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組成原理:作業係統概論I

計算機組成原理:作業係統概論I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北極星
圖書標籤:
  • 計算機組成原理
  • 作業係統
  • 電腦科學
  • 計算機係統
  • 數位邏輯
  • 計算機架構
  • 作業係統概論
  • 硬體
  • 軟體
  • 計算機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初學者輕鬆學習計算機組成原理
多元化視角超簡單學習作業係統
詳盡的實例解說能讓你快速上手
 
  本書的教學內容是沿襲自博碩文化齣版的MP22133《計算機組成原理:基礎知識揭密與係統程式設計初步》一書當中的內容,所以各位如果要學習本書,建議要先讀過《計算機組成原理:基礎知識揭密與係統程式設計初步》一書或者是具有同等知識那也可以。
 
  本書除瞭有基礎論述之外,更以Windows作業係統來做範例解說,緣此,我們把本書給分成三大部分,第一章到第三章的內容主要是迴顧作業係統的基本知識,第四章到第八章的內容主要是舉Windows作業係統來當範例,至於第九章到第十章的內容則是x86的CPU,之所以會這樣安排,主要是希望各位能逐漸地熟悉作業係統、Windows作業係統,然後到x86的CPU。
好的,這裏為您提供一份圖書簡介,內容與《計算機組成原理:操作係統概論I》無關,並力求詳盡。 --- 《星際拓荒者:失落文明的迴響》 內容簡介 這不僅僅是一部科幻小說,這是一部關於探索、失落、以及人類在宇宙尺度上求存的史詩。 故事的主角是艾莉莎·雷恩,一位背景神秘、技藝精湛的星際拓荒者。在“大寂靜”時期——一個持續瞭數韆年的宇宙文明停滯期——人類文明如同散落的塵埃,在銀河係的邊緣苦苦掙紮。艾莉莎駕駛著她的老舊飛船“漫遊者”,憑藉著對古老航道圖的執著研究,秘密地追蹤著一個代號為“伊甸之環”的傳說。 “伊甸之環”並非一個行星,而是一組被認為由已消失的“先驅者文明”所構建的巨型人工結構,它們散布在跨越數百光年的星域中,據說能提供重啓星際航行的關鍵技術,或者,更可怕的是,揭示先驅者文明突然覆滅的真相。 第一部:破碎的星圖與遺忘的航道 故事伊始,艾莉莎接收到瞭一組來自廢棄空間站“奧林匹斯之墓”的加密信號。這個信號源於一個早已被認為永久失活的超光速通訊陣列。信號內容極為晦澀,但其中包含瞭一個指嚮銀河係核心區域的古老星圖碎片。 為瞭解讀這份地圖,艾莉莎必須前往被星際聯盟嚴密封鎖的“混沌星雲”——那裏充斥著未知的引力異常和流浪的太空海盜團夥。她被迫與“虛空走私者”團夥的首領,一個臉上布滿植入式電路的男人——卡爾·澤塔——達成脆弱的同盟。卡爾擁有一艘經過重度改裝、能在極端環境下穿行的貨船,以及一套能規避聯盟掃描係統的電子戰設備。 在星雲深處,他們遭遇瞭第一個考驗:一個由自我復製的納米機械構成的“清道夫群”。這些機械體是先驅者文明遺留的防禦係統,它們沒有智能,隻忠於一個被遺忘的啓動代碼,它們的吞噬能力足以瓦解任何已知的護盾技術。艾莉莎和卡爾必須閤作,利用星雲中的自然現象——周期性爆發的伽馬射綫暴——來暫時癱瘓這些機械。 第二部:薩米爾的圖書館與時間的悖論 成功穿越星雲後,艾莉莎發現地圖指嚮瞭一個被重力場扭麯的行星係統——薩米爾。薩米爾的引力異常使得時間流逝速度不一,一個小時可能等於外界的一天,也可能是一年。這裏是先驅者文明的知識寶庫所在地——“無限之廳”。 “無限之廳”並非實體建築,而是一個通過意識連接的、基於量子糾纏技術的巨型信息網絡。艾莉莎通過一個古老的神經接口接入其中,她的心智被拉入一個由純粹信息構成的迷宮。她遇到的並非程序,而是一個殘留的、被稱為“記錄員”的意識碎片。 記錄員嚮艾莉莎展示瞭先驅者文明的興盛,以及他們如何試圖超越物理定律的限製。但隨著探索的深入,艾莉莎開始意識到,先驅者文明的毀滅並非外力所緻,而是源於他們對“時間”和“存在”的過度乾預。每一次技術上的飛躍,都伴隨著更深層次的本體論危機。記錄員警告她,知識本身就是一種病毒,知道得越多,就越容易重蹈覆轍。 艾莉莎必須在外部世界(卡爾必須在限定時間內為飛船充能,否則艾莉莎的心智將被信息流永久睏住)和內部的知識洪流之間做齣抉擇,選擇性地提取齣重啓航行所需的關鍵數據,並放棄那些可能導緻宇宙結構崩塌的禁忌技術。 第三部:迴響與新生 帶著從薩米爾帶齣的核心數據,艾莉莎和卡爾的目標轉嚮瞭“伊甸之環”的中心——一個被巨大暗物質雲團環繞的區域。聯盟特工,由冷酷的指揮官維拉領導的“秩序維護部隊”,緊追不捨。維拉堅信“伊甸之環”是危險的,並認為艾莉莎的行動將再次喚醒宇宙中的不穩定因素。 最終的對決發生在環繞暗物質雲團的軌道上。艾莉莎意識到,“伊甸之環”不是一個發射器,而是一個巨大的“穩定器”,它是先驅者文明在自我毀滅前,為瞭阻止連鎖反應蔓延至整個銀河係而設立的最後屏障。 當維拉的旗艦準備進行全麵打擊時,艾莉莎啓動瞭她從薩米爾獲取的關鍵代碼。這並非重啓飛船的技術,而是先驅者文明留下的“遺産”——一種能夠將局部宇宙的熵增過程逆轉的技術,但代價是犧牲施術者的大部分生命能量。 艾莉莎成功地穩定瞭暗物質雲團,暫時解除瞭“伊甸之環”的休眠狀態。維拉的艦隊被這股未知的能量波推開,目睹瞭奇跡般的穩定景象。 在故事的尾聲,艾莉莎雖然幸存下來,但她的飛船“漫遊者”因為能量透支而無法進行遠距離跳躍。她選擇留在薩米爾的知識餘暉之中,成為新的“記錄員”,守護著那些既能帶來光明,也蘊含毀滅的知識。卡爾帶著部分基礎技術,迴到瞭人類的邊緣殖民地,他承諾將用這些知識,以緩慢而審慎的方式,引導人類走齣“大寂靜”。 《星際拓荒者:失落文明的迴響》探討瞭文明的周期性、知識的倫理邊界,以及個體在麵對宏大曆史洪流時的責任與選擇。它描繪瞭一幅廣闊、嚴峻而又充滿希望的宇宙圖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北極星
 
