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係辭典(3版)

國際關係辭典(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包宗和
图书标签:
  • 國際關係
  • 外交
  • 政治學
  • 國際政治
  • 國際組織
  • 安全研究
  • 國際法
  • 全球化
  • 區域研究
  • 國際經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旨在協助讀者以最省時方法掌握國際關係領域之知識,以修正並增強學習國際關係的能力,且提供具價值的閱讀指引,讓學生可自行擴充相關國際關係知識。透過作者群的用心,參考國內、外權威著作與文獻,編寫詞條並力求周全,使本書成為一本國際關係的參考用書,亦是一本國際關係的工具書。本書之特色在於書中十四項分類(篇)相當完整,除了可協助非相關系所之讀者,在最經濟的時間裡,從詞條中產生對國際關係的初步認識,並提供一些輔助的支援管道,讓同學能透過自修方式,擴充國際關係的相關知識與宏觀的視野。
国际政治经济学:全球治理与秩序重塑 本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国际关系的核心议题,聚焦于全球治理的演变、权力结构的动态变化以及经济全球化对主权国家体系的深刻影响。全书分为六个主要部分,系统梳理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历史脉络、关键议题及未来趋势,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框架。 第一部分:理论基石与历史演进 本部分首先奠定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详细阐述了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等主流理论在解释国际经济与政治互动中的优势与局限。重点探讨了“相互依赖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如何描绘全球化时代的权力与财富分配格局。 随后,本书追溯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脉络,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诞生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与瓦解,再到冷战后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兴起。特别关注了资本主义的扩张、殖民主义的遗产以及发展中国家在不平等交换中的地位,为理解当前国际经济秩序的结构性问题提供了历史深度。 第二部分:全球经济治理的机构与规则 本部分聚焦于塑造全球经济秩序的关键制度安排。详细考察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等核心多边机构的职能、演变及其面临的合法性危机。分析了这些机构在推动贸易自由化、金融稳定和发展援助中的作用,同时也批判性地审视了它们在代表性和问责制方面的不足。 此外,本书探讨了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碎片化趋势,包括对跨境资本流动、金融危机预防和系统性风险管理的探讨。对“华盛顿共识”及其向后华盛顿共识转型的过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揭示了发展范式的转变。 第三部分:权力、霸权与结构性不平等 权力是理解国际关系的核心要素。本部分深入探讨了霸权理论在国际经济领域的应用,分析了美国自二战以来在经济、金融和技术领域的主导地位及其衰落的迹象。重点讨论了“结构性权力”的概念,即权力不仅体现在军事或外交胁迫上,更体现在对规则、制度和话语权的塑造能力上。 章节中还详细分析了全球价值链(GVCs)的重构,考察了核心国家与边缘国家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位置差异。讨论了“去风险化”和“供应链韧性”等新概念如何反映出地缘政治竞争对经济效率的修正,以及由此带来的全球经济分工的再调整。 第四部分:国家、市场与社会的三元互动 国际政治经济学离不开对国内因素的考察。本部分剖析了国家在应对全球化挑战中的不同策略。研究了产业政策、国家资本主义模式(如中国模式)以及西方国家近年来对“产业回流”和本土制造业保护的回归。探讨了国家内部的利益集团、社会运动和意识形态如何影响国家的外向型经济决策。 同时,本书也考察了跨国公司(MNCs)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分析了它们在避税、劳工标准和环境法规方面对国家主权构成的挑战。探讨了全球公民社会组织(CSOs)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可持续性方面的努力与局限。 第五部分:新议题:气候变化、数字主权与地缘经济冲突 进入21世纪,一系列新的挑战重塑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前沿。本部分专门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全球经济结构和地缘政治稳定性的深远影响。分析了国际气候治理机制(如《巴黎协定》)的有效性,以及“绿色转型”如何催生新的竞争领域和资源争夺。 数字经济和技术竞争成为新的焦点。本书分析了数据流动、人工智能治理和技术标准制定的国际竞争,探讨了“数字主权”和“技术民族主义”的兴起如何威胁到全球互联网的开放性。此外,地缘经济工具箱(如制裁、出口管制和投资审查)的常态化使用,被视为国家间冲突从传统军事领域向经济领域延伸的重要标志。 第六部分:全球秩序的未来走向 在理论总结与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本部分展望了未来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可能走向。探讨了“去全球化”与“慢全球化”的争论,分析了多极化趋势下,新兴大国对现有国际体系的挑战与重塑意图。 重点研究了全球南方国家在新的地缘政治格局中日益增强的发言权,以及金砖国家(BRICS)扩容等现象所暗示的对“全球治理西方中心论”的反思。本书最终认为,未来的国际体系将是一个更加碎片化、竞争性更强、规则制定更具包容性(但也更不确定的)混合秩序。它要求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必须具备跨学科的视野,以应对结构性矛盾与突发性危机的叠加挑战。 本书特色 本书的特色在于其严谨的理论框架、丰富的案例支撑以及对复杂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它不仅梳理了经典的理论争论,更紧密结合了近年来发生的重大事件——从2008年金融危机到新冠疫情,再到大国战略竞争的加剧——来验证和修正既有理论,力求提供一套适应当前复杂国际环境的分析工具。全书语言精炼,逻辑清晰,适合高等院校的国际关系、经济学、政治学专业学生,以及从事国际贸易、外交和政策研究的专业人士阅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包宗和


