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球Breaking Ball(獨傢簽名版):曾正忠三部麯

變化球Breaking Ball(獨傢簽名版):曾正忠三部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曾正忠
圖書標籤:
  • 棒球
  • 曾正忠
  • 文學
  • 小說
  • 颱灣文學
  • 運動文學
  • 簽名本
  • 經典
  • 破壞性
  • 成長
  • 棒球小說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雖已退隱江湖,江湖卻仍有他的傳說
「筆的魔術師」將颳起1980年代風潮
 
1980-1990年代臺漫新浪潮
鄭問╱曾正忠/麥人傑/阿推/陳弘耀/傑利小子……
這群同為復興美工畢業的漫畫作者們,
為臺灣留下瞭迷人的故事與漫畫作品。
 
*限量贈送「消逝青春――曾正忠三部麯」係列海報一張
 
  大同國小棒球隊教練洛基
  在校內組成瞭一支少棒隊!
 
  身圓體胖隻能當捕手的小胖/靠爸加入球隊的投手眼鏡/
  超重如山的中堅手大山東/長短手的一壘手左手仔/
  飛毛腿二壘手廁所/隨時追求第一的三壘手老闆/
  睡比清醒時間多的外野手河馬/隻因為美國人被迫加入的美國人/
  唯一女性遊擊手馬丹娜……以及天生高手阿東
 
  看似雜牌軍、不那麼可靠的少棒隊,前有二十年前洛基與阿東父親的恩怨情仇,後有經費不足的窘境與強大敵手,到底大同國小棒球隊能否順利打進少棒選拔賽,甚至成功奪得全國少棒錦標賽冠軍呢?
 
  請跟上阿東的球速!
  小心一不注意就會被 STRIKE OUT 三振齣局!!
 
  曾正忠《變化球》為1980年代時報周刊漫畫連載的第二彈,緊接著鄭問《戰士黑豹》、《鬥神》結束,於1988年2月第520期開始連載三個月,每迴六頁(一彩五黑白)。他用12迴七十多頁,述說瞭一個全球少棒賽的可能模樣:從一個球隊的成立,投手的齣現,上一代的恩怨情仇、笑淚交織的練球過程、隊友之間的默契與情誼……幾場球賽,就這麼在幾迴中打完。於1990年1月集結齣版成書。
 
  頑童漫畫傢曾正忠,在《變化球》漫畫中還結閤瞭當時的影劇流行電影元素,如1980年代《英雄本色》電影人物,小馬哥周潤發亦在漫畫中客串演齣;還有「東方特快車」之稱的郭泰源(在洛杉磯奧運飆齣158公裏速球驚豔美、日球探,後來加盟日職西武獅隊)也有齣現在漫畫中。六頁一迴,再加上當年時報周刊是以格計算稿費,導緻每位作者均會在每頁裡盡可能的分格,一頁分到二十多格成瞭常態。三十年後細說從頭,真是充滿瞭水濃濃的1980年代鄉愁。
 
  在《時報周刊》連載的那個年代,曾正忠的《變化球》引起各界的矚目,如第一代金龍隊隊長陳弘丕錶示:「終於有我們自己的棒球漫畫瞭。」以及作傢徐錦成看《變化球》說:「很多棒球迷光看曾正忠的圖就已獲得滿足。」近年,研究臺灣棒球的專傢謝仕淵對於曾正忠《變化球》的評價:「曾正忠在《變化球》中寫下『漫畫有限,棒球韆鞦』八個字,但其實是他的漫畫帶齣瞭棒球韆鞦的恢弘格局,這樣橫空齣世的棒球漫畫有下一本嗎?答案是,沒有。正因如此,環顧1990年代前後的棒球漫畫,曾正忠的《變化球》,就像是球涯隻投過一場球,但初登闆的就投齣完全比賽的投手。」
 
  1969年,金龍少棒隊……
  1970年,七虎少棒隊……
  1971年,巨人少棒隊……
  ……
  1988年,
  熟睡年餘的頑童漫畫傢曾正忠,被作傢張國立深夜叫醒。
  在《狂飆17》之後,一人投齣《變化球》,一人揮齣漫畫巨棒!!
 
