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困境!企業開源虛擬化管理平台:使用Proxmox Virtual Environment(iThome鐵人賽系列書)

突破困境!企業開源虛擬化管理平台:使用Proxmox Virtual Environment(iThome鐵人賽系列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鄭郁霖(Jason Cheng)
图书标签:
  • Proxmox VE
  • 虚拟化
  • 开源
  • 企业级
  • IT管理
  • 服务器
  • Linux
  • iThome
  • 云计算
  • 运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第一本完整介紹Proxmox VE企業應用的本土實戰指南
  以企業級虛擬化管理平台為主要核心,詳述Proxmox VE解決方案的各項好用功能!
 
  本書是作者將累積近十年Proxmox VE實務經驗的成果轉化,把自身在企業導入應用的心得,以及協助客戶建置虛擬化管理系統的案例編寫成冊,並搭配大量詳細步驟的圖文教學,可提供有興趣採用其他虛擬化管理平台產品的使用者入門,是學習Proxmox VE的最佳指南。
 
  ✪從下載安裝映像檔、製作安裝隨身碟,到Proxmox VE虛擬化平台安裝完成的一切前置準備作業,皆有搭配實際操作畫面來帶領使用者學習。
 
  ✪展示不同作業系統的客體安裝方式,包括KVM虛擬機器安裝系統、VritIO驅動程式安裝,以及LXC容器快速部署上線服務的各種方式。
 
  ✪採用Proxmox VE打造多節點叢集架構,並結合線上遷移、高可用性機制,實現全自動化的服務容錯能力。
 
  ✪除了教學如何使用內建備份與還原作業、介紹排程備份的設定細節,還同時搭配使用功能完整的Proxmox BS備份伺服器,讓備份資料的保存能力達到極致。
 
  ✪本書提供平台基本使用教學,並另外整理作者常用的實用作法,協助讀者將Proxmox VE環境變得更加好用,以及災難復原時的快速救援技巧。
 
好評推薦
 
  「在此極力向大家推薦這本書,作為企業爭取資訊自由、軟體自由等真正長遠利益的起步。」──中華民國軟體自由協會理事長 | 翁佳驥
 
  「本書有讓人容易學會的詳盡教學文章,滿載各種實戰經驗的進階技巧,就像讓MIS人員吃下了十年功力傳承的大補丸!」──雷神講堂 | Ray Tracy
 
  「本書是依據作者實際部署操作以及多年維運經驗的總合,其簡單易懂的敘述,絕對是PVE入門者的聖經。──AtGames Cloud Infrastructure Director | Chris Hsiang
 
