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系‧黑洞‧外星人:充滿謎團的星系構造與演化  人人伽利略26

星系‧黑洞‧外星人:充滿謎團的星系構造與演化 人人伽利略2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本Newton Press
图书标签:
  • 天文学
  • 宇宙学
  • 星系
  • 黑洞
  • 外星人
  • 科学普及
  • 伽利略
  • 宇宙结构
  • 天体演化
  • 科普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日本牛頓獨家授權精美圖解
  ★用豐富圖解闡述星系的誕生與演化過程,了解我們銀河系的歷史及未來
  ★一併解說暗能量、黑洞、戴森球、外星人探索計畫等有趣話題

  ──星座過10萬年後會變成我們不認識的形狀?!
  ──恐龍的滅絕可能跟新的暗能量有關?!
  ──我們曾經接收到宇宙傳來的不明訊號?
 
  我們所在的太陽系,為銀河系的一員,然而我們卻沒辦法從外面觀看全貌,因此僅能藉由長年來的觀測資訊,逐漸從中了解銀河系的螺旋臂、圓盤等構造,欣賞分布其中的許多美麗星系與星雲,而要談到星系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原初黑洞與暗能量等研究。
 
  還有,這個宇宙有沒有地球外智慧生物(外星人)存在呢?事實上,科學家們正非常積極地搜尋外星人的蹤影。該如何搜尋外星人的蹤跡呢?外星文明存在的可能性有多大呢?能不能前往遙遠的宇宙旅行呢?《星系‧黑洞‧外星人:充滿謎團的星系構造與演化》授權自日本牛頓,運用長年累積的資料,彙整出一本講述星系全貌的全彩精美圖書,帶領讀者身歷其境,窺看宇宙的奧祕。
 
系列特色
 
  1. 本書系取得日本牛頓出版社的授權,以精美插圖、珍貴照片及電腦模擬圖像,深入淺出解說科學知識,淺顯易懂。
  2. 以一書一主題的系統化,縱向深入閱讀,橫向觸類旁通,主題涵蓋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等領域。
  3. 以不同的角度提出各種科學疑問,啟發讀者對科學的探究興趣。

