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芬多精:專為中高齡設計的樂活音樂課

音樂芬多精:專為中高齡設計的樂活音樂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瑞薏
图书标签:
  • 音乐疗法
  • 中高龄
  • 乐活
  • 音乐课程
  • 健康
  • 养老
  • 音乐教育
  • 认知训练
  • 情绪管理
  • 休闲娱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音樂可以像呼吸一樣自然,只要用心聆聽,就能感受音樂裡的自己與愛,遇見靈魂的共鳴。
 
  本書專為中高齡設計的主題式樂活音樂教學,每一堂2小時的課程以舒緩的音樂做靜心而淨心的深呼吸開始,隨樂帶動身體伸展, 44首音樂律動與歌唱,22首合奏的曲目,20種簡而易行的音樂作畫方式,近50首起始與結尾的調息暖身暖心音樂做為一種儀式美學,並有3堂課加入復健的音樂照護。
 
  活動按基礎、進階Ⅰ、進階Ⅱ的程度,由簡入繁,兼具獨立性與音樂元素的統整銜接,可依長者能力調整增減,尾聲附有一個在日常可自行練習的「健康樂活小存摺」。
 
  每堂課有一句對應主題的祝福語,能幫助師生心情上的預備與學習方向,有利課程主題的掌握。
 
  本書課程特色:
  ◆ 著重隨樂而動的手部與下肢動作、認知與肌肉訓練
  ◆ 鍵盤、音磚、手搖鐘等初體驗
  ◆ 以認識預防失智症的地中海型飲食進行音樂作畫
  ◆ 加入戲劇呈現音樂的多重樣貌
  ◆ 與動物有關的活潑性質音樂,豐富節奏刺激感官並增強體能消耗
  ◆ 設計聖誕節頌讚曲目,加入提升復健參與的膝關節復健方法
  ◆ 在音樂中融入骨盆底肌訓練
  ◆ 自製樂器創意展現
 
專家真誠推薦(按姓氏筆劃)
 
