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學習演算法動手硬幹:用PyTorch+Jupyter最佳組合達成

機器學習演算法動手硬幹:用PyTorch+Jupyter最佳組合達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孫玉林
图书标签:
  • 機器學習
  • 深度學習
  • PyTorch
  • Jupyter Notebook
  • 演算法
  • 實作
  • 程式設計
  • 資料科學
  • 人工智慧
  • 模型訓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機器學習】+【演算法】★★★
★★★★★【PyTorch】+【Jupyter】★★★★★

  一步一腳印、腳踏實地
  機器學習經典演算法全面講解


  我們平常視為理所當然的L1、L2、Softmax,Cross Entropy,都是基礎的機器學習所推導出來的,很多人以為不需要學的機器學習演算法,才是站穩腳步的基本大法!

  本書就是讓你可以用Python來真正真槍實戰上手機器學習。從最基礎的資料清理、特徵工程開始,一直到資料集遺漏值的研究,包括了特徵變換、建構,降維等具有實用性的技巧,之後說明了模型是什麼,接下來全書就是各種演算法的詳解,最後還有一個難得的中文自然語言處理的案例,不像一般機器學習的書千篇一律MNIST手寫辨識、人臉辨識這麼平凡的東西,難得有深入「機器學習」的動手書,讓你真的可以在人工智慧的領域中走的長長久久。

  大集結!聚類演算法
  ✪K-means 聚類
  ✪系統聚類
  ✪譜聚類
  ✪模糊聚類
  ✪密度聚類
  ✪高斯混合模型聚類
  ✪親和力傳播聚類
  ✪BIRCH 聚類

  技術重點
  ✪資料探索與視覺化
  ✪Python實際資料集特徵工程
  ✪模型選擇和評估
  ✪Ridge回歸分析、LASSO回歸分析以及Logistic回歸分析
  ✪時間序列分析
  ✪聚類演算法與異常值檢測
  ✪決策樹、隨機森林、AdaBoost、梯度提升樹
  ✪貝氏演算法和K-近鄰演算法
  ✪支持向量機和類神經網路
  ✪關聯規則與文字探勘
  ✪PyTorch深度學習框架
 
