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詞選注

東坡詞選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少雄
图书标签:
  • 宋词
  • 苏轼
  • 文学
  • 古典诗歌
  • 词学
  • 注释
  • 文化
  • 经典
  • 唐宋文学
  • 中国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分期選讀東坡詞,可深刻體會一種抒情文體與作家內在生命的緊密關係。

本書特色

  一、依「杭州時期:詞風的形成──由寫景酬唱到遣情入詞」、「密徐湖時期:東坡詞風的成熟期──由豪婉到清曠及新境界的開拓」、「黃州時期:東坡詞的顛峰期──由深沉的生命感思到超曠的人生意境」、「黃州以後:東坡詞的餘響──即事遣興中時有淡遠之境雅健之筆」四個時期及未編年詞選錄作品,具體呈現東坡詞境演進變化的軌跡。

  二、選錄的作品以有代表性及藝術性為主,兼顧東坡詞在表現形式或題材內容上等多方面的特色。

  三、附有「詞的注釋」、「諸家論述東坡詞的詞評」、「思考問題」和「延伸閱讀書目」,供讀者進一步理解東坡其人其詞。
 
《烟波浩渺:宋代山水田园诗探微》 导言:诗意栖居的千年回响 宋代,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独特地位的时代,其文化风貌的复杂与多元,在诗歌领域展现得淋漓尽致。若论及宋诗的基调,除了对儒家“经世致用”的严肃关怀,更有一股清新的、深入自然的诗流,它不事雕琢,直抒胸臆,在山水之间寻求心灵的慰藉与哲理的启示,这便是宋代山水田园诗的勃勃生机。 《烟波浩渺:宋代山水田园诗探微》并非一部简单的作品选本,而是一部深耕细作的专题研究之作。本书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自北宋初兴至南宋末期的山水田园诗发展脉络、风格流变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心态与哲学思辨。我们相信,理解宋人的“山水情结”,是理解宋代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把关键钥匙。 第一部分:源流与肇始——宋诗的“回归自然” 本书开篇追溯了山水田园诗的古典渊源,重点考察了唐代王维、孟浩然的奠基之功,并以此为参照系,探讨了宋初诗人如何继承与变异唐风。 第一章:晚唐五代遗风与宋初的嬗变。 分析了在动荡年代中,部分士人对“避世”与“隐逸”主题的偏好如何转化为对田园景象的细致描摹。重点讨论了如梅尧臣、苏舜钦等早期北宋诗人,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如何将个人际遇的感伤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使之更具个人化和日常性。 第二章:宋诗的“尚理”倾向与山水哲思的初探。 宋人治学尚“理”,这种倾向也渗透进了诗歌创作。本章深入探讨了早期田园诗如何从单纯的写景,转向对自然秩序、生命哲理的体悟。探讨了“理趣”如何在诗境中悄然成型,为后来的发展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北宋中期的蓬勃与风格的成熟 北宋中期,随着社会相对稳定和文人阶层的发展壮大,山水田园诗迎来了其风格上的成熟期,呈现出多元并茂的态势。 第三章:苏轼体系的“旷达”与“禅意”。 苏轼是绕不开的高峰。本章独立分析苏轼的山水田园诗,着重探讨其“以文为诗”的开阔气象、融合儒释道的旷达情怀,以及他对日常、细微景物的独特捕捉能力。苏诗中的山水,往往是诗人精神的投射,是“大江东去”的宏大叙事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平淡哲思的完美结合。 第四章:黄庭坚一派的“点化”与“拗折”对田园诗的影响。 尽管黄庭坚以江西诗派闻名,但其对语言的锤炼、对意象的独特组合,也深刻影响了部分山水诗人的创作。本章辨析了黄派诗人在描绘自然时所体现的“技巧化”倾向,以及这种倾向在田园题材中引发的争议与创新。 第五章:江西诗派之外的“清淡派”——以陈与义、杨万里为中心。 探讨了与苏黄风格相异的另一脉清新之风。这些诗人更注重对日常生活的描摹,语言平易近人,意境自然天成,如杨万里“诚斋体”对民间生活和细微景物的捕捉,为田园诗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三部分:南渡后的寄托与沉郁 靖康之变是宋代历史的巨大转折点,山水田园诗的主题与基调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第六章:山河破碎背景下的“故国之思”。 南渡后的诗人,其山水之游,已不再是纯粹的审美活动,而常常负载着对故土的眷恋和对朝廷苟安的愤懑。本章分析了在描绘湖光山色时,如何巧妙地寄托“黍离之悲”和“忠君爱国”的复杂情怀,使田园诗具有了深沉的时代烙印。 第七章:理学思潮对田园诗的重塑。 随着朱熹理学的兴盛,诗歌的创作更强调“格物致知”,强调从自然万物中体悟天理。本章重点考察了以朱熹本人及其他理学家的诗歌,分析他们如何将自然的描摹提升到对宇宙本体的探求层面,使山水诗的内涵更加凝重和形而上。 第八章:宋末诗人的“绝境”与“高蹈”。 面对国家的覆亡,部分诗人的田园诗走向了两个极端:一是对现实的彻底绝望,转而追求一种超脱尘世的、近乎虚无的境界;二则是以更坚韧的姿态,在残存的江山中寻找精神上的独立与坚守。 结语:宋代山水田园诗的永恒魅力 总结全书,本书认为宋代山水田园诗的贡献在于,它不再满足于唐人对“幽静”的营造,而是将个体生命体验、哲学思考与具体的时代背景紧密结合,构建了一个复杂、多层次的自然意象体系。宋人的诗歌,如同一幅层层晕染的水墨长卷,既有烟波浩渺的开阔意境,亦有微观入妙的精微观察,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本书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和历史脉络梳理,力求还原这一文学现象的真实面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少雄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博士,現職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曾任臺大藝文中心主任、中文系副主任。專研東坡文學、唐宋詞及詞學理論。兩度榮獲臺灣大學教學傑出獎,並獲頒教育部第八屆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著有《南宋姜吳典雅詞派相關詞學論題之探討》、《以詩為詞──東坡詞及其相關理論新詮》、《讀寫之間──學詞講義》、《詞學文體與史觀新論》、《有情風萬里卷朝來──經典‧東坡‧詞》、《東坡詞‧東坡情》、《一闋詞‧一份情──唐宋詞的情感世界》等專書和新詩集《光年之外》。
 