本書特色
 
  ✪從零開始入門:搭配實際操作畫面帶領使用者學習。
  ✪安裝客體機器:展示不同作業系統的客體安裝方式。
  ✪打造叢集架構:實現全自動化的服務容錯能力。
  ✪完整備份方案:讓備份資料的保存能力達到極致。
  ✪進階實用技巧:整理常用的進階實用作法。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未提及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这本书的内容将聚焦于现代软件开发流程中的持续集成/持续部署(CI/CD)实践,特别是围绕GitLab CI/CD工具链的深度应用。 --- 深度解析:GitLab CI/CD 实践与 DevOps 架构构建 书籍名称:全景透视:GitLab CI/CD 驱动的下一代自动化运维与交付蓝图 内容导论:现代软件交付的基石 在当今快速迭代的数字经济时代,软件交付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传统的、依赖人工干预的发布流程已经成为创新的瓶颈。本书旨在为软件工程师、DevOps 实践者、系统架构师以及技术管理者提供一份详尽的路线图,聚焦于如何利用 GitLab CI/CD 这一强大的集成平台,从代码提交到生产部署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端到端自动化。 本书不关注虚拟化基础设施的管理(如 Proxmox VE),而是深入探讨构建、测试、安全扫描和部署的“流程层”自动化,将您的开发团队从繁琐的手动操作中解放出来,迈向真正的持续交付。 第一部分:CI/CD 核心理念与 GitLab 基础架构 本部分将为读者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环境准备工作。我们将探讨 CI/CD 的核心原则(如不可变基础设施、零接触部署)与企业级 DevOps 文化的融合。 第一章:DevOps 与持续交付的战略视角 CI/CD 价值重估: 不仅仅是工具链,更是文化和流程的重塑。 GitLab 作为单一事实来源 (Single Source of Truth): 深度剖析 GitLab 在源代码管理、Issue Tracking、安全扫描和 CI/CD 流程中的集成优势。 Pipeline 架构解析: 理解 Stage、Job、Runner 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设计高效的依赖关系图。 第二章:GitLab Runner 深度配置与优化 Runner 是 CI/CD 流程的执行引擎。本章将详细介绍如何部署、管理和优化不同类型的 Runner 以适应各种工作负载。 Runner 类型详解: 比较 Shared Runners, Group Runners, Specific Runners 的应用场景。 Docker Executor 实战: 利用 Docker 容器化隔离构建环境,确保环境一致性。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构建自定义的、预加载依赖项的 Docker 镜像以加速 Job 执行。 Kubernetes Executor 部署: 为大规模、高并发需求配置 Kubernetes 集成,实现弹性伸缩的执行环境。 性能调优策略: 缓存(Cache)和制品(Artifacts)的精细化管理,减少重复下载和上传时间。 第二部分:持续集成(CI)的高级策略与质量门禁 持续集成不仅仅是运行单元测试,它涉及到代码质量、安全性和依赖项管理的全面控制。 第三章:精益化构建与依赖管理 多分支策略与环境同步: 实践 GitFlow、Trunk-Based Development 等主流分支模型,并配置相应的 CI 规则。 私有仓库集成: 安全地集成 Maven, npm, PyPI 等私有或内部依赖源,确保构建的可重复性。 Artifacts 生命周期管理: 如何设计合理的 Artifacts 存储策略,平衡构建效率与存储成本。 第四章:自动化测试金字塔的构建 本书将强调自动化测试在 CI 流程中的核心地位,并超越基础的单元测试。 集成与契约测试 (Contract Testing): 使用 Pact 等工具,在不启动完整依赖系统的情况下验证微服务间的接口契约。 性能基线测试集成: 在 CI 阶段引入轻量级的性能测试(如 JMeter 脚本的快速运行),设定性能回归的阈值。 测试结果可视化: 将 JUnit/Cobertura 等测试报告集成回 GitLab 界面,实现即时反馈。 第五章:安全左移 (Shift Left Security) 的实践 将安全扫描集成到 CI 流程中,是现代 DevOps 的强制要求。 SAST/DAST 集成: 详细介绍如何配置 GitLab 内置的 Static Analysis Security Testing (SAST) 和 Dynamic Analysis Security Testing (DAST) 作业。 依赖项扫描 (Dependency Scanning): 利用工具自动检测和报告第三方库中的已知漏洞 (CVEs)。 Secrets 管理: 严格禁止硬编码凭证,使用 GitLab CI/CD Variables(屏蔽或文件类型)进行安全注入。 第三部分:持续部署(CD)与高级发布工程 部署策略是决定系统稳定性和用户体验的关键环节。本部分侧重于将通过 CI 验证的产物安全、可靠地推向生产环境。 第六章:多环境策略与环境管理 环境定义与部署目标: 如何在 GitLab 中清晰地定义 Staging, UAT, Production 等环境,并配置相应的保护规则。 部署策略深度解析: 蓝绿部署 (Blue/Green): 详细步骤和回滚机制设计。 金丝雀发布 (Canary): 利用流量控制或服务网格(如 Istio,在此处仅提及作为流量控制的背景)实现逐步灰度发布。 滚动更新 (Rolling Update) 的最佳实践。 第七章:基础设施即代码 (IaC) 与 CI/CD 的融合 自动化部署不再局限于应用代码,基础设施的管理也应纳入 CI/CD 流程。 Terraform/Ansible 驱动的部署: 将 IaC 脚本纳入 GitLab Repository,使用 CI Job 对基础设施变更进行 Plan 和 Apply 操作。 Pipeline 作为基础设施的质量门: 确保只有通过 CI 验证的 IaC 变更才能进入生产环境。 配置管理自动化: 使用 Ansible Playbooks 或 Chef Recipes 在应用部署完成后,执行必要的系统配置收敛。 第八章:高级监控与反馈闭环 部署完成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本书将展示如何构建一个从生产环境到 CI/CD 流程的反馈回路。 Post-Deployment 验证: 自动化烟雾测试(Smoke Tests)和健康检查作业。 日志与指标集成: 配置 CI/CD 作业在部署后自动查询 Prometheus/Grafana 或 ELK Stack 的状态,若发现异常指标则触发自动回滚。 通知机制优化: 深度集成 Slack, Teams, 或邮件系统,根据 Job 状态(Success, Failure, Warning)发送定制化信息,确保团队成员及时获知状态。 结语:迈向自主交付的未来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读者超越工具的使用层面,掌握自动化思维。通过深入掌握 GitLab CI/CD 的所有高级功能,组织可以建立一个健壮、可审计、高度自动化的软件交付管道,从而实现更快的市场响应速度和更高的软件质量。 --- 目标读者: 中高级软件开发工程师、DevOps 工程师、技术主管、系统架构师。 所需预备知识: 熟悉 Git 版本控制、基础 Shell 脚本编写、了解容器化概念(Docker)。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鄭郁霖(Jason Cheng)
 
