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是化學寫成的:從玻璃到手機,從肥料到炸藥,保證有趣的化學入門

世界史是化學寫成的:從玻璃到手機,從肥料到炸藥,保證有趣的化學入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左卷健男
图书标签:
  • 化学史
  • 世界史
  • 科普
  • 趣味化学
  • 科技史
  • 材料科学
  • 化学入门
  • 通俗易懂
  • 历史
  • 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獲選 2021年《Newton》雜誌「百大科學名著」,日本暢銷書!
  ‧日本亞馬遜超過 500 筆書評湧入,4.5 ★好評推薦!
  ‧《朝日新聞》《日本經濟新聞》《每日新聞》《讀賣新聞》各大媒體書評盛讚不斷!
  ‧東京大學教授.腦科學家池谷裕二推薦:這麼有趣的化學書,還是第一次看到!
  ‧臺大化學系名譽教授 陳竹亭、趣味知識圖文作家 10秒鐘教室(Yan)、最狂生物老師 瘋狂理查GTO──一起有趣讀化學


  世界史 × 化學,所以才會這麼有趣!
  「合成出新物質時,各國的勢力消長和生活方式也會跟著改變,真的很有趣!」

  好奇心 + 欲望,人類的歷史因此推動!
  東京大學教授池谷裕二:這麼有趣的化學書,還是第一次看到!

  人類的日常生活,就是一部透過化學改變世界的微物史。

  ‧斗蓬、香水、高跟鞋,全都是為了某個臭臭的原因而發明的?
  ‧拿破崙三世招待貴客的方式,竟然是使用鋁製餐具?
  ‧石化和鋼鐵工業汙染程度高,為什麼還是不能沒有它們?
  ‧稀土是什麼?為什麼既是熱門投資標的,又是國際貿易制裁的利器?
  ‧如今成為觀光勝地的兔島──大久野島,其實曾是地圖上不存在的一塊?


  早晨來臨,按掉鬧鐘、換好衣服鞋子,準備上班。到了辦公室,拿出剛剛買的咖啡和現烤三明治,邊吃邊看電腦和手機。下班後和朋友小聚,一杯啤酒下肚,整個人都放鬆了……

  這是許多人的日常,而這些日常的每一個環節,都和化學脫不了關係。

  一提到「化學」,很多人會嚇得倒退三步。事實上,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結構、性質和反應的科學。從過去到現在,化學一直在背後默默助人類一臂之力,也形塑了我們的世界。

  只要你懂化學,化學就會幫助你。本書將告訴你生活中各種材料與物質的前世今生,讓你更冷靜地面對各種廣告話術、更聰明地使用各種用品,也更睿智地思考自己與環境的關係。淺顯易懂的文字與圖解,再加上相關的趣味軼事,帶你從全新角度了解人類歷史,秒懂化學的奧祕與樂趣!

各界推薦

  陳竹亭 臺大化學系名譽教授
  10秒鐘教室(Yan) 趣味知識圖文作家
  瘋狂理查 GTO 最狂生物老師
  ──一起有趣讀化學

讀者★★★★★好評

  合成出新物質時,各國的勢力消長和生活方式也跟著改變,真的很有趣!

  ‧高中念文科、完全不碰化學的我,就像窺看世界史般愉快地讀完了。這樣的搭配與介紹方式,的確提高了我對化學的求知欲與好奇心。真的是一本最適合化學素人的入門書。

  ‧說「世界史是化學寫成的」一點也不誇張,是一部滿載了故事的有趣世界史!大推薦!

  ‧買來送給不擅長化學的孫子,希望他能因此對化學產生興趣!

  ‧如果能在學生時代讀到本書,說不定我會選擇完全不同於現在的工作。

  ‧化學隨著人類的欲望而發展,既創造了便利,也帶來了恐懼。儘管科學與化學都有正確解答,歷史卻沒有,這讓我感受到身為人類的奇妙。

  ‧真的非常有趣,尤其推薦給不擅長化學的讀者!基礎化學結合歷史,易讀易懂。

  ‧本書就像一塊敲門磚,讓讀者與「未知的未知」產生連結,讓你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進而再尋找能讓你知道的書籍來閱讀。

