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與一帶一路:中東歐的機遇和挑戰

青年與一帶一路:中東歐的機遇和挑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一帶一路與青年機遇》編委會
图书标签:
  • 青年发展
  • 一带一路
  • 中东欧
  • 中国对外投资
  • 区域合作
  • 地缘政治
  • 文化交流
  • 经济发展
  • 国际关系
  • 机遇与挑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書涵蓋16個中東歐國家,包括阿爾巴尼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克羅地亞、捷克共各國、愛沙尼亞、匈牙利、拉脫維亞、立陶宛、北馬其頓、黑山、波蘭、羅馬尼亞、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共33位當地的青年學者闡述如何看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每篇文章共分五個部分:一、該國的政治體制概述;二、檢視該國的政治走向及社會運動;三、講述年輕人面對凡機遇及挑戰;四、聚焦「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機會及可能遇到的困難;五、如何克服障礙,以及提升年輕人在「倡議」的參與度。

  本書最難能可貴的是,從中東歐自身國家出發的一手資料,去審視「一帶一路倡議」。作為亞洲及歐洲之間重要的連結區,這16個國家過去都曾受過蘇聯的影響,要不是曾為蘇維埃國家,就是東歐集團的衛星國之一;而在蘇聯解體後,都宣佈獨立,大部分已加入歐盟。不過,16個國與國之間的發展差距非常大,有些國家本身仍存在貪污、缺乏法治等問題,因此「16+1」如何有效進行,如何令中國的形象獲得改善,如何令不同國家的年輕人增進了解等,終將是落實「倡議」的關鍵所在。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不同图书的详细简介: 书名:丝绸之路的迷思与现实:当代地缘政治视角下的跨欧亚连接 作者: [此处可以虚构一位资深地缘政治分析家或国际关系学者的名字] 出版社: [此处可以虚构一家知名学术出版社的名称] 出版日期: [此处可以虚构一个近期的年份] --- 内容提要 《丝绸之路的迷思与现实:当代地缘政治视角下的跨欧亚连接》是一部深刻剖析“一带一路”倡议(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在全球地缘政治、经济格局重塑以及区域互动复杂性的权威专著。本书超越了对单一倡议的简单肯定或否定,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批判性的分析框架,以理解这条宏大的跨欧亚连接构想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张力中展开其深远影响。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当前的跨欧亚基础设施建设浪潮,尤其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倡议,并非简单的经济合作项目,而是复杂权力转移、规范重塑和安全博弈的产物。作者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详实的文献梳理以及对多国政策制定者的访谈,力求揭示“丝绸之路”叙事背后的结构性现实及其对沿线国家主权、发展模式选择的微妙影响。 第一部分:历史的回响与现代的重塑 本书的开篇追溯了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概念,探讨了其作为文化交流符号和经济通道的历史遗产如何被当代地缘政治所挪用和重塑。作者批判性地考察了将古老符号嫁接到现代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的战略意图。 古代叙事与当代叙事: 分析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合作共赢”的口号是如何与实际的投资决策、资源分配以及治理模式产生张力的。 基础设施的权力属性: 深入探讨了港口、铁路、能源管道等“硬连通”项目不仅仅是经济资产,更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权力节点”。这些节点如何改变既有的贸易流向、区域影响力中心以及军事投射能力。 标准之争: 考察了技术标准(如5G网络、铁路轨距、能源规格)的互操作性问题,实际上是不同治理模式和技术生态系统竞争的缩影。谁制定标准,谁就掌握了未来经济活动的主导权。 第二部分:关键区域的博弈与内部分化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分析焦点投向了“一带一路”倡议所覆盖的几个关键地理区域,特别是那些地缘政治敏感度高、发展模式迥异的地区,揭示其内部的复杂性与分化。 中亚:地缘政治的十字路口: 分析了中亚五国在不同大国(包括中国、俄罗斯、以及西方力量)影响下的平衡术。重点剖析了能源合作、安全关切与主权维护之间的微妙平衡,以及“债务陷阱”叙事的实际影响。 南亚的战略张力: 聚焦印度洋及其周边的战略竞争。本书详细分析了港口开发、海上通道安全以及陆地跨境基础设施对南亚地区安全架构的冲击,以及该地区国家如何利用多边主义来对冲单一依赖的风险。 欧洲的碎片化反应: 考察了欧盟内部对“一带一路”的不同态度,从东欧和南欧对急需投资的欢迎,到西欧和布鲁塞尔对规范和价值观的担忧。这部分着重分析了“17+1/16+1”合作机制的演变及其在欧盟整体战略中的地位。 第三部分:治理、可持续性与规范性挑战 第三部分超越了单纯的地理分析,转向对“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深层治理、经济可持续性和环境、社会影响的批判性评估。 融资模式的透明度与风险评估: 详细考察了项目融资的结构,包括主权贷款、商业贷款以及特许经营权安排。本书对比了不同金融机构(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与传统多边开发银行)的风险偏好和治理要求,探讨了债务可持续性的现实挑战。 环境与社会治理的悖论: 尽管倡议强调“绿色丝绸之路”,但实际操作中仍面临巨大的环境冲击和社区迁移问题。作者对比了不同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EIA)标准,并分析了“东道国治理能力”在落实高标准环境与劳工规范方面的局限性。 “软联通”的深度: 探讨了在“硬联通”之外,数字互联互通(“数字丝绸之路”)带来的规范性挑战,包括数据主权、网络安全以及信息流动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结论:一个多极化时代的连接范式 本书最后总结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是全球化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一个由地缘经济竞争驱动、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载体的连接范式。它既是全球南方国家寻求替代性发展路径的机遇,也是现有国际秩序面临的结构性挑战。作者呼吁决策者和学者以更细致、更少意识形态偏见的方式来理解和应对这场跨欧亚大陆的深刻变革。 本书特点: 跨学科视角: 结合了国际政治经济学、区域研究、发展研究和安全研究的理论工具。 基于实证: 引用了大量的官方文件、财务报告、卫星图像分析以及当地社区的口述历史。 平衡的批判性: 既承认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的潜在益处,也毫不回避其带来的地缘政治风险和治理困境。 本书是政策制定者、国际关系学者、跨国企业高管以及所有关注全球权力转移和欧亚大陆未来格局的读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读物。

