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政治的悲劇

大國政治的悲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約翰•米爾斯海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當代影響各國外交政策與戰略思想家最重要的一本書
理解國際關係,解讀中國能否和平崛起必讀新經典

 

「權力」是國家唯一的目標,「和平」只因翻臉時機未到
 

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兩年後蘇聯解體,冷戰戛然而止。隨後國際上瀰漫著一股樂觀氣氛,政治家與學者都相信,透過民主與貿易,戰爭終究會消失。
然而,隨著2001的九一一恐怖攻擊,美國入侵阿富汗、伊拉克而陷入泥淖,人們開始意識到永久的和平不會輕易降臨。俄羅斯染指烏克蘭,中國威逼東海、南海,歐亞大陸兩端一系列的衝突似乎更在昭告世人:權力、恐懼、衝突、戰爭,才是國家與國家間永恆的主題。
事實上,本書作者――芝加哥大學政治系米爾斯海默教授――早在美蘇冷戰剛結束不久,就已經甘冒大不諱地獨排眾議,力陳國際政治的悲劇性本質不變。他承襲早自古希臘以來一脈相傳的現實主義傳統,主張國家無論如何奢談理想,為了生存將不得不追求權力最大化,戰爭、欺詐、推卸責任、以鄰為壑、隔岸觀虎,無所不用其極。戰爭雖然殘酷,但其回報往往豐厚,因此有實力的大國莫不躍躍欲試。

 

在中國的陰影下,亞洲必將多事,台灣的前途也在未定之天。

 《大國政治的悲劇》推出後,即因破除許多一相情願的樂觀幻想而備受重視,成為理解國際關係的新經典。二○一四年米爾斯海默為了回應中國崛起問題特別增補原版結論,集中探討「中國能和平崛起嗎?」米爾斯海默一向能言、敢言,稟著對理性的堅持與紮實的研究,勇於挑戰人們不願面對的真相。他對中美關係與台灣未來的預測,也與他對國際政治的理解一樣,是悲觀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
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系教授,專研國際關係,文章經常刊載於《紐約時報》、《新共和》、《大西洋月刊》等媒體上,並憑《大國政治的悲劇》中的「攻勢現實主義」思想受政治界與學術界極高的重視,奠定其國際關係學界的大師地位。
2007年,他與哈佛大學教授史蒂芬.渥特(Stephen Walt)合著的《以色列遊說團體與美國外交政策》(The Israel Lobby and U.S. Foreign Policy )也成為紐約時報最佳暢銷書,其中直言不諱的內容引發激烈爭論與猶太團體的抗議。2011年寫的《為什麼你的政府會說謊?揭開7種政治謊言背後的真相》(Why Leaders Lie: The Truth About Lying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曾在台灣出版。
2013年底米爾斯海默應「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之邀來台灣參訪,並發表「在中國崛起陰影下的台灣」專題演講,首次完整的闡述他對中美與兩岸的看法。


譯者簡介

王義桅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歐盟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中國駐歐盟使團外交官。著有《海殤?歐洲文明啟示錄》等,編著有《全球視野下的中歐關係》等。

唐小松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外交學系教授,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公共外交季刊》學術編輯,著有《遏制的困境——肯尼迪和約翰遜政府的對華政策》。

張登及
本書附錄譯者。臺大政治學系教授。學術領域為國際關係理論、中國外交、共黨理論與歷史、兩岸關係等。

潘崇易
本書附錄譯者。臺大政治學研究所碩士。

图书目录

推薦序:張登及(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
推薦序:張國城(台北醫學大學教授,台灣智庫諮詢委員)
推薦序:鄭端耀(政治大學美歐所研究員)
2014新版前言
2001舊版前言

致謝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無政府狀態與權力競爭
第三章 財富和權力
第四章 地面力量的首要地位
第五章 生存戰略
第六章 行動中的大國
第七章 離岸平衡手
第八章 均勢與推卸責任
第九章 大國戰爭的原因
第十章 中國是否能和平崛起?
附 錄 向台灣說再見?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導論
 
西方許多人似乎認為,大國間的「永久和平」就要降臨。這一觀點認為,冷戰的結束標誌著大國關係的極大改變,我們已進入了這樣一個世界:大國為安全而競爭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更不用說戰爭了,因為戰爭已經成為「被淘汰的行業」。用一位著名學者的話說,冷戰的結束把我們帶入了「歷史的終結」。
 
該觀點還指出,大國不再把彼此看成潛在的軍事對手,而是國際大家庭或有時被稱為「國際共同體」的成員。在這個能把與日俱隆的繁榮與和平帶給所有大國的美麗新世界裡,四處洋溢著合作的可能。即便一直以來對大國之間保持和平的希望持悲觀態度的某些現實主義者,也似乎萌生了強烈的樂觀主義情緒。二十世紀九○年代中期一篇題為《作為樂觀者的現實主義者》(Realists as Optimists)的文章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實際上,那種認為國際體系中的大國安全競爭與戰爭已經消亡的觀點是荒謬的。許多證據表明,對大國間永久和平的許諾如同胎死腹中的嬰兒。我們不妨看看以下事例:儘管蘇聯的威脅不復存在,但美國在歐洲的駐軍仍達十萬之眾,在東北亞也駐紮著相當數目的兵力。美國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它意識到一旦自己撤出軍隊,危險的對手很可能從該地區的大國中突然出現。還有,幾乎所有歐洲國家,包括英國和法國,它們雖然默默無聲,但心中仍藏著根深蒂固的憂慮:一個未受美國權力約束的德國可能重染侵略惡習;東北亞地區對日本的恐懼也許更加深刻,這一話題無疑會被經常提起。最後,美中在台灣問題上可能的衝突也並非遙不可及。這並不是說此類戰爭一定會爆發,但其存在的可能性提醒我們,大國戰爭的威脅尚未消失。
 
悲哀的是,國際政治從來就是一項殘酷而危險的交易,而且可能永遠如此。雖然大國競爭的激烈程度時有消長,但它們總是提防對方,彼此爭奪權力。每個國家壓倒一切的目標是最大化地占有世界權力,這意味著一國獲取權力是以犧牲他國為代價的。然而,大國不止是為了爭當大國中的強中之強,儘管這是受歡迎的結果;它們的最終目標是成為霸主(hegemon),即體系中唯一的大國。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