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與巴黎協定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與巴黎協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范建得
图书标签:
  • 气候变化
  • 联合国
  • 巴黎协定
  • 国际法
  • 环境法
  • 可持续发展
  • 减排
  • 全球变暖
  • 气候政策
  • 环境保护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21世紀人類面臨新冠肺炎致命威脅之際,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極端氣候災難,也被聯合國秘書長Antonio Guterres認為是平行於疫病的另一人類生存威脅。其實早自1992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通過以來,便積極引領全球協力推動氣候行動,2015年更藉由通過劃時代的《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擘劃出具法律拘束力的全球氣候行動架構。

  氣候變遷引發的氣候危機及對於臺灣令人刻骨銘心的災難,已不再對我們陌生,然則究竟我國應如因應這些挑戰,更非我國一己之力所足以當之;是以瞭解 UNFCCC及巴黎協定,並本諸相關規範,來形塑我國減碳義務、氣候正義、社會韌性與低碳經濟轉型等遠景與路徑,已成為我國擬定氣候政策與融入國際氣候行動所必要。  

本書特色

  2021年氣候行動家必備書目!以更專業的視角去打敗氣候變遷吧~

  本書將針對UNFCCC之背景、重點機構、歷史演進進行精要的介紹,並特別納入對於攸關全球2020年後氣候行動之《巴黎協定》的導讀,期許為大家建立起腦中的氣候行動論述架構!
跨越世纪的海洋守护:一部关于深海生态修复与可持续渔业的史诗 图书名称: 《深海脉动:从寂静深渊到蓝色复兴的生态韧性之路》 作者: 艾琳·麦格雷戈 (Dr. Erin McGregor) 出版年份: 2025年 --- 图书简介: 《深海脉动:从寂静深渊到蓝色复兴的生态韧性之路》并非探讨国际气候公约的文本细节,而是将读者的目光引向地球上最广阔、也最少被理解的疆域——深海。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由海洋生物学家艾琳·麦格雷戈博士历经十五年田野考察与数据分析撰写而成,描绘了一幅关于深海生态系统脆弱性、人类活动侵蚀以及迫在眉睫的生态修复策略的宏大画卷。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深海并非一个永恒不变的、资源取之不尽的“寂静深渊”,而是一个拥有复杂生物群落、关键碳汇功能和独特演化历史的活跃生态系统。麦格雷戈博士以其在马里亚纳海沟、中大西洋洋脊等多个极端深海环境的亲身经历为基础,首先深入剖析了深海生物群落的惊人多样性,从冷泉生态系统中的化能自养细菌到巨型管虫群落,再到深海珊瑚礁的千年生命史。她用极其生动的笔触,揭示了这些生命如何在极端压力、绝对黑暗和低温环境下进化出令人难以置信的适应机制。 全书的第二部分,着重探讨了人类活动对这些脆弱深海环境造成的冲击。与关注大气层和地表气候变化的宏观叙事不同,《深海脉动》将焦点集中于微观层面的破坏:深海采矿(DSM)的兴起及其对海山和热液喷口生态系统的不可逆影响;幽灵渔具(Ghost Gear)在海底沉积的长期生态灾难;以及全球性塑料污染如何通过水体输送,在海洋最深处形成“塑料层”,干扰底栖生物的摄食与繁殖周期。作者并未停留在描述灾难,而是引用了大量的实验数据,量化了深海沉积物扰动后,生态系统恢复周期可能长达数百年甚至数千年,这一事实对于强调快速“减排”的现有讨论构成了重要的补充视角。 本书最具开创性的章节,在于对“深海生态韧性”的重新定义与实践探索。麦格雷戈博士提出了一个多层次的修复框架,它超越了传统的海洋保护区(MPA)概念,强调了针对特定深海生境的“动态保护”策略。书中详尽介绍了新兴的“生物地质工程”设想,例如如何利用特定的微生物群落加速受污染沉积物的自然降解,以及如何设计仿生技术来辅助深海热液生态系统的局部重建。 一个引人注目的案例分析是关于“深海生物多样性基准线”的建立。作者详细记录了在南太平洋某片深海平原上,通过遥感机器人和自主水下航行器(AUV)建立的长期监测网络。通过对比二十年间的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和遗传多样性数据,本书清晰展示了近海活动(如底拖网捕捞的溢出效应)如何缓慢地渗透到原本被认为是“原始”的深海区域。 此外,《深海脉动》对可持续渔业的探讨也极具深度,但其视角并非针对近海的过度捕捞,而是聚焦于“深海延绳捕捞”和“深水金枪鱼渔场”的管理困境。作者严厉批评了现有国际渔业管理组织在面对深海生物(如深海鲨鱼和慢生长的经济鱼类)数据不足时所采取的“预防不足”策略,并呼吁建立一个基于“生态位保护”而非仅基于“种群数量”的全新渔业管理范式。她强调,对于寿命动辄超过百年的深海物种,任何基于短期收获的评估都是不负责任的。 在技术应用层面,本书深入探讨了基因测序(eDNA)技术在快速评估深海物种健康状况中的革命性作用,并展示了人工智能算法如何被用于预测深海采矿活动对深海热流和化学梯度的影响。 总结而言,《深海脉动》是一部献给深海的“生态宣言”。它以科学的严谨性、探险家的热情和哲学家般的沉思,迫使读者重新审视人类在地球这个蓝色星球上的角色。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全球生态安全,不仅取决于我们对天空的治理,更取决于我们对那片广袤、黑暗、却至关重要的深海的敬畏与守护。本书是海洋科学家、政策制定者、可持续发展倡导者以及所有对地球生命终极疆域抱有好奇心的读者的必备之作。它提醒我们:修复地球,必须从最深的黑暗处开始。 (总字数:约154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范建得