  現任節省工具箱公司技術總監、軟體自由協會常務理事以及耀達電腦、晟鑫科技、五倍紅寶石等公司顧問、資策會講師,並創立台中自由軟體愛好者社群(TFC),曾在InfoSec Taiwan、CyberSec、OpenInfra Days Taiwan、COSCUP等研討會擔任講者分享經驗。
 
  因使用開源軟體節省開支被社群朋友暱稱為「節省哥」,熱衷開源軟體應用以及開源社群與經驗分享,撰有個人網誌「節省工具箱」(blog.jason.tools)。
 
  於2020年出版《突破困境!資安開源工具應用》一書。

图书目录

Chapter 01 導讀 
 
Chapter 02 自由與開源軟體的價值 
 
Chapter 03 Proxmox VE介紹 
3.1 開發背景 
3.2 功能介紹 
3.3 參考資料 
 
Chapter 04 環境準備與安裝 
4.1 硬體選擇 
4.2 製作安裝隨身碟 
4.3 開始安裝系統 
4.4 參考資料 
 
CHAPTER 05 網路基本設定 
5.1 登入系統 
5.2 管理介面 
5.3 節點概觀 
5.4 網路設定
5.5 參考資料
 
Chapter 06 版本升級設定 
6.1 更新頻道說明 
6.2 切換更新頻道 
6.3 進行版本升級 
6.4 跨大版本升級 
6.5 參考資料
 
Chapter 07 儲存基本配置 
7.1 檢視硬碟資訊 
7.2 建立儲存集區 
7.3 建立儲存集區時問題處理
7.4 參考資料
 
Chapter 08 安裝虛擬機:Windows 10
8.1 取得安裝映像檔
8.2 建立虛擬機客體 
8.3 安裝虛擬機客體作業系統
8.4 取得VirtIO安裝映像檔 
8.5 安裝Qemu Agent
8.6 啟用VirtIO Balloon機制
8.7 更換VirtIO Net網路裝置
8.8 更換VirtIO SCSI控制器裝置
8.8 更換VirtIO SCSI控制器裝置
8.9 更快速的VirtIO驅動程式安裝技巧
8.10 Windows虛擬化授權議題
8.11 參考資料
 
Chapter 09 安裝虛擬機:Ubuntu Server 20.04
9.1 取得安裝映像檔 
9.2 建立虛擬機客體 
9.3 安裝虛擬機客體作業系統 
9.4 安裝Qemu Agent程式 
9.5 參考資料
 
Chapter 10 虛擬機管理操作 
10.1 開關機相關作業 
10.2 圖表顯示區間 
10.3 作業記錄 
10.4 備份虛擬機 
10.5 還原虛擬機 
10.6 製作虛擬機快照 
10.7 倒回虛擬機快照 
10.8 跨越快照點的倒回 
10.9 設定實體USB裝置透通
 
Chapter 11 虛擬機複製與範本 
11.1 從備份還原為新客體機 
11.2 客體機複製功能 
11.3 客體機範本功能
 
Chapter 12 虛擬機Cloud-Init應用
12.1 準備Cloud-Init客體支援 
12.2 新增Cloud-Init虛擬裝置 
12.3 使用Cloud-Init設定參數 
12.4 啟動客體機及失敗狀況處理 
12.5 參考資料
 
Chapter 13 虛擬機防火牆管理 
13.1 啟用防火牆功能
13.2 設定防火牆規則
13.3 檢視防火牆規則記錄
13.4 管理IP集合
13.5 管理安全群組
13.6 客體機使用安全群組與IP集合
13.7 開放系統管理連接埠
 
Chapter 14 安裝容器:Ubuntu 20.04
14.1 取得容器範本檔 
14.2 建立客體容器
 
Chapter 15 安裝容器:Rocky Linux 8.4及其他應用服務
15.1 取得容器範本檔 
15.2 建立客體容器 
15.3 建立其他客體容器
15.4 參考資料
 
