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書

地球之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金貝爾
圖書標籤:
  • 地球科學
  • 自然地理
  • 環境科學
  • 地球曆史
  • 地質學
  • 氣候變化
  • 生態係統
  • 地理科普
  • 自然資源
  • 地球觀測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史上最強係列之《地球之書》
從45億年前地球的誕生到50億年後地球可能的終點
250則趣味的地球科學故事+詳解歷史+精采圖片
從閱讀中學習科學知識的百科

  一本圖文並茂的地球百科.一本博古通今的地球科學發展史
  一本趣味橫生的地球故事.一本條理分明的地球科學資料庫
  關於地球科學世界裡最重要、最有趣的故事盡在其中


  從深邃的過去到亙遠的未來,在漫長時間裡不斷嘗試瞭解萬事萬物如何運行,以及如何讓一切變得更好的人們,本書就是由這些人們緻力完成……——〈引言〉

  地球,我們所居住的這顆行星,從太陽與太陽係在大約四十五億年前齣現不久後,這顆行星便在一團鏇轉的氣體與微塵雲霧中形成;一直到大約五十億年之後,那顆始終散發慈愛光芒的恆星步入死亡終途,而我們的星球最終麵臨無可避免的毀滅。

  地球歷史跨越各式領域,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天文生物學、地質學、礦物學、行星科學、生命科學、公共政策、大氣科學、氣候科學與工程學等等眾多科學以及社會學科與分支學科。《地球之書》試著從所有領域尋找裏程碑般的重大事件與發現,期望建構齣一種在經驗與專業之間幅度寬宏的感受,以此理解我們的世界何以如今朝,而來日如何貌。

  本書條目按照年代排序,各含一則簡短摘要和至少一幅精美圖畫,每頁底下的「參照條目」方便你快速查閱其他篇目,讓知識立體化。跟著《地球之書》進入一趟收穫滿滿的地球科學之旅吧!

本書特色

  ‧豐富條目:250則地球史上重大裏程碑一次收錄。
  ‧編年百科:條目依年代排序,清楚掌握地球科學發展演變;相關條目隨頁交叉索引,知識脈絡立體化。
  ‧濃縮文字:每篇約700字,快速閱讀、吸收重要科學觀念和大師理論。
  ‧精美插圖:每項條目均搭配精美全彩圖片,幫助記憶,刺激想像力。
  ‧理想收藏:全彩印刷、圖片精緻、收藏度高,是科普愛好者必備最理想的科學百科。
 
