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實用建築法規「革新編目版」(八版)

最新實用建築法規「革新編目版」(八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詹氏書局編輯部
图书标签:
  • 建築法規
  • 建築設計
  • 建築工程
  • 法規
  • 實用手冊
  • 建築法規(八版)
  • 革新編目
  • 台灣建築
  • 工程實務
  • 設計規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特色

  收錄數目最多:134種業界常用法規全收錄!無論是建築申請的所有相關規定,或是準備建築師考試,通通一本就夠。

  十大領域到齊:包含建築法規、國土計畫法規、區域計畫法規、都市計畫法規、都市更新法規、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物法規、山坡地與環評法規、建築師與技師法規、營造業法規、政府採購法規共十大建築領域重要法規集結。

  檢索翻查最速:簡明的檢索系統,免翻目錄即可速查所需法規條目;法規亦按類別編號,井井有條件益於記憶。

  圖表清晰簡明:法規所附圖表、書件全面重新排版,格式統一,查閱便利。

  ■ 適用對象
  建築師事務所
  建設公司/土地開發投資決策者
  大專院校建築、土管、都計系所師生
  建築師考試/建築工程高普特考
  不動產從業人員
 
探寻建筑设计的无限可能:《结构力学原理与工程应用》 一、本书定位与读者群体 《结构力学原理与工程应用》并非对现行法规的简单梳理或条文解读,它是一部深度聚焦于结构受力分析、材料性能、以及设计优化的专业教科书与工具书的完美结合。本书旨在为土木工程、建筑设计、结构工程领域的从业人员、高校师生以及对建筑安全和效率有深度追求的专业人士,提供一套严谨、全面且极具实践指导性的理论与方法论体系。 本书的撰写基于对传统结构理论的深刻理解,并融入了现代工程分析的前沿进展。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法规是底线,而扎实的力学基础和创新性的结构思维才是推动建筑技术进步的核心驱动力。因此,本书的视角超越了“合规性”,而是着眼于“最优性”与“可靠性”的平衡。 二、核心内容模块详解 本书内容结构围绕结构分析的四大核心支柱展开,旨在构建一个逻辑自洽、层层递进的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结构分析的基础与方法论(Statics and Fundamental Methods) 本部分着重于回顾和深化静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重点章节包括: 平衡方程的推广与限制: 不仅复习平面与空间平衡,更深入探讨静定、静不定结构的判别标准,以及如何利用结构几何特性(如虚功原理、单位力法、位移法)来求解复杂的超静定体系。 结构的基本单元分析: 详细阐述杆件的轴力、剪力、弯矩和扭矩的精确计算方法。特别引入了截面几何性质的动态计算,如惯性矩、面积矩以及它们在坐标变换下的应用(如主惯性轴的确定)。 材料本构关系的深化: 侧重于线弹性、弹塑性行为的描述,并引入了粘弹性和蠕变效应在长期荷载作用下的初步分析模型,为后期的材料选择提供理论支撑。 第二部分:材料行为与强度理论(Material Behavior and Strength Theories) 结构安全性的根基在于材料的可靠性。本部分将理论分析与材料实验数据紧密结合: 应力与应变分析的张量描述: 从二维应力状态过渡到三维应力状态,系统介绍柯西应力张量及其在复杂应力场中的应用。着重讲解主应力和主方向的求解过程,这对理解材料破坏的临界状态至关重要。 经典强度理论的比较与适用性: 详尽对比最大剪应力理论(Tresca)、最大畸变能理论(Von Mises),并讨论它们在脆性材料和韧性材料设计中的优劣。引入极限状态设计的概率论基础,强调安全系数的确定并非武断,而是基于风险评估。 构件的稳定性问题: 专门设立章节讨论细长杆件的屈曲现象。除了欧拉公式的推导与应用外,重点分析了双曲率屈曲、侧向扭转屈曲(LTB)的判定准则,并结合工作荷载法和容许应力法下的稳定验算流程。 第三部分:结构动力学初步与振动控制(Structural Dynamics and Vibration Control) 面对现代建筑对舒适性、抗震性的高要求,本书将结构动力学作为核心竞争力之一: 单自由度体系的响应分析: 从自由振动、受迫振动过渡到地震激励下的响应分析。深入讲解模态分析(Modal Analysis)的基本原理,如特征方程的建立与特征值的物理意义。 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型分解与反应谱法: 详述如何通过质量矩阵和刚度矩阵的求解获得系统的固有频率和振型。重点阐述反应谱法的应用逻辑,包括如何根据规范信息构建设计反应谱,并进行模态叠加计算。 阻尼与吸能机制: 探讨不同类型的阻尼(粘滞阻尼、材料阻尼)对结构响应的影响,并介绍隔震与消能减震技术的基本原理,为高层或特殊结构设计提供前瞻性的技术储备。 第四部分:数值分析方法与工程实践的桥梁(Numerical Method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本部分旨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高效的工程解决方案: 有限元方法的原理性介绍: 不停留于软件操作,而是深入讲解单元刚度矩阵的形成过程(如等参单元),以及如何通过总体刚度矩阵的组装来实现对复杂结构的离散化求解。 几何非线性与材料非线性考量: 讨论在重力荷载下结构几何变化对刚度的影响(P-Delta效应),以及在极限承载力分析中材料塑性铰的引入方法。 优化设计思想的引入: 探讨在满足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如何通过改变截面尺寸、布置支撑系统,实现减重与成本控制的优化目标,体现结构工程师的价值所在。 三、本书的独特价值体现 本书的编撰哲学是“由内而外”——先夯实内在的力学机理,再指导外部的设计实践。 1. 强调推导而非简单引用: 对于核心公式(如位移法矩阵、屈曲公式),本书提供了清晰的数学推导过程,确保读者理解“为什么是这个公式”,而非停留在“套用公式”。 2. 丰富的算例分析: 包含大量手工计算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的实例。这些实例涵盖了从简支梁到空间桁架、从静力倒塌模拟到动力响应分析的各类场景。 3. 关注前沿技术的可理解性: 针对新兴的高性能材料(如超高性能混凝土、新型钢材)的力学特性,提供了初步的建模思路,帮助读者衔接未来的设计趋势。 《结构力学原理与工程应用》致力于成为结构工程师案头常备的“思想指南”,而非仅仅是“规范查询手册”。它引导读者掌握结构设计的底层逻辑,使每一次设计决策都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 認識條文書寫層級─條、項、款、目
◆ 認識「法」之效力─憲法、法律、行政命令
◆ 臺灣地區土地管制計畫與建築管理體系圖
◆ 建築相關法規之「立法精神」綜覽表
◆ 建築法(母法)與相關行政命令(子法)對應檢索表
◆ 中央法規標準法
◆ 國土計畫法
◆ 國土計畫法體系之立法重點

