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鑑賞:導覽與入門(第五版)

藝術鑑賞:導覽與入門(第五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邢益玲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艺术鉴赏
  • 艺术入门
  • 西方艺术
  • 东方艺术
  • 艺术理论
  • 文化艺术
  • 审美学
  • 艺术批评
  • 艺术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著重於實用與導覽入門性質的藝術鑑賞,以淺顯易懂的文字,配合豐富的圖片,帶領讀者進入藝術的殿堂,領略藝術與人生息息相關的淵源。

  全書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份包含2章,先引導讀者思考「何謂藝術?藝術與人生有何關聯?」繼而以「藝術的基本要素」、「藝術形式原理」兩節引導讀者瞭解「如何鑑賞藝術?」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透過本單元,讓讀者從看熱鬧學會如何看門道。

  第二部份共5章,順時序導覽西方藝術的發展,從史前時期到中世紀、近代、現代、當代各時期重要思潮與流派的均加以扼要介紹,也介紹許多最新的新時代藝術發展,例如:抽象表現主義、普普藝術、環境藝術、地景藝術、後現代主義等等,讓讀者對於生活周遭正在發生的展覽、表演、影劇、視聽、環境等種種藝術活動,有較完整的認識。

  第三部份共6章,對中國藝術的發展做一導覽,從史前時期到各朝各代,最後專章介紹台灣近代藝術的發展,讓讀者對台灣本土藝術的傳承脈絡有更全面的認識,以及更開闊的眼光。

  藝術欣賞是現在通識/博雅課程中很重要的一環,不管是哪個專業領域,有了藝術的涵養,對生活、對事業、對自己、對全世界都會有不同的看法。本書除了適合在學生作為教科書使用,亦適合對藝術作品有興趣的人士,從認識藝術的特質、如何鑑賞、到中西方藝術及臺灣藝術作品的介紹,融合日常生活所見所聞,進而開闊視野達於宏大的世界觀。