著者信息

主編者簡介

王宸曦


  英國牛津公共政策碩士(2021班)《一帶一路與青年機遇》編委會總編輯

图书目录

前言
 
一    導言   關於中東歐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角色

1    「一帶一路倡議」
2    「中東歐」
3    中東歐國家合作的前景
4    目前的障礙和相關應對建議
 
二    阿爾巴尼亞
1    阿爾巴尼亞政治
2    概觀阿爾巴尼亞年輕人的挑戰和機遇
3    評估「一帶一路」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4    有關改善一帶一路倡議在阿爾巴尼亞落實的提議
 
三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1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政治
2    扼要概觀波黑的未來
3    概觀波黑青年前路的挑戰和機遇
4    「一帶一路倡議」及其為波黑青年帶來的機遇
5    「一帶一路倡議」對波黑的重要性
 
四    保加利亞
1    歷史概觀及其含義
2    保加利亞的政治和經濟趨勢
3    概觀目前擺在保加利亞青年面前的機會
4    「一帶一路」為保加利亞帶來的利益和挑戰 —— 基於與保加利亞人面談的討論
附錄
 
五    克羅地亞
1    政治體制概觀
2    克羅地亞的政治方向
3    克羅地亞年輕人的機會和挑戰
4    克羅地亞與「一帶一路倡議」
5    邁向成功的「一帶一路倡議」
附錄:問卷
 
六    捷克共和國
1    捷克共和國政治結構概觀
2    捷克的政治方向
3    評價目前捷克年輕人面對的機遇和挑戰
4    評價「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5    有關「一帶一路倡議」的建議和替代方案
 
七    愛沙尼亞

1    愛沙尼亞的政治架構
2    愛沙尼亞的政治方向
3    愛沙尼亞年輕人面對的機遇和挑戰
4    「一帶一路倡議」:愛沙尼亞的機遇
5    愛沙尼亞青年與「一帶一路」
 
八    匈牙利
1    匈牙利政治結構概觀
2    未來匈牙利的政治方向:重點關注競逐2018國會選舉政黨的經濟政綱
3    目前匈牙利年輕人面對的挑戰和機遇
4    「一帶一路倡議」為匈牙利帶來的機會和挑戰
5    「一帶一路倡議」與匈牙利年輕人的關聯
 