  一群浪人,愛好資訊安全與駭客技術。
 
  書籍勘誤、與作者交流,請加入通往駭客之路粉絲團:
  www.facebook.com/groups/TaiwanHacker/
 
  北極星作者群信箱:
  polaris20160401@gmail.com

圖書目錄

前言
目錄
本書設計
如何來閱讀本書
學習地圖

Chapter 01 曙光開始
1-1 事情就是這樣開始的
1-2 自力更生
1-3 作業係統的基本概念

Chapter 02 設計個超級陽春作業係統的初步構想
2-1 踏齣作業係統設計的第一步
2-2 踏齣作業係統設計的第二步 
2-3 踏齣作業係統設計的第三步

Chapter 03 通往現代作業係統之路來邁進
3-1 麵對作業係統的對象
3-2 程式的執行單元
3-3 使用者模式與內核模式
3-4 虛擬記憶體的基本概念
3-5 一般使用者的需求
3-6 特殊使用者的需求
3-7 多工
3-8 分頁的基本概念
3-9 老闆的觀點
3-10 老闆的進階要求
3-11 漫長的道路

Chapter 04 準備進入Windows 作業係統
4-1 Windows 作業係統的歷史簡介
4-2 Windows 的使用者模式與內核模式
4-3 觀察Windows 10 的版本號碼
4-4 OneCore 概說
4-5 Windows 作業係統所附帶的應用程式
4-6 Windows 作業係統所附帶的應用軟體
4-7 實驗Windows 作業係統所用到的程式語言
4-8 Windows 程式設計的核心概念—消息機製概說
4-9 Windows API 函數簡介
4-10 Windows 服務簡介
4-11 Windows 登錄檔簡介
4-12 Windows DLL 簡介
4-13 纖程簡介
4-14 工作簡介
4-15 最後

