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終極博弈1945-2025:風蕭水寒 恩仇了了

兩岸終極博弈1945-2025:風蕭水寒 恩仇了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歐陽聖恩
图书标签:
  • 两岸关系
  • 历史
  • 政治
  • 军事
  • 战略
  • 冷战
  • 中共
  • 国民党
  • 未来预测
  • 风萧水寒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本兩岸恩仇錄的書!
本書是作者繼《再見白手套》之後又一部深層論述歷史與政治的著作。

  75年來兩岸從法統之爭轉型為統獨之爭。大陸從血洗台灣演變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台灣則從一國良制、一國兩區/兩府、不獨不統不武維持現狀、一邊一國,最後喝下聯美反中謀獨的政治嗎啡,奔向戰爭懸崖。前半世紀兩岸雙方創造模糊的和平,在後四分之一世紀裡敗壞殆盡。

  國際局勢詭譎無情,沒有永久的敵人與盟友。美國對日本祭出核武,現在卻成為麻吉;日本屠殺台胞50萬人(日治時代台灣總人口約255萬),現在台人卻媚日親日加上助日代表,桃園龍潭有懸掛日本國旗、豎立大日本帝國招牌的建築物。中華民國戰後遭盟國出賣被逼退出聯合國,美國無情和台灣斷交卻綁在身邊成為美中博弈棋子,殘酷的歷史不堪回首。

  今年5月英國《經濟學人》週刊稱「台灣是地球上最危險地區,美國已無法阻止大陸通過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因此,兩岸若對「一中」的死結無解,中共發動武統絕不手軟,猶如古龍名著《流星蝴蝶劍》的名言:「高手相爭,只有第一擊才是真正可以致命的一擊」,首戰即終戰並非戲言。

  台灣有沒有明天?作者認為從共機、戰艦頻繁且日趨逼近台灣,顯示武統已經啟動,只是倒數計時還沒開始。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當由讀者判斷!

本書特色

  ★作者曾任職於調查局、台北市政府與海基會及其他民間單位,本書以其專業政治及新聞背景,挖掘那些國與國之間的辛辣角力鬥爭!

  ★台灣小國命運受人擺布,最終決戰將至,本書嘗試指點一條自處之道!

