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方法論(二十版)

史學方法論(二十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杜維運
圖書標籤:
  • 史學
  • 方法論
  • 曆史研究
  • 學術著作
  • 史學理論
  • 研究方法
  • 二十版
  • 史學史
  • 曆史學
  • 文獻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史學方法論是訓練史學傢的一門學問,舉凡史料的蒐集,史料的考證,史事的敘述,史事的解釋,科學方法、藝術想像的運用,客觀立場、忠實態度的維持,純真精神、恢弘胸襟的培養,淵博學識、豐富思想的涵育,皆在討論範圍之內。本書在此範圍內,以古今中外數韆年的史學方法為藍本,謹慎立論,平情發揮、所涉及者,技術的方法以外,擴及史學理論與史學思想。如闕疑,懷疑,紀實,求真,是史學理論,應用在歷史研究上,便成為史學方法,如經世思想,和平思想,大同思想,人道思想,中外所常見的史學思想,與歷史著作的寫成,旦夕不能相離。本書免於雕蟲小技之譏,而自成一格,或在於此。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領域書籍的詳細簡介,旨在展現其內容深度與廣度,同時完全避開《史學方法論(二十版)》的主題。 --- 書籍簡介:《量子糾纏與時空結構:理論物理學的最新前沿探索》 (約1500字) 導言:跨越經典與前沿的鴻溝 本書並非是對已確立學科的梳理,而是對當代物理學最前沿、最具顛覆性的領域——量子信息、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場論的交叉點——進行的一次深入而係統的探索。在二十一世紀的物理學圖景中,愛因斯坦的宏大時空觀與普朗剋尺度的詭譎概率性之間,存在著一道深刻的理論鴻溝。本書旨在剖析當前最有希望彌閤這一鴻溝的理論框架,尤其關注“量子糾纏”這一核心現象如何可能重塑我們對引力、時空乃至宇宙終極實在的理解。 第一部分:糾纏的本質與信息論的基石 本部分聚焦於量子糾纏的數學形式化及其在信息論中的基礎地位。我們從貝爾不等式的實驗驗證及其對定域實在論的徹底否定開始,逐步引入現代量子信息理論的語言。 1.1 量子態空間與張量積結構: 深入探討希爾伯特空間(Hilbert Space)的構造,如何通過張量積(Tensor Product)來描述多體係統,並精確定義糾纏態與可分離態。這部分將細緻闡述馮·諾依曼熵(Von Neumann Entropy)在量化糾纏程度上的核心作用,並討論“糾纏熵”的計算方法及其物理意義。 1.2 糾纏的度量與操作: 闡述區分不同類型糾纏(如雙比特糾纏、多體糾纏)的數學工具,包括糾纏見證者(Entanglement Witnesses)和糾纏的降級(Entanglement Distillation)過程。重點分析瞭糾纏作為一種物理資源的潛能,而非僅僅是抽象的數學關聯。 1.3 量子噪聲與退相乾機製: 介紹開放量子係統理論(Open Quantum Systems Theory),如何利用林布雷德方程(Lindblad Equation)來描述係統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解釋宏觀世界中量子效應為何難以察覺,為後續討論引力背景下的量子效應打下基礎。 第二部分:引力、時空與量子信息幾何 本書的核心貢獻在於將信息論的視角引入到對引力幾何的描述中。我們不再將引力視為一種力,而是探討它是否可能是由底層量子信息結構湧現(Emergent)齣來的現象。 2.1 AdS/CFT 對偶:深入理解邊界與體積的關係: 詳細闡述反德西特空間/共形場論(Anti-de Sitter/Conformal Field Theory,AdS/CFT)對偶猜想。著重分析“信息幾何”在這一對偶中的體現,特彆是“Ryu-Takayanagi 猜想”如何用極小麯麵(Minimal Surfaces)的麵積來計算邊界上的糾纏熵。這揭示瞭空間幾何如何內在地編碼瞭量子關聯。 2.2 ER=EPR 猜想:蟲洞與糾纏的統一: 深入探討Maldacena和Susskind提齣的革命性觀點——“蟲洞等同於糾纏”(ER=EPR)。分析愛因斯坦-羅森橋(蟲洞)與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EPR對)之間的深刻聯係。本書將通過分析愛因斯坦場方程(Einstein Field Equations)在特定背景下如何被量子信息參數所約束,來論證時空連通性(Topology)可能源於量子糾纏的非局域性。 2.3 時空湧現的路徑:張量網絡錶徵: 考察MERA(多尺度糾纏重整化 Ansatz)等張量網絡(Tensor Networks)模型在描述具有特定維度(如嵌入維度)的量子態方麵的能力。探討如何利用MERA的層級結構來模擬空間網格的形成過程,從信息學的角度重構一個平滑、連續的時空背景。 第三部分:黑洞熱力學與信息悖論的現代解讀 黑洞,作為引力理論的極端測試場,是檢驗新理論框架的試金石。本部分探討糾纏理論如何為解決信息悖論提供新的視角。 3.1 黑洞的量子化與霍金輻射: 迴顧貝肯斯坦-霍金熵(Bekenstein-Hawking Entropy)的推導,並分析其與黑洞視界麵積的關係。重點討論霍金輻射過程中,信息是如何被編碼在輻射光子中的。 3.2 軟毛(Soft Hair)與信息迴收: 探討近年來圍繞黑洞錶麵的“軟毛”理論,即低能(零質量)粒子如何攜帶有關落入黑洞物體的有限信息。分析此概念如何與“防火牆(Firewall)悖論”的張力,以及通過“量子糾錯碼”(Quantum Error Correcting Codes)理論來調和信息守恒的嘗試。 3.3 局域性的挑戰:信息流動的極限: 考察在強引力場下,信息傳遞的局域性原則如何受到挑戰。討論量子信息流如何通過引力場在時空中傳播,以及信息傳播的速率是否嚴格限製在光速以內,即便是在時空彎麯的區域。 結論:構建統一圖景的挑戰與未來展望 本書最終總結瞭當前理論物理學界麵臨的核心難題:如何在一個自洽的框架內,同時描述量子場論的微觀精確性和廣義相對論的宏觀幾何描述。我們強調,理解糾纏的幾何特性,可能是通往量子引力理論(Quantum Gravity)的必經之路。未來的研究方嚮將集中於更精確地定義“信息幾何”的拉格朗日量,並尋找能夠統一描述時空度規與量子關聯的普適性原理。本書為有誌於深入理解這些跨學科前沿的讀者,提供瞭嚴謹的理論基礎與最新的研究視角。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杜維運(1928~2012)
 
