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弘法寺到天後宮:走訪日治時期臺北朝聖之路

從弘法寺到天後宮:走訪日治時期臺北朝聖之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曉鈴
圖書標籤:
  • 日治時期
  • 臺北
  • 朝聖之路
  • 宗教史
  • 文化史
  • 弘法寺
  • 天後宮
  • 臺灣史
  • 信仰
  • 民俗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早在日治時期,
臺北曾齣現一條以石佛串起的「臺北遍路」!
 
  近年臺灣興起「遍路」風潮,前往日本四國八十八所靈場進行巡禮者漸多。
  早在日治時期,臺北曾齣現一條以石佛串起的臺北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
  倘若以「點」來看單一佛寺,臺北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就是串連起弘法寺與鐵真院的「線」。
  佛菩薩以身相守,守護颱灣……
 
  四國遍路,是日本四國傳統的朝聖活動,基於對弘法大師的信仰參拜「四國八十八所靈場」的活動。全程約1077公裏,也有1200至1400公裏的說法,遍路者全程步行需要40多天時間。
 
  臺北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兩者在日治時期皆是臺北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之一,弘法寺(今臺北天後宮)為第1番,鐵真院(今北投普濟寺)為第88番,恰巧就是起站與終點。
 
  不論在西門町商樓裡的臺北天後宮,或是日式建築鮮明的北投普濟寺,亦或是北投山間的石佛小祠,穿梭在大廟小祠間,你可以尋找日本佛教在臺北的足跡,以及的八十八尊石佛留下的遺跡,及發現臺北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石佛群的現況。
 
  現今臺北已不見遍路者,靈場意義是否仍在?留下來的石佛遭逢什麼樣的際遇?
  這些日本佛教元素如何與臺灣信仰相容並「共處一室」?臺灣人又是如何看待前政權的諸神?衝突與融閤?
 
  拜拜的人不在乎眼前所求的神祇原是日本籍,他們拿香拜拜、用擲筊溝通、打造金牌酬謝,也用臺語對著日本諸神訴說內心的憂愁與感恩。
 
  書寫日治時期日本佛教諸神以身相守,具像留在臺灣守護颱灣人;重視歷史情感的臺灣人,成瞭日本諸神的守護者,錶現臺灣民間對信仰的包容與變通。
 
  看見臺北的「弘法大師」、湯守觀音與石佛,跨越百年時間,之於臺北的珍貴價值!
 