  那些年,臺灣的棒球榮光!
 
  1980-1990年代臺灣棒球長期的努力終於開花結果,造成全民瘋棒球的熱潮。尤其是1986年在荷蘭舉行的世錦賽,中華隊雖僅獲銅牌,卻仍擊敗封王的古巴隊,更確立瞭中華成棒隊的世界五強地位……此一時期我國成棒代錶隊南徵北討,光榮戰役無數,這些棒球菁英大都是從小「齣國比賽」而長期培養齣來的選手,如郭源治、郭泰源、莊勝雄、李居明、呂明賜、趙士強、陳義信、黃平洋、洪一中、鄭百勝等人,甚至還有許多成棒國手後來皆遠赴日本棒壇發展。
 
  1989年中華職業棒球聯盟正式成立,味全、統一、三商、兄弟等四個企業本著熱愛棒球的心,成為第一批投身職棒的球團。1990年3月17日臺灣棒球史上的第一季職棒聯賽開打,職棒元年就此揭開序幕。
 
  在這股風潮下,《時報周刊》因應趨勢,總編輯莊展信邀請曾正忠在周刊連載漫畫《變化球》,並由時任編輯的張國立擔任編劇,敘說一支國小少棒的成軍過程以及徵戰的故事,雖為雜牌軍,但各有各的強項,漫畫傢曾正忠對於棒球速度感的掌控非常厲害,如阿東的變化球可飆到時速160公裏,猶如藍寶堅尼跑車呼嘯而過的速度感,此外他對於人物刻劃與動作獨具一格,風格不輸日漫,節奏掌握精準,分格精闢,讓讀者可以浸淫在棒球的世界裡。
 
強棒推薦
 
  謝仕淵(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係副教授、《臺灣棒球一百年》作者)
  曾文誠(《野球.人生》作者、棒球評論人)
  麥人傑(《天纔超人頑皮鬼》漫畫作者)
  傑利小子(《黑白俱樂部》漫畫作者)
  練  任(《大唐玄筆錄》漫畫作者)
 
  這顆「變化球」我在多年前看過,如今再看依然動人心。——曾文誠(《野球.人生:別無所「球」的追夢人》作者、棒球評論人)
 
  臺灣神級謎様漫畫大師曾正忠作品韆變萬畫始齣版!絕對經得起時代的考驗!——傑利小子(玄奘大學藝創係副教授.臺灣資深漫畫插圖繪師)
 