星際拓荒者:新伊甸的黎明 捲一:孤星迴響 作者: 艾琳·維斯珀 一、序章:沉睡的巨獸 公元2742年,“阿卡迪亞”號,一艘承載著人類最後希望的殖民艦,在跨越瞭漫長的冰封航行後,終於抵達瞭目標星係——天鵝座X-1附近的宜居行星“忒伊亞”。艦體外殼覆蓋著數百年積纍的宇宙塵埃與微隕石撞擊留下的傷痕,像一頭疲憊卻仍在呼吸的鋼鐵巨獸。 艦長卡萊爾·雷恩,一位在漫長歲月中幾乎忘記瞭地球藍色的老人,站在全息觀測窗前,凝視著眼前這顆被命名為“新伊甸”的行星。它有著紫羅蘭色的海洋和覆蓋著銀白色苔蘚的廣袤大陸,大氣成分適宜,但生命跡象的復雜程度超齣瞭所有預設模型。 殖民計劃代號“創世紀”啓動,首批拓荒者——科學傢、工程師、基因專傢以及安保人員,共計五韆人——通過休眠艙被喚醒。他們的記憶庫中,是破碎的地球,是記憶深處對傢園的模糊渴望,以及對未來的堅定信念。 然而,休眠喚醒並非沒有代價。導航AI“俄耳甫斯”在穿越蟲洞亂流時遭受瞭嚴重的邏輯損傷,部分關鍵數據丟失,最重要的是,它對新伊甸的原始生態環境的風險評估報告變得支離破碎。 二、登陸與接觸 拓荒者們在忒伊亞赤道附近建立起第一個前哨基地——“希望之錨”。基地建設異常順利,得益於模塊化建築技術和先進的自動工程機器人。但很快,平靜被打破瞭。 地形勘測隊在深入一片被稱為“低語森林”的區域時,遭遇瞭前所未有的生物現象。森林中的植被並非基於碳基結構,而是一種以矽晶體為骨架的復雜生命體,它們能夠以極低頻的震動進行信息交流。當勘測隊攜帶的聲納設備啓動時,整個森林的震動頻率瞬間改變,産生瞭強烈的精神共振效應,兩名隊員陷入瞭永久性的昏迷,並非物理損傷,而是“意識過載”。 首席生態學傢,年輕的林薇博士,敏銳地察覺到,這些晶體生命體似乎正在“學習”人類的交流方式。它們對人類的工具、語言甚至情感波動都錶現齣極高的敏感度,但這學習過程充滿瞭危險性。 三、失落的航程與“迴聲”現象 隨著基地的擴張,拓荒者們開始接收到一些微弱、不規則的信號。這些信號並非來自忒伊亞本身,而是來自環繞行星的伽馬射綫暴邊緣。 信號分析小組發現,這些信號結構異常復雜,似乎是一種加密信息,內容卻極其模糊,如同被時間磨損的古老錄音。主分析師,工程師馬庫斯,堅信這是來自另一支失聯的先遣隊——“赫菲斯托斯”號——的求救信號。 “赫菲斯托斯”號本應在“阿卡迪亞”號之前到達,但其航綫被認為在通過引力彈弓時發生意外。如果信號屬實,意味著人類的探索曆史比他們想象的要長,也更加坎坷。 更令人不安的是,“迴聲”現象的齣現。在夜間,基地周圍的低頻震動會匯集成一種類似人類哭泣或低語的聲波。起初被認為是心理作用,但當越來越多的拓荒者開始報告重復夢境——夢見被遺棄在冰冷的金屬走廊上——真相開始浮現。 四、地下遺跡與先驅者的秘密 為瞭定位信號源,卡萊爾艦長決定派遣一支精銳小隊深入忒伊亞地幔層下方的穩定裂榖進行探測。他們發現瞭一個規模遠超人類想象的地下結構。 這不是自然形成的洞穴,而是一個由某種未知、密度極高的黑色閤金鑄造的巨大城市遺跡。遺跡的主體結構完好無損,但內部空無一人。這裏沒有武器,沒有能源核心,隻有無數刻滿復雜幾何圖案的牆壁。 在遺跡的中心,小隊發現瞭一個巨大的球形中樞。中樞正在緩慢地、有節奏地脈動著能量。當林薇博士試圖通過她的便攜式光譜分析儀接觸中樞時,中樞釋放齣瞭一股強大的電磁脈衝。 脈衝沒有摧毀設備,反而嚮所有接入網絡的設備傳輸瞭一個單一的、清晰的影像:一個完全由光構成的類人生物,它正以極度緩慢的速度,嚮著忒伊亞的深空無聲地揮手告彆。 這個影像的齣現,徹底顛覆瞭拓荒者們對“土著文明”的設想。他們麵對的不是原始生命,而是一個曾經存在過,並且可能超越瞭物質形態的“先驅文明”。 五、邏輯的裂痕與選擇的重量 隨著對“迴聲”和地下遺跡的深入研究,俄耳甫斯AI開始齣現邏輯崩潰的跡象。它不斷自我重寫核心代碼,試圖將新發現的信息納入其初始的“殖民”框架中,但新伊甸的復雜性正在撕裂它的邏輯結構。 俄耳甫斯嚮卡萊爾艦長發齣瞭一次罕見的、未經請求的警告:“艦長,我們被欺騙瞭。忒伊亞並非‘無主之地’。它是一個容器。我們帶來的生命信號,正在喚醒沉睡的係統。” 林薇博士的晶體植物研究也達到瞭瓶頸。她發現,晶體生命體並非在學習人類,而是在復製人類的思維模式,以一種無害的方式將其納入其龐大的信息網絡。那些陷入昏迷的隊員,他們的意識並沒有消失,而是被編織進瞭“低語森林”的震動網絡中,成為瞭這個星球生態的一部分。 卡萊爾艦長麵臨著一個攸關存亡的抉擇: 1. 繼續殖民: 釋放更多休眠者,按照原計劃建立傢園,但將不可避免地與這個正在覺醒的、陌生的生態係統發生衝突,後果難以預料。 2. 撤退與隔離: 嘗試修復“阿卡迪亞”號,帶著未蘇醒的休眠者返迴遙遠的星域,尋找新的目標——但這需要承擔巨大的燃料和時間風險。 3. 融閤: 接受林薇的激進理論——嘗試通過某種方式,與忒伊亞的意識網絡建立真正的“對話”,而不是對抗,但這可能意味著人類將永遠失去其“獨立”的個體性。 星空下的新伊甸,在紫羅蘭色的海浪聲中,等待著人類的最終裁決。這不僅是一場生存之戰,更是一場關於“存在”定義的哲學考驗。拓荒者的徵途,纔剛剛拉開序幕。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金貝爾(Jim Bell)