九    拉脫維亞
1    拉脫維亞政治結構概觀
2    拉脫維亞的政治方向
3    評估目前拉脫維亞青年面對的機遇和挑戰
4    「一帶一路倡議」為拉脫維亞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5    有關「一帶一路倡議」的建議
 
十      立陶宛

1    立陶宛:內政與外交
2    立陶宛的政治前景:選舉和國家項目
3    立陶宛年輕人:機遇和挑戰
4    「一帶一路倡議」在立陶宛
5    「一帶一路倡議」在立陶宛的未來:著眼青年
6    結論
 
十一      北馬其頓
1    北馬其頓政治現狀概觀
2    北馬其頓下一步何去何從?
3    北馬其頓年輕人的機遇
4    「我動,故我在」—— 村上春樹的《1Q 84》
5    「一帶一路倡議」可以如何聚焦未來?
 
十二      黑山
1    黑山的政治架構
2    黑山的政治走向
3    黑山年輕人面對的機遇和挑戰
4    「一帶一路倡議」為年輕人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5    關於「一帶一路倡議」:給黑山青年的若干建議
 
十三      波蘭
1    波蘭政治概觀
2    波蘭政治的現代改革和可見方向
3    目前波蘭年輕人面對的機遇和挑戰
4    「一帶一路倡議」提供的機遇和挑戰
5    「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改善中—波合作:一些建議
 
十四      羅馬尼亞
1    羅馬尼亞政治架構概觀
2    羅馬尼亞的政治方向
3    羅馬尼亞年輕人面對的機遇和挑戰
4    評價「一帶一路倡議」為羅馬尼亞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5    關於「一帶一路倡議」以及提升與中國青年的關係:若干建議
 
十五      塞爾維亞
1    塞爾維亞政治架構概觀
2    國家未來的政治方向
3    塞爾維亞年輕人面對的挑戰和機遇
4    塞爾維亞與「16+1合作」
5    塞爾維亞青年與「一帶一路倡議」
 
十六      斯洛伐克
1    斯洛伐克簡史
2    斯洛伐克政治、經濟和社會改革
3    斯洛伐克年輕人面對的機遇和挑戰
4    「一帶一路倡議」為年輕人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5    向「一帶一路倡議」建言
 
十七      斯洛文尼亞
1    斯洛文尼亞政治結構概觀
2    斯洛文尼亞的政治方向
3    斯洛文尼亞年輕人面對的機遇和挑戰
4    「一帶一路倡議」為斯洛文尼亞帶來的挑戰和解決方案

图书序言

  • ISBN:9789620448454
  • 規格:平裝 / 576頁 / 15.3 x 22 x 2.8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图书试读

前言PREFACE

  「一帶一路倡議」(下稱「倡議」),是一個不同國家、不同世代之間的共同願景,其宏圖覆蓋全球逾半人口。今天的年輕人,既是這個塑造世紀願景之倡議的貢獻者,也將是倡議的受益者。然而,儘管人們對年輕人作為「倡議」一部份的重要性,有共同的認識,但對年輕人參與其中的機會、角色和價值的研究,卻非常缺乏。《青年與一帶一路》的出版,旨在為這重要但未予探索的研究領域,先起個頭,作為後來者的參考。

  本書將檢視中歐和東歐(下稱「中東歐」)地區以及中國與中東歐16國之間的合作(下稱「16+1合作」)的情況。共有33位學者參與本項目,當中有相關國家和地區的本科生、深造生、博士生和博士後等。經過近六個月的辛勤勞動,我們邀請了16個國家的青年代表(每個國家有一至四位不等)分別撰寫本書各章(的英文版),大部份作者均由上述地區的大學、研究院和外交部門推薦。為確保文章的英文水平,我們組織了由來自加拿大、中國內地、丹麥、香港、印度、新加坡、英國和美國共11位大學生組成的《一帶一路與青年機遇》編輯委員會,他們包括:林文慧、王宏曦、William P Campbell、Ujjwal Sharma、Charlie Parker、Goh Shu Li、Rasmus N Hogh、Alexandra Davis、Adrian Lopez,以及負責統合本書內容和風格的趙陶暄。