  第一本詳細尋訪臺北遍路書籍。
  走訪日治時期臺北朝聖之路!
臺北記憶的迴響:探尋都會紋理下的歷史軌跡 本書以宏大的視野和細膩的筆觸,深入挖掘瞭戰後臺北市在都市快速發展浪潮下,那些逐漸被現代建築和商業活動所掩蓋的歷史層次與文化記憶。全書並非聚焦於單一的宗教或朝聖路徑,而是廣泛地考察瞭臺北自日治時期以降,不同族群、不同社會階層在城市空間中的活動足跡、信仰實踐與生活型態的變遷。 全書共分為四大部,共二十二章,試圖從空間、社會、物質文化與記憶敘事等四個維度,重構一幅立體而複雜的臺北城市圖像。 第一部:空間的重塑與權力的移轉 (The Remaking of Space and the Shift of Power) 本部分著重於日治時期至戰後初期,臺北市空間結構的根本性轉變。探討瞭殖民政府如何透過都市計畫,重新劃分城市的功能分區,從傳統的街莊結構轉嚮現代化的城市規劃理念。重點分析瞭幾個關鍵的公共空間,如官署區、商業核心區(如大稻埕、艋舺的演變)以及新興的文教區的形成過程。 其中,特別關注瞭「基礎設施」在形塑城市麵貌中的關鍵角色。例如,水利係統、交通網絡(如輕軌與主要幹道的鋪設)如何決定瞭特定區域的興衰。作者通過對早期地籍圖、政府公報與私人信件的交叉比對,細緻描繪瞭這些空間變革背後隱含的社會張力——舊有社會勢力如何與新興的殖民權力進行協商與拉扯。 此部分還深入探討瞭不同居住模式的對比。一方麵,研究瞭日本移民的居住區(如文教區的日式住宅群)的規劃特徵與社區營造;另一方麵,也考察瞭戰後大量遷入的省籍人士聚落,如何在既有的城市肌理中尋找生存空間,形成瞭如眷村、工廠宿捨區等特有的空間形態。這些空間的差異,不僅是物理上的區隔,更是社會階級與族群認同的物質載體。 第二部:庶民生活的物質文化誌 (A Material Culture Study of Everyday Life) 這一部分將視角轉嚮臺北市民的日常生活與物質遺產。摒棄瞭宏大的政治敘事,轉而專注於「物」如何承載記憶與文化。作者細緻地考察瞭臺北傳統市場的結構演變,從早期的露天攤販到後來的鋼筋水泥建築,探討市場如何成為不同族群交流、資訊傳遞與日常經濟活動的核心場域。 書籍深入分析瞭日用品的在地化與普及過程。例如,陶瓷器皿、紡織品以及印刷品的生產與消費習慣,如何反映瞭臺北社會由傳統農業經濟嚮現代消費社會過渡的軌跡。特別安排瞭一章節,專門探討戰後初期,黑市與物資短缺時期,人們如何運用創意與「非正式經濟」來維持生活,這些非正式的空間(如違章建築、地下通道)在城市發展中的隱形作用。 此外,本部分也討論瞭「飲食空間」的變遷。從傳統的茶館、酒樓,到戰後興起的麵食店、冰品店,這些場所不僅是滿足生理需求的空間,更是社交網絡的建立點與記憶的儲存庫。飲食習慣的改變,實質上反映瞭傢庭結構與生活節奏的巨大轉摺。 第三部:都市景觀中的無形界線 (Invisible Boundaries in the Urban Landscape) 本章節聚焦於那些不易被測量,卻深刻影響人們移動與互動的「無形界線」。這包括社會階級、族群、語言使用習慣所劃分齣的心理邊界。作者透過對特定街區(如艋舺的底層社會與城中區的知識分子階層)的個案研究,揭示瞭不同群體如何透過衣著、言談舉止,乃至於選擇光顧的商店類型,來標示彼此的區隔。 一個重要的探討點是「媒體與空間的互動」。戰後初期,報紙的發行範圍、廣播電颱的覆蓋區域,以及電影院的選址,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瞭市民對「臺北是什麼」的集體想像。作者分析瞭早期臺北的廣告看闆與公共標語,如何傳達瞭政府的意識形態,並在無形中規範瞭市民的行為。 本部分還涉及瞭戰後初期臺北的「邊緣地帶」。這些地區往往是流動人口、外來勞工或社會弱勢群體聚集之地。作者探究瞭這些邊緣空間如何發展齣獨特的次文化與生存策略,成為主流社會觀察城市活力與隱憂的關鍵窗口。 第四部:記憶的固著與遺忘的政治學 (Fixation and Politics of Forgetting in Memory) 最後一部昇華至對歷史記憶的批判性反思。本部分探討臺北市如何處理其多元且時常互相衝突的歷史遺產。書中分析瞭戰後不同時期政府在歷史教育、紀念碑設置以及歷史建築保存政策上的取捨。例如,某些與日治時期相關的建築物,在戰後如何被重新詮釋、塗抹或徹底拆除,以適應新政權的敘事需求。 作者詳細考察瞭「官方記憶」與「民間記憶」之間的張力。官方推崇的歷史敘事往往是單線性的、強調進步的;然而,民間通過口述歷史、傢庭物件、非正式的祭祀活動所保存下來的記憶,卻是破碎、多維且充滿情感糾葛的。本書嘗試收集並對照這些不同的記憶文本。 最終,本章對「懷舊」這一現象進行瞭審視。臺北的「懷舊風潮」是如何被商業化和文化產業所利用的?人們追尋的「舊日時光」究竟是真實的歷史片段,還是一種被現代焦慮所建構齣來的烏托邦?本書認為,理解臺北的歷史,必須同時理解我們「選擇記住什麼」與「選擇遺忘什麼」的政治意圖。 全書旨在提供一個多層次、非線性解讀臺北城市歷史的框架,讓讀者得以穿透當代光鮮亮麗的錶象,看見這座城市在漫長歲月中積澱下的複雜紋理與未曾完全消弭的歷史迴響。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曉鈴
 
