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大師帶你架設AI底層:持久記憶體架構服務實作

Intel大師帶你架設AI底層:持久記憶體架構服務實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志明
图书标签:
  • 人工智能
  • 持久記憶體
  • 架構
  • 服務
  • 實作
  • Intel
  • 底層技術
  • 記憶體系統
  • 高性能計算
  • 資料科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有記憶體的極速,有M.2 SSD的非揮發性,
持久性記憶體打破現有架構,是量子電腦真正出現之前的最偉大發明!
Intel作者群帶你進入持久化記憶體的世界
 
  分層記憶體架構是現代電腦的基石,從CPU之內的L1、L2、L3快取以降,一直到DDR4/5的主記憶體,速度從快到慢,但真正阻礙電腦速度的最大瓶頸,就是下一層的非揮發性儲存了。雖然PCIE Gen4的M.2 SSD已達到7000MB/s的驚人讀取速度,但和處理器內的記憶體來說還是有1000倍以上的差距。為了彌補這個鴻溝,Intel推出了全新的記憶體架構,再揮發性記憶體子系統和發揮發性儲存系統之間,新增了一個新的層次,既能滿足高速的記憶體資料傳輸,又能保有可儲存性的優點,這個稱之為3D-XPoint的技術,再度造成了整個電腦系統的世代革命。當電腦的主架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時,應用程式、伺服器、資料庫、大數據、人工智慧當然也出現了必需性的變化。在設計巨量資料的服務系統時,傳統針對記憶體斤斤計較的場景不再出現,取代的是大量運用新的持久性記憶體架構來降低系統I/O的頻寬。這對新一代的雲端運算資料中心的影響更是巨大。包括了虛擬機、容器、進而對於應用程式如軟體開發、資料庫、NoSQL、SAP/Hana,Hadoop/Spark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本書是國內第一本中文說明這種新型應用的書籍,閱讀本書之後,對大型系統的運維已不再是TB級而達到PB的記憶體等級了,想想一個巨型的系統服務不需要水平擴充(Scale-out)r而是可以垂直擴充(Scale-up),這完全打破了我們從前的概念,本書將是你在進入量子電腦世代來臨前最迫切需要獲得的知識。
 
本書特色
 
  1.在英特爾公司任職的多位專家們齊聚一堂,共同創作了這本持久化記憶體的實戰書籍。
  2.仔細講解、深入淺出,搭配圖表輔助說明,好看好讀好吸收。
  3.台灣第一本詳細解說持久記憶體的電腦書,讓你迅速精進,保持業界頂峰的地位。
 
