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攝影:光與影的入門心法

數位攝影:光與影的入門心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明景
图书标签:
  • 摄影
  • 数码摄影
  • 入门
  • 技巧
  • 光影
  • 构图
  • 曝光
  • 后期
  • 摄影基础
  • 摄影教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攝影是一種技術,也是一門藝術,既是單純的休閒嗜好,更可以成為一行專業。紀實攝影家為人類留下無數的歷史見證,家庭的生活照也為家人留住無限的歡樂時光與恆久的回憶,攝影是現代人日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攝影具有化剎那為永恆的特性,紀實攝影強調原場景瞬間凝結與場域的戲劇效果及符號隱喻,其影像足以品味再三,流傳千古。然而在紀實攝影之外,重新編輯合成影像的內容,創造出另一種真實,以呈現作者想要表達的影像語彙,最後藉由相片來與觀眾溝通,是現代攝影藝術的趨勢,因此原場景是什麼可能已不再那麼重要。

  運用數位工具強大的編修能力,將影像合成重組或特效處理後製的方式,釋放眾多在光學上的束縛,開創無限可能,是攝影數位化後爆發力之所在。本書帶您一步步認識數位攝影的基礎理論與觀念、器材設備與實際操作程序,善用影像合成與特效能力,創造屬於您獨一無二,新時代的影像紀錄。
 
摄影的奥秘:捕捉瞬间与构建视觉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摄影这门艺术与技术的融合,旨在为所有热衷于影像创作的爱好者提供一套全面且实用的指导。我们不局限于任何单一的设备或流派,而是致力于剖析摄影的核心原理——如何理解和驾驭光线,如何构建引人入胜的画面,以及如何通过后期处理完善最终的作品。 第一部分:认识你的工具——相机的哲学与实践 本章将带领读者超越简单的“快门”和“光圈”按钮,深入理解现代成像设备的内在工作机制。我们将详细解析数码传感器(CMOS/CCD)的工作原理,探讨像素的意义,以及高感光度(ISO)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取舍之道。 镜头的光学魔力: 焦距的叙事性,从广角到长焦的视角转换。我们将剖析不同类型镜头的成像特性,如定焦镜头的锐度和定焦的魅力,以及变焦镜头在记录环境中的实用性。深入讨论光圈系数(T-stop 与 F-stop)的差异,以及如何利用景深(Depth of Field)来引导观众的视线。 曝光的平衡艺术: 曝光铁三角(快门速度、光圈、ISO)的相互制约与协同作用。我们不仅会讲解如何通过测光表获得准确曝光,更会探讨“曝光意图”(Exposure Intent),即如何故意欠曝或过曝来表达特定的情绪或强调画面的细节。此外,本书还会涉及中灰密度滤镜(ND Filter)和偏振镜(CPL)在控制光线和增强色彩方面的专业应用。 第二部分:光的语言——驾驭自然与人工光源 光是摄影的灵魂。本部分聚焦于如何观察、理解和塑造光线,这是区分优秀摄影师与普通记录者的关键。 自然光的特性分析: 清晨的“蓝色时刻”与“黄金时刻”的色彩科学。我们将分析不同天气条件(晴天、阴天、多云)下光线的质量(硬光与柔光)及其对纹理、对比度的影响。