  ‧一直覺得學校教的歷史非常令人痛苦,卻沒想到可以用這種角度來看歷史。不論從哪一章開始讀,都能很快進入作者所建構的世界,真是太棒了。

  ‧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整理了化學的發展如何在背後推動著歷史。讀完本書後,如果再讀世界史,相信一定會有新發現。如果我高中時就有這本書,我一定會同時愛上化學和歷史。
好的,这是一份图书简介,其内容与您提供的书名《世界史是化學寫成的:從玻璃到手機,從肥料到炸藥,保證有趣的化學入門》无关。 --- 书名:《失落的文明回响:美索不达米亚的智慧与文明的兴衰》 作者:[虚构作者姓名]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名称] 页数:[虚构页数] 装帧:精装/平装 --- 导言:尼罗河与两河的交错 在人类文明的漫长画卷中,美索不达米亚——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土地——无疑是最为耀眼和关键的篇章之一。这里不仅是城市、文字和法律的发源地,更是人类社会组织、宗教信仰和技术革新的摇篮。然而,随着历史的长河奔流,这片曾经辉煌的土地逐渐被黄沙掩埋,其留下的诸多文明痕迹,如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和亚述,如同散落在历史沙滩上的璀璨贝壳,等待着现代考古学家的重新解读。 本书《失落的文明回响》旨在带领读者深入探索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兴衰史。我们不仅仅关注那些宏大的战争与帝国的更迭,更着重于挖掘那些构建起古老社会基石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信仰体系以及技术成就。本书将以全新的视角,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研究,重构一个生动、立体且充满张力的古代世界图景。 第一部:苏美尔的曙光——楔形文字与城市的诞生 文明的起点,往往伴随着一个关键的突破。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南部,苏美尔人以其无与伦比的创造力,点燃了人类历史的火种。 第一章:乌鲁克的奇迹 本章将聚焦于人类最早的城市——乌鲁克。我们将探讨城市化进程如何重塑了人类的社会结构,从分散的农业社区到拥有数万人口的复杂城市。苏美尔人如何管理资源、分配劳力,以及阶级体系的初步形成,都将在本章得到详尽的阐述。 第二章:泥板上的思维——楔形文字的诞生与传播 楔形文字,是人类记录思想的最古老方式之一。本书将深入分析楔形文字的起源——最初的记账工具,如何演变为记录史诗、法律和宗教文本的复杂系统。我们将探讨文字的发明如何催生了专业的书吏阶层,以及这种记录方式对知识传承的深远影响。从《吉尔伽美什史诗》的残篇到早期的商业契约,文字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权力与知识的载体。 第三章:神祇与城邦——苏美尔人的宇宙观 苏美尔人的宗教信仰深深植根于他们对河流的依赖与敬畏之中。本章将解构苏美尔的万神殿,探究他们对自然力量的理解,以及城邦的守护神如何成为政治与社会认同的核心。通过对泥板上神话和赞美诗的解读,我们将重现那个充满神圣气息的古代世界。 第二部:帝国的崛起与法律的构建——阿卡德与巴比伦的时代 苏美尔的辉煌并未永恒,随着北方阿卡德人的崛起,美索不达米亚进入了一个由强大君主统治的帝国时代。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中央集权和系统化法律的建立。 第四章:萨尔贡的遗产——第一个帝国 阿卡德的萨尔贡如何通过军事征服,将分散的城邦统一于一个强大的王朝之下?本章将分析早期帝国构建的模式,包括行政管理、军队组织,以及语言(阿卡德语)如何成为跨越不同族群的官方通用语。我们将审视帝国时代的文化融合与冲突。 第五章:汉谟拉比法典——秩序的蓝图 巴比伦的黄金时代,以其不朽的法律文本——汉谟拉比法典而著称。本书将不仅仅罗列法典中的条款,而是将其置于当时复杂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进行分析。我们探究“以眼还眼”背后的社会逻辑,它如何平衡不同阶层(阿维鲁姆、穆什克努姆和阿鲁姆)之间的利益,以及这部法典对后世法律思想的启示。 第六章:星空下的预言家——巴比伦的天文学与数学 美索不达米亚的知识精英对天体的观测达到了惊人的精确度。本章将深入探讨巴比伦人的数学成就,如他们对六十进制的使用,以及其在天文学计算中的应用。这些知识不仅服务于宗教占卜,更反映了他们对宇宙秩序的深刻探索。 第三部:铁蹄下的征服与文化遗产的延续——亚述与新巴比伦 在帝国兴衰的循环中,亚述人以其冷酷的军事效率和强大的工程能力,在北部的草原上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军事帝国。 第七章:战争的机器——亚述帝国的扩张与统治术 亚述人如何利用铁器、攻城技术和高效的通讯系统,建立了一个横跨近东的庞大帝国?本章将分析亚述的军事策略、残酷的统治手段,以及他们对被征服地区的“强制迁徙”政策如何重塑了地区的人口和文化格局。 第八章:尼尼微的图书馆——知识的收集与保存 亚述王亚述巴尼拔建立的尼尼微图书馆,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知识宝库之一。本书将详述该图书馆的藏书内容,它如何保存了苏美尔和巴比伦的众多经典文献,以及这座图书馆的发现对现代人理解古代近东文明的意义。 第九章:尼布甲尼撒的荣耀——巴比伦的复兴与空中花园之谜 新巴比伦帝国短暂而辉煌,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统治将巴比伦推向了另一个高峰。本章将重现那座宏伟的城市景观,讨论巴比伦的城墙、伊什塔尔城门,并对传说中的“空中花园”的可能位置和建造方式进行科学的推测与考证。 结语:永不消逝的回响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最终衰落了,它被波斯人、希腊人乃至后来的伊斯兰文化所取代。然而,它留下的遗产——从泥板上的文字到对星辰的观测,从城邦的概念到成文法的思想——早已渗透到后续所有近东文明乃至整个西方文明的血液之中。《失落的文明回响》希望揭示,即便物质的城市已化为尘土,它们所奠定的智慧基础,依然在影响着我们今日的生活与思维。本书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邀请读者一同聆听那来自两河文明深处,久远而清晰的回响。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左卷健男