  山東省嘉祥縣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係及歷史研究所畢業,英國劍橋大學進修。曾任臺灣大學歷史係教授、香港大學中文係教授、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國傢科學委員會研究教授。著有史學方法論、與西方史傢論中國史學、中國史學史、中國通史、變動世界中的史學、趙翼傳等著。先後獲教育部學術獎、國傢文藝獎與中國歷史學會金簡獎。

圖書目錄

A Better future:杜師的史學理想與《史學方法論》
增寫版自序
修訂版自序
修訂版自序
初版自序
目次
第一章 緒 論
第二章 歷史與史學傢
第三章 歷史科學與藝術
第四章 史學方法科學方法與藝術方法
第五章 歸納方法
第六章 比較方法
第七章 綜閤方法
第八章 分析方法
第九章 史料析論
第十章 史料考證
第十一章 博學與歷史研究
第十二章 歷史想像與歷史真理
第十三章 歷史敘事與歷史解釋
第十四章 歷史文章的特性與風格
第十五章 引書的理論與方法
第十六章 傳記的特質與撰寫方法
第十七章 一部柔美的歷史
第十八章 可以看到聽到的歷史
第十九章 比較歷史與世界史
第二十章 比較史學與世界史學
第二十一章 史學上的純真精神
第二十二章 史學上的美與善
第二十三章 史德與史學傢
第二十四章 史學傢的胸襟
第二十五章 歷史的兩個境界
第二十六章 史學傢的樂觀悲觀與迷惑
第二十七章 史學方法的承舊與創新
第二十八章 集體寫史的方法
第二十九章 歷史研究與靈感
史傢與史書索引
參考書目
《史學方法論》版次說明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071667
  • 規格:平裝 / 596頁 / 15 x 21 x 2.9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十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A better future:杜師的史學理想與《史學方法論》
 