  ◆ 白明奇(成大醫學院神經學教授、成大老年學研究所所長、大台南熱蘭遮失智症協會理事長)
  ◆ 孫巧玲(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音樂學系系主任)
  ◆ 高念慈(臺北市立關渡醫院醫務部主任兼復健科主任)
  ◆ 鄭玉英(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資深心理師)
音樂芬多精:專為中高齡設計的樂活音樂課 一本讓身心靈重新煥發活力的深度音樂指南 這本書並非一本傳統的音樂入門教材,它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專為四十歲以上讀者設計的「心靈聲響探險」。我們深知,隨著年歲增長,人們對生活的體驗愈發深刻,對精神層面的追求也日益迫切。「音樂芬多精」的誕生,正是基於這樣一個核心理念:音樂不只是聽覺的享受,更是調節情緒、促進社交、甚至延緩認知衰退的強效良藥。 本書的結構經過嚴謹的編排,旨在提供一套兼具學術深度與實用操作性的樂活方案,讓每一位讀者都能在自己的節奏中,重新發現音樂的巨大能量。 --- 第一部:理解「樂活音樂」的科學基石 (The Science of Serene Sound) 在開始享受音樂之前,我們首先要建立對音樂與生理、心理之間複雜連結的認知。本章節深入淺出地探討了音樂如何影響人體內分泌系統,特別聚焦於中高齡群體面臨的幾大健康議題。 1. 音樂與大腦的「神經可塑性」: 我們將介紹最新的神經科學研究,解釋規律的音樂活動(無論是聆聽、歌唱還是演奏)如何刺激大腦皮層的活躍區域,特別是與記憶、語言和運動協調相關的部分。對於預防或減緩認知功能下降,音樂的積極作用不容忽視。 2. 內啡肽與壓力荷爾蒙的平衡術: 音樂是如何自然地提升我們體內的「快樂激素」(內啡肽、多巴胺)水平,同時有效降低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濃度?本節將提供具體的音樂類型對應效果分析,例如慢速古典樂與冥想音樂在降低血壓和改善睡眠品質上的實證表現。 3. 節奏、律動與平衡感: 對於中高齡者而言,維持良好的身體平衡是預防跌倒的關鍵。我們探討了特定節奏(如華爾茲或特定民謠的四四拍)如何潛移默化地校準人體的內在節律感(Proprioception),從而增強行走和運動時的穩定性。 --- 第二部:重啟聆聽的藝術與覺察 (The Art of Attentive Listening) 許多人習慣將音樂作為背景雜音。然而,本書強調,深度聆聽本身就是一種正念(Mindfulness)練習。 1. 告別「碎片化聆聽」: 我們設計了數個「專注聆聽練習」(Focused Auditory Exercises),引導讀者擺脫手機和分心的干擾,重新捕捉音樂中的細微層次——呼吸聲、樂器的材質感、演奏者的情感細微變化。 2. 情緒的「聲譜」解讀: 不同的調性(大調、小調)、和聲進行和樂器配置,如何觸發我們記憶庫中的特定情感?本章提供了一套簡易的「音樂情緒詞彙表」,幫助讀者更精準地描述自己聆聽時的感受,從「聽起來很悲傷」提升到「這個昇華的調性帶著一絲懷舊的釋然」。 3. 跨越時代的音樂橋樑: 專門為讀者設計的「回憶音景」單元。我們不會僅限於當下流行的音樂,而是會引導讀者重訪他們年輕時期的重要音樂類型(如爵士樂的黃金年代、五六十年代的電影配樂、傳統戲曲的精華片段),探索這些音樂如何成為鞏固長期記憶的「時間膠囊」。 --- 第三部:從被動到主動:參與式的音樂療癒 (Active Participation & Gentle Engagement) 「芬多精」的核心在於「活動」。本部分著重於提供安全、無壓力、高度可及的音樂參與方式。 1. 歌唱的力量:無需專業技巧的喉嚨練習: 歌唱是最高效的呼吸訓練和情感釋放。本書提供了一套專為氣息較弱或聲帶較不靈活的中高齡者設計的「低強度發聲練習」。這些練習著重於腹式呼吸的建立,以及選擇那些音域平緩、歌詞意境溫暖的歌曲進行模仿和跟唱,重點在於「發出聲音」而非「唱得完美」。 2. 節奏遊戲與手部協調: 介紹如何利用日常物品(如鍋蓋、木勺、甚至裝有米的瓶子)作為簡易的打擊樂器。這不僅是樂趣,更是對手眼協調能力和精細動作技能的溫和刺激。我們設計的節奏組曲,強度遠低於傳統鼓班,強調的是持續性與樂趣。 3. 樂器選擇的「低門檻」哲學: 探討適合中高齡初學者的樂器,例如口琴(易於控制氣息)、烏克麗麗(指板寬度適中)、以及基礎的電子鍵盤(具備輔助和弦功能)。重點在於,如何透過這些工具,在幾週內就能演奏出令人滿意的簡單旋律,從而建立即時的成就感。 --- 第四部:音樂在社交與家庭中的連結作用 (Music as Social Glue) 孤獨感是中高齡生活中的隱形殺手。音樂提供了一個天然、溫暖的社交平台。 1. 建立「共享歌單」的儀式感: 如何引導家庭成員(尤其是年輕一代)建立一個跨越代溝的音樂清單?本書提供了一套「音樂對話腳本」,教導讀者如何提問,引導孩子或孫輩分享他們正在聽的音樂,並在聆聽後給予具體的回饋,創造有意義的交流。 2. 組織「非正式的音樂聚會」: 詳細說明如何策劃一場低壓力的家庭或鄰里音樂時光——不需要舞台,只需要舒適的座椅和一台能播放音樂的設備。討論如何制定「無評判區」的社交規則,確保每個人都能自在地分享或單純地享受。 3. 記憶修復與傳承: 討論如何使用特定歌曲作為引導工具,幫助有早期記憶挑戰的親友重新連結到特定的生活片段。音樂觸發的情感記憶往往比視覺或語言記憶更為持久和鮮活。 --- 結語:將旋律融入日常的實踐地圖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讓音樂不再是一種「額外活動」,而是如同呼吸、進食一樣,成為維持身心健康平衡的「日常必需品」。我們提供了詳細的「每週音樂活動規劃表」,幫助讀者將書中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可持續、可執行的生活習慣,真正體會到音樂帶來的「芬多精」效益,享受一個更富旋律感、更有活力的下半場人生。 這是一趟專屬於您的、以聲音為嚮導的樂活之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瑞薏
 
