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新局與美中台戰略轉型

拜登新局與美中台戰略轉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崑義
图书标签:
  • 拜登政府
  • 美中关系
  • 台海局势
  • 战略转型
  • 地缘政治
  • 国际关系
  • 美国外交
  • 中国政策
  • 台湾安全
  • 亚太地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21年2月4日美國總統拜登在國務院演說中,表達要以「外交成為外交政策中心」作為美國外部施政的核心。「外交中心」涉及美中台三方關係,拜登對外政策的變化,將對其他兩方產生重要的影響。

  歐巴馬執政後期,美國國際政治學界針對美國從單極世界走向一超多強的世界體系,是否要讓渡部分權力給中、俄而引發辯論,其中美國戰略學派居於優勢,不但不打算採行「融合戰略」,反而踏上了「競爭戰略」道路。這也成為川普對外政策的焦點,並且在「美國優先」的立場上,實施無親疏的競爭戰略,導致美國國際承諾與形象受到難以彌補的侵蝕。拜登便是在川普的遺產下,建立「外交中心」的對外政策。

  拜登「外交中心」政策的總體核心目的、各分項目標、途徑和方法等,都是理解拜登政府對外政策的重要內容。本書透過領導思想、理論比較、技術戰略、國際機制、區域衝突和大國關係的議題進行討論,試圖回答拜登對外政策的圖像。
 
《全球秩序重塑:新地缘政治格局与战略博弈的深度解析》 本书导言:时代转折点的审视 我们正处在一个由技术革新、经济重心转移和地缘政治紧张共同塑造的剧烈变革时期。传统的国际体系,基于二战后建立的秩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压力。从欧洲的安全困境到印太地区的权力竞争,从全球供应链的重构到信息战的升级,每一个角落都映射出旧秩序的瓦解与新规则的酝酿。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大而细致的分析框架,剖析这些相互交织的趋势,并探讨各国如何在这一动荡的棋局中调整其核心战略。 第一部分:全球权力结构的演变 第一章:多极化浪潮的结构性驱动力 本书首先深入探讨全球权力从单极向多极演化的深层结构原因。这不仅仅是军事或经济实力的简单线性增长,更是技术范式转换(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对传统霸权优势的侵蚀。 经济韧性与区域化: 全球化退潮并非终结,而是向更具韧性、更注重区域集群的模式转变。我们分析了“友岸外包”和“近岸化”的经济逻辑及其对全球贸易流的重塑。重点剖析了新兴经济体在维护自身经济独立性方面所采取的策略,以及它们如何利用全球经济碎片化来增强自身谈判地位。 意识形态与治理模式的竞争: 自由民主模式正面临来自不同政治经济模式的严峻挑战。本书对比了不同治理体系在应对气候变化、流行病和技术监管等全球性议题时的效率与合法性,探讨了“价值观外交”在当前复杂国际环境中的实际效用与局限性。 全球治理机构的效能危机: 联合国、世贸组织等传统多边机构在处理当代冲突和跨国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治理赤字,被细致地考察。我们探究了区域性组织(如非盟、东盟)如何填补部分真空,以及它们在构建新的区域安全与经济框架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第二章:新兴大国的战略自主性 本章聚焦于那些寻求提升全球影响力的中等强国和地区大国。它们的行动不再简单地依附于传统大国阵营,而是基于自身利益和独特地缘环境的精妙平衡术。 “不结盟”的再定义: 探讨了如印度、巴西等国家如何在与不同阵营保持合作的同时,坚决维护其战略决策的独立性。分析了它们如何利用大国竞争带来的机遇,以实现自身长期的发展目标。 技术主权与标准制定权: 技术已成为国家权力的核心。本书详细分析了各国如何在半导体、5G/6G、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寻求“技术主权”,并试图将本国的技术标准推广为国际规范,从而掌握未来经济和军事的主导权。 能源转型与资源博弈: 绿色能源转型正在重新绘制全球能源地图。我们审视了关键矿产的控制权争夺、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的投资竞赛,以及这些变化如何直接影响到地区安全格局和外交关系。 第二部分:关键区域的战略转型 第三章:印太新战略:轴线与断裂带 印太地区已成为全球地缘政治竞争的核心舞台。本书不局限于军事部署的分析,而是深入挖掘了该地区各国在经济安全、信息主导权和供应链韧性方面的战略考量。 海权与制海权的新范式: 传统海军力量仍是基础,但网络战、无人系统(UUVs/UAVs)以及信息控制正成为决定未来冲突胜负的关键因素。分析了分布式海上防御和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的升级对区域力量平衡的影响。 经济安全视角的供应链重构: 考察了关键基础设施(如海底光缆、港口运营)的外部依赖性风险,以及各国如何通过区域经济协定和投资审查机制来增强自身的经济韧性,将经济活动“去风险化”。 东盟中心的张力: 深入分析了东盟在夹缝中维持其中立性和凝聚力的困难。探讨了其内部成员国对于不同外部大国的偏向性差异,以及这种内部张力如何影响其在区域安全事务中的集体发声能力。 第四章:欧洲的再定位:安全自主与身份认同 俄乌冲突极大地加速了欧洲在安全和战略自主性上的转型。本书关注欧洲如何应对迫在眉睫的安全挑战,并重新界定其在全球事务中的角色。 防务一体化的加速: 考察了欧盟在共同防务采购、快速反应部队构建以及军事工业基础强化方面的努力。重点分析了德国“时代转折点”的深层含义及其对欧洲整体安全架构的影响。 能源独立与地缘经济脱钩: 分析了欧洲在摆脱对单一能源供应国依赖的过程中所付出的经济代价以及采取的长期战略。探讨了欧洲在对华贸易关系中,如何在经济利益和安全关切之间寻求新的平衡点。 跨大西洋关系的再校准: 评估了欧洲与北美在面对全球挑战时的协作模式变化。关注双方在技术标准、数据治理以及共同应对区域冲突时的战略协同与分歧。 第三部分:未来挑战与战略应对 第五章:信息环境与认知安全 信息已成为地缘政治竞争中最具破坏性的工具之一。本书揭示了国家如何系统性地运用信息优势来影响他国国内政治、削弱对手联盟的凝聚力。 合成媒体与深度伪造的威胁: 探讨了先进技术如何模糊真实与虚构的界限,以及这对民主程序的信任基础构成的系统性威胁。分析了各国为提升“认知防御”能力所采取的措施。 数字主权与数据流动: 各国对于数据本地化和跨境数据流动的管制日益加强。本书分析了这些监管壁垒如何演变为新的贸易壁垒和地缘政治工具,以及这对跨国企业运营构成的挑战。 第六章:新冷战的悖论与共存之道 本书的结论部分旨在超越简单的“阵营对抗”叙事,探讨在结构性竞争下,大国之间如何管理冲突、避免灾难性升级,并在共同的全球挑战(如气候变化、核不扩散)上寻求必要的合作。 风险管控的机制设计: 分析了在高度不信任的环境下,建立有效危机沟通渠道和军事接触的重要性。探讨了“护栏”的构建在维护战略稳定中的作用。 竞争性共存的长期展望: 预测了未来十年全球体系的动态平衡。强调理解对手的战略意图和国内约束,是制定有效、可持续的外交政策的关键前提。本书最终呼吁,一个稳定的全球秩序,必须建立在对权力转移的现实认知和对共同人类命运的深刻理解之上。 --- 本书的特点在于其跨学科的视角,融合了国际关系理论、经济地理学、军事战略分析和技术治理研究,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工具,以理解我们所身处的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它避免了预设的结论,而是通过详实的数据和严谨的逻辑,引导读者自行构建对全球战略格局的理解。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王崑義


