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食堂:我是農產品促銷員

節氣食堂:我是農產品促銷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浩一
图书标签:
  • 節氣飲食
  • 農產品
  • 食譜
  • 健康
  • 養生
  • 時令
  • 台灣美食
  • 飲食文化
  • 農業推廣
  • 生活風格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食材流轉、四季遞嬗
在時間與空間的反應裡
迷人的風味撲鼻而來

★王浩一繼《小吃研究所》《旅食小鎮》最新食旅力作!
★產季產區 × 文化情報 × 手繪插圖 × 風味食譜,食材身世大揭密!

  「同樣的食材,不一樣的飲食文化,我以為『國際觀是可以吃出來的』,生活的品味或許也可以從中體會出一些端倪。」—王浩一

  你我餐桌上常見的各式食材,許多其實是在歷史的風雲際會之下登上這座島嶼,而如今,都一一成為台灣地方特產。一樣的食材,在原產地與引進地有天壤之別,在你家和我家也有不同滋味。美食說書人王浩一善用橫向思考,為我們上一堂堂餐桌上的歷史地理課,同時找回人與自然的節奏,美時美食,不時不食。準備好展開一場時間與空間的味覺之旅了嗎?歡迎來到節氣食堂。

  日常餐桌上的農產食材,絕大部分非源自寶島,
  超級農產品促銷員,帶我們走進小鎮
  看到在地生根最真實的食物風景

  【四季代表農產】
  春:枇杷,從嶺南的春天來,除了製成潤喉的枇杷膏,還能搖身一變成雞尾酒?
  夏:酪梨,從美洲漂洋而來,果肉適合各年齡層食用,果籽更是充滿神奇效果?
  秋:芝麻,從西域諸國而來,一千零一夜的神奇咒語,與芝麻葉是不同的品種。
  冬:紅豆,從喜馬拉雅山來,南傳與北傳滋味大不同,相同的是都能讓人微笑。
  更多農產身世故事,等著你來認識!
 