  [學歷]
  美國普傑桑大學法律博士

  [現職]
  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
  兼任清華大學研發處研究倫理辦公室主任
  主持清華大學生物倫理與法律中心、清華大學區塊鏈法律與政策研究中心

  [學術領域]
  公平交易法、經濟法、智慧財產權法、區塊鏈法律與政策、生物科技法、能源及自然資源法、研究倫理等

  [相關著作]
  學術專章
  第4章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企業永續契機-全球氣候變遷下永續發展策略》
  主編書籍
  《京都議定書與清潔發展機制(CDM)100問》,2008.03,清華大學生物倫理與法律研究中心出版(范建得主編,清大科法叢書)
  The Development of a Comprehensive Legal Framework for the Promotion of Offshore Wind Power , edited by Anton Ming-Zhi Gao and Fan, Chien Te, published by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eries, 2017
  Legal Issues of Renewable Electricity in Asia Region: Recent Development at a Post-Fukushima and Post-Kyoto Protocol Era, edited by Anton Ming-Zhi Gao and Fan, Chien Te, published by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eries, Volume 25, 2014

方肇頤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博士生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 法學碩士

  [學術領域]
  國際環境法、氣候變遷法、國際環境政治

廖沿臻

  [學歷]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法學碩士
  日本大阪大學法科大學院特別研究生

  [現職]
  現為誠遠商務法律事務所受雇律師

  [學術領域]
  國際氣候變遷、能源法、金融商品法

  [相關著作]
  《國際間再生能源詐欺犯罪案例與預防措施之研究-- 對我國再生能源推動之啟示》,《涉外執法與政策學報》(高銘志教授共著);《論我國金融消費者保護法之說明義務及適合度規定--  以日本法為參考》,《東海大學法學研究》(蔡昌憲教授共著)。

图书目录

謝 辭
作 者 簡 介
序 言
前 言

第一章    背景
1.1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1.2 《京都議定書》與《京都議定書之多哈修正案》
1.2.1《京都議定書》
1.2.2後京都時期與《京都議定書之多哈修正案》
1.3 從「國家適當減緩行動」經「利馬氣候行動呼籲」到「國家自定預期貢獻」
1.4 《巴黎協定》

