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灣千哩徒步行(平裝本經典回歸):國家公園之父約翰‧謬爾投入自然保育啟蒙之旅

墨西哥灣千哩徒步行(平裝本經典回歸):國家公園之父約翰‧謬爾投入自然保育啟蒙之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約翰.謬爾
图书标签:
  • 自然写作
  • 旅行文学
  • 美国文学
  • 环境保护
  • 约翰·缪尔
  • 墨西哥湾
  • 徒步旅行
  • 经典作品
  • 自然历史
  • 美国国家公园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國家公園之父約翰‧謬爾投入自然保育啟蒙之旅

 一只簡單行囊、一個植物壓平器,
還有《柏恩斯詩集》、《新約》、米爾頓的《失樂園》,
一趟環美國南部直抵墨西哥灣、長達一千哩的徒步旅行,
是「美國國家公園之父」約翰‧謬爾獻身自然保育的啟蒙之旅

約翰‧謬爾,二十世紀初期,美國自然保育運動的領袖,也是現代自然保育的先驅。他的作品被稱譽為「感動過一個國家的文字」。他不僅是個自然博物學家,地質學家、探險家,尤其是個哲學家。他相信自然是人的理想型態,更是一種靈媒、一種力量,他說:「成千上萬疲憊的、不安的、虛弱的人,感覺到山上去就像回到家一樣,曠野是人生所必需,國家公園及保留區不僅是森林及河流的泉源,更是生命的泉源」。因此,畢其一生,約翰‧謬爾無時無刻不為了推廣其自然哲思與國家公園保育的理念而努力奔走。

 《墨西哥灣千哩徒步行》詳實記錄了約翰‧謬爾於1867年九月一日至1868年冬天,帶著最簡便的行囊、囊袋中僅有三本書一路伴隨:《柏恩斯詩集》、《新約》、米爾頓的《失樂園》,還有一支植物壓平器,靠著雙腳隻身從肯塔基出發,途經田納西、喬治亞、佛羅里達,走過當時剛經歷過南北戰爭的美國南方,直抵墨西哥灣的旅行見聞與對自然的觀察省思。據謬爾在書中所寫:「我的計畫很簡單,是以我能找出的最荒野、森林最茂密,而又最省腳力的路線向南行,希望能經歷大片原始森林。……」這趟旅程原本要再從古巴往更南方推進的,後來因健康因素,只有改道搭船到加州回返。

 在展開這段旅程之前,約翰‧謬爾的生活時常處於自我懷疑與猶豫不安的混雜狀態,然而經過千里徒步的洗禮後,尤其是到達終點站加州的內華達山脈時,他達到了身體及心理上的目標。曠野與自然,對於約翰‧謬爾而言,有一股無法掌控的力量將他推向原始,如同他在旅行之前寫給好友的信中所傳達的:他對原始及自然的熱愛就像一條深而壯的河流,它那殘忍的浪潮把謬爾生命中的一切東西,包括所謂的「義務」、「責任」、世俗的成功以及傳統的宗教思想,全都一股腦吞滅……

 檢視這趟千里徒步的長途旅行,謬爾不但讓自己認清了自己的立場,也同時讓後來成為美國環保運動思想基石的哲理明朗化,此思想最後發展成由「自負的萬物之靈」手中拯救地球的全球運動。