  現職
  .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
  .經歷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所兼任教授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兼任教授
 .世新大學兼任教授

  著作
  《輿論戰》
  《中共對台輿論戰》
  《全球化與台灣》
  《城鄉裂變與中共的農村改革:結構制度與國家》

施正鋒

  現職
  .東華大學民族事務暨發展學系教授
  .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總編輯

  經歷
  .台灣國際研究學會理事長
  .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學院院長
  .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主任

  著作
  《獨立建國的滋味》
  《盧比孔河畔的沈思》
  《台灣的外交環境》
  《思考台灣外交大戰略》
  《台灣涉外關係》
  《台灣的國家安全》
  《台中美三角關係》
 

图书目录

導讀-拜登政府的外交戰略與台灣安全∕王崑義

壹、美國領導者的大戰略思想
貳、對外政策中的美國戰略模式
參、經濟力競爭-動能之鑰技術創新
肆、高新技術革命與政策
伍、高新技術核心半導體與晶片競爭
陸、競爭還是合作的美中政治關係
柒、軍事力量與南海、台灣的戰略問題
捌、台灣是美資產還是「負載」

拜登外交的戰略模式試探-政策、戰略、理論∕張明睿
壹、文本考察-政治語言與政治行為
貳、外交與戰略基本概念的敘述
參、從概念到典範模式的理解
肆、拜登對外政策的戰略模式
伍、結論

新賽局?老遊戲?-美中戰略競爭的根源性問題∕王信力
壹、前言
貳、美中戰略競爭的歷程
參、拜登時期對中國進行的戰略競爭
肆、美中戰略競爭的根源
伍、代結論-蠡測美中戰略競爭的未來

以技術為驅動的大國競爭:拜登政府對中國之政策∕蔡裕明
壹、前言
貳、一種以「技術為驅動的大國競爭」
參、美國在數位科技時代對於中國的戰略
肆、結合民主國家遏制中國的技術主導地位
伍、結語

美中經濟競爭: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可能推演∕羅慶生
壹、前言
貳、遠程想定技術
參、驅動力因素
肆、4個可能情境
伍、結論

台灣在美國對外戰略部署的定位:重要夥伴抑或一顆棋子∕蕭衡鍾
壹、從小布希政府到歐巴馬政府對台灣的一貫立場
貳、川普政府與拜登政府友台挺台的背景因素
參、拉攏夾縫中的台灣符合美國利益
肆、台灣在拜登政府戰略觀中的變與不變

拜登政府南海政策與台灣抉擇∕林廷輝
壹、前言
貳、拜登政府的南海政策
參、從戰略模糊到戰略清晰?
肆、台灣的抉擇
伍、結論
附錄:美國國務院2020年7月13日南海聲明全文

後川普時代兩岸關係中的台灣定位∕滕昕雲
壹、前言
貳、拜登的兩岸政策
參、兩岸關係的癥結-九二共識
肆、中共對於「九二共識」的認知
伍、臺灣方面對「九二共識」的看法
陸、兩岸關係未來發展的展望
柒、代結論:無解的兩岸關係

兩岸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張國城
壹、中國武力犯台的時機
貳、中國怎麼看美國援台
參、美國援台的考量
肆、台灣因應中國犯台的不利因素
伍、結語

拜登的圍中戰略及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顏建發
壹、拜登的圍中戰略出於川普而更勝於川普
貳、群起中的「圍中」同盟
參、美國同盟直挑中國無根據的一中紅線
肆、中國僅能對內打擊異己與對外虛張恫嚇
伍、台灣的應處之道

美國政權的轉換與美中台戰略轉型:從單邊主義到多邊主義∕古明章、吳巨盟
壹、前言
貳、何謂多邊主義
參、權力轉移下的美中關係
肆、拜登政府的中國戰略
伍、美中台戰略轉型
陸、結論:台灣因應美中競爭之道

拜登政府的外交大戰略初探∕施正鋒
壹、前言
貳、川普政府四年的外交
參、拜登的初步觀察
肆、布林肯的外交觀點
伍、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
陸、台灣的自處
附錄1:今晚,何不跟台灣來個建交?
附錄2:美國與中國的金光戲
附錄3:Not So Deft on Taiwan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748551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5 x 21 x 1.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導讀