如何利用环境光,例如窗户光、树影、水面的反射,来为静物或人像创作氛围。 人造光的控制与创造: 闪光灯不再是洪水猛兽。从内置闪光灯的局限性到外接热靴闪光灯的多功能性,我们将教授如何使用跳闪(Bounce Flash)来模拟柔和的自然光。深入探讨影室灯(Strobe)和持续光源(Constant Light)的功率控制、色温匹配以及柔光设备(如柔光箱、八角伞)对光线塑形的作用。 色彩与温度的科学: 白平衡的精确设置,以及理解开尔文值(Kelvin Scale)如何影响照片的情绪基调。如何通过滤镜和后期调整来统一或对比画面中的暖色调和冷色调,构建视觉和谐。 第三部分:构图的语法——构建视觉叙事 一张照片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内在的组织结构。本章致力于传授行之有效的构图法则,并鼓励读者发展个人化的视觉语言。 经典法则的再审视: 黄金分割、三分法、对称与引导线。我们不仅介绍这些基础规则,更会探讨何时需要严格遵守,以及何时需要打破它们以达到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空间与深度的处理: 如何在前、中、后景之间建立层次感。利用前景元素(Framing)来增加画面的深度和趣味性。讲解透视感在不同焦距下的变化,以及如何通过镜头的压缩感来重塑空间关系。 主题的强调与分离: 视觉重量、平衡与不平衡的概念。如何利用对比度、色彩饱和度或清晰度来确保观众的目光第一时间聚焦于你想要表达的主题。同时,探讨负空间(Negative Space)在突出主体、营造极简美学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部分:超越快门——影像的后期打磨 拍摄只是创作过程的一半,后期处理是释放数码原始文件潜能的必要步骤。本书提供一套从流程管理到精细调整的完整后期工作流。 原始文件(RAW)的优势与管理: 为什么原始文件是进行非破坏性编辑的基础。讲解文件命名、目录结构和备份策略,确保创作素材的安全与有序。 基础调整与色彩校正: 曝光、高光、阴影、白色/黑色点的精确控制。如何使用色阶(Levels)和曲线(Curves)进行精细的亮度与对比度调整。理解直方图,用数据而非肉眼来判断曝光的准确性。 精细化处理与风格确立: 局部调整工具(如蒙版、径向滤镜)的应用,实现对画面特定区域的精确增强或减弱。探讨如何通过色彩分级(Color Grading)来确立照片的独特风格,例如胶片模拟、电影感色调或高对比度的黑白风格。本书将详述清晰度(Clarity)、纹理(Texture)与锐化(Sharpening)的适度使用,避免过度处理带来的“数码感”。 第五部分:特定题材的进阶探索 我们将针对几种热门的摄影领域,提供专门的技术指导和理念探讨。 人像的互动与刻画: 引导模特、捕捉真实情感的技巧。探讨不同光效(伦勃朗光、蝴蝶光)对脸部轮廓的塑造。 风景的史诗感与细节: 慢速快门下的水流、星轨的拍摄。如何使用接片(Stitching)技术来拓展视野,并进行高动态范围(HDR)的合成,以保留极亮与极暗部分的细节。 运动与瞬间: 预判、追焦与高速同步技术,确保在动态场景中定格决定性瞬间。 本书旨在培养读者一套系统的视觉思维框架,使其能够自信地驾驭任何拍摄场景,将脑海中的概念转化为具有强大感染力的视觉作品。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徐明景


