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泰青自批注《地理辨惑》(POD)

馬泰青自批注《地理辨惑》(PO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馬泰青
图书标签:
  • 地理学
  • 历史地理
  • 明代
  • 马泰青
  • 地理辨惑
  • 自批注
  • 文化史
  • 中西交流
  • 地图学
  • 文献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馬泰青自批注《地理辨惑》。一冊上下卷。【清】馬泰青撰。【清】馬泰青批注。原線裝。《地理辨惑》原書刻成於同治五年(一八六六)。自批注中所記多是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至光緒二年(一八七六)事。則自批注本當成於光緒二年(一八七六)或之後。虛白廬藏民國浙江紹興三元地師胡靜思(煜明)抄其師錢氏藏本(過錄本)。胡氏另藏有無常派章仲山門內秘傳《堪輿奇書》附《天心正運》、《蔣子挨星圖》附《玉鑰匙》(已出版) 。
 
  馬泰青三元理氣方面的傳承,主要是: 蔣大鴻—楊道聲(撰有《曆象本要》、《周易淺述圖》等)—黃東川—燦瑤圃--董華星—趙湖帆—馬泰青。(據《陽宅真詮》序)。本書《地理辨惑》:以言體中用。《陽宅真詮》:以言用中用。《挨星真詮》,可奪造化之權,恐「造物之忌」,原不公開,乃秘中秘。
 
  《地理辨惑》原刻刊於同治五年(一八六六),歷來三元地理玄空各派重視,多奉為經典。流傳甚廣,風行多時。同治甲戌(一八七四)作者馬氏知有人為本書作注,馬氏估計多是偽訣。與其任人牽就附合作者原意,作者不如取本書自批注。在自批注中,記有不少珍貴的清代風水逸事,如欽天監三元三合之爭、遇見玄空無常派章仲山第三傳門人王雪樵而王氏僅知挨星、玄空湘楚派尹一勺等葬事等; 以及對原書的補充、巒頭理氣的原理及運用、以及點出原書穩語等。馬泰青自批注《地理辨惑》的公開出版,是《地理辨惑》刊刻一百五十多年來最佳補註,再參以《馬泰青增釋蔣大鴻《陽宅真詮》》、《馬泰青增釋蔣大鴻《挨星真詮》》,可知蔣大鴻、楊道聲……馬泰青一脈三元玄空原理與運用訣法。
 
