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詩I、II:心相合一(套組)

攝影‧詩I、II:心相合一(套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進發
图书标签:
  • 摄影
  • 诗歌
  • 艺术
  • 心灵
  • 情感
  • 人文
  • 旅行
  • 自然
  • 生活
  • 创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攝影‧詩:詩情攝意(五十歲,可以開始追夢了!)
  我手寫我心
  我心攝我影
  山水、旅行、情感
  一位攝影詩人的尋夢之旅
 
  五十歲,可以開始追夢了!
  獻給每位年過五十心懷年少時夢想的你
  ★
  書寫者之心,以詩作穿透思想靈魂
  攝影師之眼,以鏡頭捕捉世界靈光
  ———曾進發的影像與詩———
  「詩」和「攝影」是陪伴我享受孤獨、享受生活的最佳生命伴侶!
  ★
  夜氣、櫻花、懸掛在山屋紗窗上彩色的飛蛾
  星空、清風、水鴨在蘆葦叢中窸窸窣窣行走
 
  唯有見證山水土地極致之美 
  方能寫下如此動人心弦詩作
 
  詩人,在影像與詩中找到人生禪意
  旅人,在行路和旅途尋找生命韻味
 
  山  水  情
  七十二首富饒情感的琢磨文字
  七十二幅靈氣逼人的山水風景
 
  歌頌天地之美
  見證世間有情
  
  《攝影詩:詩情攝意》本書得獎記錄
  2019 TIFA東京國際攝影賽【BOOK】類別金牌&類組第一名
  2020 TIFA東京國際攝影賽【BOOK】類別金牌
  2020 TIFA莫斯科國際攝影賽【BOOK】類別金牌
  2020 PX3法國國際攝影賽【BOOK】類別金牌
  2019 BIFA布達佩斯國際攝影賽【BOOK】類別金牌
 
  《攝影‧詩II:從心出發,相由心生》
  寫詩之心,以文穿透表相
  運鏡之眼,以相鋪展想像
  心情詩
  藉由「心」和「相」帶領我們開啟一段詩的旅程!
  
  生活是一段跌宕的起承轉合
  生命是一場美麗的雲淡風輕
 
  知心,在詩與情中了悟人間有愛
  觀相,在鏡頭與影像之間發現生活況味
 
  本書收錄作者多年創作詩文共68篇,搭配68幅精選攝影作品,並首次收錄多幀國際攝影獎得獎作品:
 
  02〈春風吹紅林初埤〉※這組照片榮獲:2019年TIFA 東京國際攝影賽銅牌
  13〈離婚協議書〉※這張作品榮獲:2020年MIFA 莫斯科國際攝影賽婚紗類3面金牌(含類別冠軍)
  2020 BIFA 布達佩斯國際攝影賽婚紗類 金牌
  20〈婆婆媽媽的午後編織往事〉※這組照片榮獲:IPA.PX3國際攝影賽銀牌
  28〈合歡山上的南十字星〉※這張作品榮獲:2019年TIFA東京國際攝影賽 旅遊類 金牌
  29〈吞雲吐霧〉※這張作品榮獲:2020年MIFA莫斯科國際攝影賽 銅牌 榮譽
  30〈當愛真的已成往事〉※臺灣礦工系列組圖榮獲:2020年PX3法國國際攝影賽金牌暨類別冠軍
  34〈閃電〉※這張《刀馬旦追焦》榮獲:中國 2021年華夏金牛獎金牛大獎榮譽 
  41〈即使世界僅僅剩下我們兩個〉※這張作品榮獲:2021年MIFA莫斯科國際攝影賽 婚紗類 金牌
  42〈阿祖底咧車衫仔褲〉※這張作品榮獲:2021年MIFA莫斯科國際攝影賽 人物/文化類別 金牌
  57〈情婦〉※本作品榮獲:2019年BIFA布達佩斯國際攝影賽 銀牌獎
  67〈生命之樹〉※這組照片榮獲:2020年TIFA東京國際攝影賽 金牌與&TIFA東京賽「Top 5」評審團大獎;2019年MIFA莫斯科國際攝影賽 金牌
  68〈戲夢人生〉※這張作品榮獲:2019年美國IPA攝影國際攝影賽(攝影界奧斯卡獎)建築類 金牌
 
  p.116-117「銀河四超人」2016 07 04 攝於 合歡山主峰 瑪雅平台
  ※這張作品榮獲:2019年 TIFA 東京國際攝影賽 風景類 金牌
  
  p.72-73「冰川上的丹頂鶴」2020 02 15 攝於 日本 北海道 釧路市 音羽橋
  ※這張相片榮獲:新加坡國際攝影賽 6面金牌;亞洲百大攝影師比賽 第七名 佳績
 
  p.162-163「礦工回憶錄」2019年-2020年共拍7次 攝於 新北市 平溪區 平溪礦業博物館
  ※這系列相片榮獲:PX3法國國際攝影賽金牌與類別冠軍;IPA美國國際攝影賽 銀牌。其他 國際賽金牌 10多面 