節氣食堂:我是農產品促銷員 內容概要 本書以第一人稱視角,深入描繪了一位在台灣某地方政府農業部門任職的年輕公務員,如何在推廣在地農產品的過程中,經歷的種種挑戰、學習與成長。故事主軸圍繞著「節氣」與「地方食材」的緊密結合,探討現代社會中,如何重新建立人與土地、食物之間的連結。 第一部:初入農產推廣的迷霧 主角陳曉晴,一位剛從城市大學畢業、主修行銷傳播的熱血青年,帶著對理想的憧憬,分發到一個以傳統農業為主的鄉鎮公所擔任農產品推廣專員。她原以為這份工作就是設計漂亮的文宣、辦幾場活動,就能輕鬆達成「振興地方經濟」的目標。然而,現實的殘酷遠超她的想像。 第一章:陌生的田野與冷漠的市場 曉晴初到任時,面對的是陳舊的辦公設備、經費緊縮的窘境,以及來自老一輩同事和地方農會的質疑目光。她試圖將大學學到的「數位行銷」策略應用於傳統的農產品推廣,卻屢屢碰壁。例如,她設計的精美社群媒體貼文,在農民眼中不如一場實體的廟口叫賣來得有效。本書細膩地描寫了她第一次走訪合作社、參加晨間採收時,那種「格格不入」的感受,以及她如何從中觀察到在地農產品的真實樣貌——那份飽含汗水與時間積澱的樸實。 第二章:節氣的智慧與現代的疏離 曉晴的工作內容,被上司賦予一個重大的任務:將當地的特色作物,結合傳統二十四節氣的飲食文化進行包裝和推廣。她開始拜訪地方耆老和資深廚師,試圖理解「春分吃豌豆、夏至食麵線」背後的深層意義。這部分內容著重於描繪台灣不同時令下,特定農產品的生長特性。例如,當談到「立秋」前後的茭白筍,書中不只介紹了其口感,更描述了農民為了搶收「頭水筍」所做的辛勞,以及不同品種在風味上的細微差別。曉晴在這個過程中,逐漸體會到「節氣」不只是日曆上的符號,而是指導生活的實用智慧。 第三章:行銷的困境與信任的建立 早期的推廣活動效果不彰,銷量停滯不前。曉晴發現,農民對「促銷」的定義,與她對「品牌建立」的認知存在巨大鴻溝。農民更看重穩定出貨和合理的收購價,而非短期的媒體曝光。本書詳述了曉晴如何調整策略:從「賣產品」轉變為「講故事」。她開始跟著農民一起下田,記錄他們對土地的堅持,將這些真誠的故事融入產品介紹中。她與一位堅持友善耕作、卻因通路受限的有機米農合作,透過網路直播,讓消費者看到稻米從插秧到收割的全過程,成功引起了第一波關注。 第二部:轉型與挑戰——打造「節氣餐桌」 隨著初步的成功,曉晴意識到單純的「賣米、賣菜」無法建立長期價值,必須將產品融入消費者的生活場景中。她開始著手推動「節氣餐桌計畫」。 第四章:與在地廚師的跨界合作 本書描寫了曉晴如何費盡心思,邀請到一位原本對推廣活動嗤之以鼻的知名老字號餐館主廚——王師傅。王師傅代表著傳統烹飪的最高標準。曉晴必須說服他,使用當季、甚至是不太受市場青睞的「醜蔬果」來設計菜單。透過一場名為「驚蟄之味」的試菜會,曉晴和王師傅共同發掘了特定季節的根莖類蔬菜,在不同烹調手法下展現出的驚人潛力。例如,如何用慢燉的方式,讓原本口感粗糙的芋頭釋放出綿密的甜味,成為一道符合現代人健康理念的菜餚。 第五章:通路瓶頸與生產履歷的建立 推廣上量後,產品的穩定性與溯源成為新的挑戰。傳統市場的運送方式效率低落,無法滿足都會區消費者的即時需求。曉晴開始與科技公司合作,推動農產品的「數位履歷」系統。這部分詳細描述了如何在不增加農民負擔的前提下,導入簡易的QR Code追蹤系統,確保消費者掃描後能即時看到該批次作物的採收時間、產地資訊,甚至當日的天氣狀況。這場科技與泥土的結合,讓產品的透明度大幅提升。 第六章:失敗的活動與學到的教訓 並非所有嘗試都一帆風順。書中坦誠記錄了一次與大型連鎖超市合作的失敗經驗。由於過度承諾了供應量,加上倉儲物流環節的疏失,導致部分葉菜在到達門市前就嚴重耗損。這次的挫敗讓曉晴學到了最寶貴的一課:在推廣新產品時,必須與農民建立起「共同承擔風險」的夥伴關係,而非單向的「採購指令」。這次經驗促使她開始建立更彈性、更貼近農民產季的訂購機制。 第三部:紮根與未來——地方創生的深化 隨著時間的推移,曉晴不再是那個生澀的新人,她成為了地方農業的中堅力量。她開始著眼於更長遠的發展:吸引年輕人回鄉、活化閒置的農地。 第七章:青年返鄉的誘因 本書探討了如何設計能吸引年輕世代的農務工作。曉晴不再強調「辛苦」,而是強調「創新」與「體驗」。她協助幾位返鄉的青年,將傳統的醃漬、釀造技術,結合現代的包裝設計,開發出適合年輕族群的零食或伴手禮。例如,將傳統的菜脯(蘿蔔乾),開發成酥脆的蔬食脆片,並以年輕人喜歡的「復古潮流」風格進行包裝,在網路上獲得極高評價。 第八章:氣候變遷下的韌性農業 隨著極端氣候越來越頻繁,本書聚焦於農業面對環境挑戰的韌性。曉晴與農業專家合作,引進了節水灌溉技術,並開始推廣「混作」而非「單一作物」的種植模式,以分散風險。她記錄了當颱風來襲時,社區如何迅速組織起來,搶救即將成熟的作物,展現了農村社會互助的強大力量。 第九章:我的角色與未完待續 在故事的尾聲,曉晴已經完全融入這個小鎮。她已經習慣了清晨的田間氣味,也學會了如何用地方的語言與農民溝通。她明白,農產品促銷員的工作不是一蹴可幾的行銷戰役,而是一場需要耐心、同理心與持續學習的「耕耘」。她的最終目標,是讓「節氣」不再是教科書上的名詞,而是城鎮居民餐桌上那份最實在、最充滿生命力的日常。本書在主角即將迎來下一個年度的節氣轉換之際,留下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尾,暗示著推廣之路永無止境,而她已準備好迎接下一個豐收的季節。 總結本書核心精神: 本書不僅是一部地方農業推廣的實戰手冊,更是一部關於「如何傾聽土地、尊重時序」的生命教育故事。它深入探討了食物背後的勞動價值、文化傳承,以及在現代化浪潮中,地方特色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浩一


