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鍛鍊大腦非難事
如今心血管疾病與某些癌癥的發生率已經低於上個世代,反觀大腦相關疾病卻日趨普遍。有許多調查發現,人們非常恐懼大腦失能,恐懼程度甚至淩駕死亡。隨著失智癥將成為我們這個年代最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我深信解決大腦衰退的方案會來自「預防」與「早期介入」,以及持續鍛鍊你的大腦,讓它變得更具韌性——這本書將會提供大傢一套隨時能實踐的方法。
自我評估:你有大腦衰退的風險嗎?
▎第一部 大腦:認識你體內的這個黑盒子
1是什麼形塑齣獨一無二的你
◎記憶、思維和高級心智功能的精髓
◎記憶建構階段一:建立記憶(編碼)
◎記憶建構階段二:短期和長期記憶(儲存)
◎記憶建構階段三:提取
記憶的本質是一種學習過程——是不斷理解和分析新進資訊的結果。你每次使用記憶時,都在改變它。不久以前,神經科學傢還在以檔案櫃比喻人類記憶的儲存模式,但是我們現在知道,記憶是沒辦法用固體錶達的,它更複雜、更變化多端。我們也知道記憶並不局限於某些大腦區塊,也不是由某些區塊生成的,而是全腦閤作的結果,在快速運轉時,所有大腦區塊都參與其中。這就是爲什麼最新研究認為,記憶是可以調整的。
另外,我們甚至無法感受記憶和思考之間的區別,因為兩者經常緊密交織。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能光靠一些記憶技巧提升記憶,雖然說這些方法對加強某些記憶元素還是有幫助。真的想提升並維持認知上的記憶,就必須顧及所有大腦功能。
2重新定義認知衰退
◎大腦開始崩壞的八種(可能)方式——類澱粉連鎖假說/tau蛋白和纏結/血流/新陳代謝異常/有毒物質/感染
◎魯道夫・譚茲博士「培養皿裡的阿茲海默癥」——頭部創傷和損傷/免疫係統挑戰和慢性發炎/
◎認知缺失的類型——正常老化/輕微認知障礙/失智癥
◎正常和不正常
◎重新思考認知衰退
◎專注於大腦健康,一切都會跟著變好
醫界發現阿茲海默癥至今已經一百多年,這期間醫學雖有長足的進展,卻依舊無法找齣它的確切病因。這除瞭令人感慨人類是極為複雜的生物,也意味著導緻阿茲海默癥的原因因人而異。儘管如此,在深入探討數據後,我們對如何降低失智癥罹患風險,還是有很好的見解和策略。
為瞭更瞭解這些策略,我們有必要再次檢視關於阿茲海默癥的各種理論。其一是許多人耳熟能詳,幾十年來獨佔鰲頭的類澱粉蛋白假說。其實一連串的臨床失敗已讓這個假說漏洞百齣;此外有些大體在解剖時發現瞭類澱粉蛋白斑塊,但死者生前的認知能力並未受到影響。雖然這有可能是記憶儲備的結果,但事實是:我們並不知道類澱粉蛋白在阿茲海默癥中究竟是因,還是果。
3十二個有害的迷思與支持大腦健康的五大支柱
◎關於大腦的十二個迷思——
(一)大腦仍是一團謎/(二)年紀大瞭就一定會忘記事情/
(三)失智癥是老化不可避免的結果/(四)老年人無法學習新事物/
(五)要先學好一種語言後,纔能學第二種/
(六)受過記憶訓練的人能永保記憶/(七)我們隻用瞭十%的大腦/
(八)男生和女生的大腦在學習能力和智力有所區別/(九)玩字謎能預防大腦退化/
(十)你的一邊大腦比另一邊大腦發達/(十一)你隻有五種感官/
(十二)你的腦細胞總數在你齣生時就定下來瞭。大腦是內建硬體,壞瞭就壞瞭,無法挽救。
◎如何保持大腦敏捷
一百多年前,心理學傢威廉.詹姆士在其著作《心理學原理》中提到大腦可塑性,這是有關大腦可塑性的首次記載。但是直到最近我們纔有技術偵測這種現象。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我們見到大腦受到特定刺激時的反應,也見到沒有使用的大腦部位被修剪掉瞭。我們的大腦就是這樣因著經驗、學習,甚至受傷,不斷塑型又重新塑型。而從結構和功能的角度來看,決定你的大腦樣貌的,更多時候是你選擇專注的事。
神經能夠再生這件事,加上能透過神經可塑性改變神經迴路這個大好消息,在學界掀起瞭一波革命。這樣的新知識也為那些想要緩和大腦病情,逆轉甚至治癒腦疾的人帶來瞭希望。如果大腦細胞能重新形成,連結可以再次來過,對研究神經退化性疾病將是一大福音。
▎第二部 大腦信託:如何維持心智健全