好評推薦
 
  曾先生的生活閱歷,透過作品的呈現,展示出另一番風華,這是閱讀者額外的收穫,值得細細品味。──鄒景雯/《自由時報》總編輯
 
  書中是集結一些生活紀錄拾影,靈光乍現的瞬間,即是獲得到國際攝影大賽中得大獎的優秀作品,對於他投注的心力,攝影實力及持續的創作力來說,讀者有福了。  ──江哲和/台北攝影學會榮譽理事長
 
  讀進發老師的詩和攝影,我處處都發現他在這些方面的表現和成就,讓人十分驚喜!他是勇於創新的。──林煥彰/詩人 
 
  本書則以風光為經,人文為緯,交織出一番天人合一的情境,更添一分沉穩與內斂。──徐添福/臺灣攝影學會榮譽理事長
 
  作品中處處充滿鐵漢柔情的韻味,亦呼應「從心出發,相由心生」的創作精神。──徐耀昌/苗栗縣縣長
好的,这是一本不同于《攝影‧詩I、II:心相合一(套組)》的书籍简介,内容聚焦于深入探索摄影的叙事潜力与人文关怀。 《光影的低語:以鏡頭重塑日常敘事》 書籍簡介 在當代視覺文化洪流中,影像早已超越了單純的記錄功能,成為一種複雜而多層次的語言。本書《光影的低語:以鏡頭重塑日常敘事》,旨在引領讀者深入探討攝影作為一種敘事工具的潛能,探討如何透過光影的調度、構圖的選擇,以及對瞬間的精準捕捉,來建構出富有深度與情感連結的視覺故事。 核心理念:超越瞬間的永恆性 不同於許多著重於技術層面的攝影指南,本書的核心在於「敘事性」與「人文關懷」的結合。我們相信,一張優秀的照片不僅是物理世界的複製品,更是攝影者內心世界的投射。它必須具備一種能力,能夠超越拍攝當下的時間點,與觀者的生命經驗產生共鳴,引發持續的對話。 本書將攝影視為一種「慢閱讀」的藝術。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習慣快速滑過螢幕上的圖像,缺乏深入審視與解讀的耐心。因此,我們探討如何透過精心安排的序列、對比,以及主題的層層遞進,引導觀者在靜默中,緩慢地建構起完整的敘事脈絡。 第一部:觀看之術——重新定義「看見」 本書的第一部分,著重於培養讀者「有意識地觀看」的能力。這不僅是關於找到好的主題,更是關於如何「看見」主題背後的情感結構。 1. 視覺語言的基礎語法: 我們將解析光線的本質——它如何塑造形狀、定義空間、並暗示情緒。從硬光到漫射光,從順光到逆光,本書提供詳盡的案例分析,說明不同光質如何影響故事的基調(Tone)。例如,陰影的運用如何創造懸念或孤寂感,而飽滿的日光又如何烘托出生命力的強盛。 2. 構圖的心理學: 構圖不再被視為僵化的「三分法則」或「黃金比例」的死板應用,而是成為一種引導觀者目光移動的路徑。我們探討了動態平衡、負空間的張力、以及視線引導線的心理學效應。如何透過傾斜的線條營造不安,或是透過對稱構圖傳達莊嚴與秩序,都將被深入剖析。重點在於,這些技術元素必須為故事服務,而非凌駕於故事之上。 3. 時間的凝結與延展: 攝影是對時間的干預。本書深入探討快門速度如何影響敘事。極短曝光捕捉的決定性瞬間,與長時間曝光所創造的流動感和夢幻感,它們在敘事中扮演的角色截然不同。我們將分析如何運用動態模糊來暗示速度、混亂或記憶的不可靠性。 第二部:故事的構築——從單張到系列 如果說單張照片是句子,那麼一系列的照片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如何將零散的影像組織成連貫的、具有強烈主題意識的專題系列(Photo Essay)。 1. 主題的提煉與堅持: 成功的敘事系列始於一個清晰而深刻的主題。我們將引導讀者進行嚴謹的自我提問:我真正想透過這組照片說什麼?這個「什麼」是否值得花費數週甚至數年的時間去追蹤?本書提供一套結構化的方法,幫助攝影師在眾多的素材中篩選出最能推動核心論點的影像。 2. 序列的節奏與邏輯: 影像之間的排列順序,決定了故事的張力曲線。