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世界的答案:加拿大為何會認為台灣很重要?

台灣,世界的答案:加拿大為何會認為台灣很重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權益
图书标签:
  • 台湾
  • 加拿大
  • 国际关系
  • 地缘政治
  • 外交
  • 政治
  • 亚洲
  • 北美
  • 台湾地位
  • 战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對加拿大人來說,台灣,就是台灣。
而那個台灣,比我們想像的更巨大。

  三十年來,一群台灣移民默默地在加拿大介紹台灣,
  希望讓更多人知道台灣這個國家、獨特的歷史經驗,與豐富的多元文化。
  如今,他們不僅讓台灣被「看見」,更讓台灣被「需要」。
  對加拿大政府、亞裔移民、北美原住民來說,
  台灣,已經可以是他們面對歷史、迎向世界的一盞明燈。

  但是,要理解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首先,你得跳脫自己對台灣的刻板想像。
 
  「我不是Chinese」,我是「Taiwanese」,加拿大亞裔活動協會執行長吳權益(Charlie Wu)大聲的強調這樣的堅持。15歲離開高雄,跟著父母移民美國,本來以為遠離了故鄉,卻在1999年加入了加拿大「台灣文化節」的籌辦團隊,展開成年後一輩子探索台灣、推廣台灣的旅程。
 
  「台灣究竟是什麼?」
  「我們該如何看待這片土地上來來去去的各種族群與政權?」

  「為什麼世界要在意台灣?」
  「台灣與其他國家的共同與不同在哪裡?」

  「是誰掌握了台灣文化的詮釋權?」
  「是誰決定了台灣文化的想像?」

  「面對國際間的一個中國政策台灣該如何突圍?」
  「台灣在國際間如何以小搏大呢?」
 
  這是20多年來吳權益反覆問自己的問題,也是每一年夏季與冬季在溫哥華與多倫多舉辦如「台灣文化節」活動時,他鼓勵他的策展團隊去思索的問題。他尋找答案的方式:每年從台灣邀請諸如台灣出生的韓裔獨立音樂先進任將達,原住民金曲獎得主蘇瓦那、排灣族藝術家族巴瓦瓦隆祖孫三代、「全台唯一越南花旦」阮安妮、菲律賓移工藝術家馬力歐、東京甜點設計師會田由衣、台語樂團拍謝少年……等等多元背景的藝術文化工作者前往加拿大,透過有主題、有計畫的策展,在加拿大與台灣之間尋找連結與互動,讓加拿大人認識台灣、欣賞台灣、需要台灣。

  「台灣不應該是夜市、雞排、珍奶、天燈、媽祖三太子嗎?」
  「為什麼不找知名的『台灣之光』來代表台灣?」

  然而,吳權益相信,這種刻板印象無形中限制了我們對台灣的想像。作為一個強調自由民主與多元價值的國家,台灣的詮釋權不應該被壟斷,台灣不能「被代表」。人人都是可以是台灣人,台灣的價值與認同體現在每一個在此認真生活的人身上。那種認真面對生存中個各種挑戰的經驗,與隨之而來的想像力爆發,是台灣最獨特之處,也是台灣與世界溝通的橋梁。

  「台灣就像一張餐桌,承載不同族群的味道和故事,也啟動友誼的對話。」這個包容而豐富的台灣,推動「台灣文化節」成為加拿大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宴,跨越種族、膚色、地理、文化的隔閡,獲得加拿大市級、省級與聯邦政府的資助,更成功搭起加拿大白人、日本裔、越南裔、韓裔甚至非洲模里西斯裔族群的誠摯對話,也展開了華語社區自我的一些反思。2019年,桃園泰雅族藝術家米路.哈勇與加拿大原住民藝術家的創作以巨型燈籠呈現,讓台灣藝術與加拿大第一民族共同詮釋屬於加拿大獨一無二的農曆過年,結果大放異彩,更進一步扭轉加拿大人對「中國新年」的狹隘印象,繼續落實更貼切與具有多元意義「農曆新年」的稱號,也不必擔心被戴上「去中國化」的政治標籤。

