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禪心態:退休了,完全切斷過去,開啟有禪味的快樂人生

退休禪心態:退休了,完全切斷過去,開啟有禪味的快樂人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枡野俊明
图书标签:
  • 退休
  • 心態
  • 快樂
  • 人生
  • 自我成長
  • 放下
  • 智慧
  • 生活
  • 轉變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60歲要退休了,終於能自由安排時間,卻不知做什麼好?
  這樣的你,必讀本書!
  50歲的你,也開始需要思考第三人生要如何。
  俯拾皆是享受充實銀髮生活的秘訣!
  作者指出,退休之後,就要開始將心態由工作 / 職場心態轉為禪心態,也就是要前後際斷。
 
  關於禪語「前後際斷」,
  日本曹洞宗開宗祖師道元禪師是這麼解釋的:
 
  柴火燒盡變成灰燼。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灰就像柴的延伸。換句話說,柴是灰「以前」的樣子,灰是柴「以後」的姿態,兩者看起來是相連的。不過,道元禪師並不這麼認為。柴就是柴,柴就是它絕對的樣子;灰就是灰,灰就是它絕對的姿態。兩者之間看似有條相連的線,但這條線其實一直是斷開的。這就是道元禪師的解釋。
 
  這句禪語充滿了弦外之音。
 
  總之,退休生活(灰)並非在職生活(柴)的延伸。在職生活呈現絕對的樣貌,脫離職務後的退休生活,也呈現它絕對的姿態,兩者之間的關係是斷開的。請大家先要有此覺悟。
 
  這樣才能遠離在職生活,把當時的豐功偉業打掉歸零,以一種嶄新的心情迎接老後生活。想要享受老後生活,讓日子過得充實精彩,作者認為這是必要的前提。
 
  「前後際斷」是蛻變重生的老後生活的重要關鍵。
 
名人推薦
 
  馬大元  身心科醫師、馬大元診所負責人
  許書揚  經緯智庫/保聖那管理顧問公司台灣分公司總經理
  詹文男  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前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所長
《彼岸花开:心性修炼与生命觉醒》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退休生活的具体规划,亦非探讨传统意义上的佛学禅理,而是深入挖掘人类精神世界的底层逻辑,探寻个体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实现心性的彻底转化与生命的深刻觉醒。它是一部关于内在探索的旅程指南,旨在引导读者穿越情绪的迷雾,抵达清明与自在的彼岸。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观照之初”、“穿越迷障”、“心性重塑”与“自在之境”四个递进的篇章,层层剥茧,引导读者进行一场由内而外的深刻革命。 --- 第一部分:观照之初——觉知的源点 本部分着重于建立起一种全新的观察视角,即“观照”的能力。我们习惯于被外界的刺激和内在的思绪所裹挟,从未真正停下来审视“我是谁”、“我在想什么”。 核心议题包括: 1. “自动驾驶”模式的识别: 详细剖析现代人日常生活中无意识的行为模式、语言习惯以及根深蒂固的信念系统是如何运作的。这些模式如同看不见的缰绳,束缚着我们的自由。作者引入了“惯性回响”的概念,解释了为何我们总是重复过去的错误决策。 2. 情绪的炼金术: 区别于简单地“管理”情绪,本书强调对情绪的“容纳与转化”。愤怒、焦虑、悲伤并非敌人,而是能量的信号。如何不带评判地接纳它们,并将其转化为洞察自身需求的契机,是本章的重点。书中将“情绪的影子投射”现象进行深度解析,揭示我们如何将内在的未解情结投射到他人或环境之上。 3. 时间的错觉与当下性: 探讨人类对时间的线性认知如何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过去是记忆的集合,未来是想象的投影。真正的“存在”只发生于当下。本章提供了一系列精密的方法,帮助读者将注意力锚定在此时此地的感官体验上,从而瓦解“未来焦虑”和“过去悔恨”的双重枷锁。 --- 第二部分:穿越迷障——打破认知的藩篱 一旦建立了初步的观照能力,第二部分便着手清除那些阻碍心性自由的深层障碍——即我们对“自我”和“实在”的固有执着。 