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局,由誰決定?你不能不知道的《美國秩序》與《中華秩序》!(共二冊,不分售)

世界大局,由誰決定?你不能不知道的《美國秩序》與《中華秩序》!(共二冊,不分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飛凌
图书标签:
  • 国际关系
  • 地缘政治
  • 美国
  • 中国
  • 世界秩序
  • 历史
  • 政治
  • 战略
  • 冷战
  • 文明冲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美衝突所揭示的未來方向,是奴役之路還是自由之路?

擁抱美國秩序輸出的自由,卻不清楚自由的本質?
深入川普主義,分析美國政治的核心精神!

拒絕中華秩序強加的奴役,卻難以擺脫大一統的幽魂?
解構秦漢政體,批判中華帝國的內在邏輯!

中美衝突呈現的秩序之爭,源自本質迥異的價值觀
身處兩強爭霸的風口浪尖,台灣人是否看清自己的選擇?

  ====================

  今天,中國試圖藉由解決台灣問題,正面挑戰美國為首的世界秩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面對中國的威脅,台灣人在中美之間如何選邊站,已經不是問題。問題是,台灣人如何理解中美衝突的根源,其實在於兩種本質迥異的秩序矛盾?

  那麼,為什麼許多台灣人明明排斥中國,卻又難以擺脫歷史傳統的束縛,總是對中華秩序的集權效率抱持親切感呢?另一方面,台灣人肯定美國的自由民主,但在面對美國秩序的基督教保守價值時,卻又帶著莫名的排斥感?要思考上述矛盾,便有必要深入探究中華與美國秩序的本質。

  ◆「中華秩序」的本質,其實是由上而下統治、以專制奴役為核心的「秦漢政體」:

  知名學者王飛凌深入探究中國歷史,指出當代中國的政治決策,仍然不脫兩千年前由秦始皇構建、追求大一統的「天下體系」。為了實現此理想,統治者必須透過專制威權,打造精密且高效率的國家機器,也導致人民成為習慣奴役的「順民」。

  ◆「美國秩序」的本質,體現於自下而上治理、捍衛自由的「保守價值」:

  許多美國人相信,美國之所以特別,在於人民普遍擁有堅定的基督教信仰與道德,不只能夠自我治理,更有著捍衛自由民主的天然使命。這不只是美國秩序的核心精神,也是政治素人川普能夠迅速崛起、獲得眾多支持者的社會基礎。

  因此,「中華秩序」與「美國秩序」間的矛盾,有著深植於歷史傳統與人民性格的本質差異。這凸顯了中美衝突不只是權力鬥爭,更帶著內在的文化衝突性質。這是位於中美兩強夾縫間的小國台灣,不能不思考的課題。

  =======================

  █全二冊內容介紹:

  《中華秩序:中原、世界帝國,與中國力量的本質》

  為什麼「中華秩序」強大又脆弱?
  為什麼中華人民共和國,或許叫「秦漢人民共和國」才更恰當?


  本書引領讀者回到西元前三世紀的秦漢時期,通過重新解讀從秦漢帝國到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長達幾千年的歷史,根本性地展示「中國是什麼」,以及「崛起的中國代表著什麼」。

  本書的第一部分,著重分析「中華秩序」(The China Order),亦即中華世界帝國的政治秩序,是一種威權主義、甚至往往是極權主義的世界政治秩序;它的基礎是用儒家粉飾其表的法家帝國政體,也即是「秦漢政體」(Qin-Han Polity)。此政體必然要以「中華秩序」作為其天命(Mandate of Heaven),來證明和捍衛自己,去統一、規範、統治整個已知世界(也就是「天下」)。

  本書的第二部分,進而分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秩序」的關係。延續「秦漢政體」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自建政以來的各種政治運動、文化革命、改革開放,及其伴隨著的各種官方敘事,持續彰顯出它被「中華秩序」的內在邏輯和使命所支配的歷史。因此,伴隨著它的富強,陰魂不散的「中華秩序」意識形態也隨之復甦,也代表著現今以美國為首的世界秩序,即將受到全面的挑戰。

  中華秩序的歷史表現是好的嗎?本書從政治治理、社會經濟發展、科技進步、文化和社會,以及人民生活水準各個方面加以評價。他的答案是:對皇帝、官僚體系和黨國體系的統治精英而言,中華秩序極有吸引力,甚至令他們有如吸食鴉片般上癮;也建立了一種似乎不可動搖的合法性。在兩千多年裡,它已被世界最大的人群(中國人)深深內化為某種信條:中華秩序不僅可行,而且優越。

  =======================

  《美國秩序:保守主義華人眼中的川普主義》

  重申基督教立國精神、堅守有限政府、用常識治國──
  關於川普主義與美國秩序的深層思考和深入反思!