拜登政府的外交戰略與台灣安全


  2021年2月4日美國總統拜登在國務院演說中,表達了他要以「外交成為外交政策中心」,以作為美國外部施政的核心。拜登「外交中心」觀點的理解,已經成為各方研究的顯學。這個「外交中心」涉及美中台三方關係,也就是在拜登對外政策的變化,將對其他兩方產生重要的影響。

  美國對外政策的改變,依季辛吉的觀察是屬必然,冷戰結束以後「有些國家已經成長為強權大國,美國不再具備實現所有願望的實力。」美國面臨國際秩序領導權力將被分享危機。
歐巴馬執政後期,美國國際政治學界針對美國從單極世界走向一超多強的世界體系,是否要讓渡部分權力給中、俄而引發辯論,其中美國戰略學派居於優勢,不但不打算採行「融合戰略」,相反的踏上了「競爭戰略」道路。這也成為川普對外政策的焦點,並且在「美國優先」的立場上,實施無親疏般的競爭戰略,導致美國國際承諾與形象受到難以彌補的侵蝕。拜登便是在川普的遺產下,建立「外交中心」的對外政策。

  拜登「外交中心」的政策,既要承攬川普的遺產,又要推陳出新,那麼拜登對外政策的總體核心目的是什麼?各分項目標又如何?有沒有途徑和方法?這些都是理解拜登政府對外政策的重要內容。本書透過領導思想、理論比較、技術戰略、國際機制、區域衝突和大國關係的議題進行討論,試圖回答拜登對外政策的圖像。

  壹、美國領導者的大戰略思想

  在「大戰略初探」文中,拜登、布林肯、蘇利文的對外政治與政策思想,被深入的分析,拜登被判斷為「歐(巴馬)規拜(登)隨」的「選擇性交往」政策,端賴議題或場域的不同選擇進行有條件的交往,決定到底要採取競爭、還是合作。至於拜登未來對政策的變化,是傾向於復原主義者(Restorationist)、修正論者(Transformationalist)、還是兩者兼顧,或是自我矛盾,尚須觀察。

  布林肯在思想上具有民族自決的傾向,這對於尋求主權自主的新興團體,有鼓勵的作用,對外政策的實踐,他批判了川普混雜民族主義、單邊主義、及仇外意識的「美國優先」政策,主張所謂「負責任的全球交往」(responsible global engagement),強調預防性外交及嚇阻、貿易、科技、盟邦及制度,還有移民及難民四大課題的思考與政策制定,可以隱約看到拜登總統選戰的國際戰略觀雛形。

  蘇利文則注意到外交及國家安全,必須著眼國內中產階級蓬勃發展的哲學,充分體會到不能讓老百姓覺得被政府拋棄,特別是勞工。在對外政策的思維上,服膺巧實力,也就是聰明的戰略,透過軟、硬實力的相互補充、重疊運用,軟硬兼施,以至不排斥以武力成為外交工具的後盾。在具體對外政策,聚焦於中國的互動,認為與中國共存的戰略包含競爭及合作,戒慎小心、不可偏廢;換句話說,競爭是必須處理的一種條件,而非必須解決的問題。

  貳、對外政策中的美國戰略模式

  拜登就職之後,積極投入政務,對外積極宣示政策、從事高峰外交、重構聯盟、重返國際機構,拜登的政策作為與語言訴求,雖然還是碎片狀態,但已經展現外部政策的圖像輪廓。

  梳理拜登政府相關對外的演講與國際機制的操作,從中提取了美國對外政策的五個基本原則,「以外交為對外政策主體,實力與聯盟相聯、內政與外交相通、領導與榜樣併立、民主優勢持久」,期望再現自由主義國際秩序。

  拜登政府也理解美國目前的處境,他認為要履行前述目標,就必須先行「重建美國經濟基礎、奪回國際機構地位、提升國內外的價值觀、進一步現代化軍事能力的同時先行外交領導、振興聯盟和夥伴關係。」

  觀念要能成為現實,必須透過「行動」進程,戰略行動受到「資源與手段」、「時間與排序」的侷限,在目標選擇上易產生排擠,更何況拜登政府的五個原則,自身便帶有矛盾性,例如,價值觀與利益、外部政治與內部政治、美國與盟友、合作與競爭等辯證性難題。外交政策雜誌的專欄作家,艾莉絲.拉伯特(Elise Labott)清晰的指出拜登政府的戰略目標,「(他)似乎正在努力推行一種恰到好處的政策(Goldilocks policy),-提升中產階級,在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的舞台上包抄中國,並保持美國作為不可或缺的國家角色。」

  拜登政府的戰略目標既然確立,那如何消除各層次間的矛盾,培育足夠的實力、集結國際聯盟力量,建構持久優勢,以應對中國競爭,保障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存續。這些問題透過對拜登政府政策說明與運作理解,可以獲得三條路線,即中產(階級)外交、民主外交、安全外交。

  「中產階級外交」本質是「經濟繁榮」的另一種表達,拜登政府並沒有要直接反全球化,但對於跨國企業要加強稅率的改革,希望經濟成長果實,能讓大多數人分享,讓中產階級恢復20世紀60-70年代美國人口基數,中產階級是理性社會的中間基礎,也是社會穩定的基石。

  「民主外交」本質是維護西方啟蒙時期的「社會契約」所建構的政治、經濟、社會的體制,社會契約精神以為美國所繼承,並且在二次大戰以來,契約精神是美國建構國際體制根本精神的移入,民主已經成為一種信念,是拜登政府不可拋棄的使命,然而拜登政府將此轉為意識型態操作,成為聯盟的基本要求,其背後或已經脫離「民主契約」精神,更多的是要與中國的專制主義或是權威主義作為徑渭分明的分水嶺,趨向冷戰格局塑造意圖。

  「安全外交」本質上是「崛起國與守成國」之爭,蘊含著權力移轉過程的衝擊與抵銷作用。當前國際社會變遷的重大要素,崛起的中國與守成的美國,兩大國間激烈的競爭戰略。競爭的範疇既是全球經濟同時也是整體的地緣政治。

