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一戰,台灣準備好了嗎?:台海戰爭的政治分析

被迫一戰,台灣準備好了嗎?:台海戰爭的政治分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范疇
图书标签:
  • 台海关系
  • 军事分析
  • 政治分析
  • 战争
  • 台湾安全
  • 中国
  • 国际关系
  • 地缘政治
  • 战略
  • 两岸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當台海成為撼動世界的「阿基米德支點」,台海戰爭一觸即發!
所有的國家都在關注它的動向,
只有一個國家例外,仍抱著看戲心態而不覺事態嚴重……
那就是——台灣!

台灣社會必修的一門課!——直視戰爭、討論戰爭
台灣人,你沒有拒戰、避戰的權利!

  台海,早已被中共清楚定義為「戰場」,當美國、日本,乃至世界各國都在關注台海動向,甚至《經濟學人》用「得台灣者得天下」的封面文章警告全球政經界的菁英時,只有台灣(台海的主角)仍抱著鴕鳥和看戲心態,大部分民眾繼續過著與世無爭的「小確幸」生活,殊不知台海早已戰雲密布。

  █台灣就是戲中人,不能再當輕佻的看客!

  究竟何種原因導致台灣人的「鴕鳥心態」?范疇的答案是台灣內部面臨三大錯誤認知,從而導致對戰爭毫無準備,一步步掉入戰爭漩渦:

  (一)政治方面:多數人不只看不清國際政局趨勢,更關鍵的是跳不出統獨二分法的謬誤,更忘記或無視中共早已透過在台灣的「第五縱隊」,無聲地發動總體統戰!

  (二)心理方面:多數人認為台海戰爭是假議題,不相信戰爭會真的發生——共機繞台只不過是為了刷存在感。退一步講,就算真的爆發戰爭,美日也會出兵相助——這種心理造成人民普遍對戰爭過於樂觀。

  (三)軍事方面:多數人認為打仗是軍人的天職而與平民無關,完全忽略「民防」的重要性。然而台灣人民缺乏「血性」,整個社會「尚武風氣」不足,也導致台灣的懼戰心態。

  █台灣社會當下對台海戰情的若干錯誤判斷和心理誤區

  (一)把「中共」當成一個整體,不知其派系鬥爭對作戰決定之影響何在。

  (二)中了中共大外宣之毒,忽視了中國經濟之脆弱性;戰爭靠財力,中國經濟的內在問題和中共發動戰爭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台灣人很少考慮。

  (三)低估了極權的任性,台灣人看過最極權的不過是蔣介石;蔣介石比起毛澤東柔和一百倍,習近平的極權任性可能更超過毛澤東。中共越走向極權,對戰爭一事的理性判斷就越無效,任性啟戰的可能性就越高。

  (四)台灣人還不理解,中共最廉價的戰勝是挑起台灣內亂;內亂靠分裂,當前中共統戰的精髓在於傳播「美國不可靠、台灣不堪一擊」。

  (五)中共會以飽和式飛彈攻擊拿下台灣——這是對戰爭歷史不熟悉所致的恐懼;即使如美國,對伊拉克、南斯拉夫的飽和式轟炸也收效甚微;台灣民眾不明戰理而以訛傳訛,乃中共心戰的天賜禮物,也是台灣國內第五縱隊、白區黨的最佳切入點。

  (六)習慣以「台灣本位」看台海戰情,忘了以世界大局看台海戰情;以台灣本位看國際事態,低估了西方人對中共本質的無知;任何國家都是以自己國家的利益為出發點,西方世界對中共本質的徹底了解還有一段距離,台灣不能因小成而自嗨(完整道理請見本書有關「台灣學」的部分)。

  (七)二分法辯論:將戰情簡化為美國(日本)會參戰或不會參戰;這種二分法帶來台灣社會判斷力的喪失。

  (八)混淆有限戰爭、登陸戰爭。二者在軍事上是兩回事,所牽涉到的戰力、戰略、戰術以及政治後果完全不同。

  (九)台海寬一百公里,是英吉利海峽的四倍,台灣可被擊敗,但難以占領,台灣長期低估了中共製造台灣內亂的能力以及已經存在的部署(台灣內部第五縱隊、帶路黨是關鍵),因此對民防、心防、資安的政策比起遙遠的澳洲還不如。

  █正視戰爭、討論戰爭,是台灣社會必修的一門課!