  現職:台灣大學政治系名譽教授
  學歷: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政治學博士

林麗香

  現職:空軍官校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學歷: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博士

蔡育岱

  現職: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教授
  學歷:政治大學外交學研究所博士

王啟明

  現職: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兼任系主任
  學歷: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

林文斌

  現職:文藻外語大學東南亞學系暨碩士班副教授兼主任
  學歷: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

徐家平

  現職:台灣發展研究院國際合作處主任
  學歷: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博士
 
葉怡君


  現職:高苑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學歷: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博士

譚偉恩

  現職: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副教授
  學歷:政治大學外交學研究所博士
 

图书目录

第1篇 國際關係研究概論
第2篇 國際關係理論Ⅰ(現實主義)
第3篇 國際關係理論Ⅱ(自由主義)
第4篇 國際關係理論Ⅲ(反思主義、其他)
第5篇 國際政治經濟
第6篇 外交決策與分析
第7篇 外交史
第8篇 道德與國際法
第9篇 國際戰爭與和平
第10篇 國際組織
第11篇 全球化
第12篇 區域整合與發展
第13篇 國際環保政治與永續發展
第14篇 大陸研究與兩岸關係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70834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7 x 23 x 1.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3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國際關係研究是一門既古老,又新興的學科。古老,是因為國際關係關心的議題,如戰爭與和平、權力與利益等,以及研究的理論觀點如現實主義、理想主義等,無論在東、西方,都可以上溯到千年以前。新興,則是因為國際關係在二次大戰後才成為大學中的學系。這個古老、新興的學科因為國際關係局勢的不斷變化,使得議題不斷增加,也使理論研究不斷翻新,讓國際關係研究的學術人口、學術期刊、學術會議快速增加。每天都有新的國際關係議題、研究理論、概念名詞出現,令人目不暇給。但大量的名詞、概念也常使有心想要瞭解國際關係者望之卻步。因此,歐洲、美國、日本國際關係學術界早有編輯辭典的傳統,讓學者、學生,甚至有興趣的一般大眾能正確、快速地掌握國際關係議題。