图书目录

前 言

東坡詞選注
一、杭州時期
(一)寫景酬唱
浪淘沙 (昨日出東城)
行香子 (一葉舟輕)
江城子 (鳳凰山下雨初晴)
行香子 (攜手江村)
卜算子 (蜀客到江南)
虞美人 (湖山信是東南美)
(二)送別思鄉
昭君怨 (誰作桓伊三弄)
江城子 (翠蛾羞黛怯人看)
菩薩蠻 (秋風湖上蕭蕭雨)
南鄉子 (回首亂山橫)
訴衷情 (錢塘風景古今奇)
浣溪沙 (縹緲危樓紫翠間)
南鄉子 (東武望餘杭)
少年遊 (去年相送)
醉落魄 (輕雲微月)
蝶戀花 (雨後春容清更麗)
二、密徐湖時期
(一)由杭赴密
阮郎歸 (一年三度過蘇臺)
醉落魄 (蒼顏華髮)
醉落魄 (分攜如昨)
采桑子 (多情多感仍多病)
永遇樂 (長憶別時)
沁園春 (孤館燈青)
(二)密州時期
蝶戀花 (燈火錢塘三五夜)
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
雨中花慢 (今歲花時深院)
江城子 (老夫聊發少年狂)
望江南 (春未老)
望江南 (春已老)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江城子 (相從不覺又初寒)
洞仙歌 (江南臘盡)
(三)由徐州到湖州
陽關曲 (暮雲收盡溢清寒)
水調歌頭 (安石在東海)
臨江仙 (忘卻成都來十載)
蝶戀花 (簌簌無風花自墮)
浣溪沙 (照日深紅暖見魚)
浣溪沙 (旋抹紅妝看使君)
浣溪沙 (麻葉層層檾葉光)
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棗花)
浣溪沙 (軟草平莎過雨新)
永遇樂 (明月如霜)
江城子 (天涯流落思無窮)
西江月 (三過平山堂下)
南歌子 (雨暗初疑夜)
南歌子 (帶酒衝山雨)

三、黃州時期
(一)黃州前期
卜算子 (缺月掛疏桐)
西江月 (世事一場大夢)
水龍吟 (楚山修竹如雲)
南鄉子 (晚景落瓊杯)
水龍吟 (似花還似非花)
水調歌頭 (昵昵兒女語)
南鄉子 (霜降水痕收)
浣溪沙 (覆塊青青麥未蘇)
浣溪沙 (醉夢醺醺曉未蘇)
浣溪沙 (雪裡餐氈例姓蘇)
滿江紅 (江漢西來)
(二)黃州中期
水龍吟 (小舟橫截春江)
江城子 (夢中了了醉中醒)
滿庭芳 (蝸角虛名)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
浣溪沙 (山下蘭芽短浸溪)
西江月 (照野瀰瀰淺浪)
洞仙歌 (冰肌玉骨)
念奴嬌 (大江東去)
念奴嬌 (憑高眺遠)
定風波 (好睡慵開莫厭遲)
(三)黃州後期
臨江仙 (夜飲東坡醒復醉)
滿庭芳 (三十三年)
水調歌頭 (落日繡簾捲)
鷓鴣天 (林斷山明竹隱牆)
西江月 (點點樓頭細雨)
滿庭芳 (歸去來兮,吾歸何處)