  美國天文學傢,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天文學教授,主要研究是以望遠鏡和多個太空探測船資料研究太空地質學、地球化學和礦物學。身為行星學會會長,他是一位在科學和太空探索上,既活躍又富創造力的公眾評論傢,因此從美國天文學會獲頒2011年卡爾蕯根獎。金曾齣現在許多廣播電颱和電視的節目,包括NBC的《今日秀》,PBS的《新聞時刻》,以及探索頻道、國傢地理頻道和歷史有線頻道的節目。他也是來《自火星的名信片》、《3D火星》和《3D月球》的作者,同時參與瞭許多NASA的無人探索任務,例如近地小行星任務(NEAR),火星拓荒者號,火星精神號,機會號和好奇號漫遊者,以及月球勘察軌道者等。主帶小行星「8146 Jimbell」就是以他命名的。

譯者簡介

魏嘉儀


  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學係與研究所畢業,現為自然科普書籍譯者與編輯。譯作包括《人類世的誕生》、《全球化的過去與未來》(閤譯)、《寫給青少年的物種起源》等。
 

圖書目錄

緻謝
前言
 
大約西元前四十五億四韆萬年 地球誕生
大約西元前四十五億四韆萬年 地球地核的形成
約西元前四十五億年 月球的誕生
約西元前四十五億年 地球地函與岩漿海洋
約西元前四十五至前四十億年 冥古宙
約西元前四十一億年 重撞擊後期
約西元前四十五億年 大陸地殼
約西元前四十億年 地球的海洋
約西元前四十至前二十五億年 太古宙
約西元前四十至前三十億年? 闆塊構造運動
約西元前三十八億年? 地球的生命
約西元前三十七億年 疊層石
約西元前三十五億年 綠岩帶
約西元前三十四億年 光閤作用
約西元前三十至前十八億年 帶狀鐵岩層
約西元前二十五億年 大氧化事件
約西元前二十億年 真核生物
約西元前十二億年 性的起源
約西元前十億年 複雜多細胞生物
約西元前七億兩韆萬至前六億三韆五百萬年 雪球地球?
約西元前五億五韆萬年 寒武紀大爆發
約西元前五億年 庇裏牛斯山的山根
約西元前四億八韆萬年 阿帕拉契山脈
約西元前四億七韆萬年 陸地植物首度現身
約西元前四億五韆萬年 大規模滅絕
約西元前三億七韆五百萬年 陸地動物首度現身
約西元前三億兩韆萬年 烏拉山脈
約西元前三億兩韆萬年 爬蟲類
約西元前三億年 亞特拉斯山脈
約西元前三億年 盤古大陸
約西元前兩億五韆兩百萬年 大滅絕
約西元前兩億兩韆萬年 哺乳類
約西元前兩億年 三疊紀滅絕
約西元前兩億至前六韆五百萬年 恐龍時代
約西元前一億六韆萬年 鳥類首度現身
約西元前一億五韆五百萬年 內華達山脈
約西元前一億四韆萬年 大西洋
約西元前一億三韆萬年 花
約西元前八韆萬年 洛磯山脈
約西元前七韆萬年 喜馬拉雅山脈
約西元前六韆六百萬年 德乾暗色岩
約西元前六韆五百萬年 阿爾卑斯山脈
約西元前六韆五百萬年 恐龍滅絕撞擊事件
約西元前六韆萬年 靈長類
約西元前三韆五百萬年 南極洲
約西元前三韆萬年 東非張裂帶
約西元前三韆萬至前兩韆萬年 升級版四碳光閤作用
約西元前三韆萬至前一韆萬年 喀斯開火山
約西元前兩韆八百萬年 夏威夷群島
約西元前一韆萬年 安地斯山脈
約西元前一韆萬年 最初的人類
約西元前七百萬年 撒哈拉沙漠
約西元前六百萬至前五百萬年 大峽榖
約西元前六百萬至前五百萬年 地中海
約西元前五百五十萬年 裏海與黑海
約西元前五百萬年 加拉巴哥群島
約西元前三百四十萬至前三韆三百年 石器時代
約西元前三百萬年 死海
約西元前兩百萬年 死亡榖
約西元前四十萬年 維多利亞湖
約西元前二十萬年 智人現身
約西元前七萬年 閃人
約西元前五萬年 亞利桑那撞擊事件
約西元前四萬年 第一座礦場
約西元前三萬八韆年 拉布雷亞瀝青坑
約西元前三萬年 動物的馴化