  學的是數學,喜歡的是建築,醉心的是歷史。對於知識的輸入,像是油井的挖井工人,從一個點鑽入之後,一直深入到最根底處開採。對於文字的輸出,則像是一位數學家的橫向思考,習慣把不相關的東西,找到新關係。

  雜學的文字工作者,也是中年過動兒;寫古蹟建築,總先拭去歷史塵痕,尋訪古人的風水與文化密碼;寫食材美食,喜歡帶著筷子,用胃來上地理、歷史課;寫城市旅行,總從菜市場小農的夏瓜秋果開始,記錄古廟老街和文創小店;寫珍貴老樹,往往另闢蹊徑,探討昔日種樹人的心思;寫歷史筆記,則是把各種英雄的智慧,對照《易經》每個卦的心理情境;寫心理哲學,孤獨心事總在一個人的旅行之後,開始飛翔。
 

图书目录

自序
餐桌上的世界地圖
 
春季
洋蔥∣辛甘的皇后
枇杷∣潤肺的春味
大蒜∣活力的王者
胡蘿蔔∣雪人的鼻子
辣椒∣香料的太陽
彩椒∣茄科的燈籠
菜豆與四季豆∣豆家的兄弟
韭菜∣詩經的祭食
馬鈴薯∣地下的蘋果
 
夏季
竹筍∣有節的君子
百香果∣眾神的合唱
秋葵∣美人的手指
無花果∣生命的夢果
檸檬∣萬能的酸神
扁蒲∣阿媽的家常
茄子∣油潤的紫色
綠豆∣萬能的配角
九層塔∣魔幻的聖草
酪梨∣森林的奶油
蓮子∣皇家的雨夏
 
秋季
芋頭∣紫色的甜心
毛豆∣大豆的幼弟
蕎麥∣穀類的新貴
花生∣吉祥的味道
大豆∣變妝的舞后
玉米∣萬能工具人
洛神花∣植物紅寶石
芝麻∣深秋的凝鍊
蓮藕∣初秋的船歌
山藥∣閨蜜的神仙
 
冬季
白蘿蔔∣大根的傳奇
香菜∣波斯的迷情
豌豆∣豆家的明星
花椰菜與青花菜∣花家姊妹
高麗菜∣南歐的身世
櫛瓜∣婚禮的伴娘
紅豆∣甜點的微笑
香菇∣魔膳的精靈
番茄∣醫師的情敵
薑食∣養生的密碼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682366
  • 叢書系列:看世界的方法
  • 規格:平裝 / 280頁 / 17 x 23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餐桌上的世界地圖


  如果能在餐桌,上一堂歷史課、地理課,學生肯定開心。

  我不是那種很厲害能料理出一桌豐盛大菜的人,但我是美食說書人,也因為受過數學橫向思考訓練,所以,這次餐桌上的教室,我們來「橫向」說說世界地圖,說說那些本來安靜隱密在世界角落的食材,如何引進到其他地區與國家,也梳理一下它們如何進入了我們的廚房。同樣的食材,不一樣的飲食文化,我以為「國際觀是可以吃出來的」,生活的品味或許也可以從中體會出一些端倪。