  為令此稀見鈔本不致湮沒,特以最新技術修復精印出版,一以作術數文獻保存,一以供同道中人參考研究。
 
本書特色
 
  ●三元玄空名家馬泰青經典, 自批注本首次公開!
  ●對原書的補充、巒頭理氣的原理及運用、以及點出原書穩語
  ●一百五十多年來最佳補註
《山川形胜与人文气象:古代地理学思想的流变与实践》 本书导读: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地理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实践,聚焦于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互动关系的研究范式变迁。我们试图超越单纯的地理描述,深入剖析古人如何认知、理解并利用山川形胜,以及这种认知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格局的形成。全书以时间为轴,兼顾空间叙事,力图展现一部立体而丰富的古代地理学思想史。 --- 第一章:先秦两汉:地理认知的基础奠定与国家治理的初步介入 1.1 早期宇宙观与方域概念的萌芽 本章首先追溯中国早期文明对“天圆地方”的朴素认知,以及早期地理概念的形成。重点分析《尚书·禹贡》在夏代(或传说中夏代)对九州划野的尝试,探讨其超越单纯的地理记录,融入了政治图谶和神圣地理观念的意义。禹贡体系不仅是对疆域的划分,更是一种基于水文、物产的社会资源管理蓝图。 1.2 汉代疆域的拓展与郡县制度下的地理信息收集 汉代是中国古代地理学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随着帝国版图的空前扩张,对边疆地理的认识需求剧增。本章详述张骞通西域后,地理信息如何系统化地被纳入朝廷的决策体系。重点研究《汉书·地理志》的编纂体例,分析其如何将人口、户数、物产与历史沿革相结合,形成一种以郡县为核心的地理行政档案。探讨汉代官员如何利用地理知识指导屯田、戍边及水利工程。 1.3 方士、术数与地理信息的隐秘流动 在官方史志之外,本章也关注民间术数文化中对地理的认知。探讨阴阳五行学说如何渗透到对山脉走向、河流源流的解释中,以及早期堪舆思想的雏形,这些思想虽然常被正统史家轻视,却构成了后世风水学说的重要底层逻辑。 ---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分裂时代的地理重构与学术自觉 2.1 割裂中的地理认同危机与文献整理 魏晋时期,国家分裂导致了传统的地理认同面临挑战。本章探讨士人如何通过梳理和修订前代地理文献,来重建文化和政治上的连续性。重点分析地理著作的“史化”倾向,即地理记录越来越注重历史沿革和人物事迹的结合。 2.2 郦道元的《水经注》:地理学的集大成 本章将《水经注》视为古代地理学研究的里程碑。详细剖析郦道元如何以《水经》为骨架,旁征博引,对河流、山川、古迹进行细致入微的考察与辨析。分析其所采用的实地考察与文献比对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及其对后世水利工程和舆图绘制的深远影响。探讨其在纠谬前人错误、订正地理事实方面的严谨态度。 2.3 佛教的传入与地理图像的重塑 佛教的东传带来了新的宇宙观和世界地图概念(如须弥山体系)。本章考察佛教经典中的地理描述如何与本土山川崇拜发生碰撞与融合,从而影响了古代中国的地理想象边界和宗教地理景观的构建。 --- 第三章:隋唐五代:大一统下的国家地理规划与交通网络 3.1 隋唐大运河的地理战略意义 隋唐盛世的标志之一是国家交通网络的空前发达。本章聚焦于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分析其在军事调动、漕运和经济重心转移中的核心地理作用。探讨隋唐统治者如何以水系为基础,构建起高效的政令传达与物资输送体系。 3.2 官方地理志的完善与道教地理观的兴盛 唐代官方对疆域的测量和记录达到了新的高度。本章梳理了唐代方志的特点,强调其在边疆管理和地方风物记录方面的进步。同时,探讨道教地理观的成熟,特别是对名山大川的“洞天福地”体系的构建,这种信仰体系如何驱动了文人对特定山岳的朝圣和描绘,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地理学”。 3.3 丝绸之路沿线的地理认知与文化交流 探讨唐代与西域的频繁交流,如何丰富了中原对中亚、南亚地理环境的认识。通过考察旅行家和使节的记述,分析中西方地理知识的相互影响与误解。 --- 第四章:宋元:学术转向、区域研究的深入与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 4.1 北宋士大夫的“义理”与“考据”之争对地理研究的影响 宋代理学兴起,地理研究面临着是侧重于义理阐发(强调山川与人事的关系)还是侧重于实地考订(注重地理事实的准确性)的抉择。本章分析了不同学派对地理认识的倾向性。 4.2 区域地理学的勃兴:地方志的专业化 宋代地方志的编纂质量大幅提升,超越了唐代的粗略记录,进入了专业化阶段。本章重点研究宋代地方志如何细化到对土壤、气候、物候的记录,反映了农业精耕细作的需求。 4.3 测绘技术的进步与舆图的革命 元代时期,随着版图的进一步扩大和对西北地区的有效控制,地理测绘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重点介绍宋代裴秀的“制图六体”思想的理论价值,以及元代实地测绘在军事和行政中的应用,为明清的地理学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 第五章:明清:传统地理学的集束与“形胜”辨惑的时代需求 5.1 官方测绘体系的建立与《大明一统志》的编纂 明朝初期,统治者对全国地理信息的统一控制需求达到了顶峰。本章详细分析《大明一统志》的组织结构和采纳标准,探讨其在统一国家地理认知方面的巨大成功与潜在的政治局限性。 5.2 顾炎武与乾嘉学派对地理传统的批判性继承 清代中期,实学思潮兴起,对前代地理学的疏漏和虚妄进行了严格的考辨。本章聚焦于顾炎武等学者如何强调“实地勘察”和“文献互证”,力求厘清历史上的地理谬误。探讨他们如何将地理研究与经世致用紧密结合,而非停留在空泛的理论探讨。 5.3 晚清西学东渐中的地理学:从传统到现代的张力 在西方科学地理学传入的背景下,中国传统地理学面临结构性挑战。本章最后探讨,当新的科学体系(如地质学、气象学)开始介入时,传统“形胜说”的解释力如何受到冲击,以及地理学者们如何试图在古老的山川形胜理论与新兴的科学框架之间寻找对话的可能。 --- 结语: 本书通过对历代地理文献、方志、奏议及学术论辩的梳理,展示了古代中国地理学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知识体系,而是一个在政治需求、学术思潮和技术发展驱动下不断演化的复杂系统。它不仅是关于山川河流的记录,更是关于中华文明如何安顿自身于广袤大地之上的生存哲学与治理智慧的集中体现。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馬泰青
 
