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小學中華經典詩文多媒體課程:視頻篇

香港中小學中華經典詩文多媒體課程:視頻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蒲葦
图书标签:
  • 中华经典诗文
  • 香港中小学
  • 多媒体课程
  • 视频教学
  • 古诗词
  • 文化教育
  • 教材
  • 教学资源
  • 语文学习
  • 诗词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邊聽邊讀
  每篇文章配有專屬音頻,一掃即收聽
  .精彩動畫
  動畫以生活出發,精彩演繹文學經典
  .輕鬆解讀
  五分鐘妙解詩文輕鬆重點學習


  《香港中小學中華經典詩文多媒體課程》由「知書」製作及出品,聯合電子出版有限公司及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出版。課程分為「音頻篇」和「視頻篇」,輔以紙書版本,方便學生在閱讀中國經典古詩文的同時,可以利用音頻或短片加深對詩文的了解,豐富學習體驗。

  由中學中文科名師蒲葦編著及主講,妙解100篇經典詩文,更涵蓋了DSE範文及必學之經典,領略詩文之美之餘,更能靈活應用於生活。
好的,这里为您撰写一份关于《香港中小學中華經典詩文多媒體課程:視頻篇》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提供丰富的内容,同时避免提及原书名及其内容。 --- 图书名称:《江山万里——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审美演变与文化内涵》 图书简介 《江山万里》一书,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山水画从萌芽到成熟,再到鼎盛与后世影响的漫长历程。本书不仅是一部艺术史的梳理,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之旅,旨在揭示山水画如何从单纯的“写景”演变为寄托文人情怀、体悟宇宙哲思的独特艺术语言。 第一部分:萌芽与奠基——魏晋南北朝的隐逸与“气韵生动” 本书伊始,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彼时士人阶层对自然山水的推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时期的山水画,摆脱了早期作为人物画背景的附属地位,开始独立成科。我们将详细分析顾恺之、宗炳等先驱对“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山水意境的初步构建,并引入谢赫“六法”中的核心——“气韵生动”,阐释其在山水画领域初步确立的理论基础。这一阶段的画作,往往带有一种超脱尘世的魏晋风度,强调精神层面的沟通,而非物理形态的逼真再现。 第二部分:初唐与盛唐——李思训父子的“青绿山水”与李昭道的“金碧辉煌” 进入唐代,山水画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本书重点剖析了李思训及其子李昭道所开创的“青绿山水”画派。这种画法以矿物颜料——石青和石绿为主色调,描绘出富丽堂皇、气势磅礴的景象,体现了大唐盛世的恢弘气象。通过对传世作品的细致解读,我们探讨了青绿山水如何通过色彩的饱和度与布局的严谨性,构建出一种理想化的、近乎仙境般的审美图景。 第三部分:中晚唐的转折——荆浩、关仝的“北方山水”与“笔墨当随时代” 唐末五代的战乱,使得画家的审美取向发生了深刻变化。从繁复的宫廷趣味转向对北方雄浑山势的体察。荆浩和关仝,被誉为五代“巨碑式”山水画的奠基人。本书详述了他们如何将“势”的概念融入笔墨之中,创造出高耸入云、气势压人的“全景式山水”。他们的作品标志着中国山水画正式确立了以笔墨的干湿浓淡、方圆曲直来表达物象的内在精神和结构力量。 第四部分:宋代的巅峰——“院体”的写实与“文人画”的觉醒 宋代是山水画的黄金时期,艺术思潮空前活跃。本书将宋代山水画的发展分为两条并行不悖的轨迹: 1. 皇家画院体系(院体): 以范宽、郭熙为代表。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展现了北方山脉的雄伟与坚实,强调“可居、可游”的实在感;郭熙则提出了著名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论,并发展出“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极大地丰富了山水画的空间处理技巧。 2. 文人画的兴起: 以李成、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山水”。他们开始反思院体的过分写实,转而追求“萧散简远”的意境,强调用笔墨的“意”来抒发个人情操,为元代水墨画的成熟埋下了伏笔。 第五部分:元代的“一变”——文人画的彻底独立与墨戏的滥觞 元代,由于士人阶层政治抱负受挫,山水画彻底转向内在精神的表达,即“抒性”而非“写形”。本书重点分析了“元四家”(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的艺术贡献。黄公望的“平淡天真”,倪瓒的“折枝”、“一笔山水”,以及他们对书法入画的极致追求,标志着山水画作为一种纯粹的“士大夫游戏”的正式确立。笔墨的象征意义超越了物象本身,水墨的晕染成为表达胸襟的载体。 第六部分:明清的承继与拓展——浙派、吴门画派与“四王”的集大成 明代初期,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在气势和笔法上仍然继承了南宋院体的遗风。而以沈周、文徵明为核心的吴门画派,则高举元四家的旗帜,强调“师古”的必要性,形成了温和典雅的江南风格。 清代是集大成与反思的时代。本书详述了“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如何通过对前代名迹的“临摹”与“集大成”,将山水画的笔墨技法推向精微的极致,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程式化的笔墨语言体系。同时,我们也探讨了“四僧”(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如何以更具批判性和个性的笔墨,反抗僵化的“正统”,为后世山水画的革新提供了思想张力。 第七部分:山水画的哲学意蕴——天人合一与虚实相生 最后一部分,本书超越了艺术史的叙述,进入哲学的探讨层面。中国山水画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深刻融合了儒家的“中和”、道家的“自然无为”以及禅宗的“空寂”思想。通过对“留白”的分析,我们阐释了中国画中“虚”与“实”辩证统一的关系,以及山水画如何成为古人安顿心灵、实现“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精神疆域。 《江山万里》以清晰的脉络和丰富的图例,为读者提供了一部全面而深入的中国山水画通史,是艺术史研究者、爱好者以及对中国传统美学有兴趣者的必备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蒲葦