  什麼是川普主義?川普主義為什麼重要,讓我們必須對其加以理解?更精確地問,川普主義和美國秩序之間的關係何在?

  本書邀請來自中國及海外的華人保守主義學者專家,從政治、經濟、媒體、宗教、歷史與文化等領域,針對川普主義的成因、內涵、發展與未來,提供全面的詮釋、分析與評論。

  書中各篇除了檢視川普其人及其執政理念與政策,也為美國的保守主義政治傳統、社會中價值觀念的變遷、全球化下的帝國困境、基督教福音派的興起與影響、媒體第四權的權力擴張、中美貿易戰等主題,提供了多元的觀察與思考脈絡。

  二○二○年的總統大選或許只是四年一次的選舉,但以美國自二○一六年以來、一路引爆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紛爭為具體脈絡來看,川普主義的形成絕非歷史的突變,而是象徵美國迎來了重大社會變革的開始。

  本書的作者群視川普主義為打破現有格局、帶動美國社會變革的新活水,美國人對川普主義的回應也因此變得意義非凡:他們實際上在回答的,正是政治學家杭亭頓所提出的「身為美國人,我們是誰」這一終極問題。
《世界大局,由誰決定?你不能不知道的《美國秩序》與《中華秩序》!》內容簡介(不含書籍內容) 引言:時代轉折點上的世界格局重塑 我們正處於一個歷史性的交匯點上。過去數十年由美國主導的全球秩序,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與挑戰。與此同時,中國的崛起已成為重塑國際體系的關鍵力量。這兩股力量的競逐與共存,不僅決定了全球經濟的走向、科技競爭的格局,更深刻影響著地緣政治的穩定性與意識形態的未來。理解這場宏大的結構性轉變,已不再是專業人士的專利,而是每一個關心未來世界走向的公民必須掌握的核心知識。 這套兩冊套書,旨在提供一個全面、深入且細緻的分析框架,幫助讀者剖析當前世界大局的底層邏輯與運行機制,理解「誰在制定規則」以及「規則將如何演變」的關鍵議題。 --- 第一部:舊秩序的基石與裂痕——深入剖析「美國秩序」(The American Order) 美國秩序,並非一個靜態的結構,而是過去七十年來,以美國的軍事霸權、經濟制度設計(如布雷頓森林體系、WTO的前身)、價值觀輸出(自由民主體制)以及文化影響力為核心所建構起來的全球治理體系。它以其開放性、規則導向性與強大的制度韌性,支撐了冷戰後的「單極時刻」。 本卷將從以下幾個維度,細緻梳理「美國秩序」的內在結構、歷史脈絡及其面臨的內外部壓力: 一、 秩序的歷史基因與制度設計: 戰後體系的遺產: 詳細考察二戰後美國如何主導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WB)及後來的關貿總協定(GATT)/世界貿易組織(WTO)的過程,分析這些制度如何有效地將美國的國家利益嵌入全球體系,形成一種看似普世的規則。 安全保障體系的支柱: 探討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及亞太地區的安全同盟體系(如美日安保條約、美韓同盟)的運作邏輯,分析美國在全球戰略地理上的軍事部署,及其在維持區域穩定(或製造衝突)中的雙重角色。 美元霸權的運行機制: 深入解析石油美元體系、美國國債市場在全球金融中的核心地位,以及這種金融結構對全球資本流動與危機傳導的影響力。 二、 內部分歧與秩序的自我侵蝕: 任何長久的秩序都面臨內部張力的考驗。本部分將著重分析當前美國秩序面臨的內部挑戰: 社會撕裂與政治極化: 探討美國國內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文化戰爭以及政治極化現象,如何削弱了政府的決策一致性與對外承諾的可信度。 基礎設施的衰退與「修復中斷」: 分析美國在關鍵基礎設施、教育體系和產業鏈自主性上面臨的結構性挑戰,以及「去全球化」思潮在美國國內的興起。 制度疲勞與全球信譽的考驗: 檢視近年來美國在氣候變遷協議、國際條約遵守等問題上的立場反覆,對其領導地位所造成的信譽損耗。 三、 外部的質疑與結構的重組壓力: 「美國秩序」的穩定性也受到新興力量的挑戰,以及既有盟友關係的微妙變化: 「美國例外論」的邊緣化: 考察傳統盟友在面對全球挑戰時,越來越傾向於「戰略自主」,而非完全追隨美國路線的趨勢。 全球治理真空的出現: 在美國對特定全球議題(如公共衛生、網絡安全)投入減少或態度轉變時,所暴露出的治理缺口如何被其他行動者填補。 --- 第二部:挑戰者的崛起與規則的再定義——聚焦「中華秩序」(The Chinese Order)的形塑 隨著中國經濟體量的攀升與技術實力的增長,一個以自身發展模式、價值觀體系和區域影響力為核心的「中華秩序」正在逐步形成與擴展。這不是對現有秩序的簡單替代,而是一種在特定領域內提供替代性選擇與發展路徑的系統性嘗試。 