本書詳細探討了敘事序列的幾種常見邏輯:線性發展(起承轉合)、對比與並置(Conflict and Juxtaposition)、以及隱喻性的聯想。讀者將學習如何控制資訊的釋放速度,在關鍵時刻引入視覺衝擊,並在結尾提供一個意味深長的收束,讓觀者帶著思考離開。 3. 跨越文化與地域的共情: 當攝影試圖跨越地理和文化邊界時,如何避免「他者化」的陷阱,建立真誠的共情橋樑,是本書探討的重點。我們研究了那些成功捕捉了普世人性(如失落、希望、堅韌)的紀實作品,強調深入田野、建立信任的田野工作方法,比純粹的技巧展示更為關鍵。 第三部:媒介的選擇與展示的藝術 在數位與印刷並存的時代,影像的展示方式極大地影響了其最終的意義。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目光投向「成品」本身。 1. 印刷的溫度與質感: 雖然螢幕普及,但書籍或展覽中的實體印刷品仍保有無可取代的物理存在感。本書探討紙張選擇(紋理、磅數)、油墨特性對色彩呈現的影響,以及裝幀設計如何與主題內容相互呼應。例如,粗糙的紙質如何強化歷史的滄桑感,光滑的相紙又如何突顯現代的疏離。 2. 展覽空間的敘事設計: 實體展覽是一個三維的敘事場域。我們分析了牆面間距、燈光聚焦、影像的尺寸放大或縮小,這些空間元素如何被用來控制觀者的移動和情緒的起伏。如何設計一個動線,讓觀者在牆壁間的行走,如同在故事中穿梭,是本章節的重點訓練項目。 3. 當代視角下的倫理邊界: 隨著技術的發展,倫理問題變得日益複雜。本書嚴肅討論了在紀實攝影中,對主體肖像權的尊重、面對悲劇性場景時的道德責任,以及數位後製應當遵循的誠信原則。攝影師不僅是記錄者,更是道德的守護者。 結語:鏡頭後的哲思 《光影的低語:以鏡頭重塑日常敘事》並非一本速成的技巧手冊,而是一部引導攝影師進行深層自我探索的哲思錄。它要求讀者放下對完美器材的盲目追逐,轉而專注於內在的聲音、敏銳的觀察力,以及對世界持之以恆的提問。透過這本書的引導,願每一位讀者都能發現,自己的鏡頭不再只是捕捉表象,而是真正開始低語、開始敘事,與這複雜而美麗的世界進行真誠的對話。 本書適合所有對紀實攝影、藝術攝影、以及視覺敘事學感興趣的創作者、學生與專業人士。它提供的不僅是方法,更是一種對攝影藝術的堅定承諾。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曾進發
 
  1.曾進發:1962年9月21日出生於臺灣
  2.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
  3.曾任:廣告公司創意總監
  4.現任:臺灣台北攝影學會學術顧問
  美景外拍團:社長(3萬臉書會員)
  
  得獎經歷
  MIFA莫斯科國際攝影賽 11金16銀13銅
  IPA國際攝影賽1金2銀2銅
  PX3法國賽2金8銀8銅
  TIFA東京國際攝影賽5金3銀12銅
  2020年TIFA東京國際攝影賽【評審團TOP5大獎】
  BIFA布達佩斯國際攝影賽2金10銀10銅
  Lucie露西獎 肖像獎 決選十傑
  2019年華夏攝影金雞獎 年度攝影師
  2020年金雞獎百花獎 獲得
  1.金雞獎 創作成就獎
  2.百花獎 最佳攝影師獎
  3.金雞百花獎 雙料明星獎
  2021年華夏攝影金牛獎(金雞百萬獎姐妹賽) 金牛大獎
  金海路國際藝術攝影獎 創意成就獎
  上海郎靜山攝影藝術獎 金牌獎
  華夏攝影鯤鵬獎 自然類十傑攝影師
  華夏攝影鯤鵬獎 畫意類金獎
  大德平安杯 人文獎
  國際金攝影賽 金牌136銀牌63銅牌79
  
  Facebook:曾進發
  FAFAFA921@GMAIL.COM    

图书目录

《攝影‧詩:詩情攝意》
序    五十歲,可以開始追夢了!