  民主政治國家是自由開放的社會,面對激烈的競爭,民主國家唯一的道路,便是操作安全化政治。2018年後美國為了應對中國的活動力量,啟動了安全化作為,包括內部經貿、文化、科技對中國構築防火牆,甚至在軍事上實施西太平洋威懾行動;外部則以科技威權(專制)主義區分,在數位安全、通信漏洞顧慮下,實施科技封鎖與生產鏈再造,以及集體合作安全的再建構。

  透過圍繞中產外交、民主外交、安全外交三條路線,以及具體議題操作的歸納,依據美國政治學者By Barry R. Posen與Andraw L. Ross,所寫的《大戰略的願景競爭》,其列出四個戰略模式及十三個指標,發現拜登政府的外部政策指標落在「至上(首要)模式」,也就是美國優先戰略,基本上反映「霸權」思想,在聯盟上則表現兩個指標,「民主與專制劃分,及國家間的相互依賴」,但這仍是美國這兩項指標中部分政策的分享而已。在力量(軍事)使用與態勢兩個指標,美國表現謹慎,指標落在選擇性參與模式。

  透過指標評量,對於美國戰略模式,可以理解出美國優先仍是主要支柱,因需要聯盟力量,便有部分的合作安全模式,為了節約消耗軍力,美國採用了選擇性介入衝突政策。

  參、經濟力競爭-動能之鑰技術創新

  經濟講求效率功能的發揮,20世紀末期掀起的經濟全球化,是國際貿易理論最大化的實現,不但引起跨國公司的興起、製造管理的流動,也影響了科學技術的傳播。全球化是在市場經濟、網絡技術與美國華爾街推動的三大因素所形成,讓美國的經濟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金融服務與高技術產業比重上升,傳統製造業卻空洞化。

  2018年川普政府在經濟安全上,提出兩個重要方向,一是喊出製造業回流,二是高科技產業保障,也就是彌補經濟結構失衡,及維護經濟成長動力的技術領先。西方經濟動能已經進入技術創新拉動階段,如今卻面臨中國佈局高新技術發展戰略,美國不得不正視技術競爭所帶來的危機。高新技術上升至美國國家戰略,並與中國展開技術競爭。

  肆、高新技術革命與政策

  高新技術本身是一種科學性,自有其發展的規律,科技革命至今進入第四代發展,重點在於人工智慧、大數據、第五代電信網路(5G)、奈米技術與生物科技、機器人、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等領域。但科技革命將會拉動社會革命,經濟革命與軍事革命,這可以回溯上個世紀80年代興起的資訊革命,所產生的第三波革命浪潮便能得知。所以科技革命不僅僅是科學的,也是社會、經濟、軍事的問題。

  在第四波科技革命領域中,詹姆士夏甫(James Schoff)指出中國已成為全球科技的領先創新者,尤其是在「製造業、數位平台與相關市場(小額貨幣交易)、旨在解決社會問題的應用程序或其他技術、以及電腦或生物科技等領域的基礎科學的研發。」

  西方國家擔憂,除了技術競爭與經濟繁榮問題外,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西方國家認為這些科技所蘊含的軟思維帶有中國國家的價值理念,即21世紀威權主義、社會控制與效率相結合的一種形式。西方學者冠之以中國技術的專制主義。

  為了因應即將到來的第四波科技興起,區隔中國意識形態的影響,並與中國科學技術與高新技術進行競爭,拜登政府已經成形了四個方向做法:一、強化基礎建設與推動研究關鍵技術;二、結合民主國家遏制中國的技術主導地位;三、組建技術民主國家的聯盟;四、建構印太版的「一帶一路」。

  伍、高新技術核心半導體與晶片競爭

  今年二月拜登手持晶片闡述半導體競爭時代來臨,4月12日拜登政府召開了半導體供應鏈與汽車、醫療廠商,了解全球晶片短缺問題,5月11日美國將64家半導體上下游廠商,組建了半導體聯盟(Semiconductors in American Coalition,SIAC)其中包括了歐洲、日本、韓國、台灣的台積電,排除中國的公司。

  6月8日拜登政府針對半導體行業發展,提出了一份250頁的報告,列出確保從醫藥到晶片等關鍵產品供應的策略。其中半導體是主角,同日,美國國會通過520億美元來提振國內晶片製造,也就是由國家出資大量補貼行業。美國政府的行動是來自於「無盡疆界法案」的支持。

  美國確實已經針對第四波科技革命的核心技術產業-半導體,納入了國家扶持與投資對象,目的便是掌握未來第四波科技發展的核心技術,保持與中國科技水準領先的地位。

  從美中半導體競爭來看,中國處於劣勢一方,目前,中國在半導體生產鏈上,設計、封測已經跟上西方腳步,但在晶片製造方面,仍相當脆弱,因此,中國在2020年被美國斷供封鎖的經驗,決心突破這項技術的障礙。

  中國十四-五規劃強調「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2020年對上市企業的補貼高達2,136億元人民幣,比前一年增加14%,對半導體和軍需企業的補貼顯著成長。除此之外,中國加大了半導體人才培育,2020年成立了「南京積體電路大學」,將積體電路生產流程,轉化為科系,專業攻關,2021年4月北京清華大學也成立了「積體電路學院」。

  中國的決心是理解到了與美國競爭,並非只是美國企業的競爭,更多的是美國透過國內法與懲罰權,影響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限制,必須防堵美國的長臂管轄,荷蘭ASML光刻機關鍵時刻被禁止出貨中國便是一例。

  半導體技術競爭,實為科技競爭的核心,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輕忽的一件大事,尤其在川普時期透安全化政策,對華為、中興科技廠商,進行斷供封鎖,讓其他工業國家有了高度警惕,歐盟、日本、韓國也相繼建立了半導體發展計畫,通過國家力量保障核心產業安全。

  美中之間的半導體競爭,目前來看,中國處於劣勢,但是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企業產品總是要面向市場營利發展,中國消費市場,是企業不能放棄的地方,這也為半導體競爭帶來的變數。