審訂推薦

  陶蕃麟 
  曾任台北市立天文台 組長、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組長
  現為台北市天文協會 監事、天文名詞 審議委員
宇宙的奥秘:从微观粒子到宏大尺度的探索 本书简介 本书带领读者踏上一段跨越时间和尺度的宇宙探索之旅,从最基本的物质构成到宇宙的终极命运,深入剖析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最新发现与理论。我们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视角,而是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认知框架,以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浩瀚且充满活力的宇宙。 第一部分:物质的基石——量子世界与粒子物理 我们将从人类认知的最微小尺度——量子力学领域——开始我们的探索。这不是一味罗列枯燥的公式,而是以生动的比喻和清晰的逻辑,揭示微观粒子世界的奇特规律。 一、 量子纠缠与不确定性原理的哲学意涵 深入探讨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如何彻底颠覆了经典物理学的决定论观点。我们将详细分析量子纠缠现象,即爱因斯坦称之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的现象,并讨论其在信息科学,特别是量子计算中的潜在应用。通过对实验证据的梳理,读者将理解为何观察者在微观世界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以及这种内在的不确定性如何构成了我们宇宙的基石。 二、 标准模型的构建与挑战 本书将系统梳理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描述电磁力、弱核力和强核力的理论框架。我们将介绍夸克、轻子以及传递相互作用的规范玻色子,特别是希格斯玻色子被发现的重大意义。然而,我们不会止步于已知的成就。重点将放在标准模型无法解释的领域: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存在性推断、中微子的质量问题,以及引力如何被纳入量子框架的巨大难题。我们探讨了超对称理论、弦理论等前沿假说,试图为这些世纪难题寻找可能的解答路径。 三、 物质与反物质的失衡之谜 宇宙中几乎完全由物质构成,而非物质与反物质的均匀分布。本书将详细介绍CP破坏现象,分析为什么在宇宙诞生之初极微小的物质过剩能够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见的恒星、行星和生命。我们追溯费曼和杨-米尔斯理论的深层结构,解释对称性破缺在物理定律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部分:时空的几何与引力 离开了微观的粒子世界,我们将目光投向宏观的结构,即时空本身。广义相对论不仅是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更是我们理解宇宙动力学的基础。 一、 弯曲时空的优雅描述 本书用几何学的语言而非复杂的张量分析,阐释引力如何被视为时空曲率的表现。我们将回顾水星近日点的进动、光线在太阳附近的弯曲,以及引力时间膨胀效应的精确测量。这些现象不再是奇特的例外,而是宇宙基本规则的必然结果。 二、 引力波天文学的黎明 引力波是时空涟漪,是宇宙中最剧烈的事件——如双黑洞并合或中子星碰撞——发出的“声音”。本书详细介绍了LIGO和Virgo等探测器的原理和技术突破,重点分析首次直接探测引力波所带来的革命性意义。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引力波信号来测量哈勃常数,并反过来验证爱因斯坦理论的极限。 三、 极端引力环境:中子星与奇点 我们将深入研究极端密度天体。中子星,那些密度超过原子核的“尸体”,其内部物质状态是凝聚态物理学的终极实验室。随后,我们将探讨黑洞的结构,从事件视界到信息悖论的深刻哲学冲突。通过对史瓦西半径和克尔度规的讨论,读者将获得对这些宇宙中密度极限的直观理解。 第三部分:宇宙的演化与结构形成 本部分聚焦于宇宙学,研究整个宇宙的历史、结构和最终归宿。 一、 宇宙的诞生与暴胀理论 本书追溯“大爆炸”模型的证据链: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精确观测、元素丰度的核合成预测,以及遥远星系对哈勃定律的确认。随后,我们将聚焦于大爆炸理论的“平坦性问题”和“视界问题”,并详细介绍暴胀理论(Inflation)如何优雅地解决了这些难题,并解释了CMB中微小的温度涨落如何成为未来所有结构的“种子”。 二、 暗物质的引力印记 尽管我们无法直接看到暗物质,但其引力效应无处不在。本书梳理了支持暗物质存在的关键观测证据:星系旋转曲线的异常、星系团的运动速度,以及引力透镜效应的观测。我们批判性地审视了目前主流的候选者(如WIMPs)及其间接探测的进展,同时也讨论了修正牛顿动力学(MOND)等替代理论的局限性。 三、 结构形成与宇宙网 物质并非均匀分布,而是形成了巨大的纤维状结构——宇宙网。本书利用计算机模拟的结果,解释了早期微小的密度扰动如何通过引力的作用,在暗物质的“骨架”上吸引普通物质,最终形成了星系、星系团和超星系团。我们将讨论星系演化的主要阶段,从原初气体云的坍缩到星系合并的驱动作用。 第四部分:生命、宜居性与宇宙的终局 最后的篇章将视野扩展到宇宙的未来命运,以及我们对自身在其中位置的思考。 一、 宜居带与系外行星的发现 随着开普勒和TESS等任务的成功,我们对行星系统的认识已进入新纪元。本书系统性地总结了寻找宜居行星的标准,分析了超级地球、气态巨行星以及围绕不同类型恒星运行的行星的特点。我们将讨论“银河系宜居带”的概念,并探讨生命存在的环境约束条件,包括大气层构成、液态水存在的可能性以及恒星耀斑的影响。 二、 费米悖论的再审视 “他们都在哪儿?”费米悖论仍然是科学界最引人深思的问题之一。本书将梳理目前最流行的解释方案,从“大过滤器”理论(生命演化中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到对地外文明技术能力的假设性评估,引导读者思考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与偶然性。 三、 暗能量与宇宙的加速膨胀 当前,宇宙正处于加速膨胀状态,这归因于神秘的暗能量。我们将回顾超新星观测如何揭示了这一令人震惊的发现,并讨论当前模型中暗能量的本质(如宇宙学常数或动态场)。最后,本书探讨了宇宙的几种可能的终局:热寂(Big Freeze)、大撕裂(Big Rip),以及它们对未来物理学研究的深远影响。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连贯且充满启发性的宇宙图景,强调物理学与天文学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激发读者对未知领域永恒的好奇心。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一、銀河系的形貌
6   銀河的本體
8   銀河系的意象圖①~③
18  銀河系研究的黎明①~②
22  各種形狀的星系
24  圓盤構造與直徑
26  螺旋模樣
28  棒狀結構
30  銀河系中心的黑洞
32  暗物質
34  專訪  麗莎・藍道爾博士
「麗莎・藍道爾闡述的新暗物質理論」
42  銀河系的新形貌

二、銀河系3D地圖
46  肉眼可見的群星
48  全天88個星座
50  組成星座的恆星與地球的距離
52  黃道12星座的遠近差異
54  北極星與星座的變化
56  鄰近的恆星
58  距離地球100光年
60  距離地球5000光年
62  銀河系的臂
64  銀河系的截面圖
66  銀河系的最新樣貌
68  距離地球300萬光年
70  焦點主題  本星系群
74  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

三、潛藏於星系的神祕黑洞
78  宇宙最初期誕生的黑洞
80  本體不明的暗物質
82  引力波捕捉到的黑洞
84  潛藏於宇宙的原初黑洞
86  超大質量黑洞
88  進展中的原初黑洞研究
90  直接拍攝黑洞

四、星系的碰撞與演化
96  銀河系與仙女座星系的碰撞①~②
100 碰撞的根據
102 星系碰撞的頻率
104 恆星與氣體的碰撞
106 碰撞的幕後黑手①~②
110 宇宙的未來

五、星系組成宇宙的大尺度結構
114 宇宙的大尺度結構
116 大尺度結構的研究史
118 大尺度結構的種子
120 大尺度結構的成長
122 大尺度結構與暗物質
124 暴脹
126 暗能量