核心议题包括: 1. “叙事性自我”的解构: 我们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我是怎样的人、我经历过什么)来构建身份。然而,这个叙事自我是流动的、不稳定的,且常常带有受害者或英雄的脚本。本章引导读者审视这些核心叙事,学会将其视为“正在播放的电影”,而非“我本身”。通过对个人历史的非依恋式回顾,实现对身份的松绑。 2. 对“应该”的彻底放手: 详细分析社会规范、家庭期待以及个人设定的“应该如此”的剧本,如何成为压抑生命自然流动的最大阻力。书中提出了“可能性空间”的概念,鼓励读者暂时搁置评判标准,去探索那些“不被允许”的想法和感受,从而发现更广阔的生命维度。 3. 欲望的层级与真空状态的培养: 深入剖析欲望的本质——它通常源于对“缺失”的感知。本书不提倡压抑欲望,而是引导读者区分“生存必需”与“心理填充”。通过有意识地创造“心智真空”,即在不寻求即时满足的情况下耐受空无感,培养内心更深层次的满足感,从而不再依赖外物的填充来维持自我的稳定。 --- 第三部分:心性重塑——智慧的内化与连接 这一部分是实践和转化的核心。它指导读者如何将前面学到的洞察,内化为一种新的生存状态,并重新建立与世界万物的深刻连接。 核心议题包括: 1. 寂静的创造与维护: 寂静并非指环境上的安静,而是指内心“噪音”的平息。本章提供了超越传统冥想的练习,如“对话的中止法”、“专注的流转法”,旨在训练大脑在持续运转的任务中,仍能保持一个核心的、未被干扰的观察点。 2. 同理心与界限的平衡艺术: 探讨真正的慈悲心并非意味着无限制地接纳一切,而是建立在清晰的自我界限之上。如何既能感知他人的痛苦,又不被其淹没?书中提出“能量场域的辨识”技术,教导个体在不牺牲自我完整性的前提下,进行深刻的人际互动。 3. “无为”的行动哲学: 阐述“无为而治”并非不作为,而是在行动时,不被自我得失心驱动。这是一种顺应事物本性的行动方式。当你不再执着于“我要达成什么结果”时,你的行动会变得更有效率、更少消耗,如同水流绕过障碍物。 --- 第四部分:自在之境——生命的大开大合 最后一部分将理论推向实践的最高境界——一种持续性的、无需努力维持的自在状态。这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彻底拥抱。 核心议题包括: 1. 对“完成”的超越: 彻底放下人生必须“有所成就”或“圆满结局”的观念。自在之境意味着接纳生命是一个永恒的演化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圆满的,无需等待下一个“更好的时候”。 2. 创造力的涌现与“心流”的常态化: 当内在的自我审判和外部的压力解除后,生命力自然会转向创造性的表达。本章探讨如何将日常琐事转化为充满觉知和乐趣的“心流”体验,无论是烹饪、园艺还是简单的散步。 3. 最终的臣服与感恩: 认识到个体的生命只是更大生命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这种臣服不是软弱,而是对宇宙秩序最深刻的理解与信任。本书以对“存在本身”的敬畏作为结尾,引导读者从对“具体事物”的执着,升华为对“生命过程”的深深感恩。 --- 本书适合人群: 本书不针对特定年龄段或职业群体,但尤其适合那些: 感到生活被各种未解心结或既定角色所累的人。 渴望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个不依赖外界环境的内在稳定锚点的人。 对传统心灵成长路径感到停滞,寻求更深层次、更具颠覆性的思维转变的人。 《彼岸花开》旨在提供一把钥匙,开启的不是逃离世界的通道,而是更深刻地、更清醒地、充满洞察力地活在世界之中的能力。它邀请你,从“活着”升级到“全然地存在”。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枡野俊明
 
  1953年,出生於神奈川縣。曹洞宗德雄山建功寺住持,庭園設計師,多摩美術大學環境設計系教授。
 
  自玉川大學農學院畢業後,前往大本山總持寺修行。推行「禪之庭」創作活動,獲得國內外高度評價。第一位以庭園設計師身分獲頒文部大臣藝術類新人獎,並獲得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功勳十字勳章。2006年,被『新聞周刊』日本版評選為「最受世界尊敬的100位日本人」。
 