  杜維運教授(1928-2012)是聞名兩岸華人世界的史學傢,以中國史學史,史學方法為主要研究及著述的領域,教學生涯主要在臺灣及香港,而最重要的也是最受歡迎的著作就是《史學方法論》,可以說當前臺灣史學界主要的研究學者絕大多數都是他的學生。杜師在1977至1989年港大任教期間,完成瞭其畢生最重要的著作《史學方法論》一書,此書齣版後,臺灣史學界的學生幾乎人手一冊,歷久不衰,在他去世前,連齣十九版,如今即將絕版,三民書局有鑑於此,特地重印,以供市場需求,而由於杜師辭世已近十年,師母希望我把重印杜師的這本大著的時代意義加以闡明,囑我在書前寫幾句話,我因為是杜師的弟子,又在臺灣大學歷史係承乏教瞭多年的史學方法論的課,且在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齣版的《古今論衡》中迴顧杜師一生的學術功業,堅辭不果,隻好奉命而行,將前述之文中就有關史學方法論的部分,加以修訂整理,疏漏之處,尚請海內外同道指正。
 
  杜師曾經描述他寫《史學方法論》時的動機:
 
  兩次赴劍橋,未帶走劍橋一片雲彩,心理上多少有失落之感。所欣賞的西方史學,像是  在虛無縹緲之中,怎樣纔能落實於中國史學的瀚海之中呢?於是想從比較中西史學方 法,以連貫中西史學,開始自己新的研究工作。又適值寂寞歲月,此一區區新的研究觀 念,遂使我如醉如癡地全副精神投注於撰寫《史學方法論》一書上。翰墨橫飛於中西史  學方法之間,應是當時寫作的景象。
 
  初版二十萬字,共有二十二章,在第七版時增加瞭〈傳記的特質和撰寫方法〉,後於1999年大肆增訂,增加瞭〈一部柔美的歷史〉,〈可以看到聽到的歷史〉,〈史學傢的胸襟〉,〈史學方法的承舊與創新〉四章,將〈歷史輔助科學〉易名為〈博學與歷史研究〉,〈歷史的功用與弊害〉易名為〈歷史的兩個境界〉,並為〈比較方法〉諸章增加〈中國史學方法〉。第十七版又增加〈集體寫史的方法〉及〈歷史研究與靈感〉兩章。
 
  最終版目錄如下: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第十七版(臺北:三民,2008)。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歷史與史學傢
  第三章 歷史科學與藝術
  第四章 史學方法科學方法與藝術方法
  第五章 歸納方法
  第六章 比較方法
  第七章 綜閤方法
  第八章 分析方法
  第九章 史料析論
  第十章 史料考證
  第十一章 博學與歷史研究
  第十二章 歷史想像與歷史真理
  第十三章 歷史敘事與歷史解釋
  第十四章 歷史文章的特性與風格
  第十五章 引書的理論與方法
  第十六章 傳記的特質與撰寫方法
  第十七章 一部柔美的歷史
  第十八章 可以看到聽到的歷史
  第十九章 比較歷史與世界史
  第二十章 比較史學與世界史學
  第二十一章 史學上的純真精神
  第二十二章 史學上的美與善
  第二十三章 史德與史學傢
  第二十四章 史學傢的胸襟
  第二十五章 歷史的兩個境界
  第二十六章 史學傢的樂觀悲觀與迷惑
  第二十七章 史學方法的承舊與創新
  第二十八章 集體寫史的方法
  第二十九章 歷史研究與靈感
 
  從最終版的增訂,可以看齣杜師與時俱進的理解與思想更加成熟。值得注意的是,在二十世紀後半葉,史學的輔助科學增加很多,沒有一位史傢能深入淺齣地介紹許多社會科學或行為科學對於歷史研究的幫助,許多史傢甚至是對許多科目完全外行,因而隻能呼籲要多學習並利用其他學科對歷史研究的協助。因此在增訂後的《史學方法論》中將〈歷史的輔助科學〉一章中改名為〈博學與歷史研究〉。
 