達人推薦

  |前交通部長、高雄市副市長.葉匡時
  |前文化部政務次長.陳永豐
  |尖端科技軍事雜誌社長.畢中和
 
好的,这是一份基于您提供的书名《兩岸終極博弈1945-2025:風蕭水寒 恩仇了了》的图书简介,它将聚焦于一个假设的、不与该书内容重叠的全新主题,并力求详尽与自然: --- 《光影交织的百年城市:西郊工业遗产的重生与记忆重塑》 一、导言:时代的沉默见证者 本书深入探访了二十世纪上半叶在华北平原崛起,并曾作为国家工业脊梁的“西郊工业区”。这不是一部传统的经济史或城市规划报告,而是一场跨越百年的、关于物质遗存、集体记忆与身份重塑的田野调查。西郊工业区,一个在地图上逐渐淡去、但在无数老一辈市民心中刻骨铭心的符号,承载了从初创的艰辛、鼎盛时期的喧嚣,到最终衰败的沉寂。 本书旨在揭示,当高耸的烟囱停止吐烟,当轰鸣的机器最终停摆,那些冰冷的钢筋水泥结构如何转化为流动的文化符号,以及城市如何在“遗忘”与“纪念”之间艰难求索,试图为这片工业废墟寻找新的生命叙事。我们聚焦于1920年代初建到2010年代大规模转型这一核心时段,通过细致入微的个案分析,重构一个被高速发展所掩盖的、关于劳作与牺牲的城市“地下室”。 二、第一部分:熔铸的年代——工业的兴起与工人阶层的诞生(1920s-1950s) 西郊工业区的起源,植根于特定历史时期对重工业集中的战略需求。本部分将追溯最早的几家大型钢铁厂、纺织厂和机械制造局的建立过程。我们不满足于官方文献记载的宏大叙事,而是深入挖掘档案室中那些被忽略的“工程日记”和“采购清单”。 我们详尽分析了第一代技术人才的来源,他们大多来自沿海发达地区的留洋归国者,或是从欧洲聘请来的技术顾问。通过对比不同时期工种的薪资结构和生活条件记录,清晰勾勒出早期工人阶层在严苛的半殖民地/战乱环境下的生存图景。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部分重建了1940年代初,在资源极度匮乏时期,工厂如何通过“以物易物”和内部互助系统维持运转的微观经济体系。这揭示了一种在宏观政治动荡下,基于专业技能和地域纽带形成的独特“工人社会契约”。 三、第二部分:钢铁的洪流——鼎盛期的社会脉动与空间秩序(1950s-1980s) 在国家主导的重工业化进程中,西郊成为了一个高度自洽的“工人城邦”。本章的核心在于解析这种“单位制”对城市空间和人际关系的影响。我们通过绘制1970年代西郊的社会功能地图,展现了从居住区、学校、医院到商店,所有设施均围绕核心工厂布局的现象。 建筑语言的统一性: 分析了“苏式”与“大跃进时期粗放式”两种建筑风格如何共存于同一片区,以及这种风格的急剧变化背后所反映的政治气候。 家庭叙事的微观史: 收集了数十位在工厂同一车间工作了三十年以上的夫妻的口述历史。他们讲述了如何在“三班倒”的作息下维持家庭生活,以及工厂的“劳动模范”称号如何取代传统财富成为新的社会资本。 隐秘的“地下文化”: 考察了在严格的意识形态控制下,工人们通过“倒换物资”、“技术交流小组”等形式形成的,带有实用主义色彩的地下信息网络。 四、第三部分:机器的叹息——衰退、转型与记忆的冲突(1990s-2010s) 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西郊的庞大工业机器开始减速。本部分侧重于“后工业时代”的阵痛与重构。我们重点探讨了三个关键的矛盾点: 1. 人员安置的困境: 详细分析了数万名产业工人面临的“提前退休”和“技能错配”问题。通过分析不同年龄段工人的再就业轨迹,揭示了城市转型中被忽视的“中年危机”。 2. 空间符号的争夺: 随着第一批拆迁的开始,关于如何处置这些庞大遗存物的争论浮出水面。本书对比了“彻底拆除以实现现代化”与“保留工业遗存以重塑城市品牌”的两种主要城市发展理念,并分析了地方政府在经济压力与文化责任之间的艰难平衡。 3. “新西郊”的身份焦虑: 记录了在新开发的商业综合体、艺术园区进驻后,老一代西郊居民与新迁入的中产阶级在公共空间中的摩擦与对话。原有的邻里关系被消费主义的逻辑所取代,集体记忆开始碎片化。 五、结论:在废墟上重建的文化认同 本书最后一部分超越了对西郊的个体考察,升华为对所有经历过快速工业化的城市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的反思。西郊的成功(或失败)转型经验,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案例,用以探讨现代城市如何与其“物质前史”共存。 我们提出,工业遗产的价值不在于它生产了多少钢铁,而在于它塑造了多少人的精神世界。对西郊的记忆重塑,本质上是对“劳动光荣”这一价值观念在消费时代中的再确认。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座工厂的纪念碑,更是对一个时代劳动者集体精神肖像的细腻描摹。最终,那些风中矗立的空旷厂房,成为了解读当代中国城市变迁的独特透镜。 --- 关键词: 城市史、工业遗产、工人阶层、社会变迁、口述历史、后工业转型、空间叙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歐陽聖恩


  建中畢業、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國防語文學校軍官留美駐校班畢業,以第一名成績獲得陳香梅新聞獎與陳布雷新聞獎。

  曾任職調查局、台北市政府、海基會、媒體、民間企業與憲兵協會秘書長,新光醫院、新光保全、昇恆昌免稅店顧問;兼職文化、世新、銘傳、南華大學新聞、大眾傳播系與出版學研究所。