建築法規1 建築管理
101 109.01.15 建築法
102 108.02.22 臺北市建築管理自治條例
103 107.08.08 新北市建築管理規則
104 105.12.07 桃園市建築管理自治條例
105 104.06.02 新竹市建築管理自治條例
106 106.12.29 臺中市建築管理自治條例
107 110.02.01 高雄市建築管理自治條例
108 88.12.24 實施區域計畫地區建築管理辦法
109 88.06.29 實施都市計畫以外地區建築物管理辦法
110 81.11.05 金門馬祖建築法適用地區外建築物管理辦法
111 110.01.12 綠建築標章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
112 109.10.06 智慧建築標章申請認可評定及使用作業要點
 ※《文化資產保存法》錄於建築法規7─古蹟及歷史建築(P.302)

建築法規2 畸零地/法定空地
113 109.02.04 臺北市畸零地使用自治條例
114 100.06.08 新北市畸零地使用規則
115 105.08.10 桃園市畸零地使用自治條例
116 97.11.06 新竹市畸零地使用規則
117 100.08.09 臺中市畸零地使用自治條例
118 107.08.01 高雄市畸零地使用自治條例
119 99.01.29 建築基地法定空地分割辦法
120 84.11.15 建築基地法定空地分割證明申請核發程序

建築法規3 禁限建

121 107.07.11 航空站飛行場助航設備四周禁止限制建築物及其他障礙物高度管理辦法
122 103.06.04 大眾捷運法
123 99.01.15 大眾捷運系統土地開發辦法
124 108.05.16 大眾捷運系統兩側禁建限建辦法
125 91.08.16 臺北市大眾捷運系統路權範圍內建築物管理要點