  從目錄上可以見到杜師的史學方法包含甚廣:除瞭比較基本性的研究技巧,也涵蓋倫理、道德、態度、性情、理想及哲學等心靈層次的討論!第二十七章是杜師對於來勢洶洶的後現代主義的立場,第二十八章則杜師意識到中國的集體寫史仍是一個史學方法上的特色,正應證瞭他在序中一再提到的顧炎武撰《日知錄》時所言,「後日之成,不足以自限」!
 
  然而他晚年感覺這本書中所介紹的方法、原則及理想受到很大的威脅,那就是後現代主義的挑戰。他曾對此有專文論述,後又收入他所增補的《史學方法論》中。他是這樣呈現後現代的:
 
  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叛逆的思想之一。……其影響於史學尤為嚴重,史學傢憂心後現代  主義最低限度將摧毀歷史,甚至於整個歷史事業(historical enterprise)為之蕩然以    盡。如後現代主義者認為在歷史上沒有真理(truth),沒有客觀(objectivity),沒有真    實(reality),歷史是推論(discourse),意識型態的化身,史學傢的語言遊戲(language   game),與文學作品的虛構,沒有兩樣,這是極為驚人的議論;從文獻中,後現代主義者 也不認為有「故事」(story)能敘述齣來,歷史上更沒有所謂連貫(continuity),和諧 (coherence)、一緻(consistency);史學傢所盛倡的移情(empathy)、想像   (imagination),設身處地的進入歷史之中,後現代主義者同樣認為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他們尤其堅持歷史對現在及未來沒有任何作用。持論如此,於是有人宣布歷史已經死亡   瞭(the death of history),有人倡言歷史已經煙消霧釋瞭(the vanishing of history),有人高呼歷史已到瞭山窮水盡的地步瞭(the end of history)。這真是極為   徹底的歷史虛無論瞭!
 
  中外的歷史即將滅亡,這將是人類最大的浩劫!
 
  「不相信在過去的檔案或遺蹟之中,有『故事』等待重建」,是歷史虛無主義  (historical nihilism),盲目的懷疑論(blind or complete skepticism),人類最珍貴  的歷史,自此而亡,往事縷縷,盡成虛無,人類浩劫,孰大於此?!
 
  對於此挑戰,杜師認為:「史學傢沒有權力任意撰寫歷史,歷史也決非史學傢的語言遊戲。後現代主義者的猖狂之論,否定瞭數韆年史學傢寫史的方法,破壞歷史之論,莫過於此!」
 
  十年之後,我收到杜師一信,提到他的看法,十分有趣:
 
  偉瀛譔席:
 
  尊著《後現代與歷史學》,捧讀已十年,深佩見解之卓越,議論之平允。祇以天涯飄泊, 心情浮動,遲遲至今,始馳此翰。歉疚之情,豈筆墨所能盡宣耶?
 
  後現代主義異軍突起,襲擊歷史,其勇銳之氣,剽悍之情,前無古人,駭人聽聞。蘭剋  之史學宮殿傾斜,人類之歷史企業殆危。西方史學傢多置若罔聞,其奮起而辨之者,祇   見其汗流不已。尊著以平和之筆,指齣其缺陷,亦肯定其貢獻,誠為史學界之傑作。復   勉史學界自我反思,擴展開放之心靈,真知灼見,無過於此者矣。
 
  維運於一九九九年增訂拙著《史學方法論》時,增入〈史學方法的承舊與創新〉一章,  其中就史學方法之角度,析論後現代主義之不當,與尊著可互相發明。……
 
  維運治史,反後現代主義,然在生活上,為一標準之後現代人物。不諳電腦,不上網    路,伊媚兒(E-mail)與我無緣,微捲距我遙遠。情況如此,亦弔詭矣!……
 
  尤有陳者。
  尊著屢屢引及拙著,又謬許之,感激無限,慚愧不已!
 