  由前述得知,半導體的競爭,美國所依託的除了自己「設計」和「高端技術」的掌握之外,便是透過長臂管轄能力,以及構築全球半導體聯盟,打造半導體的控制權;中國則深知西方國家受制於美國,對於高端技術流動不抱外來期望,除了自己努力構建體系與製造技術外,便是控制好自己市場的份額,以便支持本土半導體產業發展。

  基於此,美中競爭可能產生的技術追趕場景的判斷,以四方矩陣圖示,構想出四個想定(假設)-美國壟斷-競爭激烈、平分秋色、中國壟斷-模式;橫坐標是中國在半導體的滯留向突破方向發展,縱座標則是美中競爭的高低趨勢的變化。藉以說明四種美中競爭可能結果的邏輯推演。模式勾勒出美中競爭的推理,雖未直接給出答案,卻能從中得到理性判斷的可能成果。

  陸、競爭還是合作的美中政治關係

  美中政治權力競爭的發展,是戰略競爭的一項維度,是構建總體戰略競爭的分項力量,美國對於中國的態度,定位於激烈的戰略競爭對手,游離於「敵人關係」的邊緣,拜登政府在表達對中國關係時,經常說出「要競爭時競爭、合作時合作、衝突時衝突」。這就表示在總體戰略的指導下,在美國利益目標的追求下,不可能對中國有絲毫讓渡的心理,競爭自然是激烈的。

  川普時期美中關係已有定位,拜登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描寫成激烈的競爭關係,透過近半年的執政行動,有些分析美中關係的學者,針對現象的反射,直接地說出美中現行關係,乃是透過聯盟合作,針對中國施以合圍的手段運用,透過合圍手段迫使中國能順從自由主義的國際秩序,是一種直覺思維的運用。

  有的學者則是從國際政治的視角,從單邊主義與多邊主義的趨近,說明拜登政府對中國手段的變化。一個國家由單邊主義轉向多邊主義的對外政策,這種變化來自於領導人的認知差異所致。

  川普執政對於國際組織與機制,並沒有給予較大的重視,主要的原因是川普對外政策強調美國優先,以及美國利益的維護,不重視國際領導,單邊主義的外交手段明確。但是拜登與川普不同,他深知美國單一力量的不足,必須強化同盟關係,以共同維護美國利益的遂行。多邊主義思維成為美國對外政策操作的手段之一,目的是透過國際機制,實踐美國對中國的戰略設計,這樣的運行,美國必須相對地提出可資分享的公共財,方能具有實質的效率。

  美中競爭是美國全政府運行的國家戰略,單邊與多邊主義的運用,只能表達美中競爭的部分行為,全政府運行,指出了美國對中國的競爭戰略是總體戰略的施作,政治力的作用,仍需在此整體性觀點,進行觀察與分析,比較能說明或解釋美中關係的政治實質。

  美中戰略競爭並非起於川普執政時期,而是在2000年小布希(George W. Bush)競選總統期間,便有百人政學者聯合建言總統候選人,要重視中國威脅問題,小布希當選總統之後,便將中國身分定位為「戰略競爭者」(strategic competitor),卻因911事件反恐戰略建立而改變,直到川普政府重新建立了戰略競爭對手的再確立。另美中關係發展的歷史來看,「戰略競爭」隨著中國發展與對美利益的威脅,確實是難以避免趨勢。戰略競爭確實是一種「老遊戲關係」,但是時空背景的轉換,對於國際格局的變化,仍具新時代上的意義。

  拜登政府團隊與歐巴馬時期的團隊,重疊性大,然而歐巴馬對中國關係,採取的是競合關係,既有競爭,亦有合作之處。如今,團隊回朝,令共和黨人擔憂川普政策的轉變,為讓美國各界免於憂心,強調拜登政府既不是歐巴馬,也不是川普,不回顧歷史,而是要基於現在面向未來持續努力。

  不可避免的,現在的基石是川普的遺產,戰略競爭的美中關係,短時間不易改弦更張,拜登反在競爭之前加上了激烈競爭以示決心。拜登政府強調與中國關係,競爭(competition)、合作(cooperation)和對抗(confrontation)可依據事務性質的不同,採取不同的方式進行操作。布林肯對於「競爭」所期待的是基於規則的競爭,有規則競爭是良性競爭,可以趨近合作性操作,問題是美中競爭關係是在「塑造規則」階段便已經發生,規則主導當仁不讓,此刻競爭便容易趨近對抗,無規則的競爭讓惡性競爭得以存在。

   無規則的競爭,也是根源上的差異問題所形成,這本應以包容的態度,處理彼此的差異性,但是為了「非此即彼」的根源性堅持,這裡舉了五個可能導致競爭向著對抗發展的根源-民主自由與專制威權的意識形態、國家利益的堅持與侵犯、地緣政治權力平衡的消退與增長、全球與區域主導權力的保障與替代、美中文化歷史經驗的復甦與榮譽等,這些根源性差異大甚至對立,本身便是國際秩序競爭的一環,很難以包容態度進行「融合戰略」的選擇。更何況美中關係當前有塑造規則的競爭,這些差異不但不會被包容,還會被放大形成衝突焦點,彼此的競爭關係更加複雜。這也是當前美中競爭,激烈交鋒的根本因素。
柒、軍事力量與南海、台灣的戰略問題

  美國每年超過7,000億美金的國防預算,已經高於後五位國家國防預算的總合,並具有11艘航空母艦(群)、三位一體的核戰略打擊力量,以及先進的航天、空飛行器、電子與網路作戰能力,美軍實力依舊是全球超強首位。

  美軍兵力部署於「五大洋三大洲」,美軍的戰略是全球性戰略的視野,冷戰時期美蘇對峙,軍事戰略的指導,為「核威懾下的總體戰略」,打的是大國常規戰爭的準備,2001年全球反恐戰爭成為軍事活動的重點,特種化、區域化的作戰形式,讓美軍的力量發展具有針對性的規劃,軍隊任務逐漸遠離了常規戰爭的準備。