四、黃州以後
(一)由離黃到返京階段
阮郎歸 (綠槐高柳咽新蟬)
漁家傲 (千古龍蟠並虎踞)
浣溪沙 (細雨斜風作小寒)
行香子 (北望平川)
滿庭芳 (歸去來兮,清溪無底)
定風波 (常羨人間琢玉郎)
如夢令 (為向東坡傳語)
如夢令 (手種堂前桃李)
(二)四任地方知州時期
臨江仙 (一別都門三改火)
八聲甘州 (有情風萬里卷潮來)
木蘭花令 (霜餘已失長淮闊)
減字木蘭花 (春庭月午)
滿江紅 (清潁東流)
青玉案 (三年枕上吳中路)
(三)貶謫惠州瓊州時期
殢人嬌 (白髮蒼顏)
浣溪沙 (輕汗微微透碧紈)
西江月 (玉骨那愁瘴霧)
減字木蘭花 (春牛春杖)
千秋歲 (島邊天外)

五、未編年詞
賀新郎 (乳燕飛華屋)
行香子 (清夜無塵)
行香子 (昨夜霜風)
浣溪沙 (菊暗荷枯一夜霜)
浣溪沙 (道字嬌訛語未成)
浣溪沙 (風壓輕雲貼水飛)
蝶戀花 (記得畫屏初會遇)
蝶戀花 (蝶懶鶯慵春過半)
蝶戀花 (花褪殘紅青杏小)

附錄一:東坡詞評錄要
附錄二:東坡詞思考問題
附錄三:延伸閱讀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228668
  • 規格:平裝 / 264頁 / 17 x 23 x 1.3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蘇軾,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卒諡文忠。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一○三六),卒於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一一○一),年六十六。軾少登進士第,奮厲有當世志。王安石變法,軾以政見不合,自請外任,歷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因詩作「謗訕新政」,被捕入獄,史稱「烏臺詩案」;以是坐貶黃州團練副使。謫黃五年,再被起用,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晚歲又坐元祐黨籍,謫惠州、瓊州七年。徽宗立,遇赦北還,次年病逝常州。

  東坡於詩、文、詞、書、畫皆稱大家;而資稟忠愛,議論英發,歷典州郡,所至皆得民心;其文章政事為天下所景仰,不獨是宋代文壇宗師,更對宋以後文化有深遠之影響,允為知識分子之典範,亦廣受世人之喜愛。其性情豁達,交遊廣泛,達官貴人、文人雅士、道士僧侶、野老田夫皆可論交。而推掖後進不遺餘力,知名之士歸之,其中最著名的有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稱「蘇門四學士」。然軾天資既高,豪邁之氣不能自掩,每以文字談諧開罪於人;屢遭遷謫,不完全是由於政爭的緣故(以上生平履歷參考鄭騫《詞選》)。

  東坡詞清麗舒徐,「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胡寅〈酒邊詞序〉),雖有不諧音律處,但「橫放傑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晁補之語)。就詞史意義言,論者以為北宋詞風至東坡而有了重要改變,內容漸趨豐富,體勢更見恢張,終得超越「胡夷里巷之曲」之出身,成為文人抒情寫志之新體裁,不但影響南渡詞壇,並開南宋辛棄疾一派,合稱蘇辛,澤被後世,允稱詞史巨宗。王灼《碧雞漫志》說東坡:「偶爾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則不獨言其詞史上之貢獻,更推崇其作品之藝術成就。蓋蘇軾以詩為詞,意境清曠高遠,運筆空靈自然,無論寫現實之挫折、無常之感慨、歸耕之閒情、懷古之幽思或夫妻兄弟朋友之情,凡其佳作莫不於疏俊峭拔之筆調中,呈現曠達溫厚、清麗動人之意境,是以後人多賞其韶秀舒徐之筆調,而王鵬運更認為此乃東坡才華、性情、學問、襟抱之結晶,「舉非恆流所能夢見」者。 