  曾任教於:
  台北市立福星國小音樂班
  山葉兒童音樂班暨監考官
  士林教會社區打擊樂團
  淡水松年大學台灣哲學諮商協會
  大安教會松年學堂
  士林牧愛堂銀髮學苑
  仁愛教會松年大學
  士林聖教會致福益人學院
  台中清海國中長青學堂
  中華傳愛協會長青學苑
  台中惠明盲校
  台北市大安日照中心
 
  現職:
  「音樂芬多精」、「樂活玩音樂」樂齡課程設計暨教學者
  教育部樂齡學習中心核心課程規劃師
  雙連安養中心淡水社區大學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
  新北市愛滬發展中心
  淡江中學附設純德國小

图书目录

推薦序
作者序
前言
課程設計的對象及其意義
課程介紹
樂器與教具
課程實作

第1堂 日行一善深呼吸
第2堂 動靜之間玩創意
第3堂 歡喜逗陣唱歌趣
第4堂 當我們同在一起
第5堂 走走唱唱不失憶
第6堂 聆聽樂自心中來
第7堂 花香鳥語樂(悅)世界
第8堂 懂知懂知樂(越)健康
第9堂 動物音樂嘉年華
第10堂 聖誕頌歌滿人間
第11堂 歡樂年華伴我行
第12堂 蘋果芳(一)
第13堂 蘋果芳(二)
第14堂 音樂輪轉好腦力
第15堂 歌詠生命的斑斕
第16堂 我聽、我唱、故我在
第17堂 祝你生日快樂!
第18堂 音樂森呼吸(園區教學)
第19堂 傾聽樂動護我時
第20堂 美律舒活享健康
第21堂 聽見希望感覺愛
第22堂 撼動生命的樂章
第23堂 《風微微~金葉飛滿天》(預演)
第24堂 《風微微~金葉飛滿天》(劇本)

參考文獻
作者創作譜例
照片集錦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7276032
  • 叢書系列:心理/關懷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7 x 23 x 1.3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一
 
神奇的音樂功效
白明奇(成大醫學院神經學教授、成大老年學研究所所長、大台南熱蘭遮失智症協會理事長)
 
  即使閉起眼睛也無法阻止超高齡社會即將降臨台灣,面對這樣的衝擊,難道我們要全盤接受、默默以對嗎?當然不行!然而, 抗議是沒有用的,我們只能全方位的改變自己,才能進入優雅的老年。
 
  2020 年冬天,在台北醫學大學舉辦的第一屆台灣創齡藝術節(主辦單位是安可人生)活動中認識了本書作者林瑞薏老師,雖然這已經是好幾個月以前的事了,但是被林老師投入音樂的熱情所感動的印象,到今天依然生動地跳躍在心裡,當時只有短暫的交談, 記得當林老師描述為雙連安養中心二十週年慶創作暨協演的高齡素人台語音樂劇《風微微~金葉飛滿天》的片刻,腦海裡不禁浮現老人們快樂的動作與神情。
 
  音樂旋律會不會是來自自然的聲音?是所有生物與物理現象所共同創作,這樣的話,音樂的出現在宇宙史上是必然發展的結果,自然的聲音有悅耳、也有惱人的,帶來舒緩、愉悅、也可能造成恐懼的效果,這與作曲家的創作相符合。
 