第一部      山水
————生涯一遍山水……天人合一的人生

01  攝影‧詩
02  靜 
03  被梳理過的音樂 
04  深山林徑
05  秋夕 
06  夜氣 
07  蕩(七夕) 
08  星軌 
09  墜落 
10  藍月光 
11  毛細作用 
12  兩望煙水裡 
13  夢醒‧十分 
14  風 
15  豆腐的感覺 
16  月光
17  潑墨秋山圖
18  新雪與過客 
19  歡迎光臨 龍鳳漁港(龍鳳夕彩)……

第二部      旅行
————空間旅行與時間旅行

20  旅行的味道
21  現代詩 
22  花季 
23  歡迎光臨美麗新世界 
24  春蠢蠢欲動 
25  故鄉的原風景 
26  有雲流過
27  等待 
28  月光與玉山杜鵑 
29  彎彎彎 
30  蒙古包上的銀河 
31  花火
32  絲綢之路——祈連山旅店 
33 絲綢之路——鳴沙山 
34  絲綢之路——月牙泉 
35  絲綢之路——兵馬俑
36  絲綢之路——飛天
37  路過
38  楓林幻境 
39  九月 妳忘記打電話給我
40 時間之河
41 明信片
42  流水落楓
43 秋後算帳
44  日本采楓之旅——昭和紀念公園‧銀杏小徑
45  日本采楓之旅——富士山的雪與楓
46  日本采楓之旅——千波湖的倒影
47  一棵冰雪中的樹 
48  藍色的九寨溝

第三部      情感
————用美麗的距離看情愛

49  年過五十
50  情書
51  味道
52  秋雨
53  妳過得好嗎
54  夢中的自行車
55  夢中的鋼琴聲
56  逃離愛情的磁力場 
57  思想起
58 知所進退的愛情
59 隔著美麗的距離 想念妳
60  微風往事
61  愛情的針線活兒
62 三角習題
63 美麗從哀愁中走出來了
64 離別的眼睛
65  愛情的新流感
66  食色男女
67 粉紅色
68  順著楓葉的方向走過去 
69  有夜鶯在歌唱 
70 心事隨風
71 迷霧的櫻
72  父親

《攝影‧詩II:從心出發,相由心生》
序《從心出發,相由心生》我的攝影觀!
推薦序  鄒景雯|《自由時報》總編輯
推薦序  江哲和|台北攝影學協會榮譽理事長
推薦序  林煥彰|詩人
推薦序  徐添福|臺灣攝影學會榮譽理事長
推薦序  徐耀昌|苗栗縣縣長

第一部 心境——從心出發,可以入相
01 窗蓮  
02 春風吹紅林初埤  
03 山毛櫸又紅了  
04 置物櫃  
05 秋天的味道  
06 雪花飄落的聲音  
07 接線生  
08 詩的顏色  
09冰湖釣魚  
10 往事  
11 三絃  
12 冥想  
13 離婚協議書  
14 抽象派  
15 我的夢在我的夢境中憔悴了  
16 楓葉釀的酒  
17 砂卡噹 沿路水聲叮叮噹噹  
18 當風兒輕輕吹拂過山丘  
19 夢的旅行  
20 婆婆媽媽的午後編織往事  
21 放空  
22 背影  
23 流浪與鄉愁  
24 車軌流過木棉道  
25 銀河醉落去

第二部 情境——止於情,然後生生不息
26 城裡的星光  
27 暗夜行路  
28 合歡山上的南十字星  
29 吞雲吐霧  
30 當愛真的已成往事  
31 玉山杜鵑與斜射光  
32 在這之前一切都還算簡單(愛情的髮夾彎)  
33 滿腹的甜蜜與哀愁  
34 閃電  
35 曬網  
36 藍花楹飯店  
37 瓶中信  
38 煙靄之蓮  
39 揹著月亮散步  
40 球狀閃電  
41 即使世界僅僅剩下我們兩個  
42 阿祖底咧車衫仔褲  
43 戀戀風塵  
44 讀一杯咖啡  
45 漣漪  
46 電扶梯