  本書的第一章,是一篇提供有關中東歐國家在「倡議」中所扮演角色的概括文章,然後在接下來的各章對上述地區16個國家逐 一 展開——每一章都是對一個國家的報告。大多數情況下,每章共分成五個部份。一般而言,第一部份給出某國政治體制的概觀、撮述其現代史進程以及其政治體制的形成過程;第二部份檢視該國的政治走向、分析潛在的改革(如憲政改革),以及其他重要的社會運動;第三部份對目前該國年輕人面對的機遇和挑戰作一評價,並從他們的視角,就國家為成長中的世代做了些什麼、還需做什麼,提出作者的看法;第四部份將聚焦「倡議」本身:討論與「倡議」相關的發展機會和可能遇到的障礙;第五部份將繞過前述障礙,提出替代路徑,以及就如何提升年輕人在「倡議」的參與度,提出建議。

  本書的要旨,是既要知悉眼前的政治現況,又要遠眺未來的政治趨向,預見每個所涉國家的年輕人將面對的機遇和挑戰。我們希望通過33位作者努力的成果,呈現相關地區年輕人的心聲,同時提供一個視窗,讓我們可以洞察中東歐地區未來的領袖。

  正如本前言開首所說,「倡議」是一個不同世代之間的願景,它也是一個代際的運動,可類比為一項投放於全球各地社會的長遠投資。大部份目前規劃、在建的基建項目,其惠益只能在距今20至30年後方可體現。因此,把注意力放在「倡議」最大的受惠群體——年輕人,相當重要。幾乎所有本書作者都建議各國當局必須多提供機會,幚助年輕人提升社會流動性。幾乎每一篇文章都提到,擴大國際合作和交流,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年輕人尚未被挖掘的潛能的方法。就以本書為例,作者們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本身就說明可供年輕人發揮的國際平台其實不多,即使在中東歐地區內部,跨境青年交流活動的量也不多——本書作者中,不少完全不認識鄰國的學生,或完全沒有接觸的對象。這點頗能說明問題,也進一步顯示,建立一個強有力的青年網絡,刻不容緩。

  有見及此,「浙江大學國際戰略與法律研究院」於2017年12月主辦了第一屆「『一帶一路』國際青年論壇」。「論壇」邀得超過100名來自亞洲、非洲、歐洲和北美洲近30個國家的學生出席,其中包括六位本書的作者(分別來自捷克、匈牙利、立陶宛、羅馬尼亞、黑山和斯洛文尼亞)。在兩天會期中,參加者圍繞「倡議」相關的多個課題(包括政治風險、經濟走廊、創新科技、教育、國際法、爭議解決機制、文化交流等),向大會宣讀報告。「論壇」的主要成果之一,是促成《一帶一路青年倡議》(Young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一份鼓勵年輕人多參與「倡議」相關項目的文件)的簽署。受如「論壇」一類交流的價值啟發,無數學生共同表達他們對未來類似活動的支持。

  隨後(2018年12月),第二屆「論壇」在浙江大學舉辦,是次盛會聚焦中東歐國家,本書全體作者和編輯均獲邀出席,向與會者報告各自的研究成果。此外,通過作者的關係,我們也邀得八所中東歐國家的大學和研究院擔任「論壇」的合辦單位,而12所來自中國內地大學的學生代表也列席了「論壇」。活動的分組座談,覆蓋「16+1合作」框架、巴爾幹半島的未來發展,以及科技界和商界的種種機會。 「論壇」也安排了開放座談會,與會者均坦率投入交流,討論「論壇」相關課題,並圍繞「如何提升年輕人合作的成效」,表達自己的想法。

  我們希望本書能成為一個致力連結全球年輕人的、更大規劃的起點,以及成為「青年一帶一路」首批發芽的種子之一。

王宸曦
2019年2月12日於倫敦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一本探討複雜區域關係的著作時,作者的知識背景和研究方法論至關重要。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展現出嚴謹的學術素養,而非僅僅是基於單一媒體報導的觀點彙編。特別是面對「一帶一路」這樣一個高度政治化的倡議,作者若能運用比較政治學或國際關係理論的框架,去系統性地解構中東歐國家決策背後的內在邏輯,那就太棒了。例如,分析這些國家在吸引外資時,其國內的政治派系鬥爭是如何影響最終協議的條款?或者,他們如何利用歐盟的資金機制來對沖與東方夥伴合作帶來的潛在風險?如果書中能提供這類結構性的洞察,而不僅僅是描述事件本身,那麼它就能超越一般時事評論的層次,成為一個值得反覆咀嚼的學術參照物。台灣的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都需要這類紮實的、有理論基礎的分析,來指導我們未來對該區域的互動策略。