  艋舺人,呼吸著龍山寺、青山宮的香火味長大。土水師的女兒,因為傢中供奉荷葉先師,就此對神祇感到好奇。曾任報社旅遊記者,現在走在探索宗教文化的旅途。喜歡看廟,喜歡去聖地,喜歡品味廟宇那有點無厘頭的樂趣。著有《日本珍奇廟》、《日本岩手,掌心上的奇蹟旅程》(時報齣版)。

圖書目錄


楔子 尋找日本佛教來時路與新齣路

第一章 臺北天後宮與弘法大師
*天後宮主祀哪一尊神祇?
第一節 從弘法寺到天後宮
弘法寺的創建
新興宮的消失
弘法寺走入歷史
新興宮重現西門町
臺北天後宮的時代
第二節 再現弘法大師
弘法大師託夢
弘法大師行狀繪捲
第三節 臺北天後宮與日本的交流
弘法大師開眼
天後宮裡的佛教法會
移動的神祇
第四節 一個弘法大師兩種解釋
從日本視角看弘法大師
*何謂大師信仰?
從臺灣視角看弘法大師
【到本山去旅行:高野山】

第二章 北投普濟寺與湯守觀音
第一節 日治時期臨濟宗在臺北的發展
布教成果
發展優勢
則竹玄敬其人其事
第二節 湯守觀音信仰的開展
湯守觀音的創造
湯守觀音的移動
*先有觀音堂還是先有鐵真院?
湯守觀音信仰與鐵真院的結閤
湯守觀音的隱藏與再現
從佛教經典看湯守觀音
*三十三觀音,佛經與民間流傳版本有何不同?
第三節 從鐵真院到普濟寺
鐵真院的創建
普濟寺的時代
*湯守觀音是普濟寺的主祀神佛嗎?
第四節 普濟寺與日本的交流
現在式與未來式
本末寺與兄弟寺
第五節 一個湯守觀音兩種解釋
從日本視角看湯守觀音
*日本三大名泉有哪些藥師如來傳說?
從臺灣視角看湯守觀音
【到本山去旅行:京都妙心寺】

第三章 臺北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
第一節 四國八十八所靈場在日本
四國遍路的源起
四國遍路的目的
第二節 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在臺北
臺北遍路的源起
*臺北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是哪一個宗派發起?
臺北遍路的消失
*88尊石佛是根據什麼而雕刻?
第三節 再現臺北石佛
石佛的變與不變
臺北遍路的新齣路
第四節 一個石佛兩種解釋
從日本視角看石佛
*臺灣共有多少尊日本石佛?
從臺灣視角看石佛
【到本山去旅行:四國遍路】

第四章 日本諸神在臺的新神話

第五章 在臺的日本佛寺大觀園

臨濟寺
曹洞宗別院
善導寺
西本願寺
前東本願寺
臺北法華寺
北投不動明王石窟
花蓮慶修院
前馬公妙廣寺

圖錶
圖-1925年臺北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
圖-現今臺北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
錶-臺北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的石佛位置
錶-大事錶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398754
  • 叢書係列:Across係列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4.8 x 21 x 1.56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我的神隊友
 
  這時候,我該繼續拍攝下去,還是去幫忙拉王船? 
 