  在國內,台灣商務印書館在1971年出版的《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中有《國際關係》專冊,堪為經典之作。但該書出版迄今已半個多世紀,國際關係局勢和理論已有許多變化和發展,有待更新。而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自由軟體和知識開放性概念的散布,有心瞭解國際關係者,雖可以透過網際網路上如維基百科(Wikipedia)等資源的查詢,而有初步的瞭解,但本書編著者從研究和教學的經驗中發現,網路上的資訊固然取得容易,但內容卻有許多令讀者一知半解,甚至使初學者和有心自學者感到困惑的地方,因此多年前透過林宗達先生召集,興起合作編纂一部國際關係辭典的意念。期間歷經作者群多番討論、認真撰寫、交叉戡校,再經審慎校稿,修正詞條目錄及內容,終於戮力完成此著作。如今距離一、二版出書已十年左右,為因應許多新的國際關係議題的誕生,爰在五南的支持下決定將舊版增修,推出第三版,以符合讀者需求。

  由於國際關係範圍廣泛,涵括理論與實務,故本辭典採議題導向,經參考英美及國內相關國際關係書籍,除介紹國際政治的重要理論外,也以牽動國際關係運作的制度、機制、規範、概念和政策做鋪陳,並以此建構詞條,分佈於十四個篇章中,分別是一、國際關係研究概論;二、國際關係理論Ⅰ(現實主義);三、國際關係理論II(自由主義);四,國際關係理論III(反思主義、其他);五、國際政治經濟;六、外交決策與分析;七、外交史;八、道德與國際法;九、國際戰爭與和平;十、國際組織、十一、全球化;十二、區域整合與發展;十三、國際環保政治與永續發展;十四、大陸研究與兩岸關係,並將所有詞條分中英文收錄於索引當中,以方便讀者查閱,俾能發揮工具書的功效。

  本辭典由目前正在各大專院校任教的學者撰寫,他們分別是林麗香(負責第六、十四篇)、蔡育岱(負責第四、七篇)、王啟明(負責第一、九篇)、林文斌(負責第五、十二篇)、葉怡君(負責第十篇)、徐家平(負責第八、十三篇)、譚偉恩(負責第二、三、十一篇)。

  國際關係研究因議題、名詞、概念、理論、觀點繁多,學者側重與切入面向不盡相同,本書編寫詞條雖力求周全,但恐無法涵蓋所有,尤其在名詞界定分類部分,相關議題或有難以取捨者。以硬實力(hard power)為例,雖屬性似應歸類於國際關係理論Ⅰ(現實主義)部分,但其與軟實力(soft power)的界定區分,需歸功於自由主義學者奈伊(Joseph Nye)在1990年代的闡釋,故編者傾向將硬實力放置於國際關係理論II(自由主義),用以對應軟實力的屬性。類似詞性相關者所在多有,即使編著者已盡力求全,仍難免有掛一漏萬之處。

  這本辭典能順利完成,要感謝作者群的付出與辛勞,以及五南的大力支持。若能因此實現拋磚引玉,嘉惠學子的初衷,實為所有編著者所衷心期盼,至乞各界先進不吝指教。

包宗和 謹識
中華民國110年7月25日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幾年,國際關係的討論場域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的地緣政治和軍事對抗。我非常好奇,第三版在數位化和全球化議題的編纂上投入了多少篇幅?例如,對於「資訊戰」、「假新聞」的定義,在學術界其實還沒有完全統一的標準,這本辭典會如何平衡不同國家的理解差異,提供一個普適性的學術界定?我個人對科技層面的詞條特別感興趣,因為當前的國際權力結構,技術迭代的速度正在重塑國家行為的模式。如果它只是把過去的「外交政策」詞條改幾個字,然後塞進一些科技名詞,那實在太敷衍了。我期待看到的是,對於「技術標準戰」、「數據主權」這類涉及到跨國治理的複雜概念,它能提供清晰的法律框架梳理和理論基礎探討。這樣,當我們在討論晶片戰爭或供應鏈重組時,就不只是停留在新聞標題的層次,而是能深入理解其背後的國際法理依據與國際政治經濟學邏輯。