Chapter 16 掛接網路儲存
16.1 儲存伺服器啟用NFS
16.2 新增NFS儲存連接 
16.3 備份客體機至NFS 網路儲存
16.4 使用NFS網路儲存上的ISO映像檔 
16.5 Windows伺服器啟用CIFS共用 
16.6 新增CIFS儲存連接 
16.7 儲存伺服器啟用iSCSI
16.8 新增iSCSI儲存連接 
16.9 建立客體機置於iSCSI網路儲存 
16.10 新增iSCSI + LVM儲存連接
16.11 建立客體機置於iSCSI + LVM網路儲存 
16.12 參考資料
 
Chapter 17 客體機磁碟操作 
17.1 遷移客體機磁碟至iSCSI儲存
17.2 遷移客體機磁碟至NFS儲存
17.3 客體虛擬機磁碟容量調整
 
Chapter 18 網路進階設定:Bridge、LACP、VLAN
18.1 建立第二網路橋接裝置(Bridge)
18.2 建立鏈路聚合(LACP) 
18.3 設定虛擬區域網路(VLAN) 
18.4 參考資料 
 
Chapter 19 建立叢集與加入叢集 
19.1 建立叢集 
19.2 加入叢集 
19.3 調整本機儲存集區 
19.4 資料中心概觀 
19.5 參考資料 
 
Chapter 20 客體機線上遷移 
20.1 客體機線上遷移(本機儲存) 
20.2 客體機線上遷移(共用儲存)
 
Chapter 21 建立排程備份及制訂保留策略 
21.1 建立排程進行備份 
21.2 執行排程備份作業 
21.3 備份結果通知郵件 
21.4 檢視未在排程備份的客體機 
21.5 備份保留策略 
 
Chapter 22 備份整合方案應用:Proxmox BS
22.1 深度整合備份解決方案 
22.2 取得Proxmox BS 連線必備資訊
22.3 建立備份與備份結果 
22.4 還原備份檔案內容 
22.5 使用即時還原功能 
22.6 參考資料 
 
Chapter 23 啟用客體機複寫及搭配遷移功能使用
23.1 設定複寫至其他節點 
23.2 複寫作業狀況檢視 
23.3 搭配複寫的遷移機制 
23.4 參考資料 
 
Chapter 24 設定客體機高可用性 
24.1 高可用性的必要條件 
24.2 建立高可用性群組 
24.3 建立高可用性客體機 
24.4 高可用性機制運作實例 
24.5 參考資料 
 
Chapter 25 帳號權限系統管理 
25.1 本機帳號(PAM) 
25.2 系統帳號(PVE) 
25.3 權限指派 
25.4 權限可用角色 
25.5 外部認證伺服器(LDAP/AD) 
25.6 建立帳號群組 
25.7 將帳號加入群組 
25.8 指派權限給群組 
25.9 使用者自行啟用雙因素驗證 
25.10 管理者強制啟用雙因素驗證 
 
Chapter 26 資料中心選項實用設定
26.1 寄件人郵件位址 
26.2 MAC 位址首碼 
26.3 遷移設定 
26.4 頻寬限制 
26.5 最大背景工作與批次操作數 
26.6 參考資料 
 
Chapter 27 使用命令列指令及工具 
27.1 進入節點命令列 
27.2 常用系統指令 
27.3 安裝效能監測工具 
 
Chapter 28 叢集進階設定與處理 
28.1 將叢集加入第二備援IP網路 
28.2 將節點退出叢集成為獨立節點 
28.3 參考資料 
 
Chapter 29 節點安裝視窗介面與遠端支援工具
29.1 安裝視窗使用介面 
29.2 安裝中文語言支援 
29.3 安裝遠端支援工具
29.4 參考資料
 
Chapter 30 節點設定備份與故障資料救援工具
30.1 快速備份指令稿 
30.2 進階備份指令稿 
30.3 進階備份工具 
30.4 無法開機資料救援工具 
30.5 參考資料 
 
Chapter 31 其他設定變更與技巧 
31.1 修改NFS掛接模式 
31.2 將客體機備份至USB磁碟 
31.3 自動同步LDAP帳號 
31.4 參考資料 
 