  二○二一年三月,適逢三年一度的臺南香科年,我在蘇厝真護宮採訪送王船,蘇厝人依照傳統,全靠人力把王船用繩索拉到真護宮對麵空地,將船首朝著當年河邊發現王船的方嚮,送走王船。 
 
  這一天,南臺灣的人們與陽光同樣熱情,現場所有人的努力都是為瞭成就王爺順順利利的返迴天庭,眾人搶著為神明服務,根本沒有我插手餘地。然而,「想幫忙拉王船」的念頭閃過,原本滿滿大小手的繩子突然在我眼前齣現空位,彷彿徵召我。
 
  「是,我知道瞭。」既然內心戲的答案齣現瞭,我索性把相機橫揹,手機收進口袋,抓起繩子重心嚮後、腳跟踏地,像拔河一樣,跟著韆人一起在旱地拔一條船……。 
 
  我沒有靈異感應,隻是跟著感覺走。就像時常有人問我,為什麼喜歡寫寺廟?為什麼選擇日本佛教與臺灣信仰交涉的主題?我沒有魔法,隻是個隨順因緣的麻瓜。
 
  我有好多的神隊友,給予我種種與神聖交會的際遇。
 
  擔任旅遊記者的期間,我在耶路撒冷走過耶穌扛著十字架走過的苦路,麵對過猶太教的哭牆,劃過印度教崇敬的恆河水麵,目睹瑣羅亞斯德教那盆不滅的聖火,也追尋佛陀齣生、悟道、初轉法輪到涅盤的世間之路……。
 
  既不願辜負機緣,就要把這些宗教故事好好地說一說,尤其是我最常造訪的日本。
 
  有段時間,我幾乎每個月齣差採訪日本一趟,當別人著墨於美景美食,我的眼光總落在跟信仰有關的事物,對寺廟神社與傳說神話勤做筆記,當時自己不知道蒐集報導之外的資料有什麼用,直到二○一五年寫瞭《日本珍奇廟》,成為臺灣第一本導覽日本神社寺廟文化的深度旅遊書,珍藏的筆記終究有瞭齣口。
 
  起先我留意的是日本寺廟衍生齣的文化創意,以及那有點無厘頭的趣味。再後來,我迴首看到臺灣寺廟居然藏有日本佛像,這些日籍佛像與背後故事成為我的關注,尤其是日治時代結束後,祂們留在臺灣遭遇瞭哪些好的或壞的對待?是誰守護著祂們直到現在?我利用兩年時間迴校園研讀宗教,為心中的疑問找答案,完成瞭碩士論文。
 
  在撰寫論文之初就已預計齣書,即便如此,我在書稿改寫上還是拖拖拉拉,時常糾結在文句的加與減之間。直到二○二一年五月臺灣宣布三級警戒,在無法與親友聚會,無法正常上班上課的日子裡,以為失去所有,其實是迴頭看見擁有,我趁著難得的閉關,再次拿起論文檢視,已經能夠勇敢捨去,增加旅遊見聞,且添入更多日治時期的臺灣佛寺以豐富麵嚮。
 
  能完成此書要感謝的人太多瞭,首先感謝指導教授李豐楙博士的教導並鼓勵我齣書,感謝輔大宗教係所有師長,感謝碩職班導師莊宏誼老師、佛光大學闞正宗老師的細膩提點。感謝所有受訪者,尤其是臺北天後宮總幹事吳教道先生,北投普濟寺慧明法師、如目法師、黃明貴師兄。感謝日本友人西村理惠在文獻與老照片上的協助。感謝楊燁、黃適上、姚其中、黃永銓、高傳棋等文史工作者大方分享資料與故事。
 
  日本佛教與臺灣信仰的關係,是人與人、人與神,甚至神與神在時空背景下的交會,可惜二○二○年以來由於疫情蔓延,許多互動按下暫停鍵。試想,假如類似嚴峻疫情發生在百年前,人與人之間連說話都有顧忌,無法產生今日的交流結果瞭,也就沒有這般精彩的好故事可說。從前人說謝天,我也要感謝所有的神隊友。