  當一個人一旦進入音樂演出的內涵,對於某些心理歷程也是一種抽離,尤其是從煩躁、憂慮、悲傷、恐懼的心境抽離,這種抽離就可能緩解當下不安的情緒;節律又可誘發肌肉與骨關節的運動, 律動本身就有緩和緊張的神奇效應。
 
  林瑞薏老師這本《音樂芬多精》的特點在於作者提供許多實例,更難能可貴的是如何準備教具、樂器或設備,如何挑選曲目、適合的對象、並指導介入的過程,如果再加上效果以及可能發生的副作用,就很像醫師的處方了。
 
  本書的目標讀者應該是中高齡人士,中高齡人士面臨很多的人生難題,除了自身的健康、事業、家庭,還得擔心家人、同事與周遭的變化,生理機能開始日益衰退,認知功能也不如從前, 甚至有若干比例的人已經成為早發性失智症患者,稍不留神,失能與失智就等在前面。
 
  林老師是位經驗豐富的音樂老師,她將畢生所學無私地奉獻給大眾,我很樂意推薦這本新書給讀者。
 
推薦序二
 
以愛與關懷的心成就音樂芬多精
孫巧玲(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音樂學系系主任)
 
  《音樂芬多精》是一系列為中高齡長輩準備的心靈保健雞湯,以大自然的情境、聲音、脈動和想像來設計課程,使長者能夠表達與覺察自己的感受。並以音樂連結大自然的共通性,強調以「開心、關心、愛心、盡心、淨心」為「五心」上將,在健全身心靈的過程中,感受愉悅、健康與慢活的樂趣。
 
  作者林瑞薏老師出生於基督教家庭,在詩歌與服事的甘甜中成長,她以音樂專業作為自己的志業。雖走過婚變的坎坷,但聖經的話語成為她的安慰與依靠,促使她創作了《八福》藝術歌曲及《天堂樂音》鋼琴音樂,並提供製作《荒漠甘泉》、《信心是一把梯子》、《我心靈得安寧》等有聲書之背景音樂,以「愛與關懷」體諒之心,走入樂齡音樂教育的服務與教學。
 
  臺灣即將在21 世紀進入超高齡社會,我們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每五個人就會有一位超過65 歲的長者,預防失智的發生顯得日益重要。失智症的危險因子有憂鬱、抽菸、頭部外傷、三高、過重,引導年長者預防並遠離或延緩失智,就是林老師提倡《音樂芬多精》系列課程的初衷。從手部、下肢、樂器初體驗、音樂作畫、手搖鐘、戲劇表演、活潑豐富的節奏刺激、節慶頌讚,到膝關節與骨盆底肌的復健與訓練,在課程中以音樂帶領長者同樂,體驗箴言17 章22 節中所言:「喜樂的心乃是良藥」,在以情感作為連結的旋律與節奏中,找到生活中自然存在的音樂芬多精。
 
推薦序三
 
音樂揮灑出的生命禮讚
高念慈(臺北市立關渡醫院醫務部主任兼復健科主任)
 
  八月下旬的週末,我和內人走在山林間的小徑。夏末秋初的風吹來,森林中傳來樹葉颯颯作響的聲音,伴隨著溪澗瀑布的水聲, 以及空氣中飄著隱隱的土壤香氣,組成了一個富含多種感官體驗的畫面。我們走在幽靜的森林,欣賞著造物主所造的美景,兩人心中一陣激動。太太靠近我,在我耳邊說道:「秋天來了!」突然間腦海中出現了韋瓦第四季協奏曲夏與秋這兩個樂章……此時此刻,森林芬多精與音樂芬多精交互作用,整個人精神振作了起來, 身心靈得到徹底的療癒! 
 