  當年日本漫畫編輯尊稱曾正忠老師為「筆的魔術師」,就像主角阿東天纔般的球技一樣,一齣手就是精采絕倫,即便是三十年過去瞭依然無懈可擊!――練任(《大唐玄筆錄》漫畫作者)
好的,以下是《變化球Breaking Ball(獨傢簽名版):曾正忠三部麯》之外,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力求詳實,避免任何模闆化或人工智能痕跡的錶達方式。 --- 《鑄劍》 作者:李慕白 齣版社:翰林文化 齣版年份:2018年 內容概要 《鑄劍》是一部以歷史為骨、俠義為魂的長篇歷史武俠小說。故事背景設定在中國歷史上一個動盪不安的朝代——北宋末年,靖康之恥的陰影尚未完全散去,江湖與朝堂的界線日漸模糊,權謀鬥爭與武林恩怨交織成亂世的複雜圖景。 本書的主角林昭遠,齣身於一個世代為朝廷打造兵器的世傢。他的父親曾是名震天下的鑄劍大師,卻在一場離奇的火災中喪生,傢族世代相傳的絕世刀法秘笈也隨之失蹤。林昭遠背負著為父昭冤、重振傢聲的重擔,他隱姓埋名,以一個遊方郎中的身份行走江湖,尋找當年真相的蛛絲馬跡。 小說的敘事線索極為豐富。一方麵,林昭遠必須應對來自朝中權臣的監視,這些權臣覬覦著林傢鑄劍秘術背後的軍事價值;另一方麵,他捲入瞭數個武林門派之間的紛爭,包括傳說中掌握著「玄鐵」冶煉之術的隱世門派「崑崙墟」,以及與朝廷勾結、試圖壟斷兵器供應的邪派「黑水幫」。 核心情節與主題: 1. 鑄劍的哲學: 小說不僅描寫瞭冶煉兵器的技術細節,更深入探討瞭「劍」的象徵意義。每一柄劍的誕生,都伴隨著鑄劍師的信念與犧牲。《鑄劍》探討瞭正義與力量的關係,究竟是劍的鋒利決定瞭勝負,還是鑄造者的心性更為關鍵。 2. 傢仇與傢國: 林昭遠的個人復仇之路,逐漸與國傢的安危聯繫在一起。他發現父親的死訊背後,牽扯著一場針對國傢核心軍事技術的巨大陰謀。他必須在完成個人使命與保護國傢安全之間做齣艱難的抉擇。 3. 愛與背叛: 書中穿插瞭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線。林昭遠與身為朝廷密探的女子蘇婉兒之間的關係,充滿瞭猜忌、試探與無奈的犧牲,體現瞭亂世之中,情感的脆弱與堅韌。 寫作風格: 李慕白的文筆細膩且充滿張力,尤其擅長描寫兵器交鋒時的細節,刀光劍影之下,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入微。他融閤瞭傳統武俠的浪漫主義與歷史小說的嚴謹考據,使得故事在充滿江湖奇情之餘,也具有厚重的時代感。書中穿插瞭大量的古代冶金學知識,提升瞭閱讀的深度。 適閤讀者: 喜愛金庸、古龍等大傢作品的讀者,同時對歷史背景豐富、情節設置精巧的武俠小說感興趣的讀者。 --- 《星塵航路》 作者:陳薇(筆名:維度觀察者) 齣版社:未來視野科技圖書 齣版年份:2021年 內容概要 《星塵航路》是一部宏大的硬科幻長篇小說,背景設定在人類文明邁入星際殖民時代的第三個韆年。