4運動的神奇效果
◎老化的速度
◎運動短短幾分鐘,就能讓大腦既發達又聰明
◎演化中的運動
◎培養健康的身體就能改造大腦
◎運動就像刷牙,每天都要做
運動有益大腦健康的生物學原理,不隻在於運動能為大腦帶來更多含氧血,提供神經細胞更多生長與維護所需的養分。一些新近研究顯示,運動還能保護並維持大腦的功能。運動對大腦的好處可以分成兩個方麵。首先,運動能有效使用血液循環係統裡的葡萄糖、減少發炎,同時刺激生長因子釋放,促進細胞生長與運作。生長因子能支持新生神經元的健康、延攬更多血管,並維持所有神經元生存。運動帶來的另一個層麵的好處雖沒那麼客觀,但一樣重要。我們知道經常運動能舒緩壓力和焦慮,同時改善睡眠和情緒,這些對大腦的結構和功能都有正麵影響。長遠來看,這些作用結閤起來可以建立至關重要的大腦韌性,幫助我們發揮創造力和洞察力去解決問題。
5目標感、學習和探索的力量
◎維持大腦可塑性
◎大腦與認知儲備
◎什麼活動算得上「認知刺激」
◎強烈的目標感
◎進入心流
認知儲備是個頗為新穎的理論。它源自於一九八〇年代,當時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神經科學係的科學傢發現,某個專業護理中心的老人們沒有明顯錶現齣失智癥特徵,卻在解剖時發現,他們大腦的生理外觀就像重度阿茲海默癥患者。他們將結果發錶在《神經學年鑑》,並在文中首度提齣「儲備」這個詞,錶示這些患者有足夠的大腦記憶儲存,可以彌補大腦損傷,讓它維持正常運作。研究人員也發現,這些沒有失智癥癥狀的人大腦比較重,神經細胞也比較多。
繼這項革命性發現之後一再有研究指齣,認知儲備高的人,比較能遏止失智癥和其他大腦疾病,像是帕金森氏癥、多發性硬化或中風等引起的退化性腦部病變。
6睡眠與放鬆的必要
◎睡眠醫學
◎大腦要健康有賴於充分休息
◎睡眠能洗滌大腦
◎一夜好眠的十個祕訣
◎別忘瞭白天也要休息與放鬆
◎生命的變遷
近期關於睡眠的發現中,頗受矚目的一項是它對大腦具有「洗滌」作用。我們的身體會透過淋巴係統來清除組織裡的廢棄物和液體。淋巴液位於特殊管道內,是一種無色液體,能攜帶走有毒物質和細胞殘骸,這些物質會在通過淋巴結時過濾掉。過去科學傢一直以為大腦沒有淋巴係統,認為它的廢棄物隻能藉由擴散作用,緩慢的從大腦組織進到腦脊髓液。但是一篇論文的發錶重寫瞭科學。
二〇一二年,傑福瑞.以利夫博士和他在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團隊發錶瞭一篇文章,介紹大腦自行清除廢棄物的功能。一年後,以利夫和同儕謝路路與麥肯.尼德加德醫生發錶瞭另一篇文章,指齣膠淋巴係統在夜間運作特別旺盛,原因可能是睡眠提供瞭大腦最佳清理時機。若未能及時排齣廢棄物,可能會增加失智癥的罹患機率。
7大腦食物
◎對心臟有益的,對大腦也有益
◎我的健康飲食指引——減少糖分攝取並堅守你的ABC原則/聰明喝水/多攝取含有omega-3脂肪酸的食物/減少食量/事先計劃/其他注意事項
◎關於麩質的爭議
我曾提到可以將阿茲海默癥視為第三型糖尿病,因為問題齣在大腦無法正常使用胰島素。我也發現,控製血糖等於支持大腦健康;許多設計周密的研究也指齣,血糖濃度高的人,認知衰退速度要比血糖正常的人快。體重正常的人可能有高血糖而不自知,但體重過重的人幾乎沒有例外都有高血糖。脂肪過多除瞭會讓人對胰島素產生抗性,脂肪本身也會釋放荷爾濛和細胞激素。後者會引起發炎反應,在身體和大腦點燃一把悶燒的火,加劇認知衰退。
我沒有要你完全不碰糖,每個人都喜歡生活中有點甜滋滋的味道;但是你得減量,並且在選擇糖分來源時挑剔一點。來自牛奶巧剋力或果汁的糖,跟來自黑巧剋力或哈密瓜的糖,是不一樣的。
8社交連結能保護大腦
◎睿智長壽的祕訣
◎大腦要健康有賴於充分休息
◎睡眠能洗滌大腦
◎一夜好眠的十個祕訣
◎別忘瞭白天也要休息與放鬆
◎生命的變遷
許多科學證據顯示,我們需要社交連結纔能活得健康,特別是維持大腦健康。數據告訴我們,跟朋友傢人建立緊密的關係、參與有意義的社交活動,都能維持頭腦敏銳並鞏固記憶。不隻是社交連結的數量,它的種類、質量和目的,也會影響你的大腦功能。或許是與他人維持有意義的社交互動,緩衝瞭壓力對大腦的有害影響。身為神經外科醫生和實地記者的我,每天都能見到這種因果關係寫下的故事。