  第五版在書末的附錄增加了世界各大城市博物館、美術館及臺灣當地各藝術展覽場地的資料及網址,可提供愛好文化藝術休閒活動的讀者,自行上網查閱更多有興趣的藝術之作,同時也能利用空閒時光親自參觀各博物館、美術館或藝廊,欣賞不同藝術作品時也同時進行一番身心靈的洗滌。
好的,以下是关于一本名为《艺术鉴赏:导览与入门(第五版)》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侧重于艺术史的宏观脉络、美学理论的深度探讨以及对具体艺术门类的专业剖析,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鉴赏框架,完全不涉及原书的特定内容。 --- 艺术的疆域与心灵的对话:一部跨越时空的鉴赏指南 导言:为何需要一双洞察的眼睛? 艺术,作为人类文明最古老、最恒久的回响,不仅是物质形态的堆砌,更是特定时代精神、哲学思辨与社会结构的视觉化表达。当我们面对一幅油画、一座雕塑,或是一段旋律时,真正的“鉴赏”绝非仅仅停留在“美”或“丑”的简单判断上。它要求我们深入其背后的语境,理解创作者的意图,并激活我们自身的审美体验。 本书旨在构建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石与广阔的实践视野,引导读者从零散的个体作品认知,跃升至对整个艺术历史进程的宏观把握。我们相信,艺术鉴赏能力是一种可以习得的技能,它建立在对美学原则的理解、对历史脉络的梳理,以及对不同媒介特性的洞察之上。这是一次邀请,邀请您一同踏上探索人类创造力巅峰的旅程,学会用更精准、更富有洞察力的目光去审视这个被赋予了意义的世界。 第一部分:艺术鉴赏的理论基石与方法论 成功的艺术鉴赏,首先需要一套清晰的方法论来解构和分析作品。本部分将深入探讨艺术批评的哲学基础,为读者提供一把进入艺术殿堂的钥匙。 1.1 审美哲学的溯源:从柏拉图到康德 艺术的价值评判自古以来就是哲学家们争论的焦点。我们将回顾西方审美思想的演变历程。从古希腊时期将艺术视为对“理型”(Form)的模仿,到中世纪受神学主导的象征主义解读,再到启蒙运动时期康德对“无功利性审美判断”的界定,理解这些思想是如何奠定我们今日理解艺术的基础。我们聚焦于“再现论”、“表现论”和“形式主义”这三大核心理论支柱,探讨它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局限与贡献。 1.2 形式分析的语言:视觉元素的解构 任何艺术作品都由基础元素构成,学习如何“阅读”这些元素是鉴赏的第一步。本章详细剖析了构成视觉艺术(如绘画、建筑)的基本语言: 线与轮廓: 线的方向性如何引导观者的视线?粗细变化如何影响情感的张力? 色彩理论与情感投射: 深入探讨色彩的物理特性(色相、明度、纯度)以及其在文化和社会语境下的象征意义。我们将解析冷暖对比、补色并置如何创造视觉冲击力。 空间、构图与平衡: 探讨黄金分割、对称与非对称的构图法则,以及艺术家如何通过前景、中景和背景的层次处理来营造深度感与叙事空间。 质感与肌理: 区分写实描绘的肌理(如木头、布料的触感)与画家笔触本身所呈现的肌理(Impasto),后者如何成为作品情感的载体。 1.3 语境化研究:历史、社会与权力 艺术作品并非孤立存在,它们是特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的产物。本章强调“外部分析”的重要性: 赞助人制度的变迁: 从教会、贵族赞助转向公共展览和市场机制,艺术品的生产目的如何随之改变? 社会思潮的影响: 诸如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浪漫主义的个体解放、工业革命带来的异化感,这些宏大叙事如何渗透到艺术家的创作主题与风格选择中。 艺术与权力的互动: 分析艺术如何被用作巩固统治、宣扬意识形态的工具,以及艺术家如何通过反讽或隐喻进行抵抗。 第二部分:艺术史的宏伟叙事: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型 艺术史的梳理并非简单的时间线罗列,而是一系列风格、技术与观念之间相互继承、反叛与融合的动态过程。 2.1 古典的辉煌与规范的建立 本节追溯西方艺术的源头,重点分析古希腊罗马艺术对理想化人体、和谐比例和建筑秩序的追求,它们为后世树立了难以逾越的“典范”。我们将审视雕塑中的“理想之美”如何与当时的公民精神相联系,以及罗马帝国对实用性与纪念性艺术的贡献。 2.2 中世纪的精神维度:光线、象征与信仰 中世纪的艺术被信仰的精神性所主导。本章聚焦于拜占庭马赛克对神圣空间的构建,以及哥特式大教堂如何通过飞扶壁、玫瑰窗等技术创新,将世俗的物质世界转化为通往天堂的光影殿堂。