  馬泰青,名清鶚,號灑灑落落布衣、龍眠布衣,室名知止山房,安徽桐城人。生卒不詳,主要生活於【清】道光、咸豐、同治、光緒間。幼工舉業、詩詞,壯遊四方,十多年間從學多派堪輿如形勢、三合、撥砂等,直至道光年間,道光甲辰(一八四四)遇武進趙湘帆,道光戊申(一八四八)遇樂亭李程萬(振宇),俱執弟子禮,得三元地理玄空真傳。撰有《地理辨惑》、馬泰青自批注《地理辨惑》、馬泰青增釋蔣大鴻《陽宅真詮》、馬泰青增釋蔣大鴻《挨星真詮》。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88582914
  • 規格:平裝 / 158頁 / 17 x 23 x 0.84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地理辨惑》的POD版本,光是看到「馬泰青自批注」這幾個字,就知道裡頭肯定有料。讀書人嘛,誰不愛看大師親筆留下的痕跡?尤其是在地理學這樣一門講究傳承與考證的領域,前人的註解就像是打開了一扇通往知識核心的後門。我猜想,馬先生的註解,肯定不只是簡單的解釋名詞,更可能是對原書論點的質疑、補充,甚至是推翻。這種「辯證」的過程,才是真正迷人的地方。你看,傳統的地理學著作,有時候文字太過古奧,光是理解字面意思就得花一番功夫,更別說要進入其思想脈絡了。有了自家人的註解,就像是請了一位經驗豐富的師傅在你身邊陪讀,遇到卡住的地方,隨時有人能點撥一下,這對我們這些半路出家,或者想深入鑽研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而且,POD的便利性,讓這本「工具書」可以隨身攜帶,無論是在田野調查還是在書房裡沉思,隨手就能翻閱,這種即時的互動性,比厚重的精裝本來得更貼心實用。

评分

從排版和裝幀上看(雖然是POD,但還是能感受到出版者的用心),如果它能維持原書的清晰度,並且在註解部分有明確的區隔標示,那閱讀體驗會非常順暢。畢竟,註解書最怕的就是「註」和「本體」混雜不清,讓人讀起來像在看一份剪貼簿。我希望這本印製品能清楚地呈現出馬泰青的思考路徑,是旁批、眉註,還是大段的獨立論述,都能一目瞭然。這種清晰的結構,對於學術研究至關重要,它決定了我們能否快速地梳理出作者的思想脈絡,進而與自己的研究方向對照。總而言之,一個好的學術註本,它應該是讀者與原作者、註解者之間的高效溝通橋樑,而不是增加理解障礙的累贅。我對這種精心製作的版本抱持高度期待。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關於堪輿、風水、地域學的書多如牛毛,內容往往流於表面的口訣心法,或者過度神祕化,讓人摸不著頭緒。但如果這本書的底子是建立在像馬泰青這樣嚴謹學者的基礎上,那它的學術價值和參考性就不一樣了。我特別期待看到他對傳統「形巒」和「理氣」兩大派系的論述是如何看待的。畢竟,在台灣的地理學界,這兩者的融合與衝突一直是個熱門話題。馬先生的註解,會不會帶有一種超越時代的洞察力,指出古人論述中的時代局限性,或者重新發掘了被現代人忽略的關鍵精髓?我總覺得,真正的學問,不在於推翻舊說,而在於如何將舊有的智慧,用現代人的視角重新詮釋,使其在當今的環境科學、甚至都市規劃中,還能找到對應的價值。這種批判性繼承的能力,才是衡量一本學術著作深度的標準。

评分

說到底,買這本書,買的不光是知識,更是一種「匠人精神」的傳承。馬泰青這位學者,他的治學態度和對傳統的敬畏心,是會透過他的文字滲透出來的。在現今這個追求速成、追求流量的時代,還有人願意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心力,去精校、去細批一本前人的巨著,這本身就是一種對學術的堅守。我希望透過閱讀這些批註,能從中汲取的不僅是地理學的知識,更能感受到那種紮根於文本,一步一腳印求真的學術風骨。這種精神食糧,在台灣學術圈近幾年來,其實比任何具體的地理圖譜都來得更稀缺。它提醒著我們,真正的深度,是時間和專注堆疊出來的,而不是演算法推播出來的。

评分

這本POD版本的出現,對我這類長期關注台灣本土地理學發展脈絡的研究者來說,簡直是個及時雨。我記得過去要找類似的珍稀註本,常常得跑去圖書館的特藏室,翻閱那些保存不易的舊籍,那種辛苦程度,非親身經歷難以體會。現在數位化了,雖然少了紙本書的觸感,但保存的風險降到最低,更重要的是,內容的檢索效率大幅提升。我更關注的是,馬泰青的批注,有沒有涉及他個人在台灣特定環境下,對原書理論的在地化應用和修正。例如,台灣多山、多雨、地震頻繁,這和中原地區的地理環境差異巨大,理論上必然需要調整。如果註解中有涉及對台灣風土的具體案例分析,那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就會直線飆升,不再是單純的文獻整理,而是活的地理學教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