第二章    《氣候公約》相關重點機構簡介
2.1 重要機構
2.1.1《氣候公約》締約方大會
2.1.2《京都議定書》締約方大會(CMP)
2.1.3《巴黎協定》締約方會議(CMA)
2.2 附屬機構
2.2.1附屬履行機構(SBI)
2.2.2附屬科學與技術諮詢機構 (SBSTA)
2.2.3特設工作小組
2.3 科學相關機構
2.3.1聯合國氣候變化政府間專門委員會(IPCC)

第三章    後京都機制的重點涵蓋與峇里路線圖
3.1 減緩
3.1.1市場機制
3.1.2設定減碳目標
3.1.3國家自定貢獻(NDC)
3.1.4共同但有區別的減碳義務
3.2 調適
3.2.1低度開發國家工作計畫及低度開發國家專家團(LEG)
3.2.2奈洛比行動方案(NWP)
3.2.3調適委員會
3.3 損失與損害:華沙國際機制
3.4 氣候財務機制
3.4.1全球環境基金(GEF)
3.4.2綠色氣候基金(GCF)
3.4.3調適基金(AF)
3.5技術開發及移轉
3.5.1技術執行委員會(TEC)
3.5.2氣候技術中心與網絡(CTCN)
3.5.3技術需求評估 (TNAs)
3.6 能力建構
3.6.1「能力建構」框架及「德班論壇」
3.6.2巴黎能力建構委員會(PCCB)
3.7 透明度
3.7.1「國家通訊」、「二年期報告」以及「二年期更新報告」
3.7.2「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

第四章    《巴黎協定》重要條文說明
4.1 《巴黎協定》之架構
4.2 《巴黎協定》重要條文釋義
4.2.1前言(preamble)
4.2.2第二條:《巴黎協定》之目標
4.2.3第三條和第四條:NDC與減緩
4.2.4第六條:國際間可轉讓減緩成果(ITMOs)及非市場方法
4.2.5第七條:調適
4.2.6第八條:損失與損害
4.2.7第九條:財務機制
4.2.8第十條:技術開發與移轉
4.2.9第十一條:能力建構
4.2.10第十三條:透明度
4.2.11第十四條:全球盤點
4.2.12第十五條:履約與遵約

第五章    結論

第六章    附錄
一:字詞彙編
二:氣候公約締約方大會組織圖及氣候公約網站對各機構之簡介
三:《氣候公約》至《巴黎協定》各項工作項目時間軸
四: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五:京都議定書
六:京都議定書之多哈修正案
七:巴黎協定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7112194
  • 叢書系列:趨勢科普
  • 規格:平裝 / 230頁 / 17 x 23 x 1.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參與聯合國氣候公約的活動已經20年,個人有幸見證全球人類為挽救地球氣候危機所付出的道德情操,也學習到國際政治領袖展現的領導才能、科學家的奉獻與執著,更深刻體會到位居國際特殊地位的臺灣,將如何的面臨挑戰與危機。京都議定書的生效,原本給了我們一個機會,但隨即而來的公約頓挫,讓國際氣候行動必須重新盤整,也因此促生了巴黎協定;這期間,聯合國IPCC的第五次報告及1.5C特別報告,及其所印證日趨嚴重的極端氣候災害,已明確將全球導入氣候危機的情境模擬,除許多國家相繼宣布氣候危機外,自下而上的非政府部門參與、企業的綠化供應練承諾,均將氣候行動與全球永續發展緊密連結,至於瑞典少女桑柏格帶動的跨世代正義論述,更加速了全球邁向2050淨零排碳的進程。然則在整個過程中,就氣候行動的核心議題;即願景、減緩、調適、技術、財務、能力建置,以及社經與教育來看,我國始終沒能以統合的氣候政策來加以對應,而多是聚焦在能源轉型,所以一直是以全國能源會議來回應氣候公約的重要發展。
 