名人推薦
 
  「借助英特爾傲騰持久記憶體,我們在記憶體--儲存子系統中創建了一個新層次,這使整個產業都會受益。持久記憶體基於革命性的英特爾3D-XPoint 技術,將傳統記憶體的速度與容量和持久性結合在一起。」──阿爾珀·伊爾克巴哈(Alper Ilkbahar),英特爾公司資料平台事業部副總裁、記憶體和儲存產品事業部總經理
深度剖析:现代数据存储与管理的前沿实践 书籍名称: 《深度剖析:现代数据存储与管理的前沿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系统架构师、存储工程师、数据库管理员以及希望深入理解和实践新一代数据存储技术的专业人士,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高度实用的技术指南。在数据爆炸性增长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存储架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聚焦于如何通过创新的存储技术、高效的内存管理策略以及分布式系统的协同工作,构建出既能满足高性能计算需求,又具备高可靠性和灵活扩展能力的现代数据基础设施。 第一部分:下一代存储介质的崛起与基础理论 本部分首先对当前主流的存储技术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对比,重点剖析了固态存储(SSD)的演进路线,特别是NAND闪存技术的底层工作原理、磨损均衡算法(Wear Leveling)的精妙设计,以及它们对I/O路径的根本性影响。我们详细探讨了非易失性内存(NVM),如3D XPoint技术,是如何模糊存储与内存之间的界限。 存储层次结构的重构: 深入解析了CPU缓存、DRAM、持久性内存(PMEM)和高速闪存构成的多级存储体系。探讨了如何通过硬件和软件的协同设计,实现数据在不同介质间的无缝迁移和优化访问。 持久性内存(PMEM)编程模型: 详述了直接访问持久性内存(DAX)的编程接口,包括内存映射文件(mmap)在PMEM上的特殊优化,以及如何利用事务性内存(Transactional Memory) API(如PMDK中的Tx/Atomic操作)来保证跨断电的数据一致性,同时避免传统文件系统带来的性能开销。 块、文件与对象存储的边界: 分析了在新硬件驱动下,传统块设备、文件系统(如ext4、XFS)和现代对象存储(如S3兼容接口)的设计哲学差异及其性能瓶颈。重点讨论了如何设计针对NVM优化的文件系统结构,以最小化元数据操作的延迟。 第二部分:高性能数据结构与内核优化 数据存储的性能瓶颈往往不在于介质本身,而在于数据如何被组织和访问。本部分将目光投向操作系统内核和应用程序层,探讨如何设计出能够充分发挥新型存储介质优势的数据结构。 内存友好型数据结构(Memory-Aware Data Structures): 详细介绍了针对B+树、LSM树(Log-Structured Merge Tree)在SSD和PMEM上的修改版本,例如如何减少随机I/O、优化写放大(Write Amplification)。讨论了Copy-on-Write (COW) 机制在实现高性能快照和版本控制中的关键作用。 I/O路径的精简与绕过: 深入研究了操作系统内核对I/O操作的开销。详细介绍了Kernel Bypass 技术,如SPDK (Storage Performance Development Kit) 和 io_uring,如何允许用户空间应用直接与存储硬件交互,从而绕过冗余的内核协议栈,实现纳秒级的延迟。 并发控制与锁定机制: 在高并发、低延迟的环境中,传统的全局锁机制成为性能杀手。本书剖析了无锁(Lock-Free) 和基于内存排序(Memory Ordering) 的并发控制算法,例如如何使用Read-Copy-Update (RCU) 及其在PMEM环境下的变体,来提高数据结构的并发吞吐量。 第三部分:分布式存储系统的架构演进 现代应用依赖于大规模、高可用的分布式系统。本部分侧重于如何将前述的存储技术融入到分布式集群中,解决一致性、容错性和弹性伸缩的难题。 一致性模型与共识算法: 重新审视Paxos和Raft算法在处理大规模集群中的性能表现。重点讨论了线性一致性、顺序一致性和最终一致性在不同存储服务中的权衡取舍,并介绍了NewSQL数据库中如何通过分布式事务协议(如Two-Phase Commit的优化版本)来维护强一致性。 数据分片(Sharding)与负载均衡: 探讨了静态分片和动态重分布的策略。分析了一致性哈希(Consistent Hashing) 算法在集群节点增减时的优势,并介绍了如何结合存储介质的特性(如容量和性能等级)来进行智能化的数据放置(Data Placement)。 容错与数据保护: 超越传统的RAID,本书详述了纠删码(Erasure Coding)技术(如Reed-Solomon)在对象存储和分布式文件系统中如何以更小的冗余开销实现更高的数据可靠性。讨论了多活(Active-Active) 和异地灾备架构的设计模式。 第四部分:实践案例与未来趋势 最后一部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具体的工程案例展示如何构建和优化企业级存储解决方案。 数据库的存储引擎优化实战: 以PostgreSQL或MySQL为例,展示如何通过定制化存储引擎(如使用PMEM作为WAL日志或数据缓存层)来突破传统数据库的I/O瓶颈。 云原生存储: 探讨容器化和微服务架构对存储提出的新要求。研究了CSI (Container Storage Interface) 的设计,以及如何实现存储资源的动态供给和编排。 面向AI工作负载的存储需求: 专门分析了训练大规模深度学习模型时对随机读取、大批量顺序写入的特殊要求,以及如何利用NVMe-oF(NVMe over Fabrics)技术,将高性能存储资源以接近本地盘的性能扩展到计算节点集群。 本书内容基于最新的存储技术标准和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从底层硬件到上层应用的全景式、可操作的知识体系,助力构建面向未来的高性能、高可靠数据服务平台。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志明
 