  東京大學兼任講師,前法政大學生命科學部環境應用化學科教授,現任《理科探索》雙月刊總編輯,專長為科普教育。

  出生於1949年,自千葉大學教育學部理科專攻(物理化學研究室)畢業後,取得東京學藝大學大學院教育學研究科理科教育碩士學位。曾任中學理科教科書編輯委員及執筆者,除了在大學執教鞭,也花費大量精力於推廣科學教育。著作包括《趣味物理研究所》《有趣到睡不著的自然科學》《有趣到睡不著的化學》《食品添加物小圖鑑》《元素圖鑑》(與田中陵二合著)等書。

譯者簡介

陳聖怡


  曾留學東京,享受有日文的生活,熱愛筆譯。譯有《基本設計力》《設計的實戰法則》《極簡德國史》等各種歷史、旅遊、心理、生活實用書。

图书目录

前言 人類的文明是化學推動的
 
第1章 是什麼構成了物質?

費曼的提問
探索自然知識的先行者
萬物皆由水組成
微粒組成萬物
原子論與享樂主義
聽亞里斯多德的準沒錯
四性質說與煉金術
 
第2章 所以說,原子是什麼東西?
真空存在嗎?/用水做托里切利實驗/十六匹馬也拿真空沒辦法
拉瓦節的元素表/道耳吞的原子論/分子概念的確立
分子的存在終獲證明/理應不會再分解的原子分解了?/原子內部一片空蕩蕩
 
第3章 列張週期表,讓元素照位子坐好
元素的發現與週期表/門德列夫的預測成真/惰性氣體表示:我就懶!
同位素到底算不算同一種元素?/現在的週期表/物質分為三大類
金屬的特徵
 
第4章 人類表示:已知用火
人類的第一把火?/引火的技術/有燃素,才能燒
氧的發現/無關燃素,重點是氧/家庭使用的燃料氣體
燃料的歷史與能源革命
 
第5章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想要活下去,不能沒有它/羅馬浴場/高跟鞋、斗篷和香水
乖乖照規定,才叫有禮貌/乘著水散播的傳染病/傳染病促進上下水道的發展
自來水裡的特殊氣味/讓所有人震驚的可怕物質?
 
第6章 有熟肉可以吃,就別吃生肉
咖哩飯的誕生/栽種稻米是人類的一大偉業/大航海時代與馬鈴薯
馬鈴薯促進歐洲人口增加/動物家畜化與定居生活/從山豬到家豬
人類對動物的好奇,自古有之/農耕革命與都市的建立/生存必須的營養素
有熟肉可以吃了!
 