  現任
  文化大學資訊傳播系專任教授
  台灣照明委員會影像技術組召集人

  學歷
  國立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學士 (1983)
  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電腦科學碩士(1988)
  美國羅徹斯特理工學院影像色彩科學碩士(1994)
  日本千葉大學工學博士專攻影像色彩科學(2009)

  經歷
  美國電話電報公司貝爾實驗室整合服務數位網路系統工程師
  文化大學資訊傳播系主任暨研究所所長
  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藝術大學、世新大學兼任教授、副教授
  中華攝影教育學會理事長
  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數位內容拓展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新聞局、文建會、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等單位數位典藏專案顧問與評選委員

  著作
  數位攝影的技術 (田園城市,2001)
  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影像資料 (中研院,2011)
  Advanced Color Imaging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co-author, Springer, 2013)
  資訊傳播概說 (合著,翰蘆,2017)
  色彩新論 (合著,五南,2018)
 

图书目录


目錄
前言
浮光掠影—關於本書封面

第一篇 基礎觀念與理論

Chapter 1 攝影世界的開展
數位攝影的原理
數位攝影和類比攝影的異同回顧
類比和數位攝影的整合
數位攝影的展望

Chapter 2 數位影像的實體結構
色彩深度
數位色彩的形成
色彩模式
畫素構成之點線面與立體層

Chapter 3 影像解析度的觀念
畫素與質點的區別
資料守恆定律
PPI和DPI的關係
縮放倍率的計算
品質係數的觀念
避免影像鋸齒化的要訣

Chapter 4 檔案大小與影像尺寸
數位影像檔案的特性
檔案大小的計算方式
影像尺寸的變化

Chapter 5 資料儲存與檔案格式
檔案的處理流程
影像檔案的特性
影像檔案的動態資料
影像檔案的格式
檔案格式的選用要訣
浮光掠影—畫素構成的世界

第二篇 實用器材與設備

Chapter 6 數位相機
數位相機的作用原理
數位相機的特性說明
選用數位相機的考量因素

Chapter 7 掃描機
掃描機的作用原理
掃描機的種類
選用掃描機的考量因素

Chapter 8 影像處理平台
硬體環境
軟體環境
影像編輯(處理)軟體

Chapter 9 數位影像輸出設備
數位影像輸出的原理
數位影像輸出種類
三類輸出設備一覽表
噴墨印表機
熱昇華印表機
熱臘式印表機
雷射印表機
輸出設備的選用要訣
浮光掠影—實用器材與設備的後記

第三篇 實際操作程序

Chapter 10 數位相機的使用
解析度的設定
白平衡的設定
色彩空間的設定
存取的設定與後處理流程
曝光的設定
浮光掠影—善用相機的省思

Chapter 11 掃描機的使用
軟硬體介面的安裝
原稿種類(Original)
掃描模式(Mode)
軟片的種類(Film Type)
解析度的設定
實際掃描
其他注意事項
浮光掠影—關於幻燈片的典藏

Chapter 12 影像區域的選取與調整
數位裁切工具
圖像尺寸調整
浮光掠影—吉貝漁歸的製作過程

Chapter 13 影像色彩控制與調整
數位色彩控制特質
數位影像色彩特性與校正
調整色彩基本原則
控制色彩的工具及其效果
浮光掠影—街頭狂想曲

Chapter 14 影像修飾與綴補
影像填補原理與原則
影像填補工具的特性
修飾數位式影像的步驟
浮光掠影—側拍永恆的微笑

Chapter 15 影像合成與特殊效果
特效處理操作
影像的特殊效果
影像合成的操作
合成與特效的操作祕訣
浮光掠影—夏日午後

Chapter 16 輸出的前置處理與實際製作
工作檔案的儲存
輸出前檔案資料的調整
數位輸出注意事項
實際輸出製作
數位記錄輸出的特性與展望
結語
浮光掠影—邁向攝影的康莊大道
名詞解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71367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9 x 26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影像運用無所不在,而現代人生活中更少不了數位攝影。筆者認為,從操作方式區分,狹義數位攝影為使用數位相機拍照的過程,而廣義數位攝影泛指運用數位科技製造影像的環境。廣義數位攝影依照影像內容特徵可再細分成三大類:

  一、原場景呈現。
  二、實物場景修改或不同實物場景合成。
  三、虛擬場景模擬合成與實物場景交錯混成。

  忠實呈現原場景是攝影技術的基本用意。不論銀版攝影、銀鹽攝影或是狹義數位攝影,功能大致相同,只是便利程度各異,且相互之間可取代性高。使用數位相機拍照並直接以相紙輸出,與一般相機裝上底片拍照後洗出相片,兩者並沒有太大的區別。數位相機的好處在此只限於即拍即看、不浪費底片、以數位化儲存和讀取,但其功能並未完全發揮。

  修改與合成實物場景之能力是最能突顯數位攝影效果的領域,也是引起爭議的地方。從紀實攝影的角度或攝影藝術的傳統精神而言,相片需忠實呈現場景原貌,若更動原來那一剎那間任何光和影的構成,就喪失紀實攝影意義。然而從攝影器材技術層面分析,事實上所有相片都是原場景光線,在攝影器材功能極限內之複製呈現,是攝影者依個人取向來記錄而得到的現場光線,更換不同焦距的鏡頭,或加上濾鏡如偏光鏡等,事實上與人眼在現場所觀看的已有所不同,其實還是取決於攝影者選擇,因此是否遵循紀實攝影的精神是重要分水嶺。