评分

這本《國際關係辭典(第三版)》的出版,對我這個常年在關注國際情勢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我記得我大學時第一次接觸國際關係這門學科,那時候的教科書和參考資料,對於許多術語的解釋都顯得有些生硬和過時,尤其是在面對飛速變化的國際局勢時,更顯得力不從心。這第三版,光是從書名就能感受到那種與時俱進的企圖心。我特別期待它在處理近幾年來一些關鍵概念的演變,例如「混合戰爭」、「數位威權主義」或是「氣候安全」這些以前不常被深入探討的議題,是不是有更深入、更符合當代脈絡的詮釋。畢竟,國際政治的遊戲規則一直在變,如果辭典裡的定義跟不上現實的腳步,那它存在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我希望能看到它在理論基礎的介紹上,能更細緻地劃分不同學派的論述差異,而不是那種一概而論的寫法。光是看排版和厚度,就覺得這本辭典應該是下了大功夫的,希望能成為我書架上最常被翻閱的工具書之一,不只是查單字,更是理解複雜國際事件的底層邏輯。

评分

坦白說,我對這本辭典的期待,更多是基於對前幾版累積下來的信任感,但第三版這種版本的更新,通常意味著編輯團隊必須在「保留經典定義」與「納入新興概念」之間走鋼索。我希望它在收錄新詞彙的同時,並沒有稀釋掉對那些傳統經典理論,比如現實主義、自由主義或是建構主義這些基石的闡述深度。對我來說,一本好的辭典,不該只是術語的羅列,它必須能夠提供一個清晰的脈絡,讓初學者能建立起正確的知識樹幹,同時也能讓資深研究者在遇到某些冷僻或邊緣概念時,能找到可靠的錨點。我尤其關注它對「台灣的國際地位」這類敏感議題的詞條處理方式,希望它能秉持學術上的中立與客觀,用嚴謹的學理來界定,而不是帶有過多政治色彩的簡化論述。如果能提供不同流派對同一事件的解讀角度,那就更完美了,這能極大地提升這本工具書的學術價值,避免淪為某一方觀點的單向傳播工具。

评分

說實在的,光是翻閱目錄和前言,我就能感受到編輯團隊在嘗試拓寬「國際關係」邊界的努力。我一直認為,國際關係的研究範疇不該只被政治和軍事壟斷。這本厚重的辭典,如果能更積極地納入環境倫理、全球公域治理以及人類安全等非傳統安全領域的詞彙,我會給予極高的評價。特別是在討論「人道干預」或「保護責任」這類牽涉到主權與人權拉扯的詞條時,我希望它能展示出更豐富的國際法庭案例和學理辯論的交鋒。這不只是為了讓內容更「時髦」,而是因為現實中的衝突與合作,越來越多地發生在這些跨越國界、與每個個體生命息息相關的議題上。如果這本辭典能成功地將這些學科的邊緣概念,經過嚴謹的學術提煉後納入核心範疇,那麼它就真正體現了第三版應有的價值——引領讀者進入更全面、更具未來感的國際關係研究領域。

评分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區域整合與安全機制的讀者,我對於這本辭典在闡述跨國組織與區域架構的詞條編排有著極高的要求。區域主義的發展常常是螺旋式上升的,有時解構、有時重組,而且不同區域的整合模式差異極大,像是歐盟的深度整合與東協的鬆散合作,背後牽涉的理論基礎就不盡相同。我希望第三版能夠清晰地勾勒出這些組織從誕生到變遷的關鍵節點,並且在解釋「集體安全」、「共同防衛」這類詞彙時,能引用最新的案例分析,而不僅僅是停留在冷戰時期的經典模型。如果能針對特定區域組織的內部決策機制、擴大或縮編的歷史路徑提供精確的定義和引註,那它對我準備相關報告時的幫助將是無可替代的。總之,我需要的是一部能反映當前區域政治動態的立體化參考書,而不只是一本靜態的知識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