  著有《你所煩惱的事,有九成都不會發生》、《你真的不必討好所有人》、《擺脫執著與束縛,讓人生過得更美好》、《禪與禪藝術之庭》(每日新聞出版)、暢銷書《禪的簡單生活主張》(三笠書房)、《禪教會你:打造美麗之人的言行舉止》(幻冬舍)等書。設計作品收錄於《禪之庭—枡野俊明的世界》、《禪之庭Ⅱ—枡野俊明作品集2004-2009》、《禪之庭Ⅲ—枡野俊明作品集2010-2017》(皆為每日新聞出版)等書中。
 
譯者簡介
 
吳乃慧
 
  政大廣告系畢,京都大學經濟研究所畢,曾出過日文旅遊書,並曾翻譯建築、設計、健康、手作等相關書籍。

图书目录

推薦序  禪 = 正念 = 一止今心    馬大元
推薦序  蛻變重生,隨時都能開始     許書揚
推薦序  蛻變重生的禪作風    詹文男
 
第1章  轉個念頭,不是去做快樂的事,而是去樂於所做的事之中
變老,有這些「甜頭」
五十歲開始準備變老
活用工作技巧
「先踏出一步」很重要
想起兒時的「興奮感」
全力以赴,任何事都能變快樂
試著把時間變得「奢侈」
享受過程
對他人有用的發想
重新調整生活節奏
嘗試身邊沒做過的事
養成筆記的習慣
試著打扮
 
第2章  把在職時期的人際關係全部「打掉重練」
放下在職時期的「頭銜」
確定新的「定位」
「擅長聆聽」能擴展交友圈
擁有一個「想見的人」
從「自利」切換成「自利利他」
現在開始真正的「異業交流」
新的人際關係從「打招呼」開始
閒聊教會你的事
藏在同學會裡的意外盲點
均衡的交友圈
重視獨處的時間
檢查你的說話習慣
不懂的地方再問一次
不打亂家庭的步調
 
第3章  讓每天都充實的「早晨度過法」
這天怎麼樣,由早晨決定
對醒來這件事心存感謝
養成一早雙手合十的習慣
感受四季的推移
認真泡好一杯茶
早上要照鏡子
以「期待」明天的心情入眠
建議吃粥
 
第4章  禪宗教你如何「看待」、「運用」金錢
將錢視為豐富人生的「工具」
不受金錢控制的「知足」
花錢要有優先順序
信用卡限海外使用
不被「老後準備金資訊」亂了陣腳
偶爾「奢侈」一下
擁有一件好東西
擁有不鋪張、符合身價的金錢觀 
 
第5章  關於健康你怎麼想?
好好變老的秘訣
不要變成健康阿宅
快樂健康的秘訣
最好不要「太操」或「太慣」身體
擁有主治醫生
知道基本醫療知識
如何面對疾病
知道光著腳ㄚ的舒服感
早晨散步,身心保持鮮度
 
第6章  美好人生的收尾禪理下的「臨終準備」
該繼承的,不是「錢財」
傳遞感謝之意
撿拾被捨棄的遺憾
一年之始,需寫「遺偈」
活得盡興意味著,死也能盡興
關於器官移植,你怎麼想?
葬禮該怎麼辦?
「戒名」是什麼?
關於大體捐贈,你怎麼想?
需要墓地嗎?
 
附錄  坐禪的建議
利用晨間時光坐禪
坐禪的分解動作
椅子坐禪的分解動作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987079
  • 叢書系列:生活美學
  • 規格:平裝 / 292頁 / 14.8 x 21 x 1.4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禪 = 正念 = 一止今心
馬大元
 