  林瑞薏老師的大作《音樂芬多精》的書名真是取得太好了!貝多芬當年漫步在德國黑森林呼吸著充滿芬多精的空氣,創作出許多不朽的樂章,他透過音樂神奇的力量,將芬多精療癒的種子植入我們的心裡,讓我們隨時隨地,藉著音樂這個無國界的語言啟發我們,讓我們有機會釋放心靈,得以凝視上帝的窗口。
 
  身為復健科醫師,肩負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為因著現代醫學進步而延長的生命添加光彩。面對高齡化社會,如何讓高齡長者在身心靈各方面都能保持健康,是我們很關注的議題。林老師用她多年來參與長者關懷的經驗,將復健醫學中音樂治療的元素融入其中,加上中高齡長者的運動需輔以律動,更重要的是,經由團體課程的成果展現,讓長者的社會心理需求得到滿足,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看到參與其中長者的照片,個個神采奕奕,眼眸中充滿了智慧的光芒,以及對生命的禮讚,我想,天國福音的種子已經藉由林老師的服事種在他們的心中了! 
 
  此外,我還特別喜歡瑞薏老師在每一堂課之前「音樂的祝福」,引用的每一句名言都是字字珠璣,充滿哲理,值得再三玩味。承蒙瑞薏老師抬愛,忝為此序,在此不再贅言,就請各位細細品嚐,讓林老師用這本書帶領大家,藉著這本書的指導,在我們的周圍製造並享受芬多精,讓生活中充滿神國度的榮光!同時求神賜福林老師,也賜福大家喜樂平安!
 
推薦序四
 
摯愛樂齡音樂的傻子
鄭玉英(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資深心理師)
 
  瑞薏是我的鋼琴老師,在我將屆七十之齡為我擴大疆域,讓我認識鍵盤、習得和弦,在左右手的交換運作之下,刺激了左右腦協調,更彌補了我兒時的欠缺。還記得兒時在基隆,好喜歡音樂課, 跟著老師唱歌,但更令我著迷的是那台會發出鏗鏘音韻的鋼琴。有一年,我的教室在音樂教室隔壁,有些小朋友可以在中午去練琴, 抱著大大一本琴譜走去音樂教室,好羨慕,卻無法開口跟生活壓力很大的母親表達我的需要。
 
  婚後在女兒五、六歲時興致勃勃的帶她去上Yamaha 音樂親子班,當時內向的女兒不喜歡律動,他認為要學兔子跳到前面很蠢, 也不喜歡紙上的黑白鍵盤,我記得有一夜,她堅持不去,我自己去了,在一對一對親子中,我一人落單,後來當然放棄了。過了幾年,又興致勃勃花十一萬買了一台電子琴,找了老師來家教女兒, 她興趣缺缺,上了一陣子不了了之,大大的電子琴默默站在客廳, 成為裝飾品。過了很久我才明白,是我的渴望,卻不敢為自己表達這奢侈的需要,硬要栽在孩子身上,她是真的不喜歡,喜歡的是我。
 
  認識了林老師,聽說了「樂齡音樂」。喔,原來學琴不是兒童專利,於是我自己成了靦腆的老學生,補償了兒時欠缺,多了自娛的器材,滿意極了!
 
  我們懷仁全人發展中心有一個中高齡聚會,多次邀請林老師來帶活動,聽她說音樂故事、跟著音樂律動,倘佯在她安排五彩繽紛的教具中,大家都玩得不亦樂乎。我驚訝她預備的豐富和材料的繁多,我在其中認識林老師對音樂的摯愛,對課程的一絲不苟, 和對長者需要的拿捏,讓我十分感動,從中我也更認識了她的生命和性情。
 
  一個受過苦難的靈魂,熱愛神的基督徒,無私的母親。她耿直的個性、堅持的原則,使她努力活出上帝的旨意,但在現實生活中是清苦的。她不計得失的備課,有時忘了付出與回收之間的平衡,常常見她載著一車的樂器、教具,遠途奔波去上一小時的課; 會為添購一個特殊器材,走遍大街小巷去搜尋;或為一個當道具的大蘋果親自縫製到深夜。記得有一次林老師邀請我到她家去玩, 小小的住處、大大的鋼琴。打開鋼琴演奏她自己的作曲,和唱出所譜的歌詞,我的眼眶濕了。她竟然為一個高齡團體的二十分鐘小小音樂劇作詞作曲,為他們量身定做,為遷就一些長輩而以台語唱詞,好一個罕見的傻子!她卻贏得我深深的尊敬。我認為她活出自己、求仁得仁! 
 