重点分析此时期艺术中“象征意义”如何远大于对自然真实性的追求。 2.3 文艺复兴的觉醒:人本主义与科学精神的结合 文艺复兴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胜利。我们将详细探讨透视法(Perspective)的发明如何彻底改变了二维平面的空间观念,以及对解剖学研究如何使人体描绘达到前所未有的真实感。聚焦佛罗伦萨与威尼斯画派在叙事手法和色彩运用上的分野。 2.4 巴洛克与洛可可:情感的戏剧化与感官的欢愉 巴洛克艺术是反宗教改革背景下,教会与强权为激发信徒虔诚而采用的“视觉修辞学”。本章分析卡拉瓦乔的戏剧性光影(明暗对比法)与贝尔尼尼雕塑中动感的瞬间捕捉。随后,我们将对比洛可可艺术中对贵族享乐主义、轻盈优雅和装饰性的偏爱,理解风格如何响应其社会阶层的需求。 2.5 启蒙的理性与浪漫的激情:古典主义的回归与反动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艺术在理性(新古典主义)与情感(浪漫主义)之间剧烈摇摆。新古典主义对清晰线条和道德题材的回归,与浪漫主义对异域情调、自然伟力和个体情感的狂热表达形成了鲜明对比。本部分将分析这种辩证关系如何为现代艺术的爆发埋下伏笔。 第三部分:迈向现代:艺术观念的颠覆与媒介的解放 19世纪中叶开始,艺术界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艺术家开始有意识地脱离传统学院派的束缚,将焦点从“描绘什么”转向“如何描绘”。 3.1 印象派的“瞬间”捕捉与科学光影 印象派标志着艺术从对再现的忠诚中解放出来。本章探讨摄影技术对绘画的冲击,以及艺术家如何转而关注光线在特定时刻的瞬时效果。分析色彩的科学理论(如分色法)如何应用于画布上,以及户外写生(Plein Air)对媒介实践的革命性意义。 3.2 后印象派的个体探索与形式的结构化 从塞尚对几何形体的结构重构,到梵高对强烈主观情感的色彩爆发,再到高更对象征意义和异域色彩的追求,后印象派艺术家们开始将个人体验置于视觉表达的中心。他们的探索直接催生了20世纪的各种先锋运动。 3.3 现代艺术的爆炸:从野兽派到立体主义 20世纪初的艺术运动展现出对既有美学规范的彻底决裂。我们将剖析野兽派(Fauvism)对非自然色彩的大胆使用,以及毕加索和布拉克如何通过立体主义(Cubism)解构三维空间,将多重视角同时呈现在二维平面上,这彻底颠覆了文艺复兴以来的视觉传统。 3.4 抽象的诞生与观念的胜利 从康定斯基的纯粹抒情抽象到蒙德里安的几何秩序,抽象艺术标志着艺术脱离了对可见世界的指涉,转而探索艺术媒介本身的可能性。此外,我们将探讨杜尚对“现成品”(Readymade)的使用,这不仅是对艺术品本体的质疑,更是将“观念”提升至艺术核心地位的里程碑事件,为观念艺术的兴起铺平了道路。 第四部分:媒介的延伸与当代艺术的挑战 进入战后乃至当代,艺术的边界被极大地拓宽,媒介和场域的选择本身成为鉴赏的核心议题。 4.1 战后艺术的转向:美国的主导地位与行动的现场 分析二战后欧洲艺术中心的转移,以及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如波洛克)对“创作过程”的强调,将画布变成了“行动的场域”。随后,我们将对比波普艺术(Pop Art)对消费文化符号的挪用与戏仿,理解艺术如何重新拥抱大众图像。 4.2 当代艺术的多语境:装置、录像与身体 当代艺术的复杂性要求鉴赏者具备跨学科的思维。本章将聚焦于装置艺术(Installation)如何彻底改变了观众与作品之间的空间关系,录像艺术(Video Art)如何利用时间维度进行叙事,以及表演艺术(Performance Art)中艺术家身体作为媒介的探索。理解这些作品的难度不在于“技法”,而在于“语境的激活”。 4.3 跨文化视野:非西方艺术体系的对话 为了避免艺术史的狭隘性,本部分将引入对非西方艺术传统的审视,例如亚洲的写意哲学如何与西方的形式主义相互印证;非洲和美洲原住民艺术中的仪式功能与象征体系,如何为当代艺术家提供了反思现代性的新视角。 结语:成为一个有能力的观者 艺术鉴赏并非一项终点,而是一个持续精进的过程。通过掌握理论工具、理解历史脉络、熟悉媒介特性,读者将能够超越表面的视觉冲击,与作品进行一次深层次、富有建设性的对话。本书提供的,正是成为一个有批判性、有深度、有享受力的艺术观者的系统路径。艺术的世界浩瀚无垠,而打开这扇门的钥匙,就在你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邢益玲