本卷將從多維度、多層次上,剖析「中華秩序」的內涵、發展路徑及其對全球體系的影響: 一、 秩序的核心邏輯與內在優勢: 發展模式的吸引力: 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高速發展、消除絕對貧困方面的成功經驗,如何對發展中國家形成一種不同於西方自由市場模式的治理選項。 不干涉內政原則的重申: 考察中國在國際關係中強調主權平等、不干涉內政的立場,如何與西方主導的「基於價值觀的外交」形成對比,並在特定區域獲得共鳴。 制度性創新與平臺建設: 詳盡介紹中國主導設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NDB)等新型多邊金融機構的運作模式及其對現有體系的補充與制衡作用。 二、 基礎設施與地緣經濟的連接: 「中華秩序」的擴張主要體現在全球範圍內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上: 「一帶一路」倡議的實踐與挑戰: 不僅僅是鐵路和港口建設,更深入探討「一帶一路」在標準制定、數字經濟合作、綠色發展轉型等方面的深層戰略意圖與面臨的債務、環境風險等問題。 區域經濟整合的深化: 分析中國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等區域自貿區中的核心作用,及其對亞太供應鏈的重塑力。 技術標準的競爭: 考察在5G、人工智能、數據治理等前沿科技領域,中國推動建立新標準的努力,及其對未來全球技術生態的潛在影響。 三、 文化影響力與軟實力投射: 話語權的爭奪: 分析中國在國際輿論場域中,如何透過媒體、智庫、國際組織平台,推動對自身發展道路的正面敘事,並反駁西方話語中的負面定性。 全球南方國家的連結: 考察中國如何通過中非合作論壇、中拉論壇等機制,鞏固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夥伴關係,並在聯合國等全球治理場合中形成共同立場。 --- 第三部:雙重秩序的競逐與全球治理的未來(共存、競爭或衝突?) 兩大秩序的共存,並非零和博弈,而是引發了一系列複雜的互動模式,這些模式將決定未來幾十年的世界走向。 範式衝突與規則爭奪: 分析在人權、網絡主權、貿易補貼等核心議題上,兩大秩序之間的價值觀與實質利益的摩擦點。 「去風險化」與供應鏈重組: 考察在美國主導的「友岸外包」與中國推動的「內循環加強」趨勢下,全球產業鏈如何進行痛苦的調整與再平衡。 氣候變遷與全球公共產品的供給: 探討在全球性危機面前,兩個體系如何協調合作,以及這種合作的邊界和限制在哪裡。 穩定與失序的邊界: 最終,書籍將探討在「美國秩序」的維護者角色與「中華秩序」的建設者角色相互疊加下,國際社會如何尋求新的動態平衡點,以及潛在的系統性風險所在。 這套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的分析工具,不再僅僅停留在新聞報導的表象,而是深入結構、理解邏輯,從而把握住「世界大局」真正由誰在決定,以及未來我們將走向何方。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飛凌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現任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納恩國際事務學院教授,為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CFR)成員。曾任教美國軍事學院(西點軍校)和美國空軍學院。在中國、法國、義大利、韓國、日本、澳門、新加坡、台灣等地的十餘所大學擔任過兼職、榮譽或客座教授/研究員。主要研究國際關係、政治經濟學和中美關係。

  已出版之中英文著作七種(含合編兩種),包括《中國的戶口制度》(美國史丹福大學出版社2005年)。另發表中英文文章數十篇,部分已被譯為法、義、韓、日文發表。曾在多家國際媒體受到採訪,包括Al Jazeera, AP, BBC, CNN, The Financial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王建勳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政治學博士,現為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英美憲政史,憲法理論,政治哲學。著有《馴化利維坦》、《用野心對抗野心》等。

高全喜

  中國社科院哲學博士,曾任北航高研院院長,現為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講席教授。研究方向為法理學、政治哲學和憲政理論,憲法學等。著有《憲政時刻》、《何種政治?誰之現代性?》、《休謨的政治哲學》等。