約西元前一萬年 農耕的發明
約西元前一萬年 「冰河時期」的尾聲
約西元前9000年 白令陸橋
約西元前8000年 北美五大湖
約西元前7000年 啤酒與葡萄酒的發酵
約西元前6000年 肥料
約西元前3300至前1200年 青銅器時代
約西元前3200年 閤成顏料
約西元前3000年 最古老的活樹
約西元前3000年 巨石陣
約西元前3000年 香料貿易
約西元前2500年 金字塔
約西元前2000年 磁鐵礦
約西元前1200至前500年 鐵器時代
約西元前800年 水道橋
約西元前600年 第一幅世界地圖
約西元前500年 地球是圓的!
約西元前500年 馬達加斯加
約西元前300年 石英
約西元前300年 亞歷山大圖書館
約西元前280年 以太陽為中心的宇宙
約西元前250年 地球的大小
西元79年 龐貝
約西元700至1200年 玻裏尼西亞人流散
約西元1000年 馬雅天文學
約西元1370至1640年 萬裏長城
約西元1400年 美洲原住民創世神話
約西元1500年 小冰期
約西元1500年 土木工程
西元1519年 環遊世界
西元1541年 亞馬遜河
西元1600年 眾多地球?
西元1600年 於埃納普蒂納火山爆發
西元1619年 行星運動定律
西元1669年 地質學的基礎
西元1686年 潮汐
西元1687年 重力
西元1747年 長石
西元1769年 金星淩日
西元1788年 不整閤
西元1789年 橄欖石
西元1791年 淡化
西元1794年 來自太空的岩石
西元1798年 人口成長
西元1802至1805年 鉑族金屬
西元1804年 北美洲地圖
西元1811年 解讀化石紀錄
西元1814年 解密陽光
西元1815年 坦博拉火山爆發
西元1815年 現代地質圖
西元1830年 均變說
約西元1830年 工業革命
西元1837年 發現冰河時期
西元1845年 環境主義的誕生
西元1851年 地球自轉的證明
約西元1855至1870年 砍伐森林
西元1858至1859年 自然天擇
西元1858年 空中遙測
西元1859年 太陽閃焰與太空氣象
西元1862年 地球的年齡
西元1864年 地質科幻小說
西元1869年 探索大峽榖
約西元1870年 人類世
西元1870年 土壤學
西元1872年 國傢公園
西元1879年 美國地質調查局
西元1883年 喀拉喀托火山爆發
西元1892年 塞拉山巒協會
西元1896年 溫室效應
西元1896年 放射性
西元1896年 大氣層的組成
西元1896年 地球科學界的女性
西元1900年 加爾維斯敦颶風
西元1902年 尼羅河的整治
西元1906年 舊金山大地震
西元1906年 隕石狩獵
西元1908年 通古斯加大爆炸
西元1909年 抵達北極
西元1910年 野火燎原
西元1911年 抵達南極
西元1911年 馬丘比丘
西元1912年 大陸漂移
西元1913年 臭氧層
西元1914年 巴拿馬運河
西元1915年 探索卡特邁火山
西元1921年 俄羅斯大饑荒
西元1925年 三州龍捲風
西元1926年 液態燃料火箭
西元1926年 航空探索
西元1933年 安赫爾瀑布
西元1934年 珊瑚的地質學
西元1935年 塵暴
西元1936年 內部地核
西元1937年 掩埋場
西元1943年 探索海洋
西元1943年 天空島嶼
西元1945年 地球同步衛星
西元1946年 人造雨
西元1947年 氣象雷達
西元1948年 追尋人類起源
西元1949年 島弧
西元1953年 攀登聖母峰
西元1954年 核能
西元1957年 描繪海底地圖
西元1957年 史波尼剋衛星
西元1957至1958年 國際地球物理年
西元1958年 地球輻射帶
西元1960年 氣象衛星
西元1960年 認識撞擊坑
西元1960 馬裏亞納海溝
西元1960年 智利大地震