第7章 喝完這杯再說吧
酒與農業的起源/啤酒也能當薪資?/麵包的製作與啤酒
酵母與發酵/不純,人們可是不喝的/葡萄酒的歷史
學術研討會其實是拿來喝酒的?/煉金術士與蒸餾酒/酒與靈魂密不可分
「乎乾啦」與酒精中毒
 
第8章 從捏泥巴到御用餐具
顛覆石器時代的印象/磚塊與印度河文明/窯的發明
中國的瓷器發展/邁森的誕生/少年威治伍德的陶瓷生產技術
製作混凝土的水泥/陶瓷產品與陶瓷材料
 
第9章 被玻璃改變的生活風景
充斥著玻璃的現代/玻璃的起源/吹製玻璃的發明
將玻璃窗實用化的德國人/在煉金術中大顯身手的玻璃儀器/為什麼玻璃是透明的?
串連網路的光纖/未來的玻璃
 
第10章 金屬孕育出的鐵器文明
現代金屬多采多姿/鑄鐵與鋼/鐵曾比黃金更貴重
青銅器好好用/閃亮亮的東大寺大佛/古代的製鐵技術
《魔法公主》裡的古早製鐵法/高爐法的發明與發展/鋼的量產與轉爐法的發明
鋼鐵大砲與德意志帝國的建立/新製法催生出近代鋼鐵工業/有鐵斯有國
拿破崙三世和鋁/七○七五鋁合金/稀有金屬問題
 
第11章 黃金與白銀,有時還有香料
黃金是欲望之源/已開採的黃金有多少?/開採黃金的方法
哥倫布航海的原動力/尋找胡椒與香料/阿茲提克與印加黃金
加州淘金熱/白銀也曾比黃金更值錢/巨大的波托西銀礦
用美洲的銀礦撐歐洲的經濟
 
第12章 染出美麗
美麗的染料與纖維/最早的合成染料/無機物居然能生成有機物!
做夢夢到苯/依分子設計圖進行合成/引領有機化學工業的德國
 
第13章 從染料到醫藥

從染料轉向製藥/可治梅毒的砷凡納明/傳染病與磺胺製劑
盤尼西林的發現/抗藥性細菌登場/自古以來,植物就是藥
最活躍的煉金術士/帕拉塞爾蘇斯的萬靈丹
 
第14章 毒品,興奮劑,還有菸

毒品之王罌粟/鴉片原本是藥劑/鴉片戰爭
滿洲國的資金來源/曾當成商品販賣的安非他命/在昏沉中被殺的西班牙俘虜
印加帝國與古柯葉、古柯鹼/生物鹼是什麼?/大麻與大麻葉
菸草與人的關係/香菸管制與清教徒革命/香菸的危害
 
第15章 浮在石油上的文明

合成纖維問世/聚酯、尼龍、壓克力/吸水性最好的合成纖維
纖維的分類/人類與天然纖維/了不起的再生纖維
低分子與高分子/什麼是塑膠?/代替象牙的賽璐珞
和木材完全無關的電木/什麼是四大塑膠?/紙尿布裡的白色粉末?
直到海枯石爛──塑膠垃圾問題
 
第16章 夢幻物質的黑暗面
當春天一片死寂/什麼是DDT?/對生態系統的不良影響
殺人最多的傳染病/用什麼取代DDT?/為物品保冷
氟氯碳化物的時代來臨/被破壞的臭氧層/真的有完美的化學物質嗎?
 
第17章 咻的一聲要爆炸啦!
提早終結越戰的那張照片/連皮膚也燃燒殆盡的燒夷彈/拜占庭帝國的祕密武器
黑火藥的發明與利用/好想要威力更強的火藥啊!/炸出鉅額財富
從黑火藥到無煙火藥/肥料跟炸藥都用得到
 
第18章 戰爭與科學家的社會責任
窮人的核武/造福世人,也毒害世人/從地圖上消失的島嶼
「末日鐘」的衝擊/從未失去人性的物理學家/核分裂連鎖反應
曼哈頓計畫/氫彈的開發
 
結語 化學仍將繼續影響人類歷史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373577
  • 叢書系列:科普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4.8 x 20.8 x 1.9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人類的文明是化學推動的