  數位攝影工具可以針對每一個畫素進行各別處理,使影像局部編修或合成易如反掌,雖然與強調影像真實性的基本攝影定義背道而馳,但在創作上提供的自由度使數位攝影深具爆發力,亦是本書著墨重點。

  著眼於讓攝影大眾了解數位攝影的基礎原理,進而熟悉其設備及操作流程,所以本書在編排上分成三大段落:
  一、基礎觀念與理論
  二、實用器材與設備
  三、實際操作程序

  第一段落五個章節介紹數位攝影的基本概念,以類比和數位攝影的傳承做開端,並對PPI和DPI常被混淆的基本技術問題、檔案大小計算與檔案格式選用等數位攝影的基礎仔細說明。

  第二段落四個章節介紹數位攝影的各種設備,除了說明設備作用原理與特性外,特別整理出在採購設備時的考量因素一覽表,方便讀者針對各自需求,歸納出取捨要點。

  第三段落七個章節專門介紹數位攝影全盤工作流程,每一個章節涵蓋一個操作程序,將這些章節的程序串連起來就是全部的工作步驟與流程,而其複雜度也依序加深,對此流程的熟練程度也是專業能力的指標。

  對於完全未接觸過數位攝影的讀者,由第一章依序讀到第十六章是最佳閱讀順序,因為本書結構原就安排為可仔細閱讀的形式。對於經常使用電腦的讀者,在閱讀的順序上可由第一大段落跳到第三大段落,但在採購新設備時不妨參考第二段落的實用考量因素。由於本書每一章節都是針對特定概念獨立撰寫,已接觸過數位攝影的讀者亦可採用跳躍式選讀方式,集中了解特定章節即可。

  本書定位在全盤說明數位攝影整體環境及處理流程,書中軟體操作只是說明概念,所以本書較不受軟體改版影響,可以提供系統化數位攝影知識,導引讀者入門,而所附的英文專有名詞一覽表可提供快捷參閱功能。

  數位攝影技術涵蓋範圍廣泛,不僅有數位電腦科技層面,還需兼顧攝影藝術內涵。而科技是為服務人類而生,希望能協助讀者掌握技術精髓,自在駕馭數位攝影工具,進而發揚於創作或生活中,本書之內容於焉呈現。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攝影教學書,十本有八本都在講後期軟體操作,教你怎麼修圖修到失真。但這本的觀念非常「正」——它強調的是前期拍攝的決定性。作者花了很大篇幅在討論鏡頭語言和構圖美學,而不是那些花俏的濾鏡效果。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對「景深」的詮釋,它不是單純地用光圈值來定義,而是深入探討了焦距與主體距離對景深壓縮的交互作用。那一段的論述,讓我徹底理解為什麼同樣是 F4 光圈,在不同焦段下,背景虛化的程度會差這麼多。這本書的優勢就在於,它教你的是「思考」如何用光學原理來表達意圖,而不是教你「模仿」別人的後製風格。對於一個剛從傻瓜相機升級到有手動模式的玩家來說,這種由內而外的思維訓練,遠比學會幾個快速鍵重要得多。它讓你意識到,每一次按下快門都是一次嚴肅的創作決定,而不是隨意亂試就能得到好成果。這本書成功地把我從一個「記錄者」的心態,慢慢導向一個「創作者」的軌道上,光是這一點,它的價值就超過了書本的定價。