  著(譯)作有:《創造精力的飲食法》、《再見,白手套》、《與雪茄共舞》、《品味輕鬆談》、《提著一罈酒飛向南半球》。

  部落格:聖恩的狼形八劍。
 

图书目录

《推薦序》宏觀看待兩岸歷史發展/葉匡時
《推薦序》掩卷長嘆 因為歷史一再重演/陳永豐
《推薦序》歷史劇會重演嗎?/畢中和
《自序》恐懼的總和(The Sum of All Fears)

前言

第一章:國際情勢與兩岸博弈
壹、美介入國際事務對台啟示
貳、蘇日英對國共內戰的影響
參、美國是兩岸統獨的攔路虎

第二章:忽視歷史台灣岌岌可危
壹、歷史的至理名言「戒慎恐懼」
貳、戰爭無情 多少枯骨多少淚

第三章:歷史見證國共內戰悲劇
壹、蔣介石獨斷專權部屬難承受之重
貳、臥底與特工充斥 國府屢遭重創
參、亂世悲劇 戰火中的恩怨情仇

第四章:中共地下黨工顛覆國府
壹、地下共諜重創國府並全身而退
貳、死忠黨員 國民黨不如共產黨

第五章:兄弟鬩牆 不可承受之重
壹、兩岸隔海分治 中國人打中國人
貳、蔣介石個性思維影響治國

第六章:兵敗如山倒 國府劫後餘生
壹、國府大撤退中共成立新中國
貳、國恥日政府遷都台北
參、毋忘在莒中國地名成為台灣街名
肆、台灣道路國際化中共發布簡體字

第七章:失江山椎心痛 在台威權統治
壹、鄭成功驅荷復台被中共視為台獨
貳、白色恐怖瀰漫嚴緝共諜逮捕台獨
參、限制異議控管媒體戒嚴三十八年
肆、報禁解除百花齊放旋又托拉斯化

第八章:美阻蔣介石反攻與研發核武
壹、台與美簽共同防禦條約獲得保障
貳、美國阻擋國光計畫和虎年大反攻
參、蔣趁越戰反攻大陸尋美援助被拒
肆、美國聯中抗蘇阻止台灣發展核武

第九章:兩次台海危機係美中博弈
壹、八二三炮戰中共解放金門失敗
貳、中共再轟金門抗議艾森豪訪台
參、台海飛彈危機柯林頓展示善意

第十章:美中建交國共內戰轉型
壹、變局遽起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
貳、年代釣魚台事件學社運興起
參、蔣經國展開接班推動十大建設
肆、蔣介石過世三軍停休政府禁娛
伍、美中建交台灣恐慌出現移民潮
陸、美麗島事件改變台灣政治生態
柒、鄧小平「一國兩制」取代解放台灣

第十一章:民進黨崛起國民黨質變
壹、許信良與中壢事件桃園機場事件
貳、施明德退出民進黨參與倒扁行動
參、社運萌芽興起地下投資公司盛行
肆、李登輝意外執政 國民黨分裂式微

第十二章:海基會年一場飄花夢
壹、政府「三不政策」催生白手套
貳、海陸不和海基會秘書長成彩虹
參、中介機構功能盡失海基會癱瘓
肆、時代悲劇榮民少小離家老大回

第十三章:劫機偷渡與千島湖血案
壹、雙方航空器投誠都被視為英雄
貳、年十次劫機空前絕後
參、偷渡客增減 凸顯兩岸關係變化
肆、千島湖事件 贊同台獨民眾增加
伍、李登輝台上靠海基會台下靠密使

第十四章:民進黨執政 台灣人非中國人
壹、國民黨被貼上賣台紅色標籤
貳、陳水扁去中國化走向不歸路
參、蔡政府反中謀獨遭經濟制裁
肆、歷史變調年輕族群認同台灣人
伍、改變國族認同從去中國化開始
六、李遠哲平庸化教改貽禍年輕人

