走愈近。
 
  觀察周遭環境之後,我在這場普立茲獎盛宴上湧出一種無法承受的感覺,現在,權力的移轉就在我們眼前發生,一如哈伯斯坦寫書當時。數位時代裡的新聞無所不在,卻比過去更難找到值得信賴的資訊或支持新聞發展的財務模式。新聞編採單位遭到大幅縮減,至今行動未歇。《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二○○七年關閉海外新聞聯絡處,《華盛頓郵報》也在兩年後關閉紐約、洛杉磯與芝加哥的美國國內分處。新進的參與者(特別值得注意的如BuzzFeed和Vice 媒體)則開闢了國際辦事處,善用網路的力量讓任何人在全世界都能培養出群眾,卻無法填補消失的報導能力。
 
  我們這個時代也有自己的道德危機,其中有些是媒體自作自受,比方說:伊拉克戰爭之前的假新聞、美國情報機構對人民進行令人憂心的監控以及對於川普拱上台的力量是而不見。哈伯斯坦所讚賞的信任和權威,以及相關的商業模式,看來都岌岌可危。
 
  ──────────────────────
 
  對我來說,從二○○七年開始寫起這本書,看來是個好的出發點,這一年,幾乎一切都變了。二○○七年我們看到iPhone 問世,新聞應用程式成為很多人主要的新聞閱讀裝置。臉書也在不久之前引進動態消息(News Feed),很來成為很多美國人傳播新聞的管道。同樣也是在一年,Vice媒體決定在YouTube上利用數位影片來創作關於他鄉遠方的沉浸式紀錄片,吸引新的群眾去閱讀新聞。喬納‧裴瑞帝世代有學院派氣息、眼光看的很遠的人,他開始做實驗,看看新聞要怎樣才能爆紅瘋傳,拼拼湊湊打造出一個他稱為BuzzFeed的新網站。
 
  至於仍為美國一般大眾主流報紙的《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對他們來說二○○七年是分崩離析的開始。隨著危機漸漸逼近,再加上當年遷至新大樓產生的成本,很快的,《紐約時報》就不得不求助於卡洛斯‧史林(Carlos Slim),請這位大亨寬貸二‧五億美元。這也導致報社要出租總部多數的樓層;在薩斯柏格先生眼中,可是把這棟大樓當成一個強大多媒體新帝國的總部。場景換到《華盛頓郵報》,凱薩琳‧葳默思(Katharine Weymouth)很有外祖母凱薩琳‧葛蘭姆(Katharine Graham)之風(她甚至還會配戴外祖母的招牌珍珠項鍊去上班),她成為發行人兼執行長,被財務問題狠狠搧了一耳光。新聞界人士開始問,到目前為止仍爆出最重要大消息的新聞體系這兩大支柱,能否撐過轉型期邁向數位。
 
  創造憲法第一修正案想要保護的新聞、做出報導讓有權有勢的人物與機構有所擔當,這種氣氛已經愈來愈淡。在歐巴馬總統(President Barack Obama)主政期間有許多洩密事件的刑事調查,遠遠超過前幾任政府的冷酷探查。雖然有《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揭露了政府竊聽人民的機密行動與折磨恐怖分子疑犯的秘密海外監獄,但政府內部的資訊來源與吹哨者紛紛噤聲,擔心遭到起訴。記者被迫去做證並揭露自己的秘密消息來源,他們遭受威脅,若拒絕遵從強制性的傳票傳喚,就會有牢獄之災。有些洩密調查波及《紐約時報》的記者,我也曾公開抨擊洩密調查,直指歐巴馬政府在遮遮掩掩這方面堪比尼克森,讓白宮的新聞官傷透腦筋。《華盛頓郵報》有一位前任編輯說,如果政府用人民的名義對恐怖分子宣戰,人民需要有媒體來告知他們這件事,我同意。要得到「受統治者的同意」(consent of the governed),必須做到這一點。
 
  在川普的時代,這些問題更加嚴重。已然弱化的傳統新聞機構能否繼續肩負使命,成為美國建國先賢設想的自由媒體?娛樂大眾能帶來的豐厚獲利,會不會讓他們拋下提供資訊的責任?除了某些大富豪業主的一時興起之外,會不會出現其他商業模式可以支持收集優質新聞的行動?當總統的人幾乎每天都假新聞掛在嘴上,這樣還能找回人民對於新聞媒體的信任嗎?就我來看,這些都是很重要的議題。
 
  試著回答這些問題需要時間;而,由於我要寫這本書、以歷史敘事來訴說這四家截然不同的新聞相關企業,讓我有幸走進新聞編採室的最前線。我和這些公司的領導者、科技技術人員、記者與編輯纏鬥了兩年之後,我或許多少能掌握到優質新聞是否能有未來。
 
  我口中的「優質新聞」所指為何?我的意思是非商品化、只記錄何地發生何事的新聞,例如公關公司發出的新聞稿或是正式場合的發布報導。這些是每天都會出現的新聞。
 
  優質新聞涉及原創報導,要深入挖掘以找到故事背後的故事。調查性報導查探金錢和政治、企業行為之間的黑暗關係,國際報導傳回天涯海角與危險交戰區域的最新消息。優質新聞是需要專業新聞記者善用技能並運用第一流的工具(例如資料庫與群眾外包、以及古早的親身實地訪查等等)、以填補背景故事空白的報導;是完整呈現並善用數位科技以提供現場說明與影像、進一步解釋事件如何發生的報導;是經過編輯、尊重讀者智慧而非濫用閱聽人情緒的報導。
 