《荒野的回响:人类与自然的深度对话》 引言:唤醒沉睡的灵魂,重拾自然的馈赠 在现代文明的高速运转下,我们与自然之间的那条古老而亲密的纽带,正变得日益脆弱。钢铁森林遮蔽了星空,电子屏幕取代了林间溪流的潺潺声。然而,总有一些声音,穿越时代的喧嚣,提醒着我们内心深处对广袤、原始之地的渴望。本书《荒野的回响:人类与自然的深度对话》,并非关于某一次特定的远足或探险,而是对人类精神文明与自然世界之间复杂关系的一次深刻反思与追溯。它是一部旨在唤醒读者对生态伦理的关注,并鼓励个体踏出舒适区,重新体验地球脉搏的著作。 本书的叙事线索巧妙地穿插了历史上的哲思、生态学的最新发现,以及当代社会对环境危机的集体焦虑。它力图构建一座桥梁,连接起古老的智慧与前沿的科学,探讨在人类主导的纪元中,我们如何重新定位自身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以及如何理解“野性”(Wilderness)这一概念对于人类心智健康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迷失的坐标——现代性的代价与自然的疏离 现代工业革命以降,人类文明的进步往往以对自然的征服和利用为代价。本部分首先考察了“进步”观念的内在悖论。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物质富裕,却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精神空虚和环境压力。 作者以犀利的笔触剖析了城市化进程对人类感官系统的“去敏感化”现象。在高度结构化和可预测的城市环境中,人类失去了感知微小变化的能力——风向的转变、植物的细微生长、土壤的气味——而正是这些细微的感知构成了我们祖先与环境互动的核心。本书深入探讨了文化人类学中关于“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流失问题,指出当环境被简化为可被量化的资源或背景板时,个体与栖息地的精神连接也随之断裂。 此外,本部分引入了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的若干核心观点,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基础。它挑战了将自然仅视为人类工具或客体的传统观念,转而提出一种将人类视为复杂生命网络中平等一员的宇宙观。通过回顾启蒙运动以来对科学理性的过度推崇,作者指出,这种理性往往伴随着对非量化价值(如美感、敬畏、神圣性)的系统性排除。 第二部分:回溯源头——从古老智慧中汲取滋养 要重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必须学会倾听那些来自不同文化和时代的“回响”。本部分将目光投向那些成功地将生存与和谐共存融为一体的古代文化与哲学流派。 我们探访了原住民的生态智慧,例如北美土著部落的“七代原则”,即在做任何重大决策时,必须考虑到对未来七代人的影响。这种长远的、基于生态平衡的决策模式,与现代社会追求短期利益的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作者详细分析了这些传统知识体系中蕴含的复杂生物学知识,这些知识并非通过实验室验证,而是通过世代相传的沉浸式观察获得的。 同时,本书也梳理了东方哲学中关于“道法自然”与“无为而治”的思想精髓。它探讨了道家哲学如何倡导顺应事物自身的规律而非强行干预,以及禅宗中对当下瞬间的全然体验,如何与在荒野中保持高度警觉和开放的心态相通。这些古老的智慧提供了一种“慢下来”的生存哲学,鼓励人们从急功近利的竞赛中抽离出来,重新学会观察与等待。 第三部分:重构感知——荒野作为精神的炼炉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真正的“荒野”不仅存在于地图上的偏远地区,更存在于我们主动选择与外界环境产生深度连接时的内心状态。荒野是精神的炼炉,它剥离了社会赋予我们的身份标签,迫使我们面对最本质的自我。 本部分通过叙事手法,描绘了多种非功利性的自然体验。例如,长期在极端气候下进行定向越野的心理学效应,探讨了当生存依赖于对环境的精确解读时,人类的潜能如何被激发。书中没有记录登顶的荣耀,而是聚焦于在迷雾中辨别苔藓的方向、在暴雨中寻找庇护所时的内心独白。这种体验强调的不是“征服”,而是“适应”与“谦卑”。 作者还深入讨论了“生物亲和性假说”(Biophilia Hypothesis)在实践中的意义。它不再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对长期暴露于自然环境(如森林浴、海边冥想)的个体所进行的非正式案例研究,展示了自然环境如何重塑神经回路,减轻压力,并提升认知灵活性。 第四部分:行动与责任——从个人觉醒到集体保育 觉醒的个体必须承担起责任。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焦点从内在的探索转向外在的行动,探讨个体如何在后现代社会中实践有效的生态公民身份。 书中系统性地分析了当代保护运动的复杂性,包括土地使用权、原住民权益与大型环保项目的冲突。它倡导一种“局部行动,全球视野”的理念,强调社区层面的小型、可持续实践的价值,例如城市农业、小型湿地恢复项目,以及对本地生物多样性的细致记录。 本书也探讨了教育在重塑代际关系中的关键作用。它呼吁教育体系应超越自然科学的知识传授,更侧重于培养对自然界的敬畏感、审美能力以及解决复杂生态问题的跨学科思维。 结语:永恒的邀请 《荒野的回响》以一种沉静而有力的笔调,向读者发出了一个永恒的邀请:走出舒适区,去倾听土地的低语。本书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理解我们与地球共生关系的框架。它提醒我们,人类的未来并非建立在对自然的绝对控制上,而是建立在理解、尊重和融入自然永恒循环的智慧之中。这是一部关于寻找归属感、重建连接,以及最终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深刻思索。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約翰.謬爾John Muir
1838年出生於蘇格蘭登巴鎮。1849年十一歲時隨家人移民美國威斯康辛州,後來進入威斯康辛大學修習化學、地質學與植物學。1867年後,興趣轉向大自然,尤其在遊歷加州內華達山脈的高山地區,目睹了優詩美地峽谷壯闊的山嶺、挺拔高聳的樹木,以及氣勢磅礡的瀑布、美不勝收的山谷景致後,便更加積極地投身於大自然的深度觀察與記錄。他嚮往曠野的原始,對於大自然的獨特體悟,孕育了他的國家公園保育思潮與理念。