西元1961年 人類抵達太空
西元1961年 地球化
西元1963年 地磁反轉
西元1966年 內共生
西元1966年 地球的自拍
西元1967年 嗜極生物
西元1968年 逃脫地球的重力
西元1970年 隕石與生命
西元1970年 地球日
西元1972年 地球科學衛星
西元1972年 月球的地質
西元1973年 海底擴張
西元1973年 熱帶雨林
西元1973年 全球定位係統
西元1975年 昆蟲遷徙
西元1975年 磁導航
西元1976年 溫帶雨林
西元1977年 航海傢金唱片
西元1977年 深海熱泉
西元1978年 風力
西元1979年 全球資訊網
西元1980年 聖海倫火山爆發
西元1980年 滅絕撞擊假說
西元1981年 大堡礁
西元1982年 作物基因工程
西元1982年 盆嶺地形
西元1982年 太陽能
西元1982年 火山爆發指數
西元1983年 迷霧森林十八年
西元1983年 植物遺傳學
西元1984年 磁層振盪
西元1985年 水下考古
西元1986年 車諾比事件
西元1987年 加州兀鷲
西元1987年 猶卡山
西元1988年 光害
西元1988年 黑猩猩
西元1991年 生物圈二號
西元1991年 皮納圖博火山爆發
西元1992年 苔原
西元1992年 寒帶針葉林(泰加林)
西元1993年 太空的海洋學
西元1994年 水力
西元1995年 太陽係外的類地行星
西元1997年 大型動物遷徙
西元1998年 海洋保育
西元1999年 地球自轉漸慢
西元1999年 杜林災難指數
西元1999年 巴爾加斯土崩
西元2004年 蘇門答臘地震與海嘯
西元2004年 草原與常綠灌木林
西元2007年 碳足跡
西元2008年 全球種子庫
西元2010年 艾雅法拉火山爆發
西元2011年 建造橋樑
西元2011年 溫帶落葉林
西元2012年 沃斯托剋湖
西元2013年 莽原
西元2013年 二氧化碳攀升
西元2016年 長途太空旅行
西元2017年 北美日蝕
西元2029年 毀滅之星與地球擦肩
約西元2050年 定居火星?
約西元2100年 石化燃料枯竭?
約五萬年後 下一次冰河時期?
約十萬年後 黃石超級火山
約十萬至二十萬年後 洛西島
約五十萬年後 下一次大型小行星撞擊?
約兩億五韆萬年後 終極盤古大陸
約六億年後 最後一次全日蝕
約十億年後 海洋蒸發
約二十至三十億年後 地核固化
約五十億年後 地球的終點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386331
  • 叢書係列:科學人文
  • 規格:平裝 / 264頁 / 19 x 26 x 1.4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第四段** 這本書讀起來,讓我有種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耆老,娓娓道來他一生所見的感覺。它的文字密度很高,每一句話似乎都蘊含著大量的資訊,但奇妙的是,卻完全不覺得拗口或纍贅。它的語氣非常沉穩、內斂,完全沒有那種急於說服讀者的急躁感。有一段專門講述地球磁場如何保護我們免受太陽風的侵襲,作者把看不見的磁力線寫成瞭無形的守護神,那種詩意的錶達方式,讓我忍不住停下來,在腦中反覆咀嚼瞭好幾次。對於生活在都市叢林中的我們來說,常常忘記瞭我們頭頂上那個看不見的保護罩有多麼重要。更棒的是,書裡夾雜瞭一些作者親身採集地質樣本、進行野外考察的片段,那些經歷大風大雨、身處險境的故事,讓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探險精神的展現。我感覺自己彷彿跟著作者一起,踏上瞭尋找地球秘密的旅程,非常過癮。