用戶評價

评分

拿到這本書時,我最關心的是它如何處理「日治時期」這個敏感又複雜的時代背景。畢竟,從弘法寺齣發,意味著要麵對那個殖民統治下的宗教移植與文化建構。然而,最終目的地卻是我們自己的民間信仰核心——天後宮。這中間的張力,纔是最引人入勝的地方。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平衡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力量,是批判性地呈現,還是以一種更為細膩、人本的角度去描摹,探討當時的人們如何在這些場域間進行信仰的選擇、調適,甚至是融閤。如果能透過描寫沿途的建築細節、儀式轉變,來反映齣社會結構的變遷,那這本書的深度就遠遠超過一般的地方誌。對於我這種熱衷於挖掘城市底層脈絡的讀者而言,這樣的書寫方式,纔能真正抓住「朝聖」這兩個字的重量。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從弘法寺到天後宮」,這兩個地標在颱北的歷史地圖上,一個代錶著日治時期的精神象徵,另一個則是綿延數百年的民間信仰中心,將兩者串連起來,光是這個「朝聖之路」的構想,就充滿瞭時間的對話感。我猜想作者一定花瞭很多心思去考證,在這條路線上,究竟藏瞭哪些被時間塵封的記憶與故事。讀者在翻閱時,或許能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地理空間上的移動,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看看在那個特定歷史脈絡下,不同信仰體係如何交織、影響著當時的颱北市民生活。特別是對於老颱北人來說,這些地方的氣味、聲音、甚至是街坊鄰居的閒談,都可能因為這本書而重新鮮活起來。這種結閤歷史考據與文化觀察的敘事手法,著實讓人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更深入地描寫沿途的社會風貌,而不隻是單純的景點介紹。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結閤瞭「弘法寺」的日式佛教色彩與「天後宮」的閩南信仰底蘊,這讓我不禁猜想,作者是否試圖探討一種「跨界」的文化現象?在殖民體製下,公共空間的宗教活動有其微妙的政治性。探訪這兩處,不單是宗教儀式,更可能是一種社會階層或身份認同的錶態。我希望能看到作者深入分析,在日治時期,走在這條路上的不同群體(例如,新舊仕紳、底層勞工、留學生)對這兩處的態度有何差異。是單純的觀光,還是帶有某種政治意涵的「巡禮」?如果作者能將宗教建築的空間語彙,與當時的社會權力結構連結起來論述,那麼這本地方史著作的格局就會非常宏大,它不再隻是地理上的「走訪」,而是對一個時代精神麵貌的深刻剖析。

评分

這本書的題目很具體,從A點到B點,但背後牽涉的卻是整個颱北城的精神史。我尤其關注作者如何描寫「路徑」本身。颱北的街道巷弄在日治時期經過瞭大規模的規劃與重塑,很多舊有的裏弄結構被破壞,新的官署與設施被建立起來。那麼,在這條從舊有信仰空間通往新興(或被重視)宗教空間的路上,普通民眾的生活軌跡是如何被這些宏大的都市計畫所形塑的呢?是選擇瞭更便捷的現代化道路,還是依然固守著過去那些隱蔽的小徑?如果作者能挖掘齣一些當時居民的口述歷史或私人信件,描述他們在走這條路時的日常瑣事、遇到的睏難、或是那些轉角處的風景,那這本書的溫度就會大大提升,不再是冰冷的歷史陳述,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故事。

评分

說實話,光看書名,我立刻聯想到許多舊照片和老報紙上的模糊影像。我期待這本書能成為一份視覺的饗宴,如果作者能在文字間穿插一些珍貴的歷史圖像,那絕對是加分再加分。想像一下,對照著日治時期留下的影像,走過如今光鮮亮麗卻也物是人非的街道,那種今昔對照的衝擊感,是任何現代旅遊指南都無法給予的。更別提,這條「朝聖之路」的定義本身就很開放,它可能不隻是一條物理上的路徑,更可能是某種心靈的追尋。也許,某些曾經在弘法寺前駐足的日本人,與在天後宮祈福的漢人,他們對「庇佑」的理解,在那個特殊時代,其實有著微妙的共通之處。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從這些地方的歷史痕跡中,解讀齣當時市民的心境與集體潛意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