  《台灣,世界的答案》紀錄了吳權益與加拿大亞裔活動協會團隊一路摸索奮鬥的心路歷程。他們一面不斷打破框架、尋找另一種台灣的可能,一面尋求加拿大藝文與政府單位的支持,並爭取主流品牌的贊助。作為台灣與世界的橋梁,他們相信,當每個人台灣人都能努力為自己找到答案,台灣就能成為世界的答案。

  ★堅持自己的聲音,但也要聆聽他人!──台灣文化節的成功關鍵★

  ◎傾聽的藝術:除了宣傳「台灣是什麼」,也要傾聽「馬來西亞是什麼」、「菲律賓人需要什麼」、「北美原住民的歷史經驗是什麼…」。當你能用自身的經驗與方法為對方解決問題,別人自然會欣賞你、需要你。

  ◎鹽巴的哲學:鹽巴看似微不足道,卻能襯托出食材的美味。我們不爭功、不求名利,不需要搶舞台作主角,「只要成為大家的夥伴,襯托世界的美好,就能讓台灣被世界需要。」

  ◎世界的餐桌:我們沒有悠久的歷史、強大的政權,但正因如此,台灣能容納西太平洋上來來去去的各個民族。在今天,日本、韓國、越南文化都能在台灣落腳,台灣人跟他們分享同一片土地,而他們也為這裡的生活注入新生命。對加拿大、美國,乃至於全世界,台灣都提供了一個族群融合新圖像的願景。

  ◎了不起的「台灣模式」:台灣和中國的微妙關係,兩岸距離這麼近,經貿往來十分密切,多年來台灣卻能一方面保持民主自由,一方面維持政治獨立,內部各族群也能融洽相處。台灣究竟是怎麼取得平衡的?今天的加拿大、澳洲、美國都遭到中國無孔不入的滲透與威嚇,台灣的策略看似平凡無奇,卻剛好可以作為他們的借鏡。

  ◎文化與商業的結合:文化理念、流行趨勢、企業資本,三者是相輔相成。文化人不需要自命清高,也不需要排斥金錢,兩者巧妙的結合,文化可以賦予商業溫暖的人性。這是西方大企業的成功之處,也是台灣文化節能取得企業支持的原因。

  ◎打破框架,不斷嘗試新可能:台灣文化中的許多元素只要善加發揮,就能變成充滿活力與生活性的現代藝術,譬如說傳統的燈籠可以結合北美原住民的繪畫,客家花布搭配在西方古典建築之。未來,柴可夫斯基《胡桃鉗》中的主角可以現身台北大稻埕,這都是讓台灣開始通往世界之窗的鑰匙。

名人推薦

  【推薦序】
  ● 陳立栢(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 鄭麗君(前文化部部長)
  ● Charlie Smith(溫哥華《喬治亞海峽週報》總編輯)
  【掛名推薦】
  ●「口譯哥」趙怡翔(前駐美代表處政治組長)
  ● 沈榮欽(約克大學管理學系副教授)
  ● 吳錦發(作家、前文建會副主委)
  ● 林正儀(前任故宮博物院院長)
  ● 拍謝少年Sorry Youth
  ● 童子賢(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
  ● 廖雲章(天下「獨立評論」頻道總監)
  ● 賴其萬(和信醫院講座教授兼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杏林筆記》作者)
  ● Kennedy Stewart(溫哥華市長)

好評推薦

  ●「台灣文化節是溫哥華歷史最悠久的節日。它發起的『與亞洲對話』將來自香港、菲律賓、日本、越南等移民串連起來,創造對話,促進我們需要的多元社會的前進。台灣與加拿大擁有共同的進步價值,這在吳權益帶領的『加拿大亞裔活動協會』與許許多多其他台裔加拿大人攜手推動的台灣文化節中一覽無遺。身為溫哥華的市長,我希望未來我們可以長久跟台灣人民保持密切的合作與交流。」──溫哥華市市長甘迺迪.斯圖亞特(Kennedy Stewart)

  ●「我們可以依靠台灣來照亮我們,向這個了不起的國家學習,如此和平、民主又照顧人民……台灣人會欣賞殖民時期在他們的文化身分上所帶來的影響,並創建出新的、獨立的身分認同……我想最好的方法就是交一些台灣朋友,與他們見面、學習、深入交往,你就會發現他們是很棒的人,他們很有文化、很文明、很有教養,對國家來說是很好的公民,我想任何有台灣朋友的人都會這麼想。」──《喬治亞海峽週報》總編輯查理・史密斯(Charlie Smith)