他不僅是個自然博物學家,地質學家、探險家,尤其是個哲學家。他相信自然是人的理想型態,更是一種靈媒、一種力量,他說:「成千上萬疲憊的、不安的、虛弱的人,感覺到山上去就像回到家一樣,曠野是人生所必需,國家公園及保留區不僅是森林及河流的泉源,更是生命的泉源」。

1876年,因為謬爾的努力奔走與呼籲,促成美國政府頒布森林保育政策;1890年,美國成立第一座、也是全世界第一座國家公園「優勝美地國家公園」。

謬爾足跡遍及美洲,畢其一生共發表三百多篇文章及出版十多本重要著作,主要在闡述其自然哲學及國家公園理念,對全世界的影響頗深遠。著作有:《我們的國家公園》(Our National Parks, 1901)、《夏日走過山間》(My first Summer in the Serra, 1911)、《優勝美地國家公園》(The Yosemite, 1912)、《阿拉斯加之旅》(Travels in Alaska, 1915)、《墨西哥灣千哩徒步行》(A Thousand-Mile Walk to the Gulf,1916),以及《陡峭的小徑》(Steep Trails, 1918)等書。


譯者簡介

王知一
國立政治大學畢業,美國密蘇里大學碩士。
譯作:《辦公室求生術》、《廣告媒體與運用手冊》、《面對工作之怒》、《福爾摩斯全集》、《山旅書札》等書。


图书目录

 導讀   約翰‧謬爾與國家公園  詹宏志
第一章  肯塔基州的森林與洞穴
第二章  穿越坎伯蘭山
第三章  喬治亞的河流區
第四章  墓地露營
第五章  跋涉過佛羅里達的沼澤與森林
第六章  香柏嶼
第七章  寄居古巴
第八章  繞道赴加州
第九章  二十丘谷地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09873
  • 叢書系列:探險與旅行經典文庫
  • 規格:平裝 / 208頁 / 21 x 14.8 x 1.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6歲~99歲

图书试读

 

〈導讀〉

約翰.謬爾與國家公園  詹宏志

我印象最深刻的「國家公園經驗」,來自於非洲波札那(Botswana)的「摩瑞米獵物保護區」(Moremi Game Reserve)。「摩瑞米保護區」位於世界最大內陸三角洲的奧卡萬戈沼澤地(Okavango Delta),採取低密度開發的嚴格管理,儘管已經是聞名的「薩伐旅」(Safari)觀光勝地,但園內營地均為可回復構造,不准任何永久建物,國家公園內完全是草原的自然生態,草長水深,地廣人稀,禽飛獸奔,旅遊者被要求尊重一草一木、一鳥一獸,不進行任何人為的干預。波札那的觀光發展較晚(比起肯亞、坦尚尼亞諸國),破壞最少,觀念反而比較先進,國家公園的概念深入民心,保護的結果看起來頗有成效。

但我個人印象最深刻的「國家公園管理」,反而是美國阿拉斯加內陸的「丹納里國家公園」(Denali National Park)。波札那的「摩瑞米保護區」嚴格控制旅遊人數,採取高價政策,最後使得親近大自然的薩伐旅變成了「貴族遊戲」,平凡百姓難以問津,雖然是情非得已,從公共教育的機會來看終究是一種遺憾。但美國的國家公園並非如此,阿拉斯加的「丹納里國家公園」雖然管理嚴格,不准私人車輛進入,只能使用園區巴士,卻對大眾開放,而且「人人平等」,價格一律,每個人按照申請先後取得入園資格,不愧是最民主的國家。