第十五章:一中迷思已塵埃落定
壹、台灣對一個中國的多重論述
貳、中共對一個中國是明確永恆目標
參、美國對一個中國的清楚闡釋
肆、民進黨視《九二共識》為賣台
伍、陳水扁承認改國號是不可能任務
陸、中華民國在國際上稱號捉襟見肘
柒、《一個中國》文字魔術已黔驢技窮
捌、中華民國在國際上快速消失遁形
玖、《九二共識》黑盒子掀蓋不再模糊

第十六章:中共和統無望將祭撒手鐧
壹、川普棄美中台三角戰略關係
貳、美為私利始終夾持中華民國
參、中共是否武統各方看法相同
肆、美中台角力引發武統的因素
伍、中共溫水煮蛙執行統一目標
陸、紙老虎本尊出柙將地動山搖
柒、中共犯台美國是否出兵援助
捌、中共武力犯台 台灣究竟能撐多久
玖、國軍訓練驟減 後備召集是度假

第十七章:美中迴避修昔底德陷阱
壹、美國避免核戰不惜犧牲台灣
貳、美中「修昔底德陷阱」難再重現
參、中共避免強權對決仍可武統
肆、告台灣同胞書啟動統一時間
伍、中共發展星戰執行精準攻擊
陸、中共對台作戰原則及武統可能方式

第十八章:不可思議的與
壹、疫情天災人禍急遽高昇的
貳、美歐亞衝突與對抗激烈的

第十九章:風蕭水寒 恩仇了了
壹、韓戰越戰啟示與中台軍力比較
貳、習近平終極態度必有多方考量
參、年起武統警示浮出檯面
肆、是否武統繫於習近平與蔡英文
伍、美國記取教訓不容本土有戰事
陸、歷史顯示政治人物貪嗔癡熾盛
柒、「良制一國」兩岸和平最後冀望

第二十章:以史為鑑 戒慎恐懼
壹、史學家預言不中亦不遠矣
貳、宋明兩代亡國的前車之鑑
參、克里米亞兩難抉擇的啟示
肆、納卡戰爭對於台灣的啟示
伍、毛澤東習近平諳歷史教訓
陸、戰爭殘酷無情須理性避戰
柒、生民若水可以載舟亦能覆舟

《跋》世間無限丹青手 一片遺憾畫不成
《參考資料》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952378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4.8 x 21 x 1.8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1

宏觀看待兩岸歷史發展


  歐陽兄是我多年好友,他對雪茄、咖啡、威士忌、調酒、旅行等生活品味都極有體驗,對於電影、文學以及歷史更有深入的考究與研習。歐陽兄窮多年光陰,上下求索,蒐集中外史實檔案,而成就了這本書,探討1945-2025年間的兩岸博弈的經過與可能結果,開頁讀起來引人入勝,閉頁後令人迴思不已,實在是一本非常精彩的好書。歐陽兄以生花之筆為我們撥開許多歷史迷團,這本集結記事體和編年體的著作彷彿一石激起千層浪,讓歷史後端的人了解中國大陸與台灣千轉百折的爭鬥與恩仇、戰爭與和平。

  本書對於蔣介石能在艱苦中贏得八年抗戰,卻在短短四年間失去大陸江山述說得言簡意賅,脈絡十分清楚,足為借鏡。因此歐陽兄一再強調我們要戒慎恐懼,除了記取歷史教訓,還要學習比狼快,認清現狀才能維持現狀突破現狀,不被歷史的浪濤吞沒。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失去羅馬亡於鄂圖曼土耳其卻只要一個月時間;同樣道理台灣昔日能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今日卻自我囚困、進退維谷,並非事出偶然。國民黨的內鬥、民進黨的團結與腐敗、國家認同的錯亂、國際的殘酷現實,說明了馬上打天下易,馬下治國難,治理一家企業難,治理一國贏得民心更難。

  歐陽兄是籌備海基會的第一代人,他提到海峽交流基金會成立之初,創會的一群人都夢想這白手套可能會改變歷史、改變中國人與台灣人未來的命運,本人在馬政府時曾擔任海基會董事,也曾企望兩岸能找到和平解決方案,曾幾何時,海基會三十年卻成為一場飄花夢,兩岸關係又回到原點;撫今追昔,曷勝感概!