  先說印度。古印度對中華文化最深刻的影響是佛教,當時同時傳入中國的薑黃,那是袈裟的染料。之後羅勒也隨著佛教進入中原,但是到了五胡十六國時,後趙的開國皇帝是石勒,因為避諱,羅勒的名字不能用了,改稱「蘭香」,南方乾脆稱它九層塔、七層塔。

  芒果原產地是印度,甘蔗也是。甘蔗在周宣王時已經引進到江南,先秦時期稱它「柘」(音同「蔗」)。《楚辭‧招魂》所說「柘漿」就是甘蔗汁。但是,直到後來玄奘到了印度取經,唐太宗時中國才從印度學會製作蔗糖。話說貞觀十五年(西元641),古印度摩揭陀王受玄奘的影響,派遣專使攜帶國書不遠千里到達長安,唐太宗馬上派人回訪摩揭陀國。從此,兩國交往密切,也學得熬煉蔗糖的方法。在此之前,中國不會做砂糖,飲食中的甜物是「飴」,那是用麥芽或穀芽熬煮而成的「麥芽糖」。

  喜瑪拉雅山的東麓,往南是印度、緬甸,往北是雲南、廣西。這裡是一些食材的發源地,如紅豆、肉桂、檸檬等等,一北一南,各自發展的途徑不同,也引發了不同的美食文化。像是紅豆,到了東方我們吃甜的,到了西方當成主食之一,則是吃鹹的。往北的肉桂滋味比較濃烈,簡稱「桂」的廣西是產地,在中華料理成了紅燒五花肉用的香料,往南的味道相對清雅,成了希臘料理的基因,甚至成了歐洲冬天的熱紅酒、肉桂捲麵包、卡布奇諾咖啡的靈魂……。

  印度洋孟加拉灣,西側是東印度,東側是緬甸。緬甸是檸檬、綠豆的原產地,今天台灣自己種的綠豆不夠自己吃,我們多從泰國、寮國(同是東南亞)進口,以「油綠豆」多,它常常當是綠豆芽、冬粉原料、綠豆椪內餡。煮綠豆湯用的「毛綠豆」(粉綠豆),除了嘉義朴子等地種植,進口國以澳洲為主。

  東南亞風味的甜綠豆湯,會加椰漿、椰糖……還有冰沙。菲律賓喝的是鹹綠豆湯,裡面添加了牛番茄、龍鬚菜、五花肉絲,最後以魚露調味,可以配白飯吃。至於蘇州綠豆湯,先把綠豆與糯米蒸熟,放入薄荷水與芸豆、蜜棗、冬瓜糖、紅綠絲、葡萄乾等,一起小小熬煮,湯色不能渾。另外也有在綠豆湯裡加入糯米飯、蜜棗、蜜餞絲、冰糖,一些桂花醬……。我小時候,僅僅是白飯泡綠豆湯,顯然是有貧富差距的。這麼簡單的綠豆湯,依稀可以辨別出世界飲食文化的發展與差異。

  至於波斯、土耳其等阿拉伯世界,張騫通西域時,所引進的胡瓜、胡荽、胡麻、葡萄、番石榴甚至大蒜等等的路徑,就是後來絲路的前身。《聖經》所說三大能量水果:橄欖、葡萄、無花果。葡萄最早進入中原,接著是無花果陸續引進。西漢張騫當時還把釀酒師引進,漢朝時,它是貴族與有錢人獨享的美酒,到了東晉時期,葡萄酒文化已經風靡詩人世界,陶淵明是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人。

  至於《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當然要講「芝麻開門」,波斯是芝麻的原產地,也是香菜的原產地。故事不能說「香菜開門」,因位芝麻蒴果熟成後會裂開,像是「開門」讓種籽外露。如果說香菜開門,聽故事的小孩肯定有一半說「噁心!」