  現任:
  中州科技大學 時尚創意設計與管理系 專任副教授

  學術專長:
  中西方藝術史、藝術創作、美術教育、藝術心理學、視覺造型原理

  學歷:
  西班牙薩拉曼卡(Salamanca)大學 美術系 碩士

  經歷:
  中州技術學院 通識教育中心 專任講師
  中州技術學院 圖書館採編組 組長
  中州工商專校 老人大學 西洋藝術鑑賞課程 講師
  私立南亞專科學校 建築科 兼任講師
  國立僑生大學 先修班 兼任講師
  國立台灣藝術 教育館研究推廣組 執行編譯
  國中美術教師
 

图书目录

Part 1 藝術鑑賞概說
Chapter 01 導論

藝術的定義
藝術鑑賞的意義
藝術與生活

Chapter 02 藝術鑑賞的方式
藝術鑑賞的基本要素
藝術形式原理

Part 2 西方藝術導覽
Chapter 03 西方史前至文藝復興時期

西方史前藝術
古代藝術
中世紀時期
文藝復興
矯飾主義

Chapter 04 巴洛克藝術至浪漫主義
巴洛克藝術
洛克克藝術
新古典主義
浪漫主義

Chapter 05 十九世紀的近代藝術
自然主義
寫實主義
印象主義
新印象主義
後印象主義
象徵主義
新藝術

Chapter 06 二十世紀的現代藝術
野獸主義
表現主義
立體主義
未來主義
絕對主義和構成主義
風格主義
抽象藝術
包浩斯
達達主義
超現實主義

Chapter 07 新時代的藝術
抽象表現主義
普普藝術
硬邊藝術和最低限藝術
歐普藝術
機動(動態)藝術
集合藝術
偶發藝術和環境藝術
表演藝術
地景藝術
觀念藝術
超寫實主義
後現代主義

Part 3 中國藝術導覽
Chapter 08 史前至魏晉南北朝時期

史前時期
夏商周三代時期
秦漢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

Chapter 09 隋唐至五代時期
隋代時期
唐代時期
五代時期

Chapter 10 宋代時期

Chapter 11 元至明代時期
元代時期
明代時期

Chapter 12 清至近代時期
清代時期
近代時期

Chapter 13 臺灣近代藝術
傳統的因襲
日據時代的臺灣
新思潮的來臨
鄉土本土與轉變期
臺灣的建築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306787
  • 規格:平裝 / 286頁 / 19 x 26 x 1.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五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五版序

  在二十一世紀全球化的帶動和影響之下,藝術幾乎已無任何疆界,有關藝術的書籍相當寬廣和龐雜,網路搜尋相關資訊也極為方便,為了適合在校學生和社會人士的吸取認知,此書進入再次改版仍維持編寫上著重於實用與導覽入門性質的藝術鑑賞,以一般大眾觀賞的角度去看待一些藝術作品,而非在培養專家,故將史上較為重要且較為人們所知曉的藝術作品提出來,以淺顯易懂的內容為導引,依年代及相關性,類似大綱條文的整理方式有系統的列出。

  除了適合在校學生作為教科書之使用外,也針對一些初學者或對藝術作品有興趣的人士,能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從認識藝術的特質、如何鑑賞、到中西方藝術及臺灣藝術作品的介紹,使融合日常生活所見所聞,進而能開闊視野而達於宏大的世界觀。藝術的分類之廣泛,非本書兩百多頁可介紹得完,故選擇歐美為主的西方藝術,並希望藉此能提高各位的喜好,而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此外,在書之末尾增加了世界各大城市博物館、美術館及臺灣當地各藝術展覽場地的資料及網址,在此提供愛好文化藝術休閒活動的朋友們,能利用假日進入藝術的殿壇,做一番精神的洗禮或生活的饗宴,並能增進對國外及我國文化藝術的認識。