深入淺出:掌握高效能數值運算與資料分析的實戰指南 本書旨在為廣大學者、工程師及技術愛好者提供一套全面、實用且深入淺出的數值運算與資料分析工具箱。我們將聚焦於當代科學計算中最為關鍵的幾個領域:高效能矩陣運算、資料結構優化、以及如何運用現代程式語言框架,將複雜的理論模型轉化為可執行的、高效能的解決方案。 我們不探討特定領域的機器學習模型架構,而是將重點放在支撐這些模型運轉的基石——底層的數學與計算效率。全書的結構設計,強調從最基礎的資料表示法開始,逐步過渡到高階的平行計算策略。 第一部:高效能數值運算的基礎與思維重構 在處理大規模數據集時,傳統的迭代方法往往會面臨嚴重的性能瓶頸。本部分將引導讀者跳脫出純粹的演算法層面,轉向思考「如何在硬體層面上加速運算」。 第一章:資料結構與記憶體佈局的藝術 本章深入探討資料在電腦記憶體中的實際儲存方式,這是優化效能的關鍵起點。 連續性與快取親和性 (Cache Affinity): 講解 CPU 快取(L1, L2, L3)的工作原理,以及為何資料的空間連續性對於向量化操作至關重要。我們將分析陣列(Array)和列表(List)在記憶體中的差異,並展示如何透過優化資料結構的定義,顯著減少記憶體存取延遲。 稀疏矩陣的表示法: 針對高維度、低密度資料,探討 CSR (Compressed Sparse Row)、CSC (Compressed Sparse Column) 和 COO (Coordinate List) 格式的優缺點。重點分析在不同運算場景下(如矩陣乘法、向量相加)選擇何種稀疏表示法能獲得最佳的計算吞吐量。 記憶體連續性與載入優化: 實作範例展示如何重排巢狀迴圈的迭代順序(Row-major vs. Column-major),以最大化 CPU 預取機制(Prefetching)的效率。 第二章:線性代數的核心加速策略 線性代數是數值計算的骨幹。本章側重於如何利用現代計算平臺的特性來加速這些基本運算。 向量化運算 (Vectorization): 詳細解析 SIMD (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 指令集(如 SSE, AVX)的工作原理。讀者將學會如何編寫能夠自動或手動觸發向量化的高效率代碼,避免編譯器優化上的盲點。 BLAS/LAPACK 的深度剖析: 介紹高效能線性代數函式庫(如 OpenBLAS, Intel MKL)的架構。我們將探討 Level 1, 2, 3 運算(如向量相加、矩陣向量乘法、矩陣矩陣乘法)的計算複雜度與實際執行效率的關係,並示範如何正確地呼叫這些底層優化的例程。 矩陣分解與求解的數值穩定性: 不僅是計算結果,穩定性同樣重要。分析 LU 分解、Cholesky 分解在數值計算中的誤差來源,並探討 Pivoting 策略(部分主元選擇)對運算精確度的影響。 第二部:跨平台與大規模計算的工程實踐 當數據規模超越單機 CPU 的處理能力時,我們需要轉向多核心、多處理器乃至分散式系統。本部分聚焦於如何有效利用這些異質計算資源。 第三章:多核心 CPU 並行計算的精細控制 充分利用多核心處理器是現代軟體開發的必修課。 執行緒與行程的差異及選擇: 深入理解執行緒(Thread)與行程(Process)的開銷、記憶體共享機制,以及在 I/O 密集型任務與 CPU 密集型任務中的適用性。 鎖定與同步機制詳解: 探討互斥鎖 (Mutex)、讀寫鎖 (RWLock) 和訊號量 (Semaphore) 的使用場景。重點分析過度同步導致的鎖競爭 (Lock Contention) 如何抵消並行化的優勢,並介紹無鎖 (Lock-free) 資料結構的基本概念。 任務分解與負載平衡: 教授如何將複雜計算任務(如大型矩陣的元素級操作)安全且有效地分解為可獨立執行的區塊,並探討動態負載平衡策略,確保所有核心都能保持高利用率。 第四章:異質計算架構的引入與模型遷移 現代計算環境越來越依賴 GPU 進行大規模的並行加速。本章將提供 GPU 計算的實用入門知識,重點在於資料遷移的效率。 GPU 記憶體階層結構: 解析 GPU 的全局記憶體 (Global Memory)、共享記憶體 (Shared Memory) 和暫存器 (Registers) 的速度差異。理解這些階層對於編寫高效能核心 (Kernel) 至關重要。 資料的「來回搬運」成本分析: 這是異質計算中最大的性能瓶頸。我們將量化從主機 (Host) 記憶體到裝置 (Device) 記憶體的資料傳輸延遲,並提供策略來最小化這種跨平臺的資料移動,例如使用 零複製 (Zero-Copy) 技術或批次處理 (Batch Processing)。 異步操作與重疊執行: 講解如何使用非同步命令 (Asynchronous Commands) 技術,在 GPU 進行計算的同時,主機 CPU 繼續執行其他任務,或在 GPU 處理下一批資料的同時,完成前一批資料的傳輸,實現計算與通訊的重疊。 第三部:數值計算的進階主題與最佳實踐 本部分將探討在極端條件下(如超大規模數據、高維度空間)進行數值運算的實用技巧。 第五章:迭代法的收斂性與預處理技術 對於許多大型線性系統,直接求解(如高斯消去法)的成本過高,因此迭代法成為首選。 迭代法的收斂判據與選擇: 比較 Jacobi、Gauss-Seidel 和 SOR (Successive Over-Relaxation) 的收斂速度和穩定性。重點分析何種系統矩陣特性決定了最佳迭代法的選擇。 預處理器的設計與影響: 預處理器的目標是將原始系統轉換為更容易迭代的等價系統。深入探討 ILU (Incomplete LU) 和 IC (Incomplete Cholesky) 等稀疏預處理器的構造方法,以及如何通過調整填充因子 (Fill-in Factor) 來平衡預處理成本與迭代次數。 Krylov 子空間方法的實戰應用: 聚焦於共軛梯度法 (CG) 和 GMRES (Generalized Minimal Residual method) 在求解對稱正定和非對稱系統中的實際應用,包括如何選擇合適的初始猜測值和終止條件。 第六章:面向優化的編程風格與工具鏈 本章總結如何將前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的工程專案中,確保程式碼不僅正確,而且極度高效。 性能分析與瓶頸識別 (Profiling): 介紹專業的性能分析工具(如 `perf` 或特定平臺的分析器)。讀者將學習如何解讀火焰圖 (Flame Graphs) 和時間線分析,準確定位到熱點代碼 (Hot Spots) 和資源等待點。 編譯器優化標誌的精確控制: 探討不同優化級別(如 `-O2`, `-O3`, `-Ofast`)對不同代碼結構的影響。特別關注消除不必要的別名 (Aliasing) 聲明,以幫助編譯器做出更積極的優化決策。 模組化與可重用性的平衡: 討論如何設計一套既能保持高性能(減少抽象層級)又易於維護的數值運算模組,確保計算核心的獨立性和外部介面的清晰度。 通過這本書的學習,讀者將能夠從「使用現有函式庫」的層面,提升到「理解並優化函式庫內部運作」的層次,從而設計出極致高效能的數值計算解決方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余本國