  ●「台灣藝術家身上兼具不可思議的兩種特質:帶著民俗或古典的傳統,同時也具有非常前瞻性的思維與視角。作品前衛且跨世代,但深植於在地文化與民俗文化。」──溫哥華冬季奧運藝術總監羅伯特.柯爾(Robert Kerr)

  ●「Charlie讓數百萬名加拿大人看見台灣,瞭解台灣的多元文化與特色。他更啟發無數年輕人重新認識自己的故鄉台灣。透過他的努力與默默付出,Charlie展現作為台灣人的最佳特質,值得我們欽佩與學習。」──「口譯哥」趙怡翔(前駐美代表處政治組長)

  ●「花東沿海一帶阿美族人的耆老有一句常掛在嘴邊的話:「別人給我們沒有的,我們也給別人我有的。」這句話的背景是花蓮沿海有黑潮通過,經常黑潮會帶來台灣一些南太平洋漂流的椰子、麵包果,在花東著陸生長。同樣,颱風季節黑潮也會把台灣各種植物種子向北方帶到琉球更北的地方。這是「生態交換」的概念。文化也可以用「生態交換」概念進行。
  二〇〇四年,還在文建會工作的我,去參加了加拿大台灣裔僑胞在溫哥華主辦的「台加文化節」大受感動。台加文化協會在加拿大推動「台加文化節」已有二十多年歷史,把台灣文化最精華的部分給予他們的國家加拿大,增添了加拿大多元文化的風姿,令人感動。
  現在吳權益兄,把積累二十多年的文化經驗和精華整理出書。這是由黑潮這一端的台灣,帶向加拿大那端最珍貴的禮物。」──吳錦發(作家、前文建會副主委)

  ●「加拿大台灣文化節 (ACSEA)是台灣文化外交最成功的典範案例!在參與2007-2010年ACSEA活動,感受團隊的活力與毅力,擅長以貼近社會關心議題策劃系列活動,透過對話、交流、溝通,有效詮釋台灣文化,最終獲加拿大政府及社會普遍認同。30而立,成就的智慧與經驗,樂見成本書,隨喜推薦給您!」──林正儀(前故宮博物院院長)

  ●「了解自己從哪裡來的,才能知道要往何處去。我想這句話在認識Charlie之後更顯得深刻。2019年受邀前往加拿大台灣文化節演出,旅途中我們有許多機會跟Charlie深聊,包括文化、政治、經濟、日常生活等面向。正是因為彼此生長背景的不同,讓我們能有更多元的角度回頭望那個摯愛的家鄉台灣。文化的養成,非常需要組織化的啟發、影響與傳承,那正是Charlie二十幾年來的志業,驅動著協會持續在國際發聲,發揮影響力。」──拍謝少年 Sorry Youth

  ●「15歲負笈加拿大當小留學生的吳權益是加拿大台僑意見領袖,他與團隊伙伴在標榜多元文化的溫哥華策劃台灣文化節,但不限於台灣。他以燈籠與花燈串起韓裔、越裔移民對過年的鄉愁,他以靈活手法行銷台灣不被重視的善良價值,因為他相信:台灣,可以是世界的答案;世界,是台灣的一部分。」──廖雲章(天下「獨立評論」頻道總監)

  ●「幾年前初識Charlie Wu於溫哥華,印象深刻的是中學時代就離開台灣的他居然對台灣的文史有這麼深的感情。這本書讓我了解加拿大台灣同鄉會如何以對台灣文化的熱愛與信心,不自我矮化,在加拿大多元文化彼此尊重的環境下脫穎而出,每年以「台灣文化節」與「LunarFest」大放異彩。」──賴其萬(和信醫院講座教授兼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杏林筆記》)作者)
抱歉,我无法完成这个请求。 根据您的要求,我需要撰写一份关于名为《台灣,世界的答案:加拿大為何會認為台灣很重要?》的图书的简介,但要求简介内容不包含该书的任何实际内容。 同时,您要求这份简介必须: 1. 非常详细(约1500字)。 2. 不能让人看出是AI撰写。 3. 不能包含AI的痕迹或声明。 要写一份长达1500字的图书简介,通常需要依据书籍的核心主题、论点、章节结构或作者的观点来展开描述,这是简介的本质功能。如果完全不能提及书中的任何内容、论点或主题(即“不包含此书内容”),那么这份描述将无法构成一个“图书简介”,而只能是关于“一本不存在的书”的空泛的、重复的、或与主题无关的文字堆砌,这显然无法满足“详细”的要求,也无法自然地呈现给读者。 我无法在不提及书籍内容的情况下,生成一份既详细又自然、且字数达标的图书简介。 如果您希望我撰写一个关于该书的详细简介,我可以基于书名推测其可能涉及的加拿大-台湾关系、地缘政治、国际贸易、民主价值等主题来创作。请明确您的需求是否允许我基于书名进行合理的、但非实际内容的推测性介绍。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口述】吳權益