  雖說在2015年巴黎協定通過之際,我國也通過了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但是欠缺巴黎協定所要求的2030減碳與控溫目標,也未見法制基礎來提出我國的自定減碳貢獻(NDC),從而在面臨臺灣各界對於銜接國際2050淨零排碳之呼籲,以及外貿導向之企業如何因應國際碳邊境調整措施(CBAM)之壓力時,我們甚至無法在法治國的原則下,決定如何去訂定與國際同步的減碳目標、如何分配並納入各部門的減碳貢獻、如何導入攸關履行國家減碳義務並同時創造綠色契機的碳定價機制,以及如何帶動公私合夥強化減碳並提升社會韌性。具體而言,臺灣在上述所有氣候行動的核心議題上都有其實力,但欠缺對於國際公約發展的脈絡掌握,往往淪於非系統性的決策,或事倍功半的投入;尤其或因欠缺對於國際政治談判所折衝出之公約條的理解,我們與國際社會所關切之重點,更容易流於漸行漸遠。
 
  這本書,並非要將龐大的氣候行動事務都納入討論,而是希望提供給關切全球氣候行動的臺灣各界人士,對於國際氣候行動所依據根本遊戲規則有較體系性的瞭解;知道規範之發展、要求、之所以然,以及現階段之意義,讓各方在對話時,能回歸一致的用語、概念認知,以免流於各說各話,甚至以偏概全失去氣候行動的真義。前氣候公約秘書長克莉絲汀‧費加洛曾說過;「在有足夠的在地立法前,我們是無法說國際間已達成甚麼共識的!」是的,不知道國際規範要什麼?為什麼這樣要求?要求到什麼程度?如何合規?有什麼工具?可以和那一個國家或區域集團合作?這些都必須回歸對於國際公約的瞭解,而這也是這本書的撰寫目的。  
 

用户评价

评分

這類型的專著,如果能細膩地描繪出巴黎協定從哥本哈根的失敗陰影中如何蛻變為一個更具彈性、更包容的全球治理模式,那絕對是極具價值的。我特別感興趣的是,協定背後那種「自下而上」的推動力量究竟是如何凝聚起來的?在國際政治的角力場域中,往往是權力結構決定話語權,但氣候變遷這種跨越國界的危機,卻似乎提供了一線讓非傳統行為者發聲的機會。對於我們習慣於從外部世界獲取最新資訊的台灣讀者而言,理解這些國際談判桌上的「遊戲規則」至關重要。例如,歷史上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之間關於「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CBDR)的爭論,如何在巴黎協定中被巧妙地重新包裝與詮釋?這種文本上的細微更動,往往牽動著數十億人的未來發展路徑。我期望書籍能有紮實的案例研究,比如分析某個小島國如何運用其「氣候受害者」的身份,在談判中爭取到關鍵的資源或關注,或者探討甲烷減排這類次要議題是如何被納入主流議程的。畢竟,氣候治理不只是科學數據的堆砌,更是複雜的人性、經濟利益與道德義務交織而成的世紀大戲。

评分

就台灣讀者的普遍閱讀偏好而言,對於「協定背後的政治角力」往往比純粹的法律條文更有吸引力。這本關於UNFCCC和巴黎協定的書,如果能跳脫出學術象牙塔,嘗試以一種接近「政治驚悚片」的筆觸來描繪談判過程中的關鍵時刻,我會非常感興趣。想像一下,在關鍵的午夜會議上,某一國代表團的突然立場轉變,是如何影響了全球暖化升溫控制目標的設定?或者,美國、歐盟、中國在減排承諾上的來回拉鋸,背後到底隱藏著怎樣的經濟盤算和地緣政治考量?台灣作為一個位於西太平洋颱風路徑上的前沿國家,我們對於全球升溫「1.5度」或「2度」的區別,感受是極為直觀的。因此,書籍不應只呈現協定文本的「是什麼」,更要深入探討「為什麼是這樣」的決策過程。我希望作者能運用豐富的口述歷史或幕後揭露,讓我們看到,在那些光鮮亮麗的公報背後,是無數個深夜的協商、妥協與堅持。這種還原現場的敘事方式,才能真正讓讀者理解,這份協定得來不易,也才更懂得珍惜我們所擁有的這份脆弱的全球共識。