第三部 詩境——以詩入畫,相由詩生
47 冬季的北海道不適合想念故人  
48 一條重疊著春夏秋冬的小徑  
49 色 涓涓流淌而下  
50 楓葉窗簾  
51 一隻蝴蝶停在出水口  
52 愛情的新冠肺炎  
53 佛光 螢語 話傷情  
54 修修剪剪的愛情  
55 醉中八仙詩  
56 往事如風  
57 情婦  
58 愛の纖維化  
59 圈圈(視覺詩)  
60 他愛我 他不愛我  
61 瘦金體  
62 裝滿時間的水晶玻璃瓶  
63 飄啊飄啊飄啊飄啊  
64 伏流水  
65 校正回歸(重逢)  
66 暮色濃成了夜  
67 生命之樹  
68 戲夢人生

【特別收錄】
相由心生——如何利用文學、詩歌提升攝影作品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人文境界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392455
  • 叢書系列:HELLO DESIGN
  • 規格:平裝 / 344頁 / 16.5 x 21.5 x 1.7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攝影‧詩:詩情攝意》序
 
五十歲,可以開始追夢了!
 
  嗨!五年級的同學們,重新開始追尋年少夢想為時不晚唷!
 
  對於生於民國五〇年代,被叫作五年級生的我們這一代已經步入中年的人來說,生命是充滿希望、多采多姿的!前提是你要夠努力!
 
  回顧一下我們五年級成長的環境,大抵來說是個「民生物質」匱乏,「精神物質」豐沛,充滿機會、充滿希望,每個人都充滿鬥志的年代。提供一些那些年台灣具體的經濟專有名詞大家就更容易理解: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十大建設、客廳即工廠、經濟起飛、經濟奇蹟、科學園區……
 
  這個充滿希望的年代也讓很多中下階層的人充滿人生希望……只要肯努力就有機會「翻身」與「脫貧」。學習一技之長、唸書拿文憑……便成為脫貧的最佳工具。有聽過一些歌嗎?〈流浪到台北〉、〈惜別的海岸〉、〈媽媽請妳也報重〉到〈我的未來不是夢〉、〈向前走〉……。大概就是我們這一代當年歌充滿希望,唱歎「脫貧翻身」的心聲了!
 
  我雖然生活在苗栗縣竹南鎮崎頂里靠海邊的貧困的農村,但是從小就很愛寫作。也許頗具天份,從小到大也曾獲得不少讚美與獎勵。大學唸中央大學中文系,經過驗證也肯定了我頗有創作才華,甚至被文壇前輩譽為將成為未來文壇亮眼新星。但是為了「脫貧」我從棄文從商封筆了!我怕呀!我怕當作家會脫不了貧養不了家糊不了口呀!
 
  我的文學「創作夢」其實一直存在。就像曾經刻骨銘心的老情人記憶一樣,每每在午夜夢迴時將我喚醒,要我內疚、要我遺憾、要我道歉。
 
  我背馱著這款對「自己」對「文學」的遺憾與歉疚的包袱直到五十歲。
    
  您會問我為何非寫詩不可,不能搞點別的嗎?我其實頗贊成李白說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典故應該來自孔老夫子的「有教無類」。從小我就很認命很認真地找出我與其他人的差異,也就是找出我與別人不同的天份在那裡。除了比較會唸書外,我覺得我有文學天份,尤其是寫「詩」。
 
  至於「攝影」則要感謝臉書。近幾年來臉書風行成了全民運動,可是我有「詩」無圖,老是到網路借圖也不是辦法,因此認真拜詩學藝學攝影。想不到網友對我的「攝影作品」讚譽更勝於「詩」。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呀!
 
  五十歲脫貧成功了!五十歲閱歷豐饒了!五十歲思維成熟了!五十歲了!真的要對自己好一點,把年少時代為了生活而犧牲掉的理想找出來,將自己的人生缺角填滿,生命更圓滿!五十歲,我重新拿起熱情的筆,因為筆也拿起筆的好朋友「相機」!找回自己最初的想戀,「我手寫我心、我心攝我影」。「詩」和「攝影」會是我在未來生命中,陪伴我享受孤獨享受生活的最佳伴侶工具!
 
  五年級的同學們,您是否也曾經午夜夢迴,對年少理想充滿歉意呢?
 