Chapter 05 Windows 作業係統的基本架構概論
5-1 Windows 作業係統的設計考量要件
5-2 Windows 作業係統的使用者模式研討
5-3 Windows 作業係統的內核模式研討
5-4 Windows 作業係統的可移植性 
5-5 Windows 作業係統所採用的處理器模式
5-6 Windows 作業係統的延展性

Chapter 06 Windows 之下的子係統概說
6-1 環境子係統的概說
6-2 Windows Subsystem for Linux 概說
6-3 環境子係統的演示
6-4 環境子係統的初步討論Ⅰ
6-5 環境子係統的初步討論Ⅱ

Chapter 07 Windows 更多基本概念概說
7-1 Windows 組件的概論與分類
7-2 內核與Windows 內核簡介
7-3 介麵Interface 簡介
7-4 硬體抽象層Hardware Abstraction Layer 簡介
7-5 裝置驅動程式Device Driver 簡介
7-6 模組Module 簡介
7-7 係統級行程簡介

Chapter 08 最後衝刺與歷史補充
8-1 開機流程的簡介
8-2 虛擬機的簡介
8-3 軍事科技級的作業係統-VxWorks-選讀
8-4 Windows 伺服器簡介

Chapter 09 x86 CPU 簡介
9-1 緣由
9-2 為什麼要使用組閤語言
9-3 CPU 的工作原理概說
9-4 電子訊號如何形成指令與數據
9-5 介麵卡簡介
9-6 記憶體的延伸應用
9-7 邏輯記憶體概說
9-8 補充
9-9 匯流排的延伸

Chapter 10 x86 CPU 的運行原理
10-1 暫存器概要 
10-2 暫存器當中的資料錶示
10-3 記憶體位址概說(一)
10-4 記憶體位址概說(二)
10-5 對於記憶體位址的補充 
10-6 8086 CPU 的執行原理-以加法為例
10-7 把記憶體之內的資料給丟迴暫存器當中
10-8 把暫存器之內的資料給丟進記憶體當中
10-9 堆疊變化的基本原理
附錄
A 使用Debug 功能
B Debug 常用基本指令
C Windows 組件一覽錶
D Windows 作業係統發展史一覽錶
E 安裝Visual Studio 2022
F 開啟空專案來撰寫C 語言
G 後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349814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7 x 23 x 1.7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從颱灣的學術脈絡來看,一本名為「概論I」的書籍,往往意味著它將是後續「概論II」、「進階探討」的基礎。這類書籍的成功與否,關鍵在於它能否建立一個穩固且有彈性的知識框架,讓學生未來能夠輕鬆地往更高深的領域擴展。以作業係統為例,如果「概論I」隻停留在單處理機(Uni-processor)的基礎概念,而沒有預先建立多核心架構下的同步與互斥(Mutual Exclusion)的基礎認知,那麼當學生麵對未來的分散式係統或平行計算時,就會顯得力不從心。再者,組成原理的部分,如果作者僅聚焦於傳統馮紐曼架構,而沒有提及現代處理器中管線化(Pipelining)、指令層級平行性(Instruction-Level Parallelism)對作業係統調度的影響,那這本「概論」就顯得有點過時瞭。總結來說,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個優秀的建築師,不僅畫齣房子的藍圖(軟體介麵),更能讓讀者理解地基(硬體結構)是如何支撐起整個建築的重量,而不是隻給我們一張精美的效果圖,卻對鋼筋混凝土的配比含糊帶過。

评分

讀到這書名,我立刻聯想到大學時期那些塞滿各種專有名詞、試圖用一本厚書解決所有問題的「聖經級」教材。這類書籍的特點通常是編排極為緊湊,圖錶爆炸多,但往往缺乏足夠的實戰案例和除錯思路的引導。舉例來說,在講到記憶體分頁(Paging)時,優秀的教材會模擬一次缺頁中斷(Page Fault)的發生,詳細展示TLB的查找過程,以及作業係統如何與硬體協同,將磁碟上的資料載入到實體記憶體中。然而,一本「概論」很可能隻是把這些步驟條列齣來,然後就跳到虛擬記憶體的演算法(如LRU或FIFO)。對於初學者來說,缺乏「為什麼」的解釋,這些概念就無法真正內化。更重要的是,組成原理常常牽涉到大量的位元操作和暫存器(Register)的細節,如果書中隻是提供程式碼片段,卻沒有附帶解釋這些片段在特定處理器(例如x86或ARM)上對應的組閤語言指令,那讀者在嘗試自己動手做實驗時,必定會遇到極大的挫摺感。總而言之,這本書如果不能提供足夠的「動手做」的引導,它就隻是冷冰冰的知識堆疊。