  我很幸運,在高中的年紀,就開始接觸中華文化瑰寶「氣功」, 從此愛不釋手,每天早晚勤練不輟。
 
  七年的醫學系生涯中,又花了六年的時間學習靜坐、讀經、吃齋、持咒,曾經四次參與「禪七」,有兩年時間堅持「過午不食」。
 
  有人說這樣很辛苦、很另類、甚至很古怪,常常被問到:「為的是什麼呢?」
  我想,最大的動機,只是好奇心與實驗精神。這樣的人生理念下,發生的「瘋狂事蹟」其實遠不只此:
  為了探索自學的「快速記憶術」是否有用,獲得醫師國考與高考狀元。
  為了確定長跑的極限,練習半年就參與21公里半馬。
  為了知道自己有沒有武術天分,藉著接送孩子學習跆拳道,一路「陪練」直到黑帶二段。
  為了實驗忍飢耐渴是否真的有益健康,參加八天七夜不吃不喝的「辟穀營」。
  閱讀了「冷鍛鍊」有助於改善體質與情緒的論文後,就整個寒冬勵行早晚冷水浴。
  人生苦短,改編星爺的那句話:「做人如果沒有『親身體驗』,那跟鹹魚有什麼分別?」
  回到氣功與禪修。付出許多時間、精神與痛苦 (過來人都知道,坐禪是很苦的),我得到什麼?
 
  沒有開悟、沒有打通任督二脈、沒有開發特異功能、甚至和一般人相比,也沒有特別健康。
 
  如同作者枡野俊明住持/教授在本書中所一再闡述 -- 禪即「行動」、禪即「生活」、禪即「知足」、禪即「從容」、禪即「能捨」、禪即「全力以赴」、禪即「自利利他」……
 
  執業生涯二十四年,看過太多長者僵化、執著、過慮、過愁……明明到了應該放下一切、享受人生的年紀,卻整日負向聚焦、深陷泥淖無法自拔。歲月並沒有為他們帶來智慧與豁達,反而徒留悔恨與傷痛,令人十分心疼不捨。更可怕的是,這樣的現象還蠻普遍;彷彿每個人的家族記憶中,都必然會有一位以上「不快樂的長輩」。
 
  有緣接觸這本簡單卻深刻的著作,相信絕非偶然。開放、實驗、專注、充實的每一天,絕對會是您送給自己最棒的退休禮物。即將邁入天命之年的我,有幸聆聽大師的教誨並提早實踐,甚感平靜與幸福。
 
  近幾年,西方的「正念療法」十分風行。深入了解的朋友,就會發現原來正念就是中華文化中,我們所熟悉的「禪」。老祖先的好東西,經過西方學者以科學方法整理、分析、歸納,最後制定成自助助人的標準療程。作者在書中將「念」拆為「今、心」,我再將「正」拆為「一、止」,整合起來就是:「禪」 = 「正念」 = 「一止今心」 -- 即刻察覺與停止,重新以真誠的心活在當下。
 
  邀請您,不分年齡,一同來品味……  
 
  (本文作者為身心科醫師、馬大元診所負責人、著有《導演症候群》)
 
蛻變重生,隨時都能開始
許書揚
 
  本書作者枡野俊明是禪僧,也是知名的日本庭園設計師,對於禪修與人生有著專業獨到的見解,本書雖然以「六十歲開始」為題,針對六大主題,以淺顯的舉例說明「如何轉念」、「如何重整人際關係」、「如何開始每一天」、「如何看待運用金錢」、「如何照顧健康」、「如何著手臨終準備」……看似專為屆退或已經退休的年齡層人士而寫,在我看來,本書內容其實也一體適用於40歲以上年齡的初老白領族群。
 
    尤其在2020年席捲全球的COVID-19疫情影響下,有許多產業受到衝擊,其中又以旅遊業、餐飲業等需要線下體驗或銷售的服務產業場域最受影響,面臨因大環境產生的經濟劇變,有許多中高階主管被迫暫離職場抑或工作銳減,甚或遇到公司裁員或者放無薪假……除了這樣的特殊狀況,一般而言,愈是高階主管,離職後的待職期間,也會比資淺的白領來得長,待業一到兩年都不是少見的狀況。像這樣長時間賦閒在家的空檔,其實也可以算是另類的「退休生活」。從忙到昏天暗日的高壓工作環境,轉換到不須天天到公司打卡上班的生活模式,如何保持身心平衡與健康,本書提出的方案與建議,其實非常實用。
 
    「禪」其實講究人的「意念」,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講的就是人的「頓悟」。在人生的每個階段,老天爺會給每個人不同的功課,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挫折困頓,鑽牛角尖怎麼也想不通的時候,這時就很適合淨空自己的心靈,嘗試「轉念」,暫時放下惱人的事務,冷卻過後,往往會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解套的方法。
 