建築法規4 使用管理
126 105.06.04 建造執照及雜項執照規定項目審查及簽證項目抽查作業要點
127 74.06.26 建造執照預審辦法
128 101.04.02 違章建築處理辦法
129 109.03.25 臺北市違章建築處理規則
130 91.03.14 建築物部分使用執照核發辦法
131 108.11.20 臺北市一定規模以下建築物免辦理變更使用執照管理辦法
132 104.06.15 建築物昇降設備設置及檢查管理辦法
133 108.06.17 建築物室內裝修管理辦法
134 107.02.21 建築物公共安全檢查簽證及申報辦法
135 94.09.02 建築物公共安全檢查以二維條碼或網路傳輸方式連線申報作業原則
136 102.06.27 建築物使用類組及變更使用辦法
137 108.11.13 消防法
138 108.09.30 消防法施行細則
139 99.03.03 供公眾使用建築物之範圍
140 93.06.17 招牌廣告及樹立廣告管理辦法

建築法規5 停車/避難
141 109.04.08 原有合法建築物防火避難設施及消防設備改善辦法
142 100.09.06 臺北市建築物增設室內公用停車空間供公眾使用鼓勵要點
143 94.03.16 臺北市建築物附設停車空間繳納代金及管理使用自治條例
144 108.12.11 新北市建築物附設停車空間繳納代金及管理使用辦法
145 101.07.19 高雄市建築物附建防空避難設備或停車空間繳納代金及管理使用自治條例

建築法規6 公寓大廈
146 105.11.16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
147 94.11.16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施行細則
148 103.04.30 公寓大廈規約範本
149 104.06.15 公寓大廈管理報備事項處理原則

建築法規7 古蹟及歷史建築
150 105.07.27 文化資產保存法

區域計畫/非都市土地相關法規
201 89.01.26 區域計畫法
202 102.10.23 區域計畫法施行細則
203 110.07.15 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
204 110.02.08 非都市土地申請新訂或擴大都市計畫作業要點
205 108.10.22 製定非都市土地使用分區圖及編定各種使用地作業須知
206 105.11.30 水土保持法
207 109.12.02 水土保持法施行細則
208 104.09.04 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

都市土地相關法規
301 110.05.26 都市計畫法
302 109.03.31 都市計畫法臺灣省施行細則
303 100.07.22 臺北市都市計畫施行自治條例
304 108.07.03 都市計畫法新北市施行細則
305 109.12.23 都市計畫法臺中市施行自治條例
306 110.05.13 都市計畫法高雄市施行細則
307 110.02.05 臺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
308 107.06.14 新北市政府受理自辦市地重劃作業要點
309 103.07.09 新北市獎勵投資興建都市計畫公共設施辦法
310 92.12.02 新訂擴大變更都市計畫禁建期間特許興建或繼續施工辦法
311 91.06.13 都市計畫細部計畫審議原則
312 106.04.18 都市計畫定期通盤檢討實施辦法
313 103.08.04 都市計畫容積移轉實施辦法
314 93.02.19 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分區及公共設施用地檢討變更處理原則
315 88.06.29 都市計畫分區發展優先次序劃定原則
316 100.11.16 都市計畫公共設施保留地臨時建築使用辦法
317 109.12.23 都市計畫公共設施用地多目標使用辦法
318 92.10.13 獎勵投資辦理都市計畫公共設施辦法
319 107.08.24 都市計畫工商綜合專用區審議規範
320 100.12.23 都市計畫工業區檢討變更審議規範
321 107.01.25 都市計畫農業區變更使用審議規範
322 89.11.18 都市計畫各種土地使用分區及公共設施用地退縮建築及停車空間設置基準