Appendix A 附錄 
A.1 儲存類型說明表 
A.2 連接埠用途表 
A.3 檔案用途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349616
  • 規格:平裝 / 432頁 / 17 x 23 x 1.9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真的,现在市面上的技术书籍,很多都是翻译腔太重,读起来总觉得拗口别扭,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却是非常接地气,非常“台湾味儿”。它没有用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来堆砌篇幅,即便提到一些比较深的理论,也会用我们日常工作中最常遇到的情境来举例说明,这种代入感超级强。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那些复杂配置流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耐心,比如在讲到网络和存储的整合优化时,简直就像是在跟你面对面讨论架构图一样,会考虑到各种潜在的兼容性问题和性能瓶颈。我记得有一次我们部门为了一个虚拟机迁移的问题焦头烂额了好几天,如果当时有这样一本指导手册在手,可能早就迎刃而解了。它不是那种“看了就会用”的书,更像是“看了之后能思考”的书,它促使你去思考,在你的特定业务场景下,应该如何调优,而不是机械地复制粘贴书里的代码。这种鼓励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精神,我觉得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厚厚的书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沉甸甸的,拿到书店里翻了几页,嗯,那种硬核的科技感立刻扑面而来,完全不是那种软趴趴的、读起来很轻松的读物,而是那种需要你静下心来,泡杯咖啡,才能啃下去的类型。我本来对虚拟化这块儿接触得不多,都是在工作里偶尔用到一些别人搭好的系统,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很有意思,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干巴巴地罗列知识点,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手把手教你,从基础概念的建立,到实际操作的每一个指令,都写得非常细致。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很注重“实战”的重要性,里面有很多真实的案例分析,让你能立刻明白为什么有些操作要做,以及如果不这么做可能会导致什么严重的后果。对于我们这种在中小企业里打滚的IT人来说,资源有限,但需求又五花八门,能有一套成熟的、能信赖的虚拟化方案简直是救命稻草。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它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要这么做”,这种底层逻辑的清晰,比单纯的工具手册要珍贵太多了。希望读完之后,我能真正掌握这套系统,把我们公司那套老旧的服务器架构给彻底优化掉。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结构设计也值得称赞,它不是那种把所有内容混在一起让你找不到重点的“大杂烩”。层次感非常清晰,从环境的初始化准备工作,到核心组件的部署与配置,再到日常的管理维护和故障排除,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章节和清晰的步骤引导。我个人比较偏爱它在故障排除那一块的处理方式,很多书籍通常只是简单列出几个常见的错误代码,但这本书却深入分析了错误发生的原因链条,教你如何使用日志工具进行深入挖掘。这对于我们这些没有庞大技术支持团队的小公司来说,简直是福音,相当于请了一个资深专家常驻办公室指导。而且,书中的图示和流程图也画得非常精美,不像有些技术书的图都是粗糙的截图,这里的图清晰地展示了数据流向和组件间的关系,哪怕是初学者也能很快建立起对整体架构的宏观认识。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体现了作者对读者的尊重。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还有点担心,觉得这种聚焦于特定开源软件(Proxmox VE)的书会不会很快就过时了,毕竟技术迭代的速度太快了。但是,这本书的内容似乎超越了单纯的软件版本更新,它更侧重于虚拟化管理平台的核心理念和最佳实践。当然,书中涉及到的具体版本操作肯定会随着时间有所调整,但这并不影响它作为一本“内功心法”的价值。我更看重的是它对企业级应用场景的深度剖析,比如如何构建高可用集群、如何进行灾难恢复规划,这些都是建立在稳定性和可靠性基础上的,理论基础一旦扎实了,即便是软件升级了,迁移和适应新版本的成本也会大大降低。这本书提供的是一种成熟的管理思维框架,而不是临时的“速成技巧”。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份长期的技术投资参考资料,每隔一段时间拿出来翻阅一下,都能找到新的感悟和可以改进的地方。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的细节中透露出一种浓厚的“社区精神”,这对于开源软件的深度使用者来说是很重要的认同感。在很多章节里,作者都会提及如何利用社区资源、如何参与到反馈和贡献中去,这让我感觉到自己不仅仅是一个消费者,更是一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这种由衷的推荐和分享的语气,和很多市面上那种商业推广性质的书籍截然不同,显得非常真诚。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依赖开源技术来降低成本的企业来说,了解软件背后的社区运作和维护哲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技术路线图,避免被单一商业厂商的锁定。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它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拥抱开源文化”的企业应用指南。能够将一个复杂的虚拟化平台,讲得如此有温度和人情味,实属难得,非常推荐给所有想在虚拟化领域深耕的企业技术人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