六、搜尋地球外智慧生物!
PART 1 搜尋外星人

134 史上最大規模的外星人搜尋
136 魔法的頻率
138 地球外智慧生物的搜尋史
140 光學SETI
142 自然界不存在的元素
144 戴森球

PART 2 外星人的數量有多少?
148 德雷克方程式
150 恆星和行星的數量
152 適居帶
154 生命的誕生
156 高度文明的誕生
158 德雷克方程式的答案

PART 3 目標指向鄰近的恆星系!
162 恆星間的距離
164 飛向南門二
166 恆星際航行的科技
168 阿庫別瑞引擎
170 邂逅外星人的可能性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612413
  • 叢書系列:人人伽利略科學叢書
  • 規格:平裝 / 176頁 / 21 x 27.5 x 0.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開這本書,我第一個感覺是排版很舒服,不像有些科普書塞滿了密密麻麻的文字,讓人望之卻步。作者的敘事節奏掌握得很好,從銀河系的結構開始,娓娓道來我們所處的宇宙環境,好像在領著我們進行一場星際漫遊。我特別喜歡它在描述星系演化時,不是單純的時間線敘述,而是穿插了許多歷史上的科學爭議和觀點轉折。這讓我意識到,科學知識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真理,而是一個不斷被修正、被推翻的過程,這種動態的視角非常吸引人。例如,對於暗物質和暗能量的討論,書中並沒有給出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呈現了各種假說及其面臨的挑戰,這種誠實的探討方式,反而讓我對宇宙的未知有了更深的敬畏感。對於想對天文學建立完整概念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結構設計無疑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它不是零散的知識點堆砌,而是有邏輯的主線串聯起來的。

评分

這本《星系‧黑洞‧外星人:充滿謎團的星系構造與演化》光是書名就讓人忍不住好奇,尤其「人人伽利略」這個出版社標籤,讓人聯想到科普的嚴謹度應該有一定水準。最近身邊朋友都在討論宇宙大霹靂之後的事情,從恆星的誕生到星系的碰撞,這些宏大的主題總是讓人感到既渺小又震撼。我期待這本書能用比較生活化的語言,把那些艱澀的物理概念解釋清楚,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天文物理學家,如果能像聽一個很懂天文的長輩在講故事一樣,那就太棒了。特別是對黑洞的部分,我總覺得那像是一個無限的迷宮,科學家們不斷地在邊界上摸索,到底物質掉進去之後會發生什麼?書裡會不會揭露一些最新的觀測結果?像是事件視界望遠鏡(EHT)拍到的 M87 黑洞照片,那種視覺衝擊感真的讓人難以忘懷,希望內容能再深入探討這些前沿的發現,而不是停留在教科書裡的基礎知識,畢竟現在資訊爆炸,我們需要的是能激發更多想像力的內容。

评分

我個人比較注重書的「時代感」,也就是內容是否反映了最新的科學進展。這本《星系‧黑洞‧外星人》顯然在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書中對於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早期觀測數據的引用,以及對宇宙背景輻射研究的更新,都讓我感到這是一本與時俱進的作品,而不是幾年前寫好的內容在舊瓶裝新酒。特別是關於星系形成早期模型(例如,早期宇宙中的矮星系如何快速累積質量形成我們現在看到的巨大星系)的最新模擬結果,書中都做了細膩的梳理。閱讀這樣的書,讓人感覺自己彷彿和第一線的研究人員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共同見證宇宙學的下一個突破。對於想保持知識更新的科技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的參考價值極高,絕對值得推薦入手。

评分

說實話,現在市面上的太空主題書籍多到讓人眼花撩亂,很多都偏重於視覺震撼,但內容深度往往不夠,讀完就忘。但這本《星系‧黑洞‧外星人》給我的感覺很不一樣,它在處理「外星人」這個敏感詞彙時非常謹慎,沒有落入科幻小說的窠臼,而是從科學探尋生命的基礎——行星形成、宜居帶、系外行星觀測等角度切入,這才是真正負責任的科普態度。它探討了德雷克公式的各種變數,並且深入分析了費米悖論的各種可能解答,這類型的思辨性內容,對我這種喜歡深度思考的人來說,是最大的享受。每次讀到關於SETI計畫的最新進展,或者關於「生命構成元素在宇宙中普遍性」的討論時,都會讓人不自覺地想抬頭看看夜空,思考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那種哲學層面的啟發,遠超過單純的知識獲取。

评分

這本書在處理複雜概念時所使用的類比和圖表,簡直是教科書等級的示範。譬如解釋星系合併的過程,它並沒有只用文字描述,而是或許透過一個比喻,把兩個星系比喻成兩滴水珠慢慢融合,這種生動的畫面感,讓原本抽象的重力交互作用變得非常具體。我以前在其他地方看過相關的內容,常常要反覆閱讀好幾次才能勉強理解,但透過這本書的解說,彷彿一道光照亮了迷霧,豁然開朗。尤其是對於黑洞的視界附近的時空扭曲描寫,作者似乎很用心去設計那些情境,讓讀者能「感受」到極端重力場下的物理現象,而不是死記硬背公式。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傳遞資訊,更在於「教學方法」上的卓越,值得所有科普創作者學習參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