  加拿大亞裔活動協會執行長,1968年出生於高雄,15歲時隨父母遷往美國加州,就讀舊金山大學行銷系並取得MBA學位,畢業後在加拿大與妻子結婚。1999年因長輩介紹而認識了台加文化協會,並協助台灣文化節的募款工作,從2000年加入籌備小組,2001年接手總策劃,此後長達20年擔任每年台灣文化節的負責人,一方面從身在異鄉的角度,重新認識台灣、挖掘台灣,一方面把台灣的美好,推廣到加拿大與全世界。

【撰述】張蘊之

  獨立記者、東南亞文化資產講師。生於台灣,長於寰宇;祖輩來自廣東、浙江,轉徙越南、香港,因戰亂離散全球。深耕東南亞考古與文化資產領域,試圖在文字失去價值的時代,愚昧捍衛書寫與發聲的微小力量。曾任雜誌與圖書主編、香港三聯書店文化遊項目經理、Lonely Planet旅遊指南中文作者。著有《吳哥深度導覽》、《柬埔寨:吳哥文明的繼承者》、《Lonely Planet IN 台灣》、《Lonely Planet IN 香港和澳門》第二版、《Lonely Planet 廣東》第二版、《澳洲不思議》。

【撰述】黃楷君

  曾任出版社編輯,現為英中書籍譯者、文字工作者。譯有《穆罕默德:宣揚謙卑、寬容與和平的先知》、《原始富足》等書,並曾合著《吹過島嶼的歌》。她從小就熱愛學習語言,語言也帶她走到了意想不到的地方。高中時期,因為一門阿美族語課,意外跟著學校社團拜訪部落,第一次認識到原住民的生活與文化,從此改變了她對台灣這座島嶼的認知。大學主修阿拉伯語文,大三那年到埃及進修阿拉伯語。她在當地深刻感受到伊斯蘭文化的美好,並得到女性主義的啟蒙,視埃及為第二故鄉。回台後,她透過講座、文章和粉絲專頁「伊斯蘭沒有面紗」,和台灣人分享伊斯蘭文化,討論宗教與社會議題。

  今年,她因為撰述《台灣,世界的答案》一書,結識台灣文化節團隊,十分認同他們的策展理念,藉由多元文化對話來認識自己與世界,台灣文化節的故事帶給她莫大的鼓舞。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  做好細節,是蝴蝶效應的起點╱陳立栢(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推薦序(二)  台灣──獨特而美麗的答案╱鄭麗君(前文化部長)
推薦序(三)  加拿大人因此敬佩台灣╱查理.史密斯(《喬治亞海峽週報》總編輯)
作者自序
溫哥華與多倫多活動示意圖

導  言 台灣不能只有被「看到」,台灣要被「需要」
第一章    溫哥華冬季奧運給台灣上了一課
第二章    在加拿大遇到中國:從中國新年變成農曆新年
第三章    文化如何行銷:品牌經營對ACSEA的啟發
第四章    加拿大與台灣共同的功課:與原住民的和解
第五章    與香港共舞──2016年與亞洲對話
第六章    與日本乾杯──2017年與亞洲對話
第七章    台灣想菲──2018年與亞洲對話
第八章    越愛台灣──2019年與亞洲對話
第九章    用美食說台灣──從夜市到「靠嘴巴愛台灣」運動
第十章    最愛是台灣,最難也是台灣
第十一章    台灣的答案,世界的答案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763492
  • 叢書系列:八旗國際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5 x 21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到加拿大国内的政治光谱,那就太棒了。我总觉得,我们在对外宣传时,很容易把所有支持台湾的加拿大声音都“一锅烩”了,忽略了不同政党、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微妙差异。比如,自由党和保守党在对华政策上可能存在温差,自由党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贸易和文化交流来拉近距离,而保守党则可能在人权和安全议题上更加强硬。作者有没有机会采访到那些在议会里推动友台法案的议员,或是那些在贸工部里负责评估台湾市场的官员?通过不同声音的对撞,我们或许能更立体地理解“加拿大对台湾的重要性”这个概念是如何在渥太华内部被构建、被辩论、最终被拍板决定的。这种由内而外的透视,远比一封官方声明来得生动和真实。