  在這個世界能做出優質新聞的地方並不多,甚至也沒有太多人是以此為目標,但是,我要寫的這四家公司有能力、而且有時候也真的做到了,他們是:BuzzFeed、Vice媒體、《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提到BuzzFeed ,因為這家公司成功體現臉書如何影響網路上的資訊傳播。講Vice媒體,是因為數位影片和串流服務迅速取代傳統有線與無線電視,贏得愛看螢幕不愛閱讀的年輕群眾忠心投靠。《紐約時報》則是因為這家報社涵蓋的主題與地區更多、更深入,遠勝過其他新聞機構。至於《華盛頓郵報》,則是因為這家報社找回失落榮光的旅程激勵人心,是美國政治與政府中最重要的一頁。這是四家領導機構,產出我們每天討論的重要報導(我永遠都沒辦法使用「內容」來代替「報導」)。這四家機構也全都瀕臨生死存亡關頭。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真是直指當代社會的痛點啊!「真相的商人」這個詞,光聽就讓人聯想到那些在資訊洪流中穿梭,試圖從中牟利的角色。身為一個長期關注媒體生態的台灣讀者,我總覺得我們正處在一個極度矛盾的時代:訊息多到爆炸,理論上人人都能獲得最完整的資訊,但實際上,我們似乎離「真相」越來越遠,反而被演算法推播的同溫層困得更緊。這本書如果能深入剖析這個「商人」的本質,探討他們如何將新聞內容包裝、販售,甚至扭曲,那就太有價值了。特別是提到「網路崛起」和「資訊爆炸」,這兩者對傳統媒體的衝擊,絕對是結構性的,不是簡單換個數位平台就能應付的。我很好奇作者如何描繪出這個產業在轉型過程中的掙扎與陣痛,畢竟,當廣告收入被科技巨頭瓜分殆盡,媒體的生存邏輯就必須徹底重寫,這關乎到我們社會的公共討論空間是否會萎縮或異化。

评分

「新聞媒體產業將何去何從?」——這個終極提問,是懸在我們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說實話,現在走在街上,看著那些充滿聳動標題、快速消費的內容,我常常感到一種深刻的無力感。如果這本書能描繪出幾條可能的未來航道,哪怕是充滿風險的,也比現在這種迷航的狀態要好。例如,它會不會探討科技公司本身(如Google或Meta)的角色轉變,從單純的發行平台,變成事實上的內容策展者或發行者?這對媒體的自主性是極大的威脅。我個人非常期待看到對「去中心化」或「社區媒體」這類新興模式的論述,看看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是否有一種更貼近讀者、更具信任基礎的新型態能夠冒出來,對抗那些龐大的商業利益集團。

评分

從「真相的商人」這個視角切入,我預期這本書會非常銳利地解剖新聞生產鏈中的「不誠實」環節。這不一定是指假新聞,更多的是指那些為了迎合演算法或特定金主,而犧牲了報導深度與公正性的灰色地帶。對於我們這些每天接觸海量訊息的普通人來說,分辨哪些是「商業交易後的資訊」,哪些是「基於專業倫理的呈現」,已經成了一種高難度的技能訓練。因此,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對業界的批判,也能成為一本給大眾的「閱讀指南」——教我們如何辨識這個時代「商人的手法」。如果它能幫助讀者在面對鋪天蓋地的資訊時,重新建立起對資訊來源的警覺心和批判性思維,那它的價值就不僅僅停留在產業分析,而是擴展到了公民教育的層面,這對社會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评分

「獲利崩跌」這三個字,簡直是敲響了所有傳統媒體人的警鐘。在過去那個報紙還能靠發行量和廣告量支撐的年代,新聞被視為一種「產品」,有其固定的市場價值。然而,在網路時代,資訊的邊際成本趨近於零,內容似乎變得「免費」了,這對整個價值鏈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我猜測這本書會花很大篇幅去探討訂閱制、贊助模式,以及各種新興的內容變現路徑。但問題是,當讀者習慣了免費獲取資訊後,如何說服他們為高品質的、深入的報導付費?這不只是商業模式的問題,更是社會價值觀的轉變。我希望作者能跳脫出單純的商業分析,去觸及「資訊的價值」究竟該如何重新被定義,否則,媒體的未來就真的只剩下提供廉價娛樂或極端觀點的份了。

评分

光看書名,就能感受到一股濃濃的「末日預言」氛圍,但願它不是一本只會抱怨「以前比較好」的懷舊之作。我更期待它能提出一些具體、接地氣的觀察,特別是針對台灣這個相對特殊的媒體環境。我們的媒體圈,除了面對全球性的數位轉型壓力外,還得在政治光譜的兩端之間小心翼翼地求生存,這使得「獲利崩跌」背後,往往還夾雜著意識形態的角力。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讓我們理解,當「獲利」的壓力越大,新聞專業性(也就是追求「真相」的初衷)是如何被犧牲的,那就太有啟發性了。我總覺得,新聞從業人員現在就像在走鋼索,一邊要追逐點擊率以求活下去,一邊又得承擔社會監督的責任,這種內在衝突,如果能被深刻揭示,將會非常震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