都市更新/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法規
401 110.05.28 都市更新條例
402 108.05.15 都市更新條例施行細則
403 108.05.15 都市更新建築容積獎勵辦法
404 108.05.16 都市更新會設立管理及解散辦法
405 108.06.17 都市更新權利變換實施辦法
406 108.05.27 都市更新事業接管辦法
407 108.10.28 股份有限公司組織之都市更新事業機構及協助實施者投資於都市更新地區適用投資抵減辦法
408 109.07.08 臺北市都市更新自治條例
409 109.11.09 臺北市自行劃定更新單元重建區段作業須知
410 108.09.09 新北市都市更新單元劃定基準
411 105.06.23 新北市都市更新案件審查作業要點
412 107.01.08 新北市都市更新建築容積獎勵核算基準
413 107.10.24 桃園市都市更新單元劃定基準
414 104.06.15 新竹市都市更新建築容積獎勵核算標準
415 105.07.28 臺中市都市更新自治條例
416 107.05.08 臺中市都市更新單元劃定基準
417 105.12.26 臺南市都市更新單元劃定基準
418 101.06.21 高雄市都市更新自治條例
419 100.01.24 高雄市政府都市更新建築容積獎勵核算基準
420 106.12.06 不動產證券化條例
421 98.06.19 不動產證券化條例施行細則
422 109.05.06 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
423 106.08.01 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施行細則
424 109.11.10 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建築容積獎勵辦法
425 108.06.13 中央主管機關補助結構安全性能評估費用辦法
426 107.10.11 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結構安全性能評估辦法
427 106.08.03 直轄市縣(市)合法建築物結構安全性能評估結果異議鑑定小組設置辦法

國家公園/山坡地
501 99.12.08 國家公園法
502 72.06.02 國家公園法施行細則
503 92.03.26 山坡地建築管理辦法
504 107.05.10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山坡地範圍劃定及檢討變更作業要點
505 79.06.13 山坡地開發建築面積十公頃以下核發開發許可應行注意事項
506 108.01.09 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
507 109.05.13 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施行細則
508 109.10.06 山坡地土地可利用限度分類標準

環境影響評估/政府採購
601 92.01.08 環境影響評估法
602 107.04.11 環境影響評估法施行細則
603 109.08.18 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
604 108.05.22 政府採購法
605 110.07.14 政府採購法施行細則

建築師法規
701 103.01.15 建築師法
702 100.04.25 建築師法施行細則
703 82.07.20 省(市)建築師公會建築師業務章則(含建築師酬金標準表)
704 100.06.22 技師法
705 101.11.14 技師法施行細則
706 101.01.19 建築物結構與設備專業工程技師簽證規則
707 101.09.06 公共工程專業技師簽證規則
708 108.03.28 建築物公共安全檢查專業機構及人員認可要點

營造業法規
801 108.06.19 營造業法
802 107.08.22 營造業法施行細則
803 99.05.25 營造業專業工程特定施工項目應置之技術士種類、比率或人數標準表
804 96.04.25 營繕工程承攬契約應記載事項實施辦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7056252
  • 規格:平裝 / 896頁 / 19 x 26 x 4.4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八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革新編目」聽起來煞有介事,但我實際操作起來的感受是,根本搞不清楚它到底「革新」了什麼。我特別想知道的是,它在面對近年來公眾對於綠建築、耐震補強等議題日益增高的要求時,是如何與現行法規進行整合性說明的。例如,當談到容積獎勵的計算標準時,書中引用的範例和計算公式,似乎還停留在好幾年前的標準流程中,對於最新的能源效率標示要求或是智慧建築的規範,幾乎是隻字未提,或者只是蜻蜓點水般地帶過。這對於我們在設計初期就需要納入這些「加分」項目的團隊來說,簡直是嚴重的資訊落差。這本工具書的定位,如果只是用來查閱基礎法條,那市面上有很多更便宜、更新、甚至網路資源都比它來得及時。我認為,一本合格的建築法規參考書,必須具備前瞻性,能夠預判未來幾年法規可能修正的方向,並在現有基礎上提供彈性應對的建議。顯然,這本八版在這方面是嚴重失焦的,它只顧著跟上「過去」的腳步,卻完全沒看到「未來」。