  匆此,敬祝
  愉快
  代問候
  晴佳教授
 
  杜維運 敬啟
  民國99年9月27日
 
  對於後現代主義,杜師看到較激烈的顛覆一切史學,否定一切價值的主張期期以為不可。但若細讀各種相關學說以及觀察此理論的發展,卻可發現其實有不少主張,不但不與杜師衝突,反而可以強化杜師的論證,與杜師對史學的許多看法不謀而閤。
 
  例如後現代主義是對於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進行批判及反省,在史學上,是強調歷史發展的多元性,是對於西方的「知識霸權」的挑戰,根本上是要打破西方中心論,顛覆西方史學的基礎,而此正好與杜師挑戰世界史學界的西方中心論相似;而其重視弱勢,主張去中心論及強調文史不分的論述,也與杜師的許多看法頗為類似。
 
  換言之,若從閤則兩利的角度,吾人可以乘勢而起,強調在此後現代時期中傳統中國史學的經世實用取嚮、中國史學在「多元現代性」(multiple modernity)的世界中的地位,以及過去與現在間的有機關聯性。
 
  除瞭此書可以與後現代史學互補外,就其所倡導的方法而言,我們也可以在當代的情況中,提齣下列的看法。仔細讀此書會覺得杜師的史學方法內容,基本上屬於普及性的描述,是相當於「基本功」;我們可以加以細緻化及深化,亦即從一般的史學方法,進一步到專史的史學方法。
 
  杜師的史學方法定義有時是很廣泛又模糊的。他曾言:
 
  後現代主義者認為歷史是推論、意識型態的化身、史學傢的語言遊戲,與文學作品的虛  構沒有兩樣,其立論如此,由於不諳史學方法。……這方麵說明瞭後現代主義者開創瞭   寫史的新方法,從各個角落,自不同階層,撰寫人類的歷史。……後現代主義者創新瞭 史學方法,其功在史學,亦不可沒。
 
  如何看待此似乎明顯的矛盾?這是因為對「方法」理解的角度與性質不同。
 
  如果我們知道當代西方史學界對於廣義的「史學方法論」或是歷史編纂學的定義時,就可知杜師上文所提的兩次「史學方法」時,實際上是意指不同的麵嚮:
 
  歷史編纂學就是「歷史撰述(the writing of history)」,用來指稱歷史撰述的三個方麵 中的任一方麵或多個方麵:描繪性、歷史性及分析性。
 
  描繪性史學(descriptive historiography)認可歷史學傢通常所作的歷史,並就標準方  法、標準程序加以描繪。1990年,埃爾頓(Elton, 1967 and 1970)、馬威剋(Marwick, 1989, chapter 5 and 6)、塞爾敦(Seldon, 1988)、夏弗(Shafer, 1974)、托什(Tosh, 1984)等。
 
  歷史性史學(historical historiography)追究自希羅多德(Herodotus)以來兩韆五百年  間的歷史撰述方式。此類通論著作中作如湯普森(Thompson, 1942)、巴恩斯(Barnes,  1962)、富特(Fueter, 1968)凱利(Kelly, 1991)的歷代史學傢觀點匯編等。
 
  分析性抑或批判性史學(analytical or critical historiography)則研究撰史時產生的 觀念問題及哲學問題。實際上,它與分析歷史哲學或批判歷史哲學相重疊。著述有柯林   伍德(Collingwood, 1961)、卡耳(E.H.Carr, 1964)、巴特菲爾德(Butterfield, 1960)、韋納(Veyne, 1984)。而較偏嚮哲學方嚮的則有柯林伍德(Collingwood, 1961, 柯林伍德是史學傢也是哲學傢)、阿特金森(Atkinson, 1978)、懷特(White, 1987)、奧   拉夫森(Olafson, 1979),當然也少不瞭黑格爾(Hegel, 1975 or 1956)。
 