這也並不奇怪,「國家公園」(national park)本來就是出自美國的概念,也正是由美國國會立法、授權政府設置了全世界第一座這樣性質的「保留地」,第一座公園就是在一八七二年設置的「黃石國家公家」(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但這種經國家機器收由公權力管理、盡可能禁止人為開發或介入、只容許有限的教育或休閒使用的「生態保留地」,現在已經是某種「普世價值」,全世界由各個國家自行訂定的國家公園目前已經超過七千座,而具有某種公共管理和限制開發的自然環境地點更是不計其數(譬如,美國法定的國家公園共有五十八座,但「國家公園管理處」管理的地點卻有三百九十七處)。

「國家公園」的概念是從哪裡來、又是誰發明的?從觀念的演進來看,當然有很多前賢貢獻了各種珍惜自然環境的想法和呼籲,行動上的參與者也多如繁星、難以盡述,但只有一個人被美國的「國家公園管理處」(National Park Service)尊稱為「國家公園之父」(Father of the National Parks),他就是蘇格蘭出生的美國自然學家、環境保護運動者兼自然散文作家約翰.謬爾(John Muir, 1838-1914)。

但這個稱號不無誤導之嫌,事實上謬爾在一八七二年(也就是「黃石國家公園」設立之年)還默默無聞,沒有太大影響力,他在一八七一年也才發表了第一篇關於自然考察的文字:〈優勝美地的冰河〉(Yosemite Glaciers),文章中的見解引起注意,但還沒有被接受(他認為優勝美地河谷地形由冰川切割形成,與當時流行的地質見解並不相符)。要說是他促成了國家公園的設置是無從說起的(至少第一座國家公園和他毫無關係),事實上他後來為文討論「黃石國家公園」的時候,就說「這件事世界最該感謝的不是別人,而是海頓博士」(for which the world must thank Professor Hayden above all others)。

文中提到的這位海頓博士,全名是斐迪南.文德魏爾.海頓(Ferdinand Vandeveer Hayden, 1829-1887),海頓是一位地質學家兼軍隊醫師,他曾經主持美國聯邦政府出資的「1871年海頓地質考察」(Hayden Geological Survey of 1871),這項研究計畫調查了懷俄明州西北部,確定了今日「黃石公園」地區的地質價值,更進一步說服了美國國會這塊地區自然環境的珍貴性,才有了國家公園的開創性立法,如果要用這個角度來稱海頓博士為「國家公園之父」或者「黃石公園之父」,應該也是沒有問題的。

但遲至一八七一年發表文章並稍後才成名的約翰.謬爾雖然在「黃石國家公園」的成立來不及有所貢獻,卻以他無止境的推廣熱情和不休息的辛勤筆耕,陸續促成後來的「優勝美地河谷國家公園」(Yosemite Valley National Park)以及加州「巨杉國家公園」(Sequoia National Park)等自然保護地,並且大量討論國家公園的理論與實際運作(譬如他反對把國家公園交給州政府保護)。今天我們擁有的國家公園概念以及各種作法,都大量參考、採用了約翰.謬爾的言論與思想,稱他是「諸多國家公園之父」而不是「某一國家公園之父」,又好像一點疑問也沒有。

他的代表性行動是用實際考察與文字呼籲,推動「優勝美地國家公園」的成立。約翰.謬爾是在一八六九年春天第一次來到優勝美地河谷,他徹底探勘了整個地區,也對優勝美地產生莫大興趣;冬天他回到優勝美地,與當地一位屯墾者簽下工作合同,替他建造並管理一座鋸木廠,前提是這座鋸木廠不砍伐任何活著的樹木。他繼續待在優勝美地,工作之餘深入谷地做科學考察,也充當嚮導引領各界名人探訪優勝美地,這些造訪的名人包括了當時美國著名詩人、散文家艾默生(Ralph Emerson, 1803-1882)在內,那已經是一八七一年的事,也是他發表論文〈優勝美地的冰河〉嶄露頭角的一年,那時候,他已經辭去鋸木廠的工作,全心全意做一位探勘者了。