  就在這個階段,解放軍卻發起了補課運動,國防預算也開始兩位數增長,通過22年的追趕,改變了解放軍體質,包括了現代聯合作戰體制的構建、信息化戰爭準備,也開啟了智能化作戰形式的建設。

  就以2020年以來中印邊界兩軍的對峙,印度軍事評論人透過戰場透明度的反差,確認解放軍已經進入「信息化」戰爭能力,印度在這部份基本上是空白的。2021年美國國防大學出版了《超越邊疆的解放軍》(The PLA beyond borders-Chinese Military Operations in Regional and Global Context),透過區域性、全球性視野,針對解放軍的遠征能力、非傳統安全行動、軍事外交和安全援助等議題進行研究分析。

  足見美國雖然仍認為解放軍是屬於區域性的軍事強權,但對於軍事能力溢出區域功能的發展,也已經開始關注其在全球性軍事功能的探究。相較於美國軍事能力與全球佈局的事實而言,解放軍仍屬於區域性的軍事力量。美國對於解放軍在邊界衝突、第一島鏈內水域的展現、針對美軍西太平洋行動自由干擾、台海、南海灰色區域活動,都是抱以謹慎行動,並給予較大注意。

  本文中對於解放軍軍事能力的運用,放在南海、台海與美軍互動的討論上。

  在南海安全困境的討論上,主要還是焦點於美中在南海主導權之爭的議題。南海主導權之爭,源自於歐巴馬後期的政策,尤其是透過國際法的制約,否定中國的九段線與島礁權利的主張,但在軍事行動上,歐巴馬又採取選擇性參與的態度,並未透過軍事權力,保證國際法宣判的結論。
 
  川普政府透過印太戰略的構築,以保障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優勢力量,南海是美國連接印度洋與太平洋兩大洋的重要通道,也是「全球進入快速到達」的重要水域,面對中國海上權力的增張,開始加大區域的「水上自由航行與空中飛航自由」的操作力量,同時編織南海聲索國的偕同力量,一起施壓中國在南海的主張,激發了南海地區緊張局勢的升高。

  拜登政府接續川普的南海政策,依據拜登政府在南海加大自由航行力度,引入北約成員國的船艦介入南海巡航,比較1995年美濟礁事件、2012年黃岩島事件,認為美軍奉行戰略模糊,因而島礁被奪;但在2019年中業島、2020年南北康暗沙事件、2021年牛軛礁事件,因為有美軍的存在,所以維持了現狀,依據這些案例經驗,發現美國在南海的態度由戰略模糊轉向戰略清晰,這也是目前拜登政府對南海的政策。

  南海趨勢的轉變,認為台灣對於南海主權的模糊態度難以持續,為了自保與不願成為國際上被遺棄的「棄子」,似乎在南海問題上站在目前國際規則的一方,而非站在挑戰目前國際秩序的另一方。問題正如季辛吉所言:「學者沒有風險,如果結論錯誤,大可重新來過,政治領袖卻只有一次選擇,一旦出錯便覆水難收」。的確,模糊政策對政客而言是最佳的政策,誰又願意背負喪權的歷史責任。

  軍事力量的對沖,除了南海議題之外,還有一個議題,便是台海問題,在本論文集中,學者各抒己見,不約而同的與台灣安全做出連結。從軍事論兩岸軍事衝突,有從事實論說,認為近些年來,中國軍隊發展,實力快速的累積增長,增添了兩岸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兩岸軍事失衡的現象在2007年已經被大陸翻轉。美國蘭德公司在2015年也提出警告,對中國的戰爭,早打比晚打的代價要低,2025年開戰,美國付出代價恐為美國難以認同。

  面對兩岸軍事實力差距,美軍支援作戰在台灣確實有被人民期待,2020年10月台灣國際戰略學會與台灣國際研究學會作過民意調查,台灣有過半的民意,確實是期待美軍協助防衛台灣,也願與其並肩作戰。

  基於主觀的意願,學者運用邏輯推演,認為軍事犯台端視北京對台在武力進攻下屈服的可能性,以及視台美合作的力度如何迫使北京對台動武意願下降?前者的主動權在北京,而後者軍事力量的聯合,直接影響中國犯台攻勢的成敗,因此,主張台灣應強化地面部隊基礎訓練,增強美國援台作戰願採取的選項和代價(效率)的承受,對台灣的安全是有極大的貢獻的。
 
  除了從軍事論戰爭而外,也有從政治的視角來說明台灣自處之道,有學者主張拜登上台,最壞情況是無視台灣的存在,而最好情況則是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民決定,更何況蘇利文等人亦有民族自決思想的傾向,因此主張「台灣應有足夠勇氣宣示獨立建國、要求承認,而不是躲在中華民國的屋簷下爭正統。」當然有勇氣也要有智慧,不計後果的舉措,政客很難聽的進去。

  另外,有學者從「九二共識」矛盾性來觀察,九二共識在台灣已經被認為被紅化,很難理性的討論,在大陸方面卻還是認為是解開兩岸官方交流的金鑰,同時,大陸官方若退回1992年前期,也代表著弱化了統一的主張,因此,不可能拿掉「九二共識」的政治語彙,兩岸關係由這個角度來看,確實已經進入僵局,目前,一般認為兩岸局勢發展只有兩條路,一是中共改走溫和與中庸的對外政策路線;二是中共缺乏耐心,決心盡速解決台灣問題,逕行發動武力統一戰爭。只是,台灣未來的前景,目前只能在維持現行政策,以拖待變。

  台海之間的衝突,有人從美國視角出發,考慮地緣政治的利害關係,確認台灣在戰略地理位置上的優越性,讓美國不得不重視台灣存在,必須進一步討論台灣面臨戰爭時的態度,這也就是美國政界對戰略清晰與戰略模糊的辯論。美國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Kurt Campbell),在對台灣的軍事活動上主張戰略模糊,認為戰略清晰不利於美國的利益。

