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個很俗的問題:你幸福嗎?
10月,廈門,依然草長鶯飛。
我參與的全國首檔明星心理互動訪談節目《幸福21問》的錄製結束了。節目組全體人員忙碌了快一年,剛好也是這本書即將面世的時間。它們都和幸福有關,和每一個生命個體相關。
這是一個探索心理學理論和提升幸福感之間能量連接的有力嘗試,從和清華大學、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等權威部門一起探討修正測試題目,到和明星嘉賓一起錄製,給她們做心理導師,我們一直在解鎖幸福,探究幸福,指導幸福,走進幸福。
我們給幸福提出了七個不同層次的又有關聯的關鍵字:積極情緒、人際關係、投入、成就、意義、共生和能動。
我給這七個關鍵字做了最簡單通俗的釋義。
積極情緒就是當一件事情發生時,能夠用正念引領自己,這是具備情緒自我修復能力的關鍵。
人際關係就是與人的交往順暢程度、舒服程度,也可以理解為情商的一個層面。
投入就是專注度和注意力,是不是一生都在蜻蜓點水,是不是經常患得患失、南轅北轍。
成就就是給自己的成績、回報、結果和導向。
意義就是明確的動力和目標,個人對努力的評價。
共生可以理解為與別人共同生存、協作、共贏的能力。
能動就是你的掌控和管理訴求,你在團體中的引領和推進作用。
為生活做減法的柳岩,掌握選擇權的趙奕歡,努力做自己的劉芸,主動出擊的婁藝瀟,逆流而上的伊能靜,直面人生的張虹,愛我所愛的惠若琪,從她們身上,我們都看到了追求幸福的光。
我自己在心理學領域深耕了25年,從做傳統電台心理節目熱線主持人到成為自媒體的內容創作者,都在嘗試著用聲音或者文字的形式,陪伴、撫慰和治癒相信我的聽友和讀者。這些年的工作中,我發現一個共性,那就是不管處理哪一類問題,終極的目的都是提升我們對幸福的掌控能力。
我接待過上萬個心理諮詢案例,在他們哀怨的聲音和表達的焦慮中無不寫著大大的“不幸福”,而幸福又是一種個體的自我情緒感知能力。我甚至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思考,幸福是個體的還是大眾的,幸福有沒有規律可循,是否有方法可以借鑒。
於是近些年,我把積累的所有案例加以整理篩選,從心理學的各種效應角度去解讀和剖析,寫了這樣一本實用心理學意義上的提升幸福感的書。它不晦澀難懂,也不矯揉造作,因為都來源於真實案例,有章可循。
其實做學問,不是為了庸俗地取悅自己或者故弄玄虛地樹立自己的行業地位,而是為了讓普羅大眾能直接收穫,為其所用。
這本書就是這樣,用最接地氣的案例和樸素的心理學效應,真實自然地走進你的生活,那些熟悉的語言和場景,你或許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
在這本書裏,我和你聊聊幸福。
就這樣。
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