  從以上論述,我們可以來檢視一下杜師的史學方法對於吾人的歷史意義:事實上如果仔細思考,史學方法可以分為兩階段。英國的阿剋頓(Lord Acton)曾言:每門學科除瞭自己的方法外,還得有一種可以應用到它們全部而且又相同的方法:歷史的方法。此種方法就是掌握歷史基本元素,像是時間、地點、人物及事件的掌握。每種學科對其源起、發展及變遷的瞭解都有基本的需要,這應該就是阿剋頓所指的。有點類似所有工程師都得從一開始就得知道機器的開關,換保險絲,學習物理、化學、微積分及工程數學等,這是屬於入門的技術及方法;至於第二階段的高階的史學方法,則要看研究之主題而定。例如研究羅馬史學史與明代經濟史,其方法除瞭確定日期、蒐集史料、鑑定作者、確定文本等一些通用的方法外,其餘的方法則很不同。有些要用到考古發掘、心理分析,有些非量化不為功,更有些需藉助其他社會科學,甚至自然科學乃至於生物學的理論及模型,研究愈深入,愈能掌握該主題的方法,但是無法應用到其他主題。這就不是談一般史學方法論學者所能充份錶述傳達的。杜師在談到歷史的輔助科學中曾言:「竊意此類學問,皆極專門,非有深入研究,不容妄生議論。」一般所謂的「史無定法」,即是指此一階段。因為歷史涵蓋層麵極廣,每個題目牽涉到的其他學科各有不同,不可能有定於一尊的方法可以照錶操課。然而研究者有必要儘可能接觸各種可能的理論與方法,形成自己的學術「內在參考資源」,以備日後遇到相關題目時,可以進一步應用。
 
  有些西方學者,特別是倡導後現代史學的,由於直接從事檔案及第一手史料研究的人並不多,有時甚至讓人懷疑他們就是想求速效,懶得去蒐集史料,在檔案中爬梳,費力地去考証,纔將史學研究的史料蒐集整理的基礎工作以不成比例的方式加以看輕,對於歷史的研究工作多屬錶麵的觀察,因而不認為有「史學方法」的存在:
 
  不隻是史傢,而且任何人,包括記者、政客、媒體評論員、電影製造者,藝術傢都能而  且成功地掌握到過去,他們對於史傢的「技術及方法」都不甚注意。而對於此「技術及   方法」,海頓懷特在另一場閤,提及這些「技術及方法」不過是研究的一或兩種語言、思   考一下該研究領域的一些著作以獲得熟悉度,有時在檔案中做一些閤格的工作  (journeyman work),而其他人,則「所需的隻是:有人類事務的一般經驗,閱讀邊緣性 的領域中的著作,自我約束以及『坐著慢慢熬』。任何人都能夠輕易地達到此標準。
 
  當人們提及歷史技巧時,我們可能注意到這並不是什麼歷史傢常常喋喋不休的歷史技    巧,而是一種「非專門的而是一般的」(generic)。
 
  「發現」並生產資料,查核資料或文本的來源,批判性地閱讀,從「證據」中導齣,概  括性地書寫,這些不是專屬於歷史的技巧,想想看律師、地理學傢、文學批評傢或哲學   傢吧。此外所謂「歷史技巧」一字也很怪,因為我們不會稱呼例如說,調查一個沙漠之   島的方法,就稱之為「沙漠島技巧」,但史學傢似乎很自然地用「歷史技巧」稱呼他們所  應用的方法,僅僅因為他們調查的對象是「歷史」。這是一個簡單的「範疇錯誤」  (category mistake),吾人可以不需要這種神秘兮兮的力量,事實上沒有所謂歷史技巧    這迴事。
 
  這裏該文的作者把研究歷史看得太簡單瞭,單是語言的掌握就不容易,更不用提「熟悉度」的獲得,以及含義不明的「在檔案中做一些閤格的工作」瞭。至於將「歷史」與「沙島」來比較,更屬不類,因為萬事萬物皆有其「歷史」,卻不見得有「沙島」,因此這纔是一種「範疇錯誤」!
 
  然而,我們也可從上述西方學者對史學方法的忽視可以看齣杜師此書的時代意義。杜師在史學方法上的貢獻在於第一階段的整理,亦即一般史學方法的建設。史學方法若要細緻化,或與時俱進,必須進入第二階段,亦即專史的史學方法,然而此第二階段必須先通過第一階段。杜師在史學方法的重要貢獻,即是將第一階段所需的知識及技巧,古今中外史傢所纍積的經驗智慧,全部結晶於史學方法論中,這是空前的,未來我們要從此基礎齣發,走嚮史學方法的「專史化」及「客製化」。套一句目前流行的辭彙,就是史學方法的2.0!
 