  2021年7月6日坎貝爾更說,美國支持台灣尊嚴、維持堅實的美台非官方關係,不支持台獨。美方在對台事務上必須保持平衡,這攸關牽動國際局勢的台海和平穩定。

  從觀念的爭辯過程,便能察覺,將台灣與美國命運綑綁在一起,共同面對可能的戰爭到來,這並不符合美國選擇性參與,以及美國應保有的戰略彈性。更何況戰爭有其自身發展規律,一經啟動,很難終戰。這也是美國所不願見到的場景,所以美國聲明不支持台獨,顯然美國也不願捲入台海戰爭。

  捌、台灣是美資產還是「負載」

  在美中的競爭戰略操作的過程,台灣無法置身事外,自2016年蔡英文政府執政以來,在美中關係上早已作出選擇,蔡政府基本的指導便是:「聯美抗中、親美制中」的對外政策,美中台關係由三角關係,成為了「台美與中」完全傾斜的依賴戰略,更早於2018年川普政府對中國的戰略調整。

  台灣在戰略行動上依附美國,是以「相信」的信念為基礎,認為美國長期以來受斯匹克曼(Nicholas John Spykman)「以海制陸」的地緣戰略觀點,台灣在西太平洋的地理位置中心,美國不可能放棄台灣地緣價值,台灣的決定已經不再考慮戰略變化風險,頗有破釜沉舟之志。

  而台灣主觀安全的需要,使用西太平洋的地理思考,卻忽略了台灣終極的利益訴求,與美國在美中利益之間互動的利益維護,卻難有相容的地方,基於這個因素,有人特別將台美關係,認定彼此是夥伴關係,是一種資產,還是工具主義下的資源。

  在論文集中有兩位學者,涉及到這個觀點。一位學者提出他的見解說,不論美國對中國會如何「戰略清晰」與「戰略競爭」,美台關係最後仍將回歸到從屬於美中關係框架之下的本質,美國對台灣仍將會採取「戰略模糊」,因為國際政治是講現實、講權力、講利益、講交換的,如此才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與戰略利益。這是從美中台三方的「成本、效益、代價」去考慮,美國對台態度最終仍是一種工具傾向的運用。

  另一位學者認為,為了避免台灣成為大國間的棄子,首先讓台灣獲取足夠的防禦能力,因此要深化與美國及友邦關係。其次,強化經濟發展,新興產業加速推動,傳統產業要能升級,有化產業結構,佈局全球市場。此外還要積極尋求兩岸在互動的契機,讓兩岸關係得到良性發展,有利於國家社會的安全保障,讓台灣成為有用的棋子,而非棄子。

編者後語

  拜登政府執政之後,亟欲恢復國際地位與信譽,積極參加各種國際會議,並透過美國的強國地位,主導會議議題與議程,宣講美國對外政策理念,並要求組織體成員共同實現要求。在2021年6月13日G7會議結束後的記者會上,拜登明確表示:「每位領導人都瞭解並理解我們所面臨(問題)的嚴重性和挑戰,以及我們自豪的民主國家有責任站出來,為世界其他地區提供服務。」什麼問題讓美國領導人如此的急切呢?或許從G7與北約峰會後的聯合公報中,可以獲得一些蛛絲馬跡。

  G7會議本身是定位在經濟議題,會中討論了持續寬鬆的財政政策、跨國公司的統一稅率、還提出了美歐版一帶一路的基建計畫,共同發布了《重建更美好的世界夥伴關係》(Build back Better world (B3w) Partnership),以及跟經濟發展相關的氣候變化(碳排放)與生物多樣性議題,包括COVID-19大流行與病毒溯源調查;除此之外,與經濟無關的政治性議題,也被納入公報之中,尤其是中國的新疆、西藏、香港、台灣的人權與政治脅迫。

  6月14日北約峰會的公報更是直接表明,「認為中國對於基於國際秩序和北約安全相關領域構成了系統性挑戰」。更指責中國軍事現代化發展的不透明、核武庫的擴充、以及帶有脅迫性的政策。

  北約本質上便是軍事安全的組織,將中國視為「系統性挑戰者」,尚符合組織職能與角色,「挑戰者」一詞不同於敵人與對手意義,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中國對歐洲的威脅並不明確,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說:「我們不會落入新的冷戰,中國並非我們的對手和敵人。」

  這次G7峰會,在美國的領導下,從經濟議題延伸到政治議題發展,是美國的意志,還是集體意志,目前仍不意確定,需要從日後的行動中去認定,但可以理解的是,若一個軍事安全為主的北約組織,僅將中國視為一個「挑戰者」,那可以說,歐洲國家對中國的態度與美國是有距離的。

  拜登2021年6月出訪,三個主要行程,涵蓋了三大層面,經濟合作、軍事安全、大國政治,其內容又涉及美中「制度鬥爭、西太威懾、友俄制中」等三項具體目標。因此,拜登主導與構建議題的國際會議,從會議的議題設定、議程進行、公報宣示的過程,考察美國與歐七(澳、韓、印、南非)的政治語言與互動行為,以檢證當前國際戰略的內容,是否在真實的世界中仍具有說明性。

  導讀整合了學者論文的洞見,綜理了五個要項:「美國領導者的大戰略思想、對外政策中的美國戰略模式、經濟力競爭-動能之鑰技術創新、競爭還是合作的美中政治關係、軍事力量與南海、台灣的戰略問題」這些內容確實也出現在拜登訪歐的G7與北約的會議上。美國的戰略行為,真如拉伯特(Elise Labott)所說:「提升中產階級,在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的舞台上包抄中國,並保持美國作為不可或缺的國家角色。」

  在台灣議題上,學者們的主張是多樣化的,但不脫離美中台三方互動下「政、軍」脅迫範圍,若冷靜回顧兩岸發展歷史,這些脅迫並未實質擾亂台灣的外貿經濟。換句話說,這些脅迫並未具體達到傷害效果,但真的對台灣造成危機的困擾,應該是西方國家對半導體製造,集中在台灣不可思議的察覺。