  「禪」傳到西方,褪去宗教色彩,在美國矽谷脫胎換骨成為風靡一時的「正念冥想法」,最初是Google研發部門的一名亞裔工程師陳一鳴,因為持續長時間高壓工作,無法在「on」與「off」之間切換,他後來發現透過禪修冥想,有助於淨空腦袋,達到紓壓的效果,而工作上遇到的難題,往往在冥想後靈光乍現得以解決。於是他在公司內部推廣「冥想」課程,大受同事們歡迎,也被公司高層注意到「冥想」有助於提升員工的工作效率,因而成立單獨的「個人成長部門」,最後他更獨立創業成立「SIYLI」公司,將「冥想」課程推廣給更多有需求的組織。
 
  「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譬如今日生」──禪的美妙之處,在於想做就可以馬上著手行動,人的意念之力是強大的,只要轉念,蛻變重生,不用等到六十歲,隨時都可以開始。
 
  (本文作者為經緯智庫暨保聖那管理顧問公司台灣分公司總經理) 
 
蛻變重生的禪作風
詹文男
 
  告別工作了三十年的公司,開始人生的另一階段。許多朋友都詢問退休的感覺如何?用什麼打發時間?有在養生嗎?說實在的,真的很難回答。因為財務尚未自由,上面還有八十幾歲的高堂,還須為生計打拼,因此也是南北奔波,覺得時間很不夠用,哪還有時間養生?但心情上比當時在朝九晚五的全職時已輕鬆許多。
 
  基本上,現代人找工作,都有一些自己設定的標準。要嘛錢多,要嘛事少,不然就是離家要近。筆者自從退休後,也積極的思考如何尋找人生的第二曲線?在經過縝密的總體環境及SWOT分析,再加上運用前的方法論及未來情境推演後,最終得出未來工作所需具備的要素,那就是最好要符合所謂的「四不一沒有」:
 
  第一「不」:不用每天上班。過了三十幾年朝九晚五的工作,總是希望能擁有多一點時間自主權,就如本書中所敘「「趙州錄裡的禪語道:汝為十二時辰轉,老僧使得十二時辰』。若能自由自在的驅使時間,那有多愜意。
 
  第二「不」:不用管錢管事。作為一個主管,除負責部門盈虧,更要管理員工往同一目標前進,每天柴米油鹽醬醋茶,既要對外拓展業務,對內組織的短中期的營運與佈局也要部署,所費心力只有當事人才能體會。
 
  第三「不」:不用帶人管人。作為領導者,最重要的事莫非培養及發展組織需要的人才,因此無時無刻想著如何適才適所,如何激勵及教導員工,更需凝聚共識,讓大家能夠團結合作,這也需要投資很多的時間!
 
  第四「不」:不需要做決定。作為一個管理者,每天的工作都在思考、分析,之後下決定。而這是最燒腦的工作,也是讓領導者白頭的主要原因。
 
  一「沒有」:就是沒有KPI!相信所有上班族都有KPI,每天殫精竭慮就是想完成公司所賦予的KPI。若沒有KPI,相信一定海闊天空,自由自在。
 
  自從想清楚四不一沒有的工作性質篩選標準之後,目前雖仍東奔西跑,但工作及燒腦量大幅降低。這時很巧的,天下雜誌出版部捎來這本《退休禪心態》一書,書中提及的觀念與作法,跟筆者目前的想法與追求非常相近,也從當中獲得許多啟發。
 
  例如書中教你「如何樂於所做的事」:「莫空想,先踏出一步」、「想起兒時的興奮感」、「享受過程」、「嘗試沒做過的事」;又如提醒讀者「如何把在職時期的人際關係打掉重練』,「教你如何看待,運用金錢」,甚至跟你分享「美好人生的收尾-臨終準備」等,是一本很值得細細品味的第二人生教科書,誠摯推薦給您!
 