  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講線性代數、高等數學、微積分、機率統計、數學實驗、Python語言、大數據分析基礎等課程。
  2012年到加拿大York University做訪問學者。
  現工作於海南醫學院生物醫學信息與工程學院。
  作品有《Python數據分析基礎》、《基於Python的大數據分析基礎及實戰》等書。

孫玉林

  長期從事大數據統計分析、機器學習與電腦視覺等方面的研究,曾多次獲得數學建模與資料探勘比賽一等獎。
  出版《Python在機器學習的應用》、《R語言統計分析與機器學習》、《PyTorch深度學習入門與實戰》等著作。
 

图书目录

01 Python 機器學習入門
1.1 機器學習簡介
1.2 安裝Anaconda(Python)
1.3 Python 快速入門
1.4 Python 基礎函數庫入門實戰
1.5 機器學習模型初探
1.6 本章小結
 
02 資料探索與視覺化
2.1 遺漏值處理
2.2 資料描述與異常值發現
2.3 視覺化分析資料關係
2.4 資料樣本間的距離
2.5 本章小結
 
03 特徵工程
3.1 特徵變換
3.2 特徵
3.3 特徵選擇
3.4 特徵提取和降維
3.5 資料平衡方法
3.6 本章小結
 
04 模型選擇和評估
4.1 模型擬合效果
4.2 模型訓練技巧
4.3 模型的評價指標
4.4 本章小結
 
05 假設檢驗和回歸分析
5.1 假設檢驗
5.2 一元回歸
5.3 多元回歸
5.4 正規化回歸分析
5.5 Logistic 回歸分析
5.6 本章小結
 
06 時間序列分析
6.1 時間序列資料的相關檢驗
6.2 移動平均演算法
6.3 ARIMA 模型
6.4 SARIMA 模型
6.5 Prophet 模型預測時間序列
6.6 多元時間序列ARIMAX模型
6.7 時序資料的異常值檢測
6.8 本章小結
 
07 聚類演算法與異常值檢測
7.1 模型簡介
7.2 資料聚類分析
7.3 資料異常值檢測分析
7.4 本章小結
 
08 決策樹和整合學習
8.1 模型簡介與資料準備
8.2 決策樹模型
8.3 隨機森林模型
8.4 AdaBoost 模型
8.5 梯度提升樹(GBDT)
8.6 本章小結
 
09 貝氏演算法和K- 近鄰演算法
9.1 模型簡介
9.2 貝氏分類演算法
9.3 貝氏網路資料分類
9.4 K- 近鄰演算法
9.5 本章小結
 
10 支持向量機和類神經網路
10.1 模型簡介
10.2 支援向量機模型
10.3 全連接神經網路模型
10.4 本章小結
 
11 連結規則與文字探勘
11.1 模型簡介
11.2 資料連結規則探勘
11.3 文字資料前置處理
11.4 文字聚類分析
11.5 《三國演義》人物關係分析
11.6 本章小結
 
12 深度學習入門
12.1 深度學習介紹
12.2 PyTorch 入門
12.3 卷積神經網路辨識草書
12.4 循環神經網路新聞分類
12.5 自編碼網路重構圖像
12.6 本章小結
 