  台灣人不是好戰分子或瘋子,沒有人喜歡戰爭,可是台灣位處「世界火藥庫」──台海的中心位置,已成為二十一世紀兵家必爭之地。在此情況下,正視戰爭、討論戰爭,並且積極備戰,才是台灣社會必修的一門課,唯有如此才能未雨綢繆,確保自己的民主體制和生活方式。

  本書不是一本軍事分析著作,而是對「台海戰爭的認知框架」和「台海戰爭的政治環境」加以分析的書。范疇特別提出政治備戰和思想備戰,針對當下國家認同分歧的台灣,如何防止第五縱隊的內部接應,而提出自己的警告。范疇也分析了軍事及社會備戰,例如在軍防方面,如何強化軍隊士氣和忠誠度、增加女兵比例;在民防方面,則可以廣設靶場、提升全民皆兵意識等。

  █「我們有能力抵抗嗎?」

  「被迫一戰」是人類歷史上多次出現的沉重議題,台灣必須鼓起勇氣直接面對,並在政治、軍事和社會心理方面做好充足準備。范疇最後以瑞士的一篇著名演講——「我們有能力抵抗嗎?」——激勵台灣社會。

  「我們到底有沒有能力抵抗?作為一個瑞士人,更甚者,作為一個士兵,根本不該問出如此自輕的問題。」

  「這個問題所展示的,是對己身力量的認知不足,是對我們的武器認知不足,也是對我們的國土認知不足,因為我們國內高山環繞,給予我們無可比擬的天險以捍衛我們的家園。只有一個堅決抵抗、並且也知道如何抵抗的人,才會贏得敬重。
 