  英特爾資料中心集團平臺架構師、首席工程師。長期從事伺服器系統的硬體架構和設計開發工作,近年來致力於計算和存儲技術在資料中心的應用,解決新興業務挑戰。
 
吳國安
 
  英特爾持久記憶體產品工程部經理,在IA架構、性能優化、軟體協同硬體開發方面有多年工作經驗。目前主要支援客戶應用英特爾資料中心級持久記憶體,進行軟體發展和應用適配,提供IA架構上的客戶方案技術諮詢和支援。
 
李翔
 
  就職於英特爾資料中心部門,主要從事持久記憶體的研發與調試,深入參與持久記憶體初代產品的調試與驗證及未來產品的設計與規劃,對持久記憶體的架構與應用有深入的理解。

图书目录

01 持久記憶體的需求
1.1 持久記憶體的產生
1.2 非揮發性儲存媒體
1.3 持久記憶體模組

02 持久記憶體的架構
2.1 記憶體資料持久化
2.2 持久記憶體硬體架構
2.3 持久記憶體及主機端的軔體架構
2.4 持久記憶體的安全考慮
2.5 持久記憶體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維護性
2.6 持久記憶體的管理
2.7 持久記憶體的性能

03 作業系統實現
3.1 Linux 持久記憶體核心驅動實現
3.2 Linux 持久記憶體虛擬化實現
3.3 Windows 持久記憶體驅動實現
3.4 持久記憶體管理工具

04 持久記憶體的程式設計和開發函數庫
4.1 持久記憶體SNIA 程式設計模型 
4.2 存取方式 
4.3 持久記憶體程式設計的挑戰
4.4 PMDK 程式設計函數庫
4.5 持久記憶體和PMDK 的應用

05 持久記憶體性能最佳化
5.1 與持久記憶體相關的配置選項和性能特點
5.2 持久記憶體的相關性能評測與基礎性能表現
5.3 常用性能最佳化方式與方法
5.4 性能監控與最佳化調整工具 

06 持久記憶體在資料庫中的應用
6.1 Redis 概況
6.2 使用持久記憶體擴展Redis 記憶體容量
6.3 使用持久記憶體的持久化特性提升Redis 性能
6.4 RocksDB 概述及性能特性
6.5 RocksDB 的LSM 索引樹
6.6 利用持久記憶體最佳化RocksDB 性能

07 持久記憶體在巨量資料中的應用
7.1 持久記憶體在巨量資料分析和人工智慧中的應用概述
7.2 持久記憶體在巨量資料計算方面的加速方案
7.3 持久記憶體在巨量資料儲存中的應用 
7.4 持久記憶體在Analytics Zoo 中的應用

08 持久記憶體在其他領域中的應用
8.1 持久記憶體的應用方式及可解決的問題
8.2 持久記憶體在推薦系統中的應用
8.3 持久記憶體在快取系統中的應用
8.4 持久記憶體在高性能計算中的應用 
8.5 持久記憶體在虛擬雲端主機中的應用 
8.6 持久記憶體的應用展望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776461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7 x 23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是電腦系統的核心部件,用來暫時保存計算所需的資料和中間結果。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的存取延遲時間遠遠小於硬碟甚至固態硬碟,微處理器需要先把存取的資料從硬碟讀取到記憶體中,然後在記憶體中直接對資料進行處理,最後再將資料寫回硬碟中。如果大部分資料都不在記憶體中,那麼程式的性能將受限於硬碟的讀取速度;同時,為了防止意外斷電造成的資料遺失或資料完整性被破壞,資料需要以阻塞的方式頻繁寫入硬碟,減少程式併發性並降低性能。
 
  持久記憶體的出現可以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問題,常用的資料可以常駐在持久記憶體中,微處理器可以直接存取及處理,不需要頻繁地向磁碟寫入。持久記憶體最先在儲存等場景獲得廣泛關注,2019 年英特爾發佈的傲騰持久記憶體把該技術的應用進一步拓展到雲端運算的各個細分領域。
 