  「從原始的火把到石蠟蠟燭,這段發展的路程是如此漫長,而這兩者的差別又是如此巨大。人們藉由在夜晚照亮住家的方法,刻下人類文明的尺度。」

  這是英國化學家麥可.法拉第在名著《法拉第的蠟燭科學》序文中的一段話。人類就是這樣一邊與化學共同創造文明,一邊走過歷史。 火,是一種極度貼近你我身邊的化學現象。

  在世界史(人類史)上,人類最早發現的化學現象,可能就是「火」。火是伴隨著「燃燒」這種化學反應而產生的現象。面對自然的野火或山林火災,原始人類應該也和其他動物一樣,始終抱持著恐懼而不敢靠近吧。

  但我們的祖先終究克服了這項恐懼──他們接近火焰、把玩它,甚至開始利用它。這同時也是人類好奇心的體現,或許他們就在不斷靠近、接觸火焰的過程中,學到了如何運用火焰。

  距今大約七百萬年前,開始出現能直立行走、名為「地猿」的初期猿人。地猿透過雙腿直立行走,並漸漸能以下肢支撐整個身體,可任意活動的前腳於是變成了雙手。人類靈活的前腳(也就是雙手)開始能用石頭、獸骨、木頭製作工具,也使得腦容量越來越大。當人類有辦法做出更複雜的道具後,不但發明了生火方法,還打造出火爐,最後發展出能隨時運用火焰的技術。

  火不僅可以直接用於取暖、照明、狩獵、火耕,也能用來燒製土器和磚瓦、烹飪、將礦物精煉成金屬,還能用於金屬加工。雖然「已知用火」使得人類的生活變得豐富便利,但是從另一面來看,它也會破壞森林、大幅改變自然環境和景觀。

  大約在五千年前,出現了所謂的「四大文明」。以孕育自印度河沿岸的印度河流域文明為例,其都市在當時就已具備了以規格相同的燒磚鋪設整齊的道路、下水道設施、大浴池、城塞和穀倉群。然而,為了燒製城市所需要的大量磚塊,濫伐河岸樹木、破壞森林的結果,土壤受到風雨侵蝕、養分逐漸流失,進一步使得該文明從大約西元前一八○○年開始走向衰微。衰微的原因可能出於當時的農穫減少,在缺乏糧食維持軍隊下,遭受了外來勢力的攻擊。

  後來,人類發展出從礦物中煉出金屬的「冶煉」技術。尤其是鐵,可說是最重要的物質和材料,直到現代,仍可說是處於鐵器文明的延長線上。此外,要從鐵礦中提煉出鐵,不但需要比從銅礦煉出銅更高的溫度,相應的加工技術水準也更高。

  隨著鈦等近代發現的新金屬問世,金屬材料的世界更加更多采多姿,但主角始終都是鋼鐵(以鐵為主成分的金屬材料統稱)。鋼鐵的產量大,質地又強韌,自古以來就用於製造武器、工具(鑿子、小刀、鋸子等)、農具(鏟子、鋤頭等),一路推動著歷史,直到今天。率先習得製鐵技術的國家或民族,藉此征服尚未擁有該技術的人民,這種例子在歷史上不可勝數。

  在這裡,先向各位簡單說明一下「化學是什麼」。 我們的世界是由物質所組成的:水、空氣、土、石、木、金屬、紙、玻璃、藥品、塑膠、橡膠、纖維……周遭充滿了五花八門的物質,並運用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中。 而這些讓生活變得更輕鬆的各種物質,正是「化學」發展至今的成果。

  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結構(組成物質的原子、分子、離子如何互相連結)、性質與化學反應(能產生新物質的變化,也就是化學變化)的學科,這三項主題是化學的三大支柱,且互有關聯:先針對物質的性質和結構進行研究,再根據研究結果創造出全新的物質。

  所有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的,而原子的種類即為「元素」。原本就存在於大自然的原子種類約有九十種,透過這些原子互相連結,才構成了各式各樣的物質。

  考古學上,劃分史前時代(尚未使用文字的時代)的方法之一,是依據當時主要使用的物質和材料,分為「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這是因為石頭或金屬等材料的運用,對世界史造成了巨大影響的緣故。