  資深中文科老師,歷任中文、中史、文學科主任、教育專欄作者、教參書編者、大學中文教學顧問、公共圖書館徵文比賽評委,多次應邀主講寫作及教學講座。

图书目录

序一|「紙電聲影」線上線下學經典      iii
序二|五分鐘掌握文學經典      v

第一章先秦散文    
莊 子|逍遙遊    002
莊 子|東施效顰    005
左 傳|曹劌論戰    007
論 語.論仁    009
論 語.論孝    011
論 語.論君子    013
孟 子|論四端    015
孟 子|寡人之於國也    017
孟 子|揠苗助長    019
孟 子|二子學弈    021
荀 子|勸學    023
韓 非|鄭人買履    026
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028
孟 子|魚我所欲也    030

第二章先秦詩歌    
詩經.周南.關雎     034
詩經.魏風.碩鼠     036
詩經.秦風.蒹葭     038
屈 原|涉江    040

第三章兩漢六朝散文    
褚少孫|西門豹治鄴    044
陶淵明|桃花源記    047
王羲之|蘭亭集序    049
劉義慶|謝太傅寒雪日內集    051
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053
干 寶|宋定伯捉鬼    058
諸葛亮|出師表    060

第四章兩漢六朝詩歌    
漢樂府.上邪    064
漢樂府.陌上桑    066
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068
佚 名|木蘭詩    070
曹 操|短歌行    072
曹 植|七步詩    074

第五章唐代散文    
韓 愈|師說    078
韓 愈|馬說    081
劉禹錫|陋室銘    083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085
李 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088

第六章唐代詩歌    
杜 牧|山行    092
駱賓王|詠鵝    094
賀知章|回鄉偶書    096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098
孟浩然|春曉    100
王 維|山居秋暝    102
王 維|終南別業    104
李 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106
李 白|將進酒    108
李 白|送友人    110
李 白|月下獨酌    112
崔 顥|黃鶴樓    114
杜 甫|兵車行    116
杜 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118
杜 甫|登樓    120
杜 甫|客至    122
杜 甫|旅夜書懷    124
張 繼|楓橋夜泊    126
孟 郊|遊子吟    128
白居易|燕詩    130
白居易|琵琶行    132
李 紳|憫農(其一、其二)    135
元 稹|遣悲懷(其二、其三)    137
李商隱|夜雨寄北    139
李商隱|無題    141
賈 島|尋隱者不遇    143
高 適|別董大    145
王 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47
崔 護|題都城南莊    149
柳宗元|江雪    151
王安石|登飛來峰    153

第七章 宋代散文    
范仲淹|岳陽樓記    156
歐陽修|醉翁亭記    158
歐陽修|賣油翁    160
蘇 洵|六國論    162
蘇 軾|記承天寺夜遊    165
周敦頤|愛蓮說    167
佚 名|岳飛之少年時代    169

第八章 宋代詩詞賦    
蘇 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172
蘇 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174
蘇 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並序)    176
蘇 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178
蘇 軾|前赤壁賦    180
蘇 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183
秦 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185
李清照|聲聲慢.秋情    187
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189
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191
岳 飛|滿江紅.怒髮衝冠    193
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195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197
(金)元好問|摸魚兒.問世間情是何物    199
(南唐)李 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201
柳 永|雨霖鈴.寒蟬悽切    203
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205
文天祥|過零丁洋    207

第九章 元明清散文    
劉 基|賣柑者言    210
張 岱|湖心亭看雪    212
顧炎武|廉恥    214
劉 蓉|習慣說    216

第十章 元明清詩詞曲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220
于 謙|石灰吟    222
納蘭性德|木蘭花令    224
納蘭性德|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    226

 

图书序言

  • ISBN:9789888763368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8 x 23 x 1.5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從「中小學」這個受眾範圍來看,我認為課程設計的難度分級,絕對是考驗製作團隊功力的關鍵。小學生的專注力是有限的,詩詞的選擇與講解深度,必須非常淺顯易懂,可能更側重於韻律感和簡單的情感傳達;但到了中學階段,就必須開始觸及更複雜的歷史背景、文學批評,以及不同流派的風格差異。這套「視頻篇」要同時滿足這麼寬廣的學習光譜,勢必得有一套非常縝密且具彈性的課程架構。我希望看到的是,它不是簡單地把小學和中學的內容疊加在一起,而是真正做到「分齡設計」。例如,小學部分或許會多著墨於「生活美學」的導入,讓孩子從簡單的田園詩中體會四季變化;而中學部分,則應該能提供更深層次的文本細讀技巧,教會學生如何自己去拆解、欣賞那些晦澀難懂的典故。如果能夠在不同單元之間,巧妙地建立起「承先啟後」的橋樑,讓學生在升級的過程中,能感受到自己文學素養的穩步提升,那這套教材的價值就遠遠超過了一般的輔助讀物。