  綜閤而言,杜師此書有三點最大的特色,一是主張會通中西史學,這是以往此類書籍未見的:
 
  置身二十世紀的今天,想寫一部理想的史學方法,一定要有一個世界史學的基礎,最低限度要兼通中西史學,將中西史學傢治史的方法,融會在一起,取其長而去其短,擇其精而遺其粕。
 
  另一特色是堅持褒貶的傳統:
 
  中外史學,發展兩韆餘年,其中受盡近人訾議的懲惡勸善的褒貶史學,在我看來,是萬  古不能廢的一套史學,除非你不要歷史文明瞭。
 
  中國……能夠不用宗教像西方,而利用歷史,來維持人類的文明。
 
  《春鞦》書法,使中國的褒貶史學,應運而興。「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 賢賢賤不肖」,是清清楚楚的一套褒貶史學。《春鞦》使中國的史學,到達瞭以歷史維持    人類文明的境界。這是一個崇高的境界,完全呈齣歷史的真價值。
 
  就這一點堅持,引起批評,但有大陸學者認為:
 
  新版(《史學方法論》修訂增補本)中增加的一些新觀點引來很大爭論,其中杜維運先生 特別用心提齣的「一部柔美的歷史」的觀點尤其遭人批評、詬病。筆者細細研讀此章,   掩捲之餘,心潮湧動,覺得杜維運「一部柔美的歷史」自有其堂奧,非好學深思,難知   其意。……「柔美的歷史」,是齣於超越學術之外,關乎社會責任的深度關懷,是史學研  究的終極追求,它精深而幽微,尖銳而深沉,既有見識,亦擔道義,是史學研究,也是  整個學術研究所需的大智慧、大道義、大氣魄和大追求。
 
  第三個特色是杜師以優雅中文寫成,杜師自年青時即以梁任公為師,文章風格也很類似,精簡雅緻,半文半白,筆鋒常帶感情,期望大傢努力寫成一部真善美的歷史,以促進世界和平,增進人類的文明。
 
  在杜師的正式齣版品中的最後一段文字,也恰恰能呈現其一生所身體力行的想法:
 
  真、美、善的歷史,齣現於前,始有可能自此衍齣一部文明的歷史。淺學數十年醉心史  學,原因在此。玩物之諷,覆瓿之譏,在所不計。……衷心希望歷史與崇高的思想結 閤,殷切期待舉世和諧,人人有一個更好的將來(a better future)
這種願景誠然是傳統中國士人的經世理念!歷史之外,還要有崇高的理想。而杜師的《史學方法論》,就是幫助史學工作者達到這理想的第一步。
 
中華民國一一○年十二月
古偉灜

用戶評價

评分

說真的,這本書的厚度雖然嚇人,但它的文字風格卻是意外地清晰有力,沒有太多冗餘的贅詞,直指核心。我特別欣賞它在不同章節之間建立的內在聯繫,讓你明白,研究方法的選擇不是隨機的,而是緊密依賴於你所研究的時代背景和史料特性。例如,它在討論口述歷史時,就非常細膩地分析瞭記憶的建構性,這跟討論印刷品文獻的分析方式截然不同。這種針對不同材料類型提供量身定製分析框架的能力,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力和極高的實踐經驗。對於我們颱灣的歷史研究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瞭與國際學術規範接軌的標準,同時也保留瞭對本土特殊歷史脈絡的關注。總之,這不是一本可以「速讀」的書,它需要你放慢腳步,像對待珍貴史料一樣去仔細研讀,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啟發,絕對是值得反覆參照的經典之作。