一八七二年開始,謬爾展現旺盛的創作力,大量的文章陸續出籠(他經常利用冬天寫文章,有時候可以同時進行十五篇文章,天氣轉好則進行旅行與考察),幾篇著名的文章如〈氾濫期的優勝美地河谷〉(Yosemite Valley in Flood)、〈加利福尼亞的活冰河〉(Living Glaciers of California)等都是這一年發表的。他的勤奮寫作和觀察見解受到重視,一八七三年起,他就成為《大地月刊雜誌》(The Overland Monthly)的固定作家了。

約翰.謬爾一面在山林田野做研究寫文章,一面注意到這些自然環境的脆弱難以維護,他對於應該動用政府力量保護自然的想法也逐漸成形。一八七六年,他發表了〈上帝最初的殿堂:我們該如何保存我們的森林〉(God’s First Temples: How Shall We Preserve Our Forests),文中指出,森林是最容易受到破壞的自然資源,那是相對於礦藏與土壤說的;礦藏常有岩層保護,土壤則堅實耐操(謬爾說,即使是最野蠻的耕種方式也不會完全毀壞土壤,破壞過的土壤經過一段時間休養,也總會恢復地力;謬爾顯然沒有預見基因改造、化學毒物或輻射線對土壤幾近永久性的破壞)。但森林對氣候、對水土保持又是如此重要,謬爾認為,除非立法介入,否則森林消逝的速度將會非常驚人……。

事實上,在約翰.謬爾的時代,美國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區都還是原始森林的景觀。在他為數眾多的旅行遊記與自然紀錄裡,美國許多地方尚未遭到大規模的破壞,都還保持一派自然的風貌,他筆下的濃密蔭深的肯塔基橡樹林、生機盎然的佛羅里達沼澤地、蔚為奇觀的內華達州與加州的巨杉(Giant Sequoia,紅木的一種)森林,更不用說地形獨特的優勝美地河谷或荒野一片的阿拉斯加,無一不是如詩如畫的天然美景,與現代文明俱來的巨大地景、地貌改變,在當時並不是那麼明顯(至少我在他的書中看起來是如此)。

但約翰.謬爾卻已經敏感地察覺到巨變即將來臨,他在〈上帝最初的殿堂:我們該如何保存我們的森林〉一文中大聲呼籲,沒有節制的伐木與畜牧者放火闢林為牧地的行為,已經開始迅速消滅大片的森林和部分珍貴的樹種,儘管身處在到處是原始自然的環境裡,他已經預見人類社會的擴張終究會導致森林與其他生態環境的災難,他用很像二十世紀環境保護者的警告口吻說:「森林最大的敵人是斧頭與縱火……;」他主張用立法的公權力手段來保護森林,他說:「假如我們的立法者能發現並展開某些手段,使森林的破壞減輕,那怕只是一點點,在我們每一位愛樹人的眼中,都足以彌補他們其他的巨大罪愆……。」

回頭看去,約翰.謬爾是早了一百五十年的「先見者」。今天環境保護已經是各國政府與人民的共同價值與不得不遵行的道德命令,他所說的話一點也不奇怪,但我們畢竟是他的思想的「受益者」,我們相信的事其實是他說話的結果,他的先見之明必需得放到他的時代去理解。

約翰.謬爾生於蘇格蘭,十一歲舉家遷往美國威斯康辛州,從小愛讀書並熱愛自然;他曾自述童年說:「我被放置在純粹的曠野之中,那兒每一件事物都引起我的驚奇與讚嘆。」他覺得讀書時間不夠,徵得父親的同意得以「早起」,他就每天清晨一點起床,讀書直到天明;他能背誦「全部的新約聖經和絕大部分的舊約」,這樣的勤學可能為他後來的寫作生涯奠下了極好的基礎。

謬爾年輕時期已經陸陸續續做了多次的旅行和自然探險,但在一八六七年他二十九歲時,他決定休假一段時間(原來的計畫是三年),從事一次較大規模的探險旅行,他希望這次旅行足以啟發他後來的生活,他計畫乘坐火車與走路,穿越肯塔基與田納西的森林,一路下行到喬治亞,再南下佛羅里達,最後他可以前往南美洲去採集植物標本。