评分

這本書的潛在價值,或許正在於它提供了一個「非西方中心」的視角來重新審視當前的全球經濟佈局。對於我們習慣了以華盛頓或布魯塞爾為座標系的讀者來說,從中東歐這些國家自身的角度去觀察,他們如何權衡與北京的關係,同時又不能疏遠傳統的西方夥伴,這種「走鋼索」的藝術,無疑是極具啟發性的。我特別好奇作者在探討「機遇」時,是否著重於技術轉移和創新合作,而非僅是傳統的鐵路和港口建設。因為真正的長期影響力,往往體現在知識和人才的交流上。如果書中能對此有獨到的見解,比如分析特定高科技產業鏈在中東歐的佈局,那無疑會比泛泛而談貿易額增長來得更有深度。這種更深層次的分析,能幫助我們理解,在當前全球供應鏈重組的大趨勢下,區域力量如何透過戰略性的合作夥伴關係,來提升自身的議價能力。

评分

說實話,坊間關於「一帶一路」的論述已經太多了,多數不是過於樂觀地讚揚其基建效益,就是過於悲觀地批判其債務陷阱,這種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視角,老實講,看久了真的會感到審美疲勞。我衷心期盼這本聚焦於中東歐的專著,能夠擺脫這種簡單化的框架,真正深入探討「在地化」的複雜性。舉個例子,書中能否呈現出,在不同的社會主義歷史背景下,不同國家(譬如捷克與塞爾維亞)對於外部資本湧入的接受程度和治理模式上有何顯著差異?這種差異性才是研究的精華所在。從台灣的角度出發,我們更關心的是,當區域經濟整合發生變化時,中小企業如何應對這種結構性調整?書中若能穿插一些對當地法規、勞工環境的實務觀察,而不只是停留在外交層面的高談闊論,那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就會大幅提升。期待它能提供一種更為細膩、更具層次的分析,讓我們看到這些國家在面對全球化浪潮時,是如何運用自身的歷史遺產和政治智慧,來最大化自身利益的。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和主題本身就極具吸引力,尤其對於我們這些長期關注國際局勢的台灣讀者來說,中東歐地區的發展脈絡,以及與「一帶一路」倡議的交織,絕對是近年來地緣政治分析的熱門焦點。光是想像書中可能探討的,例如波蘭在歐盟內部角色轉變對區域經濟的連帶效應,或是匈牙利與中國在基礎建設投資上的微妙平衡,就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們這邊的媒體對於這塊區域的報導,常常聚焦於它如何在中美歐三方角力中尋求自身的戰略定位,而這本書如果能深入剖析具體的「機遇」——可能是產業鏈重組帶來的供應鏈轉移,或是文化交流層面上的實質進展——那絕對是極有價值的參考。當然,伴隨機遇而來的「挑戰」更是關鍵,我特別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細緻地描繪出這些國家在主權維護、經濟依賴性,乃至於社會內部價值觀衝突等方面的具體案例。畢竟,理解這些複雜的內在矛盾,遠比單純羅列政策合作來得深刻。總體來說,這本書從宏觀的戰略層面切入,輔以微觀的國別實例,對於建構我們對當前國際經濟秩序變動的全面認知,應當能提供一個非常紮實的視角。

评分

總體而言,這本書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它能否將中東歐地區看似分散的、由不同歷史路徑塑造的國家群體,成功地整合成一個具有共同戰略選擇空間的分析單元。我期望看到的「挑戰」,不只是外部壓力,更應聚焦於這些國家內部在民主治理、法治獨立性以及能源轉型等面向所面臨的結構性難題,而這些難題又如何被外部的戰略機遇所放大或緩解。如果作者能夠提供豐富的田野調查細節,讓讀者彷彿親臨現場,感受到當地人對這些巨變的複雜情緒——既有渴望發展的興奮,也有對外部干預的警惕——那麼這本書的感染力將會非常強大。它不應該只是一本冰冷的報告,而應當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新興地緣經濟板塊下,小國如何掙扎著尋求生存與發展的智慧。這樣的著作,對我們在島嶼上思考自身的國際定位,絕對有著不可替代的啟發意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