劉軍寧

  北京大學政治學博士,現為中國文化部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哈佛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訪問學者,是當代中國最早研究英美保守主義的獨立學者和領軍人物。著有《共和・民主・憲政──自由主義思想研究》、《民主教程》、《權力現象》、《保守主義》等。

劉業進

  北京師範大學管理學博士,現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制度經濟學、演化經濟學、公共政策。著有《分工、交易和經濟秩序》、《經濟演化:探索一般演化範式》。

劉澎

  北京普世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以及美國埃默里大學和楊百翰大學法律與宗教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為著名的美國宗教、政教關係及宗教與法律問題專家。著有《當代美國宗教》、《宗教與美國市民社會》、《國家・宗教・法律》等。

蕭三匝

  獨立研究學者、資深媒體人。曾任北京影響力智庫特約研究員、《中國企業家》雜誌助理總編。長期研究政治哲學、中西思想、神學。著有《左右為難:中國當代思潮訪談錄》、《站在刺蝟這一邊》、《民國遺脈》等。

蕭瀚

  北京大學法學碩士,現為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曾任職於茅于軾所創辦的天則經濟研究所,並擔任《財經》雜誌社法律顧問。

叢日雲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方政治思想史與政治學理論。著有《西方政治文化傳統》、《當代世界的民主化浪潮》、《在上帝與凱撒之間──基督教二元政治觀與近代自由主義》。

图书目录

《中華秩序:中原、世界帝國與中國力量的本質》

中文版序言
英文版銘謝
引言

第一章|中原與中華:淵源與基礎
中華與中原:不僅僅是語義學問題
作為一個世界的中華:生態地理塑造心智
中國人與中華多民族
歷史與中華歷史記錄
初起:先秦的中華世界
戰國時代的輝煌與和平

第二章|秦漢政體與中華世界帝國
威權主義和極權主義
秦政體:中華極權主義
秦「天下」:一個世界帝國秩序
秦漢政體與中華秩序
儒家和法家的聚合
中華秩序的鞏固和擴展
中華秩序的復興與東西方大分野
中華秩序的演變和昇華
從第二次大分立到終極型中華秩序
滿清世界帝國

第三章|被遺棄的宋代大轉折
宋朝:一個非同尋常的秦漢式帝國
宋代的中華世界
澶淵體系:歐亞大陸東部的新世界秩序
澶淵之盟:西發里亞和約的中華版
中國人心目中的澶淵體系
輝煌的宋代:澶淵體系下的中華世界
宋代:中華古典文明的頂峰

第四章|評議中華秩序
中華秩序的主要特徵
中華秩序與西發里亞體系之比較
完美而昂貴的專制統治
不相兼容與長期停滯
致命的西西弗斯與無盡的煉獄
壟斷導致停滯

第五章|百年國恥與進步世紀
中華秩序的衰敗與消隱
西化成為生存之道
滿清帝國不同尋常的崩潰
中華民國:機遇、成就與失望
重新評估晚清與民國時代

第六章|大躍退與新崛起
民國政治:頑固但轉型中的威權主義
中國共產黨的興起
毛澤東與「民命」
槍桿子、詭術與諾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新秦漢政權
後毛時代:中共秦漢式政體的改變和延續
次優化經濟與富國強軍