A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776744
  • 規格:平裝 / 592頁 / 17 x 23 x 2.9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人工智慧的浪潮正在席捲全球,機器學習是人工智慧領域最能表現智慧的分支。隨著電腦性能的提升,機器學習在各個領域中大放光彩。尤其是自從2016 年AlphaGo 戰勝人類圍棋頂尖高手後,機器學習、深度學習「一夜爆紅」,遍佈網際網路的各個角落,成為民眾茶餘飯後討論最多的話題。不過很多人可能苦於不知如何下手,又或考慮到演算法中的數學知識,從而產生了放棄學習的念頭。因此本書剔除了枯燥乏味的數學原理及其推導過程,用淺顯易懂的程式去實現這些經典和主流的演算法,並在實際的場景中對演算法進行應用。

  Python 語言是全球最熱門的程式語言,其最大的優點就是自由、開放原始碼。隨著Python 的不斷發展,其已經在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領域受到了許多學者和企業的關注。本書在簡介機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重點研究如何使用Python 語言來建模分析實際場景中的資料,增強讀者的動手能力,促進讀者對理論知識的深刻瞭解。

  本書共分為12 章,前4 章介紹了Python 的使用與基於Python 機器學習的預備知識,後8 章則分模組介紹了統計分析、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的主流演算法和經典應用。本書盡可能做到內容全面、循序漸進,案例經典實用,而且程式透過Jupyter Notebook 來完成,清晰易懂,方便操作,即使沒有Python 基礎知識的讀者也能看懂本書的內容。

  透過閱讀第1 章~第4 章,你將學到以下內容。
  第1 章:Python 機器學習入門。先介紹機器學習相關知識,然後介紹如何安裝Anaconda 用於Python 程式的運行,接著介紹Python 相關的基礎知識, 快速入門Python 程式設計, 最後介紹NumPy、pandas 與Matplotlib 等第三方Python 函數庫的使用。
  第2 章:資料探索與視覺化。將介紹如何使用Python 對資料集的遺漏值、異常值等進行前置處理,以及如何使用豐富的視覺化圖型,展示資料之間的潛在關係,增強對資料的全面認識。
  第3 章:特徵工程。利用Python 結合實際資料集,介紹如何對資料進行特徵變換、特徵建構、特徵選擇、特徵提取與降維,以及對類別不平衡資料進行資料平衡的方法。
  第4 章:模型選擇和評估。該章主要介紹如何更進一步地訓練資料,防止模型過擬合,以及針對不同類型的機器學習任務,如何評價模型的性能。

  透過閱讀第5 章~第12 章,你將學到以下內容。
  第5 章:假設檢驗和回歸分析。該章主要介紹統計分析的相關內容,如t檢驗、方差分析、多元回歸分析、Ridge 回歸分析、LASSO 回歸分析以及Logistic 回歸分析等內容。
  第6 章:時間序列分析。該章將介紹如何對時間序列這一類特殊的資料進行建模和預測,結合實際資料集,比較不同類型的預測演算法的預測效果。
  第7 章:聚類演算法與異常值檢測。該章主要介紹機器學習中的資料聚類和異常值檢測兩種無監督學習任務內容。其中聚類演算法將介紹K- 平均值聚類、K- 中值聚類、層次聚類、密度聚類等經典的聚類演算法;異常值檢測演算法將介紹LOF、COF、SOD 等經典的無監督檢測演算法。
  第8 章:決策樹和整合學習。該章主要介紹幾種基於樹的機器學習演算法,如決策樹、隨機森林、AdaBoost、梯度提升樹等模型在資料分類與回歸中的應用。
  第9 章:貝氏演算法和K- 近鄰演算法。該章將介紹如何利用貝氏模型進行文字分類及如何建構貝氏網路,同時還會介紹K- 近鄰演算法在資料分類和回歸上的應用。
  第10 章:支持向量機和類神經網路。該章主要介紹支持向量機與全連接神經網路在資料分類和回歸上的應用。
  第11 章:連結規則與文字探勘。該章主要結合具體的資料集,介紹如何利用Python 進行連結規則分析及對文字資料的分析與探勘。
  第12 章:深度學習入門。該章主要依靠PyTorch 深度學習框架,介紹相關的深度學習入門知識,如透過卷積神經網路進行圖型分類、透過循環神經網路進行文字分類及透過自編碼網路進行圖型重建等實戰案例。

  本書在編寫時盡可能地使用了目前最新的Python 庫,但是隨著電腦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作者水準有限,編寫時間倉促,書中難免存在疏漏,敬請讀者不吝賜教。
 
