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現在市面上談「退休」的書多到不行,有的講怎麼投資理財,有的教你怎麼環遊世界,聽起來都很美好,但往往忽略了最核心的問題:心態。人是習慣的動物,突然間從忙碌的工作中抽離出來,很多人會感到迷失方向,甚至有點「被社會淘汰」的恐慌。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更深層次的解方,畢竟阿德勒的學說強調「目的論」,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狀態,都是為了達成某個「目的」。那麼,我們下半場人生的「目的」應該是什麼?難道只是享樂嗎?我覺得,更可能是找到新的價值感和歸屬感。如果書裡能提供一些實際的練習,例如如何重新建立人際連結、如何將過去的經驗轉化為新的貢獻,那會比單純教我怎麼省錢有意義得多。我對那種能夠觸及靈魂深處,讓人重新審視「活著的意義」的書籍,總是情有獨鍾,希望這本能給我這樣的啟發。
评分我一直覺得,台灣社會對「老年」這兩個字,好像帶有一種莫名的悲觀色彩,好像年紀大了就該「含飴弄孫」、「含糊度日」。但現在這批準備退休或已經退休的人,學歷高、見識廣,他們需要的指導,絕對不是老生常談的養生之道。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運用阿德勒的觀點來解構這些社會偏見。比如說,當我們面臨身體機能下降時,我們該如何維持「優越性追求」?這不單純是跟別人比,而是跟昨天的自己比,不斷進步的動力。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案例,展示那些活出精彩下半場的「非典型」長者,那種震撼力絕對比空泛的理論來得有力。我希望它能鼓勵我們,把退休看作是「人生下半場的創業」,是真正為自己而活的開始,而不是人生的「收工」時刻。
评分拿到書的時候,光是封面設計就給人一種沉穩、不花俏的感覺,這很符合我對深度閱讀的期待。我最期待的,其實是書中對於「勇氣」的闡述。阿德勒哲學的核心之一就是「勇氣」,在退休這段充滿變數的時期,我們需要的勇氣尤其多——勇氣去面對未知,勇氣去承認自己的局限,但更重要的是,勇氣去嘗試新的事物。很多人在這個年紀反而變得保守,害怕失敗,結果反而活得更小。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溫和但堅定的長者,拍拍我的肩膀,告訴我:「沒關係,我們再來一次,只是這次,我們為自己而活。」如果它能成功地將艱澀的心理學理論,轉化成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實踐的「幸福行動指南」,那這本書的價值就無法用金錢衡量了。
评分最近我身邊的朋友們,不少都開始對「孤獨」感到焦慮,退休後社交圈可能會縮小,和老伴的相處模式也要重新調整,這都是很現實的問題。阿德勒很重視「共同體感覺」,這在人生後半段變得尤其重要。當工作上的夥伴關係瓦解後,我們該如何主動去建立新的「連結」?這本書如果能針對這個點深入探討,那就太棒了。我猜測,它不會只是教我們去參加社區大學,而是更深入地探討「如何建立真誠、不帶目的性的連結」。畢竟,真正的幸福感往往來自於我們感覺到自己是某個群體中「有用的」一員。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系統性的方法,幫助我們在人生這個階段,重新找到那個讓我們願意敞開心扉、互相扶持的「新共同體」,那絕對是值得珍藏的寶典。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讓人眼睛一亮,特別是「阿德勒」這三個字,在我們這個世代簡直就是心靈成長的代名詞。我一直覺得,人生到了中年,面對的挑戰跟年輕時完全不一樣,不再是拚事業、生孩子,而是如何好好地跟自己相處,如何把剩下的人生活得精彩。很多時候,我們都被過去的習慣和社會的眼光綁住了手腳,總覺得退休了就該「這樣」做、不該「那樣」做,好像有個無形的腳本在指揮我們。這本書光是書名,就給了我一種「打破框架,重新定義下半場」的希望。它讓我想起以前讀過的心理學書籍,那些強調個人責任和勇氣的論點,如果能用來指導我們如何面對年齡增長帶來的失落感或不確定性,那絕對是太有價值了。我猜想,作者應該會引導我們去思考,退休生活不應該是「等待結束」,而是「展開新篇章」,這種積極的心態,對我這種開始規劃退休生活的人來說,簡直是及時雨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