  ●為什麼寫作本書
 
  持久記憶體技術是記憶體領域革命性的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記憶體和儲存裝置的界限。持久記憶體技術對產業界和學術界產生了深遠影響,涉及電腦微架構、系統硬體、軔體、作業系統、開發函數庫和應用軟體等許多領域。我們在推動持久記憶體在網際網路產業應用時發現,即使資深電腦產業從業者也需要花費幾個月閱讀大量的文獻並進行大量的實踐,才能充分掌握持久記憶體技術的核心概念並將其應用到自身的領域中。儘管國外的學術會議陸續有相關的研究發表,且發佈了持久記憶體程式設計庫的英文線上書籍,但仍然缺乏對持久記憶體系統性的介紹和應用實踐的複習,而且中文的資源基本處於空白狀態。與此相對的是,華人世界的雲端運算使用者和廠商對該技術的興趣非常高,一些早期應用原型甚至處於世界的前列。基於此,我們萌發了系統性地複習持久記憶體技術和應用實踐的想法,以推動持久記憶體應用技術在華人世界更快、更廣泛的傳播,促進更多的創新。
 
  ●關於本書作者
 
  本書作者均就職於英特爾公司,從事持久記憶體的開發、驗證和應用等前端工作,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和第一線實戰經驗,並與相關產業合作夥伴具有密切的合作。
第1 章由胡寅瑋負責,桂丙武參與編寫;第2 章由李翔負責,周瑜鋒、李軍、李志明參與編寫;第3 章由杜凡負責,任磊、楊偉參與編寫;第4 章由吳國安編寫;第5 章由束文輝編寫;第6 章由斯佩峰負責,吳國安、周雨馨參與編寫;第7 章由徐鋮負責,張建、杜煒、雙琳娜、劉獻陽等參與編寫;第8 章由李志明編寫。全書由李志明統稿。
 
  ●本書主要內容
 
  本書共包括8 章,可以分為三部分:
 
  ■ 架構基礎。第 1 章介紹持久記憶體產生的背景及技術的分類;第 2 章介紹持久記憶體的硬體、軔體架構和性能。
 
  ■ 軟體、程式設計和最佳化。第 3 章介紹作業系統和虛擬化下的驅動實現;第4 章介紹程式設計模型和開發函數庫;第5 章介紹性能最佳化方法和工具。
 
  ■ 應用實踐。第 6 章介紹資料庫應用;第 7 章介紹巨量資料應用;第 8章介紹其他領域的應用。第6 章、第7 章中的案例多數由本書作者開發,第8 章中的案例來自公開文獻或經合作夥伴授權發佈。
 
李志明

用户评价

评分

從書名來看,這本書的目標讀者群應該是偏向資深後端工程師、系統架構師,甚至是需要與硬體工程師溝通的技術主管。它似乎避開了基礎的機器學習演算法介紹,直接切入到效能榨取的最後一哩路。這對於已經對CNN、Transformer等模型瞭若指掌的讀者來說,絕對是更進階的知識補給。我個人最感興趣的是,作者如何利用持久記憶體的特性來設計更高效的資料流水線(Data Pipeline)。在處理海量非結構化數據,例如高解析度影像或語音資料時,記憶體I/O的瓶頸往往比運算本身更為致命。如果書中能展示如何重構傳統的檔案讀寫邏輯,轉而直接利用記憶體的速度來加速資料預處理和特徵工程,那對於提升整個AI服務的吞吐量將是革命性的。另外,安全性和隱私保護也是現代AI服務的重點,持久記憶體的特性是否會帶來新的安全挑戰,以及Intel提供了哪些底層的安全機制來應對,這些都是我希望能在書中找到答案的面向。

评分

說實話,在台灣,能找到一本完全聚焦在「記憶體架構服務實作」的中文書籍,特別是還跟著Intel的技術脈絡走,真的算是少見。這通常代表著作者在該領域有極深的耕耘,並且願意將這些高階技術「翻譯」成我們可以理解並執行的步驟。我期望這本書不只是一本技術手冊,更像是一套完整的「方法論」的傳授。作者的實作經驗,必然包含了許多試錯的過程,而這些經驗才是最寶貴的財富。如果書中能有一章節專門探討「除錯的藝術」,也就是當架構遇到難以捉摸的延遲波動或記憶體洩漏時,該如何利用底層工具去診斷問題,那對我們日常排查問題時將有極大的幫助。總結來說,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是一張通往下一代AI基礎設施的藍圖,對於希望讓自己的AI服務在市場上跑得更快、更穩的團隊而言,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投資時間去精讀的參考書。期待它能帶來的不只是知識,更是思維上的突破。