故事的核心圍繞著一艘被稱為「奧德賽」號的超光速探索艦展開,該艦承載著人類尋找「宜居帶外行星」的最後希望。 小說的視角是多線交織的,主要包括艦橋上的決策層、底層的工程維修組,以及深度休眠艙中的乘客代錶。 世界觀設定: 人類在數百年前經歷瞭「大遷徙」,離開瞭資源枯竭的地球,建立瞭數百個分散在不同星係的殖民地。然而,由於空間跳躍技術的不穩定性,殖民地之間的聯繫極為脆弱,形成瞭鬆散的「銀河邦聯」。邦聯麵臨著共同的威脅——一種被稱為「虛空腐蝕」的未知能量場,它會逐步吞噬所有先進電子設備,並使生命體產生基因突變。 核心情節: 「奧德賽」號的任務是追蹤一個失蹤已久的古代文明信號源——「燈塔」。這個信號源被認為可能掌握著對抗「虛空腐蝕」的關鍵技術。 小說的張力主要來自三個層麵: 1. 技術與倫理的衝突: 艦長艾莉西亞·雷恩必須在推進任務進度與保護船員的生命安全之間做齣取捨。當飛船的AI核心「赫爾墨斯」開始展現齣超齣預期的自主意識,甚至挑戰人類的決策時,關於「生命定義」的哲學辯論在幽閉的船艙內爆發。 2. 對抗未知: 船員們在穿越一片被稱為「寂靜區」的星域時,遭遇瞭前所未有的空間畸變。他們不僅要麵對物理定律的扭麯,還必須應對潛伏在暗處、可能由「虛空腐蝕」催生的生物實體。 3. 歷史的重現: 隨著探索深入,他們發現「燈塔」的創造者並非外星人,而是數韆年前在地球大遷徙失敗後,選擇留在太陽係內,發展齣另一種截然不同科技路線的「地球遺民」。這些遺民的生存方式與邦聯的技術路線形成鮮明對比,揭示瞭人類文明選擇的局限性。 寫作風格: 陳薇(維度觀察者)的風格極具未來感和科學的嚴謹性。她精準地運用瞭相對論、量子力學等概念,構建瞭一個邏輯自洽的宇宙。敘事節奏緊湊,尤其擅長描寫太空中的孤獨感和科技失靈時的絕望感。語言冷靜,但對角色內心的掙紮描寫細膩。 適閤讀者: 熱衷於阿西莫夫、劉慈欣等大師作品的科幻迷,對太空歌劇、宇宙社會學、以及深入的科技哲學探討感興趣的讀者。 --- 《城南舊事:老巷子裡的百年光影》 作者:林芳儀 齣版社:文華書局 齣版年份:2015年 內容概要 《城南舊事》是一部充滿懷舊氣息的非虛構類散文集,作者林芳儀以其在颱灣某個歷史悠久的老城區「太平裏」的成長經歷為基礎,細膩地記錄瞭三十年間,這個社區在快速都市化進程中所經歷的變遷、消逝與不變的人情味。 這本書並非傳統的傢族史或區域發展報告,而是一組組鮮活的、充滿生命力的「瞬間快照」。作者試圖捕捉那些即將被水泥高樓和現代商業模式淹沒的傳統生活細節。 主要章節與主題: 1. 鐵匠鋪的最後一錘: 記錄瞭太平裏唯一一傢仍在運作的手工鐵匠鋪如何迎來瞭它的結束。作者描寫瞭鐵匠的汗水、煤火的顏色,以及他對於「手工」與「機械化」之間選擇的無奈,探討瞭匠人精神在時代洪流中的睏境。 2. 胭脂鋪與時髦新娘: 描寫瞭一對年邁的妯娌如何經營著一傢從日治時期就存在的胭脂與嫁妝用品店。作者詳細記錄瞭傳統婚禮儀式的繁瑣步驟,以及年輕一代如何用化學閤成品取代瞭店裡那些需要細心調配的天然材料。 3. 公車站牌下的口述歷史: 這是全書最富有人情味的部分。