评分

總體來說,一本好的氣候公約書籍,不應該只是提供一份標準的教科書式的講解,更應該成為一個引導讀者進行批判性思考的工具。對於台灣讀者而言,我們最關心的是「我們在哪裡,我們要往哪裡去」這個問題。巴黎協定確立了長期目標,但如何確保各國的「行動力」和「可驗證性」,才是後續的關鍵。我期待這本書能對「全球盤點」(Global Stocktake)機制進行深入的剖析,因為這正是衡量承諾是否落實的「審核機制」。更進一步,如果能將全球的減排路徑,與台灣自身的淨零排放目標(例如2050年)進行交叉比對,分析我們的本土能源轉型、碳定價機制是否與國際趨勢相符,甚至是超前或落後,那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將會直線上升。氣候變遷議題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環境保護,它已經全面滲透到國家安全、產業競爭力和社會公平的層面。因此,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的不只是知識的累積,更是一種將國際規範轉譯為本土戰略思維的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是《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與巴黎協定》,但我手邊沒有這本書,所以沒辦法針對書的內容做評論。不過,我可以從一個台灣讀者的角度,聊聊與氣候變遷、國際公約相關的一些觀察和感受,或許能勾勒出這類書籍可能觸及的主題,以及台灣人在面對全球氣候議題時的複雜心情。 台灣在國際社會上扮演著一個很微妙的角色,我們既是高度依賴科技製造業的經濟體,排放量不容忽視,但同時,我們的國際能見度又時常受到政治現實的限制。當談到《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這樣的大型國際框架時,我們往往關心的是,台灣該如何以「非國家行為者」的身份,找到一個有意義的參與途徑。巴黎協定強調的「國家自主貢獻」(NDC),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個既充滿挑戰又不得不面對的壓力測試。我看見許多本土企業正努力轉型,從高耗能、高排放的舊模式中掙脫出來,這背後需要的技術研發、政策引導,以及社會共識的建立,都是極其艱鉅的任務。而且,台灣的能源結構高度依賴進口燃料,這使得我們的減碳路徑,必須在「能源自主性」、「經濟發展」與「環境責任」這三者之間走鋼索。每一次國際間的氣候峰會,對我們來說,都不僅是環境議題,更是一種國家地位的隱形較量。我們期盼書籍能深入剖析這些現實的困境,而不是只停留在學理層面,畢竟,我們在島上,感受到的氣候衝擊是如此真實而迫切。

评分

說實話,當我看到「綱要公約」與「巴黎協定」並列在書名時,腦中浮現的第一個念頭是「歷史脈絡的梳理」。從里約熱內盧的誕生,到京都議定書的束縛,再到現在的全球盤點機制,這條路走得無比曲折。台灣的許多環境運動者和政策制定者,都是看著這些國際文件的演變長大的,它們幾乎定義了我們過去三十年的環境思維。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清晰的時間軸,剖析為何某些機制成功了,而另一些則功虧一簣。特別是,京都議定書側重於「自上而下的配額管制」,而巴黎協定則轉向「自下而上的承諾彙集」。這種範式的轉移,背後隱藏著對國家主權與全球責任之間拉扯的深刻反思。對我來說,最需要釐清的,或許是如何將這種宏觀的、全球性的承諾,有效率地轉化為我們地方政府和社區層級可以執行的具體行動。如果書籍能跨越純粹的國際法學分析,觸及到氣候正義(Climate Justice)在不同地域的實踐差異,例如,探討當氣候融資到位時,台灣本土的公民社會該如何監督資源的有效分配,那將會是極具洞見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