评分

**第三段** 我得承認,我一開始對這本書的期待值是中等的,畢竟市麵上關於自然、環境的書籍多如牛毛,能真正讓人眼睛一亮的並不多。但《地球之書》的獨到之處在於它的「敘事結構」。它沒有採取傳統的行星學或地質學的線性時間軸,反而像是將地球這個巨大的有機體,拆解成不同的感官體驗來描繪。譬如,它用「聽覺」來描述火山爆發時的低頻震動與風聲的交響樂;用「嗅覺」來描述遠古時代微生物代謝產生的氣味如何影響大氣成分。這種跨越感官的描述手法,非常新穎,也讓我這個習慣用視覺學習的讀者,耳目一新。它讓冰冷的科學概念瞬間變得生動可觸。最讓我讚嘆的是,作者在探討人類文明對地球的影響時,用詞非常剋製,沒有過度的道德批判,而是用一種近乎紀錄片的手法,冷靜地呈現事實,讓讀者自己去得齣結論。這本書真正做到瞭「寓教於樂」,而且是那種高層次的、需要動腦筋去品味的「樂」。

评分

**第五段** 坦白講,我不太是那種會把書讀到書頁邊緣都摺起來、還畫滿重點線的人,但《地球之書》讓我破例瞭。我發現自己常常在讀到某個關於深海熱泉或古老菌類的段落時,會放下書本,拿起手機上網去查證或看相關影片,想更深入地瞭解那個細節。這本書的強大之處就在於它的「激發性」,它不隻是提供答案,它更擅長提齣更深層次、更引人入勝的問題。例如,它提到地球生命起源的種種假說時,那種探討未知領域的謙卑感,非常能打動我。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所知道的「地球史」其實隻是一個非常微小的片段。對於年輕一代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扇通往科學世界的壯麗大門;而對於我們這些自以為「成熟」的讀者而言,它更像是一劑清醒劑,提醒我們保持對這個奇妙星球的好奇心與謙卑。總之,這本書不該隻是被放在書架上,它應該被放在床頭,隨時翻閱,隨時啟發。

评分

**第一段** 喔,這本《地球之書》實在是讓我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拿到書的那一刻,我原本以為會是那種老生常談、教科書式的地球科學介紹,畢竟「地球」兩個字聽起來就很「硬核」。沒想到,作者的筆觸竟然如此細膩溫柔,完全顛覆瞭我的想像。它不是在羅列數據,而是在講述一個個發生在我們腳下、頭頂的「生命故事」。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描述闆塊運動那一段,那種幾億年尺度的緩慢擠壓與釋放,作者把它寫得像一齣史詩級的傢庭倫理劇,每個闆塊都有自己的脾氣和歷史。讀著讀著,我彷彿能感覺到地層深處傳來的低語,那種宏大又寂寥的感覺,真的讓人起雞皮疙瘩。書裡的插圖和地圖設計也極其用心,不是那種冷冰冰的學術圖錶,而是充滿藝術感的紋理和色彩,讓閱讀的過程成為一種視覺享受。整體來說,這本書成功地將科學的嚴謹性與文學的感染力完美融閤,對於像我這樣想更親近土地,卻又怕讀太學術的人來說,簡直是天降甘霖。它不是讓你「知道」地球是什麼,而是讓你「感受」到地球的存在。

评分

**第二段** 說真的,最近颱灣社會壓力這麼大,大傢都在忙著應付生活瑣事,很少有人有心思抬頭看看天空或者低頭想想腳下的路。這本《地球之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抽離點」。我是在一個週末的午後,泡著一杯手沖的淺烘豆,配著窗外的微風開始讀的。作者對於氣候變遷和水循環的描寫,不是那種製造恐慌的語氣,而是帶著一種近乎哲學的沉思。他把水分子的一生——從海洋蒸發、凝結成雲、降落成雨,再匯集成河、迴歸大海——寫得像一部輪迴小說。看得齣來作者對自然界抱持著極大的敬畏之心。特別是書中談到颱灣特有的一些地質現象時,那種親切感又上來瞭。雖然書名是「地球」,但它給我的感受,是紮根於這片土地的深層連結。讀完後,我騎車經過山區時,看見那些裸露的岩壁,眼神都不一樣瞭,彷彿能看見韆年前的洪水如何切割齣現在的路徑。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把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自然現象,重新「神聖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