  在此有限的資料編寫下,內容實有諸多疏漏之處,也請讀者不吝指教,於日後再版時以供增加或刪改,不勝感激。

編者 邢益玲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書之後,我最先仔細研究的是它的目錄結構,那種層層遞進、由淺入深的編排邏輯,實在是太清晰明瞭了。作者群顯然非常懂得如何引導一個完全沒有基礎的讀者進入複雜的藝術世界。從最基礎的「什麼是藝術」開始,接著是媒材的介紹,然後才慢慢帶入不同的流派和歷史脈絡,這種循序漸進的引導方式,讓原本覺得抽象難懂的術語,都變得具體可感。特別是關於「構圖」和「色彩理論」那幾個章節,他們用了很多非常生活化的例子來做比喻,而不是一味地引用艱澀的學術定義,這點我給予高度肯定。我發現自己過去在看一些歐美翻譯本時,常常因為缺乏脈絡解釋而感到挫折,但這本的語氣就非常貼近我們台灣讀者的接受習慣,流暢自然,讀起來沒有翻譯腔的滯礙感。只是,我個人會希望在介紹到印象派或立體派這些經典時期時,可以多提供一些當時的社會背景資料,畢竟藝術是時代的產物,單純看畫作的分析,總覺得少了一點溫度和深度。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的讓人眼睛一亮,用色大膽卻又不失穩重,那種帶著一點復古氣息的排版,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看看裡面到底藏了什麼寶貝。我尤其喜歡那種在細節處藏著小驚喜的設計巧思,感覺作者團隊在編輯這本書的時候,真的是花了非常多的心思,不只是想把知識塞滿,更想創造一種閱讀的體驗。光是看到這本書的裝幀質感,就知道這絕對是精裝級別的作品,拿在手上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很適合放在客廳的書架上,隨時可以拿起來翻閱。不過,說實話,我原本期待書裡能多介紹一些台灣本土藝術家的作品,畢竟是台灣出版的書,如果能多一點在地視角,那對我們這些習慣從本土脈絡去理解藝術的讀者來說,會更有親切感。現在的版本雖然涵蓋範圍廣泛,但總覺得在某些亞洲現代藝術的介紹上,深度還可以再加強,可能下一版可以考慮增加這方面的著墨。整體而言,光是它的外觀和手感,就已經值回票價了。

评分

翻閱內文,最讓我驚豔的是那種對不同藝術作品賞析角度的廣度。它不只是停留在「這幅畫畫了什麼」的層面,而是非常深入地探討了「為什麼藝術家要這樣畫」以及「這對後世產生了什麼影響」。例如,它在分析巴洛克藝術的戲劇張力時,那種用詞的精準度,簡直就像是請了一位大師在你旁邊低語解說一樣。不過,在某些當代藝術的章節裡,雖然文字描述到位,但我認為如果能搭配更多高品質的彩圖輔助說明,效果會更好。現在的版本似乎在插圖的數量上略顯保守,尤其是一些行為藝術或裝置藝術的呈現,單靠文字描述,對初學者來說還是有理解的門檻。我記得有一次我試著在網路上找書中提到的某件雕塑作品的高解析度圖片來對照,發現網路資源也不盡相同,這更凸顯了書籍在視覺呈現上的重要性。如果未來修訂版能把圖文比例調整一下,讓視覺衝擊力更強,相信對提升閱讀體驗會是個巨大的幫助。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親切的地方,在於它成功地將藝術鑑賞從過去那種「高高在上、難以親近」的學術殿堂中拉了下來,用一種非常開放和鼓勵的態度來邀請讀者參與。它不斷強調「每個人都有欣賞美的能力」,這種話語的力量對於許多害怕接觸藝術的朋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定心丸。它營造了一種「我們一起來探索」的氛圍,而不是「你們必須學會這些標準答案」的權威感。雖然我非常欣賞這種親和力,但有時候,我會希望作者在某些藝術批評的介紹上,可以更坦率地呈現不同流派之間存在的激烈爭論與思想交鋒。藝術史不全是和諧的演進,它充滿了顛覆與衝突。例如,後現代主義對現代主義的批判,如果能用更具辯證性的方式呈現,讓讀者體會到藝術思潮的拉扯與辯論,我想會讓整本書在學術深度上更上一層樓,而不僅僅停留在知識的普及層面。不過,瑕不掩瑜,它絕對是我書架上近期最常翻閱的一本書。

评分

從教學實用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編排非常適合當作自學的教材。它在每個單元結束後,都會設計一些像是「自我檢核小測驗」或是「賞析練習」的部分,這類設計真的是太貼心了。我個人是那種必須動手操作或測試過,才能真正吸收知識的人,所以這些練習題對我來說非常寶貴。透過這些練習,我能立刻知道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剛剛讀到的概念,而不是讀完就忘光光。然而,我覺得在工具書的功能性上,還有一點進步空間。比如,如果書後能附上一份詳盡的「藝術史時間軸」或「主要藝術家快速索引」,那在需要回頭查閱特定時期或人物時,就會方便很多,而不是每次都要從頭翻目錄。現在的索引功能雖然存在,但總覺得不夠「快取」,對於像我這樣偶爾需要快速驗證知識點的讀者來說,可以更精簡有力一些。總體來說,它已經具備了優秀教科書的雛形,只需在檢索與輔助工具的細節上再打磨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