  (節錄)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現在坊間的文學書籍,常常為了追求華麗的包裝和暢銷的口號,反而犧牲了內容的深度。我最近偶然翻閱了一本探討唐宋古文運動的專著,那本書的作者功力確實深厚,他從政治背景、社會結構的角度切入,分析歐陽修、王安石等人如何一步步革新文風,我覺得這視角非常新穎。他沒有陷入純粹的文學風格比較,而是將文體變革置於時代洪流之中去審視,讓人讀完後對「古文」的理解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書中對於唐宋八大家的作品,也多採取對照分析,比如將韓愈與柳宗元的散文風格進行對比解構,而非單純的褒貶。這類型的學術著作,雖然讀起來稍微需要集中精神,但一旦吸收進去,那種知識的充實感是無可取代的。不像有些市面上的「賞析」書籍,讀來讀去都是差不多的老生常談,缺乏深入的學理支撐,只能算作是淺嚐輒止的「點心」,真正想學點東西,還是得找這種紮實的磚頭書。

评分

話說回來,台灣的文學教育體系中,對於古典文學的側重,有時候總讓人覺得,似乎少了一點「生活感」。我前陣子在整理大學時期的筆記,發現許多關於詩詞的賞析,都停留在「意象」和「情懷」的層面,很少有人深入探討這些作品在當時是如何被「消費」或「傳播」的。我最近看了一本關於清代文人結社和詩社活動的專著,它描寫了當時士大夫如何透過互相唱和、編印詩集來建立自己的文學聲望圈子,這簡直就像是古代的社群媒體一樣。書裡生動地描述了他們在雅集上的互動,誰被推崇、誰被排擠,完全是一幅生動的社會圖景。這種從「文化社會學」角度切入的文學史研究,遠比單純分析幾首名篇要來得有趣得多,它讓我們看到,文學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嵌入在當代的交際與權力結構之中。

评分

唉,最近剛好在整理書櫃,翻到一本塵封已久的古典文學選集,雖然不是《東坡詞選注》那本,但光是看到那些熟悉的宋詞片段,就讓我想起年輕時啃這些古籍的時光。記得那時候,唸中文系總覺得自己非得把蘇東坡的所有詞作背得滾瓜爛熟才算數,那種對文學的執著啊,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有點傻氣。不過,那本我手邊的選集,雖然選篇不若坊間專注於東坡,而是涵蓋了整個宋詞的脈絡,但它在註釋的詳盡程度上,真的讓我受益無窮。特別是對於一些生僻字和典故的解釋,作者真的是下足了功夫,不像有些版本只是簡單帶過,讓人讀起來總覺得意猶未盡。我記得有一次為了搞懂某個詞裡「鶺鴒原上」的意象,我可是查了快一整晚的古籍,那種追根究柢的樂趣,是現在讀電子書比不上的。這本我手邊的書,雖然封面已經泛黃,但內頁的排版依然清晰,讓人讀起來不費眼力,或許這就是實體書的魅力吧,可以隨時在書頁邊緣寫下自己的心得和疑惑,成為自己獨有的閱讀軌跡。

评分

最近在追一部探討明代小說發展史的紀錄片,裡頭提到《金瓶梅》的藝術成就,特別是其白話敘事的成熟度,幾乎是開創了一個時代。那套紀錄片邀請了好幾位大陸和港臺的研究學者,他們從章回體結構、社會風俗描寫、乃至於底層人物心理刻畫等多個角度進行剖析,講得十分精闢。尤其是其中一位學者分析作者如何運用極其生活化的語言來營造那種市井百態的氛圍,實在是讓人嘆服。雖然我手邊沒有專門研究《金瓶梅》的專書,但光是從這些影像資料中,我已經能感受到明代社會那種複雜而真實的面貌。這種跨學科的視野,讓文學不再只是文字遊戲,而是社會現實的一面鏡子。對比起來,有些只專注於詩詞格律的書籍,就顯得有些「書齋氣」了,少了點人間煙火和時代的重量感。

评分

我最近在咖啡館裡,遇到一位熱衷於書法藝術的朋友,他正在臨摹顏真卿的楷書帖。他跟我分享了他對「結構」的看法,認為一個字的好壞,不在於筆畫的流暢度,而在於其內部空間的佈局與平衡。他拿出一本專門研究魏晉南北朝書法風格演變的圖冊給我看,書裡詳細比較了鍾繇、王羲之等人的墨跡,圖片清晰到連紙張的紋理似乎都能感受得到。他強調,要理解書法,就得理解它如何從實用性走向了審美性,這中間的轉折點非常關鍵。這讓我想起,文學的欣賞也是如此,從單純的「記事」到追求「意境」和「風格」,背後都有一套嚴謹的美學邏輯在支撐。看著那些精妙的線條和墨韻,我突然覺得,文字的藝術性,其實和筆墨的線條一樣,都是一種對形式的極致追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