评分

坦白講,這本《計算機組成原理:作業係統概論I》的定位,對於我們這些在業界摸爬滾打瞭幾年的工程師來說,吸引力可能不如一本專注於特定技術領域的深度專書。市麵上的參考書目,大多已經將「組成原理」和「作業係統」分成兩派獨立發展,前者重在效能調校與硬體描述語言(HDL)的應用,後者則專注於虛擬化、容器技術(Containerization)或是現代雲端架構下的分散式係統。如果這本「概論I」試圖涵蓋的範圍太廣,我預期它在作業係統的實作部分,可能會停留在古早的、基於分時係統(Time-Sharing System)的概念,例如處理器切換的上下文保存(Context Saving)流程,或者是一些經典的同步原語(Synchronization Primitives)的介紹。這種傳統的教學法,對於理解現代主流的Linux或Windows核心的複雜性,幫助有限。我們現在需要的,是理解Hypervisor如何操作I/O虛擬化,或是如何利用SR-IOV這類技術來提升網路穿透率,而不是花太多時間去鑽研早期的Ring 0/Ring 3保護機製,畢竟那在現代虛擬化環境中,其邊界已經被重新定義瞭。希望作者在編排順序上,能有所取捨,如果真要命名為「概論」,至少也要能讓讀者建立一個清晰的現代係統架構圖,而不是一堆零散的知識點拼湊在一起。

评分

這本書的組閤實在太有意思瞭。《計算機組成原理》處理的是「硬體如何工作」,而《作業係統概論I》處理的是「軟體如何管理硬體」。兩者之間最大的挑戰,在於抽象層級的轉換。我好奇的是,作者如何處理「係統呼叫」(System Call)這個介麵?係統呼叫是使用者程式與核心溝通的橋樑,它涉及到使用者空間到核心空間的特權級別轉換、參數傳遞的安全性,以及底層中斷嚮量錶的調用。如果這本書隻是輕描淡寫地將係統呼叫視為一個函式呼叫,那就完全失去瞭掌握作業係統核心的關鍵。理想的內容應該要能深入探討,當一個使用者程序發齣`read()`指令時,背後發生瞭什麼:CPU如何從使用者模式切換到核心模式?硬體層麵的中斷嚮量錶是如何被觸發的?以及,在切換的過程中,哪些暫存器需要被保存(Push)和恢復(Pop),以確保上下文的完整性?如果這本書能將這些底層的機製,用清晰易懂的方式串聯起來,讓讀者明白組成原理的知識是為瞭更好地理解作業係統設計的必然性,那麼它將是一本極具價值的參考書。否則,它很可能淪為兩本獨立學科的「精簡版」閤輯,讀起來斷裂感十足。

评分

這本《計算機組成原理:作業係統概論I》聽起來就讓人頭皮發麻,畢竟「計算機組成」跟「作業係統」兩個領域分開來講都夠深瞭,把它們硬湊在一起,簡直是想考倒所有颱灣的學生。我猜這本書的內容,大概會從最底層的邏輯閘、匯流排架構開始講起,講到中斷處理、記憶體管理單元(MMU)的運作機製,然後再跳到作業係統的核心:行程排程、同步機製,可能還會用一點點篇幅帶到檔案係統的基礎。這種跨度極大的書籍,最怕的就是浮於錶麵。如果對組成原理著墨太深,搞不好連作業係統的精髓都還沒摸到,時間就用完瞭;反之,若隻用一個章節帶過硬體細節,那學生就無法理解為什麼作業係統要那樣設計。我個人比較偏好那種能把硬體設計的限製,如何具體影響作業係統的決策過程,描述得淋灕盡緻的教材。比如說,當講到快取一緻性協定(Cache Coherence)時,能不能順便解釋一下多核心架構下,作業係統如何透過軟體層麵的同步鎖,來應對硬體層麵可能齣現的競賽條件?如果這本書能做到那樣的深度連結,那它就不隻是一本教科書,簡直是工程師的武功秘笈瞭。不過,從書名來看,我持保留態度,這種「大雜燴」式的命名,往往是為瞭應付學校的必修學分要求,內容的紮實度可能需要親自翻閱纔能判斷,但光是想像那堆滿滿的規格書式內容,我就覺得需要一杯超濃的黑咖啡纔能撐下去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