  人類,尤其是約二十萬年前出現於非洲的智人,隨著時間過去,陸續發展出工具、火(能源)、衣服、住宅、建築、道路、橋梁、鐵路、船舶、汽車、農業、工業……並借助它們的力量繁衍至全世界。從另一方面來說,人類的文明根基,正是奠定於「化學」這門學科的進步,以及透過相關研究所帶來的各項物質與材料──即便原本並不存在於大自然,人類也有辦法藉由化學知識和技術製造出來。

  本書將在第一章至第三章,為各位介紹自然科學和化學如何在藝術、思想、學問百花齊放的古希臘時代萌芽,並搭配眾多天才化學家的事蹟,講述化學的基本思維和原子論、元素、週期表如何孕育而成。 第四章以後,則涵蓋了火、食物、酒、陶瓷、玻璃、金屬、金銀、染料、藥物開發、毒品、炸藥、化學武器,乃至核子武器,從正反兩面觀點介紹這些化學成就如何影響我們的歷史。

結語

化學仍將持續影響人類歷史


  我現在正坐在公寓大樓裡的其中一室,面對電腦,敲打著鍵盤。椅子是塑膠和鐵製的,桌子為木製。組成電腦的金屬、玻璃、塑膠、液晶,內部電子零件、電路板和電池,當然全部都是由各式各樣的物質所構成。

  我環顧四周,可以看見構成建築本體的鋼筋混凝土、大面玻璃窗、空調設備、電視、冰箱、陶瓷器和玻璃杯等;衣櫃裡有著以天然纖維(棉花)和合成纖維製的衣服,身邊則放著書本和智慧型手機。包含了許多運用物理學知識和技術來運作的物品,而且全都是由化學物質與材料構成,其中大多數都是從古至今不斷發展的文明帶來的賞賜。

  除了存在於大自然的木材、植物纖維製成的紙張、棉製的衣服,我們可以說,所有物品都需要化學知識和技術才得以存在。如同本書所介紹的,鐵、不鏽鋼、鋼、鋁等金屬,染上各式繽紛色彩的石化合成纖維、陶瓷器和塑膠等等,構成它們的物質與材料都對世界史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倘若沒有這些東西,真的很難想像我們的生活會是如何。

  關於現在和不久的將來,我有一些話想對大家說。

  今後,備受期待的化學知識和技術,將集中在如何解決暖化問題。地球持續暖化,必然對全球氣候造成莫大影響。

  地球暖化,正是隨著人類活動、朝大氣釋放出大量溫室氣體造成的。

  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在於二氧化碳。一七六○年代開始的工業革命,讓動力裝置從人力、獸力、水力轉變成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氣);此外,工廠、發電廠、汽車、飛機、一般生活,也會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這些都是人類經濟活動的過程中生成的。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從工業革命前的二八○ppm,增加到現在的四○○ppm。如果要減少人類活動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就必須減少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氣等所謂的化石燃料。不只如此,今後還會更講求節能減碳,增加風力和太陽能等再生能源。

  其中格外受到矚目的,就是氫能源。

  氫能源既不會生成二氧化碳,也不會產生汙染大氣的氣體。但要運用氫能源,仍有不少需要跨越的障礙,像是有效的量產方法、低成本又安全的輸送和儲藏方式、高效率且低成本的利用技術、從生產到消費的基礎設施建設……等(別忘了,氫是一種高度易燃且會自燃的氣體)。

  將「光觸媒」放入水中照射陽光後、將水分解成氫,這種產氫效率能否大幅提升?能否開發出壓縮大量氫氣的低成本技術?能否利用氫氣和空氣中的氧做出可產生電力的低成本且易於使用的燃料電池?……諸如此類的夢想不勝枚舉。許多化學家和化學技術人員,現在仍為了革新氫能源的運用,夜以繼日地埋首研究。

  本書同時從正反兩面的角度,介紹了「化學」這門學問的進步,與化學成就如何影響了我們的歷史。其中應該也有一些涉及生物學、物理學或其他學科的部分。但希望各位讀者明白,許多學問本身就有重疊和互通的部分。