  聽到林老師要出書,我好高興,她的經驗累積心血結晶將集結成冊,可供為中高齡音樂課程帶領者採用,也可為其他音樂團體工作者的參考。在每一堂課都有五階段的架構,都有音樂培育的設計和中高齡身心靈的考量。我不是音樂人,我是心理工作者和一個音樂的老學生,深深感知在生命到達成熟歲月,體力又漸漸衰老過程中,音韻、琴聲、團體友誼多麼有助於我們的心理健康。
 
  特此祝福本書出版、為文推薦。
 
作者序
 
音樂:一份愛的禮物
 
  能出生在基督教家庭是我人生非常感恩的事,福音詩歌是陪伴我安穩成長的奶水,睡前媽媽溫柔唱詩的歌聲是我們的催眠曲, 少年時家人圍著彈琴的我唱聖詩成了最美的一幅畫,家族裡談論教會的事讓我感覺像一把大傘的保護。從國小六年級開始我在教會司琴,初中畢業北上到國立藝專音樂科就讀,乃至出社會工作、搬遷換教會、結婚懷胎臨盆,司琴的服事不曾間斷,造就了我勇於接受挑戰、越服事越甘甜的生命。
 
  畢業後任教台北市立福星國小音樂班、山葉兒童音樂班,開啟我樂於將音樂分享給人的志趣。2000 年的婚變使我痛苦不堪, 然而上帝的手扶持我前進,翌年插班考入真理大學音樂應用學系。在同時照顧兩個幼兒、維持養家生計的跑鋼琴家教與兒童打擊班團體教學、教會服事、兼顧學業,上帝以聖經的話安慰擦去我的眼淚,賜我如鷹般的毅力順利畢業,每學期拿獎學金。或許因為這些經歷,使我在面對長者時能多一份體諒之心。
 
  2001 年我以十二音列手法寫作藝術歌曲《八福》,獲高雄市心理衛生中心舉辦「第一屆心理健康創作歌曲比賽」季軍。2004 年於真理大學畢業後,陸續創作「天堂樂音」四輯鋼琴音樂CD, 以免費方式陸續贈送出兩萬片給心靈受傷的人,承蒙台灣各地機構與教會邀請分享音樂見證、現場演奏與關懷,遠至高雄信義神學院、花蓮門諾醫院。多首樂曲獲台灣教會公報社青睞,提供製作《荒漠甘泉》有聲書之背景音樂;以及授權施以諾教授《信心是一把梯子》、《我心靈得安寧》有聲書使用背景音樂。如今看來,
 
  似乎這些走過的痕跡都是在裝備我從事樂齡音樂教學這條路。面對台灣中高齡社會及少子化的衝擊下,在一次音樂會中上帝感動我用音樂撫慰人心的話語再次激勵我:「你們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聖經以賽亞書40:1)適逢行政院因應人口老化帶來的失能、失智與多元服務之需,相繼推動長照1.0 與2.0 計畫,廣設社區式、住宿式照顧服務體系與老人長青學堂,2016 年「音樂芬多精」多元藝術課程設計與教學於焉而生。
 