  剪除一些物質慾念吧!找回年少的衝動熱血和理想。也許您想的夢想是繪畫,也許您的夢想是開民宿、開餐廳、捏陶、雕刻、歌唱……。追求夢想,只要我們有行動,永遠不會來不及!
 
《攝影‧詩II:從心出發,相由心生》序
 
《從心出發,相由心生》我的攝影觀!
 
  攝影是攝影師觀察現實萬事萬物,並與之溝通對話,然後跳出現實萬事萬物空相。從內心呈現出「內心的景象」。最後利用純熟的攝影技巧完整呈現之。好的攝影作品充滿故事性與想像延展空間。可以讓觀賞者在心中有共鳴的想像畫面並為之感動。
 
  攝影與其他藝術的創作原理我認為是相同的,只是利用的工具不同―藝術創作的工具是相機,那麼作品就是攝影相片;藝術創作的工具是文字,那麼作品就是詩歌、散文、小說;藝術創作的工具是音符,那麼作品就是音樂;藝術創作的工具是顏料,那麼作品就是繪畫;藝術創作的工具是攝影機,那麼作品就是電影……
 
  我深刻的認為,攝影與詩與音樂與美術與文學……等藝術創作來源相同。就是《從心出發,相由心生》。
 
  我特別撰寫一篇〈相由心生〉攝影與藝術創作論述,收錄在書末164~175頁。鉅細靡遺詳述我的攝影藝術創作觀。
 
《攝影‧詩II:從心出發,相由心生》推薦序
 
二刀流                
鄒景雯/《自由時報》總編輯
 
  日語有個十分經典的詞彙,叫做「二刀流」(にとうりゅう),原本指的是雙手發動攻擊的武士劍法,後來運用在棒球上,則是形容運動選手同時具有投球與打擊雙項才能,因此,其英文又稱為Two-way Player。
 
  擁有「二刀流」的能力,通常來自於與生俱來的天賦,我們可以歸諸為上帝的賜予,還有些人是出於自覺,也就是經由後天有意識的學習與自我培養,來成就個人的成長,同時也建立大眾的典範,在曾進發先生身上,我看到兩者兼具的氣質與耕耘。
 
  這樣描述我所認識的曾進發,應該不是溢美之詞,因為在東方社會與文化圈,我們經常認為琴棋書畫、一通百通,它談的是精神文明的底蘊問題,認為只要涵養足夠,不論透過什麼樣的形式來表現,修為都會相通,也會相當。換言之,好像沒什麼稀奇。
 
  但是能夠一手寫詩,一手攝影,同時都掌握在層次以上,而且不斷的進化精煉,這並不是一件想當然耳的成就。
 
  大家都瞭解,會寫詩,先天的成分可能大些,而攝影,要操作相機、運用鏡頭,這要從器械的使用開始學起,而後才可能進階到藝術的領域,這是兩個不同的長處,要能同時兼備,而且駕輕就熟進入化境,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最近幾年,曾先生的詩影作品開始陸續在《自由時報》發表,作為一個編者,在看到他的創作源源不絕產出時,不只是豐富宴饗可以形容。事實上曾先生的生活閱歷,透過作品的呈現,展示出另一番風華,這是閱讀者額外的收穫,值得細細品味。
 
  同時,我也想提醒,詩最善於表達冥想,這涉及的是大腦密集的活動,影像強調的則是視覺的效果,其構成的是立體的建構,這二者合而為一,又能幻化出多度空間的轉換,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過程。
 
  《攝影‧詩:從心出發,發相由心生》的出版,代表著作者又一次欣喜的孕育與誕生,必須給予由衷的祝福,因此為序推薦。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攝影集,說實話,我一開始抱著很高的期待去翻閱,畢竟書名聽起來就很有意境。「心相合一」這幾個字,讓人聯想到的不僅是技術上的精湛,更是一種精神層面的交流。然而,實際翻閱的過程,體驗卻是五味雜陳。我必須承認,有些構圖確實展現了作者對光影的敏銳捕捉,尤其是一些風景照,色彩的處理非常細膩,能讓人感受到那種寧靜的氛圍。但問題在於,整體作品的連貫性似乎稍嫌薄弱,彷彿是不同時期、不同心境下隨意拼湊的集合,缺乏一個貫穿始終的核心敘事。讀者在瀏覽時,會不斷地在「哇,這張很美」和「這張風格又變了」之間跳躍,情感上很難被持續地牽引。對於那些追求統一視覺語言的攝影愛好者來說,這或許會是一個小小的遺憾。期待未來能看到作者在主題聚焦上更為專注的作品,讓「心相合一」的意涵能更深層次地體現出來,而不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面的展現。整體的裝幀設計倒是不錯,紙質的選用很有質感,拿在手上感覺蠻沈穩的,這點值得肯定。