  如果各位讀完這本書後,能理解世界史和化學的密切關聯,甚至體會到化學的魅力,那將是我最大的喜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剛好在看一些關於工業革命早期社會變遷的資料,發現很多時候,人們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生活中的改變來自於哪裡。比如,紡織業的革命,背後其實是染料和漂白劑的化學突破。這本書如果能抓住這種「無感革命」的特點來寫,絕對會讓我非常過癮。我希望作者能用一種比較「偵探小說」的風格來鋪陳,引導讀者去追溯那些看似偶然的化學發現,如何像蝴蝶效應一樣,最終引發了全球性的工業化浪潮。那種「原來我們現在用的手機晶片,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提純金屬的技術」那種時間線的拉伸感,是閱讀歷史時最迷人的體驗之一。如果本書能做到這一點,讓讀者在闔上書本時,對日常的一切都充滿了驚奇,那就是極大的成功了。

评分

讀歷史書最怕遇到那種寫得像字典一樣,滿滿的專有名詞和日期堆砌起來的文字,簡直是讀完就忘光光。這本的作者聽起來功力很深厚,竟然敢把「化學」這麼「硬核」的東西,拿來當作歷史的骨架,光是這份勇氣就值得拍拍手。我猜測,作者肯定會花很多篇幅去探討那些看似不起眼,卻是文明基石的材料。比如說,人類第一次大規模製造出像玻璃這樣透明的東西,對建築和光學研究帶來了多大的衝擊?或者,肥料的發明如何讓人口爆炸式增長,進而引發了後來的資源競爭和地緣政治?這本書如果能做到深入淺出,用生活化的語言去解釋那些複雜的化學反應背後的人類故事,那真是太棒了。我對那種「知識的轉譯」特別有興趣,把學術知識變成大眾能理解的語言,這需要極高的文字功力,希望作者沒有辜負這個宏大的主題。

评分

哇塞,這本書的書名就超吸睛的,一看就知道是那種會顛覆你對歷史看法的類型!我個人對歷史課本裡那些千篇一律的朝代更迭、戰爭英雄早就看到膩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真正推動人類社會大變革的,不就是那些生活中的小發現、大發明嗎?像是火的運用、金屬冶煉,那時候的人肯定沒想到,這些「化學」的魔法,會把他們的世界徹底翻轉。我特別期待作者能怎麼把那些教科書上冷冰冰的化學式,轉化成影響世界走向的關鍵情節。想像一下,古羅馬的浴場用了什麼材料才能維持那麼久?文藝復興時期的顏料又是怎麼讓畫作如此鮮豔奪目?這本書如果能把這些細節串起來,保證比看連續劇還精彩。我希望它能帶我們跳脫出宏觀敘事,從最微觀的分子層面去理解人類文明的演進,那種「啊哈!原來是這樣!」的頓悟感,才是閱讀歷史的終極樂趣啊。光是書名,就讓我忍不住想趕快翻開,看看這些元素是如何譜寫出壯闊的世界史詩。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科普書很多,但能把「史」和「科」完美融合的,其實不算多見。很多時候,科學史的敘事會偏向技術發展本身,而歷史敘事又常常忽略了背後的物質基礎。這本書的切入點——「化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光譜。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如何處理那些「負面」的化學發明,比如炸藥。它是如何從單純的爆炸物,演變成改變戰爭形態、甚至影響政治權力結構的關鍵工具?這背後牽涉到倫理、軍事和社會結構的巨大轉變,如果能把這些層面都納入討論,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某個化學家發明了它」這種膚淺的層次,那這本書的深度就夠了。我期待看到的是一場關於物質如何形塑人類命運的深刻辯證。

评分

這書名裡的「保證有趣」四個字,對我來說簡直是定心丸。因為化學本身有時候會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距離感,但如果它能和我們日常息息相關的「玻璃」到「手機」,這範圍也太廣泛了,涵蓋了人類文明的基礎設施到最尖端的科技。我對後者比較有感覺,現代社會的運作,幾乎完全依賴於半導體和電池裡的複雜化學反應。如果作者能用生動的方式,解釋一下從沙子如何變成晶圓,或者鋰離子如何在電池中穿梭的原理,同時不失歷史脈絡,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出了普通科普的範疇。我更希望看到的是,當某種化學原料短缺時,整個文明會面臨什麼樣的危機,這會讓讀者更深刻地理解供應鏈和資源分配的重要性。總之,這本書給了我一種期待:它不是在教我知識,而是在教我如何用一套全新的視角去看待我身處的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