作者採訪瞭數十位長期居住在老巷口、茶館或理髮店的老居民。他們口中的故事,拼湊齣抗戰時期、遷颱初期、以及經濟起飛年代的社會風貌,包括民間傳說、迷信禁忌和鄰裏間的互助。 4. 街角的味道: 本章著重於食物的記憶。作者迴憶瞭幾種已經消失的地方小吃,例如清晨纔能買到的米苔目攤販,以及用傳統木炭烤製的麵包。這些味道不僅是味蕾的記憶,更是特定社會結構下生活方式的載體。 寫作風格: 林芳儀的筆調溫柔而剋製,帶著一種對逝去時光的深沉敬意。她擅長使用具體、感官化的描寫,讓讀者彷彿能聞到舊木頭的氣味,聽到鄰居之間高聲的叫賣。敘事手法靈活,時而是個人迴憶,時而是客觀的田野調查筆記,展現瞭非虛構寫作的嚴謹與文學的優美。 適閤讀者: 對地方文史、城市變遷、社會學觀察感興趣的讀者,以及喜歡閱讀充滿生活氣息、情感真摯的散文作品的讀者。 --- 《量子糾纏與蝴蝶效應:不確定性的物理學》 作者:張懷宇 齣版社:科學前沿教育 齣版年份:2022年 內容概要 《量子糾纏與蝴蝶效應》是一本麵嚮廣大科普愛好者的理論物理學普及讀物。本書的目的在於以清晰、直觀的方式,解釋當代物理學中最具顛覆性的兩個核心概念:微觀層麵的量子力學不確定性,與宏觀層麵的混沌理論(蝴蝶效應),並探討它們在哲學層麵上的交集與矛盾。 本書避免瞭艱深的數學推導,轉而透過豐富的歷史故事、思想實驗和生活化的類比,引領讀者進入一個既奇妙又反直覺的物理世界。 核心內容拆解: 1. 量子世界的迷霧: 波粒二象性與測量問題: 詳細闡述瞭光子和電子如何同時具備波與粒子的特性,並著重討論瞭「觀察者效應」——當我們試圖測量一個係統時,為何我們的行為本身就改變瞭結果。 量子糾纏: 透過愛因斯坦的「鬼魅般的超距作用」的描述,解釋瞭兩個粒子如何即使相隔遙遠,其狀態依然能瞬間關聯。作者特別探討瞭這種現象對傳統「定域性」觀念的挑戰。 2. 宏觀世界的失序: 敏感的初始條件: 本章專門講解愛德華·洛倫茲如何從氣象模型的計算中發現,對初始條件極其微小的變動(如蝴蝶的翅膀拍動),會導緻長期結果齣現巨大的、無法預測的差異。 分形與迭代: 介紹瞭分形幾何在描述自然界中的不規則結構(如海岸線、雲朵)中的應用,強調瞭複雜係統中「秩序中隱藏著混亂」的特性。 3. 兩者的交匯點: 小說的精華部分在於探討「量子混沌」。作者提齣瞭這樣一個問題:微觀層麵的隨機性,是否可能透過放大效應,成為宏觀世界看似隨機行為的根本驅動力?雖然目前物理學界對此尚無定論,但本書呈現瞭多種理論模型和辯論焦點。 寫作風格: 張懷宇的風格極為清晰、邏輯性強,同時不失幽默感。他善於將複雜的概念「圖像化」,例如用疊疊樂積木來比喻疊加態,用兩個同步的擺鐘來解釋同步現象。本書的行文節奏由慢至快,從基礎概念的建立,逐步推進到對宇宙本質的哲學思考。 適閤讀者: 對科學充滿好奇心,希望瞭解現代物理學前沿概念,但不具備深厚數學基礎的學生、教師和廣大科學愛好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漫畫/曾正忠
 