评分

從包裝設計和印刷品質來看,這套書絕對是誠意十足的,這在台灣的攝影書市場中算是中上水準了。紙張的磅數和覆膜處理,讓顏色表現得非常飽滿,特別是當一些暗部細節被放大呈現時,那種油墨的質感非常討喜,讓人愛不釋手。不過,對於這種強調「詩」的作品,文字的排版和選用字體,也是構成整體氛圍的重要元素。在這方面,我個人覺得有些保守了。選用的字體雖然清晰易讀,但缺少了與影像產生共振的「個性」。攝影詩集的文字,應該是畫面的延伸,是聲音的視覺化。如果能搭配一些更有設計感,或者更能烘托畫面情緒的字體,哪怕只是偶爾點綴,都會大大提升閱讀的沉浸感。目前看來,文字部分顯得有點像是附帶的說明,而不是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這讓「詩」的意境在最終的呈現上,打了點折扣。

评分

從一個純粹的「攝影技術」角度來看,這套書展現了相當不錯的基礎功底,這點不容否認。各種景別的掌控,從特寫到大景深,作者顯然是有下過苦功鑽研光學原理和後製軟體的。特別是那些黑白照片,層次感豐富,暗部細節的保留和高光部分的控制,都顯示出作者對對比度的精準拿捏。然而,攝影的藝術性往往高於其技術性,這本書在「藝術」的維度上,稍微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了。所謂的「詩意」,似乎更偏向於「被攝體本身帶有的詩意」,而非「作者透過鏡頭賦予物象的詩意」。換句話說,很多畫面給我的感覺是「拍得很好」,但缺乏「被深深打動」的共鳴。它像是優秀的商品攝影,能完美呈現物體的狀態,卻少了那麼一點點靈魂的低語,一種能讓人停下來,對著畫面進行長時間冥想的引力。希望未來作者能更勇敢地在作品中注入個人獨特的哲學觀點,讓作品不只是影像的記錄,更是思想的結晶。

评分

說真的,這套書的編排,讓我有點摸不著頭緒。我嘗試從頭到尾,甚至從中間開始看,但總覺得少了那麼一點「對話感」。攝影作品,尤其是這種強調心靈層面的書,最忌諱的就是讓讀者覺得是單向的灌輸。這裡的作品,有些的確是令人驚艷的瞬間捕捉,像是某個午後陽光斜射進老屋的紋理,那種細微的光影變化,處理得相當到位,讓人彷彿能聞到空氣中塵埃的味道。但緊接著下一頁,可能就是一張風格迥異的城市夜景,雖然技術上無可挑剔,但視覺上的衝擊感過於強烈,導致前一張建立起來的情緒瞬間被瓦解。這就像聽一場音樂會,鋼琴獨奏後馬上接了重金屬搖滾,有點突兀。我認為,編輯在冊與冊之間的銜接,以及同一冊內作品的序列安排上,可以再多下點工夫,或許透過一些留白,或是更具意境的引言來引導讀者進入作者的觀景窗,會讓整體的閱讀體驗更加流暢與深刻。

评分

老實講,這套書的「套組」概念,其實有點讓我懷疑其必要性。當我把「攝影‧詩I」和「攝影‧詩II」並排攤開時,兩者的風格差異,並沒有達到那種「互補」或「遞進」的關係,反而像是兩本風格不太一樣的獨立影集被硬湊在了一起。例如,第一冊似乎偏向於靜態、內斂的東方美學,多用自然光和大量的留白;而第二冊則轉向了更具張力的現代生活場景,色彩對比強烈,訊息量爆炸。當然,多元是好事,但如果主題是「心相合一」,那麼這種巨大的風格轉變,應該要有一個明確的線索來串聯,告訴讀者為何這兩個看似不相干的世界,最終要匯聚在同一個「心」的意象下。如果沒有這個解釋,讀者很容易產生「作者還在摸索風格」的觀感,這對於一套定位如此明確的出版品來說,是有些可惜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