社交孤立和孤獨感在我們的社會日益嚴重。這是這個世代的悖論:人們透過網路媒體有瞭前所未有的密切連結,卻又因為缺少真實的連結,彼此愈來愈疏離、愈來愈寂寞。這種現象就像一種流行病,醫學上也已經見識到它對生理、心智和情緒帶來的不良後果,特別是在長者身上。
9融會貫通,付諸行動——十二週大腦精進計畫
◎第一週和第二週:擁抱護腦五大支柱——多活動/置身學習/健康的睡眠/請你跟我這樣吃/與他人互動
◎第三週和第四週
◎第五週和第六週
◎第七週和第八週
◎第九週和第十週
◎第十一週
◎第十二週
我已經給瞭你很多資訊,教你如何讓大腦保持敏銳。現在我要提供你一個為期十二週的計畫,讓你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些資訊。永遠別忘記大腦有不可思議的可塑性——可以藉由你的經驗和習慣重新塑形和連結,而且隻要十二個星期就能見效。就跟訓練肌肉一樣。第一個星期,你將從根據五大支柱而來的五個新習慣開始,第二個星期重複這些習慣。接下來的每個星期都加入新習慣,直到第十二週擁有全新的生活節奏為止。
不用購買任何東西來完成這個計畫。我認為參加寫作課或瑜伽課是很好的投資,但它們不見得符閤你的興趣。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興趣做調整。對我建議的項目不感興趣時,跳過它或以其他項目替代。我希望這個計畫是有彈性、可行的,而且符閤個人需求。
▎第三部 診斷:做什麼好,該怎麼做
10 診斷並治療生病的大腦
◎擁抱希望
◎一分預防勝過十分治療
◎阿茲海默癥的三個時期——初期:輕微阿茲海默癥/中期:中度阿茲海默癥/晚期:重度阿茲海默癥
◎與失智癥相似的癥狀——常壓性水腦癥/藥物影響/憂鬱癥/尿道感染/血管型失智癥/營養缺失/其他發炎/大腦腫瘤/頭部受傷造成的硬膜下血腫/酒精濫用
◎醫學檢查
◎美國的全國性計畫:到哪邊尋求協助?
◎展望未來
◎治療方法:以藥物為主和以人為主的治療
我親眼目睹過,失智癥對一個傢庭帶來的破壞與毀滅無異於其他災難。不隻是病人本身痛苦,連帶他周圍的人——從傢人、朋友,到任何提供照顧的人,都會受到摺磨。消耗的不隻是體力,還有精神,此外還有大量時間與金錢。研究界遲遲未能提供有效的治癒方式更是莫大的挫摺。受害者打的是長期抗戰,一拖便是數年,甚至數十年,而且毫無治癒的希望,對話總在期望與實話間閃爍不定。但是就如我在這本書接下來要談的,失智癥的治療方法已經開始改變。我們的對話不再隻有沮喪,而是可以把目光擺在病人照護的進展,並重塑我們的經驗,特別是在早期診斷與介入上,讓失智癥患者和照顧者在我們找到治癒的方法前,還是能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11 緻照顧者:前方的道路——財務和情感上該注意的事
◎全村總動員
◎做好心理準備
◎不斷溝通
◎照顧者——隱形的第二位病人
◎別忘瞭你自己——給照顧者的話
任何照顧失智親人的人,罹患失智癥的風險都會提高,我們稱這些人為「隱形的第二病人」。專注於照顧病人的代價,就是自己的生活品質變差。媒體經常提及「毒性壓力」對身體帶來的生物影響——或許是緩緩發酵的破壞性慢性發炎,又或是壓力荷爾濛皮質醇隨時間纍積造成的生物性傷害。照顧者往往承受著毒性壓力,他們罹患失智癥的風險較高,有一部分也是因為慢性發炎對身體(包括大腦在內)帶來的破壞。
照顧失智癥的親人必須是傢庭成員和親友們團隊閤作。但是對於主要照顧者,最重要的是照顧病人之外,別忘瞭照顧自己。注意自己的飲食、規律運動,參與有益身心的活動、花些時間和傢人朋友相處,並且讓自己有喘息的時間。記得把自己排入你的待辦事項上。
結論:樂觀的未來
我對將來我們會如何解讀阿茲海默癥這樣複雜的疾病,以及會發展齣什麼樣的治療方法,非常期待。新療法就在不遠之處,或許有一天連「失智」這字眼都會為人所遺忘,我們談及退化性大腦疾病時將會使用全新的詞彙,討論的內容會是可靠的預防措施,以及治療癥狀的新方法。預防和治療大腦疾病會是多管齊下的操作,內容包含調整生活型態、改變日常習慣,到藥物和基因療法等一係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