  從服務台北安養機構、日照中心、老人關懷據點的長者,到台中大雅、清水的長青學堂,各地樂齡學習中心、社區大學、身障社福機構的音樂輔療,這些中高齡長者們在孩提面對物資缺乏的年代,大都沒有學習音樂的機會。為彌補他們心中的缺憾,慰勞他們一生為家庭、工作的辛勞,我記取從事護理工作超過四十年的家母教導深呼吸的重要,以及我從大自然領受到音樂與森林裡的「芬多精」都有淨化的效果,引導長者學習放鬆、體會大自然脈動的韻律,使長者在紓壓的同時感受藝術的美感。除此之外,我進而帶領長者走出教室,到沿路滿是百年老樹的滬尾砲台、淡水紅毛城等古蹟、竹圍漁港實境體驗大自然與人文的洗禮,參訪新莊響仁和鼓藝工坊的技藝傳承,親臨演藝廳聆賞音樂會,達到身心健康的平衡與寬拓的視野。
 
  每個人都有神給他不同的恩賜,我希望藉音樂幫助長者體驗藝術共感覺的特性,誘發他們隱而未現的潛能,讓喜歡音樂但五音不全、膝蓋無法律動的長者也能自在地享受音樂課、表現他們的藝術才能,例如繪畫、藝術手作、戲劇、文學……。感恩這些年幾經開課單位與學員們的肯定、詢問「音樂芬多精」是否能開設師資課程,遂於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停課之際奮筆疾書。
 
  十九世紀法國詩人和小說家雨果曾說:「音樂表達了那些不能言喻卻又無法對其保持沉默的事物。」即或是經歷過手術、中風、受傷或因年老身體退化而造成行動不便,在課程進行時,看見長者們認真地歌唱、隨音樂而努力伸展中風變形的軀體,我被這強韌的生命力震撼!看見他們在互動中碰撞出驚喜的笑容,透過音樂活動恢復受傷之前功能的見證分享,因為歌唱而能走出喪夫的多年傷痛,在成果展演過程得以自我實現的喜悅,與不同機構的長者們進行音樂交流的關懷與融合,同時欣賞別人的潛能、肯定自我的價值,這樣的生命何等美好!若因此音樂能帶給他們一絲撫慰的陪伴,我們的心就一起在天堂了。
 
  經驗告訴我,中高齡長者活動非同於學齡教育,在內容與程度上需顧及他們的能力、喜好與自尊,以免造成挫折感容易放棄嘗試。過程中對長者的讚賞與隨時調整進行的節奏,能增強他們的自信與學習動力。在我初老的人生階段能與這些長者同樂、學習是無比的福氣,願將他們瑰麗的身影化作文字記錄,提供有志中高齡音樂教學者另一種多元藝術而適情雅趣的可能,並看見長者們的潛力與需要,期祝音樂如花香滿徑陪伴更多長者樂活、慢活、健康活的生活美學!與其說是教學內容,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本回憶錄,尤其是2020 年,我為雙連安養中心二十週年慶創作暨協演的高齡素人台語音樂劇《風微微~金葉飛滿天》,彷彿是我與上帝、長者的愛情,心中無限感激!長者們互動的感人身影,提醒我包容與理解才是連結愛的橋樑。終身學習是健康終老的不二法門,授業於長者,創意教學需不斷精進與修正才能遇見生命更多不期而遇的驚喜與創見。站在浩瀚偉大的音樂聲息、各種藝術刻劃的奧跡、與生命豐富經歷的長者面前,我永遠抱持一份崇敬之心!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如果能多考慮一下實際使用情境,可能會更完美。比如,書本是否夠「平攤」,因為長輩們在看譜或跟著步驟操作時,如果書頁一直閤起來,會很不方便。還有,如果它提倡的是動手操作,那麼紙質的選用會不會影響到書的耐用度?畢竟,這類書籍通常會被翻閱很多次,甚至可能帶著油墨味在廚房或陽光下閱讀。我比較務實地想,這本書在工具書的角色上,能否做到極致?例如,附贈的樂譜是否清晰易讀?如果它介紹的是樂器,那些樂器的選擇是否考慮了長輩的手部靈活性?有些樂器對關節負擔較大。我希望這本書在追求「樂活」的同時,沒有忽略掉「生理限制」這個現實問題。總體而言,我對它充滿了期待,希望它真如其名,是一劑能讓人心情開朗、身心靈都能獲得滋養的「音樂維他命」。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說真的,蠻有吸引力的,那種暖色調配上一些比較柔和的字體,一看就知道是想讓長輩們看了會覺得親切、沒有壓力。我最近幫我阿母找書,她對電子產品不太熟悉,看到這種實體書就覺得安心。不過,我還沒仔細翻裡面的內容,只是從排版跟這個主題來看,它應該是想在退休生活中注入一些活力。像我阿母啊,退休後整天在家,眼神都會比較黯淡,如果這本書真的能像書名說的,帶來「芬多精」那樣的活力,那絕對是值得推薦的。重點是,它強調是「專為中高齡設計」,這點很重要,代表它可能避開了太多專業術術語,或是編排上會比較大字體、步驟比較拆解,讓長輩們自己摸索起來比較容易上手。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簡單易學的音樂活動,像是大家一起唱歌謠、學個簡單的樂器指法,那種互動性高的內容,對提升老年生活的品質絕對有幫助。總之,從外觀和定位來看,這本書很有潛力成為長輩們的「心靈綠洲」。