  2021年英國主辦的G7大會,保守黨政府向G7提出了一份諮詢備忘錄,被稱之為「康沃爾共識」(Cornwall Consensus),這份僅有五條備忘錄的共識,直指自由主義消退,與福山、米爾斯海默所說的相契合,台灣可以不理會備忘錄思想的傳達,卻不能不重視其中一項的訴求,「西方政府已經承認,讓全球晶片生產集中在台灣這個中心,是一個可怕的戰略錯誤。他們不想重蹈覆轍」。這是西方國家對半導體技術工藝自主性的宣示,高科技產業是台灣經濟的命脈,台灣必須需正視這個問題,及早準備對策,同時要將半導體加工技術,視為台灣核心利益,與企業體合作維護產業安全,這是當前台灣燃眉的危機,政府必須要有前瞻作為了。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我一個長年在地方事務上打滾的人來說,國際戰略固然重要,但最終還是要落地到民生和社會層面。我們常聽到華府官員在國會山莊慷慨陳詞,但這些宏大的戰略意圖,究竟如何具體轉化成台灣社會可以感受到的實質影響?例如,在科技管制升級的背後,對我們中小企業的衝擊有多大?在強調「民主聯盟」的同時,對我們內部在處理統獨議題時的社會氛圍又會產生哪些潛移默化的影響?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扮演一個「翻譯者」的角色,將華盛頓的戰略術語,轉譯成台灣社會能夠理解的語言。如果能看到作者如何細膩地捕捉到這些高層決策與底層現實之間的張力,並指出我們在應對這些外部壓力時,有哪些可以主動出擊、而非僅僅被動接受的空間,那將是非常有建設性的閱讀體驗。畢竟,戰略的最高境界,是將外部壓力轉化為內部的改革動力,而不是被動地耗損國力。

评分

坦白說,看著國際情勢變動,我們台灣人心中難免產生一種「局外人」的焦慮感——我們是否只是美中博弈中的一顆棋子,任由兩方擺佈?這本書如果能從「戰略轉型」的角度切入,或許能提供一個更為積極的視角。戰略轉型意味著權力結構的調整,而結構調整的過程中,總會產生真空地帶或新的槓桿點。我期望作者能夠深入探討,在這個美中關係重塑的過程中,台灣究竟有哪些獨特的「不可替代性」和「戰略籌碼」。這不單指半導體產業,更包括我們在民主價值輸出、區域穩定維護上扮演的角色。如果我們能準確理解拜登政府在哪些層面需要「台灣的協助」,我們就能更主動地去塑造我們的角色,而不是被動等待指令。這本書如果能幫助我們從被動的「被保護者」,轉化為積極的「戰略貢獻者」,那麼它就遠遠超出了單純的政治觀察,而成為一份指導國家自我定位的實用手冊。

评分

拜登執政的這幾年,給人的感覺是從川普時代的「不可預測性」突然轉向了一種「強調規則與聯盟」的舊有外交模式,但仔細觀察,骨子裡卻有著更深層的結構性調整。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位這次轉型的「本質」?它究竟是回歸冷戰思維的舊瓶裝新酒,還是一種真正適應二十一世紀地緣政治的創新戰略?特別是在「印太」這個概念的深化過程中,台灣如何從一個「潛在的熱點」逐漸被納入一個更廣泛、更具韌性的安全架構中?我特別關注的是,所謂的「戰略模糊」與「戰略清晰」之間的界線,在拜登時代是不是已經被重新定義了?這種定義的轉變,對於我們在進行國防規劃和政治溝通時,具有決定性的指導意義。如果這本書能清晰梳理出這些模糊地帶背後的邏輯,告訴我們「現在的規則是什麼」,就能幫助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站得更穩,減少不必要的猜疑和誤判。

评分

這本書的出版時機,簡直是踩在時代的脈搏上,讓人讀來有種迫在眉睫的緊迫感。坦白說,在我們這個小島上,每天睜開眼,第一個想到的往往是「今天華府又出了什麼新招?」、「北京的態度會不會又轉了個彎?」這種與自身命運緊密相連的焦慮,是我們揮之不去的底色。看著拜登政府上台以來,從所謂的「競爭性共存」到現在逐漸浮現的更為清晰的戰略輪廓,很多人都在摸著石頭過河,試圖理解這背後的深層邏輯。這本書似乎就是想提供一個清晰的路線圖,讓我們能從迷霧中辨識出美方決策圈的真實意圖。我尤其期待它能深入剖析,拜登團隊是如何在國內政治壓力、對華鷹派的聲音,以及全球盟友的期待之間,不斷進行拉扯與權衡的。畢竟,在台灣人看來,華盛頓的任何微小動作,都可能在我們的周邊海域掀起滔天巨浪。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非公開的脈絡或獨到的解讀,那對我們理解未來的變局,無疑是極為寶貴的指南針。這不是單純的政治評論,更像是一份為生存而學習的戰略筆記。

评分

讀完一些相關的論述後,總覺得總在討論「美國的承諾」和「台灣的韌性」這兩個面向,但似乎少了一個關鍵的視角:新時代下,美中兩大強權之間的「遊戲規則」本身正在發生怎樣結構性的改變?這本書如果能著墨於此,那價值就不凡了。過去幾十年,美中關係有其既定的範式,大家都在這個框架內打轉,但現在,那張舊地圖似乎正在被撕毀。戰略轉型不只是口號,它意味著資源配置的重新分配、外交辭令的替換,乃至於軍事部署的微調。我想知道,作者如何觀察到這些微妙的「轉型信號」?特別是在印太戰略這個大棋盤上,台灣的角色是如何被重新定位的?從經濟安全到供應鏈重組,再到所謂的「可信威懾」,每一個環節都顯示出比以往更複雜的編織網絡。我希望這本書能跳脫出傳統的「親美」或「疑美」的二元對立,提供一個更為冷靜、近乎科學分析的角度,去拆解拜登團隊如何重塑這個三角關係,尤其是在面對中國大陸日益增強的實力時,他們到底有哪些「不可逆轉」的戰略選擇。這種深入的結構性分析,遠比表面的新聞解讀來得更有深度和啟發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