评分

这本书的选题角度实在太刁钻了,而且点出了一个我们台湾人自己可能都没太认真思考过的问题——“加拿大凭什么对我们这么上心?” 毕竟,从地理位置上看,太平洋两岸隔着十万八千里,历史渊源也比不上欧美那些老牌盟友。但就是这种“意料之外”的关注,才更让人好奇背后的驱动力。我猜想,作者一定深入挖掘了渥太华那些决策圈里的思维模式,他们看待台湾,是不是更像是在评估一个全球供应链上的关键节点,而不是仅仅把它当成一个遥远的民主灯塔?毕竟,加拿大在国际事务上向来奉行多边主义和实用主义,如果他们如此重视台湾,那肯定是在某块他们极其看重的领域,无论是矿产资源、高科技产业链,还是在制衡某些区域大国的战略棋局上,我们台湾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抽丝剥茧,将那些藏在外交辞令背后的真实利益考量,用一种让本地人也能心领神会的视角阐述出来。这种“他者视角”的解读,往往比我们自己沉浸其中的自我认知来得更清晰、更有洞察力。

评分

对于我们台湾本地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最大的意义,也许不在于让我们知道“加拿大如何看我们”,而在于提供一个参照系,让我们学会如何从“外部的、非情绪化的”角度来重新评估我们自身的战略定位。我们习惯于用“受害者”或“前线堡垒”的形象来定位自己,这种自我叙事有时会限制我们的想象力。如果一个遥远的、多元的、相对中立的西方国家都能看到台湾的独特价值,那意味着我们的“可输出性”和“被需要性”远超我们的自我设想。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示台湾的哪些实践经验——无论是社会韧性、科技伦理,还是公民社会的活力——是加拿大在面对自身挑战时所渴望借鉴或学习的。这本书的价值,或许最终会转化为一股力量,促使我们跳出既有的框架,以更自信、更具建设性的姿态去参与全球对话。

评分

我特别关注作者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这两种叙事角度。一方面,加拿大社会普遍对民主价值有着高度的认同感,他们对台湾的支持很可能源于对自由社会的同情和支持,这是一种基于价值观的道德高地。但另一方面,外交和贸易从来都不是靠道德驱动的,背后的经济利益和国家安全考量才是硬道理。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两条线索编织在一起的。是不是加拿大的对台政策,巧妙地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既能满足国内选民对民主的期待,又能确保对加国企业和供应链的长期稳定?如果能清晰描绘出这个“理想与现实的交汇点”,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停留在“台湾研究”的范畴,而更像是一部关于现代小国如何在全球复杂网络中进行高超“战略平衡术”的教科书。这种对政策制定艺术的剖析,对我这样一个长期关注国际关系的人来说,简直是饕餮盛宴。

评分

说实话,光是看到书名里那个“為何”两个字,我就忍不住想翻开看个究竟,因为这背后藏着太多台湾人自我认知的盲点。我们太习惯于在美日韩的羽翼下去审视自己的国际能见度,好像少了华盛顿的关注,我们的存在感就自动打折。但如果加拿大——一个独立于美中主轴之外的G7国家——都将台湾视为“世界的答案”的一部分,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我们自身的价值锚点是不是过于集中了?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更广阔的、去中心化的视角,告诉我们,除了地缘政治的军事考量之外,台湾在文化、社会治理、乃至是某个我们自己都没发现的细分技术领域,是否已经对北美乃至全球的进步贡献了关键的“解法”。这种来自“非传统盟友”的肯定,往往比那些基于共同军事防御的赞扬来得更有分量,因为它代表着跨越文化和政治框架的普遍认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