余本國

用户评价

评分

這年頭,機器學習的「藝術性」往往被演算法的複雜性給掩蓋了。我比較好奇的是,作者在講解每個演算法背後的直覺是什麼?例如,在談論到正則化(Regularization)時,是著重於數學上的懲罰項推導,還是會花時間解釋「為什麼」我們要這麼做,也就是它在模型複雜度和泛化能力之間扮演了什麼樣的取捨藝術?書籍的價值,有時候不在於教會你「如何寫程式碼」,而在於建立你對問題的「直覺判斷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資深的導師,除了告訴我A點到B點的路線圖外,還能分享一下沿途哪些風景特別值得駐足欣賞,哪些陷阱需要繞道而行。這種對領域深層理解的傳遞,遠比單純的語法教學來得珍貴許多。

评分

Jupyter Notebook作為一個互動式開發環境,在實驗性工作流程中簡直是無可取代,但它也有其弊端,那就是程式碼容易變得零碎且難以維護,特別是當實驗規模變大時。不知道這本書有沒有針對「如何在Jupyter中保持程式碼的乾淨與結構化」提供一些實用的建議或最佳實踐?例如,如何有效地使用Markdown進行筆記和報告的整理,如何管理Notebook中的狀態變數,或是如何安全地整合Notebook中的結果到正式的Python腳本中。對於我這種習慣在Notebook裡進行快速迭代的人來說,如何避免「Notebook地獄」——也就是程式碼混亂到無法重現或除錯的狀態——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工作流上的指導,讓讀者能更專業地運用這個工具,而不是僅僅把它當成一個記事本來使用,那真的是太貼心了。

评分

說到PyTorch這個框架,它靈活度高確實是優點,但也意味著初學者要處理的細節變多,像是動態計算圖的理解、自定義層的撰寫,以及高效能運算(如分散式訓練)的配置。我想知道這本書在這些「進階」主題上著墨多少?如果只是停留在基本的線性迴歸或簡單的CNN分類,那市面上太多資源可以參考了。我更期待看到的是如何用PyTorch的特性去優化模型訓練的效率,或者是在處理非結構化資料時,如何有效地建構資料載入器(DataLoader)並進行高效能的批次處理。特別是當我們面對大型資料集時,CPU和GPU之間如何協同工作,才能讓訓練過程不至於卡住。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流程,指導讀者如何從原型驗證階段,順利過渡到能處理工業級數據的階段,那它的實用價值就直線上升了。

评分

這本書的光碟內容是不是有特別的驚喜啊?我還在想,現在很多書都會附贈一些獨家資源,像是預先訓練好的模型或是更深入的程式碼範例,能讓讀者在實作上省下不少摸索的時間。畢竟理論看多了,還是要親手跑一遍才能真正體會其中的奧妙。特別是像機器學習這種需要大量計算和調參的領域,如果有現成的資源輔助,學習曲線會平緩許多。我希望它不只是把書上的公式搬到程式碼裡,而是能展現出作者在處理實際問題時的一些「眉角」和經驗談。畢竟書本上的範例往往過於理想化,真實世界的情況總是充滿各種變數,能看到一些應對這些狀況的實戰技巧,對我這種想從書本知識邁向實戰的學習者來說,簡直是救命仙丹。不知道有沒有特別針對某個複雜演算法(像是Transformer或GANs)提供更細膩的層次解析,畢竟這些模型架構的理解深度,往往決定了後續客製化的能力高低。

评分

我對於這本「動手硬幹」的書名很有感觸,這年頭很多技術書都寫得太過「輕巧」,好像只要照著步驟做,人人都能成為大師,但機器學習哪有那麼簡單?背後的數學和底層邏輯才是王道。我特別好奇的是,作者在講解這些演算法的推導過程時,有沒有辦法真正做到「深入淺出」,而不是只是把學術論文的證明搬過來,讓讀者看了還是霧裡看花。如果能搭配一些生動的比喻,或者用視覺化的方式來呈現梯度下降的過程、損失函數的曲面變化,那會非常加分。畢竟,只有徹底理解為什麼要這樣設計演算法,而不是盲目地套用函式庫,才能在面對新的、未知的問題時,有能力去調整或設計出更適合的模型。希望這本書在理論深度上能給我足夠的紮實感,讓我對自己所用的每一個模組都有所掌握,而不是只會 `import` 然後 `fit` 掉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