评分

坦白說,我對相機的各種設定參數常常感到一頭霧水,總覺得那些專業術語像是另一種語言。但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是,它在介紹各種拍攝模式(P/A/S/M 模式)時,不是像說明書那樣枯燥乏味地列舉功能,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情境去區分它們的使用時機。作者會明確地告訴你,什麼時候應該放手給相機決定(P 模式的潛力),什麼時候你需要完全掌控曝光(M 模式的必要性)。這種「權力交接」的邏輯,讓我快速掌握了在不同壓力下如何選擇最適合的工具。更棒的是,它在探討「如何避免常見的拍攝錯誤」那一章節,直接點出了新手最常犯的幾大陷阱,例如光圈開太大導致主體失焦、快門太慢導致手震模糊等。這些錯誤的範例圖搭配詳盡的分析,簡直就是一本「排錯指南」。讀完這一部分,我回家馬上拿我的相機實際操作,馬上就意識到自己過去到底浪費了多少張「本來可以更好」的照片,這種立竿見影的效果,才是衡量一本實用書籍好壞的關鍵標準。

评分

這本攝影書的編排設計簡直是匠心獨運,光是翻閱目錄就能感受到作者在資訊結構上的用心。你知道嗎,很多技術書籍排版都很死板,讀起來讓人昏昏欲睡,但這本不一樣。它不像教科書那樣冷冰冰,而是將複雜的曝光三角概念,拆解成幾個極為生活化的章節。我特別欣賞作者在闡述光圈、快門和 ISO 這些基礎元素時,不只是給出冰冷的數值定義,而是融入了大量的「場景模擬」。舉例來說,當他講到快門速度時,不是直接跟你說 1/500 秒的用途,而是會描述「捕捉運動中寵物奔跑的瞬間,你需要多快的『時間切片』」。這種將抽象概念具象化的敘事手法,讓身為初學者的我,第一次讀到這些內容時,腦中瞬間就有了畫面感。更別提書中大量的視覺輔助圖例,那些對比圖做得非常精緻,清楚地展示了參數微調後,畫面質感產生的細微差異。坦白說,我以前買過幾本號稱給新手的書,結果內容深度完全不符,看得我一頭霧水。但這本,它的深度掌握得非常好,既能讓你建立紮實的理論基礎,又不會一開始就用艱澀的術語把你嚇跑。光是光線在不同時段的特性分析,就值得我反覆翻閱,它讓我開始學會「看光」,而不是只會按快門。

评分

對於我們這些在台灣生活的人來說,光線的條件其實很複雜,有時是潮濕的霧氣,有時是正午的烈陽,更有時是城市霓虹的混合光源。這本書在處理「白平衡」和「色彩管理」的部分,做得相當接地氣。它沒有停留在理論層面說什麼色溫是幾 K,而是非常務實地給出了應對台灣特有場景的建議。像是室內黃光燈泡下的食物拍攝,或是陰天時如何避免膚色顯得過於灰暗。這讓我覺得作者真的花時間在台灣的環境下進行過實踐,而不是只翻譯國外的資料。尤其在討論「動態範圍」的課題時,它不只是教你拍 RAW 檔,更進一步解釋了感光元件在面對大光比場景時的物理限制,以及我們該如何透過曝光策略來「騙取」更多的細節。這種細膩的在地化處理,讓技術書讀起來不再有隔閡感,感覺就像是資深前輩在身邊手把手地指導你,那種親切感和實用性,是其他翻譯書完全無法比擬的。

评分

從攝影器材的選擇到日常維護,這本書的涵蓋面處理得十分周到。它沒有陷入「器材至上」的迷思,而是用一種非常理性的態度來分析不同價位鏡頭的優缺點,避免了新手一開始就盲目追求頂級鏡頭的浪費行為。特別是它對於「閃光燈」這個被許多新手視為畏途的主題,做了非常清晰的入門講解。它沒有直接跳到複雜的離機閃布光,而是從理解「光質」開始教起,解釋了柔光罩和跳燈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用內閃拍出「不那麼像閃光燈」的照片。這部分的內容,讓我對「補光」這件事有了全新的認識,不再覺得打燈就是一件很「假」的行為,而是可以作為修飾光線、提升畫面對比度的有力工具。整本書的結構設計,就像是一個穩固的階梯,從最基本的「看見光」到進階的「控制光」,每一步都有清晰的指引,讀起來絲毫不拖泥帶水,是一本真正能陪著人從入門穩健成長的實戰手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