评分

這本《史學方法論(二十版)》簡直是為我們這些在颱灣唸歷史的學生量身打造的聖經,每次翻開都有新的體會。特別是它對史料的批判性分析那一塊,真是寫得入木三分。在我們這個時代,資訊爆炸,網路上充斥著各種似是而非的「歷史」,如果沒有一套紮實的方法論作底子,很容易就被那些穿鑿附會的故事給帶偏瞭。這本書很明確地告訴你,什麼是原始史料,什麼是二手資料,以及如何分辨兩者的優劣。我記得老師上課時,常常強調「見證者的偏見」,這本書不隻提瞭這個概念,還用非常具體的案例,像是不同政治立場的史傢對同一事件的記述如何大相逕庭,讓人看得觸目驚心。它不是冷冰冰的學術條文,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耆老,手把手教你如何在歷史的迷霧中找到真相的蛛絲馬跡。尤其對於檔案的解讀,那種需要細心、耐心,甚至還帶點直覺判斷的過程,書裡闡述得淋灕盡緻,讀完後,你再去看任何歷史文獻,都會忍不住想去「考古」一下它的來源脈絡,這纔是真正史學研究的樂趣所在啊。

评分

老實講,一開始接觸這麼厚的學術著作,心裡難免有點畏懼,畢竟颱灣的教育體係下,我們習慣瞭背誦歷史事件和時間點,對於「如何研究歷史」這個形而上的問題,常常感到無所適從。但這本二十版的《史學方法論》,它的編排實在是太貼心瞭。它不像某些歐美原文書那樣,動輒引用一堆艱澀難懂的德文或法文哲學傢,而是用非常清晰的邏輯,把複雜的歷史哲學概念拆解成我們可以理解的層次。我個人特別喜歡它討論「歷史敘事」那幾章。我們總以為歷史是客觀事實的堆砌,但作者很坦率地指齣,任何歷史寫作都是一種「建構」。這對我這個習慣於「標準答案」的學生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它讓我開始思考,我所學到的「颱灣史」或「中國史」,背後隱藏瞭哪些敘事者的聲音?這本書不隻是教你怎麼做研究,更是訓練你成為一個有批判性思考的讀者,麵對任何宣稱客觀的論述,都能多問一句:「你的視角在哪裡?」這種思維的轉變,比學會任何一個研究技巧都來得寶貴。

评分

說到實務應用,這本書的價值簡直無法用金錢衡量。對於我們這些未來可能要寫碩博士論文的準學者來說,它幾乎涵蓋瞭從確立研究問題到最後定稿的所有環節。我在做期末報告時,遇到一個關於日治時期殖民政策變遷的題目,光是確定研究範圍就讓人焦頭爛額。翻開這本書關於「研究設計」的部分,它提供的架構非常實用,讓我清楚地知道,我該從哪些類型的文獻著手,如何設定限製條件,以及最重要的——如何避免「見樹不見林」的窘境。書中那些關於「概念操作化」的討論,對於處理像「現代性」、「去殖民化」這類抽象名詞尤其重要。你不能隻停留在名詞的錶層,必須把它們轉化成可以被歷史材料驗證的具體指標。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讓我感覺像是在上一個頂尖大學歷史係的研究所課程,每個章節都充滿瞭需要反覆咀嚼的洞見,對於想在學術界站穩腳跟的人來說,這絕對是必備的案頭工具書。

评分

我身邊很多同學都抱怨,現在的史學研究太過追求量化和跨領域,讓人有點迷失方嚮。然而,這本《史學方法論》卻能穩穩地將我們拉迴歷史學的核心精神。它沒有盲目追逐最新的學術潮流,反而花瞭大量的篇幅去鞏固那些百年來都不會過時的基本功,像是史料的真偽辨識、時間序列的建構,以及如何處理「不可知」的歷史斷層。特別是對「歷史因果律」的探討,處理得極為謹慎。它並沒有給齣一個標準答案說「A導緻瞭B」,而是讓我們理解,歷史事件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織、相互作用的複雜係統。這種對複雜性的包容和尊重,恰恰是當代史學研究最需要的態度。它教導我們謙卑,承認歷史的限製性,並在有限的材料中,進行最負責任的詮釋。讀完後,看待歷史事件的眼光會變得更細膩、更有層次感,不會輕易下定論,這份沉穩的學術氣質,是從書本中一點一滴積纍起來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