评分

我最近在整理書櫃時,看到這本剛好放在那個「感覺很療癒」的區塊。雖然我還沒時間深入研究它到底教了什麼具體的樂理或技巧,但光是這個「樂活」的訴求,就很觸動我。現在社會對高齡化的焦慮,其實很大一部分來自於生活失去重心。年輕時為了家庭、事業忙碌,突然閒下來,很多長輩都會有點迷失。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個結構化的方式,讓他們重新找到學習的樂趣,那它的價值就遠超過一本普通的工具書了。我特別想知道,它在「如何與孫輩互動」這方面有沒有給出什麼建議?畢竟現在很多阿公阿嬤都希望能和年輕一代有共同話題。如果書裡能設計一些可以祖孫一起完成的音樂小專案,那就太棒了,那種共同創作的回憶,比任何昂貴的禮物都珍貴。希望它不只是單向的知識傳授,而是能引導出更多家庭層面的連結與情感交流,這樣才符合「芬多精」帶給人的那種生機勃勃的感覺。

评分

光是看這個「中高齡」的族群定位,我就覺得很有意思。這個年齡層的人,很多都經歷過台灣音樂發展的黃金時期,他們對早期的台灣歌謠、日治時期的曲目,或是早期西洋經典曲目,都有著深厚的感情連結。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會大量引用這些他們耳熟能詳的曲目作為教學範例。這樣的好處是,他們在學習新東西時,情感上的阻力會小很多,因為音樂本身就帶有強烈的記憶錨點。如果編書的人夠用心,能把不同年代的經典作品巧妙地融入教學單元中,那這本書就不只是在教「怎麼做音樂」,更是在「重溫美好時光」。我甚至想像,如果書裡有附帶一些QR Code,掃描就可以連結到原曲的聆聽檔案,那種視聽同步的體驗,對於現在的長輩來說,也是一個很友善的設計。這本書的成功,或許就藏在對這個世代集體記憶的掌握度上。

评分

坦白講,我對這類型的「銀髮教材」其實抱持著一點點懷疑的態度。太多產品為了迎合市場,會把內容做得過於簡單、流於表面,結果對真正有基礎樂理知識的長輩來說,反而覺得不夠紮實。不過,這本書的書名很巧妙地結合了「音樂」和「健康」,這讓我比較好奇它的切入點在哪裡。是不是有結合了音樂治療的一些概念?例如,用某些節奏或旋律來幫助記憶力、或是舒緩情緒。如果它只是教一些老歌怎麼彈,那網路上資源實在太多了,這本書的獨特性在哪裡?我會很關注它的「科學性」與「實用性」的平衡點。它有沒有提供一些可以自我檢測的機制,讓讀者知道自己透過音樂活動,在認知功能上是否有進步?這種量化的回饋,對於比較理性思考的長輩來說,會更有說服力。期待它能超越單純的娛樂,真正成為一種輔助性的健康促進工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