  歐陽兄寫出許多重大事件與案例,五十歲以下的人可能多不知曉,藉由既述又作的本書,年輕一輩台灣人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台灣這意外的國度能有今日實非易事,可說是一本中華民國近代史,歐陽兄似乎隱喻本書可能也是部斷代史,兩岸終極博弈終有成敗揭曉之日!企望兩岸以及國際上有影響力的政治人物,時時以天下蒼生為念,也希望年輕朋友讀後能更宏觀地看待台灣的歷史發展。

前交通部長、高雄市副市長 葉匡時

推薦序2

掩卷長嘆 因為歷史一再重演


  歷史,我是個門外漢,直到讀了李敖的《北京法源寺》之後才有些許的變化。

  這本以戊戌政變為背景的歷史小說,本質上就是小說,可是李敖對其中人物渴望自強變法的描述活靈活現,引發我對這段史實的興趣。讀完「北京法源寺」我旁徵博引,搜遍書店甚至二手書店購買有關戊戌政變的書,包括討論康有為丶梁啟超以及慈禧太后的相關著作,電影「瀛台泣血」及「大刀王五」也從頭看了一遍。

  戊戌政變持續了103日,最後以六君子斬首菜市口收場,大清帝國起死回生的最後一線希望也化為烏有。事件中,榮祿與袁世凱的權謀與過招讓人印象深刻,而事件靈魂人物康有為剛愎自用,躁進輕狂的人格特質,似乎才是成敗的最大關鍵。

  或許,歷史人物的人格特質,往往就是事件成敗的關鍵所在。近年來另外引起我興趣的就是1945年抗戰勝利名列世界五強的中華民國,何以在四年之後落得山河變色,轉進台灣?

  對於這一段史實,台灣的教科書大概都以抗戰勝利之後百廢待舉,國人渴望安定,蘇聯則趁機扶植中共大舉叛亂。較中性的說法則是抗戰勝利之後國民政府急速腐化,失去民心,蔣公下野之後群龍無首,終於敗走台灣;但此說仍過於簡單。

  比較詳盡者,則從民國12年孫中山先生的聯俄容共政策,接受俄國軍事援助,容許共產黨員以個人身分就讀黃埔軍校,造成日後抗戰丶剿匪幾場大戰役基本上就是黃埔門生的大對決。

  其他如金融改革造成通貨膨脹丶馬歇爾調停丶國民黨軍方派系林立,蔣介石與李宗仁嚴重失和等等,都是1949大敗退的主因。也有不少國外及兩岸的評論,都挑明蔣介石個人的人格特質與領導風格才是主因。

  歷史的真相如何?最後壓倒國府的究竟是那一根稻草?

  老友歐陽聖恩兄傳來長達16萬字的大作「風蕭水寒,恩仇了了」,吾有幸先睹為快,也讓我對這一段史實有更明確更系統化的了解。本書共分二十章,從第一章「歷年來列強對中華民國的影響」到最後一章「戰爭無情,須理性避戰」,全書上半部是國民黨與共產黨的鬥爭,後半段則是近三十年來國民黨與民進黨在台灣的角力,加上中國的崛起與等待統一的時機。至於兩岸局勢的變遷,作者又區分為一、軍事衝突,二、冷戰對峙,三、民間交流,四、統獨升溫。其中則穿插美國對中國事務的介入,直至今日。

  聖恩兄以宏觀丶大視野的角度,以百年來重大歷史事件為經,具有關鍵性的人物故事為緯,以專業的歷史研究,舉證與分析,輔以現有的傳記、回憶錄及訪談等彙整成這一部充滿驚濤駭浪,恩怨情仇的史詩;既有正史的嚴肅性,亦有野史的趣味性。