這趟旅行最後與計畫不盡相同,周折重重,但它的「啟發性」卻是一如原來的期待。他當時隨身攜帶了新約聖經、米爾頓(John Milton, 1608-1674)的《失樂園》(Paradise Lost, 1667)以及一卷柏恩斯(Robert Burns, 1759-1796)的詩集,走了超過一千哩路,一路上他寫日記,當時他還沒有文名,可能並沒有想到出版,但日記在他死後出版,書名叫做《墨西哥灣千哩徒步行》(A Thousand-Mile Walk to the Gulf, 1916),成為他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我說過約翰.謬爾對世界最大的貢獻是他關於自然保護的思想與行動,但在這本他才二十九歲的著作裡,我們已經看見他後來生涯的主要特色。譬如說他從事自然探險的「簡單方法」,他描述自己的計畫時就說:「我的計畫很簡單,就是選擇我能找出的最荒野、森林最茂密又最省腳力的路線向南行,以能經歷最大範圍的原始森林為目標……。」

這幾乎就是謬爾的「旅行方法」,他並不以探險或達成什麼標竿為目標,他的方法是「融入」,或者用今天的話說,是「慢遊」。沒有特定的時程,只有一個方向和大概的目標,然後就讓環境帶著他走。他當然需要計畫與準備,有時候他也需要補給和嚮導(不過那都是後來的事),但他的探險方式主要是針對自然與地質的觀察與享受,不是那種穿透型、破壞型的探險者;他主要的觀察對象是自然,特別是植物和地質,他對文明與文化沒有興趣,他對路上偶爾會碰見的屯墾者或印第安人並沒有特別關注,他注意到印第安人文化以及他們與自然相處方式,那已經是他晚年的事了。

他對自然界的關心是「無條件的」,他認為動物、植物的「生存權」是上天賦予的權利,萬物並不是上帝給人類的「恩惠」。他對歐洲白人把萬物視為上帝給予人類的恩惠極為反感,他說:「我們被告知世界是專為人類而造的──這是沒有事實根據的假設。……如此來看造物主,當然就會對祂所創造的萬物有錯誤的看法。舉個例子來說,對這類被塑造過的人類,羊是個很簡單的問題──牠是為我們的衣和食而生,由於在伊甸園中偷食了禁果,導致人們對羊毛的需求,而羊吃草和白雛菊全是為了這注定的神聖使命。」

年輕的謬爾愈說愈義憤填膺:「但是,如果我們問問這些自以為是的上帝旨意解說者,那些把活生生的人吃得滋滋作響的猛獸──像獅子、老虎、鱷魚又怎麼說呢?還有無數咬人肉、食人血的有毒蠱蟻又如何呢?無疑的,人是為這些東西飲食而生的嗎?」

約翰.謬爾自己有一個「齊物論」,他說:「如此說來,這些有遠見的教師們難道沒有察覺,造物主創造動植物的目的難道不是要使萬物都愉快地存在?而不是創造萬物以取悅一物。為什麼人要把自己看得比萬物中的一小部分更有價值?上帝努力創造的東西中,有哪一樣不是宇宙整體中重要的一環?」

正是因為這樣的觀念,約翰.謬爾主張:「即使是缺少我們肉眼看不見或知識尚無法參透的微生物,宇宙也同樣不完整。」

我們很難想像這麼激進的自然主張出自於十九世紀一位二十九歲的年輕人之手或之口。但今天重讀《墨西哥灣千哩徒步行》,你的確活生生看到這樣的思想正在萌芽,正在把人類從「萬物之靈」角色回歸到「共生萬物的一環」,回到謙遜謙卑,回到珍惜一草一木,不惜動用至高的國家機器組織力量,「強迫地」為其他動植物保留一塊自然之地。法律與政府,雖是人造之物,此刻也不只務人之事,它也有「生物權」要維護。

如今,我們進入「國家公園」時,動物並不關在籠子裡,「觀看者」(也就是人類)才謙遜地「關在盒子裡」,生命萬物有權自然生長,人類不得干涉。這個新來的「普世價值」的體會,是今日重讀約翰.謬爾的意義。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千哩徒步行」,讓我立刻聯想到那種以身體力行來換取知識的古老智慧。在那個還沒有衛星定位、沒有網路資訊的時代,一個人要靠著自己的雙腳去認識一片廣袤的土地,那份對地圖的依賴度與對自身體能的信任度,是現在的我們難以想像的。我期盼這本書能捕捉到那種「在路上」的真實感。比如,他如何找尋水源?如何判斷紮營的地點?又如何在漫長的孤寂中保持心靈的活躍?這些生活化的細節,往往是構成偉大人物立體形象的關鍵。它不再是教科書上那種扁平的英雄事蹟,而是有血有肉、有汗水有泥巴的真實記錄。我認為,唯有透過這種極致的身體經驗,才能真正孕育出對「自然」那種發自肺腑的熱愛與捍衛的決心,畢竟,你只有真正走過,才能理解它的脆弱與強韌。