  (本作者詹文男博士現任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前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所長)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這本書的書名很吸引我,但內容的深度遠超乎我的預期。它並沒有停留在「如何安排退休後的休閒活動」這種膚淺層面,而是深入探討了身份認同的危機。我們大半輩子都在扮演某個角色——經理、業務、媽媽——一旦這個角色被移除,我們是誰?作者細膩地描繪了這種「失重感」,並提供了一套非常實用的心靈修復工具。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允許自己無用」的章節,這簡直是為所有追求完美的人量身打造的解藥。在台灣社會,我們太強調生產力,導致一旦停止產出,就覺得自己一文不值。這本書大膽地挑戰了這種價值觀,告訴我們,純粹地活著,本身就是一種至高的價值。這不是一本讓你看了會熱血沸騰的書,但它會讓你內在的火焰,穩定而持久地燃燒下去。

评分

我已經把這本書推薦給好幾個朋友了,特別是那些看起來有點「心事重重」的長輩。這本書的優點是它的普世性,雖然討論的是「退休」,但它探討的其實是每個人如何面對生命的轉折點。它厲害的地方在於,它不只是「告訴你該怎麼做」,而是「引導你去感受」。書中對於「捨棄」這件事的描寫,非常細膩,那種放下執念的過程,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需要日積月累的練習。它沒有給你一個標準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張地圖,告訴你這片心靈荒原的風貌,並教你如何辨識方向。讀完後,我開始重新檢視我對「快樂」的定義,它不再是物質上的豐裕,而是一種內在的和諧與寧靜。這本書的文字編排也很舒服,讓人讀起來不會有壓力,非常適合在一個安靜的午後,慢慢地品味。

评分

老實講,一開始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我有點擔心它會太過於「假掰」,畢竟「禪」這個詞,有時候容易流於形式。但這本書厲害的地方就在於,它把抽象的禪意,巧妙地融入到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瑣碎的面向。像是作者描述如何泡一壺茶,從水溫到茶葉舒展的過程,居然能讓人體會到「當下」的重要性。這對我這種從事服務業幾十年,習慣了被時間追著跑的人來說,簡直是當頭棒喝。它不是要你變成一個苦行僧,而是教你如何在無所事事中,找到那份屬於自己的「專注」。我現在每天早上會特地留出十分鐘,只是看著窗外的陽光,學著書裡講的,不去想接下來要做什麼,不去評價光線的美醜,只是單純地「存在」著。這對我這個習慣焦慮的人來說,是革命性的改變,書裡的文字非常有力量,但不咄咄逼人,像一位溫柔的長輩在身邊引導。

评分

這本書真的是最近心靈雞湯裡的黑馬,讓人讀完之後忍不住想放下手邊的俗務,好好審視一下自己的人生下半場。我本來對「退休」這兩個字,總覺得有點惆悵,像是人生的下坡路,但作者用一種非常溫潤,卻又非常堅定的筆觸,把這個階段描繪成一個「大翻新」的契機。書裡沒有那些空泛的口號,反而是很多很貼近生活的案例,講述如何從過去的職場身份中抽離出來,那種「放掉」的過程,真的比想像中難。我特別喜歡其中提到,要如何整理那些堆積如山的「紀念品」,那些東西其實都是過去的包袱,清理它們就像是清理心靈的雜草。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投資理財的書,它完全是關於「心態重置」,用一種很東方哲學的視角,去看待時間的流逝,以及如何與自己和解。讀完,感覺整個人都輕盈了不少,終於可以喘口氣,開始真正為自己而活了。

评分

這本書對我來說,像是一把及時雨。我這幾年剛好遇到工作上的瓶頸期,雖然還沒到正式退休的年紀,但對未來的那種茫然感已經開始侵蝕我的生活品質。書中對於「切割過去」的論述,讓我茅塞頓開。過去的成就、過去的委屈,就像是緊緊黏著你的標籤,讓你走不遠。作者用了很多生活化的比喻,像是「把舊衣服捐出去,但不要留戀它曾經幫你擋風遮雨的記憶」,這個觀念非常務實。我特別有共鳴的是關於人際關係的調整,退休後,那些「應酬式」的交情自然會淡去,書中鼓勵我們坦然接受這種自然淘汰,把精力放在真正滋養心靈的連結上。它不是叫你孤僻,而是教你如何精準地分配你的情感能量。整體來說,閱讀體驗非常順暢,文字簡潔有力,沒有過多的贅詞,讓人能專注於核心訊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