第七章|天下與西發里亞之間的中華博弈
天下使命
毛澤東的新中華秩序世界戰爭
為敵所救而且致富
對外開放與韜光養晦
中國夢:中華復興與全球治理

結語|可能的未來
引用文獻與著述

《美國秩序:保守主義華人眼中的川普主義》

後現代主義價值革命與川普的保守主義
/叢日雲(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川普主義的形成
/高全喜(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講席教授)
文化戰爭、保守主義與西方文明的未來
/王建勳(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川普主義與美國保守主義的興起
/王建勳(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政治泥石流中的共和國抵住:從格拉古兄弟到川普
/蕭瀚(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川普與福音派
/劉澎(北京普世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
川普與正統保守主義的回歸
/劉業進(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
理解川普主義:透過媒體鏡像看美國的衝突和現實
/許凱(《國際金融報》副總編輯)
川普主義與中國未來
/蕭三匝(獨立研究學者)
從大選看美國秩序的根基
/劉軍寧(中國文化部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
附錄:「川普主義」釋義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8654365
  • 規格:平裝 / 752頁 / 15 x 23 x 5.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總體而言,光是這個宏大的主題設定,就足以讓所有關心國際局勢的台灣讀者感到振奮。我們生活在美中兩大力量交匯的「震央」,我們的未來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兩個「秩序」的消長與互動模式。這類書籍的價值,不在於它是否給出一個簡單的答案——因為世界局勢從來就沒有簡單的答案——而在於它能否提供一套嚴謹、清晰、有力的分析工具,讓我們能夠自行建構對現實的理解。我希望作者在行文風格上能保持一種知識分子的銳氣,既能掌握複雜的國際政治學理論,又能用足夠生動的語言來闡述那些看似遙遠的宏觀概念。如果這套書真的能成功地將「美國秩序」與「中華秩序」的複雜性解構並對比,那麼它無疑將會成為未來幾年內,台灣社會討論國際戰略時,一個繞不開的參照基準點。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就夠引人注目了,「世界大局,由誰決定?」這個問題簡直是直指核心,尤其是在這個國際局勢變動如此劇烈的時代,每個關心台灣未來的讀者大概都會想一探究竟吧。光是看到副標題,把「美國秩序」和「中華秩序」並列比較,就讓人立刻意識到,這不是一本空泛的國際關係理論探討,而是非常具體地將當代世界的兩股主要力量拉出來攤在陽光下檢視。我特別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這兩套不同價值觀、不同治理模式的體系,它們是如何在歷史長河中建立起來,又各自在哪些領域展現出主導性。對於我們身處的地理位置來說,理解這兩種秩序的內在邏輯、它們的優勢與限制,以及它們未來可能產生的碰撞點,絕對是形塑自身戰略思維的關鍵。我預期這套書(雖然是兩冊合售,但內容想必是緊密相連的)會提供一套有別於傳統媒體碎片化報導的宏觀視角,幫助讀者建立一套更紮實的分析框架,去判讀那些每天都在發生的國際新聞事件背後的深層結構性因素。這不只是一本讀來消遣的書籍,更像是一份迫切需要的「世界地圖解讀指南」。

评分

至於「中華秩序」的論述部分,我個人是抱持著極高的好奇心與審慎的態度。這畢竟是一個正在崛起、但其核心理念與西方主流敘事有顯著差異的體系。我希望作者能夠拋開過多的政治標籤與意識形態的預設立場,純粹地從歷史脈絡、地緣政治需求以及社會治理模式的角度,去剖析這套秩序是如何建構其自身的吸引力與影響力範圍的。它是否著重於經濟互賴、主權至上,還是發展模式的輸出?更重要的是,作者如何界定「中華秩序」與「美國秩序」之間是否存在著一種必然的零和博弈關係,還是在某些領域存在著可以共存甚至互補的可能性?對於台灣的讀者而言,理解對岸的體系邏輯至關重要,但這種理解必須是基於事實的、去魅化的分析,而非基於恐懼的臆測。我希望這部分內容能夠提供足夠的深度和平衡性,讓讀者能夠清晰地辨識出這套秩序的「操作手冊」究竟是寫了什麼。

评分

從書名的結構來看,我猜測作者在處理「美國秩序」的部分,應該不會只停留在華盛頓的政治角力或軍事部署上,而是會深入探討以自由市場經濟、民主價值觀和國際聯盟體系為核心的那套自二戰後逐漸定型的全球治理模式的內在張力。畢竟,任何一個強權的秩序都不是鐵板一塊,它必然存在著自我矛盾、被內部力量侵蝕,以及面對外部挑戰時的應對失據。我比較期待看到的是,作者如何細膩地描繪這套秩序在當前面臨的「合法性危機」與「執行力衰退」的具體表現。例如,在供應鏈重組、氣候變遷治理或跨國意識形態競爭中,美國主導的框架顯現出哪些力不從心的跡象?這套秩序的「溢出效應」在不同地區是如何被感知和應對的?如果能提供一些深入的案例分析,而不是僅僅羅列政策口號,那麼這套書的價值就會大大提升。畢竟,理解一個體系的運作模式,最好的方式就是觀察它在壓力下的表現,而不是它宣稱的理想狀態。

评分

這套書既然是「共二冊,不分售」,我推測兩冊之間必然有著高度的對照和辯證關係。我猜想,第一冊或許著重於對這兩種秩序的「基礎建設」(建構歷史、核心價值、運行機制),而第二冊則可能聚焦於「當代競逐與未來推演」。如果真是如此,那麼第二冊的精彩程度就非常值得期待了,因為這涉及到兩套體系在亞洲這個關鍵戰略場域的直接互動與角力。例如,在科技標準的制定上、在區域經濟組織的影響力上,或者在對抗全球性非傳統安全威脅上的合作與競爭。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預測這兩種秩序在未來十年甚至更長遠的時間軸上,誰將擁有更大的「規範制定權」和「資源調配權」。這種預測若能建立在對兩大體系核心弱點的精準拿捏之上,那這套書便不僅是學術論著,更是一部極具現實指導意義的戰略參考書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