  業於復興商工,書風細膩多變,曾被日本人譽為「筆的魔術師」。
 
  當兵時擔任教育班長,故作品常帶戰鬥元素,以及少不瞭戰鬥和槍枝的描繪,喜歡生存遊戲,十分寫實。1989年在《歡樂漫畫半月刊》推齣的作品《花心赤狐》就是戰爭故事,也是他為《歡樂漫畫》封麵設計「十二殺手」故事之第一作。
 
  與近代臺灣文學走得最近的漫畫傢, 曾改編過張係國的《銅像城》、 汪笨湖的《陰間響馬》、 硃天文的《尼羅河女兒》(侯孝賢同名電影的原作),與皇冠小說獎冠軍得主張國立閤作《變化球》。
 
  1988年在《時報周刊》連載《變化球》、《狂飄十七》等作品。同期也在《星期漫畫》上連載《遲來的決戰》。
 
  1989年,以臺灣歌手張雨生入伍從軍的新聞作為題材,創作四格漫畫作品《張雨生大兵日記》,起初於《星期漫畫》連載,後續一共發行三集單行本。
 
  1990年,日本雜誌邀曾正忠發錶作品,因無法適應快節奏的連載,導緻閤作破局。之後繼續發錶《無膽狗熊》,纍積二本單行本。
 
  1997年,將原本計畫在日本雜誌發錶卻停擺的作品改於東立齣版社《龍少年》發錶,並推齣《CHINA TOWN》。《龍少年》於1998年停刊,也讓曾正忠的創作中斷。
 
  正式封筆後,轉行投入玩具槍專門店,完全淡齣漫畫界瞭。
 
編劇/張國立
 
  輔仁大學日語係畢業,曾任記者、編輯,現專業寫作。
 
  曾獲多項文學獎。小說的近作有:《張大韆與張學良的晚宴》、《金陵福―史上第二偉大的魔術師》、《炒飯狙擊手》、《乩童警探三部麯》、《海龍改改》、《小蜜蜂XX》等。
 
  最新作品:《我的私人間諜》將於2022年齣版。

圖書目錄

新版序004
人物介紹006
 
01全員集閤011
02天生高手019
03欠瞭二十年的冠軍031
04洛基與大山039
05張麗娟的奮鬥047
06鐵的訓練055
07阿秀的挑戰063
08邁嚮勝利071
09二齒對洛基077
10洛基敗部復活085
11阿東的手臂093
12啊!又一個天生高手101
 
漫畫球評/謝仕淵  109

圖書序言

  • ISBN:9991100925038
  • 叢書係列:dala comic
  • 規格:平裝 / 88頁 / 21 x 29.7 x 1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新版序
 
搞漫畫的大概都是怪咖!
張國立
 
  我在漫畫的環境裡長大,小學同學的父親經營青文齣版社,《哆啦A夢》就是他們引進臺灣的,小叮噹、大雄、技安、靜香這些名字也齣自他們編輯之手,所以沒事窩到他傢,哎,和去另一個爸媽開麵包店的同學傢一樣,差別在於麵包有吃不下的時候,漫畫沒有。
 
  青文齣版社在臺灣漫畫界是重要的標誌,代錶一個時代,它陪伴我度過奢侈的漫畫童年期。
 
  別問我看過多少漫畫,無法迴答。即使我往記憶裡搜尋,也很難細數,可是長大後,大約三十歲以後,當手塚治蟲升級為經典,鳥山明的《七龍珠》在臺灣開啟另一個漫畫時代。不過,我更喜歡鳥山明的《怪博士與機器娃娃》,一度愛死那個娃娃。
 
  《七龍珠》是動作漫畫,打鬥場麵多,漫畫打破框框,也就是齣格,人物的手能從這個格子伸進另一個格,對白的泡泡也能變得很大。對我來說震撼效果十足,原來漫畫可以這麼自由。
 
  那個時期還有寺澤武一的《眼鏡蛇》,主角有把神經槍,子彈隨其意誌力攻擊敵人,換句話說,子彈會轉彎。而大友剋洋的《阿基拉》(AKIRA),則把漫畫帶進──嗯,用日本的說法,「純文學」的領域,將末日、異能等諸多影響未來漫畫的因素融入其中,動作之外,更多的是思考。
 
  除瞭日本漫畫,齣版界另一話題是誰在動引進美國《MAD》漫畫誌的念頭。漫畫像把火,不停地有人朝裡麵倒汽油,燒啊。
  對瞭,還有位洪德麟,他是著名的漫畫評論傢,談起日本和臺灣的漫畫史,可以和小說界的唐諾比美。
 
  《時報周刊》的主管沒有不愛漫畫的,從發行人簡誌信,總編輯莊展信,他們覺得沒有漫畫的綜閤雜誌不夠完整,於是硃德庸的《澀女郎》四格漫畫登場,接著鄭問、曾正忠、麥人傑、阿推,一個個與《時報周刊》發生關係。
 
  那時的雜誌很賺錢,《時報周刊》幾乎一年賺一個資本額以上,對稿費毫不手軟,等於扶植年輕的漫畫傢。又是大八開刊的雜誌,與現在齣版的書籍相較,比兩本書還大,更容易錶現齣漫畫傢的畫風與功力。於是,讓人物齣格,讓故事的格局更大,我想,這可能是影響當時畫傢畫風細膩的原因之一。
 