评分

「國家公園之父」這個稱號背後,蘊含的社會意義絕對不容忽視。這本書如果僅僅停留在個人遊記的層面,那就太可惜了。我更期待看到,繆爾是如何將他親身的自然體驗,轉化為具有說服力的政治論述,進而影響到當時的決策者,推動了北美地區第一批國家公園的設立。這中間必然涉及了大量的溝通、遊說,甚至可能是與既得利益者的激烈碰撞。他如何將那種純粹的、近乎宗教般對自然的敬畏,轉譯成公眾能夠理解並支持的「公共價值」?這種從野外到議會的橋樑搭建過程,對我們當代倡議者來說,無疑是寶貴的借鏡。如何用情感打動人心,再用邏輯說服體制,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些跨越時空的啟示。

评分

哇,光是書名就讓人聯想到廣闊的荒野和田野間的踏實感了!這本傳記聽起來就像是為所有熱愛山林、嚮往遠方、同時又對歷史與生態議題有著深厚興趣的讀者準備的。約翰·繆爾,這個名字在自然保育的殿堂裡絕對是響噹噹的。光是想像他一個人,背起行囊,在那些尚未被過度開發的原始地貌中,一步一腳印地丈量土地,那種毅力與熱情簡直是難以言喻的。我猜想,這本書一定會細膩地描繪出那段艱辛卻又充滿啟發性的旅程,也許會穿插著他初次見到那些宏偉景觀時的震撼與感動,或許還會讓我們窺見他是如何在孤獨的跋涉中,逐步建立起他那套深刻的自然哲學。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水泥叢林裡、常常忘記抬頭看看天空的都市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劑強心針,提醒我們土地的價值遠遠超過物質的累積,那種精神上的富足才是真正的寶藏。而且,「經典回歸」這幾個字也讓人嗅到一股懷舊的氣息,彷彿能從紙頁間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純粹與對自然的敬畏,真是讓人迫不及待想翻開來細細品味一番。

评分

說真的,這種講述偉人「啟蒙之旅」的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往往不在於他們最終達成了多麼偉大的成就,而在於他們如何從一個普通人,被某種強烈的內在驅動力所引導,最終蛻變成時代的標誌。我想,這本書對於「投入自然保育」這過程的鋪陳,肯定下了不少功夫。繆爾的徒步,絕不是單純的健行,那更像是一種與土地進行的深度對話。我好奇的是,書中會不會描繪出他如何應對那些突如其來的挑戰?像是惡劣的天氣、野獸的威脅,甚至是來自當時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質疑?畢竟,在那個工業化浪潮逐漸興起的年代,提出「保護自然不被利用」的觀點,想必需要極大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如果書中能細緻地呈現他面對挫折、堅持初衷的心理轉折,那對照我們現今面對生活瑣事的猶豫不決,將會是多麼深刻的省思啊!這種「內在探索」與「外在環境」的交織,才是真正引人入勝的敘事核心,而不是空泛地讚美風景有多美。

评分

平心而論,對我這個台灣讀者來說,閱讀一本關於美國西部的書,有時會帶有一點點文化上的距離感。但約翰·繆爾的故事之所以能夠跨越地域與時代,我想,關鍵在於他所觸及的人類共通的情感——對「歸屬感」與「超越性」的追求。徒步行走,其實也是在尋找一個心靈的錨點,一片能夠讓人感到真正自由與平靜的所在。我猜測,書中對於那片土地的描述,應該不只是地理上的描述,更是一種精神上的召喚,它觸及了人類與大地之間最原始的連結。如果這本書能讓我重新審視我們腳下這片土地,無論是玉山的高聳還是中央山脈的蒼勁,都能引發我更深層次的共鳴,那就證明這本經典的回歸,絕不僅僅是翻譯一本外國人的傳記,而是喚醒了我們內在對那份原始、未受污染之美的共同渴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