评分

翻開這本厚磚頭,一股熟悉的、有點陳舊的氣息撲面而來。我得承認,台灣的建築法規書籍市場就是這樣,大家都在搶著出「最新版」,但內容的實質更新速度,永遠趕不上法令變動的車尾燈。這本八版,說實在的,閱讀體驗極差。排版上並沒有顯著優化,那些密密麻麻的條文,即便加了標註,看起來依然像一座難以逾越的文字迷宮。更讓我無法接受的是,對於法規背後的「精神」和「立法意圖」的闡述,幾乎是付之闕如。法規條文本身枯燥是沒辦法的事,但好的參考書理應肩負起「翻譯官」的角色,將冰冷的文字轉化為可執行的準則。可這本呢?它只是把法條條文重新複製了一遍,並沒有針對條文之間的邏輯關係進行梳理,更別提橫跨不同章節的法規是如何相互牽制和協調的。我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解構它,卻發現它並未提供任何有效的捷徑。這對初學者來說,無疑是更深的泥潭;對資深人員來說,則是一本浪費書架空間的工具書。我們需要的,是能夠穿透文字表象,直達核心的引導,而不是這樣一本「法律條文大全」的翻印本。

评分

這本號稱「革新編目版」的建築法規參考書,我本來是抱著期待的,想說八版了,總該有些實質的進步吧。結果實際翻閱後,我只能說,那種「革新」的感覺,大概只體現在封面設計上了。內容上,說真的,跟前幾版比起來,差異性微乎其微,簡直像換湯不換藥。尤其是在那些最關鍵的、經常修訂的法條解釋上,還是沿用了好幾年前的見解,對於我們這種需要隨時跟上最新實務操作的工程人來說,簡直是災難。舉個例子,關於結構外審的流程標準,近兩年業界已經有更細緻的共識和作法,但書裡寫的還是停留在比較基礎的法條層面,根本無法作為實際應對的依據。每次為了確認一個細節,還是得乖乖回頭去查閱最新的函釋或內政部的官方文件,那這本書存在的價值在哪裡?如果只是把舊資料重新排版、換個標題就拿出來賣,未免也太敷衍了吧。我期待的是能夠提供更深入的法條解析,甚至是針對實務上常見的灰色地帶,能有不同角度的討論與指引,而不是這種只停留在法條文字表述的表面功夫。坦白說,這次的購買經驗,讓我對這套書系的未來感到有點悲觀。

评分

對於習慣使用數位工具的年輕一代建築師來說,這本書的紙本形式本身就構成了一種負擔,但更關鍵的是,它在數位化和實用性之間的平衡掌握得非常差。我們都知道,在工地現場或是臨時開會時,無法隨時攜帶這麼厚重的實體書。理想中的法規參考書,應該是內容能夠被輕鬆地數位化,並且具備強大的關鍵字檢索能力。但這本書的結構,顯然是為傳統的逐條閱讀模式設計的,它的目錄和索引設計非常老派,很難用來快速鎖定特定名詞或案例。而且,關於法條釋義的「實務見解」部分,寫得過於學術化和保守,缺乏案例分析來佐證其適用性。例如,對於一些常見的違章樣態,書中並沒有提供「遇到這種情況,應該優先參考哪幾條規定,再結合哪個函釋」的快速應對方案。它只是羅列了法條,讓讀者自己去拼湊答案,這種做法在工程時效性要求極高的環境下,幾乎是不可接受的。我寧願花點時間去訂閱一些專業的線上資料庫,至少那裡的資訊更新速度和檢索功能能滿足現代工作的需求。

评分

說實話,台灣的建築法規體系複雜,橫跨內政部、營建署、各地方政府的自治條例,錯綜複雜到讓人頭皮發麻。我買這本書,最大的期望是它能提供一個清晰的「路徑圖」,幫助我快速定位到特定問題所需的法條集合。然而,這本八版在索引和章節劃分上,依然沿襲著那種傳統的、以法條順序為主的編排方式。這對於需要進行跨領域查詢的設計師或審查人員來說,效率極低。例如,當我要查閱關於「無障礙設施」的規範時,我得在好幾個不同的章節間來回跳轉,因為涉及到建築技術規則、地方增訂條文,甚至還有消防安全的交叉規定。真正有價值的參考書,應該能建立起這些知識點之間的有效連結,用圖表或流程圖的方式呈現法規之間的權責關係,讓讀者一目瞭然。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一本巨大的法律條文資料庫,但缺乏有效的檢索工具和知識結構化處理。花這麼多錢買來當成磚頭墊桌腳,實在是太可惜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