  說說中南美洲。這裡是許多食材的原產地,影響世界深遠,地球的人口增加快速,跟這裡的作物引進到世界各地,並廣為種植與收成脫不了關係。像是馬鈴薯、地瓜、玉米、花生等主食作物,影響飲食文化的辣椒、番茄、酪梨、可可、南瓜,還有百香果、釋迦、木瓜等水果,也有皇帝豆、四季豆、白芸豆等豆類,甚至危害健康嚴重的菸草也是來自這裡,但是古巴的雪茄還是世界第一。

  然而,中南美洲後來陸續引進外地新作物,厲害的是他們一旦開始種植,就是高收成、高占有率,完全改變世界的糧食地圖。像是引進甘蔗、大豆、香蕉、咖啡等等。台灣糖廠之所以關門大吉,就是這個理由,巴西蔗糖占世界總產量22%,占世界出口量47%。日本原來從台灣進口香蕉,後來改為菲律賓,現在又改從加勒比海進口。中南美洲現在是世界最大的咖啡產區。至於大豆生產,巴西30%、阿根廷18%,排名世界第二、第三。

  食材影響飲食文化。至於種植地的改變,原因很多,像是大航海時代的引進,中南美洲的許多東西開始遠播到世界,直接或是間接的,它們到了我們的餐桌上。

  食材遷移的原因,有時是動亂、遷徙、移民、殖民、文化交流等,像是苦瓜原產於東南亞,鄭和下西洋時將它引進到廣東、福建。

  但是「戰爭」絕對是大因素。像是成吉思汗揮兵中亞,他把阿富汗的胡蘿蔔引進中國。十字軍東征,他們把檸檬從阿拉伯世界引進義大利南部,再傳播到歐洲,大航海時代又輾轉到了巴西,然後傳到澳洲殖民地,再從大溪地傳到美國,最後從美國引進到了台灣。有沒有很複雜?

  太平洋戰爭,日本占領香港,他們把花椰菜從香港引進台灣。17世紀,東歐的鄂圖曼帝國戰勝匈牙利,在統治該地時,有一位匈牙利女郎被迫進入總督廚房服務,當她在夜間與情郎偷偷相會時,便把廚房裡珍稀的甜椒種籽交給了戀人,甜椒自此在匈牙利盛行……。戰爭是殘忍的,但是食材的移動與飲食文化的傳遞,則是另一個平行世界。

  最後來說說咖啡吧,原產地是非洲亞熱帶的衣索比亞,愛喝咖啡的人都知道最早的傳說「咖啡豆與跳舞的羊群」。咖啡最早傳到葉門,再廣傳到阿拉伯世界,接下來的故事,阿拉伯人從果實咀嚼到土耳其烘焙豆子,之後吉普賽人以咖啡渣算命……。

  最早在咖啡裡加牛奶的,是在巴達維亞的荷蘭總督,希臘人在咖啡裡加了香料肉桂,西西里商人則在咖啡裡加了檸檬汁,蘇丹人把洛神花與咖啡一起煮,法國主廚把烤過的蕎麥粉灑在咖啡上,香港人把奶茶加入咖啡稱之鴛鴦,越南人則喜歡在冰咖啡裡加入大量的煉乳。

  1554年,土耳其人在君士坦丁堡創立世界第一間咖啡店。

  你可能不知道,成熟的秋葵種籽,曬乾烘焙,過濾沖泡,味道很像咖啡。

  一樣的食材,在你家在我家滋味不同;一樣的食材,在原產地與引進地則有天壤之別。有的變甜了,有的變大了,當然也有「橘逾淮而為枳」的。飲食文化最大樂趣則在於「原來可以這樣煮哦」、「自己吃得開心最重要」,他山之石或許有新樂趣,這就是這本書最大的意義。

  至於講究「節氣」,借助日本的飲食哲學:日本人對於食材,有季節滋味三階段:爭鮮、當令、惜別。所謂「爭鮮」(走り,hashiri)是「尚未盛產前的滋味」;「當令」(旬,shun)則是著時、盛產;「惜別」(名残,nagori)為產季將盡,最後的惜別滋味。

  我則信仰美時美食、不時不食。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