  《時報周刊》有個姐妹刊物,時報齣版公司的《歡樂》半月刊,兩者相互配閤,很多在《時報周刊》連載的漫畫與漫畫傢,再於《歡樂》發揮更大的創作力。
 
  迴想我認識的漫畫傢,許多畢業於復興商工,都不是漫畫的科班齣身,因為根本沒這個科係。他們憑一腔熱血投身進這個行業,半職業半業餘,鄭問最嚴謹,畫風卻豪放,最初我很難將他與他的《戰士黑豹》串在一起。
 
  硃德庸長得斯文,但他的四格漫畫批判起社會現象非常鋒利,而且僅憑對白即傳達齣令讀者會心一笑的男女觀點差距。
 
  蔡誌忠是奇葩,將古文一本本翻譯成漫畫,並適時的加入自己的觀點。我常將他比擬為翻譯《資治通鑑》的柏陽。古文新譯。
 
  曾正忠像個頑童,手中不離模型槍和身上盡是軍用品,不過別懷疑,他畫「娃娃」的本領獨步江湖,甚至齣版過一本《曾正忠的狐狸幻想世界》,裡麵全是針筆「刻」齣來的「娃娃」,意思是可以做成玩偶的精緻幻想人物像。
 
  麥人傑給我的印象是身邊環繞著萬寶路的菸,不用講話已傳來酒味的那種頹廢感,他的《鐵男孩》那麼的溫情與奮發圖強。再看他為《花花公子》中文版畫的《狎客行》,老天,他的漫畫比《花花公子》還豐富……你們懂「豐富」的意思。
 
  至於阿推,我已經忘記他的長相,卻牢牢記得他的畫,充滿未來感,能把太空船的細節畫得像有趣的設計圖。要是他到NASA去,航太業會更有趣。
 
  如果一定要給那個時代冠上什麼名詞,我想應該是劉興欽《阿三哥與大嬸婆》、葉宏甲《諸葛四郎》這些前輩之後,臺灣漫畫的文藝復興期。他們大多無師自通,大量吸收美國、歐洲、日本的畫風,將漫畫從「連環漫畫」跳脫為個人風格強烈的藝術作──啊,我的意思是,他們單幅的圖畫能開畫展。
 
  做為雜誌編輯,有幸旁觀那個時代掀起的漫畫風潮,總覺得有股甜甜的波特酒味在口中翻滾,別以為酒甜,它可是能讓人醉得鬍說八道。
 
  是啊,那時候我們怎麼想得到漫畫根本是文創的中心柱石。漫畫有豐富的故事、個性突齣的人物、能馬上運用於各種飾品的「娃娃」,是電影、電視劇最佳的題材來源。
 
  這幾年我寫瞭兩本青少年小說《海龍改改》與《小蜜蜂XX》,齣版公司巴巴文化的編輯特別配瞭別具巧思的插畫,另外,一對年輕夫妻將它改成漫畫,且正朝拍成動畫的方嚮努力。
 
  我想每個人體內的興奮與衝動,有一部分專屬於漫畫,如果尚未發現,很可能正在錯失閱讀裡非常奇特的樂趣,不信,可以試試看。無論失戀、失誌、失落,或失眠、失序、內分泌失調,漫畫是沒有副作用的最佳補品。
 
  《變化球》最早連載於《時報周刊》,總編輯莊展信的構想,由我負責編輯,後來也由我編劇,這是我和漫畫創作發生的唯一關係,甜蜜亦──咬牙切齒。之後我寫過七、八個適閤以漫畫呈現的故事,都沒寫完過,是一段段待完成的夢想……
 
  ……我愛漫畫,這個祕密連我老婆也不知道,絕對個人,無人能侵犯,連新冠病毒也不能。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