评分

有趣的是,這套書名強調了「中華經典」,這通常意味著涵蓋的範圍非常廣泛,從先秦到清代,橫跨數千年的文學精華。在台灣,我們有自己的教材系統在篩選和編排這些內容,而香港的選擇與取捨,一定會反映出他們獨特的文化取向。我特別關注的是,在眾多經典中,哪些作品被挑選出來,哪些則可能被略過。例如,在「詩」的部分,是更偏向盛唐的豪邁,還是更重視宋詞的婉約?在「文」的部分,是更側重於歷史演義的敘事,還是側重於諸子百家的思辨性?每一個選擇,都投射出教育者對「何謂中華文化核心」的理解。身為一個關注兩岸三地文化交流的讀者,我認為這套「視頻篇」的價值,或許不在於它教了什麼特定的詩文,而在於它「如何教」,以及它「選擇教什麼」。這種文化選擇的背後,往往隱藏著更深層的社會價值觀。我很期待能從這套多媒體課程中,窺見香港在傳承與創新中華經典時所展現的獨特思維模式。

评分

老實說,光從這個書名來看,我腦中就浮現出很多關於「在地化」與「普世價值」之間的拉扯與平衡。在台灣,我們讀的經典可能更側重於我們自己的歷史脈絡,例如對先秦諸子、魏晉風骨的某些獨特解讀。因此,我對香港這套教材如何處理那些跨越地域界線的共同經典——比如說《論語》、《孟子》,或者那些耳熟能詳的唐詩——感到非常好奇。它會不會有跟我們教科書很不一樣的註釋或是詮釋角度?畢竟,不同的社會環境對同一段經典的理解,往往會產生微妙的文化差異。如果這套「視頻篇」能在解讀時,巧妙地融入香港當地的文化背景,那對於我們台灣的師長或家長來說,無疑是提供了另一個寶貴的觀察窗口,讓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華語文化圈的角度,重新審視這些我們從小就背誦的篇章。這種跨地域的文本對話,往往能激發出更深層次的思考,讓我忍不住想知道,他們如何處理那些在香港與台灣都有爭議,或是解讀方式略有分歧的關鍵詞句。期待它能帶來耳目一新的觀點,拓寬我們對古典文學的認知邊界。

评分

哎呀,這「多媒體」三個字,簡直是現代教育的萬靈丹啊!對於我們這些身為家長,同時也經歷過傳統填鴨式教育的世代來說,最大的痛點就是,如何讓孩子真正「愛上」古文,而不是一看到文言文就頭痛。如果這套「視頻篇」真的做到了,那可就功德無量了。我猜測,它應該不僅僅是把課本內容朗誦一遍,或者請老師在螢幕前講解而已。我更期待看到的是,它能夠運用現代的動畫技術,將那些抽象的歷史場景、詩人描繪的自然景觀「視覺化」。想像一下,如果是講到蘇軾的赤壁懷古,能不能有逼真的水墨動畫呈現江上的波瀾壯闊?或者在講解屈原的《離騷》時,能不能用充滿意象的鏡頭語言,帶領學生走進那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心境?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才是多媒體教材的精髓所在。如果影片的剪輯節奏明快,配樂也恰如其分,那麼即使是再深奧的哲學思想,也能被拆解成孩子能理解的小單元,讓學習過程變得像看一部引人入勝的歷史紀錄片,而非單純的「上課」。這才是教育科技的真正魅力所在!

评分

哇,看到這套「香港中小學中華經典詩文多媒體課程:視頻篇」,我這個在台灣土生土長的讀者,真是感到既熟悉又充滿好奇啊!畢竟,我們從小學到高中,中華經典詩文的薰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雖然各地的教學側重點不盡相同,但那份對傳統文學的敬畏與熱愛,是共通的。光是看到「多媒體課程」這幾個字,我就能想像這套教材在呈現方式上的用心。台灣的教育現場,近年來也越來越重視數位化的輔助教學,畢竟死記硬背的效果,真的比不上透過視覺與聽覺的雙重刺激來得深刻。我特別期待它在詩詞的賞析與背景知識的講解上,能有哪些創新的角度。像是唐詩宋詞的意境,如果能配上精緻的動畫或是實景拍攝的畫面,讓學生彷彿親身走入詩人的時空,那種學習的樂趣絕對是無可比擬的。這套課程的編排邏輯,想必是經過深思熟慮,希望能讓不同學習階段的孩子都能循序漸進地掌握古文之美,而不是變成枯燥的文字堆砌。總之,這種結合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的嘗試,我個人是非常支持的,希望能有機會深入了解它的實際內容呈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