《東亞風雲變幻:冷戰後地緣政治的重塑與區域安全挑戰》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了冷戰結束以來,東亞地區地緣政治格局的深刻轉變與隨之而來的複雜安全挑戰。作者從宏觀的國際關係理論出發,結合豐富的歷史脈絡和當代實證分析,描繪了區域內主要行為體的戰略調整、權力轉移以及由此引發的結構性矛盾。全書結構嚴謹,論述層次分明,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當前東亞複雜局勢的理論框架與現實藍圖。 第一部:冷戰後國際體系重構與東亞的嵌入 第一章:後冷戰時代的全球秩序轉型 本章首先界定了冷戰結束標誌著的國際體系變革,探討了單極時刻的短暫輝煌及其面臨的結構性挑戰。重點分析了全球化浪潮如何重塑國家間的相互依賴性,特別是在經濟、金融和技術領域的深度融合。同時,也論述了不確定性(如恐怖主義威脅的興起、非國家行為體的崛起)如何對傳統國家安全觀念構成衝擊。本書強調,東亞地區的發展從來不是孤立於全球體系之外,其內部動力學與外部環境的演變緊密交織。 第二章:區域安全架構的演進與多邊主義的困境 本章聚焦於東亞安全架構的形成過程。冷戰時期以美日同盟為核心的雙邊安全體系,在後冷戰時期如何試圖向更具包容性的多邊機制轉型,是本章探討的核心議題。分析了包括東盟地區論壇(ARF)、東盟防長擴大會議(ADMM-Plus)等區域對話機制的建立及其在預防衝突、建立互信方面的作用與局限性。特別指出,由於歷史遺留問題和戰略互不信任,東亞缺乏一個如歐洲般成熟有效的集體安全體系,多邊主義的進程始終面臨「安全赤字」的困擾。 第三章:經濟相互依存與「安全化」悖論 經濟一體化曾被視為穩定區域關係的基石。本章深入探討了東亞區域內貿易、投資和供應鏈的高度整合現象。然而,作者指出,這種經濟上的緊密聯繫並未完全轉化為政治互信,反而催生了「安全化」的悖論:經濟競爭和對關鍵技術控制權的爭奪,正逐漸成為國家間戰略競爭的新戰場。從資源獲取到尖端科技競賽,經濟活動不再純粹是利益交換,而是被賦予了國家安全和戰略競爭的意涵。 第二部:大國競爭與區域戰略再平衡 第四章:崛起大國的戰略調整與區域影響力擴張 本章集中分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騰飛基礎上,其軍事能力和外交戰略的同步提升。探討了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BRI)和全球發展倡議(GDI)等重大對外戰略如何重塑區域經濟地理和政治連結。重點分析了中國在海洋權益主張上的變化,及其對區域內既有海洋秩序構成的挑戰性。 第五章:美國的戰略再承諾與印太戰略的構建 面對區域力量對比的變化,美國的戰略調整成為本章的重點。分析了美國從「重返亞洲」到「印太戰略」的演變過程,闡釋了其試圖通過加強同盟體系、推動新的多邊框架(如Quad、AUKUS)來維持其區域領導地位的努力。本章探討了美國戰略的核心邏輯,即如何平衡與中國的競爭與合作關係,並確保航行自由及國際規則的實施。 第六章:同盟體系的鞏固與功能轉化 深入考察了美日、美韓等傳統雙邊同盟的強化趨勢。這不僅體現在軍事演習頻率的增加,更體現在同盟關係向更廣泛領域(如供應鏈安全、基礎設施投資、共同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的拓展。同時,本章也評估了這些傳統同盟在應對區域突發危機時的靈活性和局限性,以及它們在新的大國競爭格局下所承擔的更為複雜的戰略角色。 第三部:潛在風險點與未來的不確定性 第七章:邊界爭議的長期化與風險傳導 本部分將焦點轉向東亞地區長期存在的熱點問題。詳細分析了南海、東海等海域的領土和主權爭議。研究了這些爭議如何從純粹的雙邊摩擦,演變為大國戰略競爭的縮影,以及任何局部衝突的升級都可能迅速跨越邊界,對區域穩定構成系統性威脅。特別關注了「灰色地帶」行動的常態化對現有海上秩序的侵蝕。 第八章:軍備競賽的再啟動與技術軍備的挑戰 冷戰後一度出現的裁軍趨勢在東亞並未持續。本章追蹤了區域內主要國家在海軍、空軍、網路空間和太空領域的現代化投入。探討了高超音速武器、人工智慧在軍事決策中的應用等新興技術如何加速了軍備競賽,並顯著縮短了危機決策時間,增加了誤判的風險。強調了缺乏有效的軍事透明度機制是加劇這一趨勢的關鍵因素。 第九章:國內政治對外戰略的制約與驅動 本書最後一章超越了純粹的國際關係分析,深入探討了東亞國家內部政治因素對其對外戰略選擇的決定性影響。分析了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政治精英的決策模式、以及國內經濟結構的壓力如何共同作用,驅使國家採取更為強硬或更為保守的外交姿態。本章旨在揭示,理解東亞的未來,必須同時考察其內部的政治穩定性與領導層的戰略耐心。 總結:走向共存還是持續對抗? 本書結語部分,總結了東亞當前面臨的結構性挑戰:在經濟相互依賴與戰略互不信任之間尋求平衡的困境。作者預測,短期內,競爭將是主旋律,但鑒於戰爭的代價過高,區域各方仍將在激烈競爭的同時,致力於管控分歧,避免最壞情況的發生。本書最終引導讀者思考,在一個權力結構不斷變化的世界中,東亞如何才能在維護自身主權與促進共同繁榮之間找到可持續的道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范疇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哲學所碩士、台灣大學哲學學士、新加坡國家初級學院理科;連續創業者——曾從事數位教育、數位遊戲、衛星遠距教學、零售連鎖、人力資源、企業及政府組織戰略等行業於美國、新加坡、台灣、中國達三十年。

  現專職寫作,為香港《亞洲周刊》、台灣《今周刊》、《經濟日報》、《聯合新聞網》、《中國時報》、《蘋果日報》專欄作者;曾出版《2022:台灣最後的機會窗口》、《與習近平聊聊台灣和中國》、《與中國無關(第二季)》、《與中國無關》、《台灣會不會死?》、《大拋錨!》、《中國是誰的?》、《台灣是誰的?》等書(以上均為八旗文化出版)。《台灣是誰的?》亦有德文版(Wem Gehört Taiwan)。
 

图书目录

【前言】
◎台灣就是戲中人,不能再輕佻看戲了!
◎直視戰爭、討論戰爭,台灣社會必須修的一門課
 
【第一部】台海戰爭的認知框架
一、台海戰情大哉問,你可能有的判別誤區
二、作為兵家必爭之地的台灣
倘若「兵家必爭之地」的時刻到來?/「得台灣者得天下」,說此話者保台灣
三、地球大局:一球兩制,還是一邊一國?
美國「一球兩制」,中國「一邊一國」/台灣被迫選邊,選哪一邊?
四、美國對台政策的變與不變
川普世界觀、拜登世界觀,對台灣有差嗎?/「秩序優先」 vs.「價值優先」/筆尖和書桌:川普世界觀與台灣/川普、拜登與台灣下一步/拜登大考:「切習保共」或「切共保美」?
五、三戰已經開打,四戰還會遠嗎?
第三次世界大戰已經開打/美中第三次世界大戰開打/流動性的三戰/第三次世界大戰中的台灣/第四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熱點:台海?
六、台灣對付四戰之道
不怕台灣力量小,只怕台灣格局小/台灣訣:不掉隊、不插隊、除肉桶、固社區/作為阿基米德槓桿點,台灣要什麼?/事主台灣不動,難道等公親抬轎?
 
【第二部】台灣如何破除對應戰的心理障礙
一、主體性是主權的基礎
台灣必須突破的「地緣宿命論」/台灣為啥找不到主體性?/哲學探底才有台灣主體性/「西伐利亞主權困境」下的台灣/國格比國名重要
二、你只要認同X
你的認同對象是什麼?/任何政黨都不等於台灣/台灣最大公約數:反共去統不反中
三、應該建立世界性的台灣學
世界已「台灣化」(Taiwanized)了!適時推出「台灣學」(Taiwanology)/為台灣學(Taiwanology)釐清範圍
 
【第三部】 台灣準備好了嗎?避戰、懼戰、備戰、作戰
一、台灣人懼戰嗎?
戰不戰?一個保證破壞氣氛的問題/談台灣人的血性/不要做只會遊戲的屁孩和屁佬/首戰即終戰?考驗你的頭腦/戰爭的定義及和平的對價/「和平」是台灣的底線嗎?
二、如何用「台灣中性化」、「品牌學」及「名片學」避戰?
◎前言:另類避戰之道?
◎關於台灣永久中性化
為世界和平進行「台灣永久中性化」/「台灣獨立」與「台灣中性化」(Neutralization)/太平島的使用,應該國際競標
◎關於「品牌主體學」
百分之八十的問題可以用品牌操作解決/買TWA商標:談華航改名/要下架的不是「中華民國」,而是「Republic of China」/台灣的Realpolitik:再論「Republic of China」下架/誰被巴拿馬斷交?
◎關於「出借名片避戰之道」
川普如果向台灣借名片/台灣的第四張名片:「以世界為座標」的第四張名片/中國如果向台灣取回「中華民國」名片?/再論「美國借名片」:Taiwan還是R.O.C.?/拜登承襲「借名片」戰略?帛琉來訪的想像空間
三、備戰不只軍事,民防、心防也是勝負要素
◎政治備戰:如何去除兩岸和統獨思維?
大一統,大二統,大多統,自獨,被獨/「國安議題」與「台灣定位」是兩回事/「反併吞」應該定為台灣國策/「卒」、「馬」、「車」角色,台灣不可自欺
◎思想備戰:如何深刻認識中共統戰術?
台灣人繞不出的統戰套娃/養總統:「蟬的功夫」/習近平改善了「毛澤東公式」/對台統戰,已由「統獨」轉向「反美」/疫情之下,總體統戰開始
◎軍事及社會備戰:如何軍民結合?
軍隊效忠的對象是「誰」?/台灣軍隊對誰效忠?/為什麼不招募百分之五十的女兵?/台灣需要廣建靶場/一封給宮廟主事方的公開信
四、如果作戰,台海的劇本是?
倘若台灣遇上一場有限戰爭/台海劇本及萬金油/美國何時會出兵攻打台灣?/戰一次還是戰兩次的選擇/一封寫給中共解放軍的公開信
 