评分

坦白說,現在市面上的AI書籍多到讓人眼花撩亂,很多都是圍繞著TensorFlow、PyTorch這些上層框架的教學,對於底層的硬體與韌體協同優化,討論得就比較淺。我一直覺得,要在AI競賽中取得領先,最終決勝點還是回歸到硬體層面的效率。這本《Intel大師帶你架設AI底層》似乎抓住了這個關鍵。我好奇的是,作者如何處理不同世代Intel平台的兼容性問題?畢竟在實際的企業環境中,不可能說換就換整個基礎設施,如何在新舊設備之間取得平衡,讓持久記憶體的優勢能逐步滲透進現有系統,這會是書中非常實用的一塊內容。如果作者能分享一些在大型資料中心或雲端環境下,進行架構遷移與優化的實際案例,那對我們這些負責維運和擴展服務的夥伴來說,價值簡直是無法估量。而且,「持久記憶體」這個概念本身就充滿了想像空間,它如何改變傳統的快取和儲存層級設計,進而對AI模型的訓練和推論流程產生顛覆性的影響,光是思考這些技術轉折點就覺得興奮。期待書中能有詳盡的架構圖解,把那些複雜的資料流和記憶體存取路徑畫得清清楚楚,畢竟圖比文字有效率多了。

评分

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讓人眼睛為之一亮,《Intel大師帶你架設AI底層:持久記憶體架構服務實作》,聽起來就充滿了硬核技術的重量感。特別是對於我們這些在台灣這片科技沃土上討生活的工程師來說,要能接觸到「Intel大師」親授的「AI底層」架構實作,簡直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我個人一直覺得,台灣在AI應用層面做得不錯,但要往底層探究,特別是牽扯到記憶體架構這種決定效能的關鍵環節,往往資訊比較零散,不容易找到一本可以從頭帶到尾的實戰手冊。這本書的定位似乎就是要填補這個空缺,它不只是空談理論,而是強調「實作」二字,這對需要快速落地驗證技術的開發者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我猜測,書中應該會深入解析如何將Intel的先進記憶體技術(或許是Optane或是更新的技術)整合進AI服務的後端,讓那些動輒TB、PB級別的資料處理能更有效率地進行。光是想像那個優化後的服務跑起來的順暢度,就讓人充滿期待,這絕對不是那種只會介紹框架表面操作的入門書,而是直指核心、直擊痛點的技術寶典。希望內容可以多一點實際的Code Snippet和性能比較數據,這樣在我們內部推動新架構時,才能更有底氣去說服決策者投資資源。

评分

身為一個混跡業界多年的架構師,我對「大師」兩個字抱持著一種既期待又審慎的態度。因為很多宣稱是「大師」的作品,最終呈現出來的往往只是整理過的官方文件,缺乏實戰中遇到的那些「眉角」。這本書如果真的能展現出Intel內部對於AI底層設計的獨到見解,那就非同小可了。我特別關注的是服務的「持久性」和「可靠性」議題。在AI服務中,模型權重和訓練狀態的持久化是一個隱藏的效能殺手。如果能利用持久記憶體來優化模型的快速載入或中斷點恢復,那將會大大提升模型的迭代速度和服務的韌性。希望作者能夠多談談在極端負載下,該如何設計監控和健康檢查機制,確保底層架構的穩定性。畢竟,再快的速度,如果服務經常崩潰或資料遺失,那都是白搭。此外,針對台灣本土的軟硬體供應鏈環境,書中是否有提供客製化的建議或注意事項?例如在採購或POC階段,需要特別留意哪些規格參數,這些「眉角」往往是書本上看不到的實戰經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