  本書不乏大家耳熟能詳的史實,也有一些我從未聽聞的軼聞,尤其從國共內戰到國府播遷來台初期的六○年代,居然有那麼多中共地下黨工如沈安娜丶李克農丶熊向暉丶袁殊丶張露萍丶吳石丶朱楓等潛伏在國民黨內部,重創國府,改變中華民國的命運。蔣中正總統曾說:「戴笠不死,不至失大陸」,情報作戰在國共內戰之中扮演的角色與重要性可見一斑。

  國民黨在1949年撤離大陸的原因甚多,不少史學家認為當時財政部長宋子文的金融改革也是其中一大致命傷。惟從本書看來,這也是國民黨在情報戰吃了一大敗仗,原來宋子文重用的財經博士冀朝鼎就是中共潛伏在國府內部的間諜。

  1945年抗戰剛勝利,9月政府就強制淪陷區改用法幣,使得淪陷區的民眾一夜之間傾家蕩產;「使中產階級與升斗小民對國府的擁戴變成仇視」。1948年通貨膨脹嚴重,宋子文又讓冀朝鼎籌劃金圓券改革,用金圓券強制收兌法幣。

  國際關係學者費正清分析說,當時最反共的中產階級,手中剩下的財產都綁在法幣上,「人民對國府的最後一點支持也同法幣一樣,化為烏有」。陳立夫先生也說:「冀朝鼎為國府設計的財經金融計畫,都是禍國殃民的惡毒政策。」

  民以食為天,古今中外多少革命都是由飢餓的農民揭竿起義而風起雲湧,國府致命的金融改革,似乎就是1949年大崩盤的最後一根稻草。
國共的諜報對決一直延續至國府播遷台灣。發生在1950年的吳石丶朱楓間諜案,由於吳石位階是國防部中將參謀次長,更是震驚當局。此後台灣全島及軍中雷厲風行發起「保密防諜」運動,「檢舉匪諜,人人有責」的標語及文宣遍及全島大街小巷,甚至圖書文具,生活用品。後來由於部分執法者失當,抱持「寧可錯殺也不可放過」的心態,因而造成日後的所謂「白色恐怖」,殃及許多無辜,成為國民黨揹負至今的十字架。

  國民黨在六○年代的戒慎恐懼不是沒有道理的。本書中引用海軍前總司令葉昌桐將軍的回憶,1961年某日他剛出席有關虎年反攻大陸的「國光計畫」簡報,第二天中共就透過廣播表示知道此一訊息。可見當時中共在台的間諜仍無所不在,甚至潛伏在軍中高層。

  值此美中兩國不斷角力,共機持續擾台之際,風簷展書讀,不禁令人掩卷長嘆。歷史上兩件著名變法事件的主其事者王安石丶康有為,都因「剛愎自用」功虧一簣。而本書作者筆下的蔣中正總統,也因「剛愎自負,識人欠明」敗走海島一隅。執政掌權者的人格特質與國家命運似乎息息相關,豈能不慎乎?

  歐陽聖恩兄係法務部調查局出身,也曾擔任海基會創會時期處長、媒體總編輯等職,熟稔情報作戰、兩岸交流與財經事務。因此本書後半部分有許多是聖恩兄親身參與或見證的事件,讀來栩栩如生,可以感受到大時代的壯烈情懷以及歷史的溫度。

  聖恩兄離開公職後轉至民間企業和媒體任職,也在大學授課,學經歷豐富,涉獵深廣,每次和他聚會交談,都是學術與心靈的饗宴。猶記得幾年前到聖恩兄的住處小聚才知道他也是電影同好,典藏上百部數位化的經典名片。此外聖恩兄也是品酒及美食家。當天他親自下廚做了幾道佳餚,至今思之仍口齒留香。

  近年來聖恩兄筆耕不輟,已有著作多本,從品味生活到兩岸交流等,善盡知識份子著書立言的本分,也具有敢說直言的道德勇氣,令人佩服!

  謹以本序文祝福聖恩兄,也萬分珍惜我們難得的友誼。

前文化部政務次長 陳永豐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