【第四部】關於戰後
一、後戰爭的新台灣共識
歐洲必須知道「台灣是誰的」/華人是新加坡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是台灣人,也是亞洲人/以人為本:台灣的哲學探底/台灣問問自己能為世界做什麼/揪出方塊字文化圈中的那隻幽靈
二、後中共一黨專政的中國
給中南海的最後告誡/吿中華人民共和國平民書/中國人必須走出次文明受害心態/後中共的區域秩序
 
【結語】
 
【附錄一】我們有能力抵抗嗎?
◎導讀
◎演講全文譯稿
 
【附錄二】台灣最大公約數:反共去統不反中(英文版)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763287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4.8 x 21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台灣就是戲中人,不能再輕佻看戲了!


  二〇一三年,我判斷習近平將打破中共黨內規矩、試圖連續執政二十年。二〇一五年將此判斷首度公諸於世(收納於《與習近平聊聊台灣和中國》一書),當時少人相信;二〇一八年,事情成真了。

  二〇一五年,我判斷二〇一八至二○二二年這時段,將是台灣決定自己命運的最後機會期。很少人認真對待。而今二○二一年,認真思考此命題的人多了起來。

  二○一六年,我判斷世界、至少西方,將普遍認知到「中共不等於中國」這事實,還是少人信,二○二○年美國白宮帶頭點出這事實,並形成政策,西方他國開始跟進。

  二○一八年底,我感知到「川普的白宮將向台灣借名片」,連續寫了四、五篇文章分析利弊,聽進去者將信將疑,聽不進去者斥為天方夜譚。現在,繼任的拜登白宮繼承了這大戰略,並且動作頻頻。

  二○一九年下半年出版的上一本書,《2022:台灣最後的機會窗口》,談的是台灣對自己命運做抉擇的最後時機——二○二二年。該書中分析了中共對台作戰的可能性,但並沒有進一步判斷時間段。因為那時,台灣總統尚待大選,美國總統尚待大選,習近平終生掌權的態勢還不明朗。

  不過才二十個月,不到兩年,世局劇變:

  (一)來路不明、爆發於中國武漢的病毒,瞬間肆虐全球,各國末日感驟升;

  (二)前病毒時期就早已醞釀成形的金融信用超發危機,加上病毒對全球供應鏈的破壞效應可能持續至二○二五年,世界經濟踏入了無地圖的時代;

  (三)中共單方撕毀國際協議、香港五十年不變的「中英聯合聲明」,美國對中共制裁升溫,脫鉤中共態勢明顯;中共方面也做出了許多主動脫鉤的姿態;

  (四)中共完全不再隱瞞擴張主義,三百六十度擴軍,以戰狼外交逼迫歐非中小國家選邊,展開決戰亞洲的布局;但同時,中共對其治下人民的壓制手段,直逼文革、新疆集中營化、在一線城市(如上海)嘗試新疆式網格化管制,擺出與西方玉石俱焚、「攬炒」美國的架勢;

  (五)習近平的用人圈子越來越窄,鬥爭手段越來越狠,一切動作劍指二〇二二年的中共二十大的保權保位;

  綜上所述,我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其實已經於二〇二〇年開打,只是沒有硝煙。倘若演變為有硝煙的戰爭,那就是第四次世界大戰。一戰到二戰之間隔了二十五年,但在今日「流動性時代」(詳見本書)的特性下,如果不能在無硝煙的「三戰」中分出勝負,熱戰的「四戰」不會那麼遠。許多人在說美共之間進入「冷戰」,我個人完全不同意這個比喻;因為今天人類所處的科技、通訊、金融、資源、人心等種種環境,已經使得過去美蘇之間那種磨磨蹭蹭的冷戰變得不可能。更關鍵的原因是,中共(尤其是習近平)心裏雪亮,知道蘇共是怎麼死的。時間在光亮的這一面,而不在暗黑的那一面。對暗黑方來說,有問題就該上,沒有問題創造問題也要上。因為,一旦透露了意圖及行蹤,就沒有時間再磨蹭了。

  同樣地綜上所述,二○二二年前後將是近代史上的一個關鍵分水嶺時段。只是,日後歷史學者會稱其為「希特勒時刻」還是「張伯倫時刻」還是「邱吉爾時刻」還是「慈禧時刻」,眼下還不得知。眼下可判定的是,過去三十年西方所期待的中共「哥巴契夫時刻」已經無指望了。

  台灣的地緣戰略位置重要,但遠比台灣人過去所意識到的更重要。「得台灣者得天下」已逐步成為世界共識。在這種分量下,當下的台灣海峽之戰略意義就如一九三六年之前的萊茵河,台灣本島之戰略意義就如一九四一年之前的珍珠港。

  台灣是決定地球未來至少二十年大格局的兵家必爭之地。一年以來,全世界主要國家都持續在跟蹤、關注台灣的戰情,也都跳出了「就台灣論台灣」甚至「就中國威脅論台灣」的格局,而進入了「就世界論台灣」的宏大視野。在大視野下,伊朗在波斯灣的動作與台海戰情有關,普丁是否開打烏克蘭也會牽動台海局勢。奇妙的是,當全球各國都把台灣戰情視為切身議題時,最不願意面對台灣戰情真實面貌的國家是哪一個?答案是台灣。

  台灣社會陷入桃花源心態、不問世事之狀態久矣!避戰與懼戰之情,遠遠大於備戰與作戰之勇!若以客觀意識的角度分析,這是台灣長期被中共隔絕於國際的直接後果。但也可用主觀潛意識的角度來分析,視為一種四百年來老是作為別人的「基地人民」的文化特性之反映。

  迴避現實、逆來順受、短視近利、通過心靈雞湯消災解難,這就是「基地文化」的特性。人民自主這件事, 到了台灣就好像僅止於投票遊行,義憤僅止於嘴砲,抗爭僅止於掃把。

  而今,戰火逼近。西方軍界,不分歐美,紛紛警告,中共武力攻台就落在六、七年之內。台灣社會,有些緊張,但多數人的內心反應似乎是:還有六年啊!七年後的事誰知道?天塌下來有高人頂著。或是,乾脆無奈地兩手一攤,「來了不過是換一面旗子,我能怎麼樣」。

  台灣人還在看戲!這個國家的人好像有特異功能,總能靈魂出竅地看戲、評戲,哪怕戲中人就是自己。西方軍界評估風險在六、七年,那是因為西方受限於方法學,老是用對外「軍力」的數量、噸位、性能作為評估的標準,而遠遠低估了中共內部鬥爭激烈性對政治決定的影響力。這些嬰兒潮世代才出生的西方將領、學者,犯了歷史健忘症;不論希特勒還是慈禧太后,啟戰、宣戰的動機都來自國內政治壓力,而不來自軍力對比的加減乘除。

  在此呼籲台灣政府、新聞輿論界,切勿陷溺於亞洲矽谷、防疫有成之喜,而迴避必須備戰之憂。無論是希特勒或慈禧,「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這本書不是一本軍事分析著作。而是一本建構對「台海戰爭的認知框架」的書;或者說,一本對台海戰爭的政治環境分析之書。內容牽涉到對台海